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职业调查报告

2024-06-17

入殓师职业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入殓师职业调查报告 第1篇

职业道德调研报告之入殓师

世界上的职业有千千万万,大家的选择也是千千万万,每个人的理想也是千千万万。但不论哪个职业,都有他们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比如律师的职业道德是就算证据不足,也要维护真理;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个职业,或许目前并不被所有的人所认可,但从业者却认为这是神圣的,庄严的。这就是我们组今日调研的职业------入殓师。

在灵堂前,尸体的僵硬和扭曲让人觉得恐怖和陌生,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是断裂的,所以灵堂前往往只有悲伤而没有温情。入殓师面对死者,所有的动作都充满了温情(这种温情对死者的亲人无疑是具有感染力的),并且用精湛的技艺使死者恢复了生前的面容,让死亡看起来只是一次深沉睡眠。这样生者与死者之间的联系又恢复了,两者之间的沟通是可能的,生者的情感也就有了着落,灵堂于是又成为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

2008年,日本的一部《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奖,随着这部影片的广为流传,也让大家了解了入殓师的工作过程及其做这个职业的心态。影片中诸多的场面是入殓的过程,入殓师的脸、眼、手,每个细胞浸满肃穆、挚爱、温暖,仿佛面对的不是一具尸体,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件艺术品。入殓师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中,那份专注的神情令人肃然起敬,双手慈爱地抚摸亡人的脸颊,修护、化妆,脸上洋溢着婴孩般的纯真。最让人感动的是,给亡人擦洗换衣时,整个过程体现了入殓师业务技巧的炉火纯青及其从内心深处蕴藏的大爱,双手轻巧灵敏,静得令人窒息,轻得像是雪花落地无声无息,而且自始至终亡人身上都遮盖着洁净的布,没有暴露出一点点遗体,充分体现了对亡人的尊重。入殓师说“他们不是死,是走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死不是终结,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就让我们将他们打扮得体体面面地走,我们会再见的。”

在中国,也有那么一群人为着这个职业奋斗着。

一个时尚阳光的“80后”男孩,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他的工作也应该是时尚阳光的。但是,他大学毕业后,却成了跟死者打交道的殡殓工——运尸、化妆、缝补、火化,他能独自完成。曾经,家人、朋友,都对他很不理解。“我的工作,是留下人生最后的美丽!”他这样诠释自己的价值。80后男孩当殡殓工“他被公认为重庆殡殓工第一帅哥”。无框眼镜、白色T恤、黑色休闲裤„„杨阳身高约1.75米,23岁,给人第一感觉是:文雅、阳光、帅气。音乐、游戏、运动,是他的最爱。穿上一双旱冰鞋,站在城市的广场上,绕桩、腾跃,再接一个360°旋,他能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谁知,他每天凌晨两三点开始的第一件事,居然是为一个“在熟睡中的人服务”。他的青春和工作跟“死亡”脱不开干系,他是重庆市仙居山殡仪馆殡殓工。杨阳出生于主城一工薪家庭,父母是国有大企业职工。2006年,他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专毕业,选择了跟死者打交道的职业——殡殓工。“选择殡殓工职业,不光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大学毕业时,他可供选择的机会比较多,但学习的是民政专业,他不想荒废了专业。“同时,外界谣传这行薪水很高,或许也是我作决定的一个原因。”杨阳开玩笑说。

他对这行满怀憧憬,但家人不接受,特别是婆婆。实习期间,婆婆一怒之下,把他反锁在家里,三天不准出门。最终,经软磨硬泡,老人还是接受了孙子的选择,但从此再不向外人言及孙子。

“你摸了尸体,不要碰我!”交往多年的女友也有点想不明白,他乐呵呵解释:自己戴了手套、口罩,消过毒„„女友还是觉得毛骨悚然,只要他的手一碰到她,她就像触电,迅速躲开。晚上,她还老梦见自己死了,杨阳穿着一身白色工作服,在翻动她的尸体。“不过,恐惧战胜不了爱情,因为爱情的力量不可战胜。”杨阳乐呵呵地说,经磨合,女友还是接受了他,只是偶尔生气或开玩笑时会说:“摸尸体的手,别碰我。”现在,两人正计划甜蜜结

婚。

然而,被朋友“嫌弃”就不那么容易被化解。一名交往多年的“死党”,原来三天两头就约他出去喝酒、唱歌,现在从不主动给他电话,他打电话过去,对方开口总是“弄死人的”,不管有意无意,这句话刺痛了杨阳的心。为此,他从不跟人握手,从不向新朋友介绍工作,实在被追问,就说“在搞民政工作”。“我理解他们的这种反应,毕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杨阳坦言。

正式工作后,杨阳发现这并不像自己想象的简单。“首先,工资没有外界传言的高,每月仅两三千元,”他逗乐说。

其次,舍弃酷帅的衣服、不能笑,让性格开朗、个性张扬的杨阳颇有些郁闷。殡仪馆的宗旨是:让死者安息、生者慰藉。因此,员工一旦进入馆内,就不能穿鲜艳衣服、不准大声说话、不能笑。为此,杨阳只得将“扎眼”的衣服压箱底,时间一长,他非工作时间的着装也素了下来,笑容也收敛了。

还有,搬运尸体也是个重体力活。一个冬季,他们4人到巴南一山上接尸,没有公路,车只能停在山下,他们爬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才接到尸体。此时,已是下午6点,他们抬着尸体下山时,天已全黑,家属拿着微弱的电筒照路,他们几次差点摔下山崖。更让他们头疼的是:按当地风俗,死者搬运过程中不能落地,否则叫“落土”,不吉利。因此,途中,他们得不到休息,即便短暂歇气,也只能将尸体抬在肩上。后来,他们下山用了4小时,回到殡仪馆已是半夜,不但累得全身大汗,肩上更是磨出大量血泡。

化妆,是给逝者留下最后的美丽。杨阳至今清楚记得,他第一次给女尸化妆的情景。那是他工作不久,接到一个女尸,对方是因车祸去世的,眼睛睁着,满脸是血,家属要求为其化妆。杨阳小心翼翼为其做了头部处理,接下来却犯难了:按要求,化妆要先脱去逝者所有衣服,再帮她换上干净寿服。虽然之前他为不少尸体化过妆,但都是男尸。这次面对一年轻女尸,他尽管有过硬的职业素养,知道“尊重死者、一视同仁”,但他毕竟是没结婚的年轻男性,几次都下不去手,后在一名老殡殓工帮助下,他才勉强完成这项工作。

“不过,现在我已习惯了,遵照本地民俗,为年轻女尸化妆时要‘搭红’,即用一张红布遮住隐私部位。对尸体的尊重,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杨阳说。

“见惯了生死,我的最大感悟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就这样,杨阳在殡仪馆一干就是三年。期间,他也动摇过,几次找领导谈心,希望调换工作,但他最终坚持下来,并逐步爱上这行。三年来,他火化的尸体达2000多具,接运、化妆、缝补的尸体高达3000多具。

我们组之所以选择入殓师,是因为这个职业目前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我们想让每个人看到这份并不起眼,却值得人尊敬的工作,想让每个人理解像杨阳这种职业的人。我们相信,每个看见过入殓师工作的人,都会深深的对他们表示尊敬。大家或许都想追求白领生活或是一些热门的职业(医生,老师,会计师等等),而没想过会有这么一个职业,会有那么一群人在为逝者服务,让逝者带着洁净的身躯、光彩的面容走入另一个世界。入殓师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既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又要对逝者充满敬重,所以选择了这份职业,本身就已经浸染了所要拥有的职业道德:以逝者为本。

“防腐、整形要用技”

“更衣、沐浴要用心”

“梳理、化妆要用情”

小组成员:吕健芬 杨青 周利燕 黄虹 陈华丽

入殓师职业调查报告 第2篇

潜艇羡慕鱼,没有机器的束缚,能够自在地游;风筝羡慕鹰,没有线的束缚,能够尽情地飞;行道树羡慕山顶松,没有园丁的束缚,能够随意地长。我们踌躇不前,并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挡,而是心灵的羁绊。趁活着,为心解锁——这是我看完日本电影《入殓师》后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简单,觉得被一向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当小林大悟卖掉大提琴时,他发现自己的心也许被上了锁:现实的残酷束缚他的内心。而回到乡下,则是挣脱这一束缚重要的一步。在乡下,他遇到了那位帮他解锁的社长——一位入殓师。在社长身边他看过了无数的死者,而与众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说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将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没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缚,他期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将自己扮成了内心的样貌。是啊,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笑着闭上眼才幸福!小林还遇见了旧友山下的母亲,老人并不在乎儿子的看法,一心想着将澡堂经营下去。工作,是她期望的状态,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来。她真的这样做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忙着搬运柴火,这就是她所期望的结尾。

在河边,小林看见几只鱼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尸体却被湍流冲走。在小林看来,那总觉得让人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用那么辛苦也能够吧。他们并不是为了死而努力,只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没了束缚,没了束缚就勇敢地回家!——这是鱼内心的呐喊。在火葬场,那位火葬师在说山下的母亲时,说出了自己认为的山下母亲期望自己经营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烧得很好”时表现出了一种简单,一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平凡烧火的简单,这份职业让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那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留意,总会再见的。”这该是怎样的洒脱!

看过了这一个个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开了心中的一把锁,选取了“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的入殓师作为自己不悔的职业。但当他得知当年抛弃他和母亲的父亲去世时,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见那个欺骗了他的人,最后是妻子和同事的劝说才让他见了父亲最后一眼。当他发现父亲手里紧攥着那个当年的“承诺”时,他心里最后一道心锁被打开了,心底那张父亲的面庞逐渐变得清晰了,最后,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殓师!”让我流下了眼泪,我在替小林高兴:那个不理解入殓师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后一道心锁解开了。

生命的顿悟——《入殓师》解读 第3篇

《入殓师》在八十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荣膺最佳外语片, 仿佛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片海之中走进了观众的视野。颁奖典礼上的熠熠星光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退, 而电影带给我们的精彩却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中。整部电影宛若主人公小林大悟那优雅的琴声, 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成为人生这首感人乐曲的鲜活音符, 或低吟浅唱, 或雄浑壮阔。而小林大悟仿佛一名优雅的乐队指挥, 生命之歌在这里炫出了最美的华彩。影片保持了日本电影里常见的细腻和委婉, 倒叙和插叙手法的运用让整部电影节奏连贯而又别具匠心, 电影情节的掌控恰到好处。影片的主题看似平淡无奇, 却通过巧妙地节奏掌控带给人深深的触动。

影片中有两个普通的物品成为整部电影情节贯穿的主线, 那就是大悟的那把大提琴和那块小小的石头。从一开场便通过一场演奏会将情节的主线引出, 紧接着乐团解散, 主人公失落沮丧地和未婚妻回到了山形的老家。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小林脸上的诧异表情告诉我们, 他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工作的。但生活要求他必须去面对, 必须去尝试, 这个时候主人公的内心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了。随后大提琴再次出现的时候, 已是小林大悟的妻子无法接受他的工作现状而离他而去, 他和社长及助理在公司用餐的时候。这次演奏是影片的一个小的高潮, 也是剧情的转折, 在大悟的琴声中, 周围的人也开始了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这个场面和小林在旷野独自拉琴的影像交替出现, 大气舒缓而又略带忧伤的琴声再次引领观影者对人性和生命进行深入思考。而关于那块小石头的记忆, 出现的两次都是小林和父亲交换的情景, 而影片最后大悟在给父亲入殓时, 从父亲指尖滑落的那块小石头再次让大悟在泪水中记起父亲昔日的面容。大悟怀着复杂的心情给父亲整理遗容, 以一个礼仪师的身份送别了父亲最后一程, 影片再次达到高潮。影片细节的处理上非常有特色, 如入殓师在为死者入殓时的动作和投入的面部表情的特写, 每次都会让凄凉的情景生出几分暖暖的温情。此外, 逝者家属的前后态度的变化也是影片避重就轻的巧妙细节处理, 无论是不屑还是侮辱的态度, 在入殓工作结束时, 逝者家属总是态度转变得十分明显, 这样的细节处理给观众思想上一个缓慢的冲击过程, 虽然没有形式上明显的张力, 但却更能丝丝入扣地将观影者的心理和剧情融为一体, 带给人别样的感动。

二、永恒的温存与静谧

《入殓师》这部电影在讲述一个个人生故事的同时, 引领我们去重新审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浓重的抒情色彩通过小林大悟平凡的生活经历和细腻的内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涉及了众多与死亡有关的情节, 往往取材于此类内容的电影总是呈现出一种沉重的话题气氛。影片的片名“入殓师”其实也是一种略带文化含义的翻译, 其实它的日语原文“おくりびと”从字面意思上看其含义就是“送行的人”, 所以才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诸如“送行人”、“礼仪师之奏鸣曲”、“为逝者送行的人”这些译名。不管怎么说, 这些字面意思上的差异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电影的整体认识, 而电影的男一号演员本木雅弘则通过自己的细致入微的演绎, 让整部电影的外在表现和主题内涵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影片虽然涉及了死亡这个看起来十分沉重的话题, 但是在导演泷田洋二郎高超的电影语言艺术下, 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涤荡心灵的静谧和那份永远停留在心中的温暖情怀。中日文化的渊源让我们似乎比较容易日本文化中的死亡主题。人的一生是一个很奇特的生命历程, 现实中的人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在努力地奋斗着, 抗争着, 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最重要的出生和死亡却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自己选择的。入殓师这一特殊身份仿佛就是人生的送行者, 漫漫人生路终将走到尽头, 在生命弥留之际人的态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微妙的变化, 入殓师仿佛两个世界之间使者, 在人生的最有一个驿站上, 入殓师通过自己的特殊照顾, 让逝去的人在默默的温情中走完最后一程, 死亡在这里变的没那么沉重, 而死亡在入殓师的手下也不再是生命的终结, 虽然死亡是形式上的一种结束, 但也在此被赋予了新的理解和内涵, 成为一个新的开端。

日本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质便是注重细节, 这也许与日本海洋岛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处处都透露着精致细腻的特征。从小林大悟为逝者化妆的细节刻画上, 我们就能深切地体会到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特别是在入殓这种特殊的场合, 每一个细节的刻画、每一个准确体贴的动作都会让人油然生出一种感动, 甚至让人对生命和死亡产生一种崇高的敬畏, 也对入殓师所奏响的非凡乐章肃然起敬。死亡在这里不再是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的恐怖现象, 它可以变得比生更优雅和超脱。电影始终没有离开生和死的主题, 从小林放生的章鱼意外地在水中死去, 到小林在桥头静看逆流而上的鱼而引发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电影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死亡, 抒发对生和死的终极人文关怀。这似乎也是日本电影的一个传统, 但在《入殓师》中却被发挥到了极致。日本电影似乎更乐于探索诸如生和死、爱与恨这样的永恒命题, 但是它的格调却总是充满了温暖。《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甚至有些让人生畏, 而且影片自始至终的格调也是以冷色为主, 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用沉静、平和的基调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更深刻的思考。这种清新从容、唯美优雅的风格似乎也是日本影片的一贯风格, 从岩井俊二的《情书》, 到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从佐藤纯弥的《追捕》再到冲田修一的《南极料理人》, 日本电影总能在从容与唯美中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温情感动。

三、生命的顿悟与超越

文学艺术作品中死亡从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无法坦然而冷静地面对生命的死亡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上, 如何使人从忧伤和困顿的姿态中抽离, 让人从对死的接受中引发对生的思考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入殓师》这部电影则通过生者对死亡的尊重, 来宣扬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爱, 并通过这种爱与死的情感交融引发我们队生命的顿悟和超越。

影片中入殓师与逝去的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生和死的鲜明比照。入殓师温柔而崇敬地为逝者整理遗容, 帮助他们完成最后一段宁静和美的历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透射着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一个沉重而又严肃的话题。生命的终结和消逝必然带给我们无尽的伤感与悲怆。但是在《入殓师》这部电影中, 生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死亡似乎成了生的一种另外的形式而被延续。生和死之间并不是用不交汇的两个世界, 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二者之间的情感而变得超越了一切外在形式。这段特殊的旅程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带走有质的行李, 而唯独有爱可以随逝者而去并与生者同在。入殓也是逝者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享有爱的过程, 它也给生时所有的恨与爱一个和解的机会, 让恨最终转化为了爱。小林大悟本身的经历就是如此, 从小便被自己的父亲抛弃, 以至于长大成人的小林甚至回忆不起父亲的容貌, 对于父亲小林大悟是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但是得知父亲临终时是孤独一人, 他最终选择了用入殓师的方式送父亲最后一程。也正是通过最后一次父子的这种特殊的经历, 小林也明白其实父亲是一直牵挂着自己的。

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在《入殓师》中成为最后一次爱与情感的机会, 而且这种爱不仅仅存在于亲人之间, 因为生命逝去而令人涌出的同情和自怜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家庭的范围局限。小林在期初接触到入殓师的工作时, 表现出极度的不适与低处, 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 在感受到死亡的冰冷与恐惧后, 他急切地需要从现实中感受生命的温度,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他对生命也有了重新的思考, 对生命也有了追求与热爱。影片中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小心翼翼, 仿佛在呵护出生的婴儿一般倾注了极度的安静与轻柔。中日文化都强调入土为安, 逝者最后一程走得安详也是圆满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像影片中反复穿插的小林在旷野拉奏大提琴的片段, 在悠扬的琴声中孤独的个体与广袤的大自然进行着充分的交融, 人类本身就是广阔天地的一部分, 从生到死的历程就如同季节的自然更替一样, 自然安静而又美好。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七位不同的逝者, 仿佛七个动人的故事, 每一个都表达着理解宽容和珍视情感的主题。七个故事各有侧重却在入殓师的相同的大背景下殊途同归, 向我们讲述着与生命和死亡有关的深刻哲理。

总之, 《入殓师》这部电影用散文式的结构, 通过环境与心理的侧重表现来营造营造意境感染观众。通过人生存的不同层面, 揭示人存在的不同状况。影片用看似缥缈的虚无意境将人类自身永恒的哲学命题——死亡带入我们现实的生活。并在充满美感与诗意的镜头语言中让我们重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影片通过艺术家般的入殓师的双手, 让我们在一种静谧和厚重中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立川昭二, 日本人的生死观[M], 东京:筑摩书房, 1998年

[2]、凌洁,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观察与思考, 2009年第13期.

[3]、王勇, 日本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

[4]、土居健郎,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6月.

夫妻“入殓师” 第4篇

在上海,一对同为殡仪师的80后夫妻,用他们对逝者的温情、对生命的尊重,演绎了一部真实版的《入殓师》。

有你的爱同行,我愿做殡葬业第一线女工

2001年,18岁的上海女孩金培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同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报考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管理与服务系。

当时,全家人都反对她,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你学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学这个专业,到时你整天与死人打交道,就知道这份工作为什么没有人去做。”但从小性格独立的金培吉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我觉得殡葬业就业相对稳定,毕业以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父母“女儿怕是嫁不出去了”的担心中,金培吉来到了长沙求学。

在学校时,外系的男生一般是不敢追求殡仪系女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一群跟死人打交道的人”,所以大家都敬而远之。但在大二时,一个叫孟凡涛的同班同学走进了金培吉的心中。

孟凡涛是东北男孩,文文静静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出色,在班里格外惹人注目,是所有女生喜欢的对象。让金培吉没料到的是,孟凡涛竟会喜欢上她。孟凡涛非常执着,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定时出现在等她的路上。金培吉不想过早地谈恋爱,就想尽一切办法躲着他。但每次都躲不了。久而久之,她竟被孟凡涛的执着感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孟凡涛终于走进了金培吉的生活。每天早晨,孟凡涛都要写一首诗封在信封里送到学校的传达室。金培吉就回他一篇学习心得,有时也写几句安慰的话。星期天,孟凡涛带金培吉坐公交车去湘江玩。一路上,他们谈理想,谈婚姻,谈生活。他们一同商定:这一辈子都做殡葬工。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很快出现在面前。2003年,金培吉回到上海,在义善殡仪馆进行了两周的实习,尸体、运尸袋、推尸车、冰库、火化炉……无所不在的死亡气氛让金培吉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从小就不敢走夜路的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每天晚上她都要开着电视睡觉,有时候需要吃安定片才能睡着,空闲下来就要找人唱歌、聊天来发泄压力。当时她就想:这工作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

这时,在另一家殡仪馆实习的孟凡涛知道金培吉的想法后,就给她打电话:“如果这时候改行,大学不是白读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我们不来做,多少逝者将带着缺憾离开,他们的家属也会感到不安,我们所做的是最后一个‘临终关怀’。累点苦点怕什么,到时候就会习惯的。如果这个时候你放弃自己的理想,别人会怎么看你?”

在男友的鼓励和劝说下,金培吉打消了改行的念头,皎着牙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工作经验。

2004年,临近毕业,班里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去一线上班,许多同学转做了墓地销售。而金培吉和孟凡涛毅然谢绝了家人朋友介绍的“更加体面”的工作,奔走于各个殡仪馆找工作。他们当初辛辛苦苦考的证书,在用工单位面前根本不被承认。几次碰壁后,上海市阂行区殡仪馆终于接收了金培吉。她成为当年同班同学中惟一一个选择在殡葬业第一线工作的女生。孟凡涛也进了上海一家殡仪馆工作。

金培吉被分配到炉化组工作,冷藏、化妆、火化,都是直接和死人“零距离”的工作,而老天爷也似乎存心“考验”她。才进殡仪馆第3天,就来了一具因恶性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死者的头颅完全被压扁了,五官严重错位。这具尸体要先进行特殊处理,然后再正常化妆。站在尸体面前,金培吉的手在发抖,眼睛不敢看尸体,过了许久,她才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为死者清洗后,她微颤着双手用小麦穗针脚一针针细密地缝。缝完腿又缝头、脸……足足缝了数百针。七八个小时后,遗体总算恢复人模样了,而金培吉成了一个水人,全身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那天晚上,金培吉回到家里,吃了饭后,一想到死者的情形,她就全吐了出来。妈妈看到她这样,心疼地责怪道:“现在知道这份工作是怎样的了吗?”面对母亲的埋怨,金培吉也不好说什么,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对母亲诉苦呢?

回到房间,全身无力的金培吉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她只好下楼去买了两片安定。吃下后,到深夜12点还是没睡着,她只好爬起床给孟凡涛打电话。话还没说,她就哭了起来。得知原由后,孟凡涛安慰了她很久,她还是睡不着。直到凌晨3点,她才迷迷糊糊睡去。但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她又得赶早去上班。

由于夜里没有睡好,一整天,金培吉都神情恍惚,没有一点精神。下班后,孟凡涛跑过来,见她满脸憔悴,心疼地把她抱在怀中。然后,他带她去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鬼屋”玩。亲历了“鬼屋”的恐怖经历后,她的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回到家里,她想: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就算有鬼,看我对他们这么好,也不会来害我的。这么一想自己也乐了,坦然进入梦乡。

从这以后,金培吉消除了对死者的恐惧。为死者服务时,她的手再也没有抖过,并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9个字。

2005年,金培吉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评为“可爱的闵行人”。不久,金培吉当上了闵行区殡仪馆炉化组副组长。具体的工作虽然还是一样,但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祝贺你成为“上海版老公”,丈夫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与包容

2006年2月,金培吉和孟凡涛在两边父母的催促下,举行了婚礼。

两人结婚后住到了金培吉家里。对于孟凡涛这个外来女婿,岳父母从来不把他当作外人来看。而孟凡涛也特别孝敬岳父母。以前,都是岳父母做家务,他和金培吉结婚后,这个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东北男生努力向上海主“夫”转型,主动把家务承担下来,为了提高厨艺,竟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一家厨师学校学厨艺。

那些天,孟凡涛吃了晚饭就跑出去,为了赶时间,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厨校老师的指导下,孟凡涛从刀法、配方到制作,很快就能独自掌勺了。从此,他在家里炒菜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让金培吉大开胃口。每餐吃完后她总不忘表扬丈夫。男人是经不住表扬的,孟凡涛的斗志空前的高涨,精神状况也出奇地好。

从厨校结业那天,孟凡涛买了很多菜准备表演厨艺。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丰盛的菜摆在桌上。而且,他很细心,岳父母不吃芥末,需要芥末调味的菜他把它分开来。吃饭时,岳父母吃得眉开眼笑。

那天晚上,孟凡涛抱着金培吉,故意问:“老婆,我现在的厨艺怎么样了?”看到丈夫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认真,她赶紧说:“看到你由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男人变成自强自立的‘主夫’,我真的很感动,祝贺你成为一个上海版好老公。老公万岁!”孟凡涛哈哈大笑:“还不是老婆调教得好。”

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金培吉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金培吉除了掌握一套专业技术外,最与众不同的是她能从文化和哲学的层面理解死亡。她认识到,传统殡葬观只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尸体,而现代殡葬观则认为,殡葬过程是对一个人的终点服务,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有了这种对死亡的深刻理解,金培吉更是以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对待这项特殊的事业。假如是为女尸换衣服,她一定会把灵床推到屏风后面,在隐秘的位置操作,维护女性的尊严。整容化妆时,她都要先仔细观察死者的肤色和脸形,然后铺底、描眉、勾唇线、抹口红,严格按规定完成每一道工序,直到家属满意为止。

金培吉用她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许多死者亲属的赞誉和感激。一位老太太过世,她的子女希望按照当地风俗给他们的母亲穿上“七领三腰”,本没有义务这么做的金培吉一丝不苟地照做。灵车推出,当死者家属发现母亲整整齐齐地穿上了“七领三腰”,感激地握住金培吉的双手连声道谢。

虽然金培吉总是尽力让每一具遗体以最美好的形象与亲友告别,但因痛失亲人而变得不太理智的家属有时会异常苛刻。因此化好的妆因为无法通过死者家属的验收,而从头再来是常有的事。

2006年11月的一天,金培吉为一位死者做了整容后,死者的家属却认为金培吉把死者的口红化得太浓了,并且死者生前特别讨厌口红,说金培吉污辱了死者,对她大骂起来。给死者涂上口红,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遗体化妆师都是这样做的,除非家属事先提出要求。面对家属的无理取闹,金培吉委屈得哭了起来。后来,她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为死者重新化了妆。

由于经常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的心情有时特别失落,脾气不好时,她回到家就把不快发泄到丈夫身上。孟凡涛知道妻子在工作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好言好语地安慰她,直到妻子安静下来。

以后,再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开始理解家属的心情,只要重做能够对痛失亲人者带来些许安慰,她认为值。让死者仪容好看一点,让亲人都觉得死者走得很安详,她就很满足了。

成为上海人大代表,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金培吉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人关”,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因为殡葬工没什么朋友,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几乎和社会脱节。金培吉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单位同事,基本不和人交往。外界的人不想和殡葬工接触是一方面,在这个环境时间一长,金培吉自己都不愿意和人家交往,怕看到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干吗不好,偏要做遗体化妆师,晦气一辈子!

一次,金培吉去一位亲戚家玩。一进门,亲戚就让她先到厨房洗掉“不干净的东西”,吃过饭后,亲戚当着她的面,把她用过的碗筷都扔了,怕她带去不吉利。这种“礼遇”让金培吉尴尬得赶紧从亲戚家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金培吉因为有急事打的士去单位,司机听说她是殡葬工后,掉头就走。

这样的事一多,金培吉干脆就哪里也不去,不交朋友,下班就回家!久而久之,金培吉很少与人打交道,有时到外面去买东西,一看到别人,她也显得特别紧张,生怕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殡葬工。

而作为同是殡葬工的孟凡涛,面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偏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得多。他主动与别人握手;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他也主动走亲访友。时间一长,他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别人,不再嫌弃他是殡葬工,都愿意与他交往。

看到妻子封闭了自己,孟凡涛心里很焦急,怕这样下去,妻子会闹出什么心理病症来。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一些医生,认为她是由职业引起的“社交恐惧症”。针对金培吉在别人面前难以“舒展”的状况,孟凡涛“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举措:只要有空,就拉着金培吉到人多的地方去,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微笑;把金培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她融入到自己的朋友圈内,鼓励妻子多同他们交流。在丈夫的帮助下,金培吉终于从自己是殡葬工的“自卑心理”里走了出来。一有机会,她就参与社会活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2009年初,金培吉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感动了万千上海市民,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金培吉发言呼吁进一步改进现行殡葬制度,“给予逝者更好的终极关怀”。“在人生走向终点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每个人画好人生的句号,我要尽力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体现他(她)生前的价值。”金培吉动情的述说,让人们对殡葬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工作五年,金培吉每年平均要处理4208具遗体。遇到业务高峰期,忙时一天要处理30多具遗体,早上八时上班一直干到下班,连坐的时间都没有。每天为一些人送行,听死者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金培吉和丈夫常常想,如果有一天,他们至亲至爱的人离开人世时,又该如何面对?

“那就好好地珍惜现在,不要到将来后悔。”金培吉说。

“要好好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让彼此都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孟凡涛说。

因此,金培吉和孟凡涛夫妻俩每天下班后,都要陪父母聊天、散步。对于公公婆婆,金培吉每天也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她和丈夫计划,过两年换套稍大些的房子,把公公婆婆也接到上海安度晚年。

笔者采访时,金培吉说:“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生而有爱,离别必然也有哀伤,就让我们用爱为逝者送行,用爱提醒生者,人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生命!”

入殓师影评 第5篇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好处。由排斥到理解,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取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应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能够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下。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悲哀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这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入殓师影评 第6篇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当我们找到的那一刻,东西本身已经遭到了损毁,但是若不去这么做,生命本身的好处也就不存在了。——基督山伯爵题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想必都明白那句注明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那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就应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电影市场中,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任何导演一旦低估观众的理解潜力,那么势必就会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好处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透过一个普通

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电影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回顾本届奥斯卡的提名电影,尽管最终小金人落脚贫民窟,但是我坚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为《朗读者》的落榜而感叹不已,其实《朗读者》所丢失的小金人能够在《入殓师》的获奖上得到弥补。两部作品在资料上虽然相去甚远,但是在本质上都有着同样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连气质上,两部作品也都同样被一种悲凉的氛围所笼罩,也正是这份悲凉与那个奥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联系着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男孩与汉娜的故事、入殓师与父亲的故事,前者代表着感情、后者代表着亲情,二者最终都透过象征性的物件得到了生命中的一次顿悟。当汉娜收到男孩寄给她的录音带时,她顿悟了;当入殓师看到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头时,他流泪了。过去的记忆瞬间得到唤醒,那些原本已经被遗忘的画面渐渐地浮此刻了眼前,汉娜透过声音看到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入殓师透过那块光滑的石头再一次看到了父亲的脸,那张被岁月冲刷得沧桑不已、同时又饱含着愧疚的脸,那张他以前发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脸。汉娜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男孩的内心,永不磨灭,在心灵的墓地里不时牵动着男孩,而入殓师则是透过死亡不断地感受着悄无

声息的苦痛,继而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务必应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取。“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资料与好处,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譬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种“轻”与“重”、“灵”与“肉”的碰撞、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错、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游离于两个社会的那种自然。这种运动感在《入殓师》中同样存在,并且构成了影片最为核心

的“心理描述”,导演在那里主要透过对于事物的静态特写与人物主角的动态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心境。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镜头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自己的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之后的下一个镜头转换成了独自坐着的小林,依然是静止镜头,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石头、这些具有意象好处的物件一一展此刻了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开始在这种静谧的气氛中逐渐呈现。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事实上,这也正是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说,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气质——悲凉、伤感。《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超多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

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到达。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主角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活吗?是的,活着并不可能每一天都轰轰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生活着,饮食、睡觉、按时上班。

《入殓师》中的人物何尝不是如此。社长每一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明白,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一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期望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关于美香,影片中同样赋予了她具有象征好处的行为,在影片的开头,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取了放生。这是美香对于生命态度的一种暗示,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还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试图说服丈夫放下手上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期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背景。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

观《入殓师》有感 第7篇

几次眼眶不禁湿润了。好久了,好久不再为文学作品中的话语而落泪,也好久不曾为生活中的人与事而哭泣,尽管有过悲伤,有过叹息,有过心痛。这部日本影片的细腻之处便是感人之处,便是饱含人生真情之处!

影片引出了许多值得思考得话题,比如,正常职业、死亡、亲情与爱情。

作为入殓师,小林大悟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旁观,看着各种各样的死者,也就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家庭;而后是自己试着主动参与,获得死者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最后是亲自送别朋友亲人,对死者的尊重,对情感的领悟。由最初送别他人的一种遗憾之情到最终送别自己父亲的痛失之情,他获得的其实是一种幸福,明白了珍贵的亲情一直都在那里等着他。想想我的爷爷与奶奶、外公,想想我的好朋友常林,多么渴望时光可以倒流,多么渴望再回到他们身边!生活中没有什么人不可以宽恕,只是我们不理解他们的内心。倔强的人们,不善言表的人们,一时冲动的人们,他们承受着我们所不知的隐痛,而我们往往在失去时才突然明白,此刻似乎一切都又显得迟矣!

他们称死者为往生者,死与生一直都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哲学上讲,生死都是一种物质状态,只不过是在宇宙中转变形式而已,宇宙中的元素毫无变化。死也许是现实世界的生者的解脱,是对另一世界的生的追求。面对死者,我们是悲伤与恐惧,还是平静与欢送?乡村有这样的店,名为“红白喜事”,而其中的“白喜事”就是指丧事,世人早有睿智者看透生死才有此名吧?尊重死者,好好送他们离去;珍惜生者,好好相亲相爱!庄子为妻鼓盆而歌,陶渊明书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此,才算真正的“达人”!

《入殓师》自然离不开入殓师这个职业,世人不理解死,故而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业行为。类似的“行”与“业”有多少被认为“非正常”呢?有多少算是不体面呢?或许也只能像死者家属有过丧事才能理解,又或许像小林大悟自己从事过才能体会并渴求受到尊重呢?

爱情如花,看起来美,却又是那般的脆弱,从小林大悟不得不为了钱而做入殓师就可以看出,没有钱如何生活?不能维持生活还谈什么爱情?如果不是美香因怀孕而主动返回,如果不是恰巧经历老奶奶离世的事情,恐怕她也不能理解(或者及时理解)自己丈夫的固执与伟大,最终彼此都将是痛苦,爱情就成了痛苦的根源。

谁又能理解谁呢?谁又能真正坦荡无怨无悔地爱着谁呢?

哈,说不清呀!鲑鱼的逆流而上,总有一死,何必那么执着的往上游呢?新生代的鲑鱼总能逆流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大自然就是一个迷!

电影《入殓师》声音元素分析 第8篇

影片主题音乐运用大提琴浑厚丰满的音色, 浑厚的音律, 打破死亡带来的沉重, 给人以静谧空灵的生命张力的。并以不同的主题场景为前提, 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 更加到位的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其中出现在每一次主人公陷入童年回忆之时, 是很典型的久石让风格的作品, 作为本影片的主题音乐, 这一段音乐则是出现在小林大悟刚加入N K事务所, 当妻子美香问他找到怎样的工作时, 他出于善意, 不得心虚地回应, 内心充满了愧疚与不安, 此处运用了大量的拨弦, 给人诡秘的紧张感;圣诞夜在N K事务时演奏的同样给人以温暖神圣的感觉, 以艺术的方式阐释惟有摆脱死亡阴影, 方能享受人生的生死观, 低沉婉转的大提琴打破了死亡的沉重与恐惧, 配合电影温馨而感人的画面, 让人感到, 原来死也可以如此美丽的和有尊严的。随后再次回到的主题上来, 主人公小林大悟在去工作的路上、工作时的场景、和其在田间拉奏大提琴的场景来回交错交织, 运用了一定的声画分离和平行交叉蒙太奇的手法。每次入殓仪式时都时配以温暖超脱的, 如同倾诉一般, 像音乐的名字一样“华丽的消亡”, 也展现了作为入殓师的职责:“让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 给她美丽的永恒。这要有冷静、准确, 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则是父亲去世片段时的主题音乐, 十分贴切地表现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内心挣扎, 对童年时父亲的抛弃充满怨恨和痛苦, 但却不能否认血缘的关系, 在为要不要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在内心中做着激烈的斗争, 以大提琴作为伴奏, 增添了激越的感觉, 进一步突出了矛盾。

(二) 音响省略和静默的魅力

在影片《入殓师》中多次运用了音响省略和静默的效果, 在几次完整的入殓仪式中都得以体现。在影片一开始时的入殓仪式中就体现了这一点, 仪式中先后三次的钟磬音给人以生命的神圣感和厚重感。之后是加之绵延悠长的大提琴声的渲染, 当发现死者非女儿身时音乐戛然而止, 接连出现了几声乌鸦的叫声。尤其是在澡堂老板娘去世的那场戏中更是讲音响省略和静默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是在澡堂做入殓仪式时听到的乌鸦的叫声, 和之前几次入殓仪式时出现的乌鸦叫声相呼应, 具有一定的预示性。仪式中省略了多余的声音而是细化了一些生活中不常出现或很少留意的声音, 比如镜头切换至澡堂的水滴声, 以及穿寿衣时布料摩擦的声音, 仪式结束前, 小林大悟为澡堂老板娘系上了她生前常戴的围巾, 让人心生温暖, 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动作却折射出身为一个入殓师细致的内心世界和对亡灵的敬重。

(三) 有源音乐的使用

首先是在交响乐团演奏《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时出现带有客观性的有源音乐, 交响乐团加之合唱, 更加突出了演出宏大的气氛。接着是主人公多次回忆起童年和父亲的时候演奏的主题音乐, 和妻子在父亲的咖啡馆中用留声机播放的主题音乐, 圣诞夜在N K事务所演奏的, 以及妻子怀孕时拨奏的《摇篮曲》。其中较为特别的是两次回忆时是以在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间来回转换呈现出来的。将主人公的在现实中的演奏和孩提时代演奏的场景相互转换, 形成平行交叉蒙太奇, 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拍摄手法, 同时也更加深入的展现了主人公对于父亲在爱与抗拒之间的矛盾与挣扎的内心情感。

(四) 语言的精妙性和伏笔的安排

语言方面, 在殡仪馆工作的常在澡堂出现的老人这一形象塑造的十分成功, 关于生与死的真谛总是由老人在关键的时候不失时机的点出来, 直击影片主题。在小林大悟河边看鱼的时候, 与老人偶然相遇时耐人寻味的对话就为之后影片的高潮埋下伏笔, 在澡堂老板娘火化之前老人说了一句“请允许我关上窗子”, 之后跟老板娘儿子的对话更是堪称整个影片的最高潮, “死亡无非是一扇门, 逝去并不是终结, 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 正如门一样。我作为守门人, 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 每次跟他们告别, 我都会说:路上小心, 我们会再见的。”前后呼应, 进一步阐释了影片包含的生死观。

(五) 长镜头的巧妙运用

影片突出运用了长镜头, 带着主观视角, 同时给了声音极大的表现空间, 增加了其感染力, 其中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当小林大悟得知父亲死讯时挣扎于要不要去见父亲最后一面时在N K事务所门口犹豫的场景, 从正面切换至妻子正面再到小林大悟, 最后再转会至其正面的镜头, 以移动跟拍的方式使场景更加具有渲染力。其它入殓仪式的进行过程中也大量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 令影片更富感染力。

上一篇:智能家居企业市场分析下一篇:质管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