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2024-09-02

也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精选6篇)

也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第1篇

也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它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初中阶段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希望今后培养出的人才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衡量?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典范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概念实为关键。培养人才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当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第2篇

数学教学论文:也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覃福旺

【摘要】教师在课堂的导入、提问及课堂课后练习等教学环节都要做到有效,使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环节个性培养全面发展有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令许多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那么何为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为无效教学。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导入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开端

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有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例如“巧设悬念法”就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法。巧设问题留下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设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例如在教学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我先组织猜年龄的游戏:“同学们,老师能猜中你们中每一个人的年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不信!”“那就试试看,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年龄除以2再减去4,把计算后的结果告诉我,老师就能猜出你们的年龄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说出一个数字3,(教学论文 )我马上猜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14岁,这位同学马上说:“老师猜得对!”另一位学生报上一个数字2.5,我脱而出:“是13岁!”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接着让同学们相互试着猜,很快他们找到了“诀窍”。

二、提问的有效性是医交流平台的有效手段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而思维由问题开始。因此,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可是,现在有的课堂提问存在重形式轻思维本质、重结论轻思维过程、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等现象,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与学的关系等因素,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地提出问题。

1.针对性原则

提问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问题,要抓住重点内容、词语来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盲点即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三问模糊点,在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如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失误之处。对模糊点进行恰当的设问,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四问发散点,发散性设问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联系。

2.层次性原则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例如,对“怎样分一条已知线段成2:3:4”这个问题可设计下列子问题:

⑴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哪个知识点?

⑵对题目给出的比例,你能联想到什么?

⑶怎样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作图?

⑷若把问题改成把线段分成3:5:7,又该如何作图?

⑸反思这个问题的作图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3.趣味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例如,在讲“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将定理的引人作如下改编:“小明绕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到每一个拐弯的地方行走方向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一共转了几度呢?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吗?”这个问题来自生活,问题情境学生熟悉,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练习的“有效性”是巩固知识的保证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特别要注意:

1.关注课堂练习的基础性,适量性,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由易到难进行安排,达到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的目的。课堂练习要力求做到练习量少,重复性少,层次性强。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如下问题:先叫学生用自备的火柴搭建正方形:

⑴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

⑵搭三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

⑶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想到的?

⑷如果用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过程,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含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容易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一定的成功感,还通过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2.关注课堂练习的多样性、挑战性、趣味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不具有多样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分别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到概率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⑴试着计算我们国家发行的体育彩票中奖的概率;

⑵七位数的彩票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计算发行彩票的赢利率,使他们对彩票,抽奖一类的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当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时,激起学生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的欲望。在考虑问题的挑战性时,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让学生尽可能“跳一跳”就可以摸得着,不能一味增大问题的难度,致使学生望而生畏。

3.关注课堂练习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同一效果,同一问题对于数学困难生较难,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因此,优质课堂练习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具有差异性。

例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设计的课堂练习;

⑴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⑵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⑶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⑷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斜边上的高为多少?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题。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基础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4.关注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

⑴集体反馈订正,即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作业后,师生对答案,教师当堂点评,缩短了错误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有效的把错误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⑵针对性面批辅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面批辅导,并在教师帮助下及时纠正过来。

总之,教师要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真谛和内涵,把握好各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得到发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谈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 第3篇

一、正确利用过去经验

过去经验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其中数学活动经验指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经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域理论”,要使学生从现有水平达到发展水平必须借助于搭建脚手架,这个脚手架就是过去经验。而过去经验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有利也有弊,我们要正确利用。

(一)过去经验有利于数学概念掌握的两个方面。

首先,每个数学概念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与其他数学概念又有着广泛的联系。一个数学概念的内部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自身凝缩为一个结点与其它概念紧密地联系着。如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一元二次不等式凝缩为一个结点,它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相联系。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凝缩为一个结点和一元一次方程、一元高次方程、整式中任意选一个加以证明。

我先让学生进行解答,做好学生解答过程的指导工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类似的方法探索角之间的关系,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问题,这时有的学生得出“图1、图2比较简单,过P点作AB或CD的平行线,很容易得到结论:(1)∠APC+∠PAB+∠PCD=360;(2)∠APC=∠PAB+∠PCD;图3、图4运用类似的方法也可求解,得出:(3)∠APC=∠PCD-∠PAB,(4)∠APC=∠PAB-∠PCD。”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对类比思想、变式思想与运动变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有了基本掌握,有效提升了解答问题效能。

三、注重学生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活动者,由于在生活环境、学习习惯、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相联系。像这样不断向外扩展凝缩,形成了不同层次与水平,构成了概念网络。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活动经验搭建联系学生现有水平与发展水平的脚手架。另一方面,对于新的概念来说,与它联系的旧概念越多,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就愈高,其运用就愈迅速。对于旧概念来说,学习新概念的辨析过程也是不断加深理解旧概念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使其构成一个概念网络。

其次,费赖登塔尔曾经提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1]。并且,现代课堂倡导从现实世界出发,即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使日常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用大量的具体例子,一方面,这些具体的例子具有极丰富的生活背景,有助于理解数学概念。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这些大量的具体例子,利用归纳、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过去经验对于数学概念掌握的不利影响。

过去经验容易导致错误意象或残缺意象的建立。首先,日常术语的模糊性、多义性将造成数学概念的不精确。如“相似”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理解为形状“差不多”的事物。再如数学中“群”、“极限”等概念的含义与日常术语几乎完全不同。其次,有时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新的概念,但在以后运用时会不自觉地回到旧概念的限制中去。如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题目中,学生的答案常被限制在0°到360°之间。对问题:“已知|x|=4,求x。”大多数同学认为x∈R,极少数同学认为x∈C。最后,过于强调过去经验容易使学生形成思想懒惰和教条主义的倾向,不易于知识运用于新异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我们一方面要发挥过去经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重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平等的眼光,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促进和提升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下,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有效提升和进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时刻将学法指导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和条件,认真遵循教学课程理念要求,创新教学形式,凸显主体学习特性,促进和推动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进程,使学生在教师有效学法的指导下,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摘要(精编版).

[2]王学甜.浅议教师问题教学方略.

[3]闻天语.初中数学教材讲习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董会康

(内黄县第三实验小学,河南内黄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一次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

验对概念教学的正面影响,使其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概念的表象。另一方面要通过比较新旧概念的异同,建立新的概念。当新概念不能转化为已有概念时,就要扩大原有认知结构,重新建构新概念。通过比较正反多方面的信息,学生能不断更新对概念的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扩大对各种属性、性质、运用的认识。

二、正确使用直观背景

直观背景包括数学概念学习中所使用或接触的直观材料、所进行的直观活动、依据的直观经验、采用的直观语言等。斯肯普曾分析得出结论:超过个人已有概念阶段的高阶概念不能用定义方式来沟通,只能汇集有关的例子供其经验,再靠他自己抽象地形成概念。直观背景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概念的感知和表象。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直观背景,比直接向学生提供概念定义要好得多。如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具体题目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符号或应用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现在比较提倡在数学课中加入数学史,让学生真切体会概念的形成,以及把解决问题的思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利用直观背景使学生更容易形成概念的表象。

但直观背景使用不当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偶然的非本质特征上,从而发生错误。所以,首先教师提供的直观材料如应用题,或直观活动,不宜太复杂,不要有太多对概念的无益干扰。其次,第一次给学生提供的直观背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直观背景必定会包含许多的过去经验,教师需要及时消除过去经验的不利影响,对概念的本质属性作深入分析,否则学生下次在应用概念时就会用直观背景来代替概念。最后,在选择直观背景时不能千篇一律,从头到尾都只使用那几个例子。如举例画三角形时只画钝角三角形,举例数的时候只涉及实数范围,画二面角时只画书上例题中常见的两种图形,等等。由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时常不是从定义思考,而是根据概念的表象来思考的,所以这种千篇一律的举例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三、正确使用正反例

正例包括原型和变式。原型是概念的概括表象,是具有表征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最典型的标准实例。我们在选择原型时要使它能充分体现概念的所有特征,使它具有典型性和标准性。在学习概念的初期,原型能使概念的本质属性确立,建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最后一题错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指出最后一题错了。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时,在课堂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这比老师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应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规矩,老师自己要先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立概念的正确的典型的表象。但只使用原型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现局限性。所以,在学生熟悉原型,对概念有初步理解后,必须给出变式。变式中无关特征增多,特殊化成分增多,本质特征有一定的隐蔽性,能使学生辨清原型中哪些是无关特征,哪些是本质特征,从侧面使学生认识原型中本质特征,并可以防止学生思考时不考虑概念的定义,只用原型思考的思维模式。

反例中本质特征比变式更具有隐藏性,无关特征比本质特征更容易引用学生的注意,所以反例的判断难度要大于变式。首先,反例可以更进一步净化数学概念,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给例题,还可以请学生自己构造例子。如在听完教师或学生对概念的一段描述后,请“支持者”提出对描述内容赞同的地方,并解释为什么和举例。请“反对者”提出对描述内容不赞同的地方,并解释为什么和举例。“提问者”若对描述内容有疑问,可以提出疑问之处,大家来讨论。这种方式能打破平常单一的判断对与错的模式。学生在参与判断时,能形成“认知冲突”,激发起求知欲。学生构建例子的过程是对知识自我构建和应用的过程。通过分析学生举的例子,教师能判断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如果例子的形式越接近老师给出正例,说明该生对概念的掌握越处在初级阶段,很有可能他只是模范,没有抓住概念的关键。如果例子打破常规,很新颖,而学生又能把握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那么说明学生掌握概念较好并且有较好的创新和发散性思维。如果学生举的例子错了,通过同学的修正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对概念的理解更加精确。其次,反例的判断可以使学生确信自己已掌握某一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在课堂上教好数学概念,教师要正确利用过去经验和直观材料搭建教学的脚手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活动自觉地形成概念,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地向抽象层次转化。并通过变式和反例净化概念,使学生辨清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增强概念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构建缜密的概念网络。数学概念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进一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也谈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 第4篇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此,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概念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还要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含义,弄清其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清概念的来源

数学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数轴、直角坐标系、函数等概念,都是由于科学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它们的来源,学生既不会感到抽象,而且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数轴而言,它是规定了方向、原点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单纯地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重量,温度计上用点表示温度的高低。秤杆、温度计都具有三个要素: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实物启发人们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出了数轴的概念。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对概念理解是极为不利的。注重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的、本质的、内在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单项式的概念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1.让学生列代数式:(1)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长是。(2)a、b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3)x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 。(4)x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5)某行政单位原有工作人员m人,现精简机构,减少25%的工作人员,则精简 人。(6)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则定价Y元的物品售价 元。2.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3.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运算特征,揭示各例的共同特征是含有“乘法”运算,表示“积”。4.引导学生抽象概念单项式概念,讲解“单独一个字母或一个数也是单项式”的补充规定。

上例是从一些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实例。通过观察,从中抽取共性,再给概念下定义。

也可以利用“望文生义”先引入概念,然后分析、归纳给概念下定义。成语“望文生义”是指只从字面上牵强附会,不求确切了解词句的内容,这里的“望文”就是看到文字,“生义”就是有了了解,产生了想法,进一步再将“文”从文字中引伸到一般事物,也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和猜想能力,使对“文”产生自己的想法,教师把这些想法引导到正确的“义”上来。用“望文生义”引入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例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教学。首先,让学生复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内容,自然引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八个角,指出我们专门研究三对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而其中每对角都没有公共顶点,这些角对于今后研究平行线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结合同位角文字含义----位置相同的两个角,猜想图中哪两个角是一对同位角。再启发学生把直观得到的同位角的关键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来。即在两直线的同侧,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

理性阶段,其他两种角概念相仿得到。

三、分析概念的含义,了解其实质

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数是通过定义描述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归纳概括定义的基本点。对定义基本点的归纳概括过程是对定义的“再加工”过程,即理解过程。通过归纳排除定义的非本质属性,就能使学生对概念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能正确运用概念。

例如:互余角概念的教学,应启发学生归纳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各为900,一个角为900或三个角之各为900者不能称为互余角,互余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余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与两角所处位置可以无关。

四、举正反例,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概念中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它是概念质方面的反映。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的全体对象,它是概念量方面的反映,它揭示了概念的适用范围。

在形成概念的抽象规定前,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概念的内涵,所出现的实际例子中的一些与概念本质无关的性质,会对概念的建立起着心理干扰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上注意降低干扰,能使概念清楚体现,不至于被细节迷惑。也就是上述第一环节,而当概念建立起来后,又要让学生搞清概念外延,在这一阶段就要增大干扰,使学生从较难的实例中分离出概念本质。通过举例促使把抽象的定义和具体实例有机结合起来,歧义可以消除,片面性可以克服,从而加深理解概念。

例如:因式分解概念教学可举下例。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1) x2+4x+4=(x+2)2(2) x2+4x+4=x(x+4)+4

(3)(x+2)(x-2)= x2-4 (4) x2-5x+6=(x-6)(x+1)

五、抓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存在着横关系与纵关系,横关系多表现为并列关系,则应利用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纵关系多表现为从属关系,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能让学生明确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幂”这个概念常与“乘方”混淆,在教学中可利用如下方法进行:

和加法运算的结果

积乘法运算的结果

幂乘方运算的结果

通过对照,用已学过的概念“加”与“和”及“乘”与“积”来帮助理解“乘方”与“幂”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第5篇

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基础因素和贯穿始终的因素。所以,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中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

概念的形成实质可分为两个阶段,从表象通过分析,综合发展为抽象的概括,在具体的应用中使抽象的概念再得以再现。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表象抽象出本质属性,如何应用于实际呢?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1.联系实际事物或实物,模型介绍,对概念作唯物的解释

恩格斯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客观世界,应用于客观世界。离开了客观存在,离开了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感觉经验,数学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成准确概念的首要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觉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观察有关的事物、图示、模型的同时,获得对所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本质,建立概念。

就拿我在教学中举例来说,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用电影票上的排号引入。“负数”可用零上几度与零下几度、前进几米与后退几米、收入多少元与支出多少元等等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来引入,这些都是身边的实例,同时也可以结合图示的直观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到也感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

恰当地联系数学概念的原型,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新概念的目的意义,弄清每一概念是从什么问题提出的,又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从而激发学习新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

类比不仅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引入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拿我在教学中举例来说: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入,我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小学中分数通分、约分的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的。这样的引入不仅回忆旧知识,同时容易接受和掌握新知识。3.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的定义当中,有一种定义方式叫属加种差定义。种概念的内涵在属概念的定义当中已被揭露出来。所以只要抓住种概念的本质特征(即种差)进行讲授便可以建立起新概念,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四边形后,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特殊后便可引入菱形、矩形、正方形。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同一数学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但在同一数学体系中,一般只能采用一个定义。事物方面的本质属性,可以由所给的定义推出,作为性质定理处理。这样分析后,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对知识的掌握很有条理性。

4.从数学的本身内在需要引入概念

在学生的历程中,以及人类史上数学的发展,概念都是在不断的需求中引进的。比如人类起初没有数的概念,便用结绳的办法记数,当有了自然数的概念后,记数问题解决了,可是在减法中自然数不能满足,便引入负数。当作除法时,整数不够用了,便引入了分数,使数扩展为有理数。但进一步学习,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时就不是有理数了,又引入了无理数。通过这样的讲述,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了,数学确实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一步步需求一步步满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总结出来的。在给学生讲课中,在引入阶段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本质属性剖析彻底,然后用定义将其揭示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对概念的理解是极为不利的。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的、本质的、内在的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讲授单项式的概念的建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1)让学生列代数式:

①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_;

② 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

③ 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

④ 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__;

⑤某行政单位原有工作人员 人,现精简机构,减少25%的工作人员,则精简________人;

⑥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则定价 元的商品售价________元。

(2)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运算特征。揭示各例的共同特征是含有“乘法”运算,表示“积”;

(4)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讲解“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的补充规定,强调学生引起注意。

这样的讲授师生互动性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浅入深的展示了单项式概念的整个形成过程,既不枯燥乏味,又学了新东西,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2.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给出它的确切含义。对于这类概念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通过归纳排除定义的非本质属性。对概念的深化认识必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作深入的分析。剖析概念的内涵就是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以三角函数为例,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认识。主要抓住正弦函数进行剖析。正弦函数的概念涉及到比的意义、角的大小、点的坐标、距离公式、相似三角形、函数概念等知识。正弦函数的值本质上是一个“比值”。(1)正弦函数,实质上就是一个“比”,是一个数值;

(2)这个比是在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那么这个“比”就是:,其中 ;

(3)这个“比”的比值随 的确定而确定。这里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既然点 是角 终边上任取的一点,为什么说这个比值是确定的?”因而需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阐明点 不论选在终边上的什么地方,比值都是相等的;

(4)由于 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以这个比值不超过1。

经过对正弦函数概念的本质属性分析之后,应指出: 的终边上任一点 一旦确定,就涉及到 这三个量,任取其中的两个就可以确定一个比值,这样的比值只有六个。因此基本三角函数只有六个,这便是三角函数的外延。初中阶段只学习四个。

在做上述分析时,还要紧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从中找出自变量、函数以及它们的对应法则。这里自变量是,函数是“比”,这个“比”之所以叫做 的函数,关键在于对于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确定的比值与之相对应。有了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正弦函数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3.抓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存在着横关系和纵关系。横关系表现为并列关系,应利用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纵关系表现为从属关系,启发学生进行系统归纳,能让学生明确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应与两点间距离概念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这两个距离都指相应的两点间的线段的长;不同点:相应的两点取法不同。对于同种概念的比较,通过分析,抓住其本质特征,以求对概念的透彻了解。

4.举正、反例,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形成概念的抽象规定前,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概念的内涵,所出现的实际例子中的一些概念本质无关的性质,会对概念的建立起着干扰作用。因此在这阶段的教学中,要想降低学生的心理干扰,有必要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分析概念。让学生从较难的实例中分离出概念的本质。例如:讲了因式分解后,要举例子让学生识别,下列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1);

(2);

(3);

(4)

再如:讲了圆周角概念后,及时利用图形举例,加以剖析,这样促使学生直观地抓住概念的本质。例如下列各角是否是圆周角?

(1)(2)(3)(4)

这样,讲授概念后及时地举出正、反例或与该知识容易走入误区的有关例子,有效地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正确运用概念做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的一点小经验。

5.揭示概念中的每一词、句的真实含义

有的概念叙述简练,寓意深刻;有的用式子表示,比较抽象。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只有在具体操作中认真理解每一词、句,深刻揭示其真实含义,才能让学生深刻的把握概念。

如:在学习了不等式的解后,有这样一道题:试写出几个不等式 <16的解。有的学生得到了这样的结果:12<16;13<16。而仔细分析不等式的解的概念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它一般是一个或几个数值范围的无穷多个数,反映在数轴上,则是无数个点的集合。而12<16;13<16是具体的不等式,不够成它的解。

6.注重概念的比较

有比较才能鉴别。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是相似的,很容易混淆。对于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应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

有些概念从表面上看好象差不多。例如:乘方与幂,平方和与和的平方,数与数字,大于与不小于,正数与非负数,直角与 等学生常常分辨不清。教学时要帮助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区分,找出它们的异同。如“乘方”与“幂”这两个概念,可以比较它们的内涵,前者是指求若干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后者是指乘方的结果; 既表示乘方运算的式子,读作 的 次方,也表示乘方运算的结果,读作 的 次幂。又如“直角”与“ ”这两个概念,可以比较它们的外延,前者是指角的名称,后者是指角度或弧度的量数。再如“都不”与“不都”这两个词语,可以从内涵和外延的结合上进行比较。“都不”是对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的否定,只指一种情形; “不都”是对“都”的否定,它与“至少一个”不具有某种属性是同一个意思,一般包括多种可能情形。比如,“ 都不为零”就是 ;而“ 不都为零”与“ 至少一个不为零”是同义词,它包含三种可能情形:。

这些概念看似很容易混淆,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很容易掌握其本质的。这些也是教学要求务必掌握的。更是考题中的必考知识点。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对其分析比较的深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牢固、更深刻的体会各个概念。

7.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

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充实、逐步完备的。教学时要把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恰当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

有些概念发展后,与原概念有不同的涵义。例如,指数概念的发展:当 为正整数时,;而当 时,(); 为负整数时,如(为正整数),则(); 为分数时,如(为正整数),则,();对于这类概念,教学时一方面要指出概念扩充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要指出原来的概念和扩充后的概念之间的质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

三.概念的巩固和发展

由于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为牢固掌握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数学概念较多,不易于记忆,因此

1.巩固概念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

例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给出正弦函数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这一概念让他们回答下列题目:

(1)在 中,为直角,如果,那么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2)如图,,求 的值;(3)如图,在 中,为直角,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

比如,我听过一节习题课,是老师讲授完函数概念后,进而学习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为了让学生对比记忆掌握就要求学生做以下习题:

练习1 下列各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哪些是二次函数?(1);(2);(3);

(4);(5);(6)

练习2 已知函数,当 是怎样的数时,它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练习3 当 是什么值时,函数 是关于 的一次函数?

在讲授这三类函数的运用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这三类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辨析,认清这三类函数的固有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引导学生自我纠正理解中的错位,使学生头脑中初步获得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巩固。

以上所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我结合所学知识的总结,同时我在教学中也是这么实践和运用的,得到了本学科老师的指点和一些认可,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们的好评。

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只是学习《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结合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浅谈一些自己在教学中的认识和看法与大家共享,对有些概念的教学不一定适用,况且教学一直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质量,这更是执教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赵振威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修订二版)第一分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中永 《教育学》 远方出版社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创新论文 第6篇

1.数学概念教学概述

数学概念主要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外延即指概念额全体,而内涵则指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想把握好数学概念,其核心就在于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而言,对边平行且相等类似的属性综合则属于其内涵,而正方形、菱形等则属于它的外延对象。数学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准确揭示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它融合了哲学、数学以及心理学三者的理论。同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还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例如: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上一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下一篇:春节假日安全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