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本科论文样本

2024-06-29

会计本科论文样本(精选6篇)

会计本科论文样本 第1篇

Contents

Introduction………………………………………………………1 Part One: Causes in History…….....………...……...………3

1.1 The economic factors…………………………………………3

1.2 The national policy ……………………………………………5

1.3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 ………………………………… 5

1.4 Social stability …………………………………………………6

1.5 Individual factors … ………………………………………… 6 Part Two: Effect: Benefits and Costs of Population Floating in Modern China...……………………………………………..………7

2.1 Benefits………………………………..………………………8

2.2 Costs………………………………………………………......8

Conclusion ………………………………………………………...9 Notes………………………………………………………………11

Bibliography……………………………………………………....12 Acknowledgements…………………………….…………………13

会计本科论文样本 第2篇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样本)》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宋体四号加粗)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发展趋势研究

(宋体小二加粗)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088班

学号:

学生:xx

导师:xx 副教授

(宋体四号,前面加粗,后面不加粗)

xx工业大学会计学院

(宋体四号加粗)

一,课题来源及类型(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1,课题来源:

2,课题类型

二,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

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四,课题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

市场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五,课题的研究进度(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

打算用五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初步形成论文的大体模式.用三周的时间整理思路并形成初稿.用三周的时间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定稿.交论文提纲:2005年 月 日

交论文初稿:2005年 月 日

交论文定稿:2005年 月

论文装订: 2005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审意见:(宋体小四号加粗,)

签名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3篇

一、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问卷调查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北京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2012届已通过论文答辩的毕业生, 剔除答案不全以及答案不规范的 (如单选题做了多项选择) , 共收回有效问卷265份。问卷结果显示了目前学生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撰写类型和形式、指导情况、撰写效果以及毕业论文与课程关系等的看法。

(一) 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撰写类型与形式

(1) 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表1显示, 虽然有31%的学生希望毕业论文时间能够提前, 但大部分学生 (占学生总数的67.5%) 认为目前从大四上学期开始毕业论文是合适的。66.8%的学生认为目前预留的5个月时间足以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事实上, 90.2%的学生仅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 其中, 3.4%的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甚至只有半个月或更少。有78.1%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就业、考研等有冲突, 11.7%的学生甚至认为有很大冲突, 这也部分解释了学生为什么没有在毕业论文上花费太多时间。相应的, 有46%的学生希望毕业论文能和毕业实习、就业等结合起来, 只有28.7%的学生对此明确表示反对。

(2) 毕业论文的撰写类型和形式。表2显示, 在2012届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中, 有80%属于基于二手资料的案例分析型论文, 实务模拟和社会调研等基于现实一手资料的论文只占5.7%。有67.5%的学生愿意尝试更偏重实务、更具挑战性的毕业论文类型, 但前提是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只有15.5%的学生坚决表示不愿意尝试新的毕业论文类型。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形式, 有58.9%的学生希望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

(二) 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笔者主要从指导方式、指导态度、指导水平、师生沟通方式等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 60%的学生希望继续目前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 即单独指导和指导组集中指导相结合;有27.9%的学生希望自始至终由一个老师指导;也有12.1%的学生希望老师组成指导组集体指导。对于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和指导态度, 大多数学生比较认可:有88.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指导态度很认真或比较认真, 有87.5%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很高或比较高。从问卷情况看, 学生和指导老师的主要沟通方式依次是电子邮件、见面、电话、QQ等即时聊天工具、短信, 而学生希望的沟通方式依次是见面、电子邮件、电话、QQ等即时聊天工具, 其中, 有52.5%的学生希望主要通过见面和老师沟通, 而实际这一比率只有23.4%。可见, 目前的师生沟通方式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

(三) 毕业论文的效果

毕业论文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提高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认同度、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毕业论文是否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表4显示, 只有4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很重要, 有57%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不是很重要, 甚至有10.9%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完全没必要, 一点用都没有。这说明,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并不认可。为了了解毕业论文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的效果, 笔者参考专业培养目标给出了八项能力供学生进行多项选择, 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八项能力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是: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外语能力。毕业论文提升的能力项数主要集中在第2项、3项和4项, 只有0.8%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全面提升了这八项能力。至于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区别, 只有3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有很大区别, 有63.8%的学生认为两者有一定区别, 而2.3%的学生认为两者基本没有区别。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毕业论文是有别于课程论文的一种综合训练。

(四) 毕业论文与课程的关系

毕业论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训练和考核环节, 而是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及四年本科学习效果的一个综合反映, 因此, 毕业论文与平时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来了解毕业论文和课程的关系。首先, 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否了解这一问题, 只有52.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这说明, 毕业论文辅导课程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其次, 只有24.2%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 63.4%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帮助, 而12.5%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基本没有帮助。第三, 完成毕业论文的困难按出现频率依次是文献以及案例资料、数据来源有限, 专业知识不足, 文字表述能力欠缺, 时间太紧等。这进一步反映了毕业论文辅导和专业课程设置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二、会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此次问卷调查显现出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就业、考研等存在冲突以至学生没有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目前的师生沟通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毕业论文没有很好地显现其在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毕业论文辅导和专业课程设置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使毕业论文真正发挥其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功能, 从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笔者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 探索实务模拟类的毕业论文形式

所谓实务模拟类论文, 是指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案例情境中,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 实务模拟类毕业论文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此外, 实务模拟类论文涉及的专业知识十分广泛, 且大多是平时课程学过的知识, 这使得其能很好地反映课程学习情况, 并区别于平时的课程论文, 达到综合训练的效果。再次, 实务模拟类论文模拟的是现实的案例情景, 有时甚至就是学生将从事的工作, 因此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进而调和毕业论文和就业、实习之间的矛盾。实务模拟类论文的工作量较重, 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 同时, 团队合作形式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一些跨专业的实务模拟类论文, 可以考虑让不同专业的老师组成指导组进行集体指导。当然, 实务模拟类论文对于指导老师的要求也较高, 需要老师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务经验。

(二) 改善师生沟通方式, 增加师生见面的次数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学生最希望以见面的方式与老师沟通。相对其他沟通方式, 见面的确能更好地传达老师的指导意见, 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有助于毕业论文的顺利撰写。因此, 可以考虑制定相关制度来规定师生之间见面指导的最低次数或最低小时数。

(三) 改进毕业论文辅导课程的时间与内容设置

目前, 毕业论文辅导课程是放在大三下学期进行的, 内容主要涉及文献、资料搜索、文献阅读、理论前沿讲座、案例性论文写作训练等。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很多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仍然不甚了解, 而且普遍感觉文献以及案例资料、数据来源有限。鉴于此, 笔者认为在修订培养计划时, 可将毕业论文辅导课程放入大四上学期以便和毕业论文启动时间相衔接,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辅导课程的印象。同时, 改进毕业论文辅导课程的内容, 如, 增强文献、数据搜索能力的训练, 增加实务模拟类论文的辅导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现状及对策》,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2]杨眉:《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陕西教育 (高教) 2012年第9期。

会计本科论文样本 第4篇

【关键词】 课题研究 会计学毕业论文 研究性教学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是本科学生完成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学士学位论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每况愈下,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以提高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围绕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毕业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

1、学生茫然选题,应付了事

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学生抓住会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习体会和能力选题。但是,很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2007和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随机抽取200份作为样本,分析得之:企业管理论题占34%;会计选题占38%,其中传统课题如会计舞弊、会计政策等占一半,新兴领域选题如国际会计等仅11篇;审计、电会方面论题占16%;会计实务方面论题仅占8%;其他分布在金融等领域。企业管理论题多是因为该部分论题资料多,部分学生抄袭拼凑了事。财会新领域的论题少是因为这方面的论题很难联系案例进行创新设计,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较少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挑战性的论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不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欠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关心也不了解,更谈不上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认真程度不够

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拿出极大的精力去联系工作和备考研究生,导致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查找资料、与指导老师的沟通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认真实践调查了。同时,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不大,因此有不少同学视毕业论文如“鸡肋”,临阵磨枪,应付了事。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靠教师两三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而且,有些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过于简单,另外,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招生急剧扩大,而教师人数,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增加,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精力有限,与学生沟通不够;有些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也比较欠缺。

3、学生完成过程草率,论文质量堪忧

不少高校只是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环节,导致学生平时在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较少,普遍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和基本功,调查显示:有55%的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格式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的编号、字体与大小、行间距与缩进、中英文标点等方面。现在,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正面临着广阔的改革空间,论文写作素材和案例是极为丰富的,但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空话废话居多,没有实践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型模式,学生的会计论文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二、课题研究模式的内涵和在会计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

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课题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笔者认为,课题研究模式是研究性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模式之一,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1、课题研究模式的意义

课题研究模式是指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都是由学校或者院系的团委来负责,难以纳入到教师的科研教学体系中去,活动开展的好坏局限于学生和团委老师的科研水平。而高校硬件设施完善,如图书馆、网络资源、期刊等,课题研究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综合、教学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尽大效率的利用高校资源。

2、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条件

高校教师一般都肩负着某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可能。让会计学生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思想火花,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对会计理论研究前沿和会计实务有基本的涉及,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当然,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通过经费划拨、个人捐赠和企业赞助的方式全方位的予以赞助;制定相关政策,对相关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上的认定,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成绩的老师给予额外奖励,以此吸引优秀教师的参与。

3、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经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就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些高校也已经将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效果明显。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上海财经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等等。湖北经济学院也早在2006年即开展团委主办的“科研实践”和“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本科生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担任研究助理,其实质就是课题参与模式的实践形式,但这些计划大都针对工科和金融、劳保等与社会调查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较少。

通过本次对会计本科生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科研方法的缺乏;25%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和提供科研条件上,90%的学生认为平时科研活动欠缺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此看出,课题研究模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三、课题研究模式的程序设计

课题研究模式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进行相应的实施方案,以完成相应的实施目的。

1、第一学期:入学教育阶段(启发阶段)

学生入校后,教师可以以借助参观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活动,让新生初步了解会计专业的社会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此阶段,可以将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会计知识根底、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底,是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就会从思想上重视它,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联系起来。同时,可以邀请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老生畅谈科研体会,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科研信心。

2、第二学期到第八学期: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1/3学时采用公开讨论课、分组讨论或案例教学的形式,围绕课程内容讨论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会计的前沿问题,强化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研究性的思维能力。经常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充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第五学期开始:课题选择与导师确认阶段

选题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学校可以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统计自己的在研课题,也可收集其他可供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课题的选择应适当浅显。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加以指导,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让学生们在参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4、第六学期:课题开展及专业课补充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有目标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收集课题研究必要的相关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必备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去科研部门,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引领学生将课题研究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对课题必需的专业知识,提前自学,让学生参与课题时感受专业学习的乐趣。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题开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的进度与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及兴趣修改课题的研究方向,甚至重新选定课题或自定课题。

5、第七学期:课题研究阶段

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课题时,要注意阶段性检查研究的进度,及时调整研究目标,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该阶段非常强调研讨交流模式,研究小组首先确定研究讨论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大多开设“seminar”(研讨会)的课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6、第八学期:结题及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研究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作为研究的一个总结性环节,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在这阶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后,要求学生把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要求研究报告要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有新的学术观点或分析研究结论。学生在总结课题研究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就可以形成毕业论文。

当前,经济的发展使会计专业表现出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课题研究模式给会计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能“水到渠成”。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研究模式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阎华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J].会计之友,2009(1).

[2] 陈兵: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要素[J].教育与职业,2009(3).

[3] 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

会计本科论文初稿 第5篇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者 周 武 学籍批次 200303 学习中心 金 华

次 党校大专升本 专

业 会 计 指导教师 王景升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但是在经济实现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还相当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及措施,实现改革、发展和有效防范的三者统一。论文共分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了国有资产及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并且对中国目前的国有资产流失现状即流失的途径作了简述;第二部分分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国有资产评估不规范以及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不足等原因;第三部分提出了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和措施,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以及规范国有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等方面来实现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关键词:国有资产

流失

现状

成因

对策

目 录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分析………………………………………………………1(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1(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1(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2(四)中外合作、合资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2(五)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2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2(一)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2(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2(三)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3(四)国有资产评估不规范……………………………………………………………3(五)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不足………………………………………………………3

三、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和建议…………………………………………3(一)用法律手段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3(二)强化监督,形成内部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3(三)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4(四)明晰产权,形成多元化经营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体系………………………4(五)科学考评,形成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激励机制………………………4(六)加强国有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建设,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执业水平……………5(七)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5 参考文献………………………………………………………………………………6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企业资产是指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所拥有的资产,即企业法人的全部财产。企业国有资产是指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国有资产权益。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挥和实现公有制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方面,在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WTO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国有企业,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总体上保持了健康的发展势头,但与此同时,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逐步显得更加严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笔者在本文中从不同侧面就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原因和有效防范的对策及措施进行一些初步的探析。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分析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法取得,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收益以及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形态的资产的总称。

所谓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的界定依据:一是流向的特定性,即专指国有资产流向非国有产权主体;二是权益的被侵占性,即在没有合理补偿的情况下,要么是国有资产本身,要么是国有资产取得效益或效果,被非国有产权主体侵占。

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的总量有了大幅度增长。据财政部会计决算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共计118299.2亿元,比上年增加8982.8亿元,增长8.2%。在全部国有资产总量中,经营性资产76937.8亿元(占65%),非经营性资产41361.4亿元(35%);中央占用国有资产为56594.2亿元(占47.8%),地方占用国有资产为61705亿元(占52.2%)。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很惊人。据估计,国有资产每年流失大约有1000亿元①,2000年以后,情况更加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渠道很多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作初步的分析:

(一)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较为普遍,其成因:一是“区域利益”作祟,盲目引进,重复建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上千亿元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二是决策不民主,一言堂。为使企业能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后,企业摆脱了众多婆婆的干预,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暴露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即:“一个脑袋、一个思想、一枝笔、一张嘴”,容易造成武断和巨额经济损失。

(二)在破产中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价值规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运行的形式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其结果当然符合“优胜劣汰”这一自然规律。在这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破产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正是由于商品经济客观发展趋势的冲击,破产才应运而生。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试行《破产法》以来,全国 ① 人大政协九届五次会议黄关从委员的提案。

共审结破产案件2000 多件,已破产的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债务,企业破产了,银行贷款理所当然地予以核销。“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三)在企业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

党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推广。这种新体制的实施,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一些股份制企业在组建过程中,对国有资产高值低估。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一部分人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财富的创造者,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不合理的利益分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据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估计,仅1997年国家应得的收益流失约3亿元以上。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四)中外合作、合资经营中国有资产流失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账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

(五)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性蚕食形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这部分早在历年财政预算中支出的资金,财政不可能、也无法归还金融部门,实际上是财政侵食了金融资产;二是银行垫付款项认购国债。自1981年到1988年全国发行国库券累计 511.3亿元,银行认购167.4亿元,占32.7%;三是财政应补企业亏损未补款项。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让银行信贷资金垫付了。这三项合计,财政蚕食金融性国有资产达1100亿元。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国有资产流失不能不说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严重问题。如不加以遏制,必将影响国家的稳定和改革的成效。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监督,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等诸多因素,下面本文将对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作简要的分析: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国有资产管理立法滞后,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大肆侵吞。包括:产权制度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缺乏有力的法律保证,尤其是对行政权代替、侵蚀和干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做法缺乏法律的界定和约束。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法律运营、资产流动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对一些国有资产流失的处置无法可依,制止不力。资产评估和中介活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资产评估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约束、监督和进行制裁的依据。一些犯罪分子借企业改革之机,视国有资产为肥肉,任意宰割,钻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通过各种手段,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另外,企业内部盗窃现象也较为突出。

(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国有资产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国有资产行政管理机构全面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组织、运营、管理和监督职能。对国有资产产权约束力不强,对其监督不力,是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上,缺乏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没有理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并以行政权代替所有权、管理权和干预经营权,造成了国有资产使用时各方都要管,国有资产流失时各方都不管的局面。(三)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

在法律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政府是所有者代表。但在国有资产的实际管理上,所有者权益被分割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中央、地方、企业不同层级和方面。大家“齐抓共管”,都是资产所有者,又都不是明确、完整的所有者,都可以管,又都可以不管,盲目决策、重复建设、资产闲置、资源浪费,形成巨大漏洞,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违法侵占有机可乘。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过多地强调了放权让利政策而忽视产权关系,认为只有放权让利企业才能搞活,形成了产权不清、责权不明、管理机构不健全,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客观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国有资产评估不规范

在企业的转让、出售股份阶段,在对国有资产评估中,有故意低估现象的发生。有些政府领导为了甩掉包袱,不惜牺牲国有资产,投资几亿元的企业,几千万元就卖了,价值几百万元的企业,几十万元就卖了。企业股份制改造中,股东之间分红同股不同利,国有估低于个人估,使国有资产实现不了保值增值。国有企业以安排下岗工人为名,创办企业内部的集体企业,无偿占有国有资产,化公有为私有。(五)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不足

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指国有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并在一定时期内能为所有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财产,如商标、专利、商誉、名称等。这些无形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兼并、出卖过程中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评估时只对厂房、设备进行评估,而对那些无形资产考虑不足。

三、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和建议

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这些现状和原因找出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和建议,根据对策和建议积极加以落实,从而达到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的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初步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用法律手段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为搞好立法工作,应组织有关方面专家研究立法中的难点问题,明确“国有资产流失”概念的法律界定和使用范围;理顺和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规范授权经营公司的管理行为;策划一套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则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贯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还要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建议依法实行上级监督下级、政府行政监督、中介机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四监督”机制。

提高全民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意识和监督能力。建议将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列入普法教育。建议对国有资产经营者进行运营国有资产责、权、利的教育,使他们自觉负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责。

(二)强化监督,形成内部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形成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是防范资产流失、追究流失责任的重要手段。实施企业内部的立体监督机制,要从监督方式、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环节和监督手段上,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式”监督格局,从利益和责任机制上强化监督效果。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协调运转、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对多元化经营企业着重在资产管理、选择管理者和内部审计等方面建立规范的制度。要尽快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集体决策的议事制度,确定监事会的监督方法和程序。

2.确立党组织在企业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党组织要担负起企

业内部监督的领导和协调责任。书记可与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履行双重职能。对企业重大决策提出意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决策者和经营者行为实施监督。企业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大额资金的运用,都要采取一定的形式公开,提高资本运营的透明度。

3.建立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监督制度。健全多元化经营企业集体决策的制度,职工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都必须集体讨论决策。生产经营中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广告投入、工程承发包、技术改造、经济合同的签订,都必须建立由主管领导、经办人和财务共同参与的管理小组,对管钱、管物、管销售等重要经营环节建立交叉约束和定期轮换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企业经营的成败、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由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低下,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导致企业由旺走向衰败的事例不少,因此,选拔优秀的企业领导人,组建好的领导班子,往往是搞好企业的关键。在选聘企业领导时,一定要多方面的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本企业职工的意见,要选择责任心强、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来管理企业的同时,在任期责任状中,要把国有资产保值条款作为主要内容。企业出售也好,实行股份制也好,都要首先考虑到国有资产的保值或增值问题。

(四)明晰产权,形成多元化经营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体系

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产权边界模糊,主体虚置,从而导致了国有产权的不可交易性,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行为短期化和低效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使国有企业做到产权明晰,责权利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把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分离,使产权能够流动,实现国有资本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保值增值。

1.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对有争议的资产,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定。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负责清理企业之间相互占用的国有资产,明确产权归属。对多元化经营企业占用运输业的资产,该划拨的划拨,其余占用资产要明确与运输业的投资和被投资关系。清理集体所有制、其他股份制企业与多元化经营企业相互占用的资产,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责任。铁路分局与多元化经营企业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关系,以科学划分职能和明确权责为主要内容,以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为国有资产的运营机构,对子公司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力。

2.资产重组、企业改制必须规范守法。目前实行“三分开”进行的结构调整、企业重组,要严格纪律,严禁转移、变卖、私分企业资产;严禁将企业资产转移到个人名下或个人股份制企业;严禁在清产核资中弄虚作假、涂改、销毁帐目;企业改制,不得以种种理由将效益好的企业转变为内部职工控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新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必须严格按《公司法》办理,出资人的股份必须到位,不得与原企业经营同一项目,原企业的法人代表不得兼任股份制企业的法人代表,不得兼职取酬。

(五)科学考评,形成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激励机制

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的考评,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激励和监督手段,国有企业要认真研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1.完善经营管理者的考核。根据企业特点实行分类考核,主要考核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执行财经纪律、企业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的情况,把自评与全面考核相结合。改革分配制度,试行年薪制,管理者的收入与国有净资产的增值及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贡献与报酬一致,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促使收入合理、规范、公开。

2.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擅自决策出现重大人为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在处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中,要注意区别两个界限:区别资本运营与资产流失的界限,把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改革发展必须付出的成本,与企业改组和改制中私分、侵吞、转移国有资产流失的界限,把因政策、历史原因及经营风险因素带

来的损失,与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区别。形成既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宽松和谐、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六)加强国有资产评估机构自身建设,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执业水平

国有资产评估公司自身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资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加强对国有资产评估公司的监督管理,促使其改善自身建设,显的尤为重要。

1.资产评估机构必须拥有一支由工程技术、营销、财务会计、法律和经济管理等方面人才组成的专家队伍。评估队伍应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执业过程中,评估机构必须依法行事,严格遵循独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被评估资产价值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防止国有资产在出售改制、兼并联合时的流失把好关。

2.政府应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目前,评估机构竞争日益激烈,有些评估机构采取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揽业务,如有的采取非正常压价,有的承诺满足客户的不正当要求等等,影响了资产评估结果的公平性。各级资产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监督,尤其是对评估机构的执业能力、执业道德方面严格审查。对违犯国家法律、法规,违反行业准则的资产评估机构,要坚决吊销其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对执业能力差,在评估工作中违反职业道德,给国家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应依法处罚。

3.切实做好资产评估及确认工作。国有资产进行拍卖、出售、联营、兼并、租赁以及与外商合资合作、实行股份制改造时,只要是涉及产权变动时,要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资产评估价值为依据。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行为的监督,尤其对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的联营要严格审查,确保各投资主体的出资价客观、公正、公平、合理。

(七)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在国有企业改革和交易过程中,我们还要防止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因此极易被人们忽视。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技术、营销网络以及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也较难确定,同时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具有不稳定性,就造成一些国有企业在资产置换、重组时,利用无形资产的计价做文章,操纵评估价值,造成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目前,很多企业无形资产接近甚至超过其资产总额,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当于该公司资产总额的90%。因此,加强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避免无形资产流失,增强国有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要加强宣传,提高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借助各种媒体,详细介绍有关无形资产的知识,让大家懂得无形资产虽然没有实物形态,却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使社会形成保护和管好无形资产的共识。

2.要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懂得哪些是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资产,哪些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在国家已经建立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争取做到人人知法,尽量减少在无知的情况下去触犯法律。

3.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业绩考核体系不完善,没有无形资产的指标和奖惩制度,使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处于失控状态,而且在执法过程中容易产生执法不严和侵权行为,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执法的严格性和严肃性。

4.尽快出台《无形资产流失责任处罚条例》,完善对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程序,缺乏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对国有无形资产流失没有惩罚的准绳,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一套保护无形资产的法律法规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

公有制是我国的经济基础,而国有资产又是公有制的主体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本科会计论文 第6篇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从过去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以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全面竞争。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完善会计内控体系,推行和提升精细化管理是农行内部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主动应对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必然要求。

本文中围绕以提高执行力为抓手,坚持不懈地以“严、细、实、恒”为标准,按照“科学管理、突出重点、讲究方法”的原则,加强以会计工作为重点的基础管理,着力从制度建设、系统建设、队伍建设和监督机制上构建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扎实有效地抓好制度、措施、机制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在会计内控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控制逐步成为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会计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状况和会计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以“细”作为基础,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都建立起一套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实践中的重点在落实,并且将财务管理的范围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生产经营领域,充分行使财务监督职能,以便拓展财务管理和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无死角,发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并不是很复杂,只是要细中求精。“精细”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行为:一种认真积极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财务管理精细化是围绕已经确定的财务目标,组织、整合每一个控制环节中的单个行为单元,然后形成步调一致的合,以确保目标实现的过程。工作中,要求必须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为主线,并谋求“滴水见太阳”的管理效果,即从点滴中梳理出一整套旨在强化企业对财务的控制管理,以提高企业理财水平的管理手段。

(二)、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意义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俗语有云:“当家理财,柴米油盐”.理财,重点在“梳理”,成功于“精细”--把财务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便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详细、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这个是对财务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一直是广大财务人员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个企业挖掘增效空间、减少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目标实现的基础。从管理行为的效用性方面来看,财务管理精细化可以促进财务人员对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熟悉,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做更好地服务;可以带动全体员工加入到到财务管理中来,对财务目标的执行可以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效果;可以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便为企业总体目标实现形成合力;可以梳理管理行为,把企业的价值观深入到管理全过程,实现管理行为的升华。

二、会计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成果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信息依据,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规避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不仅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了规范,而且对会计监督和内审控制职能进行了明确,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行为合法、合规,从根源处杜绝会计舞弊的现象发生。建立会计内控制度为企业构建完善、科学的财务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财务需求,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使得董事会、监事会等职能机构难以切实发挥各自监督职能,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而建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可以从强化企业资产管理入手,做好资产核算、清查、盘点、保管等各项工作,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进而有利于防范资产流失,杜绝出现xx等违法违纪行为。

(三)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经营风险,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并控制经营中的突发风险,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尤其对于资金风险而言,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命脉,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所以资金风险管理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建立会计内控制度可以明确企业各部门资金风险管理责任,将企业经营目标与各部门经济责任相结合起来,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从而降低资金风险。

(四)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利用最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能够从财务活动的角度强化成本费用支出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并利用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好财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反馈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强化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大多数银行的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成本控制和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比较淡薄和感性,在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及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等方面还持保留态度,此外,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

这源于部分管理层重发展轻制度,重经营轻管理,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银行在内控制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表面上制订的制度是完善的,但是缺乏执行力,使制度总是停留在“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也得不到真正的发挥。由于对内控工作缺乏执行力,在经营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就无法准确的识别和计量更无法及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三、建立健全会计内控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会计工作机构,明确会计监督职能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会计工作需要设立独立的会计工作机构,配备高素质专职会计人员,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责任,以及会计机构的工作职责。会计工作机构内部应当依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等业务处理流程,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切实发挥。

(二)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

按照会计内控制度的要求,企业在对组织结构进行确定及完善时,应本着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这里所谓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指某些由个人或是单个部门所担任的职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很容易发生弄虚作假和徇私舞bi的现象。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会计岗位责任则,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而且还有利于发挥出会计内控制度的作用。具体可对以下岗位进行分离:会计与出纳应当分离、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和会计记录应当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应当分离、稽核检查应与业务主办相分离等等。通过以上岗位的分离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徇私舞bi、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建立会计账务处理制度

会计财务处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确保财会报告编写的`真实性,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企业应当对所有会计记录的格式、内容以及填制方法等进行统一,并对外来凭证与自制凭证的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同时对于原始凭证的签发、传递、汇集和反馈等相关程序都要指定相关人员负责,以此来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性、可靠性及完整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按照银行结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对银行账户进行设置,并对会计科目进行合理使用,确保登记到会计账簿中的资料正确无误。

(四)建立资产控制制度

首先,为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实物资产控制制度,以此来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财产,如现金、库存、有价证券以及银行存款等等,这些财产除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其次,建立实物资产清查制度,确保实物资产的具体数量与账面情况相相符,若在清查过程中发现账实不符,必须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再次,可通过建立资产控制制度加强对以下环节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审批采购管理、材料及易耗品管理、入库验收管理、报废处理管理以及物资领用管理等等,从而使上述环节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增强可操作性外,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涉及的范围既广又杂,为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台账,并做好定期盘点工作。

(五)建立成本费用控制制度

在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基本都会涉及成本费用,该费用在大部分关键环节中也均有体现。为此,通过加强对这部分费用的控制不仅能够使企业减亏增盈,而且还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也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最终要求。首先,应当对成本费用的构成要素及具体开支范围加以明确,并在各项费用的支出过程中遵循节约、合理以及需要的基本原则进行使用,对于差旅费、水电费、医疗费、办公费等管理费用也应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和方法,并对审批人员及其权限加以明确;其次,应当定期对企业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借此来为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此外,应正确对成本费用进行核算,成本核算过程中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各期一致,严禁随意更改。

(六)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为了评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该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能够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二,能够对企业资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三,能够对员工起到督促作用,使其遵守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其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几点作用,企业有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中的内审人员都是直接向董事或者经理负责,加之一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未能得到发挥。而想要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让内审人员从财会人员中脱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以此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七)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离不开人,可以说人是观念创新的基础和根本,为此,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之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同时企业还应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具体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这样能够进一步调动起人员的学习热情,不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必须结合实际会计工作需求,加快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要求单位各部门严格执行会计内控机制规范,从思想上提高会计内控的重视程度,将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视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进而为企业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浦瑛瑛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 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浦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浦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 、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浦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 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 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刘良清。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对策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2)。

[2]陈勇。关于健全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考[J].广西电业。(8)。

[3]高新红。企业会计内控工作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

[4]李艳彬。贯彻新会计准则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J].冶金财会。(5)。

[5]陈晓红。浅议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J].财经界(学术)。(6)。

上一篇:金鼎公司介绍下一篇:办公室实操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