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024-06-08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精选9篇)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1篇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至此,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 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

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三 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

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主要发动同学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四 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同学间的互相监督,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班级中利用墙面的有限空间设置“四大评比栏”,即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并以粘贴小饰物表示鼓励,并及时进行周、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建

议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2篇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自觉遵守纪律行为习惯教育

纪律是提高学习成绩,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让学生了解校规校纪,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本班特点,删减增补适当的班规,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明确育人的目标:正直、善良、健康。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并在班里开展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确我是国家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个人都有联系。爱国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校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放学后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有了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如早自习,教室内能安安静静的,课间操场学生能自觉遵守纪律。狠抓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开学初能做到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自暴自弃,针对这些学生不能歧视,相反要给他们格外的关照。对于他们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三、自我管理习惯教育

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3篇

儿童的模仿性强, 可塑性大, 儿童时期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在此期间, 如能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 采用优化的教育手段, 就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 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良好的习惯,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对个人来讲, 一种好习惯能使你终身受益。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刚刚从幼儿园入小学, 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 许多好习惯尚未养成, 他们就像一张白纸, 等待着教育者在上面勾勒出丰富的内容。所以低年级时学生各中心为习惯养成的关期, 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 学生才能学会认知, 学会合作, 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虽然, 低年级儿童的行动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情境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的行为常随着兴趣转移, 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同时, 低年级的儿童善于观察和模仿,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比较听话, 好训练, 此时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 就像一包融化的铁水, 它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 但等孩子长大了, 就像冷却的铁水, 变成了一块铁坨子, 再改变就困难了。因此, 养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就是抓好小学低年级这一“关键期”, 对孩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以便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从幼儿园刚刚快入小学大门的儿童来说, 将面临着许多的变化: (1) 环境变化。学习生活环境有以家庭, 幼儿园为主转变为以小学校园、班级为主。 (2) 活动变化。幼儿园活动是以游戏为主;进入小学后, 儿童的活动转为主。 (3) 主要指导者的变化。学前时期幼儿的主要指导者是家长是家长和幼儿园阿姨, 进入小学后, 主要指导者转为小学教师。此时, 教师及时地体察到小学生面临的这些变化,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性, 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引领他们适应这些变化, 教育他们遵守学校常规, 唤醒其习惯养成意识, 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到遵循,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要求上来, 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 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 使教育获得最佳效果。

2 养成教育的实施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2.1 要求具体化。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 教师应提出从小事做起, 内容要具体、形象、直观, 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会、做得到、记得牢。在各种习惯之中, 小学低年级的培养重点应放在生活习惯和一般的学习习惯上;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 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 即对本班同学, 对父母, 对老师有礼貌, 乐于助人等, 因为低年级学生对这些习惯要求较容易理解, 经指导认识较明确, 操作起来较方便, 小学生也容易做到。

例如:尊敬长辈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在训练时把它具体化: (1) 听长辈讲话时要认真, 不要东张西望, 不插嘴; (2) 长辈批评时不顶撞, 可以解释, 但不能撒野; (3) 和长辈谈话时要和气、礼貌, 不高声大喊; (4) 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 会使用文明用语; (5) 有了好吃的知道先让长辈; (6) 要帮助家长干力所能及的事; (7) 长辈累了要知道热心照顾, 如倒杯水、送拖鞋、递毛巾; (8) 长辈病了要主动端水送药, 耐心照料等。这样要求具体明确, 学生可学可行。

2.2 训练规范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行为养成训练也得有个规矩, 即力求达到一定的标准。小学生年龄小, 可塑性大, 如果训练没有标准, 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以后再纠正就困难了。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 如对人有礼貌, 遵守课堂纪律, 升国旗时要肃立等, 对这些规范点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 使之形成习惯, 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

例如, 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的习惯, 训练一开始就应按“二要”和“二不要”进行规范训练。“二要”即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 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市尺;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 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二不要”即不要在光线暗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和走路时或者在动荡的车厢里看书。这样一来, 教师时时的指导和检查, 学生也学有要求、行有尺度。开始的第一步走好了, 以后的每一步就能走好、走稳。

2.3 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 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他们的感知觉中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 容易被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如果行为训练的形成单一,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容易产生厌倦感。为使学生愉快的接受行为训练, 训练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力求“趣味”二字。

(1) 仪式法。为培养学生“我是少先队员了”的意识, 并且促使他们在此意识下, 产生自豪感、责任感、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 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在学生入学后加强少先队知识和要求的学习, 使学生一开始便对红领巾产生渴望感, 然后在建队日举行隆重的入队仪式, 从老队员手中接过红领巾当上少先队员。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2) 游戏法。对低年级儿童的训练增加一定的游戏性, 使训练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过程。如训练一年级学生正确的五姿 (坐姿、立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 , 在班中开展“请你像我这样做”的有趣活动, 课前或课中适当时间, 老师做出一个正确姿势, 并说:“请你像我这样做, ”同学们立刻学做老师的样子, 并说:“我就向您这样做, ”反反复复, 经常不断, 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有兴趣, 活动的同时不仅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而且使学生养成了姿势端正的好习惯。 (3) 情感体验法。情感体验法是借助小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或场面, 让学生体验, 从而强化正确的需要, 否定错误的要求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 晨间活动等, 创设情境让学生切实体会当时的情感, 并产生强大的影响。如教育学生“过马路不乱跑”时, 先让学生观看录像中有关交通事故的精彩场面和惨剧, 使学生强烈的感到:“多危险啊!……”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和“血的教训”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震撼, 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安全需要, 促使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4) 竞赛法。这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进行某一项或几项行为能力训练的方法。如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在思想品德课上, 学生懂得了讲卫生的意义;生活劳动课上教师再进行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等项行为能力的训练;此基础上, 定期在班上开展此类竞赛活动, 评比卫生小旗手, 并给与一定的表扬和奖励。促进学生对此行为操作技能的掌握。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育人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 精心策划, 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因此, 教师一定要抓住小学低年级这一训练学生行为习惯的最好契机, 严抓严管、奖惩分明、常抓不懈, 为日后的道德品质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针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德育的层次性, 抓住小学低年级这一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自发走向自觉。

浅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4篇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认识

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并且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紧抓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新时期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就现在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学习习惯、卫生健康等状况令人堪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变化阶段,难免会出现要求独立、自作主张的行为,但缺乏自控能力。因此,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地去规范,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日常行为规范。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读,达到耳详能熟的效果。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的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地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比赛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兴趣爱好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好我们教育的主阵地,包括课堂教学、主题班会、黑板报、重大节日、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5篇

时间:2015年9月23日 地点:盐井小学 班级:一年级 对象:全体学生 主讲人:吕艳梅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图画就是什么图画。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那么,我们如何来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1、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

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加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把握实效性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他们从心底里领会和接受,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会自觉地去遵守,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规范》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年队员敬队礼。”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就必须帮助他们了解国旗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尊敬国旗,怎样尊敬国旗。可以通过晨会、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向他们讲解国旗的含义,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应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为国旗增添新的光彩,以此激励学生尊敬国旗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这样把《规范》中的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增长知识,接受教育。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把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变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

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六、考核评估,促进行为规范化。

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加强了学生干部的巡查、执勤,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周评比以流动红旗鼓励促进,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既能自觉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总之,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们不能奢望短时间就把学生身上的坏毛病统统改掉。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己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 郧西县城关镇东方小学 李 荣

从事教学工作十六年,我越来越感受,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更主要的是能培育出品行划定礼貌、习惯精采的有用人才。此刻的小学生,年夜年夜都是独生后世,在家里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很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其主要。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员,要具有充实的耐心,科学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健康欢愉地成长、成才。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抉择一小我的前途”。精采的习惯将伴跟着一小我的生平,小学阶段又是养成精采习惯的关头时代。在《中共中心关于更始和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常识的时代,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代。”是以精采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主要前提。是以我始终把小学生精采行为习惯的培育算作自己的一项主要内容,常抓不懈,全力试探新路子。

培育精采行为习惯的体例要科学,针对分歧班级、学生、学科、时刻、地址,采用分歧的体例,要行之有用,更要有立异。

一、在小学生精采习惯的培育中,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的原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楷模”。日常平常我严酷要求自己,言行举止不时处处都要注重做学生的表率。

2.注重第一次的原则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轻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轻易做错。”学生各种坏的习惯都是因为起头学的时辰,教师或怙恃没有决心去指导他们的缘故,甚至后来一误再误,所以教育学生必然要抓好第一次。

3.要从严要求,不要有破例

好习惯养成难,坏习惯养成却很轻易。做教员的要使学生育成精采的习惯,在好习惯未形成的时辰,万万禁绝学生有破例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破例,就可能破损已成习惯。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二、培育学生精采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

1.故事启迪

小学糊口泼爱动、廉价力差,靠一再的说教和轨制,可能一时有下场,时刻久了,学生就会厌恶。于是,我就按照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他们喜欢的故事里,寻找素材。如不乱动别人的工具,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后一关,总司理面试,总司理借故分开,功效一些年青人因为乱翻资料,而没有经由过程面试,原本总司理用这样的体例来招聘员工,考查他们的行为习惯,这真让那些年青人悔怨莫及。

2.严酷要求,规范练习

只有形成严酷要求严酷练习严酷打点的约束空气,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精采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练习,课前当真做好上课筹备,学习用品要整洁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回覆问题按划定的姿势举手,讲话时要姿势划定礼貌,声音清脆等。

3.个体指导

精采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的现实情形是有差距的。对习惯欠好的学生,可以采用个体谈心的体例,体味学生的思惟,辅佐学生尽快养成好习惯。还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哪些不良习惯是家庭身分造成的,教师要当真剖析,并辅佐家长运用科学的体例教育孩子。

4.强化一再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再”的特点,对不良习惯要一再抓,强化练习。如乱扔字纸等,就要一再更正,发现一次,当真整改,一再强调。

5、.对于行为误差生要采用科学的教育体例

教师要懂得科学的教育体例。我当真进修《儿童心理学》和《不良行为矫正体例》等教育理论,在现实工作中,注重把名家的成功做法和自己的教育对象连系,科学育人的能力有了较年夜提高。

总之,连系自己若干年小学班主任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我有了一点好的做法,我还要继续试探,争夺培育出一多量会做人、好进修、懂糊口、爱劳动的一代新人。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郧西县城关镇东方小学 李 荣

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行为习惯教育并不难,难的是长期施之有效地坚持,以一贯之,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状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家蔡元培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的事,要重在实行。”可见,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也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地去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所知”才能化为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与素质。学生不良习惯,需要学校、教师反复抓,抓反复,要有股恒心,有股韧劲,决不可犯冷热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途而废。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训练阶段,确定相应的训练重点。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反复训导。例如引导学生对“课间活动”“出操集会”“离校路队”“课前准备”“班级器具摆放”“上下楼梯行走”等内容进行的专项训练,做到了整改一条,巩固一条,再训练一条,再巩固更多。这样,从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并注重反复抓,抓反复,就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是矫正不良品德的前提和基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取得不良品德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

教育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优秀班集体是培育优秀学生的摇篮。因此,班级必然要有良好的班风和健康的舆论,才能提倡和支持正义,批评和抵制非正义,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心理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时,人往往产生一种从众行为。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因而,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和正确舆论的班集体,它的教育力量是任何个人所代替不了的,它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坚实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有效措施。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大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行,前途无望,因而自暴自弃。但其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获得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的小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傲感,目空一切,其实,自傲的人自卑感最强,他们只是想以自傲的外表掩盖自己内心的怯懦而已。自卑感和自傲感都不利于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造成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得到他人、集体尊重的情感,它的功能在于使小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或社会中的地位,保持自己的声誉,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角色的认同和满足感。因而,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傲感。使学生知道,要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要引导品德不良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为他们提供创建班集体的条件和机会,鼓励他们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荣誉,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三、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是非观是关于是非、善恶的认识,是小学生自觉纠正错误行为而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依据。是非观念淡薄或欠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品德不良学生的典型心理特点。因此,班主任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是纠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对美好事物,人物的热爱与追求,决定了其按美的要求塑造自身。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具有思想美,智慧美,伦理美,精神美的人物,如《将相如》中的人物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表现了勇敢美,《梅花魂》中的华侨老人时刻不忘生他养他的祖国,总想落叶归根,表现了人格美,《十六年的回忆》中的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为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于外,表现了坚强美,而《老人与海鸥》中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年冬天步行十几公里,节省下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过冬的食物,则表现了奉献美。无疑,这些美的形象在孩子的心里筑起了无形的丰碑,产生了巨大的人格震撼力,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有积极的导向效应。因此,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还要学会捕捉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注重利用美好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意会,移情,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教育成功了,学生正确的是非观才能形成。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课余生活既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渠道,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灌输相关的思想品德,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每学期的开学初,由于学生刚刚从以自己为中心的家庭回到需要互相合作,互相谦让的班级体,大部分学生都没能调整好自己,对此,我们就设计正面教育为手段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在集体中需要合作,团结,宽容,互助,使每一个学生看见废纸都能弯弯腰,看见桌椅不齐就动动手,把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作为一种本能。

四、从日常行为入手,细抓严管

从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入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

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对他们加以引导,唤起他们的习惯和意识,从而能够自觉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和行为等习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1、建立制度和各种规范,约束行为

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要靠制度、靠规范。为此我们可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课堂常规》、《课间纪律规范》、《放学纪律要求》、《安全十不准》、《小学生礼仪习惯》、《一日常规》----让学生的一切行为均有章可循,并提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会走路排队,会问候让座,会劳动环保,会助人救人,使用文明用语,写规范字,会思考、爱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爱惜学习工具,学会阅读观摩等等。为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将这些好习惯编成儿歌和顺口溜,让学生们在课间游戏时用唱儿歌、跳儿歌的形式加强记忆,并时刻在日常生活中找典型随机表扬激励,以便制度与规范落到实处。这样对学生提出常规的、低度的要求,学生是容易做到的。学生边养边改,边改边养,效果非常明显。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6篇

枣阳市新市镇钱岗小学杨兴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做法。

一、组织学习规章制度,规范训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进行。我校在开学的第一周就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题内容的养成教育宣传周,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等。注意让学生明确应怎样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同时把规范训练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因为小学生常常不太能明白一些大道理,但这时若能给予他们很好的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那样做的好处,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

行训练。例如培养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来进行,如在做操时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这种自然的生活场景对孩子培养良好习惯十分有利。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巩固,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

二、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构建养成教育网络

学校实施养成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养成教育任务。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道德知识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指导并监督他待人接物的礼仪。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相结合是最好的模式。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农村的农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有限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良影响,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进步就比较慢。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放学的路上,两位同学捡到了一个钱包,一个同学说要拾金不昧交给老师,另一个同学说我妈妈说过捡到钱谁交给老师谁是傻瓜,结果这两位同学就把钱给分了,拿了钱去玩电子游戏,这就说明家长的影响何其严重。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小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欠佳,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养

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家长对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家校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三、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率先垂范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要做到,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我始终坚持行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每次我都点头或招手向同学们问好。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受到榜样影响,学生就会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我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要有文明学

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父母是孩子最天然、最近的榜样,运用榜样法,父母首先就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来。

四、积极开展活动教育,贯切落实养成教育。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五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每年3月5日,同学们组成爱心小组到镇敬老院为老人洗衣服、擦玻璃、收拾房间,“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三八节”开展为妈妈洗脚的活动,同时开展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着

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利于入脑、入耳,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表扬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表扬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学生”的评比,树立典型;开展“争当助人之星”、“争当文明之星”、“争当好学之星”等活动,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7篇

常言道:“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身。”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人才的必要前提。因此,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基础工程,它需要长期的、细致的训练与培养。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点就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它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需要。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扎实细致地做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感染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情境性,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情境,在活动中精神得到感染,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针对学生卫生习惯差、桌椅不齐的现象,我在全班学生中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擂台赛”活动,每日一抽查,每周一总评,评出周冠军,学期结束再评出总冠军,给予奖励;针对学生之间抱怨指责现象,开展了“夸夸我的同学”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同桌的五个优点,全面认识同学,极大地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想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感染下,得到一次次的升华。在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培养。

二、树立身边鲜活的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感召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有目的地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励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班主任特殊的角色与地位,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从行为习惯到思想言行都会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我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模范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我都特别注意自己的的一言一行,在与学生的言谈中,“谢谢”“对不起”常挂嘴边;在讲桌不整洁时,总是慢慢地清理干净;当教室地面有废纸时,总是弯腰把它捡起丢进垃圾桶里;当教室桌椅歪斜时,总是在不经意间,把它轻轻摆放整齐„„正是这些无声的行动,给了学生强有力的心灵感召:学生的文明礼貌多了,脏话粗话少了;主动劳动多了,偷懒逃避少了;地面整洁多了,垃圾废纸少„„

小学生思想单纯,看重荣誉,因此,我在每天的晨会课中,总是树立榜样,表扬近期有进步的学生,并给予他们真诚的掌声,目的就是给学生们树立榜样,明确的努力的方向。同学们在“榜样”的带动下,向着文明守纪、热爱学习,勤劳进取方向健康发展。

三、讲述意味深长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动,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你费尽口舌地给他讲大道理,诸如什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使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在日常生活照常违反。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常说:“小故事,大道理”。与其让他们厌倦枯燥的说教,不如换一种形式:讲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动,让他们在故事中感悟。

一次,因为同学之间恶语伤人,发生冲突。怎么办呢?批评?处分?效果会怎么样呢?最后我没有批评,也没有处分。而是给全班同学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两

个苹果》——那是讲述了两个朋友在沙漠中为他人着想的感人故事。故事极其简单:两个朋友在沙漠行进中,严重缺水危及生命,在救命的两个苹果前,都选择了牺牲自己,让对方生存。故事终于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结,从故事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后,在班队会上,在思品课里,我经常会有意识地给同学讲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名人故事,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逐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勇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客观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感悟,培养高尚的人格。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及评价,那么被认识到的道德行为就会获得个人意义与行为的调节功能,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都会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学习、纪律、卫生、两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与评比,做到天天查、周周评。执行评价是一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手段。例如,为了激励班干部积极务实地开展工作,每月一次的民主测评成了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通过自评、老师评、全班评,学生干部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的坐标。针对多数学生,我充分发挥“家校一体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定期与家长沟通,相互反馈学生的近期表现,共同去教育好孩子,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在不断的评价与评比中,学生的优良行为得到了及时的表扬鼓励,在不断的获得认同感中升华;而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了及时的发现批评,在不断的教育反思中改正。通过长期的坚持与改进,学生的不良行为在逐渐减少,良好行为在逐步养成习惯。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第8篇

关键词:行为习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青少年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立品德、增智能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 是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因此, 研究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从小抓起原则。

学生年龄越小, 可塑性越强。使学生从小就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容易养成好习惯。

2. 目的性原则。

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行为、食宿管理中, 要注意有意识地对学生贯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并尽量做到目的明确, 坚持不变。

3. 创设情境原则。

学校除了结合教学进行教育, 还应创设能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

4. 潜移默化原则。

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发展, 思想观点的形成, 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塑造。树人树德, 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日积月累。

5. 持之以恒原则。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重在严格要求, 贵在长期坚持, 需要作艰苦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 校长、教师应当严于律已, 作好表率, 事无巨细, 都要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奖优惩劣, 同时还要反复、反复检查, 常抓不懈。

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几个有效措施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生一天要上六七节课, 除此之外, 还有辅导课, 辅导课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所以, 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 主要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各科教学进行养成教育具有经常性、系统性、规范性及整体性等特点, 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组织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教育, 各学科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 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要特别注意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后上课, 先复习后作业, 解题书写格式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记》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生有涯而学无穷, 学生总要走上社会独立工作, 如教会他们掌握了知识宫殿的金钥匙, 就能使他们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自由地探取知识财富。但要注意各学科教学任务的不同, 这方面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要防止脱离学科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说教。

2. 组织好班级活动。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活动, 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 所以, 一定要选好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班主任。实践证明:一是班主任的思想水平、工作水平、道德水平往往决定着班集体的建设水平。二是各种活动都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新颖、多样, 要能引人入胜, 寓教于乐, 不能总是一种形式, 单一说教, 枯燥无味。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三是班级活动要有针对性。学生年龄、个性、个人兴趣、爱好等差异, 都不可忽视。低年级的学生知识面窄, 好奇心强, 喜欢模仿, 爱好活动, 天真烂漫, 在活动安排上要注意趣味性、实践性。高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强, 他们乐于探索创新, 活动内容要带有更多的科学性、哲学性和创造性。班级活动还可以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起来, 如妇女节开展“帮妈妈做一件事”活动, 植树节开展“爱树苗”活动, 儿童节开展“争做三好生”活动, 教师节开展“爱老师”活动, 国庆节开展“爱祖国”活动等。四要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活动。科任老师在自己所教学科中有较深的造诣, 学有所长, 并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很了解, 而课外活动与各科教学活动联系又十分紧密, 科任教师也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活动。

3. 优化育人环境。

优美整洁, 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无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有利于学生学习, 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绿化、美化校园, 在校园内要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能反映出浓郁的育人氛围, 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这方面, 学校要在有限的资金内舍得投入, 但要做到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要求学生做到“静”:课堂静、自习静、列队静, 遵守学校校规。“净”:个人净、教室净、校园净、讲求个人环境卫生。“敬”: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助人为乐, 讲究公共道德。“竞”:引入竞争机制, 形成人人赶先进, 个人争上游的集体舆论。爱护公共财物, 做到不损坏桌凳, 不在墙壁上乱画, 不攀摘果实和花草, 不乱扔果皮纸屑,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教师的要求:一要以身示范,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 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 教师是学生心中理想的道德形象, 教师的个人品德修养, 治学精神, 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是最有感染力的人格力量, 也是学生的样板。因此, 教师要讲文明、有礼貌,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二要尊重爱护学生。老师工作的对象是人, 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是做人的工作, 如果教师没有关心和爱护是很难开展工作的。热爱学生是教师的重要精神力量, 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动力。教育, 总是植根于爱, 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三要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 讲究教育教学方法, 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精神愉快, 健康地成长。

4. 要从大处着眼, 从小事做起。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行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不执行学生守则、不遵守校纪班规、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的学生, 对浪费粮食、乱甩馒头的学生, 对不按时作息、无故迟到的学生, 教师决不听其自然, 应从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出发, 从严要求, 要弘扬正气, 不断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良好的风尚。

浅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0-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0.041

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会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首先,在教学中,无论什么课,课前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对新学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發现问题,在听课时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轻松地跟上教师的思路,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无疑会大大增强听课效果。

其次,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下节课所使用的文具、课本等,不至于在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时不知所措,出现慌乱的场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讲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关键知识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最后,每天课后必须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学习内容。相信教师只要从学生的点滴抓起,采用多种办法与措施,中小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养成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的习惯;养成穿戴整洁、讲究卫生的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养成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道德的习惯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在这些习惯的养成方面也很优秀。相反,在生活习惯上比较凌乱的学生,学业成绩往往也不突出。这说明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养成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的重要手段。一个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将来是很难迈向成功的。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重要。

三、要培养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

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和训练应当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培养中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应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做起,从小事做起。例如:要求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孝敬父母长辈;在校做个好学生,尊敬教师,团结同学;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使用礼貌用语;

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其次,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叫学生坐下时教师要说请坐;课间学生向教师问好,教师要点头或招手并向学生问好;学生为教师倒水,教师要向学生“致谢”;望着干干净净的教室,教师要对学生说:“你们辛苦了!”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形成高尚的文明礼仪习惯。

四、要培养安全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学校是人员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安全问题无时无处不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对做好学校安全工作意义重大。要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应从三方面做起。一是通过班队会、集会、广播、国旗下演讲等形式,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鲜活事例教育学生,给学生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让安全的警钟在学生心中长鸣。二是教给学生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就会更深入地了解安全、认识安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三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障机制,将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开展各种活动,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制度,都应将安全教育工作当成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其他工作开展的前提。所有教师都应树立“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的思想,人人都要怀着一颗高度的责任心,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切实做好安全工作。

在中小学阶段,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终身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把抓好养成教育当成学校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 赵永芝.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公认的十大垃圾食品下一篇:安徽省城乡建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