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的优质课教案

2024-09-04

最后一分钟的优质课教案(精选16篇)

最后一分钟的优质课教案 第1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科学家的故事。(投影)故事发生在1976年,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了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科学家是谁吗?(丁肇中)为什么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感动?(因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世界名篇,由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检查预习

知道大家对课文都已经预习过了。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

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

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

我们标了节号,圈了生词,还有人圈了重点词语。有没有人朗读过课文?读过的请举手。

三、了解背景

《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离我们还是比较久远的。所以,我们先不妨先简要了解一下,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投影,生读)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法国面临亡国的境地。普鲁士政府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这些地区的学校再教法语,只准教德语。1873年法国作家都德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以刚发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反映了阿尔萨斯、洛林沦陷后,当地人们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

于是《最后一课》的故事就诞生了。

四、初读课文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要找出文中令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并简单阐述理由。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读后谈)

这点点滴滴,零零碎碎无不体现法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片热爱。

五、研读赏析

课文中,哪些内容与往常有变?(小组交流、补充,推荐发言)

这方方面面,林林总总都缘于一次历史的巨变──阿尔萨斯和洛林变成普鲁士的土地!

六、“我看人物”

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便懒散、自私自利,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随和忠诚、伟大崇高,你是怎么看待的?喜欢这个人物吗?为什么?关于小弗郎士:对这个人物,你是怎么看待的?说说自己的理由。

七、“我学我感”

用一句歌词、一句格言或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你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意识。(小组交流、接力)

如: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

失去的东西就是值得留恋,即将离去的就是倍加可爱。且不说神圣的领土、主权,那份沉甸甸的民族尊严让人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单是日常的工作、学习,那份淡淡的平凡生活也

往往让人追悔莫及、肝肠欲断。可通常情况是“今朝有乐今朝乐”,世人对待拥有总是抱着一种满不在乎、可有可无、随便无所谓的态度,而一旦拥有的成为既定的消逝时,才恍然醒悟。当小弗郎士明白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时,心里有哪些情感?

1、深情读出“最后一课意识”:

2、此时此刻,小弗郎士百感交集,具体说说?

(后悔,自责,惋惜,痛恨,尊敬,决心,学有所感的新奇与乐趣)

3、你平时是怎样对待上课的?请实话实说。

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我们真的有很多时候也这样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不过是一堂课而已,明天还不是照样上?少上多上有什么区别?先让自己轻松一下吧。平时的散漫、随意、怠惰埋下学习效率低下、知识掌握肤浅、各项能力欠佳的恶果。其实,每一天,每一堂,都是最后一课!珍惜幸福生活,珍惜美好校园,珍惜学习机会,应从每一个最后一课开始,如果我们时刻牢记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课”,也许你就是小弗郎士!那“无趣、无味、难懂、厌学”的课都变成了亲切、可爱、难忘的最后一课!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上,最成功的是什么?同样是刻画人物、体现人物的爱国情操,两个人物的刻画方法可否调换?为什么?

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大家达成一种共识:如果在最后一课上,对学生的描写是──小弗郎士的着装严肃而郑重;对老师的描写是──请韩麦尔先生缄默不语,一味心潮澎湃,这都将是荒唐可笑,不可理喻的,因而,外貌、心理活动固然人人可有,却非处处适用,贴切的描写永远是因人而异。

为了加强学生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写作方法,便布置如下一份作业:确定自己熟悉的一个对象,创设对象的一个具体环境,选择能表现人物的一种最佳方法,写一片段作文。

最后一分钟的优质课教案 第2篇

【教学人】宜昌高新区实验小学 李冬琴 【教学时间】2014.12.1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课时安排】

1课时。【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酝酿情感

1.师简笔画“紫荆花”,由“紫荆花”联想到香港及三年级学过的有关香港的文章——《东方之珠》。

2.用一个词来形容“紫荆花”,出示:()的紫荆花

3.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是呀,被英国殖民者侵占了百余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了,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怎不叫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呢?酸楚的往事、屈辱的历史、不屈的抗争都凝固成一片激情洋溢的诗篇——《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自读诗歌,感知内容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亿万中国人内心是怎样的?想到了什么?请你自读诗歌。

三、诵读诗歌

指名读诗,边读边指导字音。

四、品味诗句,领悟情感

1.带着兴奋的心情朗读第一小节。解释“叩问”的意思。(指名读、齐读)2.激动泪

(1)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凝聚着156年的等待的最后一分钟里,你的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

(2)这里“旗帜”、“旗杆”分别代表什么?我们看见过无数次升旗,而这一刻的升旗仪式让你有什么不同感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读、分男女读。

(3)在这一片寂静中,人们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让我们带着这份激动齐读第二小节。3.屈辱泪(1)生默读第3小节,画出不懂的诗句。

(2)质疑(师梳理问题:①“虎门硝烟”指什么?②“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指什么?③为什么说“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④“我看见”是真的看见吗?)

(3)“这一滴泪珠”与上小节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相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泪?

(4)出示香港屈辱史资料,谈读后感,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5)引读:在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的屈辱终于被雪洗了,在这最后一分钟里,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又看见——我仿佛还看见——

4、创意表达,抒发情感(1)齐读最后小节

(2)出示香港回归的视频,你觉得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写话:

全新的紫荆花,全新的特别行政区。从此,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

;从此,远离祖**亲156年的游子

;从此,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最后一分钟里,作者通过“旗帜”、“旗杆”、“泪水”、“去迎接”、“去拥抱”等词句直接抒发了自己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他有着一颗爱国心。

2、紫荆花不仅是香港的市花,在古代传说中,它还寓意着兄弟间的团结与互助,而且香港的区旗紫荆花红旗,寓意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第一面紫荆花旗飘扬在香港的土地上,这个阔别母亲怀抱近一个世纪的孩子,又回来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永载史册的日子——1997年7月1日。(音乐《公元1997》起)

此时此刻,如果让你面对蓝天高声喊出你的心里话,你最想喊的是„„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兴奋 激动(泪水)

爱国人

分手的最后一分钟 第3篇

其实,既然真心爱过,只是缘分已尽,何必要将曾经的美好葬送在最后的分手里,成为两个人一生的悔恨痴缠。何不将最美好的一面留在分手后的记忆里,成为彼此珍藏的一道风景。那么在分手的最后一分钟里,男女该有怎样的表现?

微笑

如果有泪,也不妨以微笑结束。你的微笑会让对方觉得你还是那么可爱,于是怨恨化为原谅。

拥抱

给对方一个拥抱,会让彼此心感温暖。再多的争吵,再多的敌视,全会被消解融化,能记住的便剩下了美好。

亲吻

不要觉得这不可思议,或者根本是在做梦。实际上确有这样的分手恋人。但须注意的是——吻头发、吻额头是最好的选择,彼此都不会感到尴尬。一吻能消除太多的不快与怨恨,徒留一种亲近与慰藉。

倚靠

将肩膀给对方倚靠一下。在对方即将离去时,短时间内不会觉得孤单,再艰难的日子,都因为你的肩膀,为其保留一种安全感及关怀。

哭泣

哭泣会让彼此难受、疼痛,但它更能唤醒彼此的怜爱之心。所有的情节即在那一刻闪现,之后,印刻在脑海深处。这种难舍虽然凄婉,但弥足珍贵。

回味

重温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让对方知道爱情的开始与终结都是那样刻骨铭心,深刻体味到“爱过方珍贵”的滋味。

礼物

送一件最有意义的纪念物给对方。它将成为爱情的一个见证,也成为一种牵挂。分手或许不再相恋,但不可以没有回忆。

回头

无论是笑着离开还是哭着分别,回头那一瞬都寄寓了最深的眷恋。这样的难舍很真实、很伤感,也会令对方深受感染。

祝福

祝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它能使彼此在一种坦诚的状态中感受到对方最后的心语,还有深深的祝福。

吟唱

吟唱是非常特别的一种方式。或许是相识时的盎然诗意,或许是一句珍重的低语。轻轻浅浅地道出来,且打动某个最深刻的爱之记忆,再让记忆成为永恒。

一分钟,很短暂;一分钟,很长久。长到能将一段相知相守的爱情凝结为最后的恩赐。

24课最后一分钟的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记词语。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

⒈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⒉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使学生在情境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训练学生个性化朗读。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内容理解中受到启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看图交流,解题。(约5分钟)

师: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谈话入手,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5分钟)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2.学生自由提出难点,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诗歌内容。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约20分钟)

(一)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

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师:大家都在等待,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

生:急切、企盼的心情。(板书:等待—急切、企盼)

3.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板书:升旗—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屈辱的结束)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出示: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板书:联想—痛苦、欢乐)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板书:崭新的开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展望—骄傲、憧憬)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二)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三)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交流,品读诗歌,体会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笔、小结(约10分钟)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设计意图

从读学写,课外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等待—急切、企盼 升旗—激动、自豪 屈辱的结束

联想—痛苦、欢乐 崭新的开始 展望—骄傲、憧憬

八、课时作业设计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在正确的读音上画“√” 刹(chὰ shᾱ)那 骨髓(shuί suǐ)..硝(xiᾱo qiᾱo)烟 铸(zhὺ zὺ)进 ..悄(qiᾰo qiᾱo)然 叩(kōu kòu)问 ..

(二)选择排列顺序正确的词语,对的画“√” 1.构思 发表 投稿 写稿()2.建矿 开采 炼钢 钢材()3.开花 结果 生根 发芽()4.准备 开始 进行 结束()5.播种 育苗 成熟 收割()

最后一分钟教案 第5篇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学校 韩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读是感情的体验,读也是感悟的升华。读得流利,感悟才能深入。“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课前准备:

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历程及现在的发展情况。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引出香港。

一、谈话导入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香港,师相机小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学习提示,勾画出学习要求。(课件出示学习提示,生读。)指名一人用自己的话概括学习要求。

2.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思考: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课件出示自读要求)生自读诗歌。

3.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师生适时正音。4.指名会带: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的是哪一分钟? 生说。

师小结过渡:(课件出示:1997年6月30日23点 59分——7月1日00点00分)即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过了这一分钟,香港,这个祖**亲失散多年的孩子就要回家了。此刻,所有的中国人翘首以盼,等待香港的回归,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5.快速浏览诗歌,找一找:哪个小节写出了人们等待这一分钟时的心情?

三、再读:读出体会,读出感受

学习第一小节,体会人们等待回归时的心情:急切、期盼

1.生自读第一小节,体会人们等待回归时的心情,批注体会。(课件出示要求)2.交流感受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师据生的回答(板书:急切、期盼),引导抓住关键词体会:越走越近

“叩问”就是真诚热切地询问,如果是你(如果你是祖**亲?),你向这位归乡的游子 2 询问些什么?

“让我拉住你的手”一句中,“你”是指谁?(香港)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师:拟人的写法,感觉像在和亲人谈心,那么亲切。谁能读出这种亲切,急切,期盼的情感?

指名1-2人读,师再引导读: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 学习第2小节 1.观看香港回归视频

师过渡:听,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中英两国政权交接仪式上,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仪式。播放视频)2.创设情境,表达心情。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各位同学。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谁,说什么?(随机采访一人)

你是香港同胞,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想对谁(祖国)说什么? 你是大陆同胞,你想对香港同胞说什么?

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此刻,如此激动的你们,想对世界说什么?(随机指名说)师:最后一分钟,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特写镜头表达人们这无比激动的心情的呢?

3.默读第二小节,找一找表现人们激动心情的特写镜头。(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4.交流学习体会:学生说自己找到的镜头,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师引导抓住特写镜头,体会人们激动、自豪的情感:旗帜——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土地和天空、刹那的寂静、微微颤抖的嘴唇(师据答板书:升旗仪式 激动)5.再读第二小节,读出人们的激动之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第4小节

师过渡: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紫荆花旗的伴随下冉冉升起时,作者又联想到了些什么呢? 1.小组共同学习第三小节,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诗句,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师巡视。

2.汇报交流:(据答板书:回顾历史)

抓住“虎门上空的硝烟、发黄的旧条约”理解,感受历史的屈辱及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体会人们的愤怒;抓住“终于散尽、悄然落地、使大海沸腾”理解,体会百年的痛苦、伤痕、耻辱得以雪洗的喜悦、欢乐、自豪。(相机板书:回顾历史痛苦、欢乐爱国情)3.师引读:这是沧桑的一百多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多年,回顾历史,我们痛苦,我们愤慨。请男生读。

百年的痛苦,百年的伤痕,在最后一分钟得以雪洗,我们激动,我们欢乐。请女生读。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如此强烈,如此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我们一起读。学习第四小节

1.师引导读: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历史的新篇章。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 2.“紫荆”指什么?指名回答。

3.最后一分钟,既是午夜,又是清晨,然而,这仅仅是个时间的代名词吗?不,它是屈辱的结束,是崭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祝福香港,同它一起开创美好的明天,请大家再读第四小节,读出对香港的美好祝愿。(板书:美好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时至今日,香港回归已经18年,如今的香港已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的地区之一,这与香港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分不开,也与祖国的强大、繁荣 4 分不开。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今天,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可以自豪地向世界高喊——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课件出示,师引生反复高呼。)下课!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教案 第6篇

33、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活动设计:

进入青春期,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产生很大的变化,性意识也随之觉醒。他们乐意与异性同学交往。热心与异性同学一起参与学习、讨论、班级活动等。男生在女生面前,往往表现出健壮、刚强、宽容大度;女生在男生面前,则表现出温柔、亲切、热情,这是正常的性心理的表现。但我们有些同学不能正确认识性心理、性意识的产生,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在异性同学面前过分夸张地说话、做事,以引起异性同学对自己的注意;有的同学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对异性同学的好感,陷入感情的旋涡;有的同学为自己性意识的产生感到困惑,甚至以为自己变坏了,因而忧心忡忡。……

这些,严重影响了同学的身心健康,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影响学习和工作。而过去,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帮助教育远远不够,学生只能从书本或其他渠道偷偷了解有关的知识。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从公开的渠道了解有关性意识、性道德的知识,了解青春期的性意识的特点,学会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本节课主要内容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意识的特点;二是懂得如何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辅导目标:

让学生了解性意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正确对待性意识,培养正确的性道德,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辅导难点与重点:

因青春期学生特有的羞涩,学生大多不敢公开议论这个话题,所以要事先做好部分学生的工作,让学生有思想准备,并收集资料准备上课。

1、青春期性意识产生的特点。

2、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

辅导时间:一课时

辅导地点:教室

辅导形式:老师讲课与学生讨论发言结合辅导前准备:

1、学生:请三、四个同学事先找有关男女同学交往的典型事例,有关的语录、格言,并且每人准备2分钟的说话,或谈典型事例,或谈自己的体会。

2、老师:准备有关男女同学交往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有关的语录三、四条。

辅导过程:

(一)故事引入(2分钟)

有一位男生,上高中以后,感到自己产生了一些奇怪的变化。他特别喜欢坐在他后面的一个女生,每天都忍不住想回头看她几眼,听到这位女生大声的说笑声,他心里就发颤;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为自己产生这种念头感到羞耻,以为自己变坏了;又怕其他同学知道后取笑自己,于是就拼命压制自己的想法,不让自己回头。实在忍不住,就用小刀在自己手腕上划。可是手腕上虽伤痕累累,但仍然忍不住要回头。为此他变得精神恍惚,最后不得不请教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会告诉这位男生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与异性同学正常的交往。板书: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青春期意识,性心理产生的特点。

(二)老师讲述青春期性意识的几个特点(5分钟)

(板书)

1、好奇性

2、吸引性

3、闭锁性

4、羞涩性

5、差异性

好奇性:这一时期对性充满了兴趣和特殊的好奇,关注异性的情况,渴望了解性知识,两性的生理差异。

吸引性:对异性充满了好感,有的同学会用各种方法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设法接触异性。

闭锁性:许多内心的秘密,对成人,包括父母、老师,不太乐意谈知心话。与成人交流减少,但与同龄同学交往增多。

羞涩性:既表现出对异性各种情况的浓厚兴趣,又表现出对异性特有的害羞、难为情。

差异性:不同的性别,表现出生理、心理、性格上有明显区别。

既然青少年在青春期性意识、性心理具有以上几种特点,那么,在青春期产生的对异性同学的好感,想与异性同学交往,都是正常的心理,不是什么羞耻、下流的事情。

在中学阶段,我们应当怎样与异性同学正常地交往呢?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男女同学如何交往,可举例,也可谈自己的体会。(10分钟发言)

(四)老师也谈男女同学交往的典型例子。男女同学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友好相处,这是很有必要的,既要友好相处,共同进步,又不要交往过密。那么,这个交往的原则应当如何把握?男女同学应当怎样正常交往?(10分钟,例子附后)

(五)请同学总结归纳男女同学交往要注意的问题。(5分钟讨论)

(六)老师总结归纳:(5分钟)

(板书)

1、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远大理想指引下的男女同学共同的学习、活动、工作,才会不断产生新的健康的内容,产生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

(板书)

2、把握语言和行为的分寸。

交往要热情、开朗,尊重他人,也自尊自爱。既要真诚相处,坦诚相助,又要端正大方。

(板书)

3、扩大交往的范围,要主动与大家一道参与集体活动。

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集体中活跃的一员,保持男女同学之间正常的友谊,不要让友谊专注在某一个人身上。尽量不要单独与某一异性同学相处。

(七)前人的教诲、体会、感受,对我们青年一代是很好的教育。请同学朗读各自找到的有关格言、语录。

(八)老师出示小黑板、展示几条语录。(7、8两项8分钟)

附例:

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女生,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父母引以为自豪。后来,在一次省极夏令营活动中,她因病没有参加活动,与她同校的,但从未交谈过的另一夏令营男营员,主动关心她,帮助她。两人结下了友谊。回校上课后,两人交往更密切了,从经常来往,发展到递字条,经常单独见面的地步。大家都对对方充满了好感,相处得非常愉快。不过没多久,问题就接踵而来。先是两人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后来双方的父母慢慢都觉察到子女的变化。事情最后报到班主任和校长处。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她经历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最后她果断地斩断两人的情缘,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全身心投入学习。高考时,考上了清华大学。

她就是86年江西高考文科状元袁红。袁红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体会:“情窦初开的少女,是多么自作多情,将友谊拔苗助长成爱情。可是,不成熟的幼苗根本承受不了任何感情风雨,要么扭曲变形,要么枯萎坏死。如果自己能把握小船的航向,彼此间保持一段距离,也许能留下美好而不是痛苦的回忆。

“千万不要让船儿过早地靠岸。”

附语录。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陶铸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流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廉虚的人。

——雷锋

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时,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培根

板书: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一、青春期性意识的特点:

好奇性、吸引性、闭锁性、羞涩性、差异性

二、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1、树立远大的理想。

2、把握语言和行动的分寸

最后一分钟的考验 第7篇

一个月前,贝狐狸和邻近山里的花狐狸相爱了,可是山里庄主的儿子灰狐狸也喜欢上了花狐狸,非要和花狐狸在一起。

花狐狸告诉贝狐狸,她妈妈不同意他俩好,她妈妈嫌贝狐狸家太穷了。

过几天就是山里的动物盛会,花狐狸让贝狐狸赶紧准备一份大礼,以打动妈妈。

贝狐狸只好把自己攒了许久都没有舍得吃的好东西全部都装到袋子里,准备在节日那天送给花狐狸。

动物盛会那天突然下起大雨,贝狐狸架了一辆马车,将装满“大礼”的袋子放在车上,盖上厚厚的树叶,防止袋里食物被雨水淋湿。

灰狐狸也架了一辆马车,一辆非常豪华的马车,车上堆满了各种美食,急匆匆赶往花狐狸家。

漂泊大雨越下越大,灰狐狸睡懒觉起床迟了,看见贝狐狸在前面,担心贝狐狸抢了先,就快马加鞭不停地追。

在经过一个岔口时,灰狐狸终于赶上了贝狐狸,灰狐狸站起来举起手,对着贝狐狸边挥手边大声说:“哈哈,我终于追上你了。”可是他没有看见岔道口正在赶路的小花鹿,一下将小花鹿撞倒了。

小花鹿浑身是血躺在地上,贝狐狸和灰狐狸都从马车上跳下来查看,小花鹿的身上破了一个洞,鲜血直流,雨水不停地落在伤口上,和血水一起留下来,小花鹿疼得浑身哆嗦,情况非常危险,急需送往动物救助站。

灰狐狸想:我应该赶紧送小花鹿去救助站,但是到花狐狸家就会迟到了,我心爱的花狐狸就会被贝狐狸抢去了,怎么办啊?我可不想失去美丽、可爱的花狐狸啊!

灰狐狸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在最后一分钟说出:“不是我撞她的,是她自己走路不小心的,我还有急事,我先走了。”

贝狐狸知道花狐狸正在眼巴巴地等着他的到来,但他不能眼看着小花鹿倒在雨水里、流血而死去啊!

贝狐狸将小花鹿抱到车上,掉转车头向救助站开去。

一直到小花鹿被抢救醒来,贝狐狸问小花鹿要去哪里?小花鹿说你送我到动物盛会那里吧。贝狐狸说:“正好,我也去那里。”

到了动物盛会那里,花狐狸和妈妈早就站在路口等候,大象、长颈鹿、小松鼠也都在等着贝狐狸回来。

灰狐狸看见小花鹿来了,连忙躲在树后面,吓得不敢出来了。

小花鹿对花狐狸的妈妈说:“灰狐狸撞伤了我,是贝狐狸救了我,并把我送到医院治疗,灰狐狸在最后一分钟动摇了救人的决心,花狐狸应该与有爱心的贝狐狸在一起,她才能过得幸福哦。”

灰狐狸满脸通红、慢慢地从树后走了出来,来到小花鹿面前,说:“小花鹿,对不起,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这样了。”

最后一分钟教案 第8篇

(1)孩子们,你们为这节课准备好了吗?好,那么就拿出你们热情来,让我们一起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先欣赏下面这首歌曲,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2)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你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香港),是的。那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呢?(1997年7月1日)。好,同学们的课下预习真充分。

一、谈话导入,激情读诗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二、香港的历史: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入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不认识的字互相交流。

四、指名朗读,读出感情(好,读的不错。)

五、分析诗歌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1)、来临时(2、3)和来临后(4)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小节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六、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 指名读第1小节。

⑵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⑶ “叩问”是真诚热切的询问。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香港,你想自己的家吗?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香港离开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啊,人们都很关心香港,都很想念香港。)

⑷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激动无比。)

⑸ 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⑴ 下面自主学习第2、3节,小组讨论:

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作者不仅想到了这些,还想到了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2)“发黄的旧条约”指的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三个条约都是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面对无耻的侵略者的行径,看看我们的国人是如何做的?

(3)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我们的族人并没有屈服,而是勇敢的站起来与其奋力抗争!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流下的是什么泪水?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人们为此流下了激动、自豪和喜悦的泪水。)

板书:

激动、自豪、喜悦。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 好,请同学们齐读第4小节,体会作者对香港有着怎样的愿望?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

“第一朵紫荆”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朵紫荆指对香港的美好祝愿。香港将结束“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板书:

美好祝愿。

七、读中升华,以悟促写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课件播放:

(香港回归的录像片段,感受令人振奋的一刻,面对流浪百年的游子,你最想说什么呢?)

(香港,你历尽沧桑,今天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快来吧,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正期盼着你;快来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等候你;快来吧,我们将共同起航,迎接崭新的世纪!)

3、总结。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们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板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最后一分钟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97年7月1 日是什么日子吗?.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出示: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读准字音,并组词。

2.出示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三.分节学习课文,体会诗歌内容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2.出示: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每一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出示并朗读第1节,想一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这是第几次出现“最后一分钟”,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

是怎样的?(盼望归来.)(2)出示并朗读第2节,想一想这是第几次出现“最后一分钟”.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旗帜”、“旗杆”、“寂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分钟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出示并朗读第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开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洗掉耻辱,无比欢欣.)

(4).出示并朗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第一朵紫荆”指对香港的美好祝愿,香港将结束“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中国人决不允许自己的土地被分割出去)

2.如果有人意图把中国的土地分割,分裂出去,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为了防止这种事件的发生,我们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学生齐读:(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总结: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们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作业:抄写生字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的优质课教案 第10篇

1、通过自主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

1、回顾本单元课文特点及学习方法。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2、观看影片,了解历史,做情感铺垫。

师:上课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生观看影片)

一、揭示课题,初读感知。

1、从1840年开始,古老中国就堕入了近代的屈辱史,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也和这段历史有关。(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这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候?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诗歌(板:现代诗歌)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1.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

二、读准词语,提炼问题

1.读准第一组词语,读准音。

(叩问 悄然 旗杆 刹那 骨髓)

3、读懂第二组词语,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欢腾一寂静 痛苦一欢乐 午夜一清晨)师:到诗中找出这3 组词语所在的诗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既是午夜,又怎会是清晨?)

三、自读自悟,小组讨论。

1、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2、小组讨论学习:选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已的感受。

四、聚焦画面,精读感悟。

预设交流点之一: 感受“痛苦与欢乐”(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1、读出痛苦。(1)圈点历史事件,感受百年屈辱。

关于这段历史,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请看——(课件不平等条约)

师: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么样?((2)反刍诗歌语言,读出百感交集。

师:帝国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所以作者说—— 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这种切肤之痛犹如刀子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所以那最后一分钟,作者看见—— 2,读出欢乐。

师:此刻,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

师:旧中国无能,丢失了香港;新中国强大,收回了香港。看——

师:痛苦的泪为屈辱的过去而流啊,欢乐的泪为富强的今天流淌!这一滴泪里暗藏的是一颗——(爱国的心)。它的分量有多重啊,竟能使大海沸腾!

3、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从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沦陷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捉到这些历史事件的?(2)师小结: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它用最凝练、最概括的语言,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烈的情感。(板书:语言凝练、感情浓烈)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学生自由交流,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1、读出画面。

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旗帜、旗杆,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

师:这既是现场情景的真实描写,又是夸张的强调。强调什么呢?(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师:是啊,作者用一组排比,将“虚”的写为“实”的,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化虚为实,是诗歌的又一大特点。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无限想象,激动、自豪的意味有多浓!来,谁来读。

2、凝成诗句。

师:同学们,想见证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师:在你的眼里,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呢?是绽放的礼花?是欢庆的锣鼓?你能学着用诗的语言写一句吗?拿起笔,请写在第二小节后面。(生交流)

预设交流点之三:解读“午夜与清晨”(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四小节)

1、读清“最后一分钟”。

师:这午夜和清晨仅仅是指时间吗?

师:告别午夜,迎来清晨,让我们带着对香港的美好未来的深深祝福,一起再来读读这节诗。

六、回扣课题,升华情感。

1、回扣“最后一分钟”

师:这就是万众欢腾,寂静等待的—— 这就是承载着香港百年痛苦和欢乐的—— 这就是连接着香港的午夜与清晨的——

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愤恨,所有的激动,在些时此刻都化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板书:爱国情)

2、感情升华

最后一分钟的感恩 第11篇

以前过春节,就是看电视,放鞭炮,大同小异。

不过,今年春节,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刚过11点,爸爸妈妈就去厨房忙活年夜饭了,我爸爸可是饭店掌勺的呀,这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客厅里只剩下我在看电视,每年我都有个习惯,和电视里的主持人一起喊:“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过年喽——”然后,我就向爸爸妈妈问好,他们给我压岁钱,一起吃饺子。

我想,今年也不例外。

“饺子煮好喽——”说着,爸爸端上来两盘饺子,妈妈也端上来几盘菜。

电视屏幕上新年倒计时也开始了,“五、四、三、二、一,过年喽——”我一边喊,一边向厨房走去,准备向爸爸妈妈问好。这时,我看到了意外的一幕:橱柜上摆着奶奶的遗像,遗像前摆着一盘饺子,另一个盘里放着几样好菜,爸爸正在放筷子,眼睛里还闪烁着什么。

那一刻我明白了,在这新年倒计时的最后一分钟里,爸爸想着的是奶奶,想着让奶奶回家过年……

“感恩”这两个字经常挂在我嘴边,也经常出现在我的作文里。其实,那未必是感恩。因为感恩应该是留在心里的,哪怕一年里的最后一分钟,也不能忘记。

我站在奶奶的遗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对爸爸妈妈说:“爸,妈,新年好!”

“好,好。也祝你新年快乐,今年争取考上好高中。走,吃年夜饭去。”爸爸说。

今天,我坐在考场上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之后,就立即决定写《最后一分钟的感恩》,因为那一幕总是在眼前闪现,在我心里已经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让我对“感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点】

构思巧妙,撼人心魄。写最后一分钟的最后十秒,最妙的莫过于春节倒计时了。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它牵动无数归乡的赤子之心,写这个内容无疑让人感到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立意精深,动人心怀。作者写感恩,立意并不新颖,但放到春节倒计时的最后一分钟里来写,就牵动我们的心怀了。作者写爸爸“眼睛里还闪烁着什么”,读到这里,我们的眼睛里不也闪烁着什么吗?爸爸的举动,如果“我”视而不见,也就流于一般了,可“我”偏偏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能够体会到爸爸的情感,说明“我”也有一颗感恩之心,这恰恰是这篇作文的灵魂所在。

最后一分钟语文教案 第12篇

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准备:闹钟一只

教学过程

1、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4、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

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一分钟》(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谁愿意说一说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是啊,可怜的元元只晚起来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多难为情啊!你能找到他难为情的语句吗?用“——”把它画出来。请看图,哪个小朋友是元元,用手指给同桌看。你能为大家表演这种表情吗?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3、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目标达成

1、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

脊梁: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4、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不懂的诗句勾画出来,联系课前搜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争取读懂。

诗歌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两次读书,方式不同,目的不同。一读,读对读通,理解词语;二读在默读中思考,提炼主要内容,发现问题,质疑并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诵读诗歌,激荡情感

(1)、指名读诗,边读边评价、指导字音:

“髓”是平舌音,读上声“suǐ”而非“suí”;“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颤抖”的“颤”读“chàn”不是“zhàn”。

(2)、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澎湃?

请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说出你内心的感动。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这些诗句,表达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期盼与激动、自豪的感情。)

诵读诗歌,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3)、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抒发了在庄严的时刻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感情?迅速浏览一遍诗歌,找出哪个小节写的是庄严的时刻来临前,哪个是写来临时和来临后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⑴ 指名读第1小节。

⑵ “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⑶ “叩问”怎样理解?所有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最后一句。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中国人叩问的是什么?”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的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⑷ 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

(激动无比。)

⑸ 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⑴ 自主学习第2、3节:

(课件提示)

想一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

⑵ “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资料:

① 播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②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③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⑶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板书: 自豪、激动、喜悦。

⑷ 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

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⑴ 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暗示什么?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⑵ 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美好祝愿。

指名读,齐读。

三、课堂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

四、小结

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我们应该为我们日渐强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板书设计】

自豪

24、最后一分钟 激动 美好祝愿

《最后一片叶子》优质教案设计 第14篇

1、把握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艺术留白的妙处。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丰富情感体验,懂得人与人要相互帮助、相互关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今天,就让我们随美国作家欧·亨利走进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去瞻仰这样一位“生命的歌 者”,在感动中接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幻灯片)

(二)整体感知:请快速阅读全文,要求:(幻灯片)

1、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作者围绕最后一片叶子,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哪几个是最主要的?

明确:四个人:苏、琼西、医生、贝尔曼;其中苏、琼西、贝尔曼是主要的。

(三)文本研读:

过渡语:小说的结局是琼西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

自由跳读写琼西的段落,想想:在琼西眼里这是怎样一片叶子?

明确:琼珊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在她的意识中叶子一片片脱落,尘世和友情也就在不断地脱落,活着也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撑。不落的叶子暗示她世间还有真情,这个尘世并没有完全弃她而去,想死去是多么的不道德。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马丁•路德金?。坚强的信念是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柱。

2、苏和“最后一片叶子”有何关联?苏的生活处境和琼西一样的艰难,在琼西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她是怎样照顾琼西的?

明确:在自己处境也艰难的情况下,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3、老画家贝尔曼和这最后一片叶子有何关系?明确: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画上去的。

4、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在课文中找出写贝尔曼的段落。读课文18——20、34、37段,后分析。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脾气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从这几段来看,贝尔曼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个平凡小人物的印象。

侧面描写:通过医生和苏的话间接写贝尔曼。贝尔曼为了挽救琼西的生命,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充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写法: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文章在18段中写贝尔曼“很像个艺术家,但在艺术方面却一无所成。”与文尾所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是否矛盾,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1)贝尔曼也许至死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画家,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人”这个字就是“互相支撑”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构成的世界,才是一个和谐的、美好的世界。

(2)苏在文尾所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这话一点不假,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它给予了琼西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是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作品更有价值更伟大的“杰作”!?

5、探究文章主旨:

明确:琼西能够康复,首先取决于老画家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画出的最后一片叶子的力量,第二是朋友琼的真诚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琼西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是这两个萍水相逢的人给了她信心和力量,让她重新振作,直至康复。这三个人在困境中互相帮助,用真诚甚至性命挽救朋友的生命令我们感动。想想:作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分组讨论此问题,推选好中心发言人准备发言。

明确:就是要赞美这种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叶子所显现的人性的光辉在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是弥足珍贵的。它寄托着作者人性的理想。(幻灯片)

(四)小结,作业:

过渡语:贝尔曼画常青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很多好处:一是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艺术留白,令人回味无穷。二是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贝尔曼还是个不喜外露,默默奉献、外粗内细、外冷内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聆听她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第15篇

“来,这是给你的绿豆糕!”我伸手接过来,吃了那块儿被她用苍老的、布满了皱纹的手递过来的绿豆糕。那味道,有苦有甜,好似人生。

她曾经的痛苦

从前,她的丈夫去世了,她只好独自带着五个孩子四处漂泊。她帮亲戚照看孩子,以微薄的收入度日。她,就是我的外曾祖母。

那一刻

五岁时,我听到了噩耗:外曾祖母过世了。当时的我并不觉得悲痛,却发现姥姥和妈妈的脸上阴沉沉的,两个人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我恨自己那一刻的茫然无知,这悔恨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进了我的心,深深地,深深地,永远也拔不出来。

现在

我放下手中的笔,望着窗外仍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杨柳。刹那间,万物仿佛都寂静无声,因为我在聆听着她身世的辛酸,聆听着她曾经的痛苦,聆听着她一生的酸甜苦辣。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过比从她那双手里接过来的、更甜更香的绿豆糕。

一切都静悄悄的,我聆听着她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仿佛听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怦,怦,怦”——那是她临终前的心跳声。

(指导老师 周 悦)

[小编辑点评]

本文的小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外曾祖母生前对“我”的疼爱,度日的艰辛,以及她过世时,“我”悔恨而又悲痛的矛盾心情。结尾总结全文,前后照应,点明主题,突出了“我”对外曾祖母的深切怀念之情。

(孟 易)

最后一分钟的优质课教案 第16篇

教材内容:<<最后一分钟>>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 第7单元 第24课(1课时)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

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学情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文字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升华这种情感。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香港有什么了解吗?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 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 跑,去拥抱 / 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

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1--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2--词句间的停顿。

五、小结

上一篇:灾难见真情教学设计下一篇:陶艺总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