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高考历史专题

2024-05-17

一带一路高考历史专题(精选8篇)

一带一路高考历史专题 第1篇

“一带一路”试题训练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洛阳 和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试题训练

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受到极大关注。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福州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2015年2月1日在北京召开。张高丽表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开创我国___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A.全方位对外开放

B.全天候对外开放 C.深度对外开放

D.全面对外开放

3、阅读材料: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上)与 宋代丝绸之路(下)

材料二 航路开辟图(见教材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材料三 亚欧大陆桥

(1)依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分析宋代海上丝路繁荣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谈谈你对丝绸之路的认识。(2分)

【答案】

(1)发展:①到达范围更广,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②贸易渠道增加,海上商运发展迅速;③唐宋以来,瓷器成为外销重要商品,故被称为“瓷路”。(3分)原因:①北方战乱,陆上丝路受阻;②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③经济重心南移;④瓷器成为主要的外贸商品,需要稳而运载量大的承载工具;⑤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4分,任意2点)

(2)背景:新航路的基础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丝绸之路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的结果;(4分)

影响:①新航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由封建向近代过渡,丝路没有; ②新航路促进西欧原始积累,给亚非拉带来灾难,丝路双方受益; ③对于世界一体化来说,丝路交往有限,新航路打破隔绝状态,推动世界成为整体。(4分,任答2点)

(3)认识:①古代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顺应了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需求,为欧亚文明的交流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②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欧亚空间的深度整合与合作,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丝绸之路

4、阅读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南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材料三: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2)概括材料

二、材料三中“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方式上的不同。

(3)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4)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疑虑,称其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你如何评价?

答案:

(1)海丝,古代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是中国与东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和平交往的通道。

原因:1经济重心南移。2经济和科学技术地繁荣(答造船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路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等,酌情给分)

对外政策:

1、对外开放,2、平等贸易。(2)西方: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

构想: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享机遇

(3)做法:海外扩张、武力征服、抢占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评价: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巨大利益,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地破坏和灾难。

(4)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发动冷战,遏制社会主义的措施,其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但也借此在政治经济上控制了西欧。

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但其目的是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平等的合作关系。

因此,“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错误认识。

一带一路高考历史专题 第2篇

现代文阅读一:

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

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

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

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13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1500年至1800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

(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

1.下列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

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月氏之玉”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走私”性质。

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侨居下来。

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互市监”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

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

答案:

1.D(错在“荡然无存”,原文是“陆上通道受影响”)

2.B(A项错在绝对化了,原文有“也许”;C项原因错误,“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的原因是“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东突厥、平高昌”而不是“这些制度”;D项错在内容理解有误,中央政府是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而非边军经费从税收中开支)3.A(B项无中生有,错在“使得他第二次出使就途径这些诸部族和邦国”;C项概念混淆,错在“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原文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D项无中生有,“经济、文化、军事”为凭空添加)

现代文阅读二: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

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没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B.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C.“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50种甚至不下200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

D.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五通”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

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

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C.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D.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语言的桥梁作用,应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政府和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做好语言服务工作。

答案:

1.B(与文不符。“五通”,并不包括语言互通。)

2.C(曲解文意。“少用、慎用”错误。据原文第三段语境,不能使用“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

3.C(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一)张骞传(全文)

原文:

①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译文: ①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被任命为郎官。那时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攻破月氏王,并且用月氏王的头颅做酒器。月氏因此逃避而且怨恨匈奴,就是苦于没有人和他们一起打击匈奴。汉王朝正想从事消灭匈奴的战争,听说此言,就想派人出使月氏,可匈奴国又是必经之路,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一起离开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截获,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汉朝人怎么能往那儿出使呢?我如果想派人出使南越,汉朝肯任凭我们的人经过吗?”扣留张骞十多年。给他娶妻,并生了儿子,然而张骞仍持汉节不失使者身分。

原文:

②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译文:

②因居住在匈奴西部,张骞趁机带领他的部属一起向月氏逃亡。往西跑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听说汉朝财物丰富,想和汉朝交往可找不到机会。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要到哪里去。张骞说:“替汉朝出使月氏,而被匈奴封锁道路,不让通行,现在逃亡到贵国,希望大王能派人带路,送我们去,假如能够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一定多得不可尽言。”大宛认为可以,就送他们去,并为他们派遣了翻译和向导。送到康居,康居用传车将他们送到大月氏。这时,原来的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立了他的夫人为王。大月氏已经使大夏臣服并统治着它。他们那里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没有侵扰,心境悠闲安乐,又自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全然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意思。张骞从月氏到大夏,始终得不得月氏王明确的表示。逗留一年多后,只得返程。沿着南山,想从羌人居住的地方回到汉朝,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碰巧单于死了,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便带着他匈奴籍的妻子以及堂邑甘父一起逃跑回到了汉朝。朝廷授予他太中太夫官职,堂邑甘父也当上了奉使君。

原文:

③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译文:

③张骞这个人性格坚强而有毅力,度量宽大,对人讲信用,蛮人很喜爱他。堂邑甘父是匈奴人,善于射箭,处境窘迫的时候就射捕禽兽来供给食用。当初,张骞出发时有一百多人,离汉十三年,只有他们二人得以回还。

原文:

④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译文:

④张骞亲身到过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并且听说了这些国家邻近的五六个大国的情况。他向皇帝一一禀告了这些地方的地形和物产。张骞所说的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

原文:

⑤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欣以骞言为然。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出駹,出莋,出徙、邛,出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莋,南方闭嶲、昆明。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滇越,而蜀贾间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译文:

⑤张骞说:“我在大夏时,见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布。我问他们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的,大夏人说:‘我们的商人去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地方。他们的习俗是定土而居,和大夏一样;但地势低湿暑热,他们的百姓骑着大象作战。他们的国土靠近恒河呢。’以我推测地理方位看,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在西南边。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地的东西,这就表明身毒大概离蜀地不远了。现在出使大夏,要经过羌人居住的地方,路不好走,羌人讨厌我们;稍微往北,就会被匈奴抓获;从蜀地去,该会是直路,又没有干扰。”皇帝知道了大宛及大夏、安息等国都是大国,有很多珍奇宝物,又是定土而居,差不多和汉朝的习俗相同,而且兵力弱小,又看重汉朝的财物;他们的北面就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兵力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施之以利的办法让他们来朝拜汉朝。假如能够不用武力而施用恩谊使他们归附汉朝的话,那就可以扩展很多领土,一直到达要经过多次辗转翻译才能听懂话的远方,招来不同习俗的人,在四海之内遍布威望和恩德。皇帝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很对。于是命令由蜀郡、犍为郡派出秘密使者,四条路线一同出发:从冉駹,从莋都,从徙和邛都,从僰,各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往北路去的使者被氐、莋阻拦住了,南去的使者又被嶲、昆明阻拦住了。昆明的少数民族没有君王,喜欢抢劫偷盗,总是杀害和抢劫汉朝使者,始终没有人能够通过。但听说昆明的西边大约一千多里路有一个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而蜀郡商贾私自贩运货物的有人到过那里。于是汉朝由于探求通往大夏的道路才和滇越国有了往来。当初,汉朝想和西南各民族往来,但麻烦很多,就停止了。直到张骞说可以由此通往大夏,才又开始从事和西南各民族建立关系。

原文:

⑥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译文:

⑥张骞以校尉的身分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他知道水源和有牧草的地方,军队能够因此减少困乏,于是朝廷封张骞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又过了两年,张骞担任卫尉,与李广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围住了李将军,军队损失逃亡的很多,张骞由于晚于约定的日期到达,判处斩头,他用爵位赎免死罪,成为普通平民。这一年,骠骑将军攻破匈奴西部,杀敌几万人,一直打到了祁连山。这年的秋天,浑邪王率领部下投降了汉朝,因而金城、黄河以西沿着南山直到盐泽一带无人居住,没有匈奴侵扰。匈奴常有侦察人员到这一带来,然而人数很少了。又过了两年,汉朝把单于打跑到漠北去了。

原文:

⑦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语在《西域传》。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发译道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译文:

⑦皇帝多次问张骞有关大夏等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去爵位,就回答说:“我居住在匈奴时,听说乌孙王叫昆莫。昆莫的父亲难兜靡本来与大月氏都在祁连和敦煌之间,是个小国。大月氏攻击并杀掉了难兜靡,夺取了他的土地,乌孙百姓逃亡到匈奴。当时他的儿子昆莫刚刚出生,傅父布就翕侯抱着昆莫逃跑,把他藏在草里面。傅父给昆莫去寻找食品,回来时看见狼在给他奶吃,还有乌鸦叼着肉在他旁边飞翔,以为他有神助。于是,带着他归附了匈奴。单于很喜爱他,就收养下来了。等他长大后,把他父亲原来的百姓交给了他,叫他带兵,结果屡建功劳。当时,月氏已被匈奴所攻破,月氏便往西攻打塞王,塞王向南逃跑迁徙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月氏就占据了塞王原来的地方。昆莫成人后,自己向单于请求报杀父之仇,使出兵西边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再往西逃跑,迁徙到大夏的地方。昆莫夺得了大月氏的百姓,就留居在大月氏的领土上,兵力渐渐强大起来。这时正碰上单于死了,他不肯再朝拜侍奉于匈奴。匈奴派军队攻打他,汉能取胜,更认为他有神助而远远地避开他。现在单于刚被我们所困,而且乌孙故地又是空着的。乌孙这个民族的人留恋故乡,又贪图汉朝的物产。如果在这时以大量的财物赠给乌孙,用他们在东边居住过的老地方来招引他们,汉朝还可派遣公主给昆莫作夫人,与他结为兄弟,根据现在的情势看,乌孙该会听从我们。那么这就好象截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了乌孙之后,那么在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可以招引来成为我们境外的臣民。”皇帝认为他的话有道理,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率领三百人,每人两匹马,牛羊数以万计,带的金银、礼品价值几千亿,还带了许多持节副使,如果道路可以通行,就灵活派遣这些副使到附近的国家去。张骞到乌孙国以后,把汉帝的赏赐送给了乌孙王并传达了汉帝的旨意,但没能得到乌孙王确定的回复。这些话都记载在《西域传》中。张骞及时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乌孙王派遣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汉朝,同时还派了乌孙使者几十人,马几十匹,来答谢汉帝,乘机让他们窥伺汉朝,了解到汉朝地域广大。

原文:

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译文:

⑧张骞回来后,朝廷授予他大行令官职。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又过了一年多,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几乎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来汉。从这时起,西北各国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因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后来许多使者出使国外也都称作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也因此信任他们。这以后,乌孙王终究还是与汉朝通婚了。

一带一路高考历史专题 第3篇

2015年8月23日, “海峡两岸‘一带一路’历史启示与时代机遇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竞争力论坛的两岸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6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 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大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此次研讨会以“开放、开发、合作、发展”为宗旨, 以“共建一带一路, 推动互利共赢”为主题, 以台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与新疆合作双赢、丝路文明与“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内容为主题进行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 学术交流气氛热烈、发言踊跃。研讨会期间, 收集整理编印了“两岸联动, 献策‘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两岸共同聚集”一带一路“文化认同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的32篇优秀论文集。

此次研讨会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台湾事务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台湾办公室主办、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承办。

一带一路高考历史专题 第4篇

第一个重大的意义在全球层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在二战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资本体系,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包括对中国自身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发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出现的很多问题,风险和机制很难解决、很难应对,比如希腊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需要欧盟经济支持,但是又不愿意承担风险要求,因此不断给欧元区讨价还价,威胁要退出欧盟。还有英国,欧盟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但是英国出现了危机,原因是承担的义务和权益非常大,所以欧盟的模式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再加上,克里米亚和俄罗斯引发了危机,冷战后首次出现了两个国家对抗的过程。还有一个事件就是恐怖主义横空出世,美国没有办法,现在俄罗斯又高调介入了,而且恐怖主义还有蔓延的趋势,所以纵观全球出现的问题怎么解决?原因是体制,解决不了改革又不可行。但是中国作为大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从利益绑定促进共同发展,为和平、稳定、安全、和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出“一带一路”,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

第二个很大的意义就是对我们国家自身来说,是要创造有利于我们长期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因为中国在2014年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一个研究,根据购买力评价,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势头比较好。2009年美国高调重返亚太,美国的军舰开来了'所以沿海的局势不是很好。我们提出“一带一路”来缓解,第一个是在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通过经济上的合作,加强利益上的绑定,发挥稳定和压舱石的作用。再就是从西部来说,我们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升我们国家的战略,如果在东部一个国家逼的太紧,我们加强西部合作,这是东部的国家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起到战略制衡的作用,当然还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关于资源和能源的安全,因为我们国家是最大的能源资源进口国和消费国,能源保障非常重要,所以“一带一路”的提出对我们国家长期发展和环境的营造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点意义就是有利于发挥我们国家的作用。中国富起来,也有的人说我们国家是暴发户,怎么让别人改善对你的看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动承担大国的责任。现在美国之所以处在中坚的地位,有很多国家愿意跟他走,比如TPP有12个国家已经达成了基础协定,韩国也要在近期加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抓住了欧洲重建的机会,推出马歇尔计划,还有在国际治理体系当中的贡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在美国主导下搭建的,所以现在中国“一带一路”提出是很好的,我们需要做一些事帮助别人发展,为国际上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一带一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四个是打造世界经济增长机遇。“一带一路”沿途很多国家的GDP,包括贸易,包括国际投资增长的速度都比全球平均水平高,说明他们的增长是有潜力的,目前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潜力比较大,如果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挥各自的优势,再加上我们国家最强的指导能力和丰富的发展能力,相信“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会加速发展并更加完整。

第五个比较大的意义就是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发展现在到了比较优势的转化机遇,劳动力成本在不断加快上升,我们的产业在市场规避的作用下会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转移,这是趋势。我们不能任由它们自发转移,必须在国家一定框架下和指导下有序地转移,政府的角色很重要,因为从发达国家可以看到,它们出现了产业空心化,但是作为比较好的像韩国也曾经是发达的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上去一’并且转移到中国等,企业虽然走了但是收益仍在韩国。我们国家也要吸取教训和经验,做到主动转移。我们“一带一路”框架提出之后,劳动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对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表示非常欢迎,所以我们该怎么引导?现在商务部非常重视产业园区,如果做得好,我们的产业既不会出现空心化、去中国化,又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包括全球中的分工地位。

第六点意义就是有利于建设全面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我们国家走过的开放历程,都是从沿海开始,刚开始是经济特区,到以后的进一步开放。但是“一带一路”提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愿景规划行动对于沿边赋予了较大的权重,对这个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帮助的,所以在这方面意义非常大。

六大历史机遇

第一条机遇是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目前“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有40亿人口,人口规模比较大,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有潜力。对我们尤其是基础设施,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瓶颈,对我们走出去,包括建筑企业、建材企业都是很难得的机会。

第二大机遇就是主动进行产业布局的机遇,我谈到的产业转移的问题,在沿线65个国家,有50多个国家工业化水平低于全球工业化水平,它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有非常突出的能力,在海关统计的5313个关税产品,中国产量占第一的是1600,是第二位和第五位这些国家加起来的总和,500个主要工业产品我们有20种的产量是世界首位,我们有这么强的能力,而他们又缺,所以这两者在“一带一路”方向上结合,对双方是很大的机会。

第三个比较具体的就是对外工程承包。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同时我们工程承包的能力也非常卓越,美国有个统计,2014年全球250家大型工程企业中,中国企业有64家,我们是美国的2倍。这对我国企业是很大的机遇,并且已经实实在在表现出来,2015年9月份我们对外工程完成的营业额增长是9. 2%,签订的合同增长的是26.5%,可以看到未来领域潜力很大。

第四个机遇就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机遇,比较成功的典范很多,如私募基金、金砖新开发银行,还有亚投行。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第一个发起建立了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并且创始成员吸纳的数量远远快于亚洲开发银行,这是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五个机遇就是物流航运业大发展的机遇,我要强调的是目前的技术发展,交通运营和信息技术赋予了各种交通运输方法的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效率,西部大开发提了好多年,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近两年潜力、发展已经很好,比如重庆增长速度三个季度排在第一位,河南的郑州航空港发展速度比较快,这些地方开通的包括高铁、航空、地铁等无缝的衔接,改变了经济地理版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回顾—下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大家可以知道中国发展的历史,在宋朝以前我们的经济中心在北方,但是在宋朝之后重心出现南移,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航海基础、造船基础有了很大发展,所以海上的运输因素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最近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陆上运输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并与海上技术呼应,所以和海运的有效结合,起到成倍放大的作用,所以感觉到大航运的时代到来了。

一带一路汉译英专题 第5篇

1.一带一路

One belt and road 2.“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st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3.古丝绸之路

The ancient Silk Road 4.丝绸之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Peace and cooperation,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 5.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

Remove investment and trade barriers 6.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Develop cross-border e-commerce 7.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friendly cooperation of the Silk Road 8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环境 Foster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cultural atmosphere 9.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

Organize activities concerning education, medical care, poverty reduction,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10.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开放的,包容的,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的加入。

The development of“the Belt and Road” is open and inclusive and we welcom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all countries an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段落翻译:

丝绸之路(Silk Road)是我国古代一条连接中国和欧亚大陆(Eurasia)的交通线路,由于这条商路以丝绸贸易为主,故称“丝绸之路”。作为国际贸易的通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有效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对世界文明进程有着深远影响。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强调相关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这一战略一经提出即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

高考一带一路作文优秀 第6篇

听着老板的神侃,我对照着历史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好像已置身于大唐的繁荣昌盛中了。人声鼎沸的街道上,醉醺醺的李白手舞足蹈地带着一群吟诗作赋的文人从我身边走过,“唐初四杰”笑着站在街边对他们指指点点。逛街购物的胖乎乎的美女三五成群地不断看着街边摆着的各种胭脂和和小饰物,与满脸堆笑的老板讨价还价。驼铃叮当,原来又来了一个商队,一连串的骆驼的背上都驮着高高的货物,我仿佛看到我手上捧着的唐三彩骆驼也加入到了商队里头,这位胖大叔正笑眯眯地向我招手呢。

唐朝那会儿我们的确富强得很,外国人向往,自己人也自豪,难怪各国中国人集中区都叫“唐人街”呢?当时长安的建筑宏伟,大街上人流如织,到处是热闹繁盛的景象。在这些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有不少外国人,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切,不仅因为当时唐朝政治清明轻徭薄赋,更重要的是由于丝绸之路的极端繁盛。很多国家纷纷派外交官访华进行与中国的联络,这些外交官无一不对大唐的繁荣富饶而称赞不已,甚至还有些外交官带着全家来到中国,就留在中国不走了。还有些不请自来的商人,他们都把大唐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和外交官一样,很多人就定居在大唐了。

不得不说,丝绸之路的繁盛把大唐的经济、文化都推上了封建社会史上的顶峰,也使大唐的富饶让丝绸之路闻名海外。

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拓出来的一条贸易路线。汉朝也是我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我们现在被称为汉人,我们的民族是汉族,都来源于汉朝的强大。汉朝的强大也与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密切关系。大汉使者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使得汉朝与西域日后的交往十分密切。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带回长安。西域各族从汉朝得到了丝织品和铁器,还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们和西域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也开拓了人们的思想。

高考一带一路作文优秀 第7篇

中国经济发展当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产能过剩。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又包括:环境问题、产业转型问题等。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相当比例是由房地产带动,这就使得钢铁、水泥等工业原料企业发展迅速最新一带一路作文20最新一带一路作文。随着这一行业的饱和,钢铁、水泥等出现了严重的过剩,有资料显示钢铁的毛利仅够买一只茶叶蛋。事实上,类似钢铁、水泥企业的其他制造业难以发展情况亦不在少数。大多数企业利润表处于亏损状态,却依然垂死挣扎,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胶着僵化状态。与此同时,外资制造业也开始逐步逃离北上广地带,向东南亚国家撤退。而中国也迫切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基础设不完善的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一方面开拓了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世界工厂”的位置也开始逐步转移。

其次,中国虽然进行了西部大开发,但是十多年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西部基础设施依旧薄弱。对此,“一带一路”在推动西部建设的同时,也可以使得一些沿线国家也能从中获得建设收益。此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占据世界首位,却并未将外汇发挥到应有作用。外汇除了兑换外,无法在国内使用,因此只有将它投到海外市场才能发挥外汇的真正价值。倘若不作投资,那么外汇将随时会面临贬值的风险,遇到外汇来源国进行汇率调整,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

专题八高考历史选修模块 第8篇

【命题规律】

1. 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某一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

2. 从考查的内容看, 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 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当今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从试题设问来看, 注重层次性, 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 也有比较、概括、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3. 从试题材料看, 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所引用的史料直接来自于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围绕重要改革、民主思想、战争 (或和平) 、人物等命制试题, 综合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以及对规律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另一种情况属于“借题发挥”, 即所引材料与改革并无直接关联, 通过设计问题,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 尤其是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分析能力。

【复习方法】

1.复习时, 要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法。对中国改革, 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 加深认识;还要把中国不同时期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要加强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 提高学科能力。对中外著名改革, 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总结概括, 分析其共性和个性。同时, 联系相关必修教材内容, 强化理解改革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背景以及改革对这几个方面的影响、作用。

2.把握各国改革变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学习推进改革的代表人物坚强不屈的意志, 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要加强学科渗透, 拓展思维。要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学科的知识来分析改革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 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4. 要关注时政, 理解古代中国改革、国外改革与当今我国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 分析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深化农业改革、发展农村经济, 进而认识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综合解读】

中国邓小平改革与罗斯福新政:

首先, 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修正, 中国改革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修正。

其次, 罗斯福新政核心是政府干预主义, 中国改革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彻底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信心, 美国和西方国家推行凯恩斯主义, 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启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面对日益恶化的社会贫富差距, 政府扩大财政支出, 提高社会福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政府干预与国有化趋势在美国特别是在欧洲进一步发展, 这深刻改变了原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代之而起的是福利国家体制和混合经济体, 或者称之为第三条道路。与此相对, 社会主义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的危机, 也经历了痛苦的反思和改革。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 即在社会主义框架内, 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以此打破“大锅饭”的做法,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社会财富。

最后, 无论是罗斯福新政还是邓小平改革, 它们都不同程度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危机和问题, 但是也留下了许多新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使原本冷酷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人性化, 使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得以避免, 但是, 遗憾的是并没有做到这点, 社会不平等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依然存在。与此同时, 资本主义还染上了社会主义的毛病, 高福利与低效率。而中国引进市场机制, 社会财富增加了,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热点链接】

1.材料: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讲话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 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根据这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讲话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在90年代中后期直接催生了中国的知识经济, 彻底扭转了延安整风以来知识分子被打压的局面。之后, 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

2.命题角度:可以纪念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讲话为背景, 考查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影响与作用;或者将中国改革开放与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 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命题规律】

1. 高考考查主要以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为主。

2.与当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密切联系, 考查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在近几年高考中也经常出现, 重点是民主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

4.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件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独立宣言》的内容, 《人权宣言》的内容及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高考都考查过, 复习时要重视, 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较。

5.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主要考查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思想, 以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在复习时还要以此为重点, 注重其主张之间的比较。

【复习方法】

1.复习时, 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以某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为考查的主题, 如考查法国社会的民主化改造。二是以民主思想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为考查的主题, 如主权在民思想在英、法、美、中等国是如何体现的。三是注重史论结合, 如以中国为例说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艰难与曲折。四是将中外历史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侧重西方民主思想与实践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应对。

2.掌握近代民主发展的基本规律:民主思想是民主政治运动的先导, 资产阶级民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使命。

3.科学看待各国人民对民主道路的选择:适合自己国情、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的民主制度, 就是人民所需要的, 就是合理的。英国走君主立宪道路, 美国确立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选择议会制共和制, 中国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都是典型的范例。

【综合解读】

1.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原因: (1) 古希腊罗马时期民主思想、民主制度的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要求; (3) 封建专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权的实现; (4)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成了人类思想解放。

2.主要理论:斯宾诺莎的包含人权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体最优论;洛克的社会契约学说, 天赋人权论, 自由、法治的原则;孟德斯鸠改造与发展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主权在民思想。

3.对近代民主思想的评价: (1) 其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 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3) 鼓励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热点链接】

1.材料:

2011年10月9日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2012年1月1日是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纪念日。

2.命题角度:可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成因入手, 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它砸碎了专制枷锁, 使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 各种主义、思潮并存, 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 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命题规律】

1. 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上, 尤其是关注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抗日战争中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以及通过抗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局部战争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破坏。据此, 反思战争、追求和平成为高考命题的价值所在。

3. 联系时政热点, 考查相关知识, 如中东问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等。

【复习方法】

1.要把握本模块知识的特点。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主题是“战争、和平又战争”, 要注意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异同与联系, 两次战争所造成的后果, 两大体系的异同与联系, 两大国际组织的异同与联系;20世纪下半期时代主题逐渐演变为“和平与发展”, 要注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 当今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的前提下局部战争与动荡不断, 这些对人们、国家乃至世界的启示。

2.要理解通过战争与和平及其内在联系的分析, 使人们认识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战争、追求和平的重要性。

【综合解读】

二战期间, 中国的大国地位逐步确立起来。

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中国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序幕, 中国的抗日战场一直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是抗击法西斯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2.中国人民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 牵制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兵力, 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称霸亚洲、进而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 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北进”的企图, 同时又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南进”的势力, 大大减轻了其他同盟国家人民的压力, 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战场的重要地位迫使美英等大国放弃“远东慕尼黑阴谋”, 改变对华政策, 开始主动支援中国的抗战。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战态度的转变, 为以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确立大国地位创造了条件。

4. 中国军民在抗战中共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占日军在二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0%, 对最后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 中国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国家独立、领土完整, 也维护了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 并最终赢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地位。

5.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国地位, 不仅体现在反法西斯战场上, 更体现在对战后事务的安排上。在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 中国作为主要发起者, 同时也在充当东方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虽然在此期间, 中国的大国地位遭到怀疑和非议, 而且美苏之间的政治交易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但不可否认, 中国能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拥有和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和权利, 对于中国在未来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 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热点链接】

1.材料:近年来, 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 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 并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坐标表和海图。9月15日, 我国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地理坐标。9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指出,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命题视角: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 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 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这与本专题的历史知识有直接的联系。高考历史命题可能通过相关热点材料, 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影响, 二战中的重要国际会议与重要法律文件, 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等。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命题规律】

1. 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命题角度:历史环境与个人的关系, 运用阶级分析法说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的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联系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特征, 感悟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 感悟他们为那个时代和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命题角度多, 设问灵活, 以设置背景材料、组合选择等形式进行考查。

2. 对外国历史人物, 主要考查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相关知识;而对中国的历史人物, 则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3. 本专题中的历史人物很多在必修教材中有所涉及, 但是高考命题注意与必修教材内容的区别, 强化选修教材的补充、深化功能, 大多考查内容在必修教材中没有讲述。

4. 探究历史人物, 如何使自己的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高考命题的价值主题, 特别是试题的最后一问,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5. 高考也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 要求学生运用对历史人物的一般评价方法去分析这些历史人物, 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复习方法】

1.复习时, 学生要注意提升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与深度, 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 尤其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经验, 进而确立自己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要把握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注重培养自己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试题的设计中,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进行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的最好的材料和结合点。

3.要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首先,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以事迹分类为线索, 即把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分类归纳评述;二是以时间分期为线索, 即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时期加以叙述评价。其次, 比较分析历史人物的异同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切入点, 复习时注意比较以下几类历史人物: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 比如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 华盛顿和孙中山的比较等;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 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 比如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 各国追求民族独立的领导者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等。

4.要注意结合2012年的时政热点、周年纪念, 联系相关历史人物, 思考相关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综合解读】

1.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人在与封建势力的战争中, 打破旧有的统治规范, 建设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 他们是军事家, 更是政治家。

克伦威尔于国会军不断失利之际自行组建骑兵队, 大败骑士党的军队, 挽救了英国革命, 随后进入伦敦, 控制国会, 粉碎骑士党的叛乱, 处决国王查理一世, 成立共和国, 之后又出征爱尔兰、苏格兰, 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 作为总司令的华盛顿所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军, 而他所率领的是一批刚刚拿起武器的普通民众。华盛顿屡败屡战, 毫不气馁, 训练部队, 争取时机, 取得萨拉托加大捷, 从此扭转了战局, 并获得了法国等国的军事援助。约克敦战役的全胜, 为美国独立铺平了道路。1789年, 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位总统, 并于两届任满后毅然引退, 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树立了光辉典范。

拿破仑作为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在法国大革命最为危急的时刻, 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与此同时, 他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稳定局势, 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起一个高效集权的国家机器, 进行教育和法律改革, 相继颁布各项法典, 开创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邓小平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的成果又突破陈规, 领导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3.李时珍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代表性人物, 在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的基础上, 撰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 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 回国后担任铁路工程师, 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成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他还为建立中国铁路近代化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四光从地质运动的观点出发所建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 成为世界地质学界具有独创性的学说。此后, 他所建立的一些理论模型对我国的石油探测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科学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而言, 上述人物绝不可能与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比肩, 但就中国而言,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

【热点链接】

1.材料:

2012年9月1日至2日, “纪念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邓小平的故乡广安举行。与会的近200位专家学者, 回顾总结了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成果, 研究探讨了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 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展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它不仅是总结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 而且是涵盖新道路的最高范畴, 并由此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 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命题视角: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是复习重点。高考可能从中外历史对比分析的角度命题, 如列宁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比较;也可将邓小平理论与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进行比较, 来论证三次理论飞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 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 则技巧之人利, 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 而赢利少, 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 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 籴 (即买米) 食不利, 而又加重征, 则民不得无 (不) 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引自《商君书·外内》

(1) 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 豪右多有占夺, (李) 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 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 (公元485年) ,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 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 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 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 三易之田再倍之, 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引自《魏书》

(2) 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及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下表是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4) 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我制定法律, 无分贵贱, 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 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2.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 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现今不列颠国王拒绝批准那些对于公共福利最有用和最必要的法律。……我们谨庄严地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引自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第一条:“在权利方面, 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他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 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引自1789年《人权宣言》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 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 以参议员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 须副署之。

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 认为有谋叛行为时, 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 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较, 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2) 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基本思想?反映在政治上其共同要求是什么?

(3) 以上材料所述三个文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材料四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 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 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 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 天下之公器也。

——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五“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 (Ru1eofLaw) , 法律至上, 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 而是“民治”, 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 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 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引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4) 材料四、五有哪些共同观点?

(5) 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 而且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正如法军元帅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 而是20年的休战。”

——引自《世界史》

(1) 依据所学知识, 分析和评价福煦的观点。

材料二从1934年开始, 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 导致流血冲突。1935年1月3日, 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 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 10月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事后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 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

——引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2) 材料二中, 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没有包括石油, 其隐含的原因是什么?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材料三近年来, 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 特别是2012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 9月10日, 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 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 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大谈日方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所谓“法理依据”, 强调日中之间不存在争议。日本外务省以“关于尖阁诸岛的真相”为题编纂日立场文件, 要求其驻外使馆以此为基础向相关国家说明情况。

(3) 据材料三, 评析日本政府的立场。

(4) 综合以上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政府立场的危害性。

4.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引自《论语》

(1) 根据材料一, 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 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 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 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 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 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引自《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材料三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 在其中, 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 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 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 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 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引自 (美)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3) 根据材料二、三, 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1) 思想:重农抑商。影响:成为中国封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 促进了农业的繁荣, 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 措施:均田制。原因:百姓贫困, 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 作用: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 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古代中国北方经济发展,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意义:打破了贵族依靠血缘门第特权世袭垄断政权的局面, 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梭伦并未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改革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平等, 特别是下层平民参加国家高级管理事务的机会因财产资格而受到限制。

2. (1) 特点:三权分立。

(2) 思想:自由、平等、安全是天赋人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反对专制统治, 实行民主政治。

(3) 影响: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确立了法律规范;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4) 观点: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5) 认识: (1) 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 但其阶级实质不同; (2) 在今天的法制建设过程中, 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以完善法律体系; (3) 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3. (1) 分析和评价:同意福煦的观点。凡尔赛体系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而形成的暂时的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和国际体系。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间尖锐的矛盾, 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 因此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 反而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在战败国中, 尤其是德国希特勒宣扬民族复仇主义,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情绪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 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而且,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 与苏俄社会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可以说, 凡尔赛体系这个国际关系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不满, 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 到30年代各种矛盾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激化, 最终法西斯德国、意大利等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秩序被彻底打破。

(2) 原因:国际联盟受到英法等大国的操纵, 成为其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后果:导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 加速二战的爆发。

(3) 评析:其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 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4) 危害性:如果人们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对日本右翼势力姑息养奸, 任其发展下去, 就等于实行绥靖政策, 就会加速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 珍珠港事件的悲剧就会重演, 最终破坏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局面。

4. (1) 主张:德治 (或“为政以德”、“仁”)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2) 原因:使政治具有智慧与力量;使国家 (人类) 实现安宁。

(3) 特点: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4) 相同之处: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 (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

上一篇:公安民警鉴定材料下一篇:2022年MBA联考写作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