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2024-09-1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精选8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第1篇

开 题 报 告

课题内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信贷风险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尤其是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机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信贷风险.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商业银行将受到更多的国际国内因素冲击,承受更多的内外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突出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大,影响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金融抑制现象长期伴随中国经济生活的现实之中.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强化全面信贷风险防范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价值,又有实际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西方的商业银行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制度安排。要完整文章的+扣扣:(1499-0883-24)去掉中间的横线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在目前,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获取盈利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的。由于银行信贷经营对象(货币)、经营方式(信用)的特殊性,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在日常信贷业务中,如何防范和化解来自贷款对象(借款人)、社会和银行内部管理等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各级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实施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工作、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其内涵应该包含:经营理念险意识、识别防范风险能力、建立管理风险机制、规避化解风险措施、预警质量风险手段等。在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时,首先应用模糊数学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典型判别分析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然后使用VaR方法(张淼)、投资组合理论、信贷配额等手段分析信贷风险价值的潜在大小;特别是进行信贷风险博弈研究时,利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探索负债企业信贷风险问题过程中得出了三个指导信贷业务有价值的命题;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理论研究了我国信贷市场的类型与效率;凭借古诺模型和斯坦克尔伯格模型探讨了WTO条件下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企业经营者素质指标、发展前景指标、财务指标同时考虑在研究企业信用范畴内,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模型化、定量化的多层次综合评判,得以全面地反映企业信用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体现了企业信用等级的总体水平,为银行信贷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信贷市场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在信贷风险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与影响;并运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信贷市场上银行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了信贷风险度的理论计算方法、银行贷款风险与企业信用之间的数理描述、这些均有利于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信贷风险防范.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切实提出了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一些建议。主要运用了货币银行学、信息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学科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本论文拟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文字阐述的方法展开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进而得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一些建议。本文难点在于改革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的分析。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论文初稿完成时间10月30日 论文二稿完成时间11月12日 论文正稿完成时间11月25日

六、论文的写作提纲: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一)中间业务概念 1.中间业务的含义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类别

(二)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1.中间业务不直接影响存贷比

2.未来业绩增速面临压力,拓展中间业务是解决之道

3.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将会更加严峻,需要加快经营模式变革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盈利能力差 3.技术服务相对滞后,通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匮乏 4.相关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5.后续服务存在垢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1.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误区

2.收费标准偏低,且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 3.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4.市场调查不到位,营销手段不足 5.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要完整文章的+扣扣:(1499-0883-24)去掉中间的横线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 2.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3.加大技术投入,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4.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的服务 5.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发展

七、参考文献

[1] 郑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前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5)[2] 刘秋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

[3] 侯萌.刍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现代商业,2010,(05)

[4] 董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商情,2008,(05)

[5] 司彩丽,江文.中间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J].网络财富,2010,(02)要完整文章的+扣扣:(1499-0883-24)去掉中间的横线

[6]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7] 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5).[8]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9] 李燕,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青海师专学报,2005(S3).目录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含义 ········································································ 1

(一)中间业务概念 ·················································································· 2 1.中间业务的含义 ··················································································· 2 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类别 ······························································· 2

(二)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 2 1.中间业务不直接影响存贷比 ·································································· 2 2.未来业绩增速面临压力,拓展中间业务是解决之道 ······································ 2 3.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将会更加严峻,需要加快经营模式变革 ················· 3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 3 2.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盈利能力差 ··················································· 3 3.技术服务相对滞后,通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匮乏 ······································· 4 4.相关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4

5.后续服务存在垢问题…………………………………………………………4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分析 ······································· 5 1.在经营理念方面存在误区 ····································································· 5 2.收费标准偏低,且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 ··················································· 5 3.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5 4.市场调查不到位,营销手段不足…………………………………………… 5.风险防范意识不足……………………………………………………………5(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6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 ······································· 6 2.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 6 3.加大技术投入,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 7 4.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的服务 ····································································· 8 5.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发展 ····································································· 8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中文摘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它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就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及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改善国内条件并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步伐,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化经营模式的转变。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优点受到各国银行的青睐,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在我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中间业务发展迟缓,层次落后。如今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强势竞争,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国内商业银行受政策调控越来越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从传统业务中转型、逐渐打造各行独有特色已经成为提高各行市场占有率、上规模增效益的必经之路。而如何发展中小企业业务、零售业务以及中间业务,正是各行必须攻克的难关。本文将分为三大部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之路进行探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 转型 经营对策 中小企业业务 中间业务 零售业务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利差收入可拓展空间有限,银行为了生存,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即在非利差收入上下功夫,而中间业务是非利差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中间业务具有投资少、风险低、收益稳定和创新空间较大等特性,因此作为商业银行三大支柱业务之一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成为各家银行新的竞争焦点。能否通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进而加快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成功实现转型,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但由于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起步较晚,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发展的道路。正视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郑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前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5)[2] 刘秋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3] 侯萌.刍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J].现代商业,2010,(05)[4] 董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商情,2008,(05)[5] 司彩丽,江文.中间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研究[J].网络财富,2010,(02)[6]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7] 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5).[8] 邹新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统计与纳什均衡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9] 李燕,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青海师专学报,2005(S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第2篇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经验及启示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银行再造理论的广泛应用,中间业务已成为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加入了WTO,这为中国经济的再次飞跃带来了契机,也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正视即将到来或者正在降临的巨大挑战,中国的金融界也不得不承认“狼来了”的现实.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改变经营管理体制的同时,中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来增强银行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以及与外资银行一争高下的能力,而这个重担便落在了中间业务身上.因此,总结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成功经验,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 者:周建珊 ZHOU Jianshan  作者单位:广东省成人科技大学,讲师,经济师,广东,广州,510091 刊 名: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年,卷(期): 6(3) 分类号:F830.33 关键词:西方国家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经验   启示  

对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建议

在西方发达国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约占整个银行业收入的50%~70%左右。而我国银行业不断采取措施积极地深化业务经营的改革, 使得中间业务出现了快速增长。2011年, 我国16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了4, 06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8.6%, 显著高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增长。中间业务的大幅提升在今后必将逐步成为我国银行业改善传统业务结构、优化利润构成、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商业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后危机时代以来, 世界经济局势动荡不安, 国内经济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银行业的经营环境逐步恶化, 传统的业务经营模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保证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 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 提高其在银行收入中的比重, 则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 我国的银行业一直将息差作为其主要赢利点, 对于资产规模扩展的依赖性极强。2011年, 我国的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了113.3万亿元, 其中贷款占到51.34%。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中, 息差收入的平均占比幅度达到了80.56%。但是, 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这种传统的确定性息差收益将不复存在。

自1996年我国开放同业拆借市场以来, 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工作也开始逐步启动。2004年10月29日起, 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 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2012年6月8日,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2年7月5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此次调整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是银行开始以服务质量定价, 这次调息后, 银行没有全部采取一浮到顶的单一存款利率定价策略, 而是根据自身的服务价值, 计算存贷盈亏点, 大中小银行形成了分层有序的定价格局, 各行存款利率差异化初现;二是以客户价值定价, 银行根据客户类型及金额进行差异化定价, 用利率区分客户价值, 使存款定价更加精细化。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大, 差别利率的时代也已到来。过度依赖于息差收入而进行的粗放式的增长已不能够有效保证银行业务收入的稳定性。只有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打造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市场的竞争。因此, 面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挑战, 银行业必须要寻找新的利润来源点, 而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则适应了这一趋势。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背景下, 银行业要努力增强中间业务服务水平, 积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以增加客户粘性, 并逐步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 以真正回归作为服务业的本质。

(二) 服务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1、协助中资企业参与海外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对外投资蓬勃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累积, 已经颇具规模。截止到2010年底, 我国1.3万多家国内企业对全球178个国家 (地区) 进行了资本投资, 对外投资存量的金额高达3.1万亿美元。 (表1) 在国家倡导资本“走出去”的大背景下, 中资银行也要实现同步走的战略。我国金融业要提高综合服务的水平, 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国际资金的同时, 也要努力提供信息情报咨询、国际结算、信用担保、企业资产增值等中间业务服务, 以规避国际经济和金融风险, 使得国内经济循环能够有效地切合国际经济循环周转, 也为中国参与广泛的国际经济交往提供便利。

2、服务中小企业。

在我国,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中小微企业是国内数量最多、最具活力, 同时也是最具创造力的企业。以河北省为例, 截止到2011年, 全省中小微企业约为20.6万家, 占到省内企业总数的85%以上, 同年完成的增加值为1, 057亿元, 约占全省GDP44%的份额。但是, 据初步测算, 河北省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达到了5, 000亿元左右, 中小微企业面临严重“缺血”的困境已经十分突出。

小微企业可抵押物少的缺点使其很难从传统的存贷模式中获得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银行业在充当企业咨询师的同时, 能够更多地为企业提供其他渠道的融资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服务, 对于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型企业, 要为其上市融资提供“全程陪护”式的咨询、担保、代理等中间业务服务;另一方面, 要积极充当客户代理人, 代客理财, 为客户提供信托咨询、充当理财顾问。此外, 要积极为社会资本提供企业评价信息, 对中小企业进行风险分类, 引导社会资本为成长性强的企业“输血”。

注:不包括金融投资

银行业要充分发挥中间业务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较为优惠的措施, 以帮助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财服务, 以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从提供“硬资金”到提供“软服务”的方向转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产品定价机制。

近年来, 佣金手续费的提升成为群众对银行业议论的焦点问题。各种名目的中间业务收费不断上涨, 一方面造成群众对银行业满意度下降;另一方面也为其自身带来了更为严格的监管, 银监会计划于2013年实施规范银行业收费行为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消费者对于所享受的商业银行服务, 付出的相应成本应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 而问题在于目前商业银行没有十分具备说服力的价格制定体系, 这样造成了消费者对于银行业的不信任感不断增强。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由于市场竞争较为充分, 这样就使得其在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时, 都会进行成本投入测算、供求状况调研和客户意识分析, 然后制定出产品合理的价格, 使成本、收益和客户满意度达到最佳的平衡。我国银行业正缺少相应的定价机制, 加大了消费者的不满。

(二) 企业产品品牌化建设不足。

品牌化建设在提高企业信誉度、锁定目标客户, 以及提升客户粘性、产品的推广、业务的发展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 进行品牌化建设, 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是企业能够做大做强的根本动力所在。我国银行业由于没有形成从产品包装、品牌化设计直到后期宣传的完整体系, 这样就直接制约了对所开发产品的有效宣传, 从而造成消费者对银行品牌的认知度较低。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大型商业银行, 其中间业务产品之间区别仅在于名称不同, 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以工商银行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工行银行目前发行了181种不同的信用卡, 而这些信用卡之间除了名称不同之外, 几乎没有任何有别于其他同类卡片的显著特征。这种低层次的广撒网式营销, 在今后的竞争必将会被淘汰。对于中间业务的竞争, 各大银行比拼的是品牌、是服务,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的体验, 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 就无法在中间业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三) 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是任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对于金融领域, 尤其是对于急需拓展中间业务的中资银行来说, 人才的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间业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其有效展开要求银行同时具有机构信誉、专业人才、信息网络等资源。因此,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对于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是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我国的大型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 员工队伍老龄化严重、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面对新组建且具有小而精等特点的新兴金融机构, 大型银行可能难以保证以往的竞争优势。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中间业务所具备的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收益等特性, 对于银行业的整体业务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完善定价机制。

在现阶段, 传统的成本导向定价法已不能满足中间业务的定价, 对于服务这种虚拟产品的定价有很大的难度。中间业务的价格形成, 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定价, 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定价方法和定价模型, 不仅要考虑到中间业务服务本身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还要考虑到对其他业务成本和收益带来的影响。例如, 对跨行ATM机取款的收费定价来说, 不仅要考虑到同业结算费用以及场地租金、机器购置费、机器日常的维护成本, 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对于客户的吸引力, 以期能够带来其他业务量的增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在综合考虑之后才能给出相关服务项目的价格。

(二) 从产品同质化竞争向品牌化经营转变。

中间业务由于自身服务特性的存在, 使得市场对银行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 我国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 大部分产品都局限在拉大客户、拉存款等方面。因此, 我国银行业可借助国外成熟的品牌策略, 分析自身所属的行业地位、目标市场、客户需求, 以此确定自身的品牌策略。1、产品导向。把自身产品同某一类型客户的形象联系起来, 使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其针对的客户群;2、服务导向。银行通过对目标客户最关心的服务进行分析, 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 建立同客户友好互动的关系;3、地域导向。利用地域间隔进行价值区分, 根据银行自身占有的区位优势, 树立自己地域性服务的超级银行形象。总之, 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自身的行业地位, 以确定自己的服务特色, 在努力树立特色品牌的同时, 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 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 各家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培养和扩大人才的规模, 迅速优化员工队伍。首先, 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计划, 把过去分散、传统培训模式改良成持续、长久、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其次, 进行差别化培训, 在培训实践中既要区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等不同的知识需求, 也要区分入门型人员和提高型人员不同的知识层次;再者, 要建立岗前任职考核, 无论是上岗还是换岗, 都要根据中间业务的岗位要求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 以保证中间业务岗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 要建立专门的考核体系, 对于在业务运营过程中成绩比较突出的员工实行奖励,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 我国银行业还应探索银校合作的模式, 采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岗培训等订单式手段, 建立产学一体化的模式, 以增强金融人才的储备力量, 为银行在创新型中间业务上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EB/OL].2012.5.10.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第4篇

一、中间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中间业务规模快速扩大

目前,仅工商银行就开办了包括结算、代理、银行卡、信息咨询、担保及承诺等九大类、四十个品种、三百余个产品的中间业务。中国银行外币结算金额达124483万元(折人民币)。

(二)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

各行普遍遵循规模和效益并重的原则,在推动中间业务发展的同时,中间业务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对经营的贡献度明显提高。2008年工商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430万元,同比增加1057万元,增长幅度达到76.98%;建设银行通过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调动了基层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中间业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1933万元,增长70%,人均中间业务收入达到2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占比6.93%,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三)银行卡、本外币结算和代理保险收入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2008年农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累计实现收入965.3万元,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66.21%,占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当年银行卡业务收入的69.99%,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一季度,农业银行银行卡、本外币结算和代理保险等三项中间业务完成收入383万元,占同期中间业务总收入的92.96%;建设银行三项中间业务完成收入224万元,占同期中间业务总收入的16%;工商银行三项中间业务完成收入425万元, 占同期中间业务总收入的48.68%;中国银行三项中间业务完成收入166万元, 占同期中间业务总收入的93.02%。

(四)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收益好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开办了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2008年共计完成收入1604万元。其中工商银行2008年度完成信息咨询业务收入382万元,财务顾问业务收入344万元。尤其是通过开发大集团、大客户的财务顾问业务,利用银行的优势协助企业客户开展理财服务,实现了银企“双赢”。

(五)有效推动了存贷业务发展

中间业务发展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尤其是借助商业银行的人才、信息、网络和科技资源开展的一些代收代付中间业务品种,安全性高,快捷高效,方便了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增强了对客户的吸引力,树立了商业银行的良好形象。据调查,该市国有商业银行超过60%以上的新增储蓄存款、超过40%以上的新增对公存款,是由代发工资、代收税费等中间业务带来的,结算业务和贷款业务的发展同时为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创造了条件,中间业务和存贷款业务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中间业务发展及收费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中间业务规模仍然偏小

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工商银行为12%,农业银行次之为7.99%,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均未达到5%。而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相比差距明显,说明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开发与调研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各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重视程度不一

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开办的品种看,各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重视程度不一。从中间业务收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2008年中间业务收入6462万元,其中,工行中间业务收入最高为2430万元,占四家行收入总额的37.6%,收入最低的中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仅占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收入总额的10.06%;从中间业务品种看,开办品种最多的为工行,其次为建行,而农行、中行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类业务至今没有开展,与工行、建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三)中间业务的收费政策和标准需要规范

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金融机构在中间业务收费方面随意性较大,没有将收费政策和标准以适当的方式公开,社会公众对银行能够开办哪些中间业务、各种中间业务的特点以及收费标准知之不多,加之长期以来银行经营观念的偏差以及同业的恶性竞争,少收、免付、垫付中间业务服务费用成了银行间争夺存款份额的“砝码”,影响了中间业务收费的正常进行。

三、进一步推动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是银行业在市场竟争中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并对降低银行业的金融风险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中间业务发展的激励机制,完善相关的制度办法,在资金、费用、网点设备、专业技术力量和领导组织上实行倾斜政策。

(二)加大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力度

鉴于社会上对银行中间业务类产品缺乏足够了解,商业银行一是要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组织,延伸服务网络,使中间业务发展有必要的组织保证;二是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中间业务产品的推介和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促进银行中间业务知识的普及;三是各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按照各自的目标客户群进行重点营销,不断提高市场营销的效果;四是优化营销服务,对市场潜力大、需求广泛的客户要重点营销、跟上服务,对一般客户要实行个性化服务。

(三)统一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

对需求量大、影响广泛的中间业务产品(如结算业务)要实行统一的政府定价,各行严格执行;对普遍能够开办的中间业务产品,实行行业指导价格,由银行业公会负责发布,各行参照执行;对各行推出的特色中间业务执行市场调节价格,由银行与客户协商确定。通过统一收费政策,扭转当前存在的收费混乱的局面,防止不正当竞争问题的发生。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第5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金融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金融这一处于旺盛成长期的金融创新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邹小亢和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即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物流金融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是实现供应商、采购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多赢的有力手段。

一、物流金融的典型业务模式

(一)仓单质押融资业务

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是指申请人将其完全拥有所有权的货物存放在银行指定物流公司,并以物流公司出具的仓单在银行进行质押,作为融资担保,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申请人提供的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

(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

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即借方),将其拥有的存货作为质物,向资金提供企业(即贷方)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存户资格的物流企业(中介方)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方贷款的业务活动,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三)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能够满足借款人因应收账款占用造成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优化客户财务报表。银行的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 -90%,企业将应收账款抵押给银行后一般不通知相关的客户。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物流金融在中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一方面,它加速了供应链贸易流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效的金融安排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物流公司利用在货运代理与货物监管方面的优势为银行融资建立了强有力的防火墙,实现客户、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共赢。在中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及物流创新服务产品,目前市场处于加速上升状态,也成为国内银行扩展新业务的趋势。

(二)物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时问不长,还没有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作业规范,物流企业和银行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银行没有专门针对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的操作规范,还是运用一般信贷操作流程规则来办理物流金融信贷业务,致使物流金融信贷业务手续异常繁琐,效率低下。同时物流金融方面人才缺乏,国家的政策法律也不够健全了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

(三)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优势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得到理想的投资收益。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继续扩大服务面,开发新客户,培育优质客户。同时,商业银行也能通过简便快捷的收付款服务,为物流客户解决付款信息和销售资金速到账等问题。

(四)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劣势分析

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目前还缺乏相应制度规范,没有制定相对统一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合同条款规范和相应的操作标准。由于与物流企业在业务上分歧大,难以对业务涉及的担保品进行有效的保管和监控。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提供物流金融系统化的产品设计,继续将业务扩大。同时,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于,使得物流金融业务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远远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组织机构的不完善,缺乏合适的考核机制与内部激励机制使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范围较为狭窄。

(五)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机遇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基本处于敞口状态,作为物流业命门的交通运输行业,一直是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机遇促进了物流金融的发展,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地也出现了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的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从而获得客观收入。

(六)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挑战分析

现代物流是人类社会全部经济活动的连接纽带,同时物流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然而目前物流业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并且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经营中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仍很严重,因此商业银行难以找到经营可信赖,信誉有保证的物流企业合作。同时,金融机构本身就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迟缓等也阻碍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物流金融面临着将物流企业与银行、生产商等外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物流金融构建起来网络结构中得到充分的流动的巨大挑战。

四、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建议

(一)提高物流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

物流金融业务对我国银行来说还是一项相对较新的业务,因此,在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操作能力,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来带动业务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同时可以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建立专门业务的法律顾问,对于可能出现的纠纷,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二)建立共享性信息化系统

建立共享性信息化系统,可以使整个贷款过程所涉及的物流与资金流的周转透明化,使银行能够随时得知商品流转与资金回收的现有状况,更好地把握风险。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上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还很落后,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系统和机制,这使得物流金融业务相关数据的收集与管理远远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所以商业银行想要更好的发展物流金融,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加强银行与物流企业的信息沟通。

(三)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 第6篇

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分析

作者

:白雪

专业

:金融学 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指导老师:张大维

一 选题目的,意义和背景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于环境的危害。为有利于人类、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们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并在政策、舆论导向上向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21世纪初,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开始积极参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应运而生,绿色信贷业务正是其中之一。直到2002年10月,由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花旗银行在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和社会政策基础上共同起草的“赤道原则”才真正确立了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和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个行业基准。此后十余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宣布采纳并贯彻实行“赤道原则”,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融资总额的85%。

相对于国际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形式,中国的绿色信贷却不容乐观。虽然中国银行业也开始认识到社会与环境风险问题对自身信贷资产安全和银行信誉的重要性,部分银行开始把“绿色信贷”引入信贷管理的工作中。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银行业对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准则了解不深,仅仅停留在审查借款人和项目环境守法信息的初级阶段,在银行内部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中国银行业有必要重新考虑如何应对所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

因此,为了紧跟国际潮流,取得社会认同感,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协调发展,对银行内部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风险,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

二 文献综述

“绿色信贷”作为一个2007年之后才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课题,目前在学术界能看到的深入研究少之又少。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都集中在对政策的解读、对既有运作方式的介绍和经验总结、对利益主体关系的探讨和对制度建设的一些建议。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动机

张燕姣在《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中提到两个方面:一是贷款企业或项目可能由于环境破坏引发直接或间接损失,从而造成银行的经营风险;二是若商业银行并未将环保因素作为贷前调查的内容,贸然进入存在环保隐患的企业或项目,则很可能遭遇因国家政策出台导致的企业停产、项目搁置,猝不及防地陷入两难境地。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在《浅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一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并努力促进绿色信贷发展,有益于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业务发展模式,并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范达强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分析》一文中提到大部分银行将推行绿色信贷看成政策或公益性相应的活动,并非核心的商业运行元素。对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意识到对其自身长远利益的重要影响。

郑冲在《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的思考与政策建议》中从环保投资需求巨大,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环境经济政策不断完善三个方面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所面临的机遇。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动机有如下四个方面:一,加强信贷管理,规避信贷风险;二,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经营绩效;三,受国家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导向;四,取得社会认同,增强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对节能减排的有效性研究

在商业银行具备执行“绿色信贷”的动机后,“绿色信贷”对企业保护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效果究竟如何,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对江苏省58 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这一地区的企业 2006-2008 年三年以来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具体排放情况,运用成本——收益分析的分析方法,并在建立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结论,即:企业普遍缺乏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的资金支持,对于有意愿进行节能减排投资的企业而言,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额与其开展节能减排的投资力度呈正比,这意味着,金融信贷是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资金保障机制。

但是李庶勇在《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中提到,他们通过研究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发现金融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上只能是有限作为,金融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和完备的,金融支持节能减排,要在政策鼓励、企业需求和地方支持的兼容点上施加影响。

前者将“绿色信贷”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只要商业银行采纳了这一“技术”,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的贷款,就能实现环境的改善。而后者认为“绿色信贷”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是一个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没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的作用是有限的。“绿色信贷”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自2007年我国颁布相应的绿色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至今,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为期六年多的施行绿色信贷的道路探索,可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处于绿色信贷起步阶段的中国还存在着由政府到商行的各种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从政府方面看主要问题为:一,相关配套法律不健全,激励机制运行不顺畅;二,政府部门提供的环保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遗漏,各商业银行不能实施信息共享;(范达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分析》)三,绿色信贷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监督机制缺失的现实;(马海虎《浅析绿色信贷的监督机制》)四,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杨朝飞,相沢元子《绿色信贷,绿色刺激,绿色革命?》)从银行的角度看各研究者提出了相对一致的看法:一,商业银行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二,绿色信贷相关产品创新不足;三,银行内部管理,评审,监督机制不健全;四,专业人才和知识的支持有限。

对于我国绿色信贷所出现的问题,学者们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法,但是总体来看,相应的对策只是从宏观方面提出的一种应对思路,鲜有详细具体的解决措施,对于这种情况,本文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以应对我国绿色信贷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 论文架构

摘要

一、研究背景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一)银行企业等相关单位意识明显加强

(二)有关绿色信贷体制初步建立

(三)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上取得的成果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够 1.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2.向高产能企业发放贷款

(二)我国关于绿色信贷的法律政策不完善

(三)相关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不足

(四)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的缺失

(五)业务准入标准不明确

四、企业绿色信贷评级及绿色发展

(一)企业绿色评级指标分析 1.绿色信贷评级模型指标的选取 2.绿色信贷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 1.绿色生产 2.绿色销售

五、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建议

(一)加强内部环境的建设 1.树立绿色信贷理念

2.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二)政府应健全绿色信贷保障机制 1.健全关于绿色信贷的法律保障机制 2.政府应加大落实节能减排财税激励机制

(三)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运作机制 1.明确业务准入标准

2.强化风险管控和审批流程 3.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4.创新业务合作机制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四 写作的难点和重点

目前我国的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与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信贷作为以金融手段从企业源头控制“两高一剩”产业的发展,以达到控制环境恶化,提高环境水平的金融战略,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国内商业银行的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如何稳健高效的开展绿色信贷的思考。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暴露的问题并顺利开展绿色信贷,我国学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只是从宏观方面提出的一种应对思路,鲜有详细具体的解决措施。

对于这种情况,本文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高效安全开展制定由内而外的可行性对策。

五 主要观点和创新

本文的主要观点即是在面对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从政府到银行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商业银行如何稳健高效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

本文的创新点即是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并较详细的制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从树立绿色理念,到开展绿色业务,再到后备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各个环节的构建规划。

六 主要参考文献

[1]胡亮亮.对南京市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区域金融,2010(11)[2]李庶泳.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J].金融发展研究,(4)[3]蔡海静.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现状及其效果检验[J].财经论丛,2013(1)

[4]申颖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财经,2012(11)[5]吴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财税金融,2013(13)[6]马秋君,刘璇.发达国家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经验借鉴[J].绿色金融,2013(4)[7]戴叙贤.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可行性与持续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2)[8]郑冲.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3(3)[9]蔡宁伟,王欢.“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管理研究,2008(11)[10]尹倩.基于约翰·埃尔金顿“三重底线理论”浅谈CSR对企业永续发展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2(7)

[11]杨朝飞,相沢元子.绿色信贷,绿色刺激,绿色革命?[J].环境保护,2010(1)[12]张燕姣.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8(10)[13]马海虎.浅析绿色信贷的监督机制[J].法治与社会,2013(1)

[14]浦发银行上海分行.浅析商业银行绿色信贷[J].上海国资,2013(8)[15]范达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3(10)

[16]吕逸楠.中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问题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2)[17]沈玉华.中国行业绿色信贷发展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3

银行开展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报告 第7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分局:

为防范我行内部机构及从业人员违规代销行为,保障客户合法权益,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银监办发﹞335号)文件精神要求,我行迅速组织人员对代销业务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自查工作落实到位

目前我行只开展代理保险业务和代理销售理财产品业务两项代理业务。我行保险代理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只开展保险代理推销业务,由客户亲自主动到保险公司办理,我行只提供合作保险公司,并没有代理销售保险。此次代销业务的风险排查重点在我行代理销售***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业务。

对于此次代销业务自查工作,我行高度重视。为保证自查工作落实到位,由个人金融业务部组织,要求各分支行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要求,有序开展代销业务的自查工作并形成自查报告上报个人金融业务部,个人金融业务部再进行抽查。由于我行代理销售理财产品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仅在***区各网点开展,代理业务内容涉及面窄,总行要求各分支行、营业网点以自查工作为契机,重点在于全面加强学习代销业务的规范要求,为我行代销业务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查内容

按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业务风险排查的通知》的规定,我行积极开展代销业务情况的自查工作,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审慎选择合作方及代销产品

我行审慎选择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经我行多方面调查,***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已具有高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银银平台与多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我行与***银行签订《银银平台理财产品销售合作协议》,代理销售***银行风险级别为基本无风险级别、低风险级别及较低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主要为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充分降低客户的投资风险。

我行与***银行在协议中明确发行方、代销方的责任和义务,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的产品风险和客户收益由***银行承担,我行在销售过程中充分向客户揭示产品风险。每一期理财产品的销售我行还与***银行单独签订分期的《理财产品销售合同》,如对方存在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我行可随时终止与其合作。在我行代销期间,我行持续跟踪“***”的业绩表现,每期均能保本并实现预期收益。

(二)内部制度及执行方面

从销售流程方面,我行已制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理财业务管理办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代理销售理财产品业务操作流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代理销售理财产品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成立理财产品管理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室在各环节的责任,环环相扣,没有脱节。在实际操作中,总行各部门及各分支行相互配合,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我行该项业务各个环节运行平稳,从未出现差错。总行定期对销售网点的理财业务进行检查监督,整理客户及理财业务人员的意见及建议,总结相关问题,完善内控制度。

(三)理财业务人员方面

我行已对理财业务人员进行多次培训,理财业务人员已具备销售理财产品的业务素质。经排查,我行理财业务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均能做好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将有关风险评估意见告知客户,严格遵守风险匹配原则,向客户推介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理财产品,充分揭示理财产品的风险,在每一步做好客户亲笔签字确认。不存在向擅自推荐或销售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理财产品或未经批准的第三方机构产品的现象。

(四)业务流程方面

我行采取手工记账和机器扣划相结合的方式。由销售人员建立手工台账,资金归集行在募集期结束时从客户理财账户批量扣划资金,归集我行的清算账户中,在资金划转日调拨到***银行指定的归集账户中,到期日负责查收理财资金的本金、收益及管理费用,并将理财资金及收益批量划付至客户的理财账户。所有的账务处理均经总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授权后由资金归集行来完成,不存在线下销售或手工出单的情况。

(五)客户投诉的处理

我行特制定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客户投诉处理及管理办法》,我行沟通机制灵活,对客户的投诉能够做出灵敏、迅速的反应,及时解决问题。截止目前,我行还未接到关于代理销售理财产品业务的客户投诉。

三、自查总结

商业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对策 第8篇

(一) 转变观念, 回归“代客理财”本源

首先, 转变观念。总体而言,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以及监管框架的完善, 国内资产管理业务将越来越呈现其本原特色, 即商业银行作为专业投资管理人, 为各类投资者设计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 并通过在各类金融市场上的专业化运作满足投资者风险收益管理需要的专业化经营活动。转变传统盈利模式首要需要转变观念, 清晰定位自身“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人角色。

(二) 差异化策略, 专注特色产品开发

立足产品创新, 打造契合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的资管产品。商业银行应加大对自身现有资源的研究力度, 深刻掌握并领会国家及区域内各项宏观政策, 借力金融传导机制, 设计出既满足投资者收益风险偏好, 又能切实解决客户融资需求的资管方案, 差异化的经营策略、简捷的流程设计、流畅的客户体验和实惠的价格, 为目标客户群体提供直击其差异化、多元化需求的金融服务。打造融合“融智、融资、投资”特性的良好用户体验型产品, 切实推动理财业务的市场化。

(三) 完善品牌建设与推广, 打造高美誉度品牌

一方面, 致力品牌建设与完善、推广。目前市场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美誉度高的品牌, 商业银行宜紧抓机遇, 做好一级品牌的推广和宣传, 快速扩大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 引进标杆, 二次创新, 为我所用。我国整个银行业的资产管理业务应该逐步向国外成熟市场上的资产管理业务靠拢, 前期推进过程尤其应注重对国外成熟市场资产管理业务的借鉴。基金公司、券商以及险资都有充分的资管经验, 商业银行作为资管业务领域的新手, 要做到“弯道超车”, 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尽快吸纳资管业务精华, 重构服务于财富管理的整个体系, 将自身资产管理竞争力做大做强。

二、支撑体系:全面推进业务流程再造

(一) 明确工作职责, 完善现有组织架构

与资产管理业务表外化的特点相匹配, 应完善现有组织架构, 全面推进流程再造、岗位架构、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本着制度先行原则,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弥补制度空白, 保障资管业务健康开展。在未来发展良好的背景下, 甚至可考虑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公司。需要特别强调的专业化资管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 在搭建合理组织架构基础上, 商业银行应构建流程简洁、管理扁平、响应快速、协同力强、资源节约、业绩优秀的针对资管业务的高效运营模式。

(二) 以联动为核心,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科学的条线间、机构间利益共享机制。最后, 完善业务流程再造。资管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属新兴业务, 目前多数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已设立保险、信托、投行等全资子公司, 同时, 行内多部门均涉及资产管理业务各流程, 有效地利用这一网络是就成为一个考验管理层智慧的问题。

三、保障措施:推行完备稳健的制度管理

(一) 客户管理精细化

资管业务中的客户投资特性尤为重要, 银行应充分了解客户需求, 并适当引导、创造客户需求, 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 这是资产管理业务持续开展的基础。银行要充分及时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必要的时候要合理引导客户的需求, 同时要充分地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相关的数据要完备保存, 并定期进行回顾分析, 客户投资特性的数据是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同时, 注重产品的良好用户体验及对投资者“买者有责”理念的培养, 强化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作用。

(二) 专业化经营, 投资管理全流程

银行资管计划的试点给银行提供机会的同时, 对商业银行的投资理财能力也是极大考验。以往的以银行信用为背书方式的刚性兑付使得客户长期的理财产品的保本式思维, 而银行理财资管计划将类基金化管理:定期公布净值或收益区间, 投资者直接面对风险收益/损失。银行需要调整自身产品涉及思路, 按照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特性制订不同的投资政策, 并严格按照既定投资政策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资产管理服务, 包括投资策略的制订与实施、投资风险的揭示、投资行为的管理等, 实现银行与投资者的共同进步。

(三) 工具优化, 风险前瞻性管理

一方面, 加强风险管控。在未纳入表内管理的前提下, 资管业务将挑战商业银行的传统风控模式, 尤其需以有效手段管控声誉风险。针对资管业务相应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具优化方面, 应用更具前瞻性的工具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另一方面, 建立主营业务与资管业务的防火墙。将自营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充分隔离, 避免风险相互感染。

四、计划推进:理性评估, 定调科学理性的发展节奏

(一) 避免应景式推进, 定调科学理性的发展步调

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本质上是一种“一拖三”的权衡式思维:从负债端来讲, 出于维护存款角度, 商业银行需充分考虑负债端收益;从资产端考虑, 出于维系客户尤其是大中型客户考虑, 商业银行需充分考虑资产端客户的融资成本;从内部平衡角度来讲,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以息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使得在发展资产管理这类新兴中收型业务过程中, 需在有限的客户资源池中充分平衡传统信贷部门如个人金融部、公司业务部与新兴中收部门如投资银行部门之间的发展节奏。短期来看, 这种“一拖三”的思维方式短期内仍会存在, 因此, 需要合理确定资管业务的发展步调, 既不能一味倾向资管业务而忽视传统信贷业务的长期发展, 又不能因偏颇传统信贷业务而制约资管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循序渐进,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图

要开创资管业务的良性局面, 商业银行首先需对之持科学理性的态度, 避免由于应景式推进从而陷入一种低效鸡肋的状态。因此, 需在开展之初就制定合理的发展速度预期、规模确定, 界定清晰的短、中、长期目标。并定期进行阶段目标的检查与评估, 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 注重对市场上同类业务的研究, 适时纠偏, 唯此才是长久之道。

参考文献

[1]郭建坤, 郭江山, 李艳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与创新[J].银行家, 2012 (10) .

[2]王洪章.加快大型银行的战略转型[J].中国金融, 2012 (19) .

上一篇:城市化第二课时教案下一篇:大客户销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