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024-05-14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精选10篇)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1篇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教研片给我提供的这次与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凡教育工作者,大家都认同一个信条——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而语文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朱熹把“文以载道”形象地解释为“犹车之载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结合”的特点,在学生认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使蕴涵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作用,既注重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顽强不屈、正直不阿的高尚情操,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和渗透,才能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效果呢?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应当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通过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找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1、育人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四有”人才,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国家教育方针则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无疑,德育摆在了首位,是极其重要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课时多,比重大,特别是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便于分担思想品德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2、在语文教学中育人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发展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社会的发展、变革,都会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由于受经济社会的影响,有的学生畏书如“虎”,弃学经商;有的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有的学生只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绝不想尊重别人;有的只追求物质享受,“小皇帝”气派十足。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索。可见,语文教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

3、在语文教学中育人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需要。

语文本身是“文”与“道”的统一,学生“披文以入情”,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而教师只有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清楚、具体、准确,才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师也只有重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重视学生中的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身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1、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于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们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都是一个个的德育教育的目标。一些介绍优美风景的文章,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都可以优美词句的剖析,再通过片段设计问题,并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经历从“什么是美——欣赏风景美——体会语言美——热爱风景——热爱中国”这样的渗透、领悟过程。

2、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土地,对这类文章,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重抓好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例如《海上日出》(人教版第十册)一文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可以运用三种不同的读法来领悟、渗透德育。(1)浏览法。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一篇课文,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

(2)默读法。要求学生用笔划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订正,并要求学生找出“日出时”“日穿云”“日出云”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代表向老师朗读汇报。

(3)朗读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如果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如投影片,让学生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文本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和品位”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著者的意图、品位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种子的力》(人教版十二册)一文,这篇文章由于时代不同,作者不能直接从语句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采取了“托物寄情”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紧紧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品位,发掘句子的含义。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时,老师再因势利导,借小草和种子的力量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吓到,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坚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已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了。

3、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导通过表演方式再现情境、创设情景。就是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中的角色不只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来理解课文,加强体会,不仅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器官,而且笼罩了情感的色彩。例如,曾听过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人教版第十册)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自行改编“剧本”,各小组自选“导演”、“演员”,在课余时间排练,最后用两节课时间给各小组表演。各个环节,同学们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通过表演课本剧,扮演“渔夫、老太婆、金鱼”等角色,认真表演了课文所描绘的“渔夫救了一条金鱼,把它放了,金鱼为了报答它,说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渔夫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太婆,老太婆一次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要求,最后,居然要当女霸王,金鱼很生气,把给他们的一切变回了原来的样子”这些情节,深刻体会到“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人的可悲下场。善良的人,也不能太懦弱了”的寓意。使学生对文章印象更加深刻,感受到要“用自己的劳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和教学生做人是一致的。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多接触日益发展的社会。为了是学生能够如实反映社会实践,敢于敞开思想,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写出有独立见解的文章,结合《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另外,作文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日记和作文当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技巧,还要在作文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一声叮嘱,会帮助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发挥学科优势,不断探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的渗透德育。如何渗透德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2篇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下面的几个方面做了点点尝试: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首先,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带领学生大扫除时,我与学生一道擦窗子,抹电扇,重活我领头做,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锻炼时,我与学生一同打球,做游戏,赛跳绳,人人都会积极参加锻炼。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站在队伍里我就端端正正,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记得有一次,小预备铃声响了,我象往常一样,第 1 页 拿着书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原来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问是谁扔的,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孩子们慢慢聚拢来,一个,两个,三个,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很快就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同学们都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承认了错误,表示了改错的决心。(原来,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并赌气的扔了一地)。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

第 2 页 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教材中,还有许多象“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里的小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第八册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

第 3 页 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

第 4 页 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出自:本网网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3篇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渗透德育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 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这些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诸多方面, 其中都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可充分地挖掘利用教材中这些德育素材, 强化其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 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思考和讨论, 使其思想得到升华。

二、应该在解决高中英语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许多英语问题的解决, 并不是问题太复杂或知识、能力的不足, 而是缺乏自信、毅力、顽强拼搏的品质。要培养这种品质,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就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学生的学习总是产生不同强度的动机和不同程度的影响的, 许多学生认为英语这种语言, 学习起来太难, 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而失去了学习动机, 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经常发现有许多同学害怕学英语, 一遇到难题不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而首先想到的是我不会, 或者干脆就放弃了。态度消极, 缺乏解决困难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 意志的水平往往是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程度为衡量的标准。还有许多学生养成思维定势, 不易摆脱知识点用途的固有观念, 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灵活的解决问题。所以, 应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 让学生以轻松的情绪迎接考试, 会使思路敏捷, 有利于解决问题。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 英语作为一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德育教育要紧密联系教材, 而且要把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中新标准英语以多样化的题材为中心设计学习内容, 适合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需要, 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 又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素材。作为英语教师应有足够的意识挖掘和利用英语教材中的不同题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德育教育。

四、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可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社会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 在活动, 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 感受语言。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 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 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以学习情趣为主线, 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 向学生渗透德育。在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在学习与他人多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 互助友爱, 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的驱使下, 学生会忘却羞涩, 积极向上, 努力合作, 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德育融汇其中。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进一步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有益, 而且还在客观程度上影响着其综合品格的发展。而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用等各方面。在听的方面教师可培养学生多听的习惯, 并给学生传授听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加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在读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和语调习惯。这一方面教师可做的工作很多,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说的方面, 课堂内外的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力求声音响亮, 语音清晰流畅, 语调和谐自然, 这样还可激发有些学生的当众说话的胆量和勇敢的精神。

总之,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必须凭借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 灵活地找到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 使得教学既有深度, 又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宗旨,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学好英语知识, 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实现育人的宗旨。在解决英语问题的过程中, 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不断积累解决高中英语心理因素问题应采取的方法, 并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教学成果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4篇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中学生鉴别能力弱,这就加大了英语教师育人的难度和广度,同时也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比以往更广阔的教书育人的舞台。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外,还要恰当地结合一些德育内容,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提高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的形象应当充分显示自己的德、识、才、学,表现出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形象,可分为表层形象、深层形象两个层次。朴实大方、庄重文雅的仪表,舒展自如、文明高雅的教态,一丝不苟、扎实严谨的教风,生动活泼、因材施教的方法,准确精炼、富有感情的语言,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的板书,深入浅出、熟练精当的讲授等。这些都是塑造教师良好的表层形象的要素。教师良好的深层次形象,则是通过教师表层的讲台形象及其课外的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教师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师一旦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技能。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进行有机渗透

合理的道德培养本来就是和知识教育相互联系的。德育与英语课堂教学互相渗透。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Unit 2Wheresthepost office?时,我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意识,养成使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等文明用语。再如在学完“Dont eat in class.”这一单元时,通过No smoking 等警示语,告诉学生在什么地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德育氛围

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性格差异。教师要以身作则,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与相互欣赏和相互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长的架子,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热爱、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在英语课上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会给他一个赞许的笑容,一声发自内心的“Good”、“Very good”、“Excellent”等赞叹,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不会因某个学生发错音而嘲笑批评,总是微笑着对他说:“Take it easy.Try again,You can do it!”这样,老师的接纳、尊重、信任和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即使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困难,但老师仍然喜欢自己、重视自己,要努力地学习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合理地使用奖励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师的身体力行下,在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找到了自尊、自信,学会了宽容、鼓励与赞赏。

四、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

针对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比赛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多,大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通过各种比赛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通过比赛让他们深深懂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在集体中,他们的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日积月累,在快乐紧张的竞争中,学生的集体观念及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

五、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英语活动课和英语主题活动。例如,把学习校规校纪的活动与英语语法祈使句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归纳和练习使用祈使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每周一句格言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班中开设英语作业专栏,让学有所长、学有进步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举办以“我爱家乡”、“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英语角,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加强爱国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自我教育,逐渐形成了优秀的品德。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5篇

论文摘要:

美术课作为德育教育手段方面,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

关键词: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美术教师,要把德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如此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育好人。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将德育与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使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去,用各学科的知识去吸引、影响、教育学生。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由此可见在中学美术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美术教育的特有功能,在美术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利用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堂是进行美术教育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德育好像不沾边,但是在美术教学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进行引导,来渗透德育。那天我刚走进一(2)班教室,小军就在不停地说:“老师,课代表有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别当,发个书都不会发。”我看了看课代表,她低着头,等着挨我批评。我问班里的学生到底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班主任给他们调换了座位,上次编的书号,这次打乱了顺序,所以这次发书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又问老师是怎么调换座位的呢?学生们说:“老师,一组和五组的这两个同学不变,其他同学都是整组调换的,后面有个别调换的。”了解到情况以后,我又说:“同学们,那你们怎么帮助课代表解决这件事情呢?”这时,有的学生举起了手说:“老师,让课代表上前叫号,叫到谁,谁就上去领书。”还有的说:“老师还可以和班主任商量,每次换座位的时候,能不能只整组调换,不改变其他的位置,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还有的说:“调座位也没关系,就是课代表累一些,在上每次课的时候,课代表都重新给同学们编号就是了。”我点了点头,看了看课代表,高兴地说:“看,咱们班这才是一个团结的班集体,班里同学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帮着解决。”这时,小军站起来,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全班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有时一味的批评,反而适得其反,使矛盾激化。如果换一种角度,用潜移默化的行动去感悟,也许会认识更深刻一些。

二、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

当我们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提出两个教学目标时,就增加教学的难度,复合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措施切实保障这个教学实践的进行。首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坚持双效教育的目标。其次,注意美术教学和德育之间的渗透、融合,将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的情感引导,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后,除美术课堂教学外,与校园艺术化工程相结合,在艺术化、美术化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比如,在欣赏中渗透德育教育。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国画、年画、雕塑、建筑等。祖国珍贵的美术宝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中国水墨》、《中国古建筑群》、《民间剪纸》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艺术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间传统艺术,唤起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节欣赏课让学生的心灵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还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大型油画作品《格尔尼卡》体现了爱国、宣传和平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也起到了教育的意义。

三、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合作学习,综合探究已成为美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合作,分工负责,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或共同研究一个问题。从而都能够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谦让、互帮互助,从中学到互助、互勉、互爱的良好品质。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就收到了德育渗透。如:在进行版画的制作过程中,每组的成员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又互相合作完成版画的印刷,没有互相合作,版画的印刷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的时候,那成功的喜悦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让后我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美术作品,说一说你喜欢的版画作品,并说明理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实践”活动,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美术学科应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受到各种教育。美术学科除正常的教学时间以外,可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如组织绘画兴趣组、书法兴趣组、书画研究兴趣组、艺术品收藏兴趣组,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纵横驰骋于艺术的殿堂之中,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6篇

咸丰县丁寨乡万家坝小学

吴明亮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特殊的人口政策,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很受长辈们的宠爱,他们有个性鲜明、充满朝气、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强,容易偏激固执,易养成娇生惯养、霸道任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还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德育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主要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的德育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特区、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第二,合理的利用教材和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德育习惯“高谈阔论”,大都是“一言堂说教式”教育,学生切身感受不强,现实针对性不足,收效甚微,落不到实处。现在的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可以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新颖的活动,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不知不觉地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

第三,充分利用活动进行德育。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深化教学内容,也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第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第7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由此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

(一)、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随意性。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这样就造成了脱离语言教学,支离破碎地肢解课文,来进行空洞说教。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先列出一大堆生字词让学生去注音、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而没有去分析文中最能表现董存瑞革命精神的字、词、句、段。最后快结束课的时候才很笼统地直接提出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进行德育的意识。他的德育随意性造成了文章的架空分析,使原本充满激情、感染力的文章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性。

(二)、掌握语文课实施德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我们不能搞教条化,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公式化地用某种固定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德育到位呢?

(一)时代背景介绍,搭桥铺路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授《再见了,亲人》这编课文时,有许多学生都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好,有启发性就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认识。亚里斯多德曾有句著名的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就可以起到深化学生对课文认识的作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学生学到邱少云被熊熊烈火包围这一段时,思绪就会如海水一样翻滚的。这时候教师就要抓紧时机,巧妙地设计问题。例如可以提问:“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他怎么能做到一动也不动的?”“假如他动了后果会怎么样?”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学生就对问题的答案产生兴趣,这样就要积极地开动脑筋。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到邱少云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才会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并英勇献身的。由此可见,巧妙地设计问题就能揭示蕴含在课文深层次德育因素的内涵。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第8篇

一、联系实际,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本学科,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联系实际, 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 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二年级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 教师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 只有学习了这部分知识, 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三年级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 教师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四年级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 教师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五年级教学“比例尺”时, 教师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按比例尺绘制图纸, 以及比例尺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 学生就会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 进而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 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开阔眼界, 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既要言传, 又要身教, 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召学生, 用高尚的行为教育学生, 用真诚的语言感染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这种影响比语言的教育更直接, 比活动的教育更持久, 比书本的教育更全面。所以, 作为教师, 我们要谨言慎行, 为学生做好表率,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在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的目的。比如, 带领学生大扫除时, 教师与学生一同擦窗子, 抹电扇, 领头做重活, 有危险的工作单独干, 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 就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锻炼时, 教师与学生一同打球, 做游戏, 赛跳绳, 人人都会积极参加锻炼;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 教师必须自己严肃认真、端端正正, 这样学生自然也会守纪律。这种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记得有一次, 预备铃声响了, 我像往常一样, 拿着书向教室走去, 走到教室门口, 原本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 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 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 我没有批评他们, 也没问是谁扔的, 而是弯下腰捡起来。慢慢地, 一个, 两个, 三个, 大家一起动手, 捡起来教室很快就干净了。这时, 我并没有多说话, 而是直接上课, 整节课上, 学生都很认真, 教学效果非常好。下课后, 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 表示了改错的决心。这样一来, 不仅没有耽误教学进度, 还在无形中给了学生美的感染, 两全其美。

三、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渗透德育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学科的新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和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 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 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我们知道,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 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都是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 而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 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 从而“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

例如, 在应用题教学中:“啄木鸟吃害虫”“植树”“南京长江大桥”“节约用水、用电、用气”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爱国意识、节约能源意识, 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 如果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画龙点睛”式的积极引导, 便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 教师可先出示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认识钟面, 让学生认识时间的不可逆性, 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科学地安排时间, 准确地把握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应用题”时, 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 出示我市城乡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 编出例题和习题, 再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 既可以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又赋予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气息, 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有一定的新鲜感。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做到“渗透有心, 渗透得法”, 这样一定会使德育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摘要: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 德育内容也在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也迈开了巨大的步伐。在这一形势下,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渗透, 使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与时俱进, 便成为了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迫切工作。为帮助广大同仁更好地展开德育教育, 笔者将对此进行探究。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第9篇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体现,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拔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在作业中渗透德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教完《只有一个地球》这课,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作业一收回,笔者就感到了学生的用心良苦。有的画了一幅爱护环境的宣传画,有的写了一首赞美地球妈妈的诗,有的写了一篇文章……当笔者把他们的作业发下去让他们互相学习时,学生非常活跃,最后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这节课在学生的歌声中结束。此后,有些学生当起了环保小卫士,时时处处注意保护环境。

三、增强学生热爱国家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今天,热爱祖国的精神首要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尊严,为把中国建设成为蓬勃昌盛的国家献出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恰到好处地对学生施教,给学生以直接、感性的思想教诲,教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英雄先烈,让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学生心中孕育激荡,让学生在怀想历史的厚重、中国人的坚强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今天,矢志不渝地开创祖国的将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树立坚实的热爱故国、热爱人民的思想,让学生成长为有志向、有作为的国家栋梁。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精心提取语文教材中那一些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第10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

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很难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道德的教员。认为教

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育人不过是招牌或幌子的看法是可取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对: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输送知识信息,听、说、读、写训练,课外阅读,课外其它活动等都是教育的途径,只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途径畅通,那些闪光的思想、闪光的精神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精心设计,使课堂教学闪现思想的火花

学科教学体现德育,课堂是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在授课时应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力求课上得立体化,发挥多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

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教学大纲。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手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从语言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思想精华所在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2、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词句、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所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荔枝蜜》中有这样一句话: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教学时我抓住颤字要学生推敲: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颤又为什么不禁一‘颤’?颤以后流入笔端的是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经过思索、推敲,学生懂得了:颤是抖动、振动,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不辞劳苦。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这一节课通过对关键词的重锤敲打,使小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闪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打动学生的心。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或欢乐,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恶,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时如采用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受。

二、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德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

课外是个非常广阔的世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光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课外的学习,我经常用这两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用书来引导、教育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进行交谈。可想而知,书的作用多么巨大!所以我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爱读书,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用书籍来引导学生走向成熟,走向自强。

2、组织健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从报刊杂志中获得知识,一方面从生活中吸取知识养料。所以我在教语文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郊游、野炊、元旦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参观、访问、游览、佳作欣赏、配乐朗诵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兴味盎然地参加种种活动的同时,心田受到美的事物、美的思想情操的滋润,久而久之,身心获得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思想、文字双锤炼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显示学生的语文根基和智能水平。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

德育渗透,与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一样,至为重要。

1、引导学生多练笔,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并把它称作道德长跑,就是发挥了写作的功能,把教书和育人巧妙地结合起来。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写作,就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2、透过习作窥探学生心灵,发挥讲评的育人作用

学生习作是学生思想、情操、品格、意志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和周围情况的部分写照。言为心声,透过习作窥见学生的心灵,摸到他们思想深处的脉搏。教师要善于察微见幽,把习作中所反映出来的活思想、活情况,及时地加以分析,进行引导,在带领学生推敲如

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同时,启发他们明辨是非,区分美丑,褒善贬恶,奋发向上。

上一篇:小班数学:蝴蝶找花下一篇: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