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自信文化范文

2024-07-01

理论自信文化范文(精选6篇)

理论自信文化 第1篇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作者:张全林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土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红色文化具有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的巨大能量,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只有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始终深深扎根于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文化即灵魂,文化即血脉。人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谓之行尸走肉;国亦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国家或民族,便会失却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甚至被人唾弃,成为待宰羔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身系亿万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前途的伟大事业,既需要自信、实干的精神,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先进的部分 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造就的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树立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红色文化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精髓的结晶,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的战无不胜。回望历史,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在不断流血的凄惨中,在‚狼奔豕突‛的曲折中,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最终‚选定‛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路人,绝不是偶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验证和升华),更得益于毛泽东同志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才大略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工作方法。

‚挨打‛是文化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愚以为,最大的教训是:仅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此,直至‚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然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再次给‚幼稚‛的国人上了一课,‚仅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仍然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于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浮现在我们面前:百年耻辱的根本是中国封建文化落后于西方西本主义大工业文化的 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是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更为先进的文化,且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战无不胜,除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毛泽东思想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人类的文化,从大的方面看,无非东西方文化而已,西方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中最为优秀部分的结晶,众所周知的,诸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优秀人物的思想。同时我们知道,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继承,也就是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无产阶级文化‛的优秀部分,诸如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事在人为。这充分凸显了优秀、先进文化所共有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

二、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 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伴随的,是文化领域的深刻的变革。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这场伟大的政治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中国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悄然‛质变,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主流逐步走向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即红色文化的前进方向,特点是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

历史正在冷静中逐渐回归正轨。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的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具有红色文化的深深烙印外,更兼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为如何在新时期继承、捍卫、发展好红色文化,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治愈部分党员干部‚缺钙‛造成的软骨病,解决好党员干部及全体国民‚总开关‛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发展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千百万年的探索和百年的屈辱,练就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必将永久震动五千年之后人类文明的历史罗盘,告诉世人,历史的方向在哪里?作为有幸生活在五千年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久违梦想,无愧于生命的意义,踩着先辈的血迹和足迹,我们当为宣传、弘扬、发展红色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每一位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同志,都应该清新的看到,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造就的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紧迫感,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为改革开放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任务保驾护航,为社会和谐发展汲取和激发正能量,从而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 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

三、文化铸魂是实现中国梦、取胜未来的根本 伟大者自与‚伟大‛共存,然而,庶民的胜利终究是文化的胜利,点点滴滴,奔流向海。‚狭小的心灵‛听到诸如‚伟大‛的字眼,总觉得那是‚伟大者”的事情,殊不知‚伟大‛就是‚进步‛、就是‚好‛‚美好‛,就是‚前进‛。‚伟大‛的事业和‚好‛的事情有着同样可循的规律,都要经历‚磨难‛,用中国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叫‚好事多磨‛。

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教诲,今有‚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呐喊。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脚步,一路走来,你是否听到‚青年强则国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谆谆教导和深切呼吁?

历史告诫我们,控制一个人,最高明的办法是控制他的大脑;控制和打败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是‚观念斩首‛。在兵法上,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今世界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其军事最高学府西点军校,<<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尤>>占学员必修课的半壁江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警示历史:帝国(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时期表现为新干涉主义,如文化入侵)的贪婪和被压迫民族人民觉悟和反抗意识 的增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难以预料。尤其是伴随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命,战争也已发展到了‚以‘斩首’为核心,打击经济设施为重点,摧毁敌国人民意志为根本的全新模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未来难测的战争面前,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要避免劫难,实现习总书记‚能打仗、打胜仗‛的豪言壮语,为人类文明及和平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必须清醒的明白:战争没有道义的高低,只有拳头的强不强硬。

如何攥紧拳头,是个永恒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需要。攥紧拳头就要是形成统一的意志,就是组织起来;攥紧拳头既要有物质上的考虑,更要有思想上的重视。攥紧拳头就有敢于亮剑的力量和勇气,加上正确方法,我们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当前,一是要严惩腐败,提升信心,尤其是谨用和慎用那些讲话、座谈、写文章只字不提人民利益、只字不提理想信念,只字不提共产主义的所谓‚领导‛,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都没有,靠他们带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那将只会是天方夜谭;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群众参与改革的力度,增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群众基础,坚决杜绝用权力和金钱来裁量真理的愚蠢行为;三是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井冈山精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志愿军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钱学森精神、志愿者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稳步、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追赶、跨越和‚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造就的红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具有实实在在藐视、打垮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连它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不得不加以学习。继承、捍卫、发展、发扬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保障‚党不变质,江山不变色‛的需要,更是赢取未来‚战争‛胜利的命门,尤其对新时期敌对力量进行文化入侵、观念斩首的和平演变图谋要高度警惕。

四顾寰宇,在社会变革、政权更替速度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和隐蔽的今天,文化腐败(侵蚀)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失陷‛将比军队腐败更为可怕。只有铸好文化魂,才能打胜未来‚仗‛!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只有深深扎根在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19日《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新疆频道)

2、《习近平:要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2013年7月13日人民网广西频道)

3、《习近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2013年11月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4、《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2014年1月4日新华网》

5、《刘亚洲上将:未来战争,我们如何亮剑》(2014年1月11日中国国防动员网)

6、视频《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课题组)

理论自信文化 第2篇

[摘要]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两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的,这一自信,既非妄自尊大,又须有“三个自信”的保障。“道路自信”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有独特性,又蕴涵着丰富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使我们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理论自信”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价值和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制度自信”是坚信我们的基本制度具有比较优势,可以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政治文明。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而理论自信须以理论自觉为前提。

[关键词]民族复兴阶段性奋斗目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更明确的语言,宣告了中华民族在本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这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与两个百年相关,这就是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常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可预期的将来,也就是这两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这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时,第一次用了“三个自信’’来表达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坚定信念,这就是“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中华民族复兴两个阶段性奋斗标的实现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走过道路的所取得成果的回顾,我们可以断言,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两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是完全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和时代潮流,恢复了因“文化大革命”而被中断十余的、由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确立的“到本纪末,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国防”这“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然而,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以及对国情和十年**所造成的破坏的严重性认识的深化,邓小平意识到,再过20年就实现“四个现代化”,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于是,他开始重新设计中国的发展战略。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调整了到2 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他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对于这一目标,邓小平又考虑“大体上分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亦即到1990年,先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从1990年到2000年,再翻一番。他的这些设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被作为战略任务确定了下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十二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被证明是有可能实现的。为了增强战略任务的连续性和预见性,邓小平又提出第三步战略目标。1987年4月,他在会见外国客人时说:“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为此,党的十三大确认了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步骤:第一步,到1990年GDP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以前,我国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长远的经济发展设想或宏伟目标,如1958年的“大跃进”中提出的1 5年里主要工业产品赶上美国、超过英国的口号。相比这些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目标,甚至1965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它既是宏伟的、又不是过急的目标,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速度适当、经过艰苦奋斗切实可行的目标;其二,它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具有量化的科学性和目标步骤 的明确性,既讲GDP,又讲人均GDP,可进行国际比较,体现了实现现代化的自信;其三,“三步走”的每一步,都既有经济指标,又有人民生活指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1995年已实现GDP比1 9 80年翻两番的任务,预期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也指日可待。于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新世纪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新的前瞻性的战略思考0199 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2 1世纪头十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到2 00 0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9 0 0美元,表明总体上达到了邓小平原设想的“小康社会”目标。为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提出在20年里GDP就翻两番的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了人均GDP20年里翻两番的任务。

到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头十年就实现原定20年的翻两番任务,达到了邓小平当年提出的2 1世纪前30到5 0年的经济总量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 0 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生活上的目标: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 1 0年翻一番。

如果能在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在经济生活上,2020年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4万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5万元人民币,则基本达到了民富国强。这就为再过3 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因此,实现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关键是前一个目标能否实现。而从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看,经过艰苦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要实现十年里GDP翻两番,年增长率只要达到70以上即可,而30多年来,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尽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出口会下降,粗放型的大规模投资也不可能持续,但中国每年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进展,可拉动基本消费,而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水平的逐步提升,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作用会迅速发挥,加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成为上下相通的共识,GDP再稳定增长1 0年,是可以预期的。其必要条件,是社会总体上的稳定。

难度在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里也得翻一番,因为其一,从经济角度讲,它是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收入的翻番,而不是名义收入的增加;其二,它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缩小收入差距后的翻番,而不是大部分人的“被翻番”,也就是说,对于多数收入偏低的人群而言,其收入十年里要超过翻一番的水平,而对于高收入群体,则增长可能没有翻番,这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政策甚至涉及政治体制问题了。

因此看来,尽管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并不是无条件的。无论是实现第一个阶段性目标中的GDP翻番所必需的社会稳定,还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所必需的社会政策调整和政治体制改革,都需要引入超越经济因素的保障因素。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条件:“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o"而最根本的,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实现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的保障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两个阶段性奋斗目标,特别是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过程,会遇到各种新的风险考验和各种思潮干扰,要排除风险和干扰,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所谓“道路自信’’,其一是坚信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有独特性,又蕴涵着丰富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因为这条道路既摆脱了前苏联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同

一、社会上高度统一因而缺乏活力和效率的社会主义模式,又没有照搬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盛行商品拜物教甚至货币拜物教、而且以强权建立起不公平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现代化模式,它首先是适合中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同时又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的。

其二是坚信在我们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这一道路能使我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客观地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从而以此既坚定方向、又随时调整政策,做到应对自如、攻坚克难。

所谓“理论自信”,其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和理论特性,具有相对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比较优势。因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批判、商品和货币拜物教批判以及现代性批判等理论内容,依然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是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指导原则,是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矛盾的方法论指导,是人类朝着自身解放努力的精神力量。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可以赋予中国道路和经验以理论特色,把握中国社会朝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前进的方向,推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并在社会转型中发挥思想的“稳定仪”作用。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中,其思维方式,是以实践观为基础、以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作为社会结构分析的主线;其价值取向,是通过无产阶级解放而实现人类的解放。因而这一理论范式,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从而具有理论魅力。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彻底批判性,正如马克思强烈主张的,“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它立足于“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这一批判性特性,包含了理论批判与实 践批判的结合、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总体性批判以及自我批判,因而是对资产阶级理性批判精神的继承和超越,从而具有对现实的穿透力。

其二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能够引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为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乃至人类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最大问题。因为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因为这一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将随着永无止境的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从而能使我们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所谓“制度自信’’,其一是坚信我们形成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发展成就的制度化体现,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坚持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可以避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并与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可以为国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并保持大政方针的连续性,使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的未来具有可预期性,而避免西方多党制受金钱政治的干扰和因选战需要而忽视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的弊端;中国权力结构中“三权”相对分立的议行合一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决策和执行的高效率,并能对各种突发风险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而避免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中重大问题决策时相互掣肘甚至不惜拆台而难以形成符合社会最大利益决策的弊端;全面完整的干部培养和选拔制度,可以造就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等等。

其二是坚信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可以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政治文明。因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制度层面上的民主,既有人类的共同性,也有历史性和阶级性。而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尽管适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形式上演化得也比较完善,但它并非人类民主发展的终极形式,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民主政治的需要,更不是根治腐败的灵丹妙药。尽管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它毕竟既符合当下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发展进步,从而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宝库。

三、以理论自觉为前提的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

在坚持“三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坚持什么样的道路和制度,涉及政治信念和立场问题。而立场坚定取决于思想清醒,思想清醒则取决于理论彻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面临各种风险考验和思潮干扰时,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必须使我们的理论具有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力、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和对群众困惑的解释力,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当代价值以及理论范式和理论特性的比较优势,都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今天,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并不是期待马克思能给我们提供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各种问题的具体方案,而是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比较优势,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以更准确地揭示实际问题、更深刻地批判社会矛盾、更科学地把握未来价值,为我们在回答社会现实热点、思想理论难点和群众困惑疑点时,在评价各种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潮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理论自觉为前提的理论自信,才能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所谓理论自觉,是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包括自我批判)武器而所具有的反思能力。当前,特别要自觉反思两种“绝对普遍主义’’的观念。

一种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存在并且依然对今天有消极影响的对马克思主义作“绝对普遍主义”阐释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不是从基于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对资本主义现实矛盾进行批判的逻辑展开,而是以先验设定的所谓“物质的绝对普遍性”为逻辑起点,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历史规律似乎在宇宙大爆炸最初三秒钟就被“预设”好的。由此,历史规律就被演绎成从某一社会形态到另一社会形态都是线性发展的“自然规律”,人类的历史发展不存在任何人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历史规律成了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机械的东西,而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规定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绝对普遍的,任何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都一定要实行这样的社会形态,而不存在人类历史的丰富性和各民族发展的特殊性。这套阉割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话语,不仅造成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话语产生严重冲突,更无法回应当代世界和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不排除这套理论话语的影响,是

不可能确立理论自信的。

在自觉反思对马克思主义作“绝对普遍主义”阐释的同时,还须自觉反思把西方价值观念当作“普世价值”的“绝对普遍主义’’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依然是先验化的观念,只不过它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的理性精神或宇宙的“绝对精神”。它从所谓的“理性的绝对普遍性”出发,把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需要的,并且在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当作先验的“普世价值”。只是由于资本主义所实行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所开拓的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于是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具有反封建专制主义意义的价值观念,便笼罩上了“绝对普遍性”的意识形态虚假性。如果我们沉湎于这一“绝对普遍性”的虚假性,动辄以渗透着西方文化所积淀的价值观的各种理论和话语来解释中国经验,甚至要求以此来规范中国道路,这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它将同样丧失对现实的批判能力。因此,不对这种“绝对普遍性”保持警惕,不消除它的影响,我们就不可能具有理论自信。

关于“三个自信”的理论思考 第3篇

一、“三个自信”的实质

要想了解“三个自信”的内涵, 就必须清楚的了解到“三个自信”的实质是什么。简单来说“三个自信”的实质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政治信仰, 也是一种改革措施和发展战略。

1) “三个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我们国家作为现阶段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向发达国家转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 这个阶段会遇到困惑和障碍。因此, 在中共十八大会议上, 提出了“三个自信”的口号, 希望中国共产党人员要以一种积极的形态, 面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如既往不断前行。2) “三个自信”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国家建国的根本, 现阶段把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的共产党人员越来越少, 有些共产党人员甚至会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太遥远, 不切合实际要从实际出发。在中共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 是我们共产党员的灵魂, 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三个自信”的提出, 不仅是一种政治信念, 更是中国国产党人员的社会主义信仰。

二、“三个自信”的主要特征

1) “三个自信”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以及政治自信的统一。“三个自信”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肯定。民族自信是民族精神力凝聚、民族发展复兴的前提, 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我们民族的自豪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的发展复兴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实现民族的发展复兴的指导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的发展复兴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 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执行者, 因此, “三个自信”对于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种肯定。2) “三个自信”是对历史自觉、现实评估以及未来预测的统一。在历史发展中, 古人尝试过在我们国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但是被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在我们国家实施过,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三个自信”是建立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以往的落后国家逐渐发展为新型强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并且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是三个自信的现实基础。“三个自信”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展望于未来, 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民族复兴以及实现人们幸福美满生活变现出一种自信。3) “三个自信”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三个自信”主要是对我们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信, 也可以说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因此, 是民族自信向世界自信的转变。“三个自信”不仅是中国对自己的自信, 更是世界对于中国的肯定。自从我们施行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各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都很快, 不仅解决了以往我们国家贫困落后的问题, 并且为世界竖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现在不断有国家都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认同, 从侧面来看也表达出世界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

三、“三个自信”的主要功能

(一) “三个自信”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

“三个自信”的提出, 表现出我们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的理论也开始不断成熟, 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因此我们国家的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也在开始发生变化。1) “三个自信”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 政治道路、理论以及制度是检测一个国家形象的主要指标, 道路自信表现出我们国家选择道路是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求的;理论自信表现出国家理论在不断发展创新;制度自信变现出国家制度是公正的。“三个自信”为世界人民证明了我们国家政治制度是可行的, 并且表明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2) “三个自信”有利于塑造政党形象, “三个自信”不仅是执政能力和执党水平提升的表现, 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制度不断创新的表现。“三个自信”有利于我们国家执政能力的巩固, 使执政显的更加合理化、合法化, 从而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政党形象。3) “三个自信”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三个自信”的提出不仅表现出中国的自信, 更让世界对中国刮目想看, 能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三个自信”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迎接新的挑战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 如果有些问题不能合理的解决, 就会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开始焦虑、怀疑, 因此, “三个自信”的提出, 变现出我们国家选择的道路、理论以及制度是完全正确的, 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迎接新的挑战。1) “三个自信”有利于承认社会矛盾和新的挑战。三个自信”的提出, 有利于客观评价现实, 面对矛盾, 勇敢接受挑战。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发展中阶段, 正在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挑战, 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就会出现社会动荡。2) “三个自信”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新挑战。“三个自信”的提出, 能够使国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化解矛盾, 迎接挑战;“三个自信”的提出, 为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和新挑战提供了大方向的解决思路, 在解决问题把主要根据道路、理论以及制度为基础, 那么遇到的困难就会得到合理的解决。3) “三个自信”有利于排除焦虑、怀疑的态度。焦虑和怀疑态度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 “三个自信”的提出, 让党和人民正确的认识到国家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只要集中精力、采取正确的措施, 就能够解决困难, 因此, 能够排除党和人民对发展前景产生的焦虑和怀疑。

四、结束语

“三个自信”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智慧, 只要能够科学合理的把握住“三个自信”的实质和基本特性, 有效的运用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中, 那么我们国家将会变得更加强盛。

摘要:“三个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坚定的政治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不可缺少的成分。从多方面对“三个自信”的理论进行仔细分析, 可以正确的把握“三个自信”的现实根基和社会基础, 还可以把它放在发展现代化经济和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虑。要想实现“三个自信”的坚定理念, 就必须把社会主义的特色道路和资本主义进行比较。“三个自信”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 也是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宣言。

关键词:三个自信,理论的思考,社会主义,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查少刚, 李忠伟.关于"三个自信"的理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第4篇

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自信的重要理论,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且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民族复兴作为己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在自己多年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这是几代领导人的心血。现在,我们应该对国家发展形式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确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改善人民生活。所以我们应时刻立足于此国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适合中国发展的路线,找准方向、明确目标、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历史重任,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理论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安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相结合,针对不同时期中国国情的不同,指导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范例。这一理论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这一理论可以确保党的先进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如今,我们应该坚决学习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凭借巨大的热忱和热情,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理论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红旗下茁壮成长

制度问题关乎党的方向、关系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既符合国情、保障民主,又提高效率,注重公平。同时,通过各种制度规范五大建设秩序,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制度的提出不仅能够调动广大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的浪潮中为中国指明了方向,使得我国在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紧跟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所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制度,在维护制度的前提下,提高制度自觉性,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形成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富有生命力的制度。

三个自信在十八大中的分量

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报告仍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旨,总结和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并且与时俱进地为其增加了新的内容。

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党成立九十年的辉煌成就的历史和经验作基础,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坚定“三个自信”,报告不仅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和对三者在统一整体中的不同视角、内涵、功能、形态作了区分和界定。“三个自信”是整个报告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是在理想信念方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极为重要的要求。

三个自信是党的理论创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概括比十七大更加科学全面。一、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总布局上的一个新亮点;二、增加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三、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体现了新社会中,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对于人的价值的探究,关注人的权益、要求和自由。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发展,都是以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相同的理论主题;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相同的理论品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相同的理论基点;以以人为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相同的理论目标。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习、吸收全人类的制度文明成果,结合国情,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有机结合了起来,坚持国家民族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相结合,在人民拥护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度自信理论2 第5篇

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 博弈均衡

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DHS模型在分析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时更强调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Biased Self Attribution)或归因偏差。投资者通常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预测能力,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在DHS 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当包含噪声的公开信息到来时,价格的无效偏差得到部分矫正。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在DHS模型中,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英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果一个投资者基于私人信息进行交易,买进股票之后得到好的公开信息,卖出股票之后得到坏的公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自信心增加。但是当相反的情形出现时,投资者的自信心并不是同等程度地减少。即把证实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信息予以重视,把证伪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噪声予以怀疑甚至抛弃。这样,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说明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金融机构与其雇佣的经纪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正如一般委托一代理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二者之间也同样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存在道德风险问题。Bhattacharya在金融机构能够确切地知道经纪人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二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模型。随后,Starks推导出了经纪人选择更高努力水平同时也选择超过投资者偏好的更大风险投资组合的条件;Ad-mati考察并设立对经纪人行为的影响基准,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设立基准与获得最优投资组合是一致的,但将趋向于降低经纪人选择努力工作的动机:Dia-mond研究表明如果代理人的控制空间有足够的维度,即委托人在设定激励措施方面的自由度少于代理人相应的回应自由度,那么,随着代理人努力成本的减小,最优合同将趋向于一个线性合同;Palomino考察了经纪人有有限责任的情况,证明存在一个表现为奖金合同形式的最优合同。这为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间的委托一代理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经纪人的过度自信对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问的委托一代理合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借鉴Palomino和sarlrieh等人提出的过度自信表示方法,可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一代理合同。过度自信的表示方法:a表示基金经理的能力,A表示

理论自信文化 第6篇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上一篇:铠甲勇士故事简介下一篇:出纳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