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典型范文

2024-06-08

乡风文明典型范文(精选8篇)

乡风文明典型 第1篇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之一,也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取向。为进一步推进南溪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摒弃陋习,崇尚文明,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从2008年起,南溪县在全县农村开展了以“每个乡镇、村建一支特色文艺队伍、乡村开辟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村级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爱心站、乡镇建设一批卫生示范场镇”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

一、因势利导,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

在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南溪县深刻认识到,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影响着乡风文明的进程,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匮乏,群众文化生活贫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多年来,各级都重视对农业企业、种养殖产业的扶持,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投入,农村文化设施严重匮乏,农民劳作之余的娱乐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贫乏。老年人烧香拜佛找精神寄托,有的还被邪教组织利用;年轻人不思进取,蹲茶馆打牌掷骰消磨时光。

二是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风文明缺少建设主体。农村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经商,或从事非农产业,村里的留守人口,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即所谓“386199”部队。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体力量。同时,外出打工者的子女隔代抚养缺乏亲情关爱和正确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成为较大的社会问题。

三是村容村貌脏乱差,乡风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在南溪县广大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了农村村容村貌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有些村,今天治理,明天就乱。特别是远乡僻村,农民房前屋后、室内室外随处可见家畜家禽粪便,有的甚至人与畜禽同处一室,居住环境极为恶劣。

针对这些问题,南溪县在部分乡村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的实施意见》(南委发[2008]8号),对全县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因势利导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各乡镇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形成了以乡镇为依托、村为重点、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和活动格局,有效地把“四个一”活动融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两年来,全县各乡镇按照“四个一”活动要求,共组建特色文艺队伍75支,开辟文化活动场所129个,建立留守儿童爱心站161个,特别是今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卫生示范场镇达到“优秀”等次的有10个,达到“良好”等次的有5个镇。

乡风文明建设“四个一”活动的开展,对于因地制宜开辟农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引导农村文化活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地深化了南溪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乡风文明典型 第2篇

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姐妹同胞们,大家好!

三月的春风吹遍了大地,在欢声笑语中,我们迎来了第107个国际妇女节。值此佳节之际,谨代表我个人向各位姐妹同胞致以节日的祝福。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乡风文明,梦在前方》。

一提到乡村,您想到的是什么?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还是陶渊明的“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在文人的笔下,乡村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地方,有着绚丽的色彩、淳朴的民风与深远的意境。然而,美好大多只存在于诗卷中,现实却是残酷的。

看看我们的乡村吧,在很多村庄里,池塘、水沟、河流被塑料袋、果皮、纸屑、烂菜叶堆积淤塞,污水横流、浊气熏天;田间地头,焚烧秸秆杂草留下的斑斑痕迹清晰可见。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源、田园、家园正受到污染、侵蚀和威胁。每每看到这些,我们都不禁要问:“乡风文明,梦在何方”?

终于,我们盼来了希望。“乡风文明”的号召犹如一股清风吹遍了柏家大地,这块开始苏醒的大地,处处掀起了“乡风文明”的活动。我们为之感慨,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为之自豪。这股清风使我们坚信:乡风文明,就在前方!

“乡风文明”这一声春雷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家,走进了柏家镇妇女的心中,为乡村带来了一派崭新的气象。看,家园内,妇女们以龙峰村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三定、三勤、三看”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瞧,河道中,清洁水源、疏通水道,治理水塘。望,田野外,清除田间残渣,推行生态农业。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老百姓从好奇到观望,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感激。清洁乡村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经蔚然成风。

乡村改变了,变整洁了,变美了。没有了四处飘飞的尘土、没有了恶臭满天的垃圾……也不会行走于遍地果皮纸屑的街道。早晨,我们迎着晨风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傍晚,我们踏着夕阳悠闲地在散步于迷人的小路。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的!

“乡风文明”需要你的参与,我的参与,我们大家的参与。“乡风文明”——我们的梦,努力过,奋斗过,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7年3月8日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第3篇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乡村两级文化设施落后

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是基层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近年来,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 乡村还存在着没有阵地没有设施的现象。特别是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 乡镇文化站被撤并, 原有的文化站人员被调整, 文化站办公室被占用, 有的乡镇连办公室也没有, 村级更没有文化室。个别存在的站、室很少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风文明缺少有效载体。

2. 农村文化队伍文艺素质偏低, 业务水平不高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 人员精简, 现在乡镇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人员很少, 绝大数学非所用, 又无艺术特长, 没有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水平, 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 不清楚如何开展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更多的人员被乡镇党委政府安排开展计划生育等包村工作。农村文化工作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不能自主开展本职工作, 更没有很好地受到上级安排的学习、培训和锻炼, 基层服务站业务水平不高。

3. 农村文化投入不足, 文化活动匮乏

自机构改革以来, 政府很少对农村文化进行投入, 多数乡镇文化站没有活动场所, 有的也仅限于“一块牌子、一张桌子、几名人员”, 根本不能开展活动, 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常年不能开展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待遇低, 人心不稳, 工作不力, 村里很少有文化活动的专职人员。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农民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行发展, 活动质量差, 文化层次低, 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如自发的秧歌队、唢呐演出队等, 主要为农村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的, 多数是自由涣散, 自生自灭。

二、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农村个别地区, 还存在着聚众赌博现象, 因赌致贫, 因赌引起纠纷的事时有发生;在农村婚丧嫁娶上还存在着大操大办, 活。此外, 电影这一农村传统的文化活动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文化主管部门可以精选一些爱国题材的高清电影如《建国大业》《四渡赤水》, 利用高清放映设备, 让爱国主义电影再次走入农民的文化生活。

总之, 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当前文化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 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将农村文化事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形成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促进其健康发展。

盲目攀比现象;封建迷信死灰复燃;重男轻女思想依然严重;个别农民群众消费内容低级庸俗。所有这些陋习的原因, 是因为农民精神生活困乏, 腐朽的封建思想对农村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农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所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革除陋习, 推行乡风文明,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培育新农民, 倡导新风尚是促进乡风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传播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 消除愚昧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科技素质偏低, 容易滋生落后愚昧,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以科学文化素质普及为基础, 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目标, 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和教育活动, 通过信息手段采取集中学习与入户送教相结合,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三、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风文明

近年来, 由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 完善文化设施, 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建好乡级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 增添内部设施, 配齐充实好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和棋牌室,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 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资源。

2. 建好农家书屋, 满足农民的求知欲望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 要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图书要涵盖经济、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内容, 书籍种类要齐全, 内容要丰富, 使农民在书屋中能真正学到知识, 提高素质。

3. 加强培训, 提高农村文化人才业务水平

基层文化站要对本地文化专业户、文化团体、民间艺人进行摸底建档, 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 上级文化主管单位要定期对乡级文化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乡对村培训, 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4. 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经常性地开展送文艺下乡, 送电影下乡, 送科技下乡, 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和丰富的形式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发展农村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 按照“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思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提高广大农民综合素质, 才能建成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发展农村先进文化, 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乡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支撑, 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进乡风文明, 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注释:

1.孟坤.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与对策.剧作家.2009年5月.

2.佚名.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http://www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浅析 第4篇

关键词 乡风文明;农村社会建设;重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极为重视农村社会建设,从而使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制约,乡风文明从总体上看,当前还较弱,与经济发展相比,还比较落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尚不够健全、其投入不足、创新力弱,当前无法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先进文化的现实需求,致使在农村地区许多如道德失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滋生,封建和迷信充斥着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空气。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建设的速度,与党和国家所提出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风文明相差甚远。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含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上不断得到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良好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发展越来来好,并逐步适应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1]。当地人民遵循着本地的地方风俗,这种遵循的观念几乎无法改变。直观来看,乡风文明的侧重点在于乡风,基点在于文明,因此,应该是指好“良好的乡村风气,优质的乡村风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指示,乡风文明的内含主要包括文化、风俗、法制和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其建设的本质也在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核心在于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一种能够适应于农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境界、理念和意识,养成科学、合理、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生活面貌,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营造强劲的生产力,酿造优质的社会环境。

2 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使农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培育新型农民,实现乡村全面发展[2]。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质在于加快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为农村社会优化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坚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农村人文、社会环境的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健康的环境下全面现实,使新农村建设更加和谐有效;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相对差距,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和统筹发展。

2.2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其中,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目的,乡风文明是要求。管理民主体现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需要全体村民具有创新意识,具有新观念、新风尚,这就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全面传播;社会稳定氛围和环境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营造。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农民已经迈进小康。但衣食无忧并非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差距日趋增大,在经济增长之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全面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之必由之路。因此,在农村要形成和谐奋进、健康向上、情操高尚和文明礼仪的社会风尚。

2.3 乡风文明建设是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邓小平指出:“中国有八成人口住在农村,国家是否稳定,关键在于这些人口是否稳定。”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存在一定的不良风气、歪风邪念。长此以往,这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的健康发展,使农村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相对有了极大进步,但仍然有封建落后的习俗、活动仍然存在,甚至正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完善农村法律、法规政策,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3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是农村新建设先驱力量,首先要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稳定开展,加强农村各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村优质师资队伍,打破城乡一体化应试教育模式。其次,要不断加强已僵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投入,激活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办好村小学,让农村学生能够就近上学,解决农村学生上小学难的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在国家的号召下,逐步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教育投入,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得了不断完善。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至今仍未全面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上漏洞较多。因此,要调整教育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

3.2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大、复杂,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要打造具有传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农村文化与道德伦理,对那些带有低级的、鄙俗的社会现象要加以控制,或者鏟除;加强和引领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健康文化进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之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农村文化氛围。

3.3 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

用好政策,掌握好机遇,使政策能够为农村社会发展起到导向和宣传作用,做好主流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遏制不健康的文化、思潮等进入农村社会。废除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不利于农村建设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加强对农村健康的民俗文化宣传与引导性教育,对那些需要保留、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传统应该采取保护性的策略。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健康、积极向上为基调,努力发展好现有的特色农村文化,利用好现有的传统节假日等重大庆典活动,做好宣传活动,努力走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承宗.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培植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46.

[2]郑瑞红,胡尊让.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J].前沿,2012(23):153.

乡风文明工作汇报 第5篇

一、开展村庄整治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

xx县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项目整合、产业带动、长效管理”24字原则,突出“一个特色”,推行“六种模式”,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一个特色”,即打造绿色村庄,做到“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六种模式”,即综合示范引领型、集镇聚集型、中心村建设型、旧村整治型、产业发展型、旅游文化主导型六种模式。围绕“六种模式”,编制完成500个中心村规划,组织开展了以“一改”(改造危房)、“二提”(提高绿化水平、提升宜居水平)、“三拆”(拆除危旧险房、拆除破损院墙、拆除柴草圈舍)、“四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环境净化、农家文化工程)、“五清”(清柴堆、清土堆、清粪堆、清草堆、清垃圾堆)、“六个一”(新建或修缮一遍房屋、建设一个小广场、硬化一条2公里村屯路、栽植1万株景观树、清运一次“五堆”、建立一套管理机制)为主的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已高质量、高标准实施村庄整治164个,新建住房10690栋,修缮旧房14398栋,拆除闲置危房5200栋,修建院墙8.3万米,清理“五堆”22万方,喷涂粉刷房屋324万平米,栽植各类苗木458万株,硬化巷道124公里,铺装场地240万平米,有22个整治村庄基本实现“十个全覆盖”,提高了人居条件和生活质量,以环境建设促文明提升。xx县成为全区村庄整治试点县,今年5全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及美丽乡村现场会在xx县召开。再过3年所有行政村实现“十个全覆盖”,5年后将771个自然村整合为500个中心村。

二、开展文化民生大行动,建设人文乡村。

xx县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要住房好、环境美,而且精神生活要更充实。坚持把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近三年文化事业经费的增幅均高于县财政收入同期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利用电视剧《我叫王土地》的辐射效应,打造河套影视基地。新建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文化休闲区。9个乡镇全部建起300平米的综合文化站。117个行政村均有文化活动阵地并达到“五有”(有阵地、有活动、有专职文化管理人员、有文化广场、有展演器乐)标准。投入资金万元建设农民文体活动广场小舞台20个。建成农家书屋、免费阅报栏117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乡村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村文化室文化管理员享受每人每年2000元财政补贴,组建农牧民秧歌队22支,业余文艺队20支,座腔班13支,发展业余群众文艺骨干2700多人。深入开展“文化走基层·送戏到新村”系列活动,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次。各镇、村也纷纷搭台演戏,举办二人台打座腔、秧歌表演、图书阅览、科技培训、下象棋、打扑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开展“2131”电影惠民活动,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坚持开展送书下乡和流动图书阅读活动,着力解决农民看书难问题,提高全民阅读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三、开展文明创建大行动,建设文明乡村。

xx县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落细落小落实,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质。注重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利用阅报栏、文化长廊、文化墙等阵地广泛宣传“三个倡导”24个字,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和各项评比活动中,每个村每月召开一次社员座谈会,组织一堂传统文化课,举办一场文艺汇演赛,潜移默化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经常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培训、引导广大农民争做新型农民。每年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十大孝星”、“道德模范”等评比表彰活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追求上进,涌现出感动巴彦淖尔、感动内蒙古人物——王叶、自治区“美德少年”——云雨晴等一批农村道德楷模,身边好人逐年增多,文明新风四处洋溢。创新开展美丽集镇、美丽村庄创建活动,评比推树美丽集镇5个、美丽村庄15个。目前,全县有自治区文明村镇4个、市级文明村镇7个。积极发挥镇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实施帮扶共建活动,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倾斜,将全县198个单位组建为10个包联工作团,11名常委每人主抓1个“十个全覆盖”引领村,33名县级干部每人联系1个村庄整治点,千名科级干部每人包联2个危房改造户,作动员、争项目、拿资金、帮物资、送文化,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扎实开展。

四、开展平安创建大行动,建设和谐乡村。

xx县切实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全面推行“三级联动、六方联调”(镇、村、组“三级联动”,与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维稳办、综治办、信访办“一庭两所三办”“六方联调”)工作法,在乡镇设立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行政村设置治保和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聘请信息调解员,构建大调解大防控体系,农村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三级联动、六方联调”这一化解社会矛盾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现已在自治区推广。坚持县、镇、村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报告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比如在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大行动中,乡镇成立10个矛盾化解工作组,行政村组建由5—7名村民参加的村议事监督小组,着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重大纠纷不出县。注重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力度,创建平安乡镇4个、平安村组17个、平安家庭5000个,促进了村民人际关系和谐。组织实施“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邪教活动,有效遏制、减少了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农民社会治安满意率不断提高。

五、强化建章立制,切实把乡风文明建设抓实抓长。

xx县认真借鉴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明确“新村新制”思路,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着力解决重建轻管、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问题。县级层面,注重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配置,理顺城乡执法管理机制,职能下延,负责县镇村环境综合管理;扩大环卫部门保洁范围,做到户日打扫、村旬归集、环卫月拉运的保洁机制。县财政每年为每个镇安排10万元管理维护经费;为每个整治过的村庄配套2万元的环卫、文化设施,每年安排2万元的管理经费。乡镇层面,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制定目标责任,将卫生整治与各村组评先评优、项目支持相挂钩,定期督促,奖优罚劣。村组层面,实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划段包干,分摊费用,定时清运,做到了有一个垃圾填埋场、有一定数量的垃圾箱、有一批清扫工具、有一支保洁队伍,实现了乡风文明建设“软硬”并举、“内外”兼修的目的。

乡风文明行动实施意见 第6篇

实 施 意 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安排部署,加快提升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县文明委决定,在全县广泛组织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着重围绕“村容村貌、村风民俗、生活方式、乡村道德、平安村庄、文化惠民”六个方面,以文明镇村(社区)、文明户、文明集市、文明街巷和好婆婆、好媳妇等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为主要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

二、工作目标

自2011年起到2015年底,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环境 1

面貌更加优美、村风民俗更加文明、道德素质更加提高、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新生活,广大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县级以上文明村逐年增加,到2012年底,全县50%以上的村要达到县级文明村的标准;到2015年底,实现活动全覆盖,村村有新貌,70%以上的村庄达到县级文明村的标准。

三、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合群众切身利益,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为农民多办好事实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四是坚持创新载体,加强引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保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旺盛生机和活力。

四、主要任务

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三大建设”行动:

(一)人居环境优化建设行动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村庄发展规划,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环卫、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公交、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城乡一体化。

2、加强村庄生态建设。以创建“文明生态村”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以建公共绿地和开展庭院植树为重点,积极推进村庄、庭院和道路绿化工作,绿化美化村庄庭院环境,建设整洁美观、文明生态的新家园。

3、综合整治农村卫生环境。以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切实解决乱倒乱泼、乱堆乱放等突出问题,彻底治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实现生活垃圾有专人清理、家家户户置物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和改厕、改厨、改圈工作,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处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二)镇村文明风尚建设行动

1、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提倡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消费观,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杜绝黄赌毒,培育文明新风。

2、深化道德规范教育。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大力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我为宝石之都添光彩”活动,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倡导文明言行,使懂礼节、重礼仪、讲礼貌蔚成风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文明标兵、身边好人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争当“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3、抓好农村未成年人工作。大力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广泛开展社会文化环境净化活动,大力加强农村青少年宫建设,高度关注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严厉查处取缔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黑网吧”,突出抓好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治理,为农村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4、做好农村弱势群体帮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群众第一、基层第一、弱势群体第一”的发展理念,高度关注农村低保户、特困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积极开展结对帮扶、邻里互助和“送温暖、献爱心”等弱势群体帮扶工作系列活动。积极实施阳光资助救助工程,全面落实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免课本费、免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助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救助绿色通道和阳光监管网络建设,确保实现“应助尽助”。扎实开展农村志愿者服务活

动,完善机构,积极吸纳青年志愿者、热心企业家、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等参与其中,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关爱对象,开展以送温暖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参与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救助行动,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

(三)镇村公共服务建设行动

1、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健全农村科普组织和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科普示范和教育基地,大力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推广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科学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2、关注农民身心健康。加强农村卫生服务,强化镇级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县镇村一体化配套联动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得到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基本卫生服务。关注农民心理健康,广泛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3、加强平安村庄建设。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深入推行“周末律师”制度,开展以“和谐村庄、法律同行”为主题的“每月说法”活动,推进法律进镇村,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在镇村推行点名接访、陪访、领访、代访制度,积极化解各类

矛盾纠纷。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完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社会治安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坚持群防群治,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4、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镇(街、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努力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群众文体活动、节日民俗活动和红歌传唱、经典诵读活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体娱乐活动当中。不断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养一批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和民俗旅游项目,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五、组织领导

全县“乡村文明行动”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文明委具体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纳入领导干部任期主要目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谐创建工作考核内容。要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切实抓好任务部署、力量组织、政策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各镇(街、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乡村文明行动”,在重点工作谋划、财力保障、力量配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统筹城乡共建。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对“乡村文明行动”的投入。继续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级文明单位,充分发挥在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优势,与镇村开展结对共建,切实帮助镇村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公共设施、培养文化人才、提供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乡风文明实施方案 第7篇

关于印发《临江市开展农村

“乡风文明”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

现将《临江市开展农村“乡风文明”活动实施方案》印

发给你们,请结合本乡镇(街)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临江市精神文明建设临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5月3日

主题词:乡风文明实施方案通知2011年5月3日印(共印40份)1

临江市开展农村“乡风文明”活动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为全面促进我市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经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进一步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为我市农村创造文明、和谐、向上的发展环境。

二、具体措施

(一)改善农村环境

各乡镇(街)要按照市政府制定的《“沿江、沿路”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方案》要求制定出今年的环境整治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以规划为依据,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与村屯绿化相结合、与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重点是规范围墙、整齐板障、净化街面、绿化村庄和美化庭院。

(二)完善活动场所

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对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要按照省文化厅要求标准,努力完善内部活动设施,确保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完成好农村文体广场、文化大院、图书室、村标等各项工程建设,完善农民健身体育器材,为

农民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

(三)科学组织实施

1.开展美化绿化评比活动。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组织发动农户定期对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田间空地、邻居间隙乱堆放的废旧物品和垃圾柴草进行清理整改,引导农民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杂物,鼓励农民种花植树,清洁、美化庭院。开展“清洁示范户”活动,在每个村评出10户典型进行示范宣传,在农户中逐步树立以“洁、净、美”为荣、以“脏、乱、差”为耻的观念。

2.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活动。以镇、村两级为主体,成立乡风民风评议小组,挖掘本地发生的勤劳致富、孝敬父母、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移风易俗、讲究卫生等好人好事和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恶习陋俗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在农村党员干部、妇女、青年等群体中开展不同形式的评议活动,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改陋习与树新风相结合,切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3.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乡镇文化站要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建立秧歌队、业余文艺演出队,利用现有的文化广场与文体器材开展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农闲时节和重大节日组织文艺活动开展好的秧歌队和文艺演出队到市内和其他村进行文艺演出,增强村与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全市的乡风文明建设。

4.开展传统美德弘扬活动。倡导家人互相关爱、邻里互相帮助、未成年人互相关心。组织开展“感动临江魅力人物”、“文明家庭”、“文明守法户”、“好邻居”、“孝子(孝女)”等道德实践活动,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5.开展帮贫致富共促活动。倡导困难群众互相帮助、致富信息互相传递、投资项目互相支持。大力实施“三项工程”,发挥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采取各级文明单位与示范村结对的形式,对全市16个示范村进行重点帮扶,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创造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6.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政策互相学习、法律自觉遵守、稳定共同维护。开展法制宣传、政策咨询、法律援助进农村活动,对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一系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进行耐心解释,针对性宣传,帮助农民解疑释惑,提高农民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信访的意识。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街)要高度重视,深化对农村“乡风文明”的认识,把其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摆上议事日程。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并做好指导、协

调、检查督促工作,为顺利开展“乡风文明”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各村要对开展各项活动所评出的先进个人和家庭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的监督。

(二)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此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出简报、墙报、挂横幅、贴标语和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乡风文明”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农民自觉自发地讲文明、树新风。

(三)齐抓共建,广泛参与

乡风文明典型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乡风文明

中国灿烂的传统农业文明是古代中国贡献给全世界宝贵的文化资源, 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美国学者理查·罗蒂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一切非西方的文化间, 中国的文化无疑是最古老、最具影响力, 也是最丰富多彩的。人们或许因此可以希望, 在西方理解自身过程中最近发生的变化, 将有助于西方知识分子从中国方面多多获益。”[1]英国社会学家汤因比不止一次地提出:对于当下及未来世界精神危机的解决之道, 只有寄托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希望再生在中国而非其它任何地方。他将这一思想写在其全球畅销书籍《展望二十一世纪》当中。因此, 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将成为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 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快、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农民实际精神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协调, 农村文化建设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也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 在不少农村地方, 还有大量的落后、腐朽文化存在, 这大大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常进程。

一、我国农村文化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 某些愚昧、落后思想在我国农村中仍很有市场。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有死灰复燃的势头。愚昧、落后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道德失范, 舆论、价值体系面临瓦解;封建迷信活动泛滥;赌博、隐性卖淫活动有抬头之势;邻里关系紧张,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很严重, 老人赡养问题无序化等方面。这些现象具体表现为:

1.道德失范, 舆论、价值体系面临瓦解。目前, 农村一些令人吃惊的现象是, 丧葬规模越搞越大, 丧葬费用越来越高。装棺材、扎车马、烧大纸、请葬礼先生、雇吹鼓手、摆酒席、延墓地等名目繁多, 少者花费5000元, 多者达三四万元。大办丧葬令周围领居大感意外, 意外之余更少不了震惊。就连办事者本人也自认为是无奈之举, 毕竟不能失了身份。“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虽在中国存在历史久远, 但大办丧葬事宜在今天无疑是一件既费时、费事, 劳命伤财, 同时也是极不文明更偏离我们缅怀祖先、文明祭奠原则的事情。

2.有些地区的封建迷信现象有所增长。近年来, 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兴起编家谱和建庙宇之风, 凡是重大的事情基本上都要烧香拜佛, 预测凶吉。婚丧嫁娶、建房搬迁、起名择日、升迁上学、外出办事、娶妻择婿、三灾八难等, 都要找人看风水、批八字、相面、占卜吉凶, 预测命运前程, 决策与否, 以此指导一切。

3.赌博之风兴起。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增多, 现居于农村的多为老人、孩子以及闲散人等。日常娱乐方式的缺乏, 使得赌博之风普遍。从娱乐到赌资越来越大, 从少数人参加到男女老少齐上阵, 蔚为大观。

4.邻里关系紧张, 农村保障制度缺乏。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迁徙, 原本和谐、熟悉、稳定的乡村人口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曾经熟悉的乡里们逐渐变成“半熟悉”的陌生人。邻里矛盾增多, 加之基层管理和调解机制的不完善, 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纷。

5.农村宗族和宗派势力有所反弹。新中国建立以来, 宗族势力日渐衰落, 但是最近开始有所反弹, 这主要体现在对村务利益的划分和公共事务、村级选举、民主权利的操纵等方面, 这些都体现了宗族势力的影子。宗族势力的膨胀反过来削弱基层政权的行政调控能力, 在乡、村两级造成梗阻, 使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畅通和贯彻实行, 出现家族势力控制基层民主政权的现象, 民主权力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农村落后文化存在的原因分析

上述这些目前农村存在的愚昧、落后文化, 精神上极大束缚农民的思想观念, 危害极大。这种落后的文化,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 包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集体意识淡薄, 法律、法规监管不够;以及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文化体制不顺, 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等方面。

1.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 基础设施缺乏。

目前, 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和设施缺乏的现象相当普遍。“两馆一站一室”等农村文化设施也大多名不符实, 形同虚设。农民绝大部分信息来源于电视和与人交谈, 但大部分农村的电视频道单一, 农村的信息来源渠道窄, 从而导致不良的娱乐方式慢慢侵入农村文化娱乐市场, 特别是冬闲时节, 农民大多以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 无形中助长了赌博风气。文化娱乐资源和设施匮乏的情况在老少边陲的贫困农村就更加严重, 因此有人将广大农村文化生活形象地描述为:“三叫”和“四难”。即“早上听鸡叫, 白天听鸟叫, 晚上听狗叫”和“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没有适当的文化和体育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导致村民文化的单调和偏离。文化基础设施的欠缺使得健康、向上、文明的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

2.村民的集体意识弱化和监管制度的脱节。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集体经济转向分散经营机制, 以及外出人员、务工人员的增加, 一些地方生产仅靠妇女和老人, 村民之间的交流减少和集体参与意识弱化, 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音符, 家庭内部和宗族之间的矛盾很难调解。加上农村基层组织松散, 制度的有效的供给不足造成有效监管制度的缺失或脱节, 从而导致了基层信息和有些国家的政策无法有效“上传下达”,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农民政治权利需求萎缩。

3.农村文化活动缺乏以及民间艺术的退化。

一段时间以来, 唯经济建设、唯GDP思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中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不协调的状况长期存在。广泛扎根于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农村难寻踪迹。文化下乡活动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 同时, 民间文化逐渐的退化和丢失, 民间文化继承的越来越少, 农村文化出现庸俗化。

三、创造条件, 改造农村落后文化

农村愚昧、落后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 激进的“一刀切”和病急乱投医的“狠抓猛打”都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农村落后文化与新农村文化是相互矛盾的, 应该采用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改造方法, 改造其落后本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疏导方法。

1.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活动。

开展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活动, 就是让“五讲四美”、“八荣八耻”、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等社会公德观念成为农民的行为准则, 自觉排挤那些与私欲关联的落后文化以及在落后文化的背景下发生的那些非公德行为。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落后文化的危害性, 以增强对落后文化的抵抗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文化活动。

吸引农民参与其中, 让其自觉跳出落后文化圈。进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 认真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让广大农民群众有参加健康文化、先进文化活动的载体,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 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使之产生强烈的影响力而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3.开展新家庭新风尚树立活动。

在农村树立新家庭新风尚的标本示范点。对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和组织者, 对率先垂范在农民中提倡、实践先进文化的积极分子, 政府应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树典型的方法, 在政策上倾向于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普及和开展。

四、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

对农村愚昧、落后文化的改造除了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方法以外, 更重要的是, 积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具体而言, 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物质基础。要千方百计促使农民持续增收, 使农民的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建设乡风文明就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还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使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法制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

由此可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等几个方面。而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经过5年的共同努力, 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各级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 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产品又快又好发展, 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乡风文明要求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从而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 良好的环保、卫生、生态意识, 移风易俗, 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念。文明乡风, 可以反映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农民文明素质与农村文明程度, 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它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乡风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精神文明,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保障。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 不仅要在实践活动中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福祉, 更重要的是, 从中获得满足感、幸福感。这就需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发扬农村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不断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找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 积极挖掘民间的传统文化资源, 大力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建设文化特色村、文明示范户, 鼓励农民建设自己的文化队伍和文化协会, 兴办各种文化活动, 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活动。因此, 积极发挥各级地方组织的宣传作用,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积极推进新农村的乡风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五、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都不可能脱离传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显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整体的文明水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闲置等若干问题使传统农村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这说明, 保护利用优秀传统农材文化是摆在今人面前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同样, 应看到, 历史发展应是动态的, 也即没有永远的传统, 因此新文化建设绝不应建立在对传统乡村文化完全否定的态度上与传统文化完全决裂。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这给现代人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随意改写乡村文化本来的样子, 不滥伐、滥砍, 尊重历史, 尊重自然, 以虔诚的心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和施与。因此, “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文化, 不能不考虑它们原有的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 因为现代化社会文化乃是前社会历史的延续, 它不可能摆脱既定的历史条件凭空从天上掉下来。我们知道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历史个性, 它就像社会有机体的‘基因’一样, 延续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和有特色的社会共同体。”[4]充分认识到, 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和华夏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 才能充分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间的相互关系。避免主观人为的随意改造和嫁接, 真正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文化。

建设新农村文化应以传统作为根基。我们对待传统农村文化的态度, 应是立足于农村文化传统,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传承、发展农村文化传统中优秀成分, 保留农村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和独立品格, 保持农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性。

首先, 保护、利用和发展传统优秀农村文化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优秀传统农村文化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保护传统优秀农村文化是一种社会责任, 而非哪几个人或哪些人的事情, 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尽自己的全力维护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 保护优秀传统农村文化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力量。对于传统农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政府主体性的职责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政府的统一规划、合理分配、齐抓共管的职能实现, 才能保障凝聚着经验、情感和智慧的传统农村文化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

再次, 应积极调动民间组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开发和保存力度。挖掘农村文化内涵, 努力打造农业经济特色品牌是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注意民间艺术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 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予以重点保护和利用, 对传承历史、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赋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的称号, 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的活动。积极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俗旅游项目, 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以及古村落的保护, 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美) 理查.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北京:三联书店, 1987.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2001.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上一篇:海洋测绘知识总结下一篇:冬令营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