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2024-06-29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精选6篇)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1篇

今年以来,县发改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发展促改革工作措施,落实举措、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突出规划引领,编制《_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明确全年经济社会建设大盘子。全县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1-12月,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25亿元,同比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37.95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88亿元,同比增长17%;财政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亿元,同比增长12%。

二、工作措施

1.抓发展研究,参谋助手作用逐步显现。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围绕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精神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大类项目为重点,统筹规划完成了我县《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编制工作,涉及计划实施项目共103个,总投资193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7个,总投资158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38个,总投资27亿元;公共服务类项目47个,总投资7.8亿元。以年度申报一批、实施一批、完成一批为建设目标,加大督查跟踪指导项目业主完善拟实施项目前期工作。二是经济预警监测分析深入到位。加强与市级对口部门和县统计局、经济局、工管委等单位的沟通联系,组织召开协调会听取建议,及时调整任务分解,对标分析及预测,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参照去年自治区考核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考核工作方案,牵头分解任务、组织指标任务部门研究讨论,开展县域经济主要考核指标部门自评工作和佐证材料收集,为来年迎接区考核做准备。

2.抓项目推进,促进投资稳步增长。一是项目促投机制逐步完善。制定《每月固定定资产投资分解任务表》《_县固定资产投资督查“红黑榜”通报办法》《20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考核目标。二是项目促投措施有力。出台《_县投资和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问责办法(试行)》《_县重大项目推进管理暂行规定》《_县年投资和项目建设一线服务工作方案》《2020年_县领导联系推进重大项目(事项)责任制工作方案》。每月加强项目进度,形成月、季度分析汇报、通报,由县政府根据进度,对进展缓慢的的项目单位进行督查提示和县政府领导约谈,以此督促项目业主加快进度。以市重大统筹项目重点项目促建为突破口,先后组织召开全县投资和项目建设项目大会1次,投资专题例会5次,着力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涉及资金、土地、规划、申报、审批等关键环节,为项目推进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三是项目推进成效明显。2020年_县统筹推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41项,其中新开工53项,续建10项,竣工44项,预备34项,总投资约459亿元。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有1个,总投资26.6亿元,年内计划投资6亿元;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有10项,计划总投资48.53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09亿元;县层面推进项目有130项,总投资383.19亿元,年内计划投资28.51亿元。1-12月,我县区、市、县层面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95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6.6%,同比增长21%。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4.3%。县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实现新增入库项目有70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个),同比增长52.2%,计划总投资55.3亿元。实现新开工42个,竣工38个,投产35个,推进前期34个。

4.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效率提速。一是通过运行广西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投资项目办结效率,为项目单位和个人提供了高效、透明、规范的服务。我县企业投资基本项目核准法定办结时限由20个工作日减少到8个工作日,政府审批7个工作日,企业项目备案法定办结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减为即时办结,并取消了部分申报材料,为社会投资提供了便利服务。至今使用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共办理办结项目审批(立项、项目建设书和可研批复)272件,其中,审批类236件、备案类35件,核准类1件、总投资513109.6万元。

5.抓工作措施,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完善医改和车改相关制度,解决医改医疗机构、人员竞聘、分级诊疗等机制问题,出台《_县本级公务租车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平台管理,参与协调解决了部门、乡镇车辆处置后续工作。二是抓经济综合协调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及时总结2020年我县农村金融、统计管理体系、财税体制、安全生产领域、供销社综合改革五项任务取得成效,为继续推进改革工作明确2020年计划目标。

6.抓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以营造“山清水秀”自然生态,争当团结和谐社会生态排头兵为工作重心,组织县直、乡镇、企业开展“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为主题节能宣传活动,严格项目能评审批,掌握项目建设能源消耗情况。完成我县污水垃圾处理厂二期项目申报,定安、旧州、六隆等3个乡镇污垃项目争取列入中央投资行列,牵头组织完成了我县201X年度节能绩效考评考评材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7.统筹本部门项目工作。一是推进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工代赈工程新建、续建工程, 201X- 201X年度工程已全部验收送审,涵盖新(改扩)建砂石路、硬化路8个项目总投资1116万元,完成投资85%,完成资金拨付80%。二是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年底达交房标准1020套,完成投资2.69亿元,投资完成率67.5%,完成搬迁3689人,搬迁率49%。加大石漠化项目开工施工督促,已完成投资20%。三是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整改,申请下达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6项,下达中央资金10546.16亿元,已全部开工,已拨付中央资金6848.54万元,资金拨付率64.94%。累计完成投资8592.8万元,完成投资率67.65%。四是抓好项目融资工作,为我县体育中心、壮剧中心、普通高中、易搬项目等项目争取北部湾、农业银行2家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到位 3.5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8、抓组织建设和监督管理。深化“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推进“三年一争当”活动,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开展党内法规、政治条例、系列讲话、党的十九报告和新理念等学习活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发改系统综合业务、干部提升管理等培训管理。落实一岗双责,加强本局职能审批、项目监管、财务、资金等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大扶贫领域项目、资金、政策落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推动我局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有效结合。

三、存在问题

我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差距,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发改工作队伍薄弱。发改列为我县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承接对应本系统24个科室业务工作(每个人需负责2-4个股室)以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巨大,但目前在职在编人员只有16人,除脱贫攻坚驻组、驻村外,能正常开展本局工作的只有10人,对一些全县性的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细致,比如县域经济,无法按照步伐开展,工作较滞后。

(二)项目建设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新开工项目少、产业项目少、投资规模小,缺少立县型大项目,也因项目前期工作滞后,影响投资力度。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使得向上争取项目较为被动,争取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还不够。

(三)工作上创造性、灵活性不够,对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不够深入,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够好。

四、下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发改干部队伍业务学习培训,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按照年度安排的各类业务培训,积极选派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掌握综合业务,更多胜任我局各项工作。

(二)推进投资持续增长。重点抓好县域经济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纳入区项目库,盯紧跟踪2020年计划实施项目。加快亿元以上工业、交通、城建、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引导ppp项目落户我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同时,兼顾推进本局项目易搬。以工代赈、石漠化项目推进工作,确保年度指标年内完成任务。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2篇

这次会议在邳州召开,主题就是争先进位,通过争先进位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格局,推动全市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进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午,我们看了 7 个点,大家很受启发和鼓舞。近几年,邳州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新型工业化年年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年年发生新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年年有新提升,走在全市和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今年又与铜山县共同步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邳州的经验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关键的是三条: 一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 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斗志高昂是邳州干部群众的一个鲜明特色。大家到邳州都会感受到,这里的干部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群众充满感情。我始终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见到邳州的干部,都是嗷嗷叫的一种态势。他们在落后面前敢于跨越发展,在困难面前勇于迎难而上,敢于提出“徐州率先、苏北领先、江北争先”和“加快建设苏北新昆山”的目标,用高目标引领跨越发展,用高定位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发展不断攀越新高峰。在县域发展当中,这种敢于攀高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90 年代苏州形成你追我赶、“六虎逐鹿”的格局,实际上就起自张家港提出要超越苏州各县(市)的最强项,在苏州勇夺第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邳州在经济发展当中也有一些挫折和困难,我每一次到邳州来对连玉同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因为始终保持这样一种昂扬的斗志,你就能把很多困难克服掉,这是一种用简单对付复杂最好的方法。连玉同志在邳州干了 8 年县长、书记,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干了这么长时间,还能够带领一群人始终保持这种昂扬的斗志,这就是一种很大的能力,我觉得要鼓励这种人。 二是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邳州的发展目标高、气魄大,整体发展瞄准先进地区,项目建设瞄准一流水平,争第一、创一流是各项工作的鲜明导向。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们才能连续六年夺取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进入了苏北县域前五强和全国百强。邳州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单项上可能不如其他县(市),但是邳州在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五化”全面推进上是最好的。很多地方都来参观学习邳州的城市建设,济宁市还请连玉同志去作报告。经济国际化县域最好的就是铜山和邳州。县乡联动方面邳州发展也很好,全市十强镇中邳州和铜山最多,上午看的运河、炮车、官湖、议堂等几个中心镇,整体发展态势十分强劲。 三是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 。 引领干部群众不比基础比精神,不比条件比干劲,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强化鼓励干事、激励有为的用人导向,实行工作倒逼机制,用激情激发锐气,用锐气推动发展,开创了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与邳州快速发展一样,近几年各县(市)和贾汪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铜山县形成了四大产业格局,未来发展可能在徐州四大支柱产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沛县在煤化工和铝产业方面形成了产业集聚,铝产业加工能力达到了 40 万吨;丰县电动车产业异军突起,在县域中电动车产量位居第一,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发展也很快;睢宁县在政治小生态环境变好的形势下,发展起白色家电、纺织等一批大产业、大项目,较好地实现了“洼地崛起”;新沂市加快推进农化工产业转型,在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机械制造方面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徐州经济开发区,近几年来发展成效十分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市好的大项目近一半都集中在开发区,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通过这次会议,希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县域发展不断达到新水平。

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精神,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围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掀起县域经济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发展热潮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发展态势良好,竞争压力加大,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三年高于市区平均水平,铜山、邳州、沛县进入苏北县域经济前五强,今年又有两个县携手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这说明我市县域经济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我算了一下,沛县、新沂完全有可能进入县域经济前百强,如果徐州有四个县进入县域经济百强的话,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都有极大的作用。进入了百强,就只能进不能退,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刚去昆山工作的时候,昆山列全国百强县的第三位,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实现再跨越,可以说一路拼搏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过程,就是调动和激励干部不断超越的过程。最后通过艰苦努力我们超过了顺德、南海,我觉得在超的过程中,有很多压力,也有很多幸福。二是竞争压力加大。目前,全国、全省各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成功的事情之一,当然也是最有争议的事情之一,就是形成了“诸侯经济”。“诸侯经济”的好处在于:激发了我们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使各个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正是在竞争当中,各个县市得到了大力发展。当然,在竞争当中大家也感觉压力比较大。现在,苏南主要是比质量而不是比速度,因为省里要给他们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考核指标,但是苏中和苏北必须兼顾速度和质量,特别是苏北各县(市)都在制定争先进位的目标,一个比着一个干,一个盯着一个超,稍有放松,前面的就可能掉下来,后面的就会超过去,可以说是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三是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六县(市)和贾汪区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产业有特色,市场有纵深,发展的优势很多,前景很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市强县弱的格局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去年六县(市) GDP仅占全市的 48% ,而苏州 5 县(市)经济总量已达全市的 60% ,徐州县域 GDP 仅占苏州县域 GDP 的24%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提升的空间也很大。全市各级一定要正确分析县域经济形势,充分认识到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关键在于加快县域经济崛起;实现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县域经济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从而牢固树立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观念,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从徐州经济指标看,有几个是很有潜力的,第一,我们现在虽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市区 GDP 占全市的 52 %,但是反过来这个不足正是我们的潜力所在,如果我们实现了县域达到 60 %,市区达到 40 %,在这样动态的过程中,我们经济的总量就增长上去了;第二,我们城乡二元结构很明显,这正说明我们城市化的潜力更大。所以我觉得,大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城市化,现在徐州整体城市化率为 47% ,其中市区达到 91% ,邳州和新沂达到 40% ,其他县(市)都接近40% ,靠近西北部的两个县城市化率只有 30%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互相促进的,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还有,我们市区的经济“南重北轻”,这是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也是徐州明显的不足,在泉山、云龙等地看,感觉徐州城市建设还不错,但是到了鼓楼、九里一看,徐州好像是欠发达地区。这两年鼓楼发展比较快,再过 3-5 年,我们要实现 3 个主城区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九里发展还是比较慢。贾汪对自己的总结是非城非县,不近不远,实际上还有不高不低,因为有很多采煤塌陷地,贾汪要从思想上、从交通上、从产业上与徐州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融入徐州的发展。

第一,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争先进位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落在人家后面,但思路要走到人家前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后发崛起,缩短赶超进程。我们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敢于树立高目标,善于谋划新思路,努力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跨越发展途径。在发展县域经济上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两句话:第一句是敢于对标比差、争先进位;第二句是坚持扬长补短、科学发展。对标比差、争先进位,就是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找准自己的发展途径,形成自己的目标对策,敢于跨越,敢于超越。所谓扬长补短、科学发展,就是要瞄准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和措施。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是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多事情从理论到理论,从逻辑到逻辑,从观点到观点,大家都想得通,但是一到实际问题大家都想不通,这就是空对空的解放思想。大家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徐州有后发优势。我从来都是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后进不是优势,要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扬长补短,把后进变成后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后发优势。苏南在工业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这些经验。但是苏南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有许多教训,这些教训就不要在徐州重复上演。比如要坚持集约化发展,开发区过去搞的是“蛙式”跳跃型的开发,哪里有空地就搞一块工厂,然后中间有村庄,发展到最后就成了难题,到本世纪初,很多地方都改变“蛙式”发展,代价很大,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再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再比如环境保护,苏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我经常讲从苏南人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二者关系认识的变化中,可以反映他们环保理念的变化,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一开始就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刚到苏州时他们说的一句话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很明显金山银山第一位,绿水青山第二位;后来到 90 年代中期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二者放到了平等地位;然后到本世纪初,又讲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这是把环保放到了优先的位置上。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环保,在徐州这个水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地区,小化工、小水泥、小焦化、小钢铁等“六小”、“八小”企业千万不能搞。再比如说民生项目,有些开始时候是“只长骨头不长肉”,到后来“又长骨头又长肉”,有些项目在开始时是只发光不发热,到后来是又发光又发热,这都是一个过程,但我们在一开始要统筹考虑。还有传统产业,我一直强调在苏北要发展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但是我们发展传统产业要特别注意,第一要发展那些具有高新技术的传统产业,第二要发展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传统产业,第三要发展那些能够解决就业和税收的传统产业。过去讲安居乐业,实际上是乐业安居,不是住下来就安稳了,关键要有一个好的职业你才能安稳,所以发展传统产业要考虑到这三条。

第二,要坚持在弯道超越中争先进位。 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危机,又是挑战,叫危中有机。国际金融危机对徐州的影响比苏南、苏中要小些。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小与外贸依存度的大小是成正比关系,外贸依存度越高,金融危机影响就越大;外贸依存度越低,金融危机影响就越小,因此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沿海到内地呈现出逐级递减的状态。在新疆,人们就感觉不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为它是内源型而不是外源型经济。徐州的外贸依存度只有 12% ,我们影响也就在这 12% ,或者更大一点。我们克服金融危机就是要把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我们的经济调高、调优、调强。

第三,要坚持在改革创新中争先进位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用老经验、老办法很难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放思想和创新观念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解放思想是个“破”的关系,创新观念是个“立”的关系,要通过解放思想来赢得创新发展。创新又是个综合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技术、发展路径、工作措施、具体思路等。但我反复说,创新不要搞抽象的创新,要搞具体的创新,各县(市)区要根据我们现在发展面临的一些难点和瓶颈来推出一些具体的创新。市委、市政府要设置创新奖,来鼓励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举措。现在我们发展有许多瓶颈,像土地、资金、人才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用创新思路来解决问题。比如资金问题,负债经营是个很合理的事情,只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和范围之内,不要形成财政很大的风险就正常。企业哪有不负债经营的,政府哪有不负债投入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县(市)负债越多。关键要控制风险,并有科学的投入产出机制。上次我和敬华市长一起听了我们五大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正是这些投融资平台,支撑了我们徐州这些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高铁站场建设已经悄无声息地做完一期工程,二期动迁全部结束,基础设施已经开工,也是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还有干部使用的问题,我觉得在苏北这个地方,发展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善于把干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一个干部要求政治上有进步这不是坏事,就像企业家想把资产做大,教师想把职称调高一样,这是正常的。但是,只有让他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进步,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感觉,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方面来说,创新就是要从具体方面来创新,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今后,市里要充分尊重县一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在政治上加强领导,在发展上加强指导,在政策上加强引导。下一步我们考虑要制定一个政策来鼓励县(市)和乡镇加快发展。

二、全力抓好“三重一大”,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和实事工程项目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抓好“三重一大”,就要排出来发展有什么大事、改革有什么大事、稳定有什么大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整个工作的重点牢牢抓在手上,切实抓出实效,用大项目支撑大发展、大跨越。

抓好“三重一大”,重点在于深化细化具体化 。各地根据全市“三重一大”项目,初步排出了自己的“三重一大”项目,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深不细不具体的现象。各地要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提出完善计划。深化就是要突出“重”和“大”两个字,所谓“重”和“大”,必须对全局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市里的产业大项目定在 5 亿元以上,县一级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定一个标准进行排列。细化就是对“三重一大”项目要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具体化就是要把“三重一大”项目目标任务、分工领导、责任单位明确起来,便于督查,便于监督。沛县的大事当中有一件排得比较好,就是关于苏鲁微山湖边界稳定问题,这不仅是事关沛县的大事,也是事关徐州的大事,而且是长期的大事。

抓好“三重一大”,关键在于求实务实抓落实。 各地对“三重”项目要实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筹运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把“三重”项目牢牢地抓在手上,对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要牢牢盯住不放,坚持不懈争取,做到每件大事都有一个工作方案、一个分管领导负责、一笔工作经费、一套工作制度,确保每个“三重”项目都能有力有序推进,确保每件大事都能抓出实际成效。通过求实务实抓落实,把“三重一大”由蓝图变为现实。实际上,基层干部的能力,最重要就是体现在抓落实的能力上。一个干部的落实过程,就是他思考决策的过程,统筹协调的过程,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的过程,也是他创新的过程。我觉得特别是在县处级岗位上,抓落实的能力太重要了。一位领导同志到南方参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不高水平高,工资不高觉悟高”,就是讲有些干部善于抓落实,善于把蓝图变为现实。我觉得抓好“三重一大”,特别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抓落实的干部。

抓好“三重一大”,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联系的,“三重一大”本身就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抓好“三重一大”落实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全局,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发展和稳定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既要实现大发展,也要实现大稳定。一个领导干部的本领高低,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能否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对于改革我们要持一种积极进取、稳妥实施的策略,特别要注意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对于凡是阻碍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大胆地改革;凡是与发展稳定联系不大的,可改可不改的,可早改可晚改的,那我们就缓一缓。第二种方法,就是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改革要慎重稳妥。群众利益无小事。当时搞改革曾经提过一个口号,叫作“注重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的承受度”,要求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说,现在群众对改革的承受度比较小。那个时候讲“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其实他骂娘的时候改革的承受度还是蛮大的。我感觉 90 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群众对改革的承受度比较高,因为那时外资、民资在大发展,国企经营状况又普遍不好,大家都认为慢改不如快改、晚改不如早改。

同时,凡是搞重大改革,风险评估是很重要的。安徽合肥拆迁 500 万平方米没有一户上访,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搞风险评估。下一步,我们对于徐州城市管理和拆迁建设等方面也要搞一些风险评估。比如说棚户区改造,泉山区的同志告诉我,有一个棚户区,政府要补贴一个亿让它旧貌换新颜,可一了解民情, 30% 以上的居民反对。我就和泉山区的同志讲,如果工作做不通,就暂时缓拆。像类似的拆建改建工程都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大家统一思想再做工作,这么好的政策,一定要让群众理解党委、政府是关心他们的,如果谈下来,达到大多数,我们就启动;如果达不到,我们就延期。还有一些重大的举措,也可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我们也要搞风险评估。比如说大家反映较多的“残的”问题,对社会稳定影响也比较大。那么我们就要进行论证,论证的过程就是细化方案的过程。首先考虑他们的收入,成立“货的”公司,免费培训司机,把人妥善安置好,然后把出租车市场和“货的”市场统一管理,使整个城市井然有序。我们不要把必要的论证、必要的程序、必要的方法看作累赘,其实现在繁琐,以后就简便。做任何工作都是这样,开始细致、后面轻松;今天不走路、明天就跑步;今天你不把活干得细致,明天你就得干更多的活。

我觉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还要在维护稳定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信访调解机制和维稳工作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只有稳定了,才敢大发展。下一步,要建立一个稳定工作责任制。无论是市委,还是政府副市长,包括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大家都是一岗双责。有人说我们是业务部门,没有维护稳定的工作手段。其实关键不在于维稳手段,而是要靠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建立一个大的稳定协调机制,真正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往往从你的经济发展数据、社情民意、有没有大的案件三个方面来看。有时候一个城市有一个大的案子、大的乱子,就对这个城市的影响非常巨大,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住这种情况。

三、大力实施“东进”战略,加快徐连经济一体化进程

伴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正在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作为与我省沿海地区接壤的重要腹地,徐州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同时,承接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实现两个机遇的叠加,加快实施“东进”战略,主动融入沿海开发,加强与连云港国际大港的共建合作,全力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一,要用足用好“两大机遇” 。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是我市特殊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是我市面临的重大机遇,这两大机遇同时出现在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难得,适逢其时。我们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实施“东进”战略,把两个机遇抓紧抓牢,叠加起来发挥最大的效应。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含金量很高,把这个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关键一条是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实施期间加强对上争取和沟通联系。市委近期将召开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调度会,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借力沿海开发上,要充分认识到“东进”战略对我们徐州来讲既是机遇,又是必然选择。徐州城市正在沿着新城区、开发区、高铁站区齐头东进,形成全市大的发展格局。徐州向西发展没有出路,只有向东发展,尽快实现与沿海开发的对接。如果对接得好,我们很可能成为沿海开发最大的受益者。正如上海浦东开发最大的受益者不在“龙头”上海,而是在“龙脊”苏州、无锡等市。正是在浦东开发的过程中,整个苏南地区抓住机遇,实现了产业由内向外、由低向高、由散向聚的转变。我们对接沿海开发,不单纯是连云港,还包括盐城、南通等整个沿海地区。总之,我们要借助江苏沿海开发的机遇,力争成为沿海开发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

第二,要加快实施“三个对接”。 一是思想对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开阔胸襟,主动牵手连、盐、通,融入大开发,坚定不移地加快徐连经济一体化步伐。二是基础设施对接,要以大交通对应大港口,加强与沿海地区快速通道联接建设,加速形成通江达海、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快速交通网络,提高集聚国内外生产要素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充分发挥率先进入高铁时代的优势,做大做优高铁工程,加快一类开放口岸的验收步伐,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快国际航空线路的开辟,借沿海开发之力形成大开放的新格局。三是产业对接,发挥四大支柱产业优势,加强与沿海城市分工合作,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东陇海线上邳州、新沂两市,要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对接,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对接沿海开发的生动局面。

第三,要着力推进“四项工作”。 一是抓住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在沿海布局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业优势,积极为沿海石化、风电等产业项目提供装备,推进先进制造业大发展。二是抓住连云港国际大港建设机遇,发挥我市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三是抓住沿海开发集聚外商投资的机遇,积极吸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我市汇聚,提升我市经济国际化水平。四是发挥我市沿海腹地中心城市的优势,为沿海开发提供科教、金融、人才、商务等综合服务,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各县(市)都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东进”战略,加速融入沿海步伐,不仅要与沿海地区共同发展,而且要争取比沿海地区发展得更好更快。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地要以深入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大动力,树立理性执政的理念,科学驾驭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增速、结构、投资三项指标的关系 。增速指标、结构指标、投资指标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处理得好,经济发展就协调,就可持续;反之,就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健康发展。这三类指标是我们把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实际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就在于控制好这“三大指标”,同时注意解决好“四大问题”:一是环境保护,二是集约发展,三是自主创新,四是关注民生。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增强这方面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着力处理好“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到速度加快、结构变优。要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导向作用,既要重视扩大投资,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更要重视提高投资质量,以有效的增量带动存量的调整,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真正做到既能顺利完成近期保增长促发展目标任务,又能为长远发展增添后劲。这里特别要指出,各县(市)和贾汪区正处在需要扩大投入的发展阶段,要在国家收紧银根之前,抓紧做好融资工作,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资金,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持。我们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创新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升各类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镇村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完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城镇是农村发展的龙头,农村是城镇建设的基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讲城乡一体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妥当的是讲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的过程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特别要坚持“三个集中”,就是: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化集中,这是多年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把它转变为一种思维、一种实践。比如徐州所有的城市改造都遵循集约发展的理念,绝不搞零散的、孤立的项目,要建就按功能、按道路、按片区建设。县一级在遵循“三个集中”的同时,还要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全面推开村镇建设,集中建设各个中心镇,二是避免沿路开发,三是避免功能分散。同时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总结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指导推进力度,落实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办好新农村建设六件实事,确保今年实现 150 个示范村提档升级,推动农村整体面貌有明显改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搞新的示范村,但前置条件是必须拆掉旧的。如果建新不拆旧,对于徐州来讲将是一场灾难;如果建新的、拆旧的,我们就既能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政策,又能够促进城乡增减挂钩应用实施。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3篇

1. 提出问题

1.1 乡村规划缺乏上级规划的有力指导

重庆市目前开展的乡村规划, 主要是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落规划为主的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规划。然而,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或县域层面的新农村总体规划开展缓慢, 县域层面的上级规划主要是以县 (区) 城镇体系规划为主 (图1) , 并没有专门针对村镇体系的规划, 导致目前开展的乡村规划缺乏县域层面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1.1.1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目前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是对于编制单位来说, 没有单独的编制经费, 它只是县所在镇镇区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编制单位不愿意在城镇体系规划上多下功夫, 能通过评审会即可, 在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只注重城镇, 不重视农村, 对农村乡镇乃至中心村发展变化未作研究, 没有建立起村镇体系的概念。

另外, 村镇与城市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口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乡村规划中村镇体系的构建不能被城镇体系规划取代。特别是在重庆的乡村规划过程中, 有众多的古村落和特色民俗村落, 这些特色村落在的规划设计不是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可以涵盖的内容。

1.1.2 县域村庄布点规划

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是以“行政村”为规划研究的基本单元与对象, 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庄”, 这样做虽然简化了大量工作量, 不用去调研收集整理众多的自然村的资料, 但却大大降低了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失去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使得“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名不符实, 仅仅成为指导行政村合并的“村级行政区划调整规划”, 如在长寿区村落体系规划图中, 严格按照“行政村边界”将村路体系划分为“规划中心村—规划基层村—规划撤并村”三级 (图2) , 然而, 在现实中, 行政村和村庄布点并不是完全重合, 因此, 该规划从规划意义和实际操作过程中, 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1.2 乡村规划缺乏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统一

土地利用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确定土地利用指标: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耕地占用量、土地整理和开垦等指标, 并相应地向下级行政单元分解和分配。所覆盖的空间范围具有明显的非城市性, 而乡村规划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一定重叠。

1.2.1 出发点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出发点是保护耕地, 保证粮食生产, 优化土地供需平衡的结构, 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它侧重于规划的结果是否实现区域土地供需的综合平衡, 是一种指令性目标。如在重庆市铜梁县土地总体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中规划目的阐述为“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充分考虑铜梁县在重庆市的区域发展定位, 不断提高铜梁县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等”;而乡村规划的出发点是充分考虑乡村自身发展的要求, 针对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空间合理利用、镇村布点优化以及乡村的各项建设所开展的一项综合性规划工作, 它侧重于规划的过程, 它的结果只是一种预测, 强调的是为达到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进行的调控过程。

1.2.2 法律地位与编制时间有冲突

当前, 我国的法规体系以《城乡规划法》为核心法, 《土地管理法》等为相关法, 《城乡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相比应具有相对高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刚刚相反:《土地管理法》超前于《城乡规划法》, 两者之间存在规定上的矛盾。在县域规划体系中, 往往是先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进而再进行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的编制。这与法规体系的大原则相冲突, 而且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种部门规划, 不能满足综合、全局指导县域各种规划的需求。

1.2.3 工作线路与管理部门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采用从总体到局部, 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的基本方法, 而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是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工作路线。两个规划分属不同部门管理, 在用地标准和地类分类上有所差异, 而且两个规划的时限都很长, 协调难度较大。

1.3 乡村规划缺乏县域层面的经济支持

1.3.1 时效不一致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时限一般是五年, 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会根据上级的规划做同步调整, 而且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而乡村规划中镇规划的时限一般为10年或20年, 以致乡村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不能有效结合和统一。

1.3.2 发展战略不同步

目前的乡村规划并没有涉及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容, 乡村规划中针对的镇、村并没有经济自主权, 导致乡村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操作性, 对村镇的产业规划也缺乏经济支持。如在重庆市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把服务贸易作为重中之重在发展, 而在乡村规划中, 并没有充分考虑与上级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划。

1.3.3 管理部门不一致

乡村规划的管理部门一般为规划局或城建委, 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由发改委制定的, 由于管理部门的不同, 致使县域经济的规划并不能与乡村规划完全同步, 在目前乡村规划过程中, 缺乏与县域经济的统筹考虑, 造成村镇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策略不一致, 乡村规划难以落实。

2. 解决路径探索

2.1 注重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006年7月25日, 原建设部发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建规【2006】183号) , 其用意就是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推动我国的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进程。但2007年10月28日通过的《城乡规划法》, 却只字未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依然用“城镇体系规划”。然而, 村镇体系规划不能被城镇体系规划取代, 在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村镇体系规划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如乡村就业结构的变化需要科学预测;乡镇工业需要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村镇体系规划与之相协调, 找到两者有机结合点, 使各项规划更易于实施。以上这些情况和问题, 都需要依靠村镇体系规划来有效的解决。

2.2 加强乡村规划与土规之间的协调

2.2.1 部门合并, 规划整合

按国内外有关经验, 应将两个规划管理部门统一或建立两个部门的协调机构, 国内很多学者建议两个规划应统一编制, 将两个规划整合为一个规划。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将规划局和国土局合并成“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如深圳已经开展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合的工作, 即“一张图”建设工作, 目前已有很大的进展。

2.2.2 改变“土规”工作方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最好采用上下结合的工作方式, 并且从下到上为主,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用地特点, 因此, 最好在一定的规划原则指导下由乡级开始逐渐往上开展土地利用规划, 使其与乡村规划能有效的结合。另外, 两规应采用统一的用地标准, 将某些有争议的用地类型统一其使用性质, 避免两规之间在用地分类方面的矛盾。

2.2.3 建立规划信息平台

利用3S (GIS, RS, GPS) 技术为支撑, 建立系统统一的规范, 在统一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数据库, 并建立统一的模型库和方法库, 对数据统一进行处理、综合和分析, 供有关部门查询并提供规划决策和管理服务, 对系统的数据进行统一的定期更新, 使系统处于动态更新之中, 以适应城市和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 这样, 就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置身于统一的大系统中。武汉目前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走在全国的前列。

2.3 加强县域经济与乡村规划的结合

统筹城乡,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考 第4篇

一、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动力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区旗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56%,国土面积占874%,国内生产总值占625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937%,工业增加值占3292%,固定资产投资占4740%,财政收入占353%。

从可持续发展来看,旗县域内拥有我区可利用家畜产品、矿产、土地、草原、水利、能源的绝大部分。生态恢复和治理的主要任务也必须由旗县域来完成。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来看,没有1798万旗县域人口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村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发展壮大旗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中之重。

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和重要的支撑点、落脚点。

今后发展我们面临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主要问题都与旗县域发展紧密相关,只有发展壮大旗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才能提升全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二、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评析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旗县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02年的相关资料表明:全区现有82个旗县(市),域内国内生产总值108535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868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的474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695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353%。随着旗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共有220多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目前已有11个旗县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2002年旗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37元,比1998年增长485%,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61元,比1998年增长298%。

(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2002年82个旗县域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万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鄂托克旗达到191万元,不低于6000元的有23个,低于6000元的有40个,最低的只有人均2400元;人均财政收入450元以上的有19个,其中最高的满洲里市达到132542元;不低于260元的有23个,低于260元有40个,最低的人均财政收入只有807元;其中有4个旗县不足100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2580元以上的有21个,最高的东乌旗达到4879元,不低于2000元的有20个,低于2000元的有41个,最低的只有845元。

通过上述的比较,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区旗县域经济的现状。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1万元的19个旗县划分为A类,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000元的23个旗县划为B类,其余为C类。可以看出:三类旗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特别是A类和C类之间差距明显。40个C类旗县中绝大多数原定国贫县和区贫县列在其中,C类旗县占全区旗县域总数的488%。进一步分析,A类旗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6万元,是B类的086倍,是C类的19倍,三者之比为29∶155∶1,19个A类旗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82个旗县域239%。23个B类旗县占3762%,其余40个C类旗县占3848%。客观评价,旗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也同域内区位、资源、土地、交通、投资及其它社会因素有关,不足以完全反映旗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但人均经济总量是能够基本反映旗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旗县居民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牧区,这部分居民的收入从一个侧面反映旗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现实的情况是,我区旗县域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明显,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条件薄弱。2002年全区82个旗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明显的差距。从总体来看,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有8个,占全部旗县的975%;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5个(全国平均水平为2476元),占全部旗县的182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11个(全区平均水平为2086元),占全部旗县的1341%;其余48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部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占全部旗县的5855%,其中有21个旗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不论是总体小康还是全面小康,总的着眼点都在于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城乡交融,谋求城乡统筹发展并共享建设成果的社会,而不是城乡分割发展的社会。我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欠发达状况尤其突出,这正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

(三)整体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我区旗县域经济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但从现实和发展来看,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仍然不足。由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等部门连续三年进行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区列全国第21位。全国县域经济100强中,始终没有我区旗县入选。目前我区旗县域平均人口规模为219万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居全国第28位;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23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9%,为进入百强县平均水平的935%;平均地方财政收入为057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9%,为进入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036%。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是其整体经济实力,即经济规模。只有拥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才能全面提升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而取得经济的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部分旗县“西部特征”明显

我区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从人均经济总量看,A类地区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占总数的2857%,锡林郭勒盟有5个,占2381%,呼伦贝尔市有5个,占2381%,阿拉善盟有3个,占1428%,上述1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1万元,其总量占全区旗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64%,C类地区中,乌兰察布盟有10个,占总数的2273%,赤峰市有9个,占2045%,上述1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6000元,有的旗县仅有2400元。从人均财政收入看,A类地区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占2857%,呼伦贝尔市有6个,占2857%,这些旗县人均财政收人均超过450元,比全区旗县平均水平高72%。C类地区中,乌兰察布盟有10个旗县,赤峰市有8个旗县,人均财政收入不足200元,有的旗县仅有80多元。县域经济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对我区而言,旗县域经济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全区县域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重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旗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全区有49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全区只有3个旗县人均财政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有38个旗县低于全区旗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及发达地区相对差距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欠发达特征突出。

(五)提高工业化水平是未来旗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口

2002年,全区旗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18792亿元,仅占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292%。占全区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的1731%,比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43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有37个旗县工业增加值不超过1亿元,占全部旗县的45%,最低的只有636万元。鄂尔多斯市只有一个没有达到亿元,其余均超过亿元,达拉特旗接近20亿元。锡林郭勒盟有9个旗县工业增加值没有超过亿元,占其全部旗县的75%。从全区82个旗县工业化程度来看,旗县整体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总华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突出的表现为大多数旗县工业化水平还相当低。82个旗县中,只有18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全部旗县的2195%,其余64个旗县尚未进入工业化阶段,仍处于农业经济时期,占全部旗县的7805%。在进入工业化阶段的18个旗县中,县级市有7个,占总数的389%。在地区分布中,鄂尔多斯市有6个旗县进入工业化阶段,占333%。工业化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门槛。从现阶段看,内蒙古旗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迈入工业化道路门槛仍需加倍努力,任务十分艰巨。

三、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考

(一)全面推进小康建设,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

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只有生活在全区82多个旗县域的占总人口756%以上的农牧民实现了小康,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壮大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但从总体上看,除旗县域的经济有一定的实力和规模,全区大多数旗县域经济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还有一部分旗县还未完全脱贫,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民增收的难度还比较大。因此,迫切需要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

(二)壮大县域经济靠什么

自然优势。自然优势是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优势有两种: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自然优势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变得越来越小,由于产业布局的调整,单一非再生资源的长期使用,区位优势也有衰退的可能,并对经济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能动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旗县政府及旗县领导的能动作用非常大。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个旗县有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能够比较强地动用县内外资源,比较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县域经济就可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产业竞争力。县域经济要有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中,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结构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要有广阔的市场。

企业竞争力。企业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一个县域拥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具有品牌企业数量是反映旗县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方面。

人力竞争力。县域内人口总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质量更重要。要加大县域内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留住人才,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的培训,这是提升县域竞争力,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

外界互动力。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后在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仅在县内、省内定位,更要在国内和全球经济中定位,要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提升竞争力。

(三)跳出县域谋发展

一是解决好内与外的关系。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这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和结合,充分发挥县域内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又要眼光向外,通过优化内部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以及更高层次的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规模和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发展县域经济要有新思维

第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思维。县域经济是充满着活力和蕴涵着潜力的经济,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说,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的城市发展是第一层面的话,那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是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第一个层面的延伸和深化。第二层面可以利用非均衡的“势能”,并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施县域经济的赶超和突破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第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的新思维。工业化、城镇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是全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实践表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也走在前面。

第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农”和“非农”工作,把“三农”工作统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重”的这两大难题。

第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新思维。政府转变职能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抓好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五大方面 第5篇

城乡统筹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重视县城、中心城镇和广大乡村的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互动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统筹城乡发展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受区位、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统筹的内容、方式、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确定统筹的内容和途径。我认为,统筹县域城乡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树立城乡一盘棋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从多数县份的情况看,城乡发展规划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缺位,二是滞后,三是虚化。统筹县域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就是要按照“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二)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就是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生产要素,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调动城镇、乡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的关键。解决

这一问题,必须在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外地优秀人才的同时,尤其注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三)突出地方特色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要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一是要培育优势产业。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必须立足当地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我们乡宁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广阔的牧坡资源优势和适宜花椒生长的地理、气候优势,根据这些优势,我们提出了“西抓花椒东抓畜,资源地区上煤化”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花椒、畜牧、煤化三大优势产业,打造花椒名县、畜牧大县、煤化强县,成效很好;二是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城镇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三是强化以工补农,要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多年来,我们依托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坚持“黑色扶持绿色”,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开发、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增强了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乡村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更多地优先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政策,把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基础和公共事业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近年来,我们乡宁县抓住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倾斜和煤炭市场趋旺的机会,发挥区位优势,加快309国道沿线的“一城四镇二乡”建设步伐,将其建成了县域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城镇建设的样板区、先进文化的弘扬区。建设中注重了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这些地方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6篇

一、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激活“内”力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除了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力严重不足。表现为发展意识不强、体制不优、机制不活,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要破除因循守旧,不思发展;信心不足,无心发展;一等二靠,被动发展的观念。树立积极主动想发展,克服困难求发展,扎扎实实干发展的氛围。对各级干部,要以发展论成败,凭实绩看政绩,激发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二是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减少阻力。减少阻力也是增强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体制上、政策上、服务上为县域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坚持民营主导,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大力推进民营化。积极推行中小型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造,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激发广大群众中蕴藏的发展潜力,发展民营经济。

二、广招客商,突破“瓶颈”,借助外力

投入不够,是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招商引资是最有效的办法。一是要创新招商理念。要牢固树立“只有开放,才能发展;只要开放,就能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建立招商网络,落实招商责任,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招商引资抓投入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广泛聚集外来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发展县域经济。二是要优化招商环境。要着重在优化市场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鼓励招商引资、引智的长效激励机制。三是要提高引资质量。突出企业招商的主体地位,引导参与项目洽谈重点瞄准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型、高新技术型、出口创汇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大企业、大项目,发展县域经济。

三、吃透政策,争取项目,巧用推力

一是要启动内力。认真搞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精心谋划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相对集中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国债、民族发展等资金,积极

争取信贷和民间资本投入,力争一批事关全县大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一年办成几件大事,几年办成一批大事。二是要抢抓机遇。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湖南省实施大湘西地区开发、省长扶贫联系点和湘西自治州建州50年大庆的机遇,积极运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州投资的计划笼子,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加强项目监管。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管,杜绝一切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良行为和在项目建设中搞偷工减料、欺上瞒下、吞食项目资金搞“豆腐渣”工程。

四、建设园区,打造平台,夯实“载”力

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必须从加快城镇建设入手,特别是要着力建好一批工业园区。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工业小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把工业小区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起来,与城镇规划和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工业小区发展规划,围绕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一批不同层次的工业小区,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要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创造拳头产品。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对名优特新产品的培育和扶持,制定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政策,鼓励小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和拳头产品。三要招商引资,集聚产业,加快小区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各种人才、资金和技术进入小区。鼓励优势企业、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进区办厂;新建的工业企业,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进区条件,都应在小区内布局;对于现有的小、散、乱工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企业,要通过清理整顿、兼并重组和政策引导,逐步吸引到小区内发展。

五、优化配置,整合优势,凝聚合力

要加快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合力。一是要集中优势资源,培植特色产业。特色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对县域经济而言,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竞争力。二是整合优势产业,实行集约式发展。实行相同和相近产业的集约式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通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三是促进优势互补,开展对外合作。民族贫困地区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劣势在于投资不够、科技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只有加大与科技密集区、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段。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相邻。距省会兰州785公里。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万。辖3镇10乡。县府驻金塔镇。汉武帝置会水县。北魏县废,为福禄县地。唐为肃州酒泉县地。1913年始置金塔、毛目2县。1928年改毛目为鼎新县。1956年撤销鼎新县并入金塔县。1959年金塔、酒泉两县合并建立酒泉市。1962年复置金塔县。地处走廊北部冲积平原。南部夹山,东西延伸。西北部为准平原残丘。中部北大河、黑河下游平原有大片绿洲。年均温8.0℃,年均降水量59.9毫米。境内有煤、铁、铜、铅、锌、芒硝等矿产资源。乡镇企业以发电、采矿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兼产糜子、豌豆、黄豆、谷子、高粱、瓜果、蔬菜等。畜养牛、羊、骆驼等。副食品以猪肉、禽、蛋、淡水鱼为多。酒(泉)额(济纳旗)公路纵贯县境,金(塔)梧(桐沟)公路通北山各矿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认为金塔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机遇和动力并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金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塔县经济发展的优势
    金塔县农业条件较好,产业特色

明显。金塔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水土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肥沃。近年来,围绕棉花、肉羊支柱产业和制种、番茄、孜然、温室蔬菜等新兴后续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筑了多元复合型的产业格局。全县年产皮棉保持在70万担左右,成为全省第一产棉大县。肉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饲养量突破了100万只大关,成为支撑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制种面积保持在5万亩左右,已为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繁殖籽种20年,是全国三大对外制种基地之一。年产洋葱、辣椒、番茄等加工出口绿色食品原料50万吨。全县肉羊饲养量达120万只,饲养肉牛、奶牛、生猪和鸡鸭鹅等畜禽80多万头只,是甘肃省肉羊基地之一。
    金塔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8大类、50多个品种,总储量达20多亿吨,矿藏储量和品位均居甘肃省87个县市前茅。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全县上下集中力量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在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做大做强亚泰有色金属、宏运矿产品加工、灿阳钢铁、天奇冶炼、原煤开采等矿产品采掘加工业的同时,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拓宽项目建设领域,新上了神舟纺织、天隆纺织、金威拖拉机装配、万吨硫化碱生产、灿阳实业、巨龙棉业、西川黄金浮选等一批涉及领域广、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初步构建起了棉纱纺织、绿色食品加工、矿产品

采掘加工、建筑建材、机械化工为主的六大工业经济体系。
    金塔县基础条件完善,发展环境优越。近年来,金塔县城乡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鸳鸯池续建配套、黑河节水改造、三北四期、退耕还林、通村油路、电网改造、小康住房、通讯工程等项目相继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促进了农村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近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了航天广场、商贸步行街、解放路改造、金鼎湖、清泽溪、金鑫工业区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有力改善了人居环境,聚集了商机人气。酒航公路从县境内穿过直达航天城,鼎新机场有通往首都北京的航线,随着航额公路等交通要道的即将完工,将彻底结束金塔的“盲肠”历史。
    金塔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金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公元前121年汉代设置会水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金塔是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戈壁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称;金塔是现代飞天的故乡,神舟飞船升空的地方。境内有石城石海、黑河环流、高峡平湖、大漠孤烟等自然景点。金塔文化积淀深厚,有长城烽燧30多处,古城遗址多地尚存,居延汉简全国之最,魏晋古墓省内稀有,唐代陶艺、汉代兵器、宝塔雄姿、青山寺院、榆井道观等历史文物遗迹,浓缩了金塔近四千年的历史人文。

二、金塔县

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007年,金塔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3亿元,财政收入6762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707元,超过全省人均水平3372元,比酒泉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6817元。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8元,比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2元低1004元,比酒泉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269元低22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9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329元高2800元,比酒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06元高23元。三次产业之比为45:19:36。
    至2007年底,全县工业企业、非公经济总户数达到2793户,从业人员达到28596人,其中,各类工业企业共有547户,从业人员5372人。全县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总量的26%,上缴税金3701万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8.9%。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家,规模以上工来企业完成总产值26979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完成工业增加值9853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销售收入27496万元,比上年增长26.2%,上缴税金1851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占全部工业上缴税金的76%。工业企业从资产规模上看,固定资产净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6户,100万元以上的有58户;从销售收入上看,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2户,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8户;从上缴税金上看,年上缴税金在1000万元以的有

2户,100万元以上的有8户,10万元以上的25户。
    农业方面,2007年,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4亿元,比2006年增长7.8%。种植业主要以棉花、粮食、高效植种、蔬菜等为主,金塔县42万亩耕地中,棉花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粮食种植稳定在7.5万亩,高效植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番茄种植面积稳定在1番茄万亩,形成了以县内36家棉花加工企业和2家纺纱企业,金塔县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国内外种子公司为依托的订单式、公司+农户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畜牧业是金塔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由千家万户向规模养殖升级,全县建有大中型养殖场350多个,各类畜禽饲养量210万头(只),出栏率48%。养羊是畜牧业发展的主力,全县羊只的饲养殖量稳定在100万只。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7年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25%。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200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53万人,比2006年增长36.1%,实现旅游收入3181万元,增长31.6%。

三、金塔县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㈠有利条件

1、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金塔是一个农业县,土地肥沃、光照充足,农产品以产量高、品质优而著名,棉花、高效植种、酱用番茄、脱水菜、肉羊是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县内精深加工销售的格

局,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仅棉花一项,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约稳定在30万亩,籽棉产量稳定在10万吨,如果全部实现由皮棉加工到纺纱织布转变,按照近一两年市场皮棉价格每吨皮棉可增值6000元,可新增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以上。境内年日照时数达3300小时,因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环境特别适宜高效植种,目前,网式参菜的亩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2、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县境内初步探明的各种矿产品达30多种,探明的储藏量约在20亿吨,在亚泰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和宏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两个年上缴税金超过1000万元的矿产品精选深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带动下,形成了以铜、铁、镁、煤、铅、锌、黄金等矿产品精选加工企业50多家。丰富的矿产资源,为金塔县发展矿产品精选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光热风等清洁能源开发是国家鼓励和扶持的重点产业,发展前景比较广阔。金塔县风能光热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省上确定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本部陆上三峡”,在酒泉实施千万千瓦级风基地的战略构想,将为金塔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全面提升金塔县工业化水平。金塔县共有劳动力58032人,有剩余劳动力近2万人,有50%以上的剩余劳动力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且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具有很好的发展纺纱、织布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

力资源优势。

3、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07年,金塔县完成工业增加值2.6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2.4倍,年均增长28%。主要工业产品增长迅速,2007年生产原煤8.15万吨,铁矿石成品7.7万吨,氧化球团3.17万吨,萤石精粉1.02万吨,铜0.05万吨,发电量1920万千瓦。

4、区位优势逐步凸显。214省道和酒航公路通过金塔县城,酒航铁路、嘉蒙铁路从金塔境内通过,酒航公路直通鼎新机场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交通便利。酒泉市、敦煌、嘉峪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毗邻金塔县,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肩水金关、地湾城、大湾城、石头城等文化旅游名胜为发展旅游业,提升金塔名气,带动金塔县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领先全省的金塔县“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为推荐金塔,让外界了解金塔搭建了信息网络平台。

(二)制


    尽管金塔县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看,仍然处在一个打基础、做铺垫的阶段,合理正确地对金塔县经济发展进行定位,分析其制约因素是深入研究,长远规划金塔县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工业化程度低,基础薄弱,发展规模小。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演进过程。如果一个国家工业部门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在

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则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2007年甘肃省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4.3:47.5:38.2,金塔县为45.3:18.8:35.9,农业的份额非常大,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小,农业经济特征很明显。可以说,金塔县还没有跨入工业化的门槛。展缺乏大项目带动。

2、特色矿业没有形成规模,开采量小。金塔县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分布于沙枣园子、七个井、穿山驯、白山堂等70多个矿点。其中,以煤、铁、铜、铅、锌、萤石、芒销等为优势矿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矿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矿业总产值较低,矿业企业经营方式粗放,开采企业重开采轻加工,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零星开采,县内规模开采企业仅限于铜、铁、石棉和一小部分煤矿企业,目前,仅有金塔县大庄子乡灿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金塔县天奇冶炼有限责任公司、金塔县亚泰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极少数企业进行产品初加工以外,其它矿产开采企业多以出卖原料获取利润为主要方式。

3、工业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金塔县工业发展主要依托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和冶炼两大优势。从农产品加工来说,实现了精深加工的现在只有番茄和脱水菜两个品种,以前,金塔县的糖也在县内加工成白糖出口,但由于前些年糖市场波动,糖价下跌,农民种植

积极性不高等多种因素已经退出市场。金塔虽然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都非常大,号称全省第一产棉大县,全县有40家棉花加工企业和2家纺纱企业,但棉花加工企业仅仅是将棉花收购回业进行皮棉加工,2家纺纱企业仅仅是将县内一部分皮棉纺成粗纱,并没有完成向纺纱织布精深层次的加工,加之技术含量低,资金不到位,产业链条短,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优势产业并没有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的优势。

4、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新上项目少,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1%。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全国和酒泉市已进入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而金塔县城镇化率仅为45%,低于酒泉市的平均水平。金塔县共有工业企业4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仅占全部工业企业的8.1%。矿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低,矿业总产值较低,矿业企业经营方式粗放,开采企业重开采轻加工,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零星开采,县内规模开采企业仅限于铜、铁、石棉和一小部分企业。

四、加快金塔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加快工业发展
    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县域经济与农业划等号。县域经济不

仅是农业经济,而且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产业,仅仅依靠农业发展不可能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县级财政困难、农民增收迟缓、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等各种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工业的迅速发展来解决。立足我县现状,着眼长远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仅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

1、狠抓项目建设,提高工业经济的总体质量。金塔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压力大,加快发展十分紧迫,如果没有项目作支撑,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今后金塔县项目建设应以增加财源税收,增强发展后劲,能够长远带动为目标,坚持大小并举,扩张总量,做大做强的原则,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地抓好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和广阔市场前景的工业项目,使发展潜力变成发展实力,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为发展思路和方向,重点抓好棉花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矿产品采掘加工业,新型能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生物化工产业。以发展粮食化工、农用化工为重点,加快开发生物有机肥、复混肥、专用肥生产和生物饮料、塑料制品等生物化工业,填补产业空白,培育形成后续支撑产业。

2、推进园区经济,以集约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以

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工业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综合配套能力,降低投资成本,形成聚集效应,增强引进人才、项目、资金、品牌的吸引力。金塔县要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把建设工业园区作为发展特色经济、壮大企业集群、加快财源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走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上项目的路子,使项目向园区集中,投资向园区流动,人才向园区涌流,技术向园区转移。发展园区经济要注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树立今天的工业园,就是明天的工业城的理念,优化服务,营造园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产业集聚”,打造园区招商核心竞争力,健全机制,推动企业融资。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引导、帮助园区项目利用好金融信贷政策,推动进入园区的项目银行对口联系扶持制度建设,通过信贷扶持,支持园区项目做大做强。抓好招商引资,搞好项目储备。

3、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中最关键的问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需要。从金塔县的现有企业来看,政府和企业对科技投入较少,工业科技研究开发比较薄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工业科技研发推广重视不够,用工业科技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的步伐比较慢,科技对企业贡献率较少。因此,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攻技术含量高和运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的新项目、大项目,鼓励现有企业加快与发达地区和本地区企业的技术合作,鼓励规模骨干企业创名牌、搞技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㈡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依靠投入拉动、政策推动、科技带动,切实加快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要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按照“巩固基地、拉长链条、高产高效、做大品牌”的思路,巩固提升棉花、肉羊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制种、瓜菜、番茄等新兴特色产业。按照“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加速流转,向种植能人大户集中,逐步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发展以棉花、畜产品、林果产品和粮食为主的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建立一批组织完善、运行规范、经营有方,能够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狠抓鸳鸯、黑河两大灌区水利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人畜饮水改造步伐,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

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和交通、通讯设施建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狠抓重点集镇、中心村和小康住宅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㈢ 突出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
    工业集聚效应同城市辐射带动,是现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特别是县城、重点中心镇和小集镇,既可有效地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又可直接辐射带动农村经济,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利用率就越高,使用边际成本就越低,资源的利用率就越充分,经济主体间的交流就越多,产业间自然会形成相互衔接的链条,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链的互动性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会出现以农兴城、以城促农、城乡联动,农民不仅进得来、留得住,而且可以将城镇的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扩散,更好地发挥“辐射源”的作用。振兴县域经济,就必须做好城镇化这篇大文章。
    ㈣突出招商引资,优化经济

上一篇:笔记本电脑创意广告词下一篇:三年级班主任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