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

2024-07-02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精选9篇)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 第1篇

古诗词鉴赏题的六种答题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能力层级要求最高的一道题(E级),分值一般为8分。高难度和高分值,使得广大考生既失分严重又心有不甘。纠其原因,瓶颈往往在于答题不得要领。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题的探究和梳理,提炼出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应景意境?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第12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高考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高考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范式]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四、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17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五、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范式]思结构 +(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它对突出全诗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高考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六、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 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高考参考答案]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以上六种答题范式只是一种模板,它可以使广大考生明晰答题的正确指向,至于在这个框架内具体填写什么内容,还需要广大考生对全诗作悉心的品味和揣摩。只有将“正确指向”和“准确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抢占古诗词鉴赏题的制高点。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 第2篇

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分析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二、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3)对比。(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确)

2、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具体)

3、分析表达效果(具体)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鉴赏语言(炼字)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准确,结合诗句)

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具体,联想)

3、分析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鉴赏关键词语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六、判断观点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答题套路 我认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对比题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高考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答题技巧 第3篇

如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比作一位窈窕淑女的话,那么,诗歌的形象就好比是她婀娜的身姿,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了解了诗歌炼字的效果,结合高考真题,作具体分析。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高考链接】

200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1)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3)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内容解析)西山重峦叠嶂,定会有猛虎出没其间;赤壁下临深渊,可能是龙王隐居的地方。在这藏龙卧虎之地,遥想当年,三国的英雄们建立的丰功伟绩,正像这滚滚长江,万古长流。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成群的白鹭,蜷曲一腿在那里栖息;仰望长空,辽远空旷,让人觉得那云端高飞的鸿雁,好像不再向前移动。群雄争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那江上垂钓的渔翁,满载而归,聆听细雨敲打着船篷。

这首诗以缅怀古代英雄起始,而归结为隐居之志。情调有些低沉。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发出的不平之鸣。由于时代和贫穷的限制,他纵使具有凌云壮志,也只能终老江湖之上。

【参考答案】(1)“拳”和“退”,“拳”是蜷曲,“退”是后退。(步骤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步骤二)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步骤三)

【知识链接】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蒙眬,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作用)

【迁移训练】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敌”字更好。(第一步)

“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

“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巩固训练】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或“卧”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第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第三步)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第4篇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和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步骤】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出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且语言力求优美。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主要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首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其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再次,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

本诗某句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诗中()表达了诗人()感情,这种方式有()效果(好处)。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些考生从语言的运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語言的运用。

【答题步骤】

首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其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再次,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

本诗()(两三个双音节词概括该诗特色)。本诗通过()的描写(刻画、运用),体现了(写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答题示例】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一词领全诗

【提问方式】某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首先,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其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五种模式:观点品评

【提问方式】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或某人的观点)?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答分析】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这种题型开放性强,解答的要求高,难度大。考生如果熟悉这种题型的特点,把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作答并不困难。

【答题步骤】首先根据题目的要求,弄清要求品评的角度(内容还是形式,整首诗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语言风格);然后阅读诗作和对其的评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接着亮明自己的观点;最后结合原诗具体分析并阐述理由。

【答题范式】同意(不同意)()的看法。因为(),所以()。

【答题示例】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阙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1)同意。因为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不同意。因为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苦涩,为整首词设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第六种模式:比较鉴赏

(一)意象情节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都写到()意象(形象、情景),各有什么寓意?

【解答分析】意象情节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情节不同,意境就不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不同。

【答题步骤】首先找准具体的意象(情景),结合意象的通常义分析具体语境中意象的特殊义;然后比较分析提炼出各“意象”之“意”;最后对比分析辨别其寓意异同。

【答题范式】两诗中描写了()意象(形象、景象),寄寓着()含义,表现了诗人()情感。

【答题示例】

丹阳送韦参军

嚴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注],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生。

[注]凤城,京城。

【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水”具有流动、柔和、缠绵、悠长的特点,古诗词中常用来或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或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诗都借水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同。严诗前两句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表达诗人因与友人韦参军离别心之“愁”,后两句又将前面抽象的离愁借助眼前日晚时分的景象,特别是悠悠流淌的江水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韩诗围绕“古今情”为轴线,前两句以黯淡的色彩映衬远行失意出京,以暮云中的楼阁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从而勾起诗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后两句又借用“宫前水”流逝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诗人的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二)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这两首诗寄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解答分析】“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感情,但由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形象,各人所寄寓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首先结合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以及诗作的时代背景;然后从诗作中找出感情的具体载体(意象情节)及其关键词语;再后分层分句作对比分析,挖掘蕴含的情感,辨析其情感的异同。

【答题范式】两首诗通过(或分别通过)()的形象(或情景)的描写,寄托了(或分别寄托了)()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过 华 清 宫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 华 清 宫

杜 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紧,都向长杨作雨声。

【问】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和表达情感不同:《过华清宫》是通过描述唐玄宗派人送荔枝给杨贵妃一事,讽刺了 ;《题华清宫》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 的感慨。

【答】唐玄宗杨贵妃淫逸误国 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

(三)表现方法

【提问方式】两首诗都(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表现方法主要指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方法不同,对表达诗歌感情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

【答题步骤】首先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现方法的角度,然后结合诗句找出具体表现方法的表现点,确定所采用的具体表现方法;再后比较分析各自表现方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答题范式】两首诗都(或分别)采用了()的方法,描写了()形象(情景),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达到了()效果。

【答题示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 园 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问】两首诗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但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差异很大,请具体分析。

【答】孟诗着眼于对时间过程的描写;而王诗却着眼于对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素笔白描,重在写意;王诗重彩绘色,以形写意。孟诗是古体五言绝句,格律自由,颇有行云流水之美;王诗是近体六言绝句,格律精严,对仗工稳,独具艺术匠心之妙。孟诗语言平易近人,自然天成;王诗语言清新明朗,工巧严整。

对于诗歌鉴赏题,要取得高分,就要懂得运用相关术语,学会准确表达。若是能让学生对这些诗歌鉴赏的模式熟练掌握,再加上大量的积累和练习,相信学生在考场上定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5篇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第6篇

诗歌赏析考什么——形象、语言、手法

考试大纲中说,古代诗歌的考查时,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守法,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主旨、态度。高考下面我们分头说。

一、诗歌语言

诗歌是用语言写成的,因此,语言的分析很重要。古代有一个诗僧叫齐己,他写过一首《早梅》,开头说,“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的.好友郑谷说不好,因为“数枝”不能充分说明“早梅”,于是改为“一枝开”。这就使有名的“一字师”的故事。可见语言多么重要。同时,题目也很重要。

关于考语言,要说的是这几个问题:

1、这类考题可能出现的题干形式:

(1)让考生找出需要分析的字(词)

(2)具体点明了让考生分析的字(词)

(3)分析题目

(4)两部作品形同字词的对比

2、哪些字可以充当关键字(词)——诗眼?

(1)不是动词被当作动词用的词,尤其使动词。

(2)动词本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个“看”就是诗眼。

(3)形容词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个“静”就是诗眼。

3、怎样回答?

(1)看清分值,一般是4分,拆分为1+2+1。

(2)具体答题方法:

盘点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第7篇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花》埋下的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 第8篇

一、考查方式

通过考查江苏每年的高考题型, 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解题的相关启示:针对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题型设置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小角度”位置来设置题型, 另一方面是从“大角度”出发, 进行题型的设置。

(一) “小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切入点时, 其角度相对来说较小, 所考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体表现在题干的要求上, 主要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的规定, 在对其进行鉴赏的时候, 要从表达技巧中的一个方面出发。

(二) “大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置问题的时候, 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泛泛的概念, 没有要求具体的角度, 往往是要求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等方面来出题。

二、常考类型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考生的知识相对匮乏。因而, 如果要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解答有关表达技巧鉴赏题的题型时, 让学生准备好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其根本与重点。通过研读江苏每年高考试题, 我们了解了江苏常考的一些表达技巧类型。

(一) 修辞方法

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 (多出现在曲或词中) 等, 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二)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等。此外, 还有记叙 (多用于叙事诗) 和议论 (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

(三) 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寓理于景)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或象征) 、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白描工笔、化用典故、抑扬结合、赋比兴等。

(四) 布局谋篇

开门见山、首尾照应、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先抑后扬、欲抑先扬、重章叠句、对方入手、借古抒怀 (讽今) 、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先事后理、语序倒置、起承转合、卒章显志等。

(五) 景物描写常用方法

1.写景的层次感或视角的变化, 即从远到近, 从高到低空间顺序等;2.景物的动静, 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3.景物色彩;4.景物的大小对比;5.景物的典型性;6.虚实结合:虚景 (即想象之景) 与实景相结合;7.以乐景写哀情;8.白描与工笔细描;9.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等;10.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

三、答题阐释

在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之后, 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规范地将答案组织出来。在解答相关题目之前, 必须要明确构成答案的关键点 (即按分答题) ;答题时, 要分条分点作答。“小角度”设题的问题是问什么表达技巧就分析什么表达技巧;“大角度”设题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所用的手法。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 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的。3.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此类手法写出了人、物、景的哪些特点, 都抒发或者突出了哪些思想感情。即答案分三步完成:表达技巧类型→分析说明→有何表达作用。注意:鉴赏技法时, 如果没有规定, 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技巧切入。采取此项解题策略, 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另外, 手法鉴赏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千万不能泛泛而谈。

四、真题示例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注:一水:亦作“二水”。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1.比喻。 (答手法) 2.“浮云”, 比作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 这些小人遮盖到了自己那望着长安的目光, 那么自己自然也就不会被统治者所器重或者重用了。 (结合诗句分析) 3.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1) 忧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 (2) 忧奸邪小人为非作歹; (3) 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答情感) 在江苏高考中, 古诗鉴赏题型中的重点往往是有关表达技巧的鉴赏, 其命题形式主要是以单独出题的形式出现, 有时也会综合设置题型, 主要是结合形象、语言或者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态度来设题。

与此同时, 表达技巧在古诗词鉴赏中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但学生只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可:只要使表达效果有所提高, 表现手法有所增强, 就都算作表达技巧范畴之列的。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六字诀” 第9篇

一、审:审诗题,掌握答题信息

高考诗歌鉴赏,必须有很强的标题意识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破解诗歌奥秘的关键点来看待,从中寻得思想感情的蛛丝马迹。题目即文章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首先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为春天的某个夜晚,“洛城”点明作者当时客居洛阳,“闻笛”点明作者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情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客居他乡的游子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又如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的情况或自己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楼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则是诗人某个旅途夜晚心情的抒发。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2004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本首诗题中“征人”交代了诗中所写的对象——“戍征之人”,“怨”是对“戍征之人”情感的提示。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这种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这种感情。由此入手,分析诗歌的内容,回答有关的问题。前两句,从即日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三、四句,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更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苦寒,怨景色单调。本诗四句写景文字都围绕一个“怨”字展开。

二、看: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高考诗歌鉴赏题往往会选用不大知名的作家的著名诗篇,为此,常在诗后加上注释,介绍作者及有关情况。2008年全国各省市18套高考诗歌鉴赏题,有13套加了这样的注释,考生千万不要忽略看注释这一信息,这是答题时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注释①介绍李弥逊的情况虽然很简单,却是我们答题的方向。注释讲,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这几句是很重要的信息,诗言志,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可以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与注释中“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抓住了这一信息,答题也就游刃有余了。

李弥逊《春日即事》,考生应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理解:“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本诗主要是借诗人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情。通过“车尘不到”深受冷落的处境和“自掩门”的动作,抒发了主人公失意、不平之情,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三、辨:辨题材,把握诗歌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分辨清楚诗歌的题材类型,把握好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内容。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在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揭示也各不一样,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分辨出它们的不同,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从题目及整首词中可以分辨出这首词的题材类型,这是一首送别词;然后根据“送别词”这一题材的特点(表达对亲人或友人的离情别意;或抒发送行人的深情厚意)作为突破口进行分析。

从词中可以看出,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他从客途返家。上片着重写送别之景,作者通过比喻、拟人、设问的方法,把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一山一水的景写活了: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从而表达了对友人鲍浩然的深情厚意。

下片着重写友人将去之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那里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阳春不老。作者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了送行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和一片深情。

【参考答案】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四、析:析诗眼,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传神字词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第三联,诗人把目光从思古的幽情中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拳宿鹭”中的“拳”和“退飞鸿”中的“退”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动和静的结合描写来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以此表达自己向往隐逸的生活。对这些传神字词,细加咀嚼、品味,就可以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五、悟:悟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就是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感悟、品味、揣摩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意境,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这类题型答题的格式一般为:先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并归纳出这幅景和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画面),最后进行一句简单的评价。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一般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黯淡色彩映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作者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意境),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六、明:明手法,赏析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例6.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本题答题格式:首先写出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哪里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

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写出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参考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用这几种修辞方法,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一、(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二、(1)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这两句诗表达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上一篇:海南特色下一篇:组工干部讲党性要塑造四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