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意识扎根心灵深处

2024-08-18

让法治意识扎根心灵深处(精选6篇)

让法治意识扎根心灵深处 第1篇

让法制意识扎根心灵深处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让法制意识扎根心灵深处》

自2001年起,我国将每年的12月4日确立为法制宣传日。在这天,全国的司法系统和社会各机构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律精神,意在让律至上、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普世价值观走进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增强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法制思维,培养公民自觉形成法律是红线的底线意识,从而成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时到今日,法制宣传日已走过了十五个春秋。每年的这天,学校都要对大家进行一次普法教育,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熟悉法律的先行者、运用法律的实践者、宣传法律的传播者。能够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处事行为能多几分法律的考量,不干违法之事。

法律是什么?法律的本质界定的就是什么不能干,什么可以干,它统摄的是所有公民行为的最低限度。法律的意识基础是社会公理,维护的是基本的社会良知。在一个法治的国度了,不懂法律,不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会带来两个后果:其一,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受到侵害,其他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其二,自己所做的事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法而不觉,最终会受到法律惩罚。无论哪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经历和体验的。因此,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当是一个法制国家公民的基本素养。

前不久,湖南某地一学校的三名学生,年龄大致11到13岁,在周末翻墙进入学校盗窃学校财物,被学校一住校女老师发现,三位学生为了掩盖和隐匿自己的犯罪事实,残忍地将女老师杀害,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第一时间破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目前案件正在审理当中。这起事件的起因还是因为这三个学生上网缺钱,遂产生偷窃学校的想法所致。

这是一起很典型故意杀人的案件,而且发生在未成年人的身上,就是因为他们的无知触碰了法律的红线,而将遭受到法律的严惩。他们的动机并不复杂,理由也很简单,但造成的后果也怕是他们都没想到的。很显然,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高墙大狱。

据司法部门的有位负责人介绍,近些年,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呈上升趋势,而且倾向于低龄化,案件性质往往恶虐、案件发生的动机单纯但结果严重,案件的当事人往往不懂基本的法律常识。这种类型的案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既要防微杜渐,更要认真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做任何事要多点是否违法的考量。

为了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我倡议,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渠道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在校期间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各种要求。更要理解每种法律规定的基本要求,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

2、多认真听取各种典型的法律案例,形成对自己的一种警示教育作用。在现时代,法律就像阳光和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多获取间接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防范力和免疫力。

3、在生活中、学校里、社会上,做每件事都要有权衡利弊的思维。常言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小事冒出的不良苗头,如果不及时纠偏和改正,迟早会发育成走上人生歧途的起因。

4、要形成崇尚法律、法理至上的人生信仰。法律的诞生是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它是调节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的平衡和杠杆。因此,作为当代的中小学生,我们必须从小树立这样的观念。

同学们,法律条文乍看起来是抽象的、枯燥的,法律的惩罚措施听上去是冰冷的。但,当你真正理解法律存在的真正内涵意义后,你又会觉得它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体温的。让我们从现在起,让法制意识扎根到心灵深处,让法律这柄大伞为我们撑起一片自由快乐成长的蓝天。

谢谢大家!

2015年11月30日

让历史人物扎根心灵课堂 第2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历史人物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学,要想构建扎根心灵的课堂不能少了“人物”二字。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典型情境,谈谈对历史人物的追寻与应用的理解。

一、历史人物的“还原”与反思

(一)融入“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有魅力的历史应该是历史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的。以人教版选修一《戊戌变法》中对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的去留问题为例。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只靠教师苍白的说教是没有说服力的,就算教师磨破嘴皮,还有很多人认为谭嗣同想以鲜血唤醒民众的做法是愚昧的、不值得的。

谭嗣同上刑场时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达了谭嗣同的什么心情?为什么“无力”?有没有别的地方可得到“力”呢?继而转向思考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维新志士的鲜血留给后人什么启示?并谈谈你对谭嗣同去留的看法。

根据信息层层设问、步步引导,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逐步形成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存在的意义,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懂得了真、善、美的真谛。当然,有血有肉的历史需要在倾听历史的回声中感悟教学的真谛。历史是需要用心体悟的。

(二)再现真实生动的历史事件

历史有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所以历史应该是形象生动的。但由于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历史变味了。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挖掘历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做一些合理的补充,由此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感悟历史的真谛。

以人教版必修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例,我设置了相关人物和情景。

材料: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这部30多万字作品的问世,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段此起彼伏、规模宏大的逃港风潮,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一个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垫。

针对这则材料,教师首先提问:“广州、深圳一带的人为什么要往香港跑?”接着再向学生发问:“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一局面?靠镇压行吗?中国有没有吸引外资的条件?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说明了什么?”讲到这里,学生对“改革开放,势在必行”,“逃港现象催生了经济特区”的形势就能有所理解。

(三)挖掘“见微知著”的历史人物

以人教版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中古巴导弹危机为例,教师只需稍加渲染就可呈现当时发生的真实故事。

那是1962年10月的一个傍晚,在美国,有一对中产阶级夫妇像往常一样,晚饭后准备去散步。不经意间,他们听到一段广播,顿时,下意识地感到,一场灾难和恐怖即将来临。于是匆忙间,准备了足以吃几十年的食品,惊惶地躲到了自家的防空洞里,把出入口全部封死,只带了一台收音机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不久,收音机突然不响了,夫妻俩断定,人类的大难降临了。索性打消了出去的念头。一待就是二十年。后来因老太太的去世,老头想尽一切办法爬了出去,发现外面还是老样子,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听到这,大家一定感到困惑:他们到底听到了什么样的广播呢?一段广播为什么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二十年生活在黑暗之中,与世隔绝呢?为什么后来男主人出来又并没有看到任何变化?谜底到底在哪里呢?教师就带大家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为男主人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充分领悟和发掘“历史”人物,可以点化课堂,营造氛围,于细微处见精神,再现“原生态”的历史沧桑,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

二、结语

德国教育思想家普朗格说过:“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历史是有“情”的、有“生命”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讲出这种“情”和这个“生命”。历史教学一旦抽去历史人物,就只剩下苍白的框架和生硬的说教。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敏锐地捕捉更多典型、生动的“人物”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进一步提升历史课堂的魅力,点燃激情与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7).

让法治意识扎根心灵深处 第3篇

<精彩回放>

片段一:水灾降临——我不怕!

(视频播放洪水片段)

师:同学们,突如其来的洪水,使无数房屋倒塌,桥梁冲毁,甚至连我们的生命都陷入了绝境。观看了刚才揪心的视频,老师想到了10月7日因菲特台风带来的我们余姚发生的特大水灾。

(出示余姚受淹的照片)

师:同学们,洪水肆虐我们家园的那些日子里,你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

生1:我们家一楼进水了,爸爸妈妈把水和食物搬到了二楼。

生2:我家停电了,晚上用蜡烛和手电筒照明。

生3:我们家冰箱里的食物可以吃上三、五天,后来几天我们全家吃方便面和快餐。

生4:爸爸妈妈知道要停水,事先在浴缸、水桶里装满了自来水。

生5:我家进水很严重,爸爸拆下大门当作小船,我们安全到了外婆家。

……

师:水灾中,当停水缺粮时,当水漫住房时,当道路成江河时,当通讯设备成摆设时,我们的市民并没有慌乱,并没有妥协。我们冷静迎接,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我们取得了抗洪的胜利。

反思一:触景生情,唤醒生活体验。

教师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开发能够激活学生内在情感体验的课件,创设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境中,从而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

2013年12月上旬,我参加了市品德学科优质课评比,执教的是六年级的《生命的突围》这一课,当时距离余姚发生建国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大概2个月左右时间。肆虐的洪水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呼啸的狂风也已停止了呼吸,姚城人们又回到了往日平静有序的生活中。课堂开始,我播放洪水视频,学生们的表情立马由开始时的兴奋变得庄重起来,尤其播放到凶猛的洪水冲垮桥梁和房屋,冲走路边的行人时,很多学生屏住了呼吸,教室里阒寂无声,菲特台风中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接着我用照片出示学生们熟悉的情景:①洪水中的江南新城小区;②陆埠镇中心卫生院在水灾中的情景;③余姚远东工业园区的受灾情况;④我老家一个村庄的道路,洪水中已成了江河的情景。一张张鲜活的照片领着学生们重新回到了令人铭心刻骨的洪灾中,触景生情,使大家认识到当灾难无情降临时,一切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为重,任何身外之物都可以抛至一边。

片段二:挑战灾害——我有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论的是水灾中的避险和逃生,其实自然灾害远不止水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机智地应对其他的自然灾害、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呢?

(四人小组讨论课前预习任务)

师:什么是生命三角?借助插图加以理解。

师:请大家找找教室里的生命三角。

生:(找到生命三角)

师:评一评哪些孩子找的生命三角更适合藏身?

生1:教室四周的角落有承重墙支撑,能形成生命三角,而且空间较大。

生2:讲台桌比课桌坚固,讲台桌下更适合藏身。

……

师:同学们,灾难也许离我们很近,随时都会降临,但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科学的避险逃生方法,那么我们的生命之花就能绽放得更灿烂、长久!

反思二:巧设活动,体验真实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其课上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品德教材中虽然也有不少“小剧场”、“活动角”、“小调查”等,但是这些都只是静态的图片,缺乏感染力。只有让这些静的动起来,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不断探索。当然这个“动”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巧动”,是将学生置身于他们所喜爱的、能充分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活动情境中,从而激起学生发自肺腑的心理感受。

课堂中我让学生开展“找找教室里的生命三角区”这一活动,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首先,我们的学生都是喜欢表现自我的个体。在课堂上,孩子们都渴望展现自己,并且成为课堂的焦点,同时也希望被同学和老师所肯定。其次,设计这一活动最关键之处不是只为了让课堂简单地热闹起来,而是为了考验学生的观察、洞悉能力。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自乱阵脚,应该沉着、镇定地寻找逃生避险的途径和场所。最后,通过寻找教室里的生命三角区这一活动,还让学生评议“哪些同学找的生命三角区更适合藏身”。学生们发现:教室四周的角落有承重墙做支撑,能形成生命三角区,而且空间大,适合藏身;讲台桌比课桌坚固许多,它的下面适合藏身;按照生命三角理论创始人道格.库普的说法,地震时“趴在课桌下面、紧抓桌腿”不可取,会导致98%的死亡率。

片段三:机智求救——我能行!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种灾难降临时的逃生避险方法,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灾难的突然降临,我们会措手不及,导致陷入困境。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

生:向外面求救。

师:你们知道哪些求救信号?

生1:拨打电话。

生2:光信号。

生3:声音信号。

生4:颜色鲜明的物体。

……

师: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到的本领进行知识大闯关。

(知识大闯关环节)

师:同学们,天灾无情,只要我们有面对的勇气、智慧、方法,那么我们就能安全地度过灾难。下面,老师把国家减灾委专门为中小生编写的《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送给大家。

(课件播放:《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

反思三:合理拓展,丰盈教材内容。

鲁洁教授曾指出:“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一根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它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焕发静态图文的生机,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人文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得到真正的体现,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课堂的高潮过后,我设计了“避险逃生知识大闯关”活动。通过“擦亮眼睛 来判断”、“心思缜密 来选择”、“锦囊妙计 来陈述”这些环环相扣的闯关环节,不但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闯关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教给他们一样本领、一个技能,更有一种生命意识,可谓起到一举多得、一石三鸟的功效。

让美德扎根儿童心灵 第4篇

一、快乐体验:汲取心灵成长的养分

刘铁芳在《给教育一点形而上的关怀》一书中指出:儿童的理想人格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单纯、丰富、高贵。单纯涉及的是儿童对自我生命本真的保护,是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长;丰富指涉的是儿童生命世界的展开,是指以爱和想象而扩大的儿童生命世界的内容;而高贵显现的是儿童在人类文化经典的引导下,个体人格尊严不断地生成,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对理想人格世界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时,要确立儿童的立场,为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的心性得到锻炼,从而自然、健康地成长。

【案例1】做呵护蚕宝宝的天使

本学期,围绕广东省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们共欢乐”的话题,我在“分享的快乐”主题下选择“养蚕”的体验活动,与科学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了关爱、责任与分享的教育,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为期一个月的养蚕活动中,许多孩子都很珍惜这一难得的实践机会,非常投入地参与了这一活动。他们在给蚕宝宝清理蚕房、清洗桑叶等活动中,收获不同的惊喜;通过跟班上同学交流,彼此分享观察与发现的快乐;他们经历了蚕宝宝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见证了蚕宝宝结茧的精彩瞬间。在照顾蚕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劳动,收获了喜悦。从孩子的日记中可见一斑:“我每天要给蚕宝宝换2到3次桑叶,桑叶不能太凉,要撕成小块。每天都要给蚕宝宝清理蚕房,因为我想给蚕宝宝一个干净的家……”“别看蚕宝宝个头小,肚子可不小。我放了一片新桑叶在盒子里,它们立刻赶来,原来蚕也和人一样喜新厌旧啊!”许多孩子都说,只看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认识蚕宝宝,但是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感悟到什么是责任心,什么是爱心。

设置这样真实的生活场景,充分尊重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为儿童的品德养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由于事先没有告知学生这是一个检验品德的实验,活动因为真实而具有教育意义。那些将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孩子,展现了非同一般的爱心与责任感,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更丰富,成功者所必需的责任心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开始在他们的心灵中萌生。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这样写道:“你们要知道,一个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从父母家里留下来的回忆,是世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能将许多这类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真实的实践体验将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最好的营养成分,它能促成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二、榜样激励:获取心灵成长的动力

在品德教学中,要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关注与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保持与其思想信息交流管道的畅通,引领其心灵发育上。深圳的孩子大多拥有较好的家庭环境,有些还很富裕。优越的生存状态、长辈的娇宠让很多孩子变得自私而张扬,较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不愿意妥协。面对这些孩子,如何开展品德教育呢?用顺手拈来的典型事例来激励同伴的成长,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案例2】懂事的小华

广东省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困难,我不怕”主题,要求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和积极生活态度的教育和引导。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讲述自己是如何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的。其中,小华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全班孩子的心。他家里兄妹五个,仅靠着父母微薄的收入很难在深圳生存。他的两个哥哥到了周末都要出去打工,他从小就在家里帮母亲做家务活: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还负责养狗。虽然家里经济困难点,但是他学到了很多生存的本领,觉得很快乐。

听了他的讲述,孩子们都很感动。于是,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小华就是好榜样,他也会像小华那样不怕困难,乐观面对生活的;有的说,其实困难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不过是自己怕吃苦而已。最后,我总结道:“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跟小华同学相比,大家遇到的困难都要小很多,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会觉得困难可怕了。当你变得坚强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课后,我还安排同学们尝试做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及父母的不易,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此后,我不但表扬那些在家务劳动中表现突出的孩子,还通过小华同学的日记与作文展现其独立、坚强的一面,以感染其他同学。在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日记中,他详细描绘了和妈妈一起做月饼的故事,他还把他们家手工制作的月饼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我以此事为契机,告诉孩子们:家境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乐观面对,凭着我们勤劳的双手,不但能做出这种经济实惠的月饼,还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贫富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自立、自强则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受小华和其他几个爱劳动的同学影响,很多孩子回家后也主动要求承担部分家务活,战胜困难的勇气明显增强。同时,也体会到了与人分担、与人分享的快乐。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个体成长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适应,而是在精神上成人,是个体人格的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关注周围发生的事件,通过真实可感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孩子们,让品行良好的同学成为周围同伴的榜样,同时引导孩子们通过个体不断的付出而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满足。这样,美好的品行方可自然生长。

三、自觉反省:搭建心灵成长的阶梯

nlc202309032135

由于小学生自我约束力与自制力不强,教材中的道理他们能明白,有些还常常挂在嘴边,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全做到。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自觉遵守呢?《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经过多年尝试终于发现,学生的品德发展要经过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行为准则,从低到高分别是: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的学生有很多来自社会底层,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很不好。为了教育好他的学生,他总要花很多时间给孩子们讲解这六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并且要求他们对照检查,通过日复一日的自我反省以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这给我很大启示:要让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深入学生的心灵,需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唯有自觉反省,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缺点与错误,才会有意识地改进,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从他律走向自律。鉴于此,我时常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开展自我反思。

如在上《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反思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近期学校开展的校运会活动,认真反思自己在校运会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有的学生说:“作为运动员,我拿到了200米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是回到班里后,我太骄傲了,就随便嚷嚷,大声喧哗,影响了其他同学观看比赛。”

有的说:“作为观众,我一直在看书和吃零食,也会随意将垃圾扔到看台上。运动会结束后,听到老师讲日本人在观看大型比赛散场后,可以做到场内片纸不留,展现了极高的素养。我很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有素养的观众。”

有的说:“看到别班的同学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就在那里喝倒彩,这是不对的。成绩不如别人的时候,要对别人致敬,要向别人学习。”

我最后总结:“大家都知道在比赛的过程中参赛选手要遵守比赛规则。但是,作为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也要遵守规则,如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为所有的选手喝彩。有的同学虽然做错了,但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大家记住,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以后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

诗人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对尚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而言,自我反省无疑是搭建道德成长的重要阶梯。在我的品德课堂中,反思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每次活动结束,我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得失;在单元学习结束后,也必然要求他们小结一下;学期结束后,要有一个整体的自我反思……日积月累的内省,促使学生们自我检讨、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德育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让孩子们过一种道德的生活”,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在开放的课堂中,在大量生动可感的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感;在富有韵律的生活中养成奠定一生基础的良好习惯;在与内心呼应的自我反省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外国语学校侨香校区小学部 广东深圳 518034)

责任编辑 王清平

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第5篇

关键词:自信;暗示;尊重;宣泄;挫折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尤其是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但是,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自信是个人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格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对未来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条件。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很多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等等,都可能使学生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巧妙暗示,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愉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长处,值得你崇敬和你羡慕;你也有优点,在别人眼里,你也是很棒的。教导学生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第四,给学生创造各种展示才华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去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理念。

二、给予学生以爱和尊重

尽量对学生做的事进行积极地评价,让孩子树立自信心,逐渐做得更好。爱和尊重是每一颗心灵都渴望得到的,即使是乞丐仍然有不吃嗟来之食的说法,更何况我们每一个心智健全、需要和谐、健康发展的学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关爱,当我们怀着一个爱心去面对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的春天,满世界的笑靥。

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是神圣而伟大的,而能给予孩子尊重,他们便像得到莫大的恩惠而更努力地做好自己。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但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要尽可能地在其中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加以鼓励,循循善诱,使学生能从心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给学生尽情渲泄的机会,使学生时常保持愉悦的心境

自信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自信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这时,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乐观、自信。

四、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面对挫折,如何才能不灰心,不低头,百折不饶,充满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提高认识,明白“挫折和失败也是人生的财富”的道理。每个人都需要抗挫折能力。每个人在一身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学业的失败,感情的失败,失去朋友和亲人,人际关系的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个人不可能逃避,而应该是积极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班会课、体育课、各类比赛、静思等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都是一路坦途,总有崎岖不平,总会有挫折,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其次,相信学生,放手让孩子去做事,不论成败。适时适度地把一些问题、障碍交给孩子处理,让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久而久之,他们处事能力增强了,承受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再次,选择适度的目标进行挫折教育。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他们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

让环保意识扎根在孩子心中 第6篇

一、保护环境,先从保持教室的整洁开始

在一次手工课之后,教室的地板上全是孩子们剪下的手工纸,教室里一片狼藉。这时我看见君君一个人趴在地板上,认真地捡着地上的碎纸屑。我把全班小朋友都集中了起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君君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地上全是垃圾脏死了,君君把垃圾捡起来,这样做真好。”有的说:“如果地上的垃圾没有人打扫,垃圾就会越来越多,我们教室就像我们家门前的垃圾箱了。”有的说:“余老师,阿姨刚扫完,地上本来很干净,我们把地上弄脏了,所以君君要捡纸屑。”……在孩子们的议论中,全班孩子都对君君的行为进行了表扬。我又让孩子们想一想,那么我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教室更整齐呢?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决定在教室的墙角边摆上两把幼儿能够使用的小扫帚,方便幼儿及时整理教室。从此以后,教室地面的整理工作都交给了我们的孩子。每当地上有垃圾时,不用老师提醒,总会有孩子自觉地打扫干净。保持好教室的整洁,是保护好环境的前提。

二、爱护自然,先从照顾班上的自然角出发

自然角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一个绿色小窗口,我们班的自然角中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小草、小花,以及小鱼和小乌龟。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幼儿园,就会聚集在自然角旁边,替小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喂食。他们边看还边议论着:“你瞧,我的小草长出来了。”“开花了,开花了,昨天还没有花的。”“小乌龟认识我了,每天我喂它吃东西,它都不怕我的。”“你看,小金鱼游到那边去了……”我轻轻地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说:“小植物和小动物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才能长高、长大。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环境被破坏了,那这些小鱼、小乌龟、小草、小花都会死掉的。”畅畅连忙说:“余老师,我知道的,环境污染很厉害的。”“什么是环境污染呀?”我连忙追问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问题,纷纷睁大了眼睛,争先恐后地说:“环境污染就是乱扔垃圾,到处都是垃圾”;“汽车尾气排放,空气被污染了”;“废水排放,河水会变黑的”;“还有酸雨”;“全球气温变暖”……“是呀,那么多污染真可怕,让我们一起好好对待自然角里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吧。”孩子们认真地点了点头。

三、变废为宝,以废旧物品的回收为前提

中秋节刚过的一天早晨,朵朵提着一只漂亮的大灯笼来到了教室。那是一只制作精美、富有创意,而且非常别致的灯笼。朵朵骄傲地提着灯笼,给这边的小伙伴看,给那边的小伙伴瞧,得意地说:“你们知道这个灯笼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是用月饼盒。奶奶和我一起做的,漂亮吗?”孩子们围住了朵朵,羡慕极了。有的孩子说:“哇,真的很好看的!”有的孩子说:“朵朵,让我拿一会儿好吗?”有的孩子说:“我们家也有这样的月饼盒的,可是被妈妈扔掉了。”我来到孩子们中间,接过朵朵手里的大灯笼,提得高高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见,说:“朵朵和奶奶真聪明,能把废旧的东西做成那么漂亮的灯笼,太了不起了。”这时筱筱连忙说:“余老师,我知道的。上次我和妈妈从电视里看到,人家把喝完的可乐瓶做成花瓶、娃娃,可漂亮啦。”小宝也大声地说:“这就是变废为宝,你们懂不懂?”从此我们教室的门口多了两个宝贝箱,里面装满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瓶瓶罐罐、大盒小盒……每当孩子在手工角游戏时,总会去宝贝箱中寻找制作的灵感。

四、多种游戏,在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环保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爱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保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需要大量的材料,老师与幼儿一起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纸板、酸奶杯、碎布等废物让幼儿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减少垃圾、利用废物、节省材料的意义。此外,还可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安排各类游戏,如科学游戏《水会变脏》、《和大地娃娃交朋友》,体育游戏《植树造林》《清洁大行动》、《小鸟和老鹰》,音乐游戏《小青蛙》,使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建立环保意识。

通过对幼儿的渗透教育,教师综合运用认知、语言、艺术、游戏等多种教育手段,灵活采用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的环保意识由空白到清晰,由清晰到进一步增强。幼儿懂得了粗浅的环保知识,有了最初步的环境道德观念,开始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总之,环保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通过以上的这些活动,环保的意识虽然已经在幼儿心中扎根,并转变为了行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仍经常会受成人社会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这让我想到,环保之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槐树的离别作文下一篇: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