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观后感范文

2024-05-30

画展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画展观后感 第1篇

美术馆有丰子恺的漫画展,带着马程程两次观赏,丰子恺老先生一向为人所尊重,画作简练,意趣深厚,浑然天成,回味无穷。

稍有所体会,从一个外行的角度进行几点体会说明,有体会总比没有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是这么一点点来得。

一是,有远有近,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层次感,近处有树木,远处有大山,感觉画面更加丰富充实。

二是,有高有低,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立体感,不仅仅是平面的了,如马儿拴在杨柳树上,朋友在楼上小酌。

三是,有动有静,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生动感,画作不仅仅是静态的,感觉活泼的,甚至是活了,如春日,杨柳枝梢浮动水面。

四是,有主有次,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整体感,不仅仅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画面,有一个全景,总感觉能够置身其中,如一叶落知天下秋,飘落的叶子是主角,而远处的房子这是辅助的。

五是,有虚有实,这样的话,画作就有了厚重感,不局限于画作展示之境,也让人联想到了画作之外的景色,意味无穷,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有头有尾】碗中盛有一鱼,然不见其身,只露头尾。形象直观鲜明而寓意深刻,观之耐人寻味。显然丰先生在以实寓虚,说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准则。

此外,丰子恺先生的画作里面有几个事情出现较多,一是,喝酒,三五个人相约小酌,说明这是一个慎重友情的人;二是,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较多,当然是出生江南山清水秀之地,更是有一片天人和谐之境,老先生天真烂漫;三是,春天多,春天万物生长,一片欣欣向荣景象,老先生充满生命的热情;四是,画作中多有小孩子,说明老先生是留恋家庭的人,重感情重亲情。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妙趣横生,天真可爱。他认为儿童才是真正的人,一悲一喜真实自然。他常常从儿童生活中取材作画,仿佛一篇篇抒情散文。

画展观后感 第2篇

“哈哈哈哈……”我不禁大声笑了出来,同学们都跑过来,有的问:“怎么了?”还有的问:“你笑什么呀?”我说:“你们看这幅画,多么有意思呀!画中画的那个小男孩儿在跳舞,和螳螂的在跳舞,和螳螂的动作十分相似,多么可笑呀。还有一幅画中的女子被画得很大很大的,身子也很庞大,就是两条腿又短又瘦,多么可笑呀!”同学们听了,也不禁笑了起来。

我们又去看诗,这儿的诗句太美了!诗画相配那更叫绝了!有的说:“真不亏是有名的文学家!”有的说:“就是嘛!能写出这样的诗,画出这样的画那肯定是有名的人物。”

这儿的环境更是美。不信你就听听。

画展观后感 第3篇

有意思的是,据笔者的接触与了解,当代的中国画家们在举办展览时,如果让其在“某某中国画展”和“某某水墨画展”二者之间选择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选择前者的,其身份多是官方机构的艺术家或是身居画院、学院的部分艺术家,选择后者的,多以自由艺术家或一部分学院出身的艺术家为主;在作品形态上,选择前者的,其作品大多遵循传统的题材分类,形式语言也多是在传统体格基础上的推演;选择后者的,其作品大多没有严格的题材区别,对传统语言体系和规范图式有着明显的反叛与解构,可谓“保留媒介,变革语言”。这一现象看似模糊,没有非此即彼的明确界限,但分野的现象显然存在。归纳起来,传统延续型画家更偏重用“中国画展”一词,实验型画家更习惯于使用“水墨画展”概念,而且在他们看来,不能简单地混用或随意互换。这一现象虽无本质上的是非优劣之分,但在创作者的身份和作品形态有所区别的展览模式背后,更潜藏着文化姿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微妙差异(当然,两者也有一定的交集与叠合,为了探讨之便,笔者着重于二者之间的差异阐释)。

不可否认,“中国画”与“水墨画”作为同一画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概念变化,不仅体现出一种现实的文化应对策略,还意味着中国画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觉坚守。但同时,现实中的差异显然又与两个概念能指与所指的范畴紧密联系,也与两者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具体使用息息相关。对于“中国画”,水天中先生曾以题为《“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的专文予以详论,文中指出:“把我们民族的绘画叫做‘中国画’,是近百年来才出现的事……它由‘中国之画’转来……泛指一切非西洋画的中国绘画。”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以国度和民族文化的坚守作为画种之间差别的界定标志,必然具有匆忙应对和模糊难辨的特点。虽然这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清晰”和“不缜密”可以理解,而且站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艺术家的共同立场,但在“全球化”这一更为开放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如何避免陷入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则是“中国画”概念下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尤应着力的思考方向。

“水墨画”概念古已有之,体现出传统中国画媒材的特质,其广泛运用和大量出现,应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何以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被激活,并呈现出异样的活力?依笔者之见,在8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全方位涌入的情形下,许多中国画家不堪传统重负,急欲寻找自我表达的新途,以强烈的前卫姿态和鲜明的实验倾向突破传统的范式,在他们看来,作为媒材意义上的“水墨”概念,更符合自由表达和创造新文化的选择(殊不知,作为形式符号的任何媒材,都是其民族文化深厚沉积的外化)。在此,笔者并不认同“水墨”概念仅属实验性类型的中国画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被他们抢先运用,同时被赋予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和自我表达的观念,且使用频繁而广泛,以至于“水墨”一词几乎成为其专属。

如此赘言,并非为了在理论上对两个概念判好坏、定高下,只是为了在厘清理论与具体现象时做好铺垫、寻找依据。我们来看看“中国画展”的展览形态与文化面孔。

正如前述,“中国画展”由于主办者身份的原因,其展览形态主要受到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主要是消费文化)的影响。试看80年代至今的历届全国美展,虽然推出了不少具有时代特征的经典作品,但其展览体制、运行机制、评审制度从根本上还是与艺术创作规律相背。全民动员、层层筛选,与政绩与仕途相关联、获名得利等等,这一切都使展览本身变成无关艺术的“竞技”。同时,鲜明的主题性、极度膨胀的视觉化趋向、投机取巧的形式出新等创作方式,虽然使参展作品具有强烈之冲击、一时之效应,却从根本上弱化甚至忽视了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诉求。这样的展览模式从表面上看与当代文化相呼应,“似乎已经实现了(中国画)现代化的‘转型’,然而由于这种貌合神离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中国画的历史与文脉,背离了中国画的艺术趣味和文化本质,故而并不能说是真正成功的。”(曹玉林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画展”,是指在当前火热的中国画市场需求下举行的各种商业性展览,以满足普通公众的消费欲望。大多数纯商业性的中国画家的个展或联展既无严肃的学术支撑,也无明确的展览主题,有的多是学术之外的身份噱头,以及迎合时尚的包装和自我炒作。而且,这一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时常能听到“某某画家到某地‘走穴’一趟,满载而归”,又时常能看到“某某艺术家在全国巡展后,其中一件名作拍出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惊人天价”。以展览的方式谋取市场利益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中国画家的自觉策略,全国性巡展、累积的参展经历、单一的样式,如此类型的展览频频举行,过度迎合公众、市场的需求,不仅导致艺术家过度生产,作品文化品质急剧下滑,趋于庸俗与单一,反过来也会误导公众趣味,形成艺术与市场审美互动的恶性循环。

如此看来,“中国画展”似乎弊病丛生,无足可取,显然并非如此。若能尽力避免官方大展的“大而全”、强烈的功利性和过于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商业性展览的学术庸俗化和纯消费化,就可以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画展”中探寻具有建构价值的当代文化精神。笔者所见“都市·田园——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提名展”,以“都市”和“田园”一对耐人寻味的概念作为展题,将传统与当下联系,直探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家园的重建。此展览学术主旨不仅指向明确,而且具有很强的当代文化建设意义。选择的60位艺术家,每人均有多幅作品参展,既能呈现较为完整的个人风格面貌,还可形成彼此间的交流与对话;从展览运行机制上来看,既有展览组织委员会,也有由理论家与画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还有随展的学术研讨会与其后的研究文集出版,可谓精心策划、严格审议、深入探讨。在展览教育推广方面,以“与艺术家对话”的方式扩大学术影响力,共谋当代文化的普遍价值观。而在艺术家个展或联展方面,“观——邱挺·徐坚伟联展”颇有新意,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基本可归为传统延续型,展出作品为手卷和册页,题材为山水与花鸟,观展方式是观众与艺术家、策展人共同体验“展卷赏画”的过程,如此看来,并无新奇之处。

然而,其展览主旨并非简单宣扬“回归中国画特有的欣赏方式”,从私密性到公共性,从“非视觉性”的内观体验到“读图时代”的聚焦凝视,从作品的空间位移到文化心理的巨大反差。此展在对“观”的质疑与追问中埋下了种种矛盾与冲突,引发人们对于当代中国画生存状态的文化思考。因而,这一“中国画展”反而具有了实验性。

对于更偏重于传统延续性的“中国画”而言,其展览形态很容易陷入平庸,缺乏问题探讨意识,并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和建构完善的批评话语。笔者以为,除不能忽视展览主题的小而精和相对鲜明的学术导向,展览空间形态与观看方式之间的匹配关系等问题,还可多着眼于具有“比较”性质的学术探究。在题材、表现语言方式上,可着眼于相似风格类型画家群体之间的比较,传统形态与现代形态的比较,甚至是中西艺术之间的比较。正如中国画创作思维模式中的矛盾统一,正如20世纪乃至当下中国画文化转型的多重冲突,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张力、激发活力。

我们再来看看以“水墨画展”冠名的展览形态和文化面孔(在此,仅以实验水墨为例)。毫无疑问,实验水墨是从水墨画出发的,但由于更多执著于媒材自身的特点和观念性表达,使它越来越脱离了传统水墨画的文化范畴和表现形态,在图式材料、技法语言、创作状态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实验水墨是伴随着国内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其话语方式基本源于当代艺术的理论范畴。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展览形态接近于现代展览模式,如有针对性的学术主题、相对明晰的话语阐释方式、现代展览空间格局等,尤其是转化为行为、装置、多媒体等新的方式呈现,大大加强了“图像时代”观展的视觉魅力和空间感受。然而,其致命的弊端在于它既割裂了与传统语言形态和图式的关系,其媒材特性使其又不能从西方现代艺术中直接找寻到可供参照的范例,也就是说,它极易掉入“无源之水”和“无筏借渡”的尴尬境地。试看当下的实验性“水墨画展”,要么是在学术伪命题的掩饰下标新立异、自言自语,要么从当代艺术的其他图式中东拼西凑、不知所云,再加之自诩为精英或先锋的文化姿态,在孤芳自赏中难以获得公众的理解与喝彩。

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个人体验,一方面把握住水墨本体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吸收当代视觉经验,增强当代文化的参与性,是实验性水墨的长久课题。可喜的是,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与分化,实验水墨运动已从最初的狂乱躁动与一味解构,逐渐转向平静理性和着手重建。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水墨新境”中可以窥见一斑,此展力图打破“中国画展”与实验性“水墨画展”之间的隔离状态,作品形态极为丰富,传统延续型与实验型共存共融,其展览主题与“都市·田园”颇为相似,采用一个展题两个展场的形式,柏林展场以“人与都市”展开,探讨都市化进程下的生存状态;德累斯顿展场以“山水及其新变”为内容,侧重于展示中国传统自然观念的变迁及其语言形式的拓展。两个展场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既与各自展览城市环境相适应(柏林为大都市,德累斯顿相对安闲),又营造出展场内部空间的独特场域。山水画家徐龙森近年来的多个个展令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往往以超大尺幅的巨制(多数作品达十几米到二十余米高)挑战现代展览空间,从博物馆到教堂、再到市政大厅等,完全改变了传统中国画在现代展场中被吞食的状况;作品图式基本源于古典山水的微观放大和抽象重组,成为源于山水而又超于山水的自在天地,这一样式既陌生又熟悉,笔墨语言虽传统却自由,图式与语言的整合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展览呈现方式上,往往根据空间特点及其文化性质,制造震撼的视觉冲击和文化对话。如“山河岁月”与古罗马文明之间的对话,“山水图腾柱”以8米高的圆柱形的山水绘画装置矗立,如纪念碑一般让人敬畏。很难说徐氏的山水画是属于传统延续型还是实验型,也许,他本人对此并不在意,但是,其在展览理念与展览方式上,均表现出一种“以非传统样式重建传统文化价值核心”的勃勃野心。

王传峰画展 第4篇

11月16日上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鱼水情——现代中国著名画家100人与王传峰合作绘画展”暨“鱼水情——王传峰画展”的盛大开幕式。国务委员唐家璇、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日本驻华使馆公使井出敬二等出席开幕式并剪彩。

陈昊苏会长在致词中说,今年是我会成立50周年,王传峰先生选择今年以“鱼水情”为主题举办他赴日后的首次归国个展暨他与100名中国知名艺术家的合作展,充分表达了他愿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积极贡献的愿望。我会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更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艺术家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作出新贡献。

日本中国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发来贺电表示祝贺。他在贺电中说,王传峰先生的“鱼水情”系列作品,比照鱼和水的关系,表达了美丽的自然和艺术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祈祷日中两国永远友好、和平的心情。衷心祝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5周年的年份里,这一展览会成为日中友好的盛会。

王传峰先生是活跃在日本的艺术家,1967年生于山东临沂,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1992年东渡日本开展艺术活动。他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同时,融进日本绘画的特点,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花鸟类作品,其中“鱼的世界”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2002年9月,他为日本总务省出版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邮票创作原画——“源远流长”,在中日两国产生广泛影响。

画展观后感 第5篇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展现广大师生高雅健康的艺术才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下是“画展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篇一:画展观后感】

12月18日,我一天参观了两个画展。因为是本市非名流画家群作品展,也就是每年年终 照例举行的文化政绩展示。所以我就不邀请朋友 同行,只是自己一人随便走走看看。

我先去南溪山看市美术馆的《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然后出来南溪山公园门口乘11路 公交车到终点站,在七星公园门口的桂林市展览馆看《桂林女子书画研究会书画作品展》。观展的人不多,每一个展览场地,走一圈也不过半个钟头。

《首届桂林市十二县美术作品联展》获得金奖的作品是一幅油画《古镇》,画面是古民居和石板巷道。画面的色调有旧居情调。但是,色彩的明度、纯度缺乏丰富区别,只是在笔触大小和明暗上下了功夫,所以整幅画面就感觉不到纵深和色彩透视的对比。作者用笔画出的石板路也没有用油画刀画的那种坚硬质感,缺少响亮强烈的虚实对比。当然,这只是技术层面的观感。至于画面氛围蕴涵的作者人文历史心态,那将是更高一个层面的内涵了。对此只能偶遇而不可期待,更不能迷信权威专家的应时高论。

我曾经在一位爱好 摄影博友的博文中发过一贴评论:宁愿相信感觉,而不要迷信权威。因为,权威常常陷于自己的感觉之中,而不能宽容 并难以理解另类感觉。

这一帖评论的意思就是:学摄影只能跟老师 学技术技巧的基本功夫,一但到了艺术处理和创作的层面和领域,就绝不能再迷信老师的指手划脚。老师的指导和建言,只能作为自己终生学习的参考意见之一。一定始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感觉,才能走好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这就像我们对待家中的父母 一样,父母虽然是我们的至亲至爱,但我们要想获得比父母更成功 地自立,那就既要深藏并尊重父母的爱,又要修正甚至背离父母教导的人生 经验,才能获得比父辈更大的成功。如果人生永远停留在严父、慈母和恩师的襁褓中,那自己天赋独立的生命 就会永无成熟之日。

学艺、为文、做人,其成长、成熟、独立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篇二:画展观后感】

在曹文军个人举办画展期间,共青城市委,利用休会时间观看了曹文军近年来潜心创作的66幅国画作品,其中包括写意山水、工笔花卉等种类。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曹文军的山水画创作,不仅严格遵循中国画的传统,留足了空白,真正做到了“以白计黑,虚实结合”,其作品更是若现“云在山中飘,水在石上流”之感;而且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爱艺术,也爱大自然。

爱艺术也爱大自然的曹文军说,因儿女们都在共青城工作,在星子县中学从事了大半生教师职业的他,便和老伴搬到了共青城里定居,也正是定居共青城后他发现,共青城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他和老伴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同时,也再次激发了他书画创作的激情。于是,他又开始潜心研习中国画,加上长期对自然山水的情有独钟,因此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由于儿女们在共青城工作都不错,收入也不菲,加上他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没有任何生活压力的他在订阅《中国书画报》供自己刻苦研习的同时,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走出去与书画界的名家们交流学习,并先后参观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等各大美术馆和书画展,仅去云南省参加书画展就有10多次。尤其是在参观张大千画展时更是让他大开了眼界;在昆明市他还拜访过云岑书画院院长及其他画院多位着名山水画家,使他的山水画创作同样受益非浅。

曹文军说共青城市是一座知名高很高的绿色生态美城,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也要同步才行,作为一个分享了共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普通市民,同是又是一名市政协委员的他,觉得共促共青城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是每一个文化艺术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曹文军没有想到的是,市委、市政府不但高度重视,而且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更是给了大力支持,让他感动的同时对自己今后的创作更加有了信心。他表示,在今后的国画创作中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会融入更多“大美共青”元素,用自己的画笔记录并展现共青城日新月异的大变化。

【篇三:画展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我怀揣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篇四:画展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了前进中学参观画展。我们学校共展出了18幅优秀作品,都画得棒极了!

刚进展画厅,一副《春秋艳景》就进入了我的眼帘。这一栋栋房子、一颗颗大树,从树上飘落下的叶子落到一座座红顶房上,好像是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仔细赏阅《春秋艳景》这幅作品,好像真的流连其间,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时节,一时流连忘返。这次画展汇聚了各个学校的出色作品,真的是一时欣赏不完。

画展观后感 第6篇

期待

看起来“金碧辉煌”、充满艺术气息的展览厅近在咫尺。站在展厅外面等待进入的我们踮起脚尖,翘首期盼。我们面对的是从未涉足过的世界,那里有欧洲绘画艺术最成功的作品,有绘画大师们的灵魂。能跟他们如此的接近,能穿越几千年的岁月与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不禁让我感到兴奋难抑。

感受

带着一种欣赏艺术的神圣心情,我和同学们走进了展厅。一幅幅或大或小的大师之作印入眼帘。晕黄的灯光照得这些作品泛着光晕,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涌上心头。我那颗浮躁的心终于得到澄净,一向活泼爱动的我也安静了来,为的是怕自己的无礼破坏了这样美好的艺术氛围。

学习

展览展出的作品分为学院派、浪漫风情与怀古、印象派三大主题,每一个都是我的心头至爱,我总是走在人群的最后,贪婪的吮吸着这些艺术大师们提供给我艺术的乳汁。很多大师的佳作我都牢记于心,如数家珍:

弗朗索瓦帕卡尔。西蒙的人生三节段,用类似于舞台的色彩与线条,描述了田园史诗般的风光;而另一位伟大画家的四重奏:

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用暖色描述了四位裙衣飞扬的女子醉心于三位大提琴演奏家精妙绝伦的演出,通过着色和布局,以及仰视的视角运用,画家将他对音乐的赞美表达出来,更体现了学院派为美而美的艺术理念。

仅仅是我自己的欣赏和解说员生动的演说,我就已经粗略感受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比如古典三大美女,法国。约瑟夫。提索特的春,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它表面是一幅娱乐大众的欢乐场面,而实质又十分诡异……还有印象派的鼻祖克劳德。莫奈的安提比斯,亨利。方丹。拉图尔的梨花…..真是让我感觉惊叹,大开眼界。

思索

看了这么多,心中的喜悦感逐渐消退,代之的是一种忧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画展观后感】相关文章:

元旦画展08-03

秋韵书画展05-11

国画展方案05-25

少儿美术画展前言06-29

观新年画展作文07-25

看画展感想范文05-23

画展设计说明范文06-01

北京3d错觉画展06-30

书画展申请报告05-16

班级画展结束语06-13

上一篇:关于责任的作文导写下一篇:中国历史顺口溜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