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2024-07-25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精选11篇)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1篇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陶雪娟杜 辉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106)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多功能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是多功能性的,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而且能带来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效用。正是农业的这种多功能性,确保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农业除了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具有的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应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和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功能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多功能性被人们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新的功能,如生态保护功能、生物能源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产品质量供应要求的转变,更是农业功能结构的拓展而带来的农业内涵的丰富,根本的表现形态是结构形态的转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社会活动空间会不断扩大。娱乐、休闲、观光、美食,不论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都是对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内容。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1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趋势

1.1当前国内农业的发展趋势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初步满足人们口粮需求到饮食质量提升的转变,期间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2004~2009年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并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给农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和投资机遇,农业在经营规模、产业格局及产业整合、市场驱动发展等方面都将发生深远变化,农业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综观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企业化经营转变

当前的农业生产已经从原先农户的分散经营逐步通过土地流转或组建合作社等方式转变为规模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理念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收稿日期] 2009-09-10

[作者简介] 陶雪娟(196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1.1.2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共生、互养规律,结合当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产体系[1]。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3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农业功能结构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说到底就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促进而不断推进的形态。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是最基本的,以此带动文化生活等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农业功能结构开拓的基本动力,又为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提供了无限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拓展,除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应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之外,农业的娱乐、休闲、观光、美食、文化等功能得到大大拓展。

1.2国外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是个动态发展的现象,从其发展脉络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历了化肥农药辅助、机械化生产、遥感信息跟踪和基因育种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面对现今全球化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及人类对保护自然环境认识的提高,国外现代农业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四大趋势。

1.2.1功能多元化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中以功能多元化最受关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强调了为城市提供鲜活优质农副产品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既提供农产品,又具有保护环境和生态的作用,还能提供休闲场所,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2]。

1.2.2经营国际化

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十分发达,同时有一套较完善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及法律法规,为产品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经营国际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3生产可持续化

农业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就是“持续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其基本特征是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1.2.4产品的高加工化

发达国家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初级加工或深加工后才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加工率均在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约为4∶1,农产品加工产值已经大大超过农业的产值,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

2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2.1农业多功能性的主要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迅速;二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3]。农业的功能也得到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生态保护功能

生态保护功能是农业本身固有的功能之一,具体内容包含二个层次,一是农业可以防止、减轻城市外围导致的不利因素对本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起到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防护保育作用;二是农业本身的自净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以水稻田为例,水稻田是湿地的一部分,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水稻田有其独特的功能,它具有净化污水、抗旱抗涝以及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目前,稻田保护在许多国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如日本、韩国已经立法,明确规定不许废除水稻田。总之,现代农业建设更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使生态与农业建设相生互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以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2观光休闲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利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满足人们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习作体验需求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不但向人们提供农业物质产品,而且向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产品。

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在沿海大中城市兴起。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近郊,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生产过程,成为农业生产科普基地,如上海的孙桥高科技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等。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供销的链接,拓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渠道,创新了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农业旅游观光功能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农业有形产品的价值,而且挖掘了农业无形产品即生态农业的价值,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

2.1.3文化传承功能

农业是记录和延续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农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形成了相对成熟、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形态。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可以保留、提炼农耕文化中的精华。

2.2农业生产功能的拓展

目前,经济社会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拓展,农业的功能性也在不断拓展。实践表明,农业

发展的动力来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这是农业功能创新的动力。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食物、衣物提出更高、更新的需要,人们才会开发农业,从动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和纤维。当经济社会过渡到工业时代,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劳动力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首先回应这种需要的便是农业。在现代社会中,当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紧张时,人们再度把目光投向农业,冀求发挥农业在解决能源、环境诸问题上的潜力。同时,人们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不断提升,农业的社会性功能也日益得到重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提升,农业上更多的功能将被开发出来。

2.3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鉴于上述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要使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该原则要求不同的农业产业形式都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能紧跟市场导向,做到动态经营、灵活经营,始终保持永续成熟发展的状态;二是市场需求原则。该原则要求农业产品及其衍生服务必须在市场中具备较高的需求弹性,并且能积极开拓容易被忽视的市场空隙和潜在市场,以便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产业关联原则。农业虽然是第一产业,但也越来越和二、三产业形成密切的联系,通过彼此的扶持,既能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也能通过连锁反应促进农业自身发展[4]。

3基于多功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为了能在新时期更大地挖掘农业的潜力,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展开新的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上述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的阐述,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可以和农业的多功能性相结合,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3.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设施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在于强化农业的经济功能,在农作物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病虫害防治、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中充分发掘科技的创造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而现代化的高效设施农业在实现休闲观光及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重视农业服务性经营的开发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可知,人们需求的满足遵循着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规律。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高层次需求,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发展高质量的服务性农业经营。在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交通状况、民俗风情等内容,发展有特色的服务性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3.3整合区域间农业产业

针对各地区具有发展不同农业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的资源禀赋的情况,突出优势,抓住重点,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按照“以点带面,以链串点,点、链、面结合”的方式,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

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5]。

3.4健全多元化的农业发展基金

农业多功能性作用的发挥需要资金的扶持,有关政府部门应当筹划完善不同领域的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包括村级基础设施、农业机械投入、种植(养殖)保险、环境治理、农村青年创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能为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助力,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守义,沈国清.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122-125.[2] 吴方卫.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

4、70-71.[3] 张红宇.我国农业多功能定位的调整与拓展——对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理念的一种解释[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23.[4] 吴方卫,陈凯,赖涪林.薛宇峰.都市农业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2-154.[5] 李铜山.论农业多功能性及我国的发展方略[J].重庆社会科学,2007,(5):13-16.Initial Analysis on the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

and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ao Xuejuan,Du Hui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ghai,201106)

Abstracts: Based o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use of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 in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basis of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Key words: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2篇

浅析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结构调整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的历史阶段,农技推广工作要确立新的发展思路,调整工作重点,强化服务职能,加大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重大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

作 者:王涛 李小龙 作者单位:陇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陇县,721200刊 名:陕西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F3关键词: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3篇

关键词:多功能性,增收,农业

1 开发农业多功能性研究的意义

1.1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 可以为全社会重新认识农业拓宽视野

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提高到了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但在一些地方, “重中之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农业的认识还落后与实践, 还停留在传统的浅层次上, 即只把农业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 以吃饭目标掩盖了农业的丰富内涵, 而忽视了农业之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多种重要意义

1.2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 可以为构建大农业的产业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由于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足够的了解, 人们尚未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形成统一认识,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战略产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一直没能系统构建起来。同时, 农业功能被单一化, 产业发展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畴内, 导致了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步履艰难。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提出, 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 把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了农业产业的范畴。这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造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1.3 开展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研究, 可以进一步揭示农业与国民经济各大部类间的关系

传统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被割裂, 工农、城乡之间缺乏协调统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厘清了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能源、生物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各大经济领域之间的连结脉络, 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从而为各大部类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2.1 用农机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据专家测算, 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发达国家的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 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作业都主要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实践证明,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的标准化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2 以合作社推进农业生产

2.2.1 农机作业合作社是促进黑龙江省现

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组织载体实践中, 农机作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有效地优化了耕作层的土壤团粒结构, 提高了抗旱抗涝能力, 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设, 始终坚持实施机械深松技术, 解决我国土壤板结、犁底层厚硬的问题。这是我国多数旱作农业区解决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 农机作业合作社通过深松作业建立土壤水库, 改善了耕作环境, 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例如, 黑龙江省兰西县多年来由于农机化水平低, 造成耕层变浅, 土壤板结严重, 粮食单产在低水平上徘徊。2005年该县大力发展农机事业以后, 农机耕作队对所有的耕地全部进行了深松和深翻, 使土壤耕层由原来的不足18厘米加深到了30厘米以上, 部分地块深松深度达到了35~40厘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农机作业合作社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2.2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农机作业合作社以新式装备为载体, 实施了多项农艺新技术, 改变了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手段。目前, 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农机作业合作社标准化作业面积已经达到了800万亩。北安市海星镇兴旺村农机合作社, 采用标准化作业种植大豆16773亩, 并建立了一个2700亩的大豆标准化作业示范区, 预计亩产可达400斤以上, 增产可达13.5万斤, 增加收入13.5万元。讷河市农机作业合作社实行大豆连片种植、标准化作业, 使大豆亩产比全省平均高出30公斤以上, 增产幅度达20%以上;并且经过收购部门测定, 农机作业合作社种植的大豆含油率平均比普通品种高2~3个百分点, 每公斤市场销售价提高了0.05~0.1元。

2.2.3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建设,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主要的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2005年底, 黑龙江省256个合作社平均亩增产10-15%, 共增产粮食5075万公斤, 增效1亿元;合作社的大型机车实行规模化、标准化作业, 节约生产成本达6750万元;年劳动力转移创收达到了2.5亿元。目前, 该省农机作业合作社今年创造的总效益达到了4.175亿元, 试点村平均年人均增收670元。

2.2.4 农机作业合作社成为了内联社员、外接国家支农政策的有效中介。

农业部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范围已由2004年的16个省份的66个产粮大县增加到全国的1126个县。2006年, 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全国有70%的省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农机补贴资金投入, 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达11亿元, 比上年增长33%, 带动农民和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投入45亿元, 全国共补贴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各类农机具30多万台。而补贴的重点对象就是农机作业合作社, 结果是提高了农机带耕作业的组织化程度。

3 我省农业多功能性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3.1 强化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强调农业多功能性, 促使人们重视农业的地位, 有助于唤起国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对农业的热情, 统一国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农业具有多功能性, 但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不仅对实现粮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实现生物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支撑其他多种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新形势下, 我们要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忽视农业, 要特别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3.2 强调农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的趋势。但考虑到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巨大, 目前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由农业来提供从业岗位, 减小社会就业压力。农业容纳隐性失业的能力很大, 大量兼业型农户的存在, 可以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的波动引发的就业问题。

3.3 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 是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价值、能力和禀赋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此外通过对农业、农村的教育投入, 还可以提升农业人口的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能力, 快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农业科技生产力, 提高我省农业劳动生产率, 奠定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宏伟.美国生态保护补贴计划[J].全球科技经济望, 2004 (8) .

[2]美国2005财政年度农业预算及特点.

[3]李文化等.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4]徐彬, 揭筱纹.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 2007-5-8.

[5]田维明.农业多功能性对中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意见.

[6]蒋正华.指出探索创新“三农”工作新思.

[7]柴宝成委员.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8]邵彦敏.欧盟在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上的立场及我国的对策.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4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镇

中图分类号:F327;F8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1 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一平浪镇农业经济以前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只有烤烟。为了改变这一产业结构,从1996年起,一平浪镇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各级政府想让群众快速增收,采取了很多方式和办法。近十多年来,种过大蒜,种过蘑芋、莲花白、亚麻、双孢菇、中草药(主要是板兰根)和小米葱等。在这些产业中,不乏人们常听说的订单产业,但最终这些产业都未能发展壮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我们没有重视市场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认为只要有订单就万事大吉,其实订单只是市场调节中的一种手段,没有采取担保措施的订单;二是群众的主动性太差,凡是政府倡导的,就要包死包抬包埋,反正都是政府倡导的,不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但可喜的是,近几年一平浪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很大的起色。

一是青早蚕豆种植稳步发展。青早蚕豆是一平浪镇小春作物中种植规模最大的农业经济作物,群众的种植基础较好。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阿井、纳甸两个村委会,元永井、秋木园、三村等村委会近年适宜的地块也有零星种植。

二是甜脆青豌豆及甜脆早玉米种植已成为一平浪镇群众增收新亮点。依托冬早蚕豆种植销售协会,2014年全镇青豌豆种植面积达到88 hm2。由于土壤气候适应,加之销售渠道畅通,虽然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但青豌豆种植还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产值近380万元。

三是四饼瓜种植已成规模。时下,一平浪镇舍资,苏家等地种植的四饼瓜大量上市,吸引了众多商贩前来上门收购,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镇农技、产调、扶贫等部门加大了对种植四饼瓜农户种植技术、小额贷款资金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做好各种服务,拓展了销售渠道,四饼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零星种植转向规模化种植。

2 阿井、纳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功的原因

2.1 自然条件

是其充分利用当地所独有气候、土壤、水利条件(自然资源)。阿井纳甸村气候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所处地理位置阳坡较多,平均气温15 ℃,大于10 ℃的积温4 500~5 000 ℃,极端最低温-2 ℃,年降雨量1 200 mm,海拔1 700~1 800 m,全年很少有严重的霜冻天气。土壤土层深厚,壤地较多,且富含硝、钾等元素,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阿井、纳甸村种出早熟,高品质的冬早蚕豆、豌豆提供了良好的栽培环境。

2.2 充分发挥农产品经纪带头人作用

是当地有一大批活跃的农村农产品经纪带头人。多年来,阿井一批大胆尝试的农村农产品经纪带头人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找市场,通过多年的经营,已在昆明等地的市场站稳了脚跟;同时,也将阿井纳甸的青早蚕豆推向了市场,通过这些农村农产品经纪人的打拼,活跃了当地的农产品市场。此外,他们还引进新品种亲自试种成功,并向全村推广。

2.3 群众有较好的认知基础

该村所推广的并获得成功的新品种并没有超越传统的种植类型,无非是玉米、豌豆,只不过是引进了新的、早熟的高附加值的经济型品种,对于这些作物的推广,群众具有认知能力,也具有这些作物栽培种植的生产水平和经验,容易接受,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 一平浪镇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虽然通过多年来的粮烟配套工程的建设,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还相对较少,全镇农业产业调整项目的推广和巩固难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农户基本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部分农户科技素质低,粗放管理经营的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667 m2产量值低。一些农户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农药,化肥的使用上很盲目,目光短浅,多数农户加大农药施用浓度,少数凭感觉以数倍浓度施用。

三是对市场的认知能力不足。一平浪镇农村农产品经纪人太少,不能很好的拉动农产品的销售流通,致使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总是落后于市扬,新兴项目的引进推广速度较慢。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明显。农产品产业化,就是将一种农产品规模种植,并将生产规模化,最终推出市场,打出销量,创出品牌。在将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需要做很多工作,产业资源的聚集,产业链条的整合,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产品本身特性找准自身定位,发展适合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4 加快一平浪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一平浪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下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把握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选准产业,走“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发展“一村一品”,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

第一,“一村一品”必须要适合当地的特色,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第二,要有一定的规模,才有可能变成产业。各地大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要把“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需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培养农村农产品经纪人,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产品的销售流通中,以销售来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农产品经纪人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商品优势。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加快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的速度,需要有良好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经纪人在这个方面可起到很好的沟通、中介作用。农产品经纪人可以把本地的农产品资源介绍给市场,把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紧密连接起来,在本地形成强大的商品优势,使资源优势能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

第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作为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一边连着农民的生产,一边连着市场上的需求,如何使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农民经纪人可以发挥他的桥梁作用,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农业的产业结构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而逐渐的趋于合理。

5 结语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树立只争朝夕的精神,不失机遇,担起重任,解放思想,正视差距,全力而为,奋力拼搏,大胆探索,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新阶段,逐步把农村经济引入一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波.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0-10.

[2]储博程.滇中城市经济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5(30):44-46.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5篇

信息化时代,信息服务事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针对农业结构调整中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主体,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信息产品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和手段,强化农户的信息利用意识.

作 者:孙绪民 周建东 作者单位:孙绪民(泰安师专,社科部,山东,泰安,271021)

周建东(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6篇

为了避免以上四种问题的发生就要通过农业高校科教兴农信息管理系统对每一个申报项目的详细管理。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在管理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鼓励不同项目不同科学领域的申报。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通过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对项目准确定位,然后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分层次的对申报进行引导,以确保每一个申报领域都有一定数量的申报项目。针对不同学科的申报项目,科研信息管理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集中共享,主要的导向作用表现为:(1)拓宽申报学科领域,有效提高重大项目的竞争力。(2)对于处理雷同申报项目,在充分征求各课题组意见基础上,对课题重新整合,优化配置软、硬件。(3)主动对科研功底扎实的青年教师给予优先扶持,充实科研队伍科研实力,有效地带动学科和学术梯队的发展。(4)项目经费管理。通过高校科教兴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经费管理功能,有效的解决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层次、多样性带来经费管理与核算的复杂性;改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够合理,缺乏约束力的情况。杜绝了科研经费日常核算存在违规现象,使科研项目结题后对剩余经费管理更加规范,避免了科研项目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浪费严重现象的发生。(5)科研成果的管理。它可以细分为对论文成果、论文认领、著作成果、研究报告、鉴定成果的管理。既量化了每作科研工作者的成果又通过集中和共享加快的科研成果的转化。(6)知识产权。通过科教兴农信息管理系统把知识产权上传至网络,可以有效的保证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利益。(7)获奖成果。通过上传成果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进行表彰达到鼓励工作的目的。

2 培训农民功能

2.1 网上培训

通过农业高校“科教兴农”管理系统可以做到:(1)培训内容创新。一直以来农业科技培训在内容上都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常规农业生产技术内容多,少有特色经作种植技术内容、产中技术指导多,少有产前引导或产后服务技术内容、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多,少有农业法制培训。为了有效解决“三多三少”问题,就必须努力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紧密围绕当地农业结构及特色,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增加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的比重,加大力度推广生态防虫、生态施肥、科学灌溉等高科技生产技术,逐步实现生产无害化、居家清洁化、发展高效化,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在实施农民培训时还要加强农业生产前、后的技术引导与跟踪,同时帮助农民解读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了解农产品市场、制定种植计划等。(2)培训方式创新。以往的农业科技培训常用一些集中授课、办示范点、情报张贴等老方法,这些培训方式形式单一、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训方式的创新和发展已迫在眉睫。当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培训方式的创新要充分运用这一发展成果。进一步发展电化教学,积极运用有线电视、网络等新传播方式来培训农民。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培训农民上网技术,大力发展网上购销。(3)培训机制创新。过去的农民培训对于农民的需求和愿望一般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多是以“填鸭式”的行政命令开展培训的,这种培训机制往往不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收效不大。想要提高培训新型农民的成果,必须从培训机制的创新入手。通过网络汇总信息、传播信息的功能,大力创办农民技术协会,使农民技术协会成为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向农村深层辐射。加强技术对协会骨干的培训,通过协会内部会员互学促帮、信息共享,完成对周边农民的“辐射”培训。(4)推广队伍创新。相对于科技进步、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略显得不足与落后,还多停留在常规农业生产这一层面上,所以要通过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等来加强“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技推广人员自身培训,已成为抓好新型农民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与各大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对接,加快促进基层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打造一支业务过硬、服务高效的农业科技队伍。

2.2 农业信息传播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要正视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利用它们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业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农业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流通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信息的总称。需要注意的是,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限制了农民媒介消费的能力,致使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几乎无法进行信息双向交流。二农民没有信息消费的概念和意识,缺乏和媒体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涉农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来获得关心的信息。

农业高校“科教兴农”管理系统的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农民在登陆平台后免费发布各种供求信息,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门槛低。同时又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及时、准确地传播各种农业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等多种传播方式,解决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的问题。

3 辅助政府功能

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想要取得快速高效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指引的。所以“科教兴农”信息管理系统应采集统一规范的科技、政策、生产、资源环境等信息,从而帮助行政管理部门做出更加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决策。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7篇

荆州是国家重要农业主产区和农产品加工区,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紧迫而艰巨,改革推进中,金融部门如何顺应和适应改革,相机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供给侧服务,是一项重大的实践课题,对此我们以荆州市为蓝本开展了调研。

一、荆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情况

(一)荆州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年末全市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万个。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比提高7个百分点。三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提升。2015 年荆州市粮食产量410.7 万吨,年均增长3.3%,实现“十二连增”;油料产量59.9万吨,年均增长1.8%;水产品产量136万吨,年均增长5.2%;生猪出栏493万头,年均增长2.2%。四是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15 年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0亿元,较20增长1.89倍,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 年的1.1:1 上升为2.3:1。五是流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荆州市不仅打造了多市场、多功能的物流交易平台,还依托电商平台,实现了过百亿的销售额。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一是立足政策支农,加强窗口指导。适时出台了《货币信贷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等,对金融部门做好支农工作予以窗口指导,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立足强农惠农,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信贷产品。近年来共创新开发出通用农贷产品38个,区域特色农贷产品达11 个。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了“银行+企业﹢农户”、“银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户”、“银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有效模式。三是立足便农助农,优化金融生态。大力实施“三通”工程(自助银行“乡乡通”、电话银行“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编织了一张金融服务网络;在乡镇加强离行式自助终端布局;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主体数量多,但发育不成熟。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多,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足。2015 年底荆州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3家,居全省市州第一,但规模化不足,产值过10亿元的仅有14家;产业化链条不完善,像福娃集团这样产业链条相对完善、带动辐射影响强的企业基本是凤毛麟角。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除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规范外,其余三类均存在内部运行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内部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善,产权不清晰,财务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

(二)农业产品发展充分,但竞争力不强。一是产品特色不够。全市农产品除洪湖大闸蟹、监利洪湖再生稻、荆州鱼糕、福娃食品外,更多的是普通的大路货,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二是品牌多而不亮。全市农产品注册商品4500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3个,湖北著名商标56 个,但真正叫得响、有竞争力的匮乏。三是农业大而不强。 年荆州小龙虾产量占全省的`45.1%,占全国的30.6%,但未形成产业链;油料产量全国市州第一,但本地名牌远远不及金龙鱼、福临门等。四是化肥农药施用水平较高。2015 年荆州市化肥施用量为34.2万吨,农药使用量2.77万吨,相较耕种面积,其农药施用强度较大。

(三)适度规模推进快,但科技化程度低。全省第一家家庭农场诞生在荆州,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荆州挂牌,荆州的适度经营规模走在全省前列。但当前农业供给侧中科技化程度低:一是分散经营不利于科技推广。二是农业科技人员的匮乏,阻碍了农业新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三是农业生产全过程中介的服务组织少、程度低。四是农产品加工设备的平均科技含量偏低,大多是初加工。

(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产业融合度弱。一是龙头企业与农村一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一方面,“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建设的程度化不高,带来原料品质把控较难;另一方面,加工后产品销售与现代流通嵌合度不深,价值实现难度大,导致产业链条难以前伸后延。二是三大产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的形式,真正采取股份制或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少。三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四是休闲与观光农业等延伸链条发展严重不足。

(五)农产品市场种类多,但现代流通滞后。一是流通主体以单个或合伙的农民为主,组织化程度低。二是流通技术落后,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三是流通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生产与流通存在很大的信息局限性和盲目性。四是“互联网+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科技金融。一是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制定更规范、更明晰、更具有执行力的荆州绿色金融标准,实行有保有压、进退有序,向低碳、环保、绿色可循环领域倾斜。二是助力绿色公共品牌建设。围绕“荆州品牌提升计划”,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金融扶持,优中选优,集约耕地、技术、资金等,遵循绿色生态标准,全力打造、擦亮荆州农产品绿色品牌。三是围绕农业经营体系,加大科技金融扶持。支持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新型环保地膜、低毒农药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对农业科研、新品种培育、科学种养、节能灌溉、科学施肥(药)、精深加工等科技服务中介予以支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适应农村产业融合趋势,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一是完善和发展农业产业体系。金融部门要同政府主管部门一道,整合财政、信贷资源,优中选优,遴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为产业链上游农户提供全方位生产服务、为下游做好农超和市场对接等批量化、集中式服务,构建产业利益共同体。二是做好对农产品流通服务的扶持,提高农业产业链的物流效率。三是加强金融市场建设。调整、巩固间接融资,与政府部门一道引导、培育企业特别是骨干核心企业的市场融资意识和技能,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债券票据直接债权融资等,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三)适应农产品流通需要,大力发展“O2O”金融。坚持O2O双线推进。从线上看:一是加强农业电商平台服务,二是支持“淘宝·荆州馆”和“村淘计划”建设,三是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从线下看:一是加大对区域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的支持,二是扶持区域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三是加大现代冷藏储运基础设施投资。

(四)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大力发展普惠共享金融。一是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坚持深化改革与发展新型金融主体并重,让更多适应农村经济主体发展新需求的金融主体在农村落地生根;探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内部资金互助试点。二是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打造物理网点、金融便利店、离行式自助银行、“惠农通”和移动金融“五位一体”服务网络。三是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金消保工作。培育农民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维权能力。四是健全金融信用信息体系。积极引进第三方评级机构,争取政府出资,对新型主体等开展资信评级,推进信用培育和信用建设,破解融资难题。

浅析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8篇

(一) 新疆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下面从新疆生产总产值、农, 林, 牧, 渔总产值、农作物产品产量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率来分析近几年新疆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资料来源: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884亿元, 同比增长5.94%;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3828千公顷, 同比增长2.62%;农作物产品产量5130万吨, 同比增加5.67%。农林牧渔业平均增长率为9.16%, 农作物播种面积平均增加面积为2%, 农作物产品产量平均增长率为4.63%。整体农业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2011年粮食产量878万吨, 人均粮食始终保持在400公斤以上, 实现了“全区平衡的目标”。优质棉花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2007年, 棉花总产270万吨, 同比增长66.1%;单产超过150公斤的高产棉面积达到400万亩, 占总面积的15.6%创历史新高。现代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牲畜出栏4717万头, 同比增长63.9%;肉类169.2万吨, 同比增长60.5%;牛奶194.2万吨, 同比增长92.9%;细毛产量9万吨, 占全国的1/3强, 培育国家级, 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4家和139家。林果业快速增长, 全年新定植林果面积136.4万亩, 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到1329万亩, 其中环塔里木盆地超过100万亩, 林果产量450万吨, 比去年增长2.4倍, 同比增长率22.4%。

(三) 新疆农业产业产值增长趋势

新疆农业产业产值从2006年开始保持继续增长趋势。下面从农, 林, 牧, 渔总产值的增长率来分析农业产业产值的增长趋势:

资料来源: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整体上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全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9.16%, 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8.64%, 林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1.16%, 牧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7.84%, 渔业的平均增长率为2.44%。

二、新疆农业产业中优势产业的分解与现状

(一) 新疆“白色”产业

新疆棉花在中国乃至世界棉花产业以及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2011年为例,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86.55万公顷, 棉花产量218.01万吨, 占全国棉花产量的32.3%和世界的8.7%;新疆是中国和世界最大的手摘细绒棉和中国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区域, 作为中国棉花产销经营的最大生产区和中国仅有的出口棉花货源区, 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 占全国商品棉花交易量的60%和出口贸易量的90%以上, 新疆每年度80%的棉花产量均需通过国内外市场销售;新疆连续10年居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首位;新疆农民纯收入中20%以上来自棉花, 在一些棉花主产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60%来自棉花。棉花产业为新疆提供了百万以上人口的就业机会, 棉花产业已经成为新疆各地州和兵团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的主要途径, 目前新疆已成为中国及世界最具发展实力的新型棉花产业区域。

(二) 新疆“红色”产业

新疆红色产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番茄业:1998年至今, 新疆番茄制品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2007年, 全疆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 年生产能力突破50万吨, 继美国和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是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2007年, 新疆工业番茄总产量400万吨, 加工番茄制品60万吨, 占全国番茄制品产量的90%以上, 约占世界番茄制品总量的10%, 已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与加工规模最大、出口最多的生产基地。

红花业:新疆是我国种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与产量最大的红花产地之一, 品种资源占国内的50%以上。2007年, 新疆红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所产干花远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并有部分出口外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枸杞业:2007年全疆枸杞种植面积达12万亩, 年产枸杞1万吨以上, 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已成为全国枸杞四大主产区 (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 之一。在林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新疆枸杞已显示了产业化的雏形, 已研制开发出枸杞健康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3大类6个主导产品, 有了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石榴业:石榴是新疆特色果品之一, 果大粒满, 果汁酸甜可口, 含糖量和出汁率高, 出汁率高达31%~38%, 近几年, 新疆石榴产业发展较快, 连片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产量、种植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 2011年, 新疆石榴种植面积1.46万公顷, 产量达到4.21万吨。

(三) 新疆畜牧业

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 畜牧业是新疆有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 我区畜牧业在大农业的框架中仍为一条“短腿”,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占大农业的份额仅在20%上下, 120万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400元左右。已连续几十年丰收的新疆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态恶化为代价的。新疆的草被覆盖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一半, 构成了生态环境的主体。2007年, 全疆85%的天然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 其中37.5%严重退化。新疆87个县 (市) 中, 有80个以及兵团绝大多数团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的现象退化的结果表现出:一是草场面积缩小。全疆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为4800万公顷, 现实际正常利用的面积只有2700万公顷, 仅占56%;二是产草量下降, 载畜力下降。草地退化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影响, 就是加剧了土地沙化、荒漠化进程。

(四) 新疆林果业

新疆林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优势较为明显。在2011年, 新疆的葡萄栽培面积占到全国的33.8%, 产量占全国的31.97%, 占世界总产量的1.3%, 新疆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葡萄产区, 世界知名的葡萄产区;葡萄干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43%, 居世界的第四位, 是世界上第一大绿葡萄干产区。新疆杏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5%, 占世界总产量的4.15%, 是我国第一大杏产区, 是世界优质杏资源产地。新疆还是我国库尔勒香梨唯一产区, 香梨面积已达到4万多公顷, 作为重要的核桃产区, 核桃面积达到10.67多万公顷, 新疆的巴旦木 (扁桃) 面积达到1.4万公顷, 开心果1333.33公顷, 是目前国内唯一大面积种植巴旦木和开心国的省区。新疆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果品条件好, 优势显著, 突出表现在主产区无重大工业污染源, 果品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小。

三、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对策

(一) 调整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 必须以新疆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针对新疆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1、明确目标, 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 从农业布局来讲, 南疆地区在稳定粮食生产, 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 重点发展棉花, 园艺生产, 尤其是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库尔勒香梨, 木纳格葡萄, 石榴, 杏, 核桃, 巴旦杏, 伽师瓜等瓜果以及高效经济作物,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的效益。北疆地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 畜牧业以及独具特色的小作物和啤酒花, 加工番茄等工业加工原料地基地。天山北坡经济带和铁路沿线要充分利用经济, 交通, 信息等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二, 三产业, 积极推动小城镇建设, 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 大力开发高副价值的特色产品, 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 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粮食, 棉花生产力,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棉花品种结构要以发展力高, 含糖低, 色泽白的优质面为主, 积极发展长绒棉, 中绒面和彩色棉。

(3) 要把畜牧业, 林果业等传统的优势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加快新疆细羊毛, 绒山羊, 肉牛, 肉羊, 奶牛基地。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来装备和改造传统畜牧业, 实行牧农结合。在农区要搞好养殖专业户, 专业农村及养殖小区的建设。

2、利用好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发展优势农业

(1) 新疆地理位置优越, 具有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优势和可能性。新疆东部与甘肃省、青海省相连, 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 西南部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 同邻国共有5400公里左右的边界线, 约占中国与邻国边境线总长度的1/4。新疆具有非常优越的区位优势, 作为全国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 将会进一步加强, 发展农业产业化, 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 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在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上取得突破, 重点推进与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合作。

(2) 发挥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比较优势, 优化林果业布局。针对新疆主产区林果主栽品种过多, 区域特色不突出, 规划布局滞后的实际, 要推进新疆林果产业化发展,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突出重点和特色, 发挥好各地的优势。

(3) 新疆在发展红色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首先, 新疆具备了发展“红色”产业的较好基础。一是番茄、红花、枸杞的生产经营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二是农民已有长期种植番茄、红花等的历史, 已经摸索出了并掌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红色产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将为红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最后, 加入WTO, 将为红色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中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我区农业产业国内及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各族和睦相处的稳定, 和谐新疆, 巩固边疆以及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从新疆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发挥我们新疆的优势产业, 准确选择主导产业, 立足发展特色经济,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因素, 为新疆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翟义波, 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

[2]黄延安,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思考[J], 湖南农机, 2006年第9期

[3]庞玲, 发挥新疆农业特色优势的思考[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校报, 2007年第3期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9篇

汪洋强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要坚持市场导向,让市场形成价格,以价格引导生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努力营造好调结构大环境,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农民种什么就帮助农民销售什么上来,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代替农民决策。三要坚持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汪洋强调,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是当前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方案,相关地区要抓紧制定好具体补贴办法,切实做到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要加快库存玉米消化,抓紧做好秋粮收购的各项准备,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妥善安排主产区秋 粮收购资金、收购仓容。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10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 以可持续的方式确保农产品数量、质量双安全。为保护生态红线, 不仅要加速创新农化产品, 更要做好农化服务。中央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化肥企业在维护粮食安全、保护耕地质量方面责任重大。国家要求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 为此, 必须加速我国肥料结构“精准”调整, 促进土壤生态用肥, 守护绿水青山, 努力发展新型功能性肥料。

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能源、资源、环境以及“三农”问题的重大挑战。化肥产业及化肥品种质量关系资源、能源, 全方位影响“三农”并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价格低的新挑战,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012年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指出:“中国要进行肥料结构调整, 不断开发复合高效、环境保护型的新型肥料品种, 满足高效农业和无公害绿色农业的需要。”

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 生产世界1/4的粮食, 养活世界1/5的人口 (创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 , 其中肥料在提高土地单位生产效率, 尤其在人均耕地面积递减的情况下, 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 如何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但目前我国化肥施用过量和利用率不高, 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每年消费的化肥量已突破5000万吨, 居世界之首, 其消耗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据报导, 我国现有饮用水30%受到污染, 其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直接威胁到国民身体健康, 另有61%的内陆湖泊富营养化, 近海“赤潮”频繁出现, 部分水域“蓝藻”屡屡发生, 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虽然这些污染不完全是化肥本身造成的, 但化肥工业活化产生的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其不合理利用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化肥带来的污染也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我国CO2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二。此外, 化肥生产和施用过程中排放的气体和粉尘严重影响着空气质量和人民身体健康。单一施用无机肥, 造成土壤有机养分和微量元素缺失 (有机养分和中微量营养元素对于改善作物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 从而破坏了土壤养分的平衡并致使土壤质量变差。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我国耕地约有1.5亿亩受污染, 耕地质量堪忧, 主要是重金属污染。不仅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最差, 影响作物发育, 降低耕地生物功能和生产能力, 且在土壤中积累、在作物中残留, 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最终造成粮食和果食品质量下降。由于不合理施肥造成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差, 瓜果不甜、蔬菜无味、油料不香、花卉不艳, 病虫害严重等。

土壤现在面临两大问题, 一个是耕地质量下降, 另一个是环境污染。耕地质量问题包括土壤酸化、板结、盐碱化、土传病害、肥力减退、营养失衡、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氮磷排放量、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全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 中低产田比例达三分之二, 坡耕地约占40%。土壤养分失衡比较普遍, 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贡献率为50%左右, 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70%~80%的水平。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我国大部分耕地开垦年代较久, 土壤利用强度又高, 肥力较低, 要想获得高产只能提高施肥量) 。长期以来农业一味追求粮食产量, 导致土壤资源利用强度大, 利用方式复杂, 施用农用化学品多, 单位农业种值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加之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长期不合理种植导致土壤问题严重, 中国部分地区土壤退化严重。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及沙化、次生盐渍化严重;东北地区黑土地贫瘠;南方地区红黄壤酸化加剧;西南地区耕地粗骨化、石漠化。过量施肥, 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也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包括空气雾霾现象等) 。

二、安徽省化肥及其产品开发情况

近十年来我省化肥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的发展, 为我省农业发展、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化肥行业发展需要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和土壤的修复。化肥产品只有是优良的品质, 才能使企业经营得到持续的发展。高效、环保、节能、稳定、功能多元化将是肥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些稳定性肥料因其肥效高、流失少, 所以对环境压力就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肥料。

随着近年来安徽省农用化肥量的不断增大, 化肥利用率降低, 同时我省水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肥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

近年来许多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 如开发网控失肥、水溶性肥料等在“双夏”抗旱工作中作用突出。目前这些产品已成功在一些经济作物上使用, 并以其易溶解、无残留、不堵塞的特点, 配合节水灌溉系统形成“水肥一体化”, 达到省肥、省水、省工、高产、高效、环保等效果。

中盐红四方、司尔特、六国、淮化、帝元公司、凤阳金星、辉隆五禾、文胜肥业、莱姆佳、科邦、天享、安徽华沃生态、安徽金正大、中农化工、霍邱金蓼、沃福、新天地、兴隆、云峰肥业、撞钟、六安金田、徽澳肥业等企业在新型肥料上均作了大量工作,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功能型肥料, 如:新型易降解包膜缓释肥、控失肥、抗旱肥、稳定肥、增效氮肥、复合氮肥、生态有机肥、有机无机三维全价肥、活化增效肥、高塔硝基肥、氨化稳定网控肥、茶叶专用肥, 全水溶性复合肥、生态氮肥、速溶磷酸钾铵、多态氮肥、磷包氮缓释型配方肥、水溶肥、桉树专用肥、脲甲醛复合肥、硝基肥料、生物有机肥、水稻颖壳不闭合专用肥、驱虫宝有机肥、种肥、生物炭基复合肥、有机磷铵钙等。

淮化UAN水溶肥 (每年出口20万吨) 和新天地肥业公司有机无机复合肥出口等, 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好评。许多企业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 加大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 “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新重点实验室”设在莱姆佳公司, 聘请美国专家等予以指导, 并在甘肃武威开展大棚试验和推广工作等。帝元公司在宿州承包经营5400亩地;六安宝瑞达公司四年前实现10600亩地承包经营、科学施肥等;云峰肥业实现20800亩地、中盐红四方3000亩地、昊源公司1000亩地, 承包经营和农化服务。

现代农业追求的是节能、低碳、增效、绿色, 而肥料是最大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 关系耕地质量和土壤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 承载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责任。由此看来功能性肥料发展方向是围绕绿色环保和农业产能做文章, 为生态农业作贡献。

化肥产业转型升级重中之重在于营造化肥的去产能化, 未来必须走质量代替数量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控制总量、去产能化。严格准入, 原则不能新建;严格环保能耗不达标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效率。产品向高效化、多样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测土配方肥、水溶肥, 缓控释肥 (“控氮释放、促磷增效、防钾淋失”) , 功能性肥料等值得关注。

功能性肥料是当前我国肥料行业, 尤其是新型肥料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而关爱土壤是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稳定安全的首要问题。传统肥料功能关注提供作物的养分, 新型肥料则赋予了肥料更多新型功能。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和延伸, 出现了水肥一体、药肥一体、种肥一体、肥机一体等发展趋势。这与现代企业需求的综合比较服务相适应, 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并成为构建和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方面。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一方面要促进粮食增产, 提高作物品质;另一方面要减少面源污染, 提升土壤的修复能力。正是面临这样的形势, 或者说是契机, 从而使新型肥料、功能性肥料应运而生, 即既能改善土壤和微环境, 又能增强营养、提高产量, 这将是肥料行业发展的延续和新的亮点。

三、如何发展新型功能型肥料

功能性肥料, 意在强调肥料的功能, 肥料的基本功能是使作物提供营养、改善土壤性质、培肥地力。功能性肥料既具有肥料的基本功能, 又具有一些特定的功能。推动和发展功能性肥料是国际、国内肥料发展的大趋势, 它是一项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系统工程。

功能肥料一般具有四个特点:其一, 水溶、缓释、把离子态的速效养分缓存在土壤当中, 随着作物的吸收再释放。其二, 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可以蓄能、增加土壤的保湿性、供肥能力。其三, 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水肥一体化的情况下, 一般功能性肥料利用率可提升15%~20%左右。其四, 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如一些功能肥, 其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恢复农作物的生态的味道, 对作物生长产生很好的效果。

功能性肥料的定位应依据土壤的需求, 体现肥料与土壤的和谐。

土壤的生态包括土壤的健康以及土壤健康对作物生长所产生的关联作用。基于目前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仅要关注土壤自身的健康问题, 在生态方面更应该注重由土壤健康问题所带来的一些关联因素。作物生长不仅仅是一个单一养分问题, 它关系到很多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比如说根系的健康问题、作物的病虫害和营养吸收障碍的问题。

所以未来新型功能性肥料的研发应该建立在更科学和系统的基础之上。更注重于功能的多元化、专业化、高效化、实用化以及对环境的友好。

功能性肥料是指除了肥料具有植物营养和培肥土壤的功能以外的特殊功能的肥料。它应适合特定的土壤和作物, 且不以特殊功能为重要目的。功能性肥料现在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分类。因为是功能性肥料, 所以都是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有改土型、保水型、保生型、除草型、杀虫型、灭菌型等, 除了有营养植物功能以外, 另外所具备的其它功能, 我们都应称之为功能型肥料。

功能性肥料的发展将面临三个趋势:一是绿色化或生态化的趋势;二是专一化的趋势;三是简便化的趋势。

新型功能性肥料是肥料家族中出现的一个新成员, 可以称它为新型肥料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所谓新, 仅是有别于传统肥料) , 功能性肥料也是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尽管目前从法律、法规上不允许在在肥料里面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 或农药等, 但现在科研及市场上均在探讨, 是否可以有条件地附加, 因此功能性肥料标准的制定将是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标准包括土壤调理剂:系列产品标准, 铝、钴、镍、有害元素等;有机水溶肥料;系列方法标准, 聚谷氨酸、壳聚糖等;有机肥料、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系列污染控制安全标准, 抗生素、有害元素等) 。制定标准的提前, 首先是对现有产品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改造, 企业需要明确产品改造后的机理并得到专家的认可, 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 通过市场的实践验证和市场认可程度再确定管理方式。企业研发过程要关注肥料的质量安全性, 特别是对于一些废弃有害物的使用。如有机质 (桔杆、畜禽粪便、食品业的废渣、城市废弃物等) 选择和处理要慎重;功能性肥料不鼓励一个品种含太多功能, 避免功能之间相互抵销作用。一些企业宣称产品下脚料中含有益成分, 但是实际上还含有一些有害物质, 不仅污染土壤, 也使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因此未来应对废弃物的使用陆续制定相应的强制性的、限定性的标准。应当制定一系列的肥料使用技术规范, 包括农化服务规划, 经销商经营规范。同时应进一步做好新型肥料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的梳理工作。

新型功能性肥料健康持续发展, 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及时沟通和交流,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 并加强监管和协调, 作为企业要拓展思路, 严格管理, 抓好经营, 把好质量价格与服务关;作为技术层面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 要力求创新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 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上下真功夫, 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农化服务。同时要切实重视“两化”融合, 信息化、工业化深度结合的核心是以信息化支撑, 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例如农资电商等新型商业模式、行业大数据应用、行业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借力“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化肥行业“走出去”步伐, 构建互利双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前, (政府与全社会) 要切实提高对化肥转型升级和新型功能性肥料的认识。国家应尽快出台《肥料立法》和《耕地质量立法》, 以法律形式促进新型功能性肥料的发展, 并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和土壤环境修复。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动力机械;农机具;农业结构;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43

1动力机械

随着农业结构的的调整,土地所有制的变更,大型拖拉机作业已不太适应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因此,为了适应调整后的农业结构,小型拖拉机随之问世,并且其保有量逐渐增加。现在运用于农业生产及运输业的小型拖拉机、农用专用车,在农机市场已占主导地位。小型拖拉机及农用专用车,无论从价格上还是适用性上,都符合当前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地位,特别是小型拖拉机具有双重作用。农忙时用于农业生产,农闲时加入运输行业。小型拖拉机及农用车的普及运用,是新型农业结构的必然产物。小型拖拉机对普及一家一户农业生产单位的农业机械化起主导作用,没有小型拖拉机作业于农业生产,新的农业结构下的机械化很难实施,农业生产将滞留在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上,所以新的农业结构又要依靠农业机械化来带动才能向前发展。

近几年来春旱连年不断,小型柴油机及水泵又逐渐走进每一农户。就地打井浇地抗旱已成为近几年春播时的新任务。水利建设及保护水资源,创造良好农业生产环境已是当务之急。而要完成上述工作,必须有动力机械的配合。

2用于农业生产力的农机具

2.1耕整地环节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所有制的改变,耕整地作业机具也必须更新,由过去的大型宽幅作业机具转为小型窄幅作业机具,以适应新形式下的农业生产。这种改变,正是应合于农业结构的结构。

我们知道,土壤整地是农业生产基本环节,而耕整地过程必须由农业机械才能完成,所以,无论是农业结构怎样调整,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都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完成。双向梨及全方位机械深松技术的问世,又创造出新的耕地方式,为了粮食生产上新台阶创造出良好的土壤基础。所以农业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同时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生产,又为农业生产创造新生机。

2.2 播种机的更新换代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关系

过去使用的播种机多为六行,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这种宽幅播种机已不适应一家一户的田间生产,它以逐渐被小型播种机所淘汰。现在小型播种机已占领播种阵地,且播种机的播种性能越来越好,播种质量越来越高,机械化精密播种已成为现实。机械化精密播种机的问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节本增收的功效,充分体现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服务与导向作用。精密播种机的产生与利用,给一些农艺方面提出了高要求。

2.3其他生产环节

目前中耕机具也是以单、双行为主,收获机也由过去的大型收获机向小型方面转移,这都是为了符合当前的农业结构。小型脱粒机的发展,也是适应一家一户农业生产单位的又一体现。小型玉米脱粒机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方便,确保了粮食的及时上缴与出售。

3农业机械化随着作物布局及种植方式的调整而不断更新发展

当大田作物以玉米为主时,利用玉米生产的播种机、中耕机、灭茬机等一系列机械发展得很快,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有些发达地区,种植玉米已达到全盘机械化。同时,人们也不断地挖掘玉米生产潜力,不断地寻找玉米高产的种植方式发生变化时(如大垄双行、玉米与矮棵作物间种等),玉米生产作业机具也有所改变,以适应其生产。近几年,有些杂粮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那么,适应各种种植作物的农业机械也将随之发展,以满足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农业生产结构。

4新的农业增产增收技术,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完成

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就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来完成。我省近些年来推广的十几项农业新技术,无一离开农机化作业。例如:机械化深施化肥技术的实施,完全依靠机械化,我们知道,深施化肥才能充分发挥其肥效,但如果没有深施化肥机具,化肥深施将无法实施。目前,机械深施化肥技术已广泛被应用,而且有些地区将此技术运用得相当好。可以达到在播种的同时,一次性将化肥 分层施到土壤中,一次作业完成播种及作物整个生长期全部化肥施用量,这种机械深施化肥技术,免去施底肥和中耕追肥过程,减少机械作业次数,避免中耕追肥时机械对作物的损伤,且粮食产量相应增加,真正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迎合这种施肥技术“一炮轰”化肥随之产生。前面提到的机械化精密播种技术,也是一项节本增效的农业高新技术。还有节水灌溉播种技术,近几年提倡的具有三重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也必须由机械化作业才能完成。这充分说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农业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都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才能完成,只有农业机械参与的农业新技术,才能体现出它的先进性,才能有利于它的普及、推广。所以,无论农业结构怎样调整,农业机械化都将伴随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是先进农业生产的代表是完成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必备手段。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农业结构怎样调整,农业机械化都伴随着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必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更新、发展,以利于农业生产。同时,发展后的农业机械化又带动新形式下的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离开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话一句。无论农业结构怎样调整,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必须依靠农业结构调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上一篇: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下一篇:环保创意设计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