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2024-09-08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精选12篇)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第1篇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陕西省2012年体育专业测试,在莘莘学子们的拼力搏击和教练们的诸多感慨之下落下了帷幕。往年几乎全身心都在为做好“带考”教练而竭尽全力,不容自己有半点闪失和大意,带考几天里,连和好友们相聚的机会都不给。这几天里,甚至自己比学生们还要小心翼翼和紧张。疑似在训练场,总把自己和学生约束在一定的“境界”状态下。今年考生人数基本和去年相当,场地实施全封闭式,而自己也仅作为“陪考”教练的身份,出现在考场,似乎没了过重压力和过分焦急。便有心在外围场地上多了一些游走和观察,或多或少收获了一些感慨与警示。

选择了体育,“我”也需要美和健康!

无意间,看到群里老师们谈论有关夏季阴凉除上课、体育教师上课可否带遮阳帽和太眼镜。这样的问题要是在刚参加工作,我会毫不犹豫的说:“不行!因为我是体育教师!”可现在的我,回答则截然不同,夏季为什么不可在阴凉处上体育课?冬季又为什么不能在避风处上课?炎炎烈日之下,只要不影响动作示范,为什么戴帽子戴眼镜不可以?被火辣辣的骄阳照射下的水泥操场,刺得眼睛连睁开都不容易,偶尔可以勉强克服光的反射,时间久了,即便自己愿意,眼睛也却不会答应了;皮肤晒黑粗糙是无所谓,可总归是肉长的,疼痛难忍总有承受不了的时候。再说了,学生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师,是一副饱经风霜的 “苦行生”面孔和状态。体育教师更要把 “美和健康”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身心如此,言行举止,外表衣着也该如此。

体育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怕风吹日晒,也同样需要美和健康。我们选择了体育,我们的阵地是操场,但这并不是说,体育教师就得做 “苦行生”,以放弃一些健康为代价,长年累月任凭寒风吹刮与烈日暴晒……适当的一些必要保护措施还是非常的不可少。

虽然,我们选择了体育,我们同样需要美和健康。这种感触,在我从体育高考场地----西体,苦苦寻觅十一年之后的今年,终于“见”到了两位高中体育特长班的女教练之后感触更深。

虽则喜遇两位女教练,可最终结果却再次令我失落和惋痛。其中我主动上前搭讪的一位,我遭到了拒绝和冷落,准确的说我是讨了个 “没趣”。也许是我过分热情和充满急切的打探,让那位女同行大家姐有点反感和戒备吧。她至始至终没有愿意和我交流的意思。从我问一句,她答一句的简单几句交流中,获悉她已经工作17年了,今年带了22名学生来考试,成绩一般,他们到了高三才建立体育特长队。我告诉她,我校是在高一就开始建立……“我们领导认为没必要那么早就建立体育队!”我的话没说完,她就不耐烦中兼有无可奈何的打断了我的话。此刻的我只有知趣的道别离开她。可心里总有点莫名的不悦和失落,熟料一直跟在身旁陪我的学生,竟然畏畏缩缩告知我:老师您注意到了没有呀,刚才那位女教练和你说话时很不自然呢,她都不敢看你。我都看到那个老师,拿着张成绩单的手不停地发抖呢!“啊?我有这么可怕吗?我真那么凶吗?”我有点不解,我当时一心想和她接近与交流,就丝毫没有注意到对方的表情,更没在乎她的心理。虽则自己说话语速快,但却很少主动和不认识的人说话,从来都是被动的,像这样主动搭讪,我自己也很不习惯;再则,可能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了点,给学生的印象我不和蔼。学生是站在自己立场来理解而已。其实,我只是外冷内热的纸老虎而已,被学生的提醒,我回想当时的情景,才意识到:那位大姐是来自某县的老师,我们大西北的鬼天气,“虐待”对体育人毫不留情。更何况是女体育人,和她相比,毕竟我少受5年的“酷阳罪”和“凛冷寒”折磨,而我,今年只是陪考的身份出现在考场,身心相对轻松,又没有着“戎装”。而她则不同,拖着疲惫不堪和被岁月侵蚀的黑瘦小身影,(她能比我稍微低一些)使我不由想起了,再过五年,这也许就是自己……难怪,她不愿搭理我,正如同事刘老师,说我离开操场,根本不像体育教师,也许那位同行大姐,误以为我是捣乱或者别有用意,所以才会对我排斥。此刻,想起她的样子,心中的痛惜和相怜油然而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她的样子呢!就像同学高,所说:还带那破训练队到底为了什么?都已经找不到昔日的自己了……

而另一位女教练,更让我感到痛惜和不理解,一开始我看到她拍着一个学生肩说话的样子,不太和谐的是她脚蹬拖鞋,更可甚者坐姿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鞋子与脚一分为二,我误以为是某位学生家长。傍坐的邓老师纠正,她也是郊县一位教练,在一个月前,和我校在某高校塑胶操场,进行适应性高考模考试时,他们见过面的。但从外表看着她很强悍,性格爽朗,年龄与我相仿,在内心里,我一直非常渴望能有 “女教练”一起前行。所以,几乎每年,我都会刻意寻找,这回在心底里暗自庆幸,我将要如愿了。于是,我又痴心不死正要起身前去交流,却被邓老师窃声一句:在模考时,她的学生几乎每项都在倒数。不过她做示范倒很认真的……正说着,她的一拨学生,从远处说说笑笑而来,不但衣着邋遢,竟然好几个男生公然嘴里叼着烟,手里的包、鞋子和饮料瓶随便一扔,和教练差不多,脚下的鞋子也被冷落在一边。虽则他们也是和大家一样,围坐在了路旁台阶处,可他们师生毫无顾忌高谈阔论着,根本无视旁边的考生和路人,更叫我失望的是,有两三个学生,打闹到了路中央碰撞行路人止步,老师依旧无视没及时制止,学生如故无理没立刻致歉,继续戏闹不止。我突然犹豫了,不仅是因为得知她所带学生成绩差。我若和她交流,我们该探讨什么?至少对学生的抽烟问题,我一向是坚决反对和禁止的。虽则,曾遇到有些男教练给学生灌注,临考前抽根烟会提神。但作为女教练,我一直持怀疑态度。(说到了抽烟,不得不提及一现象,在场外无意间发现,像这样围着教练抽烟的学生,竟然人数还真不少,但奇怪的竟然,从外表来看,多是些来自县区的教练和学生。而城区的学生倒很少见到抽烟的。)可这位女教练,竟然让参加考试学生,当着自己的面,肆无忌惮的叼着烟,抽烟对与不对,我怎么看都觉得别扭不和谐。就这样,情绪化的自己,竟然就再没有起身,遗憾的观望着她们师生。心中还是莫名涌感到了一股淡淡的惋痛与叹息,将来她学生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第2篇

高考对现在上大学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简直很熟悉。我们都是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对我们来说,高考虽然很重要,但并不会引起我们心中太大的涟漪。但对于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们来说,高考却是一种渴望。看过《高考1977》后,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状况及人们的思想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就是恢复高考远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本片以邓小平的复出为起点,预示着中国将要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一群在黑龙江农场上工作的知青在得知了恢复高考这一制度之后,他们沉睡了11的心脏又开始跳动,他们热血沸腾,感觉到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契机,他们奔跑着前进,只为了赶上这新时代的第一班火车。“69届,一片红”,在当年错误决策号召下,学生们离开课堂,远离家乡,下到农村,去革命,去“建设”,书库被锁起来了,思想被锁起来了,激情也被锁起来了,但是有一位智者打开了这把锁,“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因为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而且恢复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高考1977》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励现在的年轻一代,有梦想就会有希望,把握现在的美好生活,抓住机遇,珍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是推荐上大学的,这样就剥夺了很多知识青年上大学的权利。1971年,“四人帮”更是炮制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规定了十六字高校招生办法,那就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而关于文化考试却一个字也没提。应届毕业生通过考试上大学的路直接被堵死了。1973年在哈尔滨最热闹大街的主要建筑物上突然挂下来两条

巨幅标语,上联是你爸当官你当官,下联是我爹种田我种田,横批是命该如此。看到这个后,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这种制度严重践踏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教育的公平是最起码应该实现的社会公平,因为受教育权的公平平等是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的,而受教育的水平又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能力和机会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教育是为人提供改变人自身命运的力量的基础保证,它应该是可以让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机会去享受的。

恢复高考无疑是归还了知识分子通过考试上大学的权利,恢复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为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标准。教育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决定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密切联系。教育公平是教育实现其价值的最低要求;教育的公平是最基础最起码应该实现的社会公平,而社会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教育制度的公平合理,是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条件。因此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的破坏时相当严重的,它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知识人才的断层。恢复高考,重新拾起了选拔人才的标尺。当“知青”们得知恢复高考的信息时,他们干涸的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枯竭了11年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活力。他们一个个怀着梦想,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走进考场,走进大学。在大学里他们如饥似渴,饥饿无比。他们就像干涸的海绵不断地吸取着知识。正是77、78、79级学生弥补了中国人才阶梯的断层,焊接了人才断接的链条。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加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整个国家如正在演奏着《命运交响曲》。他们毕业时正是改革开放需要人才的时候,正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纷纷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发挥着他们的作用,感恩着国家的恢复高考。恢复高考后,各

高校不断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着人才,为社会主义输入新鲜的血液,是社会主义从满了活力,保证了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可以在改革开放后取得飞速的发展,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恢复高考,也是恢复科学、民主、平等,同时也恢复了学习的风气,恢复了对知识、对人才、对科学的尊重。一个不尊重科学的民族,绝对只能是越来越愚昧的民族;一个不懂得民主的国家,肯定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国家;而一个没有平等的社会,没有对人的基本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则一定会是动荡不安,人心浇漓的是非之地。一个不懂得学习的民族,只会滞步不前,落后于其他民族,落后就要被淘汰。科学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不容质疑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恢复高考就是恢复了正常的教育制度,恢复了人们对知识,对科学的最求。给社会的价值观带来了深刻变化,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个以学习为价值观的民族是长久不衰的,他会永远保持着活力,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目前更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更加体现了当初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远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第3篇

中学篮球教材由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和篮球裁判等部分组成。在平常的体育课中,往往只注重了篮球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篮球规则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本节课的教材是《篮球裁判手势》,为篮球基本技术与裁判法单元中的第六次课。由于篮球裁判手势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选择篮球比赛中最常见的犯规动作作为本课教学内容。经过对教材的分析,教师把重点定位于篮球裁判手势中的球员号码和常见的非法用手、推人、拉人阻挡犯规裁判手势的表示方法,难点在于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裁判手势模拟宣判流程进行宣判。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首先,课堂在教师的口令和学生拿放凳子中开始。为了落实“怎样在不影响其他学科教学班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教室有限的空间和桌凳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与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活动要求,一开始授课教师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如何轻拿轻放凳子、减小噪音的练习,并且这一练习要求贯穿本堂课。其次,在音乐的伴奏下授课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篮球自编操的练习,不仅达到了热身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篮球基本技术的复习,大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为主教材的导入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最后,在主教材的学习阶段,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学习成果直观展示。学生在教师“球员号码如何用裁判手势表示?”“常见的犯规手势有哪些及如何表示?”“球场上出现犯规动作裁判员该如何做?”等由浅入深的问题中,一步一步地学习篮球裁判员手势,多媒体则同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效。。

全课就是在流畅的教学流程中,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完成“学生能基本掌握球员号码和常见的有身体接触的(非法用手、推人、拉人、阻挡犯规)犯规手势,并能模拟宣判流程进行宣判”的教学目标。

三、精心打磨教学细节

1.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能力。在主教材的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篮球裁判手势的表示方法和宣判流程;通过对学,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通过群学,培养了相互合作、互帮互评的团队精神,组内成员能够在学习—纠错—改错再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运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本节课从伴随音乐练习篮球操的开课到运用ipad对主教材的学习,再到利用视频进行瑜伽放松,整个过程都用到了现代化教学技术。特别是在主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了ipad播放了大量课前录制的关于篮球裁判手势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暂停—回放—慢放—完整播放等方式充分理解并掌握篮球裁判手势。在难点教学时,学生通过观看ipad播放视频中的教学比赛初步建立篮球裁判宣判流程的动作表象,然后再进行反复观看和练习加深动作印象。

3.错位练习空间利用最大化。室内体育课和室外体育课最大区别之一在于空间的大小。如何把教室内有限的空间利用到最大化,这是本课设计的原则之一,也体现在本课的各个细节之处。准备部分的队列队形练习和篮球操复习都运用了站立式的错位站法—左右错位,这样每位学生的可用空间是非错位站法的两倍,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教室的空间。主教材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分组教学进行,有坐有站,队列队形是不固定的。这种情况主要依靠其他组员提醒错位并进行练习。成果展示、身体素质和放松练习环节,则主要是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空间并进行错位练习,称之为插空错位。这种错位合理运用了教室里可运用的空间,是教室内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四、课后反思

1.室内体育课是室外体育课的延伸。只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要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课特点,又要学习基本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进行各种动作技能的学练,又不影响其他学科班级的学习;既是对室外体育课相关知识技能的扩展,又是对其相关知识技能的补充。这说明室内体育课也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的主战场,与室外体育课同等重要。

2.室内体育课的开展弥补了室外体育课无法运用多媒体的缺陷。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晰地、客观地认识动作技术各环节。目前,室内体育课多媒体大部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练等环节,而忽视学生的评价和展示环节。如果在评价和展示环节也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现场呈像分析,学生就能够更客观深刻地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技术动作,从而能更高效准确地完成教学目标。

中考、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 第4篇

关键词:中高考;体育考试;青少年;压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8-01

中考、高考中加入体育考试是近几年为提高青少年的体质,而实行的一种手段。面对考高中、大学的巨大压力,这样突然出现的一个“科目”,必定会在体育界、教育界等领域发出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认为,体育加入到中考、高考的行列中会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有些人认为体育会给学生带来更重的负担。我个人认为中考、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应该是权宜之计,而不宜长远之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负担的角度说,而是从健康的方面谈。

一、从压力角度看中高考中的体育考试

中考、高考试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考试,没有人愿意输,没有人不渴望赢。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成为能够决定未来的重要一部分,那么他们必定会花时间去练习项目,学习技巧。这样随着对这件事的关注越来越高,体育考试必定会像现在很多文化课一样,出现很多的“补习班”,这些“补习班”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召集起来进行“运动训练”,甚至也会有些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1]。这种练习虽然不是为了竞技体育而进行的,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进行的有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运动训练。这种训练现在已经有很多,我认为不久的将来这种“补习班”会越来越多,而这种训练必定会占用学生很多时间,这种“被迫”的按时训练,使得体育成为了一种任务。而体育本身是不能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要作为一种习惯,如果大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习惯,而使用一种策略迫使他作为一种任务,我想体育就失去了它原本意义。

二、从健康角度看中高考中的体育考试

(一)突然性的训练对于中高考生身体的损害。健康是每个孩子和家长都十分重视的,但他们往往只看到显性的健康危机却看不到隐形的健康危机。对于中高中生来说,体育考试无疑就是一种隐形的健康危机。一方面在这种训练的教练员往往是学校的体育老师或是一些体育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对于初、高中生,即年龄在15—20岁的孩子的心理、身体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在训练方面是无法保证科学的。同时这种训练常常在考试前几个月“突击”,可是我们知道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肌肉及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完成。运动员的竞技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还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都不是在短时间内所能奏效的[2]。而训练对提高学生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的适应性改造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否对于先天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这样一个体育考试中的失利,会影响其对于体育的态度,使得原先虽然能力不强还愿意运动的孩子,通过这一次评分性的考试,失去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科目,它不像地理、历史那些课程一样,在某个学习阶段,比如初中、高中阶段看似这些所谓的文化课是比起体育要重要一些,但从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来看,体育是贯穿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所以才有提出了“终身体育”这样的口号,而想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也不是靠一时的突击能够完成的。

(二)使用兴奋剂严重影响比赛的公平,损害孩子健康。增加体育到中高考中,目的是使学生更加重视运动,身体更加健康。随着初、高考体育考试,人们会为了成绩“不择手段”,尽管很多教练、家长、孩子、老师都知道兴奋剂对于孩子身体的伤害,都知道这是不道德的行为,都知道这样有失公平,但面对“利益”,即分数时,那份对名校的渴求冲昏了理智的头脑。他们亦抱有侥幸的心理,认为吃一次对孩子的伤害不大,吃一次不会被发现。在中高考的体育考试中大多还没有设置兴奋剂检测这项流程,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选择铤而走险。而兴奋剂能在体育初、高考中找到市场,首先是因为青少年缺少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些人不能判断什么是兴奋剂,或者还意识不到使用兴奋剂对人体危害,在教练员或者其他人员的唆使或诱导下往往就范。另外某些学生确实存在走捷径的心理。他们明知道兴奋剂的危害,但是为了最后关头能超水平的发挥,不惜铤而走险,希望借助兴奋剂来提升成绩,达到考上大学的目的。对于这些热不来说,在实现考上大学的愿望面前,什么体育道德原则,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和兴奋剂对于身体健康的损害等问题,似乎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

对于青少年体质变差的问题,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是得好好想个办法来尽可能解决这个难题,但我认为这样硬生生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中来绝非长久之计。

三、对于提高中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

面对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中高考中加入体育考试试图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但这必定只是缓解的办法,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本质。学校教育是体育兴趣培养,人运动素质培养的主要阶段,以下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提出提高中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三点建议。

(一)重视课堂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采用多样的练习方法,比如游戏法和比赛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是体育老师的首要任务。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气氛和节奏,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才能持续的推动学生加入到体育练习中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二)早操、课外体育活动要常抓。学生要保证一定课间锻炼但每个人都会有惰性,因此加强早操和课间操的考勤和监督工作就会显得十分必要,要制定比较完整,系统制度。做早操、参加课外活动有很多好处,首先能够增加在室外氧气的摄取量,通过身体的活动,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力量以及韧带弹性,同时能有效的改善心肺功能,促进代谢。其次,通过早操和课间操可以刺激神经细胞,使其兴奋,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因此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常抓早操和课间操,让其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要有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重视是开展各项活动的有力支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重视也不仅仅表现在口头的鼓励,更应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要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足够的场地、器材等,让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实而有意义。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意志品质学校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重视能够确立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以后工作提供了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12.

[2]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5.

观高考1977有感 第5篇

影片放映伊始,我便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刚好过去两年,不长不短。那段日子每天睡眠严重不足,起来之后面对的就是满满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一把的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高三是黑暗的,那段记忆也是我想封存的。

然而观看影片后,我亦有了新的感悟。

影片描述了在文革期间也就是废止高考制度的11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尤其着重表现了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改变。它刻画了被下放青年在这11年中的无助,迷茫和愤恨以及对公平和知识的强烈的渴望。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句“恢复高考制度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发人深省。的确,恢复高考制度在当时意义重大,它停止了人们对知识的践踏对文明的摧毁,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何为真理。而这一切的觉醒也正是因为国家认识到公平和知识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四十年后的今天,高考是否还一如往日的神圣呢?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对绝大多数普通的考生来说,它仍起到分水岭的作用。

我在备战高考的时候,常常感到压力很大甚至夜不能寐,抱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高考的存在,如此折磨人。现在回头来看,虽理解了高考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时代意义,理解了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需要它。但同时又觉得,近年来,我们赋予高考的使命感在一点点偏离原本的轨道。以我自己为例,在备战高考的时候,对知识的渴求与狂热早已消耗殆尽,剩下的是麻木和疲惫,是把高考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来使自己升入理想的大学,早日挣脱牢笼。尽管这种想法不合理,但我却发现不少同学都存在类似的想法。那么长此以往,高考不就是变成一种束缚人发展的制度了吗?这当然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所以,接下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就迫在眉睫。

观《高考1977有感》 第6篇

一位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文革之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一群下乡知识青年追求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故事。看过之后有感动,有兴奋,也有几分崇敬。

这是一部以中国改革变化为背景的电影,但是也表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陈琼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只源于一个虚假的反革命帽子,父亲是爱她的,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偷偷跑出来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为了让孩子安心参加考试,做了假证明。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久久感动于一个父亲的爱,我想这位父亲的爱里面是掺杂着几分愧疚的,对陈琼和陈琼妈妈的愧疚,到最后,陈琼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读懂了父亲默默的爱。

陈琼和志友,一个是下乡知识青年,一个是三分厂的连长;一个是“反革命”的女儿,一个是党员。在一起就是背叛了组织,但是爱情呢,是无私的,可以为了一个人,放弃所有,幸运的是,他们可以在一起了,因为党中央恢复了高考的智举。可是,志军曾答应过老迟要留在这里,驻扎在三分厂,另一方面也担心陈琼为了他不参加考试,所以就报了名,但最后却只是把自己心爱的人送进了考场,自己出来了,履行了答应老迟的话。爱一个人,也许不是一味的占有,是默默的付出。

友情的鲜明表现就在小根宝和张国强。小根宝老说的一句话就是“什么好事都轮不到我”,为了给自己争取机会,他用弱小的身体去扛包,看着那个画面,着实让人心疼。他几度想要寻死,被强子给救了。在强子绝食反抗接受场测试的时候,小根宝站了出来,他说:“我不参加考试,也不参加测验,但是我得支持你,要不然我就不算是你的好朋友”。这时候的小根宝,形象顿时高大了。在安装大喇叭的时候,喇叭掉落的一刹那,小根宝推开了强子,自己却被砸死了,这是多么珍贵的一份友情啊!小根宝这样的离去又为他增添了一份光辉,比起在床头吊死,要伟大的多,你若真心待我,我必舍命相交,说的就是这种情谊吧!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人物很有特点:老迟,外表固执严肃,内心却是很有爱的一个人,这从他放了陈琼的父亲,送考生进考场,询问孩子们成绩等都能表现出来,他是嘴上骂着心里却爱着的那种人,虽然有几分固执,但是很可爱;张国强,一个热血青年,讲义气的汉子,特别喜欢这个人物,他在绝食的时候发表的那番感言:“兄弟姐妹们,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都同意测验,我理解,但你们参加测验是被迫的,因为大家太想参加高考了,可你们想过没有,这次高考不是往常的了,每一个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去考,这是党中央给咱的权利,这不是谁的恩赐,更不是谁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利,另搞一套,我知道什么是尊严,我绝不为了个人得失而丧失它。我没有后台,但我知道,这一次党中央就是我的后台,我的力量有限,我只能指使自己,我决定

现在起就地绝食。”这是多么有尊严的一个青年啊!他散发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片中的很多场景很是让人看了激情澎湃的,老迟带领大家燃烧荒地,那熊熊的烈火随风愈燃愈烈,不正象征着邓小平领导的新中国正不可阻挡的向前发展吗?还有大家一同跑着参加高考,不正象征着中国新兴一代奋勇向前的决心和斗志吗?邓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正要大步往前迈呢!中国的教育燃起了希望呀!片中出现了两次的话: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的多,伟大的多。这是邓小平同志为我们中华民族做的好事。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项制度,不管是1977,还是现在的我们,谁不曾为了高考起早贪黑,挑灯夜战?只为了鲤鱼跃龙门,辛苦的付出,只为了那一天。

今天上教师职业道德课的时候,老师放了一段视频,是钟山说事上面的“高考天问”,为了孩子高考毒死青蛙、考生家长围成人墙拦车堵人、父亲去世两个月,母亲为高考为女儿隐瞒死讯、男孩高考结束后得知母亲12天前车祸去世、乡村中学高考壮行:校长祭旗学生含泪、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含泪进考场、上海考试迟到不能进考场,母亲下跪求情……钟山说:我不知道一场高考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觉得冲马桶的水响都是一种罪过,他看到的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情,没有亲情的癫狂与痴迷。做为从高考走过来的人来讲,我觉得新闻上报到的那些事情还是少数的,中国几百万考生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让人震撼的话题。有些家长过于强调高考的重要性,这样只

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任何事情都要适合而止,而且,高考只是一个平台,真正优秀的人,在哪里都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

观《全城高考》有感 第7篇

该剧在着名的湖北黄冈中学以及黄冈师范学院拍摄,讲述了四个高三学生以及老师、家长、社会在一场青春无悔、感动时代、见证风华、牵动每一个中国人神经的高考大试面前的所思所求、所苦所乐,以考生的拼搏精神和远大理想折射时代精神,以父母的关切、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怀关注民生,以考生的不同命运和不同选择扣问社会良知,以社会的百态反观、反思高考制度。

青春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财富、青春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风度。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作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份!

在青春之路上唱着青春之歌,心情那样的舒畅洒脱,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青春之河,回眸巴!回眸青春的神气,几乎每一瞬间都有鲜花绽放,回眸青春的美妙,几乎每一处都有生命的奔息,无论你选择哪个角度透视青春,都是那么玲珑剔透。

曾经看到过一对相互搀扶、步履蹒跚的老年夫妇在路边留下的佝偻的背影。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年轻的富有。因为,拥有青春,就会拥有五彩斑斓的岁月和未知的将来。青春是蓝色的,像深远的晴空,像迷人的海洋。

深远辽阔,富于幻想。

望我们也有一场轰轰烈烈的青春!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第8篇

一、教学理念的趣

教学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法、技艺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理念问题, 教学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自然也会有新意, 也会有趣味。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重点已经从“对身体的教育”转移到了“通过锻炼身体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 它的核心已经从锻炼身体转移到了提高对完整的人的培养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核心是培养完整的人, 在锻炼身体, 提高体能、掌握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社会情感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注重智力、社交、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

教学理念转变, 价值取向就会发生改变, 思维方式也就会发生变化, 很多教学中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就会引起关注, 很多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就会涌现。在上海孙华老师的课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学生, 整堂课中孙老师有40多人次的与学生进行语言与肢体的交流与沟通, 有时是赞扬, 有时是肯定, 有时是指正, 有时是提醒, 有时是激励, 基本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如, 当有的学生在跳的练习中有困难时, 孙教师就牵着他 (她) 的手完成练习,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难度的跳跃练习, 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宽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不纠结于跳跃动作的细节, 而是通过“小圆垫”、“海棉垫”等富有童趣的练习器材, 构建了各种路线的跳跃及挑战的练习平台, 发展了学生的跳跃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心肺功能的发展。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通过韵律舞蹈“舞向未来”, 结合摆“POSS”和节奏的变化, 使学生感受舞蹈的快乐, 并在舞蹈中充分展示了自我, 体现出了学生的乐趣, 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与潜能, 使学生身体、心理、情感各方面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理念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再紧紧关注动作技术一定要掌握如何, 不会再紧紧盯注学生跑得多少快、跳得多少远, 而是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 人的整体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能、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而是激发学习情感与潜能, 培养一种可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 形成一种受益终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教材运用的趣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技能化、体能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健康化、发展化。要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师就不能教材是什么就教什么。尤其是体育课所涉及到的内容, 大多是竞技体育的项目, 如跳高、跳远、单杠、双杠、篮球、足球等等, 这些内容只能是教学的一些素材, 因为这些动作技术的要求是针对运动员的, 而体育教学的对象却是常态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并不是对素材甚至是教材的简化复制, 而是要对素材进行转化, 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过程。在使用、开发教材时, 必须以现行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处理教材, 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基础, 以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而不是仅仅从动作技术的角度来思考教学。

在上海孙华老师的课中, 一改以往跳得高、跳得远的呈现方式, 而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单、双脚在直线连续跳的基础上, 设计了在水平方向上直线与非直线的单、双脚连续跳跃, 学生可以任意放置“小脚丫圆盘垫” (垫上有方向标记) , 不同的方向就生成出不同的组合, 使学生在学习跳跃的同时, 发挥想象, 自主创意, 把不同方向的跳跃内容变得丰富、童趣、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练习渴望。

在浙江黄美勤老师的篮球投准课中, 根据学生肌肉力量差、控制球能力薄弱、竞争意识强的特点, 把投准的目标从篮框扩大到投过1.8米左右高度的标志线, 落在1.5米——到2米的区域, 使投准的练习从技术化转化为趣味化, 学生在练习中充分体现到了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乐趣。并且逐步由近到远调整投准的距离, 并要求学生在球落地反弹一次后接住球, 使学生根据目标的变化参与到投准的练习之中, 一节课中一个学生总共投了120次之多 (随堂统计) 。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不但提高了控制球的能力, 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力量、移动、判断等能力, 为今后参与其他体育活动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评价反馈的趣

“表扬容易让人变得脆弱。鼓励使人培养进取精神。表扬是夸奖其天分。鼓励是夸奖其行为。”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十年研究的结果。研究表明鼓励, 即夸奖学生努力用功会给学生一个可以自己掌握的感觉, 学生会认为, 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经常得到鼓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 他们喜欢直面困难, 面对挑战。在上海孙华教师的课中, 我们经常听到、看到这样的鼓励:

语言上的鼓励, 如, “孙老师要把掌声送给C组 (难度最低级) 的学生, 虽然他们的动作还有待提高, 但是他们练得最认真, 最努力, 他们诚实、守信, 值得大家学习。”、“跳得真好, 注意再跳得稳一点好吗!”、“双脚跳能行了, 单脚跳可以吗!”、“连续跳跳得很好了, 交替跳行吗!”等。行动上的鼓励, 如“在韵律舞蹈‘舞向未来’的练习中, 通过分组表现的形式, 每一位学生都到展示舞台中展示了自我,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与学生双手击掌, 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等。在整个充满鼓励声的课堂中, 学生得到了肯定, 得到了认可, 获得了信心, 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激发。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 最活跃的创新力, 也是最持久、最本真的竞争力。在孙老师的课中, 不仅看到了对学习能力的关注, 更让我们看到的是对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的重视, 学习动力的激发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能主动去学习;学习毅力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能坚持学习。教师要努力将学习力的三个要素即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唤醒, 使三者合而为一集于一身, 使学生拥有学习力, 实现乐学、趣学。评价反馈, 一方面是做出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是要有激励、引导作用。每一个人都渴望被肯定, 学生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艺术地多给予学生一些肯定和鼓励, 才能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第9篇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让广大教练员和学生了解体育高考考生择专项的状况,并对近年苏州市体育高考考生选择专项做出初步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建议。可以帮助体育高考生减少选择专项的盲目性,还可以为我省各中学的体育考生训练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研究对象

样本选自苏州市研究对象:昆山市2013年、2014年2015年三届的高考体育生,以及2011年苏州市全部高考体育生共280名学生。

三、研究方法

1.数据分析法

利用Excel等软件对获得的有关体育高考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访谈法

同其他县、市的一些学校同行进行访问与交流,就一些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咨询。

3.文献资料法

查阅高考体育专业评分标准及考试说明等相关资料以及苏州市体育生的成绩资料,并从中国期刊网上查阅相关的文献,参考有关专著等。

四、结果与分析

1.从体育高考的专项的选择比例来看,苏州地区的专项选择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和篮球这两个项目上,两个项目的总和在70%到91%之间。说明这两个项目在苏州地区开展的基础较好。但其中田径的选择比例在减小,篮球的比例基本不变。如表一显示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技能的专项的选择比例在变大。说明随着苏州地区的体育场馆的增多和锻炼习惯的改变,这些项目开展的基础在变好。

表一 苏州市及昆山市各体育高考体育专项人数统计

2.从各专项的平均分比较体现出各专项得分的难易程度:从各项目的平均分统计表来看,如表2所示,这四届体育考生的各项成绩平均分四年平均,最高的为武术和乒乓球为44分,其次是篮球43分,接下来是田径39分,最低是羽毛球35分。说明对于武术、乒乓球、篮球三项技能性项目得分较高,说明得分相对于田径专项容易一些。但篮球专项的平均分在逐步变小,因为篮球专项的考试内容在2014年进行了调整,在运球的考试项目上点2处由体前变向变为(胯下、后转身、体前变向)三抽一,加大了考试难度,得分难度加大。

表二 苏州市及昆山市各体育高考体育专项平均分统计

3.从体育高考体育选择该专项同学本科线通过率的统计来看各专项的得分的稳定性。通过表三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率最穩定的是田径专项,4年都在70%左右。通过率最高的是武术专项,波动较大的是乒乓球。通过率最低的是羽毛球专项,四年平均通过率只有12.5%。说明选择羽毛球专项发挥不稳定,得分低。

表三 苏州市及昆山市各体育高考体育选择该专项同学本科线

通过率统计

4.从苏州市及昆山市各体育高考体育选择该专项通过本科线同学专项分占总分百分比来看,专项对体育成绩本科上线的贡献:从各专项分占总分百分统计表来看,如表4所示,占比由高到低的是乒乓球、武术、篮球、田径、其他、羽毛球。

表四 苏州市及昆山市各体育高考体育选择该专项通过本科线同学

专项分占总分百分比

5.分析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选择人数最多专项是田径和篮球项目,两个项目的总和在70%到91%之间。两个项目之所以选的人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练习场地不受限制,苏州的每个高中都有田径场和篮球场,学生练起来很方便。二是篮球和田径的开展基础比较好。篮球是高中男生参与最多的项目,学生最为熟悉。田径是素质考试的必练项目,学生选择田径专项可以和基础素质相促进。但是田径专项平均得分不高,排在武术、乒乓球、篮球后面,必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而且与选材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篮球专项的考试内容在2014年进行了调整,在运球的考试项目上点2处由体前变向变为(胯下、后转身、体前变向)三抽一,加大了考试难度,得分难度加大,专项平均得分也在降低,值得考生注意。

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属于体能类专项的田径平均得分低于技能类专项的武术、篮球、乒乓球。因为技能类专项通过短时间(半年至一年)强化训练,能取得很显著的效果。但田径的稳定性高于技能对抗性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技能类的武术平均得分、稳定性都排在第一。羽毛球专项平均得分、稳定性都排在最后一位。羽毛球需要的场地较大,练习还要俩人或多人同时练习,造成练习的不方便。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随着江苏省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入,2014年体育专业考试专项内容又做了部分调整,现在研究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项来提高专业分数就显得尤为重要。专项的选择要根据学校的教师特长、训练的场地器材条件,各项目的难易得分程度、稳定性等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原有技能水平,来选择和自己匹配的最佳项目,提高体育高考成绩。从以上四届体育考试来看,技能类的项目除了羽毛球以外,武术、篮球、乒乓球的平均得分都高于体能类的田径专项。报的专项也都集中这几项,报考人数由多到少的分别是篮球、田径、乒乓球、武术、羽毛球、其他项目。

2.建议

在选择专项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特点和项目的匹配度。二是自己所掌握的有关该项目的资源,包括带队教师的技术水平、认真程度和练习场地器材的充足等。

(1)体育考生对专项项目的兴趣度是他选择此项目的动力系统,而原有的运动技能是支持体育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身体素质与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

①篮球项目:篮球专项是一项集体能与技术于一身的考试项目,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考生的原有运动技能水平要求高。一些心理素质好,比较早接触篮球这项运动,球性、球感好,运球娴熟,上篮、投篮技术出众的考生可以选择这项作为自己的专项。

②田径项目:对考生的先天身体素质要求高,必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考试发挥稳定性高,可以和基础素质练习相互促进。适合身体素质好,并且速度或力量或耐力有特长的考生选择。

③武术项目:对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原有运动技能水平要求不高,得分比较高,测试的稳定性较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比较好,其他素质一般的考生,可以首先考虑选择武术专项。

④乒乓球:对考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那些身体素质一般但比较灵活、球感好,从小就接触乒乓球的学生去可以选择乒乓球。

⑤羽毛球和其他项目:从近几年的考试成绩来看,苏州考生羽毛球的成绩都不理想。由于训练场地和教师的技术指导训练等原因,暂时不建议学生报此专项。其他项目,建议考生可以关注一下排球专项,排球专项对考生的原有运动技能水平要求不高。

(2)在初期训练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多进行球类练习,来熟悉球性,培养球感。另一方面,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柔韧、协调、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来提高学生选择专项的多种可能性。

(3)作为带队训练的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参加训练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其兴趣和比较擅长的项目,通过测试,从得出的数据对照体育专业考试评分表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得分高的项目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李光,李艳翎.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专项选择状况的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田麦久,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J].体育科学,1984(03).

[3]李荣华.高考体育术科项目的训练、专项选择及部分常见问题建议[J].青少年体育,2014(6).

观《高考1977》有感(推荐) 第10篇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还要伟大”,看完这部电影后,这句经典的台词依就映在我的脑海里面久久不能忘记。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都经历过高考,也许在高三时期,我们备战高考之时,心里可能会有一丝丝的压抑,甚至对高考的一点点嫌弃,是因为高考带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并且备战高考的那段日子总是有点无聊和乏味。可是时间回到1977年,看到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知识青年是多么的渴望知识,而在1977年之前,对于一个知识青年来说,能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电影描绘了这么一些人,77年之前,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作为国家的知识青年下乡到东北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劳动成为了他们的日常,然而作为知识青年,本应在这一时期接受教育的他们,却因为历史的原因而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过着本不属于他们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们听到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消息,他们知道他们出头的日子到了,最终冲破重重的阻挠,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并且考上理想大学。

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们向往知识和自由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人之尊严值得赞扬。当强子得知恢复高考制度后,随即去找场长老迟申请填表,不料老迟却为了自己的私心要在场里搞一个测试,强子不愿意屈从于老迟,自己决定要就地绝食。强子为了自己的权利,勇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最终他的坚持感染了周围的人,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间来,最终他们的坚持战胜了顽固势力,他们也获得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人之人性值得赞扬。“文革”期间,陈琼的父亲被判定为“历史反革命”,从而陈琼也因为这个黑帽子落得个成份不良的问题,她的成份问题影响她的爱情,以及她的未来。然而她的父亲,为了让她能参加高考,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黑龙江,给他的女儿带来了复习资料,甚至冒充招生办的干部尝试去说服场长老迟,最后甚至自己刻公章,造假证明,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女人一个干净的政治名声。她父亲所做的一切,是违反法律的,但却散发着伟大的父爱的光辉。他已经不再害怕国家给他什么处罚,他想做的,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如此可见,父爱的伟大!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第11篇

——观《高考1977》有感

姓名:卢国萍

班级:经济系0901

学号:2009161116

——观《高考1977》有感

当一张张黑白照片浮现在屏幕上,当一声声录取通知从高音喇叭中不断传出,当影片接近尾声,“珍惜”二字便深深的印在我脑中。

我忘了自己多少次的在拭去泪水,我确实是感动了,从这些奋不顾身的投奔高考考场的身影当中,我更进一步的领悟了大学和知识的含义,他们眼中流露出来的对知识的渴望,令我们汗颜。有这样一幕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当他们终于顺利报上名后,这群年轻人在冰天雪地中不断奔跑,追赶着开去考场的唯一一班火车,他们不停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那列呜呜前行的火车,更是知识的海洋,希望的曙光。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吗?它是一种精神——1977高考精神。他们才配得上大学生这神圣的称号,他们因渴望知识而上大学,他们为就图存亡上大学,他们为民族觉醒而上大学,他们时刻肩负着使命,他们拥有作为大学生最淳朴、最确切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回想曾经的高考岁月,相信很多同学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那是一段痛苦的时光,然而痛并快乐着。12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被我们奉为至理名言。为了跃入龙门,我们像拉紧弦的弓箭,没日没夜地学习。就连放假休息的时间也被补习所占用。总之,高考压力无处不在,甚至牵动着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各界敏感的神经。几家欢喜几家愁,高考关系着成千上万莘莘学子的命运。高考落榜则意味着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要么再次苦读,要么另觅出路。金榜题名则是苦尽甘来,与理想的实现又拉近许多。至今还记得,当时得知大学录取消息后自己激动的心情和父母欣慰的笑容,那是抛弃了一切压力而发自内心的欣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经验、知识、能力等等。泰戈尔曾这样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努力过,拼搏过,就不会遗憾不会后悔,因为已经尽力,并且没有浪费这大好的青春时光。

正如导演想给通过影片给我们这一代上的一课,社会有各方面的诱惑,也有各方面的问题,一个人的幸运是一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人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才是真正幸运的事。“若真有抱负建好中国大学,不必到哈佛、牛津去取经,只要买张去昆明的火车票,到西南联大的旧址上走一走,想一想,答案就有了。”熊培民的这句话,是不是会让听到这句话的人沉思?我会。答案只是旧址吗?不是,是精神,我们渐渐缺失的,大学赖以生存的是精神,崇尚知识,尊重文化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而不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高档次的住宿环境和功能齐全的运动场。

恢复高考已经33年了,中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日趋完善。作为80、90年代的学生,我们是幸运的。如今,风华正茂的我们正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中学习,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知识的熏陶。20多岁的我们,正处于读书的大好年龄,也不再像文革时期的知识分子,想读书却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无法读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青春易逝,机遇难求,我们何不把握住这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不懈奋斗,拥抱灿烂的青春!

未来的路很长很长,还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高考,但高考的压力依然存在于当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之中。现在的就业压力远比高考大,考研考公务员也是难上加难,我们该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且时常在脑海中描绘着理想的蓝图。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空想,而不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美好的未来是建立在现实的努力之上的。只有确立好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把握住眼前的一切,从现在做起,为理想的蓝图添砖加瓦,才能建立起宏伟的高楼大厦。

观高考体育专业考试有感 第12篇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如果说五彩斑斓的是青春年华,那么,高考倒计时的365天便是黑白色的世界末日。如今,我们只记得那是一段不愿再被提起的回忆,却不知为了这段“回忆”,曾经那群怀着迫切心情的青年是如何度日如年的经着这11载冬春秋夏。

影片开头是三分场的全体员工正在看邓小平复出的影像,突然断电,大家便轮流“人力发电”,在这场兴致勃勃的“活动”背后似乎预示着什么:邓小平复出了,中国会有什么变化?

黑龙江的三分场是当时中国社会万千知识分子青春坟墓的典型,一群群满怀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只能在一个又一个的365天里麻木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工程。昔日的课堂成了回忆,眼下如何使年产突破新高,怎样干好下一项工程才是硬道理,至于返回校园这样的事„不,应该是奢望都没有望过更不必说还能再回到往日„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一鼓作气的呐喊早已让憧憬幻化为妄想,制止一切都麻木之后,习惯了这年复一年的“机械性”。

恢复高考的消息不胫而走,本沸沸扬扬的欢喜在老迟的一番整饬下风平浪静,但他腰里的那枚印章却怎也按捺不住迫切重生的蠢蠢欲动心—大家都在准备着。首先是陈琼的父亲接到消息便马上赶往黑龙江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其次是强子拜托阿三一起偷书,再则是连长潘志友的加倍努力。似乎一种无声的力量在滋长,不服输地和什么较着真„

一场大火烧碎了往日的沉默,这便是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把火—恢复高考。火势借着风向更烈了,这象征着那一颗颗蓬勃着的心恢复了11年前的生机—烧吧,烧吧,将往日的麻木与腐朽化为灰烬随风而散吧;重生,重生,中华民族要重生!就在大家为希望欢呼时,又一难题横亘在他们面前—老迟。企图凭着腰里的那枚印章左右一个人的一生,企图凭着场内测试赌一把为自己的农场留下苦力。为此,陈老不得不在女儿的压力下做假证明,强子,小根宝等绝食反抗,新旧矛盾重重叠加。后来,陈老告诉老迟,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伟大得多;庄稼一耽搁就是一年,那人呢?11年啊,一枚印章左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你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办?一个沉重的问题摆在老迟面前,孩子们的前程他负担不起啊!后来,小根宝死了,鲜红的血浸红了洁白的雪,他是为了强子。高考临近了,在送他骨灰回家过程中却因无证明被拒绝报名,这时老迟的电报如“及时雨”般地滋润了他原本焦躁不安的心。

老迟其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同时又是当时旧势力的典型代表,但他身上却也存在着一丝“反抗”力量。开会时,他仍然习惯性地说“三分场”,“分”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带有反革命色彩的,当被底下人指出后,只是一笑,之后照旧。“文革”时期,这样简单的错误怎可一犯十年,说明这个表面以毛泽东语录为行事原则的人内心也是明白的,只是后来,为了自己农场的利益不断用“组织”和“权力”打压那群“不安分”的小青年。也许是最终无法突破自己善良的底线,在陈老的却说下将高考报名表和“大印”交给了潘志友。大家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鸡飞狗跳的日子总算告一段落了。

和老迟的一系列斗争无疑是新旧两种势力的对立。青年知识分子独立,自主,曾经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满怀热情下乡改造,如今,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复兴国家的不二法门便是知识。强子同阿三偷书;越来越多的人陪他一起绝食,这就是例证。当11年后“老师好”重新萦绕在耳边,陈老含泪说着“同学们请坐”,沉睡了11年的历史苏醒了,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开始了!12月10日,为历史记下了辉煌的一笔。强子赶回来了,拖拉机也修好了,一切都很顺利,只待他们按时出现在考场。似乎是天意弄人,意外毫无预料地发生了。时间不允许万般

无奈和绝望,潘志友当机立断,率领大家奔向火车站。影片中的这一幕尤为感人,一群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越过茫茫雪原,前方并不是平坦的大道而是“林海雪原”,他们什么都顾不得了,就这样连滚带爬的,只要还赶得上!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你搀我一把,我扶你一把,谁也不愿把谁落下。一位受伤无法继续走下去的女孩大声喊着“你们一定要好好考!”无法同行,留给她的是怎样的遗憾!火车站那边阿三和妻子等不到人着急地破口大骂:“怎么还没到?这帮人是干什么吃的!”眼下,只有去求父亲了,夫妻二人双双跪地,不停的磕头苦苦哀求父亲再等等,再等等,可是,作为站长的父亲职责所在,只能狠下心来挥动那面旗。阿三的拳头重重的砸着地面,他恨,恨这帮人怎么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等了11年啊,然后孩子似的趴在地上哭了起来。

看到这里,大家的眼睛湿润了,高考并不只是参与者的事,它是每一个寻梦者的象征,是急于投身国家建设的壮志雄心!

正在大家站在绝望的边缘,老迟开着拖拉机“救回”了他们,一切还算顺利吧,可是,陈琼的证明出了问题。老迟向领导求情:“要是你为了孩子敢不敢?”,“敢!”,“我也敢!”简单的对话大快人心,在新时代背景下,铁的规定在理智人情面前是可以让步的。

暖暖的人情,暖暖的天空,暖暖的时代。

上一篇:保育员岗位职责下一篇:《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