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第一章教案

2024-08-17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教案(精选8篇)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1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课时1

教学目的:

1、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加深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实验的认识

3、初步学会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重点、难 点 :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

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方法

5、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进而掌握实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初步学会模仿、移植现有的例子,撰写实验报告

3、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究的同时,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4、初步尝试在实验探究中与人合作与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离&物质的提纯

2、操作原则:四原则&三必须

3、基本实验方法: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一)过滤和蒸发(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实验1—1粗盐的提纯实验1-2SO42―等离子的检验与除杂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化学实验所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那么大家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第一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

[板书]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投景实验室全景)[引]这就是我们准备做实验的化学实验室,看到实验室,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化学实验是化学的精灵,我们做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有良好的实验品质,在做实验前,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讲]做实验前,要先读实验室规则,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只有明确了实验室规则,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实验室。有的同学一定认为化学实验很难并有一定的危险性,还有的同学认为做好实验很好玩。其实,化学实验是用来检验、探索物质的操作,是学术性的研究,不能依靠个人的一些喜好、情绪来做实验,实验有一定的安全要求,只要你能做到安全要求,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实验,那么,实验的安全又有些什么内容呢?[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以及你在初中所学的知识,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学生讨论并投影总结]

1、取用药品的安全注意事项:(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按用量取药,若无用量说明,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2.用酒精灯加热的安全注意事项:(1)在使用前,要先检查灯里有无酒精。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2)在使用时,要注意几点: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

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燃着的一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3)用完酒精灯,不可用嘴吹灭,必须用灯帽盖灭,并盖两次。(4)不慎洒出的酒精若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谎,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盖。3.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

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等。着火烫伤时应该先冷敷。浓硫酸灼伤时先用干布小

心拭去浓硫酸,再用大量的水冲洗。[讲]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很多关于实验安全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大家还要注意常用的危险化学标志。请见课本P4。[讲]实验安全是为避免

受到意外伤害的保障,要想我们的探究实验取得成果,我们还必须遵守实验的有关原则、安

全措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板书]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过渡]以上是我们做实验必须遵守的一些注意事项,正确我们学习几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思考与交流]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

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沙里淘金是从含金量相

对较大的沙里淘金。根据金是游离态存在,密度比沙大的性质,可以用水洗法将金子从沙里

分离出来。如果是沙和铁屑的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用磁铁吸取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出

来。)[过]以上我们用的都是较简单的物理方法,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

一些新的方法。

[板书]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

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 分开的过程。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

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2、操作原则:四原则:(1)不增------提纯过程

中不增加新的杂质(2)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

易分离(4)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三必须:(1)除杂试剂必须过量

(2)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3)除杂途径必须选最佳

3、基本实验方法: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设问]大家初中时学习了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有哪些?(过滤、蒸发、结晶等)[设问]过滤使用于什么类型的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的方法。固液分离。)

[讲]现在我们来利用初中学习的过滤和蒸发的方法来提纯粗盐。

[板书](一)过滤和蒸发(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实验1—1粗盐的提

纯仪器 : 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现象1.溶

解:称取 4克 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粗盐

逐渐溶解,溶液浑浊。2.过滤: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

进行过滤。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3.蒸发: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

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

1、过滤原理:利用物

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操作要点:“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

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

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

体外溢。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

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

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注意: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

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2、结晶原理:利用溶剂对被

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

部分仍留在溶液中,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1)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或气化,减少一

部分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不大的物质。

(2)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冷却达到饱和而析出晶体。重结晶指的是重复冷却结

晶。此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明显减小的物质。注意:通常我们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1)进行蒸发时,液体放置在蒸发皿中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2/3,以免加热时

溶液溅出。(2)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致使液

滴飞溅。[思考题]如何将NaCl 和KNO3 分离?将两者的混合物置

于烧杯中,加少量100摄氏度热水,在加热的情况下不断少量加入热水并搅拌,直至混合物

完全溶解;停止加热,冷却(可以用冰水水浴),当温度降至30摄氏度时硝酸钾晶体析出;

过滤混合溶液得到较为纯净硝酸钾晶体;蒸发滤液,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钾晶体 [思考与

交流]从上述实验中我们所制得的实验是纯净物吗?可能还有什么杂质没有除去,用什么方

法可以检验出它们?[讲]海水中含有可溶于水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所

以食盐中也可能含有这些物质,而它们可溶于水所以在过滤中无法除去,也即是我们现在所

得的产品中含有这些杂质,那我们该如何检验出它们是否存在。请大家先思考一下,在进行

物质检验时,我们采取的步骤是什么?(先对试样的外观进行观察,确定其颜色、状

态、气味等。当试样是固体时,有时需要先将少量试样配成溶液,再进行鉴定。)[思

考与交流]我们现在要设计实验来鉴定食盐中有可能含有的CaCl2、MgCl2 以及一些硫酸

盐。[实验设计]现在有一份经过过滤蒸发提纯的实验,要除去其中的CaCl2、MgCl2

以及一些硫酸盐,请你设计实验将它们除去。[实验步骤]将0.5g 盐放入试管中,加

入2ml的水,先滴几滴盐酸酸化,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 离子。加盐酸酸化的目的是为了排除碳酸根的影响,改用硝酸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为硫酸根)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

过滤。最后加入Na2CO3 溶液。[投影总结] 杂质加入的试剂化学方程式硫酸盐BaCl2 aqBaCl2 + Na2SO4==BaSO4↓+ 2 NaClMgCl2NaOH

aqMgCl2 +2 NaOH ==Mg(OH)2 ↓+2NaClCaCl2Na2CO3 aqCaCl2 +

Na2CO3 ==CaCO3 ↓+2NaCl[思考与交流]加入试剂的顺序能否改变,你设计的实验有引入其他杂质离子漏斗。

么,如何除去?(能改变,只要保证Na2CO3 在BaCl2 之后,盐酸加在最

后就可以;因为BaCl2 +Na2CO3 ==BaCO3 ↓+2NaCl;最后会剩余OH―、CO32― 这两种杂质,为除去,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边加边搅拌,直到不再产生气泡

为止)[总结]我们这节课进行了的提纯实验,主要是练习过滤和蒸发的操作。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用化学方法鉴定物质,请看下面的练习:[自我评价]

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慎将酸溅到

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B. 酒精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C. 实验室中进行可燃性气体燃烧性质实验时,必须先验纯、后点燃D. 配

制稀硫酸时,可先在量筒中加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2、根据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填写下列空白:(1)此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量样品,②溶解、沉降,______________③③③冷却结晶。(2)用托盘

天平(指针向上的)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______(填下列正确选项的代码)。

A.左盘重,样品轻B.左盘轻,砝码重C.右盘重,砝码轻D.右

盘轻,样品重(3)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有可能要重复进行,这是由于

_______(4)在进行第③步操作时,要用玻璃棒不断小心地搅动液体,目的是防止______。(5)所得产物中主要的钾盐有______等课后作业:P10—2、3、7 通过实验室的全景的感受,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实验室的一些想法,很容易就能让学生自己走进实验教学,为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思考、讨论、提

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实验安全知识比教师讲的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自己得到的东西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有长久的印象,并能成为以后受用的知识。通过对实验的一些安

全内容的记录,学生能认识到安全实验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安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认识各图标的意义。学生阅读P4注意问题1、2、3,学生回答实

验注意问题,教师穿插、补充、完善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卡片与提示,讨论并设计实

验验证自己的结论。填写课本P7上的表B、D(1)③过滤,③蒸发结晶(2)B

(3)滤液浑浊(4)液体飞溅(5)K2CO3、K2SO4、KCl等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二)课时1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

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

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

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1、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实验仪器和实验设计的巧妙,感受化学之美重 点萃取与蒸馏的原理;萃取与蒸馏的操作及注意事项。难 点萃取与蒸馏的操作(二)蒸馏和萃取(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

1、蒸馏实验1-3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2、萃取实验1-4 碘的萃取

3、分液萃取与分液的步骤:a.检

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b.加入溶液,加入萃取剂,振荡c.静置分层d.分液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

法、手段、师生活动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粗盐的提纯,通过除杂质过滤的方法得到

比较纯的盐水,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把盐水变为淡水,该怎么做呢?比如说在海边,渔民们是怎么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郑和下西洋的那段历史,大家知道他们是怎么解决长期在海上漂泊的吃水问题吗?[展示]海水变淡水[引]做

汤的时候,观察过锅盖吗?锅盖上有水珠,这水珠与汤不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水珠?水蒸

汽凝结?为什么水蒸汽会凝结成水珠? [讲]汤沸腾后,水蒸汽遇温度低的锅盖而凝成水

珠附于锅盖。那么这是一个什么过程,我们在化学中应怎么称呼?大家想一想蒸馏是不是一

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如果是,那么是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过]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除了过滤、蒸发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新方法:

蒸馏和萃取[板书](二)蒸馏和萃取(distillation and extraction)[过]首先,让我们利用实验室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杂质制取蒸馏水的实验来学习蒸馏的过程[板书]

1、蒸馏[引入]我们引用的自来水

是纯净的水吗?不是。因为自来水厂使用了消毒剂氯对水进行了消毒。使水中含有

Cl―。我们可以利用加入硝酸银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实验演示]自来水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讲]有明显白色沉淀生

成,证明自来水中含有氯离子。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除去自来水中的氯离子呢?能否

向上一堂课中使用化学方法,加入试剂反应除

(不能。加入试剂后会引入新的杂质,达不到我们实验目的。要想得到纯净水。可以使

用加热将水变为水蒸汽,然后再冷凝为纯净的液态蒸馏水。)[小结]实验室

就是使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投](1)原理: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给液体混合物加热,使其中的某一组分变成蒸气再冷凝

成液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蒸馏一般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例如

蒸馏含有Fe3+的水提纯其中水份,蒸馏石油提纯不同沸点的有机组分)(2)仪器:铁架

台、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胶塞、牛角管(尾接管)、锥形瓶、胶

管[实验演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投](3)蒸馏时的注意事

项:a.烧瓶内液体的容积不超过2/3,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烧瓶中还要加

入沸石(碎瓷片)防止爆沸。b.温度计下端水银泡应置于烧瓶支管处,测量逸出

气体的温度。c.冷凝水下口进,上口出。d.实验开始时,先开

冷凝水,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关冷凝水。溶液不可蒸干。[讲]

锥形瓶中的液体就是蒸馏水,我们再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氯离子。[实

验演示]蒸馏水加入硝酸银溶液[投影小结实验]实验

1-3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

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沉

淀不溶解

2、在100mL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如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

瓶,弃去开始馏出的总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 液体,停止

加热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到100℃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蒸馏水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加硝酸银溶液于蒸

馏水中,无沉淀 [思考]

1、为什么冷却水通入方向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为了使蒸馏出的蒸气与冷却水长时间充分接触,带走尽可能多的热量)

2、为

什么温度计水银球的顶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下沿处于同一水平线?(对于蒸

馏来说,只有精确控制蒸馏的温度才能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而蒸馏烧瓶支管口的温度正是

被蒸馏变为气体某组分的温度,故温度计水银球顶端要与圆底烧瓶支管下沿处于同一水平线)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或制造无水酒精。若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先蒸馏出来的物质是什么?(酒精沸点低,先蒸

出的是酒精。)

4、从这个实验中,大家可以看出蒸馏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混合物的分离?[投](4)蒸馏的使用范围:

液态混合物中,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物质。[思考]蒸馏与蒸

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

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的衣服

粘了油渍,可以用汽油擦洗,这就是萃取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的一种分离方法,叫

做萃取与分液。[板书]

2、萃取[过]我们先来认识这

个新的仪器:分液漏斗。[展示仪器]分液漏斗的组成,分液漏斗的活塞、盖子同漏斗本身是配套的。使用漏斗前要检验漏斗是否漏水。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

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

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投](1)定义: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

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讲解+实验演示]我们通过实验来解释萃取的定义,我们知道碘单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碘水呈黄棕色。碘是溶质,水是溶剂。取

10ml饱和碘水,倒入分液漏斗中。接着,按照萃取的定义,我们要用另一种溶剂加把溶质

碘从碘水中提取出来,这另外一种溶剂的选择要符合一些条件,[投](2)

萃取剂的选择: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讲解+实验演示]那么,我们根据这些条件可以选择了四氯化碳,由于碘在四氯化碳的溶

解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加入4ml就可以了,进行振荡。请大家注意振荡的操作:用右手压住

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注意放气怎么(强调放

气的重要性)。振荡后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讲解]静置后,大

家发现漏斗中的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紫红色,这一层为碘的四氯化碳的溶液。上层溶液颜

色变淡了,证明碘水中的碘已经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了,达到了碘和水分离的目的,这就是

萃取。[引导]大家想想,萃取后,如何分离?比如汤上面的油层是怎样

弄走的?(勺子舀,吸管吸。。。)[讲]我们试想一

下,可不d.分液[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大家要掌握的是萃取剂的选择(三

个条件),以及掌握萃取与分液的操作步骤。(四个步骤)[自我评价]

1、下列物质的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水中的泥

沙B、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C、用酒精萃取碘水

中的碘D、用淘洗的方法从沙里淘金

2、下列实验设计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将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用溶解、过滤的方

法分离B、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去氢气

C、用碳酸钠溶液区分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及硝酸钙溶液D、将氯化钾和

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

3、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

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

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C、检验分

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

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E、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使溶液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H、静置、分层。就此实验,完成下列

填空:(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_____→_____→_____→ A → G →_____→ E → F。(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3)能选用CCl4从

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课后作业:随堂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

论 提醒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出蒸馏的概念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考与讨论研究,强化

蒸馏的操作(1)C→B→D→A→G→H→E→F(2)使漏斗

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

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很可以想办法使汤使下面流走,让油刚好留在容器中。容器下面有通

道,汤从下面流走,在汤刚好流完时,关闭通道,这样汤和油不就分开了吗,这正好符合分

液漏斗的结构。[板书]

3、分液[讲解+实验演示]最

后一步,就是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分开,这就是分液。首先,打开盖子(塞子),为什么?

(平衡大气压)将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漏斗下端口靠烧杯壁。上层液体从上口

倒出,为什么?(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2篇

新课程在我省刚刚开始,通过高一教学的进行,我对高一化学教学做了反思,以下是我在第一个月教学后的一些困惑与思考,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 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 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段学习中已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我已有预计,所以以这次的月考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 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学到的知识点有遗忘的情况。这可能与一周只三课时教学时间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

4. 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 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这能完成吗?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3篇

1. 归纳与演绎

何为归纳?何为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具体而言, 归纳是从个别性案例抽象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先列举事实, 再总结规律, 这是从个别到一般, 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而演绎则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即从一般到个别, 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简而言之,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归纳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的研究, 把握个性中的共性, 以个别的、表面化的经验中抽象出原理;而演绎所依据的前提则是由归纳得出的一般性原理, 然后根据具体的情景推导出特殊结论。

2. 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生在这一时期, 心理、生理逐渐走向成熟, 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转化阶段, 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阶段, 抽象概括能力大有提高, 思维更加敏捷,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产生的新想法多,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能力较强。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宗旨, 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生活现象, 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 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益处。

3. 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

从上面的探讨中可以发现, 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也符合当前的课程理念。

“先归纳”———从学生所了解的事例出发, 构建教学情境, 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并对材料进行分析, 归纳出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将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后演绎”———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之后, 再进行必要的演绎, 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分析实际问题, 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 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学识与主见,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 案例———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为例

教材以“美国东北匹兹堡及其周围区域的发展状况”为例, 阐述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材料一:在美国建国初期, 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 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 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 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 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 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二: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 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 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 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 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 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 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 而且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 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本地环境, 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受到一定破坏, 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材料三:近半个世纪来, 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 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 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 匹兹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 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材料四:严酷的现实迫使匹兹堡从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向多样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该城已经成功地完成经济转轨, 从低谷走向新的繁荣。在匹兹堡新的经济结构中, 高科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城历史上就有一定的科技基础。1886年, 电气发明家威斯汀豪斯 (1846—1914) 在这里创办了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 (又译西屋电气公司) 。早在1920年, 匹兹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使广大听众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现代传播媒介的无穷益处。1957年, 该城郊区建成美国第一座核电站。今天, 匹兹堡集中有150个科技研究机构, 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5万人, 开发从核反应堆、计算机软硬件到机器人等各种高新技术产品, 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此地还是美国的几大医疗中心之一, 装备着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经过治理的匹兹堡, 恢复了山清水秀的面貌, 遍地绿树芳草。市内空气清洁度和河流水质均已达到政府规定标准。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可以归纳出美国东北部以匹兹堡中心的周围区域的发展过程:初期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快速成长的工业化阶段+衰退阶段→再生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具体发展变化表现为:

经济发展水平:低→高

区域产业结构:“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三、一”

→“三、二、一”

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区域空间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小→大→小

城市分布:点→面 (缺少大型中心城市→出现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城市密集)

对外开放程度:低→高

对外联系方式:稀疏的线状分布→密集的交通网络, 现代信息网络

区域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

展状态→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因此, 判断一个区域处于哪个阶段就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发展状态这四个方面来探讨。

还可以将这个一般性结论应用于新的案例, 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如: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 人烟稀少。

20世纪50年代后期, 在松嫩平原发现了油田。1959年大庆的第一口井喷油。从1976年开始, 大庆原油产量跃上5000万吨, 直至2002年, 大庆油田在每年5000万吨产量上稳产了27个年头。四十多年来, 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多, 接近全国陆地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也由一个矿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现辖4县5区, 总面积2.1万多平方千米, 人口242万, 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千米, 人口104万。

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 大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

WENJIAOZILIAO

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油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给大庆市的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难题。一是结构性矛盾, 石油经济“一柱擎天”;二是体制性矛盾, 国有经济占绝对比重;三是观念问题, 计划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

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 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大石化产业, 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 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 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 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 以城养城……计划到2010年, 初步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 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全面建设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问题:分析大庆的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这就是先归纳后演绎, 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教学过程, 也是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

5.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之处在于, “先归纳”应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 是通过对某类地理事物的部分对象经过分析考察后所归纳出来的结论, 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一种不必然的或然性推理, 有可能归纳出来的是一般规律, 也有可能这种结论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当考察的对象较少时, 其推理的依据仅限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象时, 推导出来的结论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结论的正确与否就需要从成因上做进一步探索。另外, 可以通过考察尽量多的事例或者尽量寻找存在反例的事例, 尽可能提高结论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 “先归纳后演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遵循从已知到未知, 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 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从认识世界的方法归纳和演绎入手, 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地理学的新课程理念, 总结了“先归纳后演绎”的地理教学模式, 并举例说明该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归纳,演绎,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捷宾.归纳与演绎体验与探究——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逻辑.基础教育参考, 2010 (05) :68-70.

[2]肖仕权.“归纳演绎法”在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教师, 2012 (27) :39.

[3]贺业明, 丁萍.认知过程中的归纳与演绎的统一.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2) :27-28.

地理必修1第一章潜在知识点注解 第4篇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界面,人们依据对地震波的分析,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界面,而后根据这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划为三个层次。endprint

现行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经过数次整合改编,简明、凝练,这一点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是,正因为精减,使教材中存有不少潜在知识点。虽说这些知识点并不要求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全部涉及,但也绝非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全面回避的,有些甚至是必须加以补充的。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对这些潜在知识点,更要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把控知识、指导学生。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加以说明。

一、“宇宙中的地球”潜在知识点

流星:课文对流星是这样描述的:“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以及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事实上,人们有时能看到的并不是流星本身,只是看到了流星在空中燃烧的现象,我们平常是无法看见在太空中的流星的。关于流星其实有三个层面的描述。如图1所示,流星体存在于外太空,单个就是流星体,多个称之为流星群。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描述。当有流星个体(或群)游荡近地球并被地球引力捕获时,就身不由己地向地球飞来。在地球引力加速下,越来越快地闯入地球大气,在大气中摩擦产生高温并发生燃烧现象,于是人们看到了流星现象,单个闯入地球大气燃烧的是流星个体现象,当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并燃烧时,就是流星雨。大部分流星个体或流星群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都燃烧殆尽,化为齑粉,在地面上不留痕迹。这是第二个层面的描述。只有极少数质地坚硬或个体巨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燃烧之后,并未烧尽,就会有残骸降落至地面,称之为陨星。其中,石质的称为陨石,铁质的称为陨铁。这是第三个层面的描述。

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之一,当然属于天体一类。这在课文中并未提及,但必须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星际物质又可分为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存在于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行星际物质;存在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气体、杂质、尘埃就是恒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按其成因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人造天体是指运行在宇宙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实验室、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行星,所以地球上的一部分或其附属物就不能称为人造天体。如地球上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地表或发射架上的航天器 ,就不能称之为人造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课文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在此对地球自身具备的条件作两点补充:①地球自转周期适当,昼夜更替只有24小时,以致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的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潜在知识点

太阳外部大气特点:太阳外部大气从里向外划分为三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这三层由里向外潜藏着这样的特点:厚度越来越厚、亮度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高(逆温现象)、密度越来越小。如图2所示。

太阳活动标志:课本上对太阳活动标志的描述,只提及黑子和耀斑。至于其它的活动标志,未明确提及,只在P10 图1.10上画出了日珥,很隐晦地涉及到太阳活动的其它标志。其实,就太阳活动而言,太阳大气的每个层次上都有不同的标志。在光球层除黑子外,还有光斑;在色球层除耀斑外,还有日珥(图3所示);在日冕层还有太阳风。黑子和耀斑只是太阳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标志而已。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时除书上描述的四种影响外,还有一种影响,即影响地球气候。太阳活动周期为11 年,而在亚寒带地区的树木年轮就呈现出11年规律性的疏密变化。充分证明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潜在知识点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②60°纬线上的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③同纬度、同海拔高度上的点,线速度相同;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点,海拔高者,线速度快,海拔低者,线速度慢。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任何地点,无论纬度高低、经度大小及海拔高低,其角速度都相同,为每小时约15°。

晨昏线的作用:①确定地方时,经过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经过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②确定日期和季节,若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③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将地球分为昼夜半球,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就是直射点的经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需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来确定。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为θ,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等于90°-θ(南北纬视当时的日照情况而定);④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课本对此知识点作了简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知识点就不用掌握,恰恰相反,这一知识点在日后高三复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步骤小结如下: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求时间差;第三步,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求东用加法,知东求西用减法。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是用来计算在某时、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即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H代表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指所求某地的纬度,直射点纬度是指此时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如果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用减号,若在不同半球用加号,然后取绝对值。

四、“地球圈层结构”潜在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预习作业 第5篇

14. 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⑴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

→ → →A→G→ →E→F

⑵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 。

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 。

⑶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

15.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250mL 1.25mol/L的NaOH溶液,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250mL 1.25mol/L的NaOH溶液

(2)容量瓶上需标有以下五项中的 ;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压强 ⑤刻度线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

A、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天平准确称取所需的NaOH的质量,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充分溶解 C、将已冷却的NaOH溶液沿玻璃棒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颠倒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4)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 ;

(5)下列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

A、称量NaOH时,砝码错放在左盘

B、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实验步骤②)不慎有液滴洒在容量瓶外面

C、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E、配制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选做题10分)16. 常温下,将20.0 g 14%的NaCl溶液跟30.0 g 24%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密度为1.17 g/cm3的混合溶液。计算:(简要写上步骤保留一位小数)

必修一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6篇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知道液体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和萃取,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掌握蒸馏和萃取的基本操作方法,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建立化学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点。

【教学重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蒸馏和萃取的掌握和应用。【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法

【教学准备】制取蒸馏水装置、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过滤、蒸发操作及SO42-检验方法。

【设问】 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回答】过滤、蒸发操作适用于固体混合物分离。【过渡】今天我们学习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板书】

2、蒸馏和萃取

【幻灯】展示: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 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 【学生活动】阅读7最后一自然段。

【讲解并板书】(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必修1第一章教案

【演示实验】制取蒸馏水的操作方法。先阅读实验内容。

【思考、回答】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学生活动】P8实验纪录表,学生组内交流。【强调并板书】 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讲述】淡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的道理。【幻灯】展示:海水淡化工厂相关新闻

(位于天津塘沽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经可以产生出口感不错的淡水)

【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节约用水的?为何要珍惜淡水资源?

【过渡】对于液态混合物,我们还可以利用利用一种溶质在乎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它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

【板书】(2)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展示】萃取用的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讲解】几种常见的分液漏斗:

(1)普遍漏斗用于过滤,将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溶解易溶气体。(2)长颈漏斗用于组装气体发生器。

(3)分液漏斗用于萃取或分离或组装气体发生器。

【演示】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震荡方法(图1-7)及拿法:

必修1第一章教案

【演示实验】实验1-4内容。

【强调】注意:分液漏斗的震荡方法及拿法。

【交流】实验纪录,最后萃取出来的产品,观看图1-

8、图1-9

【讲述】第四步又叫分液。分液是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一般分液都是与萃取配合使用的。【练习】

1、回答下面问题:

(1)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什么方法?

(2)在分液漏斗中用一种有机溶剂提取水溶液里的某物质时,静置分层后,如果不知道哪一层液体是“水层”,试设计一种简便的判断方法。

答案:(1)蒸馏方法。(2)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2、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放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使溶液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空):

_____→_____→_____→ A → G →_____→ E → 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

答案:(1)C→B→D→A→G→H→E→F(2)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进行(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很多

【学生阅读】P9最后一自然段。

【强调】DNA测序、尿糖试纸检测。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使我们探索世界奥秘的有力助手,能给我们带来无

必修1第一章教案

穷的乐趣。

【小结】蒸馏和萃取的基本操作,Cl的检验。【作业】

1、P10 1、2、2、课后复习本节内容

3、预习第二节 附:板书设计: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操作注意:

自来水不超过蒸馏烧瓶的1/

3、沸石防爆沸、冷却水从下进从上出。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7篇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点总结 1 化学实验安全

 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混合物提纯和分离方法  过滤

1)过滤适用于: 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 即难溶物与可溶性物质的分离

2)所需仪器有: 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铁架台 3)装置组装和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 蒸发

1)蒸发操作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溶质与溶剂的分离 2)

在蒸发过程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即停止加热,利用余热把溶剂蒸发干. 蒸馏

1)蒸馏操作是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2)

①酒精灯、②蒸馏烧瓶、③铁架台、④温度计、⑤冷凝管、⑥尾接管、⑦锥形瓶、⑧石棉网

3)蒸馏实验注意事项:

使用前要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时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烧瓶中盛放的液体不能超过容器容积的2/3; 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和蒸馏烧瓶支管处齐平,测得收集蒸气的温度,以确保收集到的馏分的纯净;

冷凝水下进上出,以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如:CCl4与H2O互不相溶;② 溶解溶质的能力大于原溶剂,如CCl4(I2)>H2O(I2)③ 不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如: CCl4不与I2 反应。

 分液

分液是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所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而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步骤遵循九字方针:

实验所需仪器 :

烧杯、容量瓶(记住含几种容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固体溶质使用)、量筒(液体溶质使用)

 物质的量n 与

微粒数N

(mol)

(个)

n=N/NA N=n·NA NA= N/n

 物质的量n(mol)与质量m(g)n=m/M

m=n·M

M=m/n

 物质的量n 与 气体体积 V

n=V/Vm

V=n×Vm 标况下

Vm=22.4L/mol

 物质的量n 与 物质的量浓度c(mol/L)

C质=n质/V液

n质= C质× V液

V液 = n质/ C质  浓溶液配稀溶液

C浓×V浓= C稀×V稀

本节小结:

1、掌握三个物理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2、物质的量是个专有名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时要指明微粒的种类

3、阿伏加德罗常数约等于6.02×1023mol-1

4、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8篇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遵守实验室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

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

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3.(1) 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

(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或 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1)0℃ 101KPa , Vm = 22.4 L/mol

(2)25℃ 101KPa , Vm = 24.8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 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上一篇:微课与微课程的联系和区别下一篇:选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