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古诗鉴赏

2024-08-17

七年级课外古诗鉴赏(精选6篇)

七年级课外古诗鉴赏 第1篇

课外古诗词鉴赏(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

诗歌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 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逢入京使

此诗约作于天宝八年(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纵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有点夸张,但“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乡的真情实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 ”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没有纸笔,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滁州西涧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胸襟和脱俗隐逸的忧伤情怀。江南逢李龟年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送灵澈上人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约客

1、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2、“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拖着下颌,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3、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释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1、疲惫不堪 :疲惫:极度疲乏;不堪: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疲乏。

2、畏缩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3、念念有词

:念念:不停地念诵。旧指迷信的人祈祷时不停地念着口语,以通神灵。现多用来形容人嘟嘟囔囔说个不停。

4、语无伦次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5、精打细算 :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

6、海市蜃楼 :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

7、毫不迟疑 :毫:一点儿。一点儿也不迟疑。

8卷土重来 :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9、芸芸众生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10、死得其所 :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11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12、齐心协力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13、头昏眼花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14、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15、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朱子全书·孟子》:“君来惟是孟子说得斩钉截铁。”

16、异口同声 解释: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17、锲而不舍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8、迫不及待 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19、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20、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21、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22、进退维谷 维:相当于“是”;谷: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23、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24、略胜一筹 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25、眼花缭乱 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26、秩序井然 井然:形容整齐。仔细整理或安排好的有序场面。

27、目瞪口呆 目瞪:睁大眼睛直视;口呆:嘴里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28、石破天惊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形容声音大得惊人,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9、有过之无不及 解释: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30、相得益彰 解释:益:更加;彰:明显;相得:互相配合、映衬。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31、依样画葫芦 照别人画的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

33、参差不齐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34、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35、叱咤风云 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36、浑身解数 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37、息息相通 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38尽态极妍 尽:极好;态:仪态;妍:美丽。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39、高视阔步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40、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

41、坚持不懈 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42、不可思议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43、闻所未闻 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44、千辛万苦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45、风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46、精疲力竭 竭:尽。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47、耀武扬威

耀:显扬。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48、洋洋得意 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49、怏怏不乐 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50、姗姗来迟 姗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51、忧心忡忡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52、锲而不舍

锲: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3、兀兀穷年 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54、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55、气冲斗牛 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56、昂首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57、惹人注目 惹:招惹,引起。引起别人的注意。

58、杂乱无章 章:条理。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59、不见天日 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60、一拍即合 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61、博学多识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62、不约而同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63、寻欢作乐 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64、忘乎所以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65、不慌不忙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66、义愤填膺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67、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69、大彻大悟 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70、惊心动魄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71叹为观止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72、戛然而止 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73、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74、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75、来势汹汹 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76、恭恭敬敬(gōng gōng jìng jìng)解释:对尊长贵宾谦恭而有礼貌。

示例:小鸭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安徒生《丑小鸭》

77、来历不明 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78、上气不接下气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79、浩浩荡荡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80、亦复如是 复:又,再。也是这样。81、无时无刻

时时刻刻。表示毫不间断。、82、可歌可泣 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83、鲜为人知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为:被

84、家喻户晓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85锋芒毕露 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86、妇孺皆知 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87、当之无愧 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88、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89、层出不穷 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9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七年级课外古诗鉴赏 第2篇

1主旨: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2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3.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答: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4.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5.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答: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训练: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5.“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答:“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试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开头两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羁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鸿雁来传递家书了。

训练:1.本诗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这首元曲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心情。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1、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答: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2、谈谈该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答:此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3、该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怎么说? 答: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第二句,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四句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重点问题】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训练: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2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4 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 自然界的“风雨大作”之声和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有什么关系? 答案:1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3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4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因果关系.风雨大作的声音与铁马冰河的声音相似,由此使作者产生了此梦。

《夜雨寄北》(李商隐)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5、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___________。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答案: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6、剪烛西窗。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七年级课外古诗鉴赏 第3篇

一、古诗词与历史课堂教学

(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 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 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 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我国古诗词中, 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 形象生动, 且意境优美。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相关的古诗词,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 培养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 主要是指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强调思维的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以及多结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不受传统方法以及现有知识的局限, 是一种扩散性的开放思维。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联想等层面的思维以及能力, 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三)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古诗词描绘内容中, 有关社会情况的作品比较多, 适当地运用古诗词, 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 也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多运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 通过理解历史知识和古诗词含义, 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进行关联教学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 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关联的。一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促进整个教师关联教学, 提升学生对于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理解有着重要的促进重要。同时, 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历史韵味使教师更好地营造历史课的教学氛围, 使整个教学课堂呈现出一种历史文化气息, 使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二、古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 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

七年级的学生,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 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 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在事件解释中运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有关诗词, 概括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或是影响。通过古诗词的形式, 解释相关的历史事件, 与纯粹的讲解相比,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隋唐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可运用胡曾《汴水》中的:“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以及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和皮日休《汴河怀古》中的有关诗句。通过对比诗词中的历史观点, 帮助学生客观评价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 在悬念设置中引用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在结尾时, 引用相关的古诗词设置悬念, 由学生猜测下文中的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如“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可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部分。教师可询问学生, 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 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通过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 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 在总结教学时引入古诗词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许多历史课程的讲解在最后都需要教学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此课堂教学的魅力,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古诗词来进行总结。比如, 教师在对整个唐王朝进行一个全面总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别用初唐、盛唐、唐末期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的诗进行总结, 这样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整个唐朝发展的始末特点。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 运用古诗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 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主动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其次是真实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 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不能偏离历史事实。再次是适时性原则。古诗词的运用, 应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然后是精要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应保证其简洁性、代表性和准确性, 篇幅不宜过长。最后是通俗性原则。历史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古诗词, 应考虑其通俗性,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 运用古诗词提高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注意古诗词运用的适当性, 以实际需求为依据, 合理运用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马成利, 马海峰.浅谈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218-220.

[2]张海燕.浅谈古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0) :150-151.

[3]唐惠忠.咏史诗词与历史教学[J].吴中学刊, 1997 (3) :33-34.

[4]姜桂平, 王大良, 乔景柱.浅谈诗词歌赋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5) :132-134.

古诗词鉴赏冲刺训练七 第4篇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白居易《惜牡丹花》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牡丹花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两者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抒写情感时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 鹰

杜 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①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 ①身:同“竦身”,耸起身子。②愁胡:这里指发怒的猢狲。③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

(1)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苍鹰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老 歌

张 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 这首诗的题目为“秋月”,全诗无一笔写月,却又是处处见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云红叶两悠悠”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市江宁区教研室 周明龙提供)

七年级课外古诗鉴赏 第5篇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幽篁()平姜()渝州()涧边()....

岐王()杳杳()荷笠()风骚()....

二.文学常识填空

1.《山中杂诗》的作者是南朝文学家。

2.《竹里馆》选自《》,作者,是朝著名诗人。

3.李白,字,唐代著名诗人,有“”的美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有《》、《》、《》等,本册语文书中我们又接触了两首,它们分别是《》和《》,两诗均出自《》。

4.《逢入京使》是(填朝代)著名(填派别)诗人(填名字)的思乡怀亲之作。

5.韦应物,唐代诗人。《滁州西涧》是他诗中的佳作。其中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

6.素有“”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有《》、《》、《》等,本学年我们又学了一首《》。

7.赵翼,字,号,阳糊人,朝著名史学家,着有《》。本次我们学的《论诗》出自《》。

三.完成诗词填空

山际见来烟。《山中杂诗》(吴均)

深林人不知。《竹里馆》(王维)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春潮带雨晚来急。《滁州西涧》(韦应物)

有约不来过夜半。《约客》(赵师秀)

江山代有人才出。《论诗》(赵翼)

四.判断下列句子的正误,对的打“Ο”,错误的打“×”

1.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吴均的《山中杂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其中最有趣的诗句“云从窗里出”说的是云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王维的诗《竹里馆》是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全诗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峨眉山月歌》是杜甫的作品,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分别为峨眉、平姜、清溪、三峡和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4.《春夜洛城闻笛》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引起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而作。()

5.《逢入京使》是诗人赴安西途中所作,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淳厚隽

永。()

6.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的是赵师秀的《约客》。()

7.赵翼的《论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五.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试判断下列诗句哪些运用了对偶?

1.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4.歧王宅前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5.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对偶句的有:

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

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凭君传语报平安()().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野渡无人舟自横()()..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各领风骚数百年()...

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 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学者。

2. 诗中的“李杜”是指代诗人、。

3. “万口”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4.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c)李杜的诗与现今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d)李杜的诗篇尽管精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会逐渐不适合后

世读者的口味。

5.这首诗的名句是:。

九.试赏析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我们对诗句中的名句不但要能背,能写,能理解;而且还要能够作简单的赏析,也就是说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它之所以成为名句说出自己的理由来。一般可以遵循以下方法进行:首先指出诗句的出处和相关的背景;然后分析诗句的表面意思,再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其内涵可以从其思想意义、哲理性、意境和字句锤炼等方面进行)

十.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50字左右),把下面语句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十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提示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的自然规律,这就是(用自己的话说):

十二.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词(刘禹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我言秋日胜春朝。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十三.课外诗歌阅读赏析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胡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浩瀚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用双竖线将原文划分为两部分,然后说明理由。

2.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一个新奇的联想,这个句子是什么?

3.请用简练的文字表达诗人产生联想的思维过程。

4.之所以说这联想新奇是因为什么?

5.这首诗中有一处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把它找出来,写在下面:

6.紧扣诗题的分别是哪两句?从诗中找出,写在下面。

(二)再品王维的《汉江临眺》,完成7、8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7.“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点,请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作点品析。

8.比较本诗和他的另一首《使至塞上》,说一说两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huángjiāngyújiànqíyǎohâsāo二.1.吴均梁2.《辋川集》王维唐

3.太白诗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蛾眉山月》《春夜洛城闻笛》《李太白全集》4.唐边塞岑参5.山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中有画,景中有情6.诗圣《绝句》《春夜喜雨》《春望》《江南逢李龟年》7.云崧瓯北清初《廿

二史札记》 《瓯北集》三.略四.○○○○○╳○五.234567

六.对偶.夸张 / 借代 / 对偶.拟人 / 拟人七.山与天相接的地方从缝隙中看幽深的竹林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悄悄故乡.家乡路途遥远形容流泪不止,这里是沾湿的意思托捎口信爱树阴深处野外的渡口深青色深远的样子背着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才”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八.1.《论诗》赵翼清初2.李白杜甫3.众人,说明李白杜甫的诗在当时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4.d5.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九.略十.极目四望,一叶扁舟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能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水天相接处奔流而去。十一.随着季节变化,植物要发生生理变化。生命的力量是非常旺盛的。(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十

七年级课外古诗鉴赏 第6篇

复习内容: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外古诗词背诵十首

复习目标:(一)15课:熟记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熟背四首古诗,能准确默写,会赏析重点句子,并体会作者感情。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十首古诗,会默写,理解名句中包含的哲理,会活学活用。

复习重难点:通过赏析名句,体会诗歌意境,加强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初步学会品析名句的方法。

复习突破: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背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并由十四首古诗拓展开去,积累语言,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

复习过程:

教师活动:布置复习内容,根据自愿原则,安排小组任务。

学生活动:(一)集体活动:背诵大比拼:限时背诵比赛,评出记忆之星。

温故而知新:由课文发散思维,展开联想

(二)小组活动:准备抢答题(两组)

品读名句(以15课为主)(两组)

(三)达标测评

课堂实录:

(一)背一背:导入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诗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这节课,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诗歌,走进本册课本的十四首古诗,去感受,享受诗意课堂。现在进入我们这一节课的第一环节“背诵大比拼”,比一比,看谁在五分钟之内背得快,记得多。前后两排同学两两互查,单数排背,双数排同学计数,背一首计一分,评出“背诵之星”。

(二)考一考:会背不代表真正掌握,记忆只是基础,会活学活用才说明真正理解。课堂进入第二环节,考一考,看谁的反应快。请两个小组出抢答题。为使抢答有序进行,请出题的考官看清第一个举手的同学,点名回答,记分员为抢到机会并正确答题的同学加0.1分,到本节课结束小组累积分最高的加一分,第二名加0.5分,第三名加0.3分。抢答开始。

(三)品一品:通过前两个环节。我看出同学们喜欢诗,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这是成为一个文学大师的重要因素。会背会用,还要懂作者,理解诗人感情,现在进入第三环节,品一品,看谁理解的透彻,看谁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学生品读的过程中,穿插点评,引导学生归纳出品读的方法,抓住景与情的切合点,炼字,修辞,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并各举一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想一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请同学们进入超联想环节,由十四首古诗展开联想,可以想到相同内容的诗句,也可以改古诗,唱古诗,讲故事,看谁的思维广阔。每回答一人次,为个人加0.1分,获得同学们自发掌声的三倍加分。小组累积分最高的为小组加0.5分。

(五)测一测: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但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要把同学们的翅膀收回课堂了。的确,我国的古诗浩如烟海,像一个繁花似锦的大花园,今天的学习只是把大家领到了花园的门口,园里还有无限的风光等着同学们去欣赏。熟读诗文受益终生,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诗歌,积累语言,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品位,打好做人的思想、道德、文化基础,这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

发放测试题,学生自测,小组互评。

附:测试题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通过幽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诗句是:“,”

2.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 , 。

5.正入万山圈子里,。

6.,天光云影共徘徊。

7.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只有平时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诗句是,。

8、《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

9、《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1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一句是:,。

11、“剪烛西窗”已成为朋友久别相聚的代用语。《夜雨寄北》中与之相关的诗句是:,。

12、曹操的《龟虽寿》是一首乐府诗,其中有两句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能写出来吗?,。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诗中揭示新旧更替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14、任选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精妙之处。

15、我从《》诗中,联想到了“”诗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总复习教学反思

复习设想:

诗歌学习应该是学生快乐的天地,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自信的大门,领略美丽的风景。因此,我不想象以前那样,把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起按照“讲练讲”的方式进行,总觉得那样复习,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总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闷,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几个板块,步步为营,块块推进的方式设计诗歌复习。主要分为背诵,抢答,品读,拓展,测评五块,由浅入深,由背到用,让学生的心里紧张起来,大容量,高效率的实施复习。

成功之处:

1、把竞争与合作引入课堂,增添课堂活力,课堂紧张有序,学生学有所获。

课前布置,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好准备工作。比赛内容分两项,一是诗词背诵,二是名句背诵。这种竞争的方式,直接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准备充分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上课时背诵环节的检测,学生背得熟练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

2、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诗句品读,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从而体现阅读理解的个性化。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诗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而且,通过学生品诗,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起到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反思不足:

1、总结方法与运用方法

小组品读诗歌环节,大部分小组准备不够充分,与预期目标差距很大,但准备充分的小组,学生不仅品读了诗句的内涵,而且总结了品读的角度,讲解的效果比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课前能够过问一下小组长的组织情况,或者多进行督促指导,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经过学生的归纳和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凡是诗句赏析都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其实,要做好诗歌赏析,光靠方法是没有用的,还要告诉学生答题的思路,一、读懂题目的要求,二、弄懂诗歌意思,理解诗人情感,三、能够扣题回答,并能够紧扣相关的诗歌内容回答。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当然,在答题的时候也不能空对空,光说不练,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诗句中去,例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从修辞上看是拟人手法,炼字角度可以抓住“生”和“入”的准确运用,并要结合描绘的景物去体会作者表现的感情。如果能把这个典型的例子写出来,并告诉学生赏析时修辞炼字内容情感四方面密不可分,这样,学生答题时就不会流于形式,只会说不会写了,只会学不会考了。

2、读“细”与涉“广”

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

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基于以上的反思,课堂结构的安排就应该这样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写一写,测一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2、读“细”与涉“广”

这毕竟只是一课时的内容,必须在四十五分钟内考虑诗歌学习的应试与学习的延伸问题。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窘况:怎样分配五个学习板块的时间?均匀分配是不可能的,多分点给课外拓展?但由诗句进行超联想,学生可能要读要唱、要讲要演,少说也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吧,剩下给课内诗歌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来分钟,够吗?这样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面未到啊。这就涉及了“读细”与“涉广”的关系。“涉广”在学生的知识面上有其积极意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相当诗词积累与赏析经验及技能的基础上,而我以为,在初中阶段,过多的拓展,只会造成学生学习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与其贪多,不如努力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读出诗文名句的妙处,读出层次,读出滋味,读出“再去欣赏其它诗词”的兴趣。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眼前放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苹果,如果是每个都咬上一口,味是有了,但味是不足的;而吃的人却会以为自己已经“知味”了。而如果要他择其一二慢慢吃,细细品味,则不仅此味得知,彼味也欲知了。

所以,与其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课内到课外的完整性,不如把重心放在课内,把握好“细读”,忍痛割爱掉“涉广”。

3、关于复习过程的安排

课堂流程的安排是从背诵到活用到品读到测试,细想想,这样的过程实际是不科学的,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熟到升(升华)的整体结构。诗歌赏析的关键还是在于阅读诗歌本身。由于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初步感知到语言、意象、情感的理解,那么复习课堂的结构应该从品一品环节开始,先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式赏析,再归纳赏析的方法。有了自己的解读,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于是素质教育的能力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应变能力就应该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歌出考察的题目,把学生由被动考察的沉闷推向主动探究的新天地。同时,自己出考试题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在大脑兴奋、动力兴趣并存的条件下,再去让学生用小作文的形式,自己选择一首诗歌,并用一定的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进行评价,或者自己尝试创作一首诗歌。把它当作一次写作训练。或许学生作品显得稚拙,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后的体会以及创造能力。因为想象是桥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再造想象,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如果写一写这个环节能够作得扎实,学生不仅培养起了读诗的兴趣和方法,而且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由说到练,从而把课内外读诗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基于以上的反思,课堂结构的安排就应该这样才合理:品一品,考一考,写一写,测一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

尤兴广

上一篇:定期沟通管理制度下一篇:销售人员安全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