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班教子心得

2024-05-16

六1班教子心得(精选7篇)

六1班教子心得 第1篇

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六年(2)班

林诗雅家长:杨美銮

孩子进入了六年级,也意味着孩子正步入青春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一定要定位准确。——与学校的系统教育同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但又不能把学生的教育全部推卸给学校。家庭教育又有其不可替代作用。两者教育必须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最健全的效果。

一、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自觉维护学校形象。

上佳市小学是一所比较小的学校,在家长中的知名度还没有充分建立。因为本人的工作关系,接触各层面的人事比较多。因此,本人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经常向他们宣传学校的形象,向他们的特别是有关的家长推介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水平、学术、学校设施。以及本人小孩在学校教育的效劳。从而使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了解、支持。通过这个行动,又影响和劳动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形象,热爱自己的学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学校的发展。

二、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配合班主任教育方法。

班主任虽然教学时间不叫短,但很有活力和创新精神与学习的关系很融洽。有很好的敬业精神,对学生了解。在学生中有颇高的威信。因此,作为家庭教育就必须与班主任教育的思路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培养学生的共同合力。这样的教育效果更加事半功倍。

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学全做学生的最佳期听众。

沟通是了解学生教育学生最有利有效的方法。做好沟通就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接触,不要以工作忙或事情多为借口减少与学生的接触,更不能以金钱许诺的方式来代替与学生接触,这样做后患无穷。培养下一代是每位父母的心愿和职责。培养是一个艰难而又需要巨大付出(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的过程,不想付出而想有好收获是不可能或很少的。经常跟学生接触,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存在问题,并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方法去满足和解决。做学生的最佳听众,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最好的沟通方法之一,要培养和引导学生回家之后经常与父母表达学校和身边发生的事。这也是对学生自觉进行思维训练的很好过程。

四、支持鼓励引导学生与人沟通和合作。社会是一个多文化的结合体。将学生封闭起来进行教育是一种残缺的不建全的教育。要尽可能把学校学生放在一种最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教育。这个环境就是多文化的社会。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来培养和塑造学生。这就要求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多方面,多方面的立体式的教育。过去经常有这样的说法“学校教师对学生多年的教育被社会一个事件就冲垮。”这反映了学校教育是不全面,不建全的教育。学生成长过程也是社会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学生家长一定要了解引导学生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家长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与人沟通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不良行为的克服能力,并以学生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周围的环境。

五.加强学生爱心、责任感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个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很难与人合作和沟通。也不会成就一番大业。反为容易形成一种对社会愤概及攻击的心态和行为。爱心和责任感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和积极的过程。因此父母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有起前的意识和战略的眼光,不要为学生一时取得好成绩而自以为是,忘乎所以;也不要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养成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持之以恒的过程。这个过程来不得半点放松。

对学生的学习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学习成绩只是学习的一个表象。学生父母和学校更应以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为重点。而这些都是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今后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父母不能要求自己的子女或学校短期内改变一个人。

六、加强学生的体质训练及挫折教育。

现代人的竞争是高强的竞争,而强健是体魄是同等条件下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与同期或其他国家相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作为父母和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保健意识。从小灌输“健康就是财富”的意识给学生。

挫折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须经常遇到的事情。也是学生成熟必定遇到的因素,因此,父母应该了解挫折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并在现实中帮助学生共同走出挫折。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全。

以上使我对教育林诗雅的一些体会和观念。

六1班教子心得 第2篇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家庭教育是相当关键的,我们通常说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的精心培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相当伟大的“事业”。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想说,好老师固然重要,但作为现在的父母,仅仅依赖于老师,想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质等,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利用好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教孩子做人,做事。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

以下几点是我们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孩子,扮演好“多重身份”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与同学相隔又远,平时交流沟通的机会比较少,和我们那一代的人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生活当中,作为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要平时就端着家长的“架子”,认为只有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孩子才会听你的,说话才有威严。这样,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只能是逆反,反感,起不到好的作用,所以作为父母,要扮演好“多重身份”,努力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疑惑,抱怨,试着去了解孩子,而不是总是站在一个对立面上考虑问题。要尊重孩子,什么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太武断,“我是父母,我说什么孩子就得听什么”,这种想法要不得。主动放低姿态,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

二、家庭熏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能力,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感受到爱及温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的父母不甘于人后,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拼命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给孩子无形中很多的压力,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精力,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父母应该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正确培养,这样才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三、要重视品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要让孩子知道先学做人,后成才的道理.只有一个品行优良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只有品行优良的人才不会走太多的错路。要把理想、信念和爱心做为主要教育目标,由始至终贯穿在孩子的教育中。我认为,现在的父母太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瓶颈,一个孩子只有“德才兼备”,才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孩子,如果品德不好,哪怕再有能力未来的道路也不会走得太远。

六(1)班家委会的故事 第3篇

卖报体验,家委会“诞生”的契机

六(1)班学生祁澎宇的父亲祁宁,是一位自由职业者,爱好运动,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自信、健康,他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比同龄人更多的经历。

“宁可培养一个性格外向的普通孩子,也不希望孩子成为性格内向的‘学霸。”在和其他家长交流过程中,祁宁的“育儿经”得到大家的认可。

2013年9月,开学不久,在祁宁的组织及其他几个家长的配合下,六(1)班7个孩子走上街头当起“小报童”,义卖报纸,卖报所得全部捐赠给敬老院。

“刚开始,只要求每位孩子义卖10份报纸,担心他们卖不完,自信心受到打击。”家长王湘利说,“谁知道,孩子们表现都很好,先卖完报纸的孩子,主动帮其他小伙伴义卖。义卖报纸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让我们很是惊喜:腼腆内向的孩子敢与陌生人交流了;小伙伴们互帮互助,友情加深了;孩子们能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了……”

作为六(1)班的班主任,笔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孩子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经过打听,才知道这要归功于家长们组织孩子义卖报纸。于是,笔者约请祁宁、王湘利、王爱华和史树文等家长,希望他们能带动、呼吁其他家长配合,组织全班学生义卖报纸。

这一号召得到了全部家长的支持,家长们主动“凑份子”,为孩子们订制统一的遮阳帽、胸牌,组织全班孩子上街义卖报纸。

既然家长支持教育,主动组织孩子开展校外活动,为何不成立班级家委会,让家长们名正言顺地参与班级管理呢?

于是,六(1)班家委会正式成立了。家委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活动,是班级羽毛球赛,从赛事日程安排,到比赛规则制定,都是由家长全权操办。

“第一场单打,孩子输了,哭得一塌糊涂。”家长王湘利说,“虽然孩子被淘汰了我自己也难过,但我还是告诉孩子,要想不输球,平时就得苦练,打球如此,学习更是如此”。

家委会成立后,组织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孩子们变得更活泼开朗了,学习成绩提升也很快。看到六(1)班学生的变化,其他班主任纷纷效仿,相继成立了班级家委会。

晨跑风波,家委会的第一次“纠纷”

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平时比较娇惯,遇到一点困难,不是手足无措,就是大哭大闹,家长们对此深有感触。家委会成立后,家长们都在思索:如何配合学校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提升他们的意志品质呢?

“组织孩子们晨跑吧!”祁宁向家委会成员提出建议。这个建议立刻得到班主任的支持。校长刘明亮为家长进校组织学生晨跑开绿灯,亲自跟门卫打招呼,“六(1)班家长登记后可以进入校园,无需班主任确认。”

“一二一,一二一……”每天早自习前,嘉禾园小学的操场上,六(1)班孩子们响亮的口号,整齐划一的步伐,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队伍前面一位家长领跑,后面一位家长压阵,一旁还有家长陪跑,使得这道风景更加抢眼。

每天,家委会的成员轮流值班,到校组织孩子们晨跑,风雨无阻。遇到下雨,孩子们就穿着雨衣跑。雨衣、雨鞋是家委会在网上统一购买的,由家长自愿买单。

虽然在处理班级事务上,家委会的家长们意见很一致,但在晨跑这件事上,却闹出不小的“风波”,主要是班上几位“胖墩”的家长担心孩子吃不消。

“既然要求孩子们晨跑,就要坚持到底。”家委会上,祁宁“一锤定音”:不能坚持晨跑的孩子,可以先单独锻炼,等体质跟上了,再加入晨跑的队伍。

几位“胖墩”的家长,因不满家委会安排他们的孩子单独锻炼闹意见,有的不让孩子跑,有的不理不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没有参加晨跑的孩子们渐渐认识到自己的惰性思想与那些坚持下来的同学格格不入,于是纷纷承认错误,愿意和大家一起晨跑,希望大家能接受他们。那些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回归”班级晨跑队伍,也逐渐体会到家委会的良苦用心,表示会和家委会保持一致,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晨跑“风波”虽然曾经令家长们不和,但家委会的意见现在高度一致,坏事变成了好事。现在,孩子们坚持晨跑的决心更大了,因为他们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

刚开始晨跑的时候,只有几位家长自愿到校组织,现在,不少家长主动到校和孩子晨跑锻炼。家长王爱华说,家长和孩子一起锻炼,是一个很好的亲子交流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以身作则的机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也要做到。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孝德教育,家委会给孩子们的“礼物”

每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六(1)班的孩子便会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到吴家山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们送上贺卡、围巾和水果等,还精心编排小品、快板、舞蹈等老人们喜爱的节目,陪老人们过重阳。节目表演完后,孩子们来到老人们身边,轻轻地为他们捶背、揉肩。每当此刻,这些爷爷奶奶们拿着暖心的礼物,都会爱不释手;看着精彩的节目,都会热泪盈眶;听着孩子们的嘘寒问暖,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总会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个敬老活动,也是家委会组织的,而组织这个活动的“灵感”,来自校园门前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们背上的书包。

“虽然我儿子每天自己背书包上学,但我看到很多孩子不愿背书包,让爷爷奶奶背。”家长王湘利说,在一次家委会上,他提出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家长们一致表示赞同。

在组织元旦敬老活动之前,笔者在班级群里布置了特殊的家庭作业——什么是孝心?孩子们回忆起自己在敬老院的表现,给出了答案:给老奶奶捶背是孝心;给孤寡老人送礼物是孝心;精心排练节目,让敬老院老人们开心,是孝心……

笔者继续引导孩子:让自己的爷爷奶奶为自己背书包,是给老人尽孝心吗?

一向活泼的孩子们,竟然出奇地沉默了,头也不自觉地低了下去!

“你们都有爱心,也有孝心,你们可以对敬老院的老人尽孝心,但是,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爷爷奶奶背书包呢?”

从此,嘉禾园小学校门前,帮孙子孙女背书包的爷爷奶奶少了,孩子们走进校门后,还不忘记转过身,对爷爷奶奶挥挥手说一声再见。

敬老院活动每年两次,成为六(1)班的传统活动,一直在坚持。除了第一次给敬老院老人购买礼品的钱,是家长和老师自愿掏的外,其他时候的费用都是孩子们通过卖报纸挣得的。通过向敬老院的老人尽孝心,孩子们也懂得了如何在家里尽孝心。

“现在,儿子对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都了如指掌,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为老人捶背,比我们都用心。”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在家委会群里留言。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嘉禾园小学)

教子心得1 第4篇

五(3)班潘铎浩家长

每一位家长都是一个愿望—望子成龙。我们一起谈谈教子心德吧。

一、首先从孩子的性格来讲,从小就要让孩子有礼貌待人,所谓礼貌多人不怪,见到老人家和同学们都互相打招呼,点点头„„人礼貌待人。记得有一次他的电脑坏了,开不了机,这时他心里焦急想快些修好,而他不会修,他想起了叔叔会修电脑,他立刻拿起手机打给叔叔,就是这样说完了,他很高兴。但是过了几天叔叔都没过来修电脑,我就问孩子你不是打过电话了吗?他说是呀!我想想说:你肯定打电话没有叫人,没有礼貌,叔叔玩你啦,孩子点点头。后再打电话,果然过来了,以后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首先礼貌待人。

二、要让孩子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和复习。每天放学回

来,就让他认真完成作业,然后自己检查。如果遇

到难题就一定回去学校问老师或同学们,做完作业

就复习课本。英语听读,每天都是认真完成,有时

候要要做些小小奖励孩子,让他有提高的感觉。要

有一张舒适的作业桌子。让孩子觉得这是办公桌

子,有时也可以让他做小“老师”,家长做学生,因为他觉得做小“老师”,配合到了就容易沟通,令他陶醉在学习的海洋中畅游,用心的学些知识回

来叫我这个学生。

三、平时星级

六、日可带孩子出去玩玩有时到书店里看

商贾传奇(六)陶朱教子 第5篇

范蠡是当时的天下首富,老家也是楚国,本人在越国又当过多年的国家重臣,朋友遍天下。这种事如果搁在别人身上,儿子犯了罪,是要被判死刑的;而以范蠡现在的身份,想把儿子救出来,似乎不是什么难事;即使救不出来,免除死罪,似乎也是能办到的。范蠡也确实派自己的大儿子带了一大笔钱到楚国去活动,但不仅没有把二儿子救出来,反而使他死得更快、更惨。当范蠡二儿子的尸体运回家时,全家老小悲痛欲绝。可这时,范蠡却哈哈大笑。范蠡笑什么呢?难道是范蠡经受不住打击,傻了,疯了吗?如果不是,他的笑又从何而来呢?(图2)

要揭开这个谜底,必须从故事的开始说起。

当范蠡的二儿子因为杀人,即将要判处死刑的消息传来时,范蠡的家人都急坏了,纷纷央求范蠡赶紧想办法,把孩子救出来。范蠡这时却显得非常平静,他慢条斯理地说,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不过,我也听说过,“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是说家里拥有千金的孩子可以不在大庭广众的市场上被处决。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上处决犯人,是我国古代的刑罚,据说早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周礼》记载,叫作“刑盗于市”,是说抓住了偷东西的贼,要在市场上公开处决。这样做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威慑,让人看了害怕,不敢再犯罪;第二是对罪犯的惩罚,不仅要剥夺他的生命,还要剥夺他的尊严。直到清朝,在北京,官府就常在菜市口杀人,延续了在市场公开处决罪犯的规矩。

范蠡讲,“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是说虽然自己的儿子杀了人,应该被判处死刑,可也要想想办法,让他死得体面些。于是,范蠡决定派小儿子到楚国去活动,他拿出了一大笔黄金,有一千镒。正当小儿子要上路时,范蠡的大儿子站了出来,非要去不可。范蠡不答应。为此老大很郁闷,就讲:在别人家,长子像管家一样,现在弟弟出事了,就应该由我去处理。可父亲非要派小弟弟去,这不是瞧不起我吗?干脆不如死了,说完还真寻死觅活的。范蠡的妻子急得团团转,对范蠡讲,如果这次派小儿子去,也未必一定能够把老二救出来;如果老大再气出个毛病来,那可如何是好?范蠡没办法,只好改派大儿子去楚国。范蠡写了一封信交给大儿子,让他到楚国后去找一个姓庄的先生,这位庄先生是范蠡早年的朋友。范蠡一再嘱咐大儿子,你到了楚国,把这封信还有这些黄金都交给庄先生,他让你怎么办你就怎么办,千万要听他的。老大满口答应上路了。可是,他担心一千镒黄金不够用,临出门时又私下准备了几百镒黄金。(图3)

庄先生的房子又小又破,他和老伴穿得破破烂烂,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范蠡的大儿子原以为庄先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一看到他穷酸龌龊的模样,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范蠡的大儿子感到很纳闷儿,父亲怎么让我找这么一个人呢?心里虽然嘀咕,可他还是按照父亲的嘱咐,恭恭敬敬地把信和一千镒黄金交给了庄先生。庄先生看完信后,收下了黄金,对范蠡的大儿子讲,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赶紧离开楚国回家去,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你也不要问为什么。范蠡的大儿子虽然答应了,可心里却越想越没底。这个庄先生自己恨不得都快饿死了,他还能帮我们办什么事呢?于是老大没有回家,而是悄悄地住了下来。他拿出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黄金,到处托关系找人,终于找到了一位颇有权势的贵族,并央求他出面帮忙。范蠡的大儿子没有想到,人不可貌相,庄先生虽然身居陋巷,显得穷酸龌龊,而实际上是个非常了不起的隐士。庄先生因为廉洁、正直,在楚国非常有名,就连楚王及众多王公、贵族都非常尊重庄先生,奉他为老师。(图4)

对于范蠡大儿子送来的大笔黄金,庄先生并不想要。他对妻子说,这是老朋友范蠡送来的,叫我帮个忙,这个钱不能要,找机会再还给他,你要好好保管。庄先生找了个机会入宫求见楚王,对楚王讲,大王,最近我观察天象,发现某个星宿移动到某个地方,这对楚国不利。楚王一向迷信,又非常相信庄先生,一听这话,很紧张地问,那怎么办才好呢?庄先生说,大王,您可以施行仁德仁政,去避免灾祸。比如,您可以实行大赦,不要再杀人了,这样就可能感动上天。楚王对庄先生说,我一定实行大赦。庄先生告辞后,楚王派人把储藏金银财宝的国库密封起来,派重兵严加把守,准备实行大赦。(图5)

范蠡的大儿子托的那位楚国贵族,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去找范蠡的大儿子,他说,我们大王马上要宣布大赦了,你弟弟很快会被释放。范蠡的大儿子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认定弟弟获救,全是靠这位贵族帮的忙。至于庄先生,恐怕什么作用也没起,于是他觉得那一大笔黄金像是白扔了一样。他决定把黄金要回来。

范蠡的大儿子又一次来到了庄先生家。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不是让你赶紧离开楚国回家吗?你怎么还没走啊?范蠡的大儿子说,我是为了救弟弟来的,事情没办成,我怎能回去呢?我弟弟命大,正好赶上楚国实行大赦,马上就会放出来,我也该回家了,特地向您老人家辞行。庄先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听这话就明白了,这个年轻人向他告辞是假,要回那笔黄金才是真。庄先生说,你带来的那些钱原封没动,你自己去拿吧。于是,老大拿了钱走了,心里还为省下一大笔钱而自鸣得意呢。

实际上,庄先生既想帮老朋友范蠡的忙,又不想要他的钱。现在反而让范蠡的大儿子误会了,以为自己是个只拿钱不办事的人。庄先生仿佛受到别人的侮辱,非常恼火。他咽不下这口气,再次进宫求见楚王,他说,大王,上次我建议您逢凶化吉,实行大赦,您果然是这样办的。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我听人家议论纷纷,说陶朱公的儿子因杀人被关进楚国监狱要判死刑,所以他家拿了一大笔钱到楚国贿赂一些贵族;人们还议论说,大王您实行德政,宣布大赦,并不是为楚国求福,而是为了释放陶朱公的儿子。楚王一听火了,说,为了证明我不是这样,先把陶朱公的儿子拉出去砍了。他当场下令,把范蠡的二儿子推到街上砍了头,并到处宣扬,被杀的正是陶朱公的儿子。之后,楚王才实行大赦。范蠡的大儿子不仅没把弟弟救出来,反而让他死得更早、更没面子。

对于二儿子的死,范蠡却坦然面对。范蠡对妻子说,老大一去,他的弟

弟非死不可,这我早就知道。为什么当初我愿意派小儿子去?是因为大儿子从小跟着我们受苦,为了生计奔忙,他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舍不得花钱,但不是他不疼爱自己的弟弟。小儿子就不一样了,他出生时家里已经很有钱了,他只知道每天骑骏马、坐豪车、打猎游玩,根本不知道挣钱不容易,所以舍得破财。大儿子不去则已,一去,事情就一定会走到这一步。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非常奇怪:第一,既然范蠡事先知道如果小儿子去,二儿子也许还有活命的可能;大儿子一去,老二死定了,为什么还派大儿子去呢?可以想象,范蠡的手下肯定少不了既能办事又有本事的人才,为什么他不派几个会办事的聪明人去帮助大儿子呢?为什么不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呢?

第二,儿子被杀,这本是很悲痛的事,为什么范蠡却哈哈大笑啊?

这两个问题究竟该怎么解释呢?

不妨设想,当初知道二儿子因为杀人被关进了监狱,即将要被判处死刑时,摆在范蠡面前的有几种选择:

第一,不管不问,任其自然。

第二,不惜任何代价,不择任何手段,动用一切资源,全力以赴把二儿子救出来。

这两种选择是两种极端。现代人往往有较强的法制观念,不会干扰司法,通常采取第一种态度。在古代,法律制度不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较淡漠,特别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不择手段拉关系走后门,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通常采取第二种做法。

而范蠡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

范蠡想救儿子,是人之常情。在他那个时代,儿子犯了罪,即将面临杀头,作为父亲,如果无动于衷,对妻子、对家人是交代不过去的,自己也未必心安。可是,既然想救儿子,为什么又不肯尽力呢?因为范蠡懂得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道理。范蠡懂得,即使不惜代价把儿子救出来,未必一定就是好事。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就范蠡本人讲,他无论搞政治还是经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积累了堪称是天下首富的巨额财富。这时,如果范蠡依然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只会招致更大的灾祸。可是他的家人,特别是儿子们却未必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以为首富就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草菅人命,真的把二儿子救出来,更加助长他们这种狂妄自大的情绪,这恰恰是巨大的灾祸。

另一方面,儿子犯法被判处死刑,这当然是祸,可未必一定就是坏事,因为“祸兮,福之所倚”。灾祸恰恰是幸福的基础。如果通过这件事,让自己的家人特别是自己的子孙,能够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引以为戒,老老实实地做人,谦虚谨慎地做事,能够懂得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好事呢?想到这里,范蠡能不笑吗?他的笑,是透着大智慧的笑。

后来的事实证明,范蠡的笑是非常有道理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是说,后来范蠡年纪大了,身体慢慢地衰老了,于是,他把经营家业的事完全交给了子孙,自己安享晚年,在子孙的经营下,范家的产业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累资巨万。范蠡退休后,陶朱公三个字就变成了范家的商号,世世代代传了下来。范家的掌门人也都被称为陶朱公。直到战国时,依然有陶朱公这个商号,而且规模更大,影响更广,甚至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

西汉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刘向,写了一本书《新序》。书里讲了一个故事:战国时代,梁国发生了一件很蹊跷的案子,负责断案的大臣,有人主张定有罪,有人主张定无罪。究竟应该如何定罪呢?这时梁王想起了一个人,他说,陶朱公是个平民百姓,家业却能富可敌国,说不定他确实有过人的智慧。不如看看陶朱公有什么主意。于是梁王派人把陶朱公请来,将案情介绍一番,然后问,先生,这个事怎么办才好啊?陶朱公谦卑地说,大王,我只是一介草民,根本不懂得断案。可您既然让我说,我就举一个例子吧。我家里有两块白色玉璧,两块玉璧从正面看,无论尺寸大小还是颜色光泽,都一模一样。但它们的价格相差很大。一块能卖到一千镒黄金,另一块只能卖五百镒黄金。梁王听后也感到奇怪,就问,为什么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两块玉璧,价格相差如此悬殊啊?陶朱公说,从正面看是一模一样,可是从侧面看,其中一块玉璧的厚度是另外一块玉璧的两倍。所以厚的那块就值一千镒黄金,薄的那块只能卖五百镒黄金了。陶朱公的意思是说,玉璧有厚度就值钱,为人要厚道就能得人心。比如,赏和罚,如果可奖励可不奖励的,尽可能奖励;可定罪可不定罪的,尽量就不要定罪了。

梁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把这个很难断的案子没有定罪,从轻发落了。这个结果使梁国人非常高兴。刘向就这个故事评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厚道。比如,墙厚了就结实,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了容易撕裂;器物如果薄了就容易破碎。所以,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长久。掌握权力的人应该厚待百姓,才能够得人心,才能够长治久安。

这个故事所提的陶朱公,指的不是范蠡,而是范蠡的后代。故事表明,范蠡的后代没有再做官,一直是普通老百姓,是工商业者。而且,范蠡的后代继承家业后,规模做得很大,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

范蠡究竟靠什么培养继承人的呢?主要有两点:

第一,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人生智慧。范蠡的一生就是靠着这种智慧,不仅保持着不断进取的创造力,而且始终保持着奋发向上的激情和活力。同时,范蠡还非常好地做到了富而好德,富而不骄。

第二,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范蠡待人非常宽厚,从不斤斤计较。而只有做到宽以待人,才能照顾到别人的利益,才能公平买卖,做到双赢;才能乐善好施,周济穷人,才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守法经营。

从范蠡后代的表现看,可以说,范蠡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处事原则很好地传给了子孙,并且被他的子孙非常好地继承和发扬。

还有一个故事,也证明了范蠡的后代在这方面的特点。在这个故事里,范蠡的后代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家业,而且非常热心于商业教育。他们把一个贫穷潦倒的年轻人培养成了富比王侯的大富豪,这个年轻人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名字叫猗顿。

猗顿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他种地却经常饿肚子,养蚕织布却经常受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猗顿听说陶朱公是天下首富,羡慕极了,特地从鲁国跑来拜陶朱公为师,学习怎样发家致富。陶朱公并不因为猗顿是个穷小子就瞧不起他,而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同时,又根据猗顿缺少资金的特点指点他,说,你要想发家致富,就应该去饲养牲畜。听了陶朱公的指点,猗顿来到西河猗氏一带创业。猗氏是现在山西省的南部,土地湿润,水草丰美,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猗顿从几只牛羊起步,经过十几年,他的牛羊已经多得数不胜数。猗氏除了适宜发展畜牧业,还盛产盐。开始时,猗顿在贩卖牲畜时顺便捎一点盐到外地卖。久而久之,猗顿发现,卖盐的利润比经营畜牧业一点不差。于是,猗顿就用发展畜牧业挣的钱,投向经营盐业。最后,猗顿靠经营盐业发了大财。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说,猗顿“与王者埒富”。是说,他的家产已经富比王侯了。(图6)

剧作家六六谈教子 第6篇

Q问:您心中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您作为一个母亲,衡量自己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妈妈吗?

六六:平等的交流,自由无障碍的沟通,感受孩子犯的每一个小错误背后的故事,希望他身体健康。我努力在做一个好妈妈,我希望自己会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其实对孩子来讲我肯定已经是最好的、独一无二的妈妈了,因为别人不能替代。对我而言,我对自己最大的认可是我有一副肩膀替孩子扛起天空。

Q问:有人说现在孩子比较早熟,您有这方面的担心吗?

六六:没有,我的儿子偏偏是晚熟型,因为我不太催熟他。他们老师跟我说,他是年龄最大但心智比较小的那种孩子。这其实跟我给他营造一个童话世界般的环境,不那么急着催促他成长有关。

而且每个孩子进步成长的时间段都不一样,当他有早熟需求的时候,我觉得逆转也是不切实际的,不如就顺势给他些帮助,使他在早熟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早熟”受到伤害。有些孩子心智发展比较快一点,身高没有跟上;有些孩子晚熟一些,这都是正常的,家长要有坦然面对的心态。

Q问:对待孩子的成长您一定有很多感悟,您的育儿理念是什么?

六六:我跟儿子之间一直能够做到平等交流,我把他当成一个成年人看待,同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来看待。这样,我不会提过高的要求,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去要求他;会尊重他的情感,尊重他的每一个愿望,还能够帮助他去尽力实现,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是能够让我觉得骄傲的地方。

我对待孩子的方式像对待我的学生,克制、耐心、有涵养,我觉得如果我轻易发怒,我愤怒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会给他最直接的影响,使他有样学样。很多孩子的语言和对待外人的方法、说话的方式完全言传了父母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修养的原因。另外我还尽量去帮助他修正自己,而不是强迫他修正自己。

Q问:现在很多母亲没有您这么幸运,一边自己在家照顾孩子,一边事业发展得很好。您怎么看待全职妈妈和上班族妈妈的得失?

六六:这是非常遗憾的,尤其是有些妈妈还要经常出差不能照顾孩子的学习,但是我希望上班族妈妈不要有负疚感。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能够陪伴他是一种幸运,不能够陪伴他也没有关系,孩子也许会因此独立性更强一些。诚然,全方位的关爱是一种爱,但有时候忽略式成长也是一种爱,只要心在那里,永远支持他,孩子会感受到的。

Q问:现在有一些男孩女性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如何培养男孩的男子气概?

六六:在我看来,男孩子的性格特征里面最需要培养的有几个:一是诚实,这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哪怕做了错事,也不惩罚他,而且他的诚实要受到嘉奖。二是责任,这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的东西。三是要有爱的能力,学会如何去关怀,如何去爱。这样培养出来的男孩子,无论他是奔放型还是温柔型,他都会是对社会有益的。

Q问:如果夫妻双方吵架,您认为应该避着孩子吗?

六六:至少跟我认识的人都知道,吵架这种事在我这儿极少发生,我是以非常理性的方式跟大家沟通的。我觉得负面情绪的宣泄对孩子也是一种不利的影响,他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行为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所以吵架可以,但不要用一些负面词汇,不要用不雅的语言,因为这样的话孩子会学过去,并且过后你要学会道歉。如果真的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你的道歉也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让孩子知道这是正常的。当然,如果用不吵架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更完美一些。

Q问:现在的教子方式多种多样,有虎妈、狼爸,最近又出现了鹰爸教育,您怎么看待这些教育方法?

六六:我个人觉得不要把社会给予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大多数的父母可能有生存恐惧症,觉得“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了,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学了什么,我的孩子一定要会”。我不认为孩子提前两天会背唐诗,或者提前三年学会加减法,或者学了奥数之类的东西以后,他就真正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其实,如果纵观整个人生的历程就会发现,三到五岁或者五到七岁学到什么知识,对未来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能够维持下来对一生产生影响的是学习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而这一点父母有时反而忽略了。很多人是被社会的压力推动着往前走,继而又把这个压力转嫁给孩子的。只是关心孩子学到了多少东西,而像孩子对学到的东西有没有理解,有没有兴趣;他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吗,他会提问吗……这些反而被家长忽略了。与其有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未来肯定会知道的知识,不如给他一些生活技巧,以及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情商的培养。我觉得我可能更关心孩子的这些方面。我会和孩子聊菜怎样才能炒熟,怎样选择宠物并跟它们建立伙伴关系,为什么要学会忍耐和关心同学,及一些礼仪问题等,这是我作为母亲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我自己做过教师,我了解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时间段。比如这个孩子今天已经长牙了,那个孩子还没有;这个孩子已经会奔跑了,那个孩子刚刚开始走。我认为最终他们都会一样的,只是早一点晚一点而已。我们要耐心等待他们成长,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刘永行教子心得 第7篇

每次,只要我们父子俩凑在一起,我就带他去书店。买什么样的书呢?就买好人行善的故事书吧。孩子非常高兴,于是,我就一个一个故事讲给他听。我用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诉孩子人生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而人的高尚品格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说:“孩子,你想成为有出息的人吗7如果想。你就必须有好品行。你是爸爸的最爱,爸爸为有你这么个孩子而骄傲!努力吧!”

尽管和孩子相处时间不长,可我很注意观察孩子的每一点每一滴,儿子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哪怕是非常非常细小的一件事,只要反映出他行为“善”的一面,我就用“放大镜”去赞美他。

有一年冬天,我们全家在美国雷诺市一家商店里买东西。店员在给我们包装物品时告诉我们,附近还有一家更大的商店,并告诉我们行走路线。

她是想让生意给别人做?显然不是。

儿子说:“我们去看看,回来再付钱。”我们找到了那家大商店后,才发现那家大商店就在我们住的宾馆旁边,小店里所有的东西这家大店里都有。

该不该回去?如果我们返回小店付钱,要绕着走好长一段路。但儿子决定还是要回去买小店里的那包东西,他说虽然没有付钱,但是店员已经包装好了在等我们。我们夫妻相视一笑:孩子啊,你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对的!

于是我们决定返回小店。

雪城雷诺街上寒风凛冽,雪花飞舞,我们身上只穿着单薄的毛衣,虽然身体在瑟瑟发抖,可是心里很坦然。出来买东西时,我们压根没有想到会在外面呆那么长时间。

我说:“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直接回宾馆,就不会吃冷风,不会挨冻呀。为什么还要回小店呢?”

儿子说:“我感觉到我们这样做不是我们个人的事。美国店员这样诚恳,给我们指点另一家更好的商店,如果我们不回去买那包东西,良心会很不安。我不愿意让那位美国店员对我们中国人留下不好印象。”

我很欣慰,孩子有了一颗诚信、向善的心。

上一篇:健康管理公司调查问卷下一篇:春学期实验小学总务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