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航空航天类期刊

2024-05-15

2025航空航天类期刊(精选5篇)

2025航空航天类期刊 第1篇

航空航天期刊

•中国航天学会网上浏览中国航天报,世界航天简讯,及最新新闻。

•中国航天科技期刊-中国航天信息中心(INSTITUTE FOR ASTRONAUTICS INFORMATION)•《民航经济与技术》杂志---全面系统的介绍民用航空的最新动态,有关民用航空方面经济和技术的文章

•《航空学报》 中国航空学会主办,《航空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

•《宇航学报》 1980年创刊,中国宇航学会、宇航出版社主办。

•《固体火箭技术》 季刊、1978年创刊。

•《中国航天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双月刊,主办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动力学报》 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航空动力学专业杂志。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双月刊、1972年创刊,主办单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国际航空》 内容有最新科技、产品、管理等信息。

•《航空知识》 中国航空协会主办的航空科普杂志。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航空动力学术之窗 内含有关航空动力领域的学术论文及航空航天科技期刊导航。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301所、中国航空工业质量管理协会主办。•《航空制造技术》 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主办,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主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季刊,1987年创刊,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主办。

•《宇航材料工艺》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主管,航天材料几工艺研究所主办。

•《推进技术》 双月刊,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主管,航天工业总公司三十一研究所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双月刊,1956年创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

•《空气动力学学报》 季刊,1980年创刊,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

•《宇航计测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02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3所主办。•《国际航空》---《国际航空》杂志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动态性航空科技信息刊物,内容主要由业内热点分析 和综述、最新产品与技术介绍、现代管理与市场和最新业内动态四大部分。

•《航空知识》

•《国际航空》

•《国际太空》

•《航天技术与民品》

•《航天快讯》

•《卫星应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空间了望》

•《航空制造工程》

•《航空情报》

•《航空周刊》

•《航空信息》

•《航空文献》

•《航空军转民技术与产品》

•《飞机手册》

•《航空工业概览》•《航空工程》•《航空信息》

•《航空技术通讯》•《航空动力学报》•《宇航学报》•《航空学报》•《航空学报》•《航空航天》•《航空快讯》

2025航空航天类期刊 第2篇

2015 年18 家期刊共刊载论文4619 篇, 剔除期刊中的广告、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简讯、学术动态等文献信息,刊载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期刊中的非高教类文章,以及境外高校发文,获得3672 篇文章。 再剔除第一作者为非高校(政府机构、教育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的251 篇,获得第一作者为普通高校(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的论文共3421 篇。本文以第一作者署名是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3421 篇为有效统计数据。

一、2015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院校分布情况

教育部2015 年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 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 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219 所( 公办796 所,民办416 所,中外合作办学7 所),高职高专1334 所(公办1028 所,民办306 所),成人高等学校292 所①。2015 全国高等院校机构(军事院校除外)中,共有656所在上述18 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所有院校总数的23.06%,其中公办本科高校511 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64.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99 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9.63%,民办高校44 所(包括本科和高职),占同类院校总数(共722 所)的6.09%。

(一)普通本科高校2015 年发文情况

统计显示,有511 所公办本科高校2015 年在18家期刊发表高等教育论文3134 篇, 占统计论文总数的91.61%(2014 年91.65%)。 其基本情况如表1 所列,限于篇幅,只列出发文5 篇以上的高校,共174所, 这些高校发文2686 篇, 占同类高校发文总量的85.71%。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发文分布特点如下:第一, 综合性大学/全国重点大学依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中流砥柱,尤其是“985 工程”和“211 工程”院校发文比值较高,其中,“985 工程”和“211 工程”院校发表论文占被统计论文的50.92%(2014 年50.87%)。第二, 全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院校发文贡献率较高,16 所院校共发文782 篇, 占被统计论文的22.86%(2014 年为22.08%),如表2 所示。 第三,全国本科师范院校发文贡献率处于平均水平,没有明显优势。 在发文5 篇以上的174 所本科高校中有30 所高校是师范院校, 占总数的17.24%; 发表论文共559篇,占174 所高校发文总量的20.81%。 第四,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具有高度集中、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有511 所高校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其中,有52 所高校的发文累积贡献率达到了59.98%。

(二)高职高专院校2015 年发文情况

2015年有99所高职高专院校在18家期刊上发文207篇,占被统计论文的6.05%(2014年为6.88%)。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发文2篇以上的院校名单,如表3所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发文均高于7篇,共发文43篇,占高职院校发文总量的20.78%。2015年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数量仍然较少、所占比例较低,这与18家期刊中没有高职类专门期刊有关。

(三)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2015 年发文情况

独立学院按照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运行, 因此,今年将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合并统计。 2015 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722 所,在18 家期刊上发文的有44 所( 占6.09% ), 共发表论文80 篇, 占被统计论文的2.33%。 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发文12 篇,位居发文榜首,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发文7 篇,宁波大红鹰学院、三江学院分别发文4 篇, 这4 所高校表现较为突出;还有29 所民办高校各发文仅1 篇。 如表4 所示。

二、2015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队伍情况

经数据分析,论文作者队伍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1.单独署名和2人合作署名是发表论文的两种主要形式,4人以上署名的论文数量较少。在3421篇论文中,有1746篇为单独作者署名,占被统计论文的51.04%。有1157篇为两人合作发表,合著比例为33.82%。另外,超过5人以上的作者较少,共17篇,占被统计论文的0.5%,见表5、图1。

2. 作者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较高,副高级、中级职称的人员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在被统计的3421篇论文中,有2867篇论文的作者有职称说明,490篇论文没有标明作者职称信息,64篇论文作者具有行政职称。其中,第一作者具有高级职称的论文有912篇,占被统计论文的26.66%;具有副高级职称的论文有873篇,占被统计论文的25.52%。另外,在读学生发文数也较为可观,其中,博士生发文447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3.07%,对高等教育科研有较大的贡献,见表6、图2。

3. 作者队伍中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人员占大多数。 从3421 篇论文来看,有2323 篇论文标注了第一作者的学科背景。 其中,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论文共1228 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5.90%;具有文史哲、经管类、理工类、法学类学科背景的论文共1013 篇,占被统计论文的29.61%。 而具有医学类、农林类、艺术类学科背景的文章极少, 仅有82 篇。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多学科和跨专业特点非常鲜明。 如表7、图3 所示。

三、2015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2015 年在18 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3421 篇论文中有2146 篇论文为各项基金、课题的项目成果,其占论文比率为62.73%(2014 年为61.93%)。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自由研究成果的比率偏少,恐对学术自由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384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1.22%;受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990篇,占被统计论文的28.94%,如表8、图4所示。

四、2015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领域及研究范式情况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2012 年年度报告》中,总结与归纳了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的领域和研究范式,详见表9、图5。 基本区分标准为,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认为, 知识只能通过经验取得。 实证主义围绕“假设检验”进行,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普遍性,重复证实是这种范式的特点。 经验主义也强调人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它坚信只有经历过的事物才能被认识。 这种研究范式的特点是:既强调经验事实的客观性, 又强调个体经验的特殊性。人本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种由个人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主观获得的,故应该研究人的主观世界。 人本主义范式既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又强调知识的个体性。结构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现象世界(即被领悟的世界)和机制世界(即现象世界产生的原因)所构成的,机制世界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结构主义既强调机制世界的普遍性(知识的可重复性), 又承认现象世界的主观性(知识的不可检验性)。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常常表现为思辨性的理论建构。 这种研究范式认为,思辨性的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东西,但理论的真实性不可以检验,因为理论处于不可观察的机制世界[2]。

运用上述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式的分类标准,对3421 篇论文进行相关统计,结果如下:

1. 所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以组织与管理、 教学与研究为主。 两者共占到了论文总量的58.58%,其中,属于组织与管理领域的论文数量1098 篇,在四种研究领域中所占比例最高,为32.10%。 这说明高等教育研究者较为关注大学组织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与前几年注重研究宏观“体制与结构”形成反差[1],间接说明中国高校办学自主权取得新的进展。属于教学与研究、知识与课程、体制与结构相关论文的比例分别为26.48%、21.08%、20.37%,如表10、图6 所示。

2. 所统计论文的研究范式以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为主。 两者共占到了统计论文的80.56%,其中,尤其以结构主义为研究范式的论文居多,共有1883 篇,占发文总量的55.04%。 相比之下,以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为研究范式的论文较少,共占发文总量的19.44%,其中,以人本主义为研究范式的论文仅有83篇,占比2.43%。这就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更倾向于以结构主义为主的研究范式,对于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关注不够,见表11、图7。

3. 统计3421 篇论文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可知,中观层面的“组织与管理”论文数量(32.10%)超过高等教育其他三类研究领域,其研究范式主要集中于结构主义(18.59%);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与研究”(26.45%)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主义,且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势均力敌; 宏观层面的 “体制与结构”(20.37%)和微观层面的 “知识与课程”(21.08%)的研究主要运用结构主义, 对人本主义关注较少, 见表12。

摘要:2015年全国高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性大学/全国重点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高校发文贡献率较高,高等教育研究者呈现多学科、跨领域的特征;普通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发文量仍然较少,其教育科研能力亟待加强;教育科研论文中作者单独署名和2人合作署名是论文发表的主要形式,涉及较多数据收集分析的团队科研多为合作署名;作者队伍职称构成主要以高级、中级职称为主,其中,在读学生当中以博士发文为主;论文受基金课题资助的比率适中,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所占比例较大;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中观层面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结构主义为主。

关键词: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作者队伍,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1]周光礼,谢清.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2012年年度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2015年学术期刊改革综述 第3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改革;政策规制;互联网+;媒体融合;转企改制;改革路径

【作者单位】曹继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5年,我国学术期刊积极顺应全面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制,在政策、规制、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深入探索学术期刊改革之路。

一、政策规制日趋成熟,改革路径逐步明晰

1.政策规制发布指明改革方向

2003年,我国启动出版体制改革。

2011年,我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发布,学术期刊改革启动。

2012年7月30日,《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出台并明确了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成立学术期刊出版企业法人的改革方向。学术期刊改革成为热点问题。

2014年4月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46号),该文件作为学术期刊改革新的顶层设计,明确了资质认证、体制改革、质量评估和政策扶持的改革路径。

2014年4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新广出办发[2014]28号)。

2015年2月9日,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期望高校出版单位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升级,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学术期刊转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在深刻推动各个传统行业发生变革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术期刊改革。

2.各类研讨活动凝聚改革共识

2015年1月10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暨2015年选题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专家就当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2015年5月12日,综合性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该研讨会重点探讨了学术期刊为何要数字化转型、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等问题。

2015年5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教育与职业》杂志社、《职教论坛》杂志社和《职教通讯》编辑部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职教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在苏州举行。

2015年5月27日至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基础教育期刊社和四川省《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承办的“全国第三届教育期刊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成都召开。该论坛重点研讨了教育期刊评价、教育期刊数字化和教育期刊国际化等问题。

2015年7月,《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60周年暨期刊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认为,应把互联网思维融入文科学术期刊办刊过程,积极利用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

2015年8月21日至23日,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联络中心在井冈山召开“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年会”。

2015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两刊”编委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认为,国际期刊的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出版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加速了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并建议国内科技期刊多考虑制定新的评价体系。科技期刊发展需要专业出版人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推动中国科技期刊融入国际出版竞争。

2015年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5年12月18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数字化、国际化和知识服务化为主题,探讨了当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期刊未来发展创新模式以及如何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国际化。论坛发布了《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研究报告》,公布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

3.业界典型探索推动学术期刊改革进程

2015年7月,社科院系统、高校及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与团体、新闻出版机构、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与增值服务平台、专业学术成果评价与出版传播平台等联合成立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该联盟将依托《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系列标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众书网搭建的“国际化按需出版数字传播网络”“学者在线”和“壹学者”等学术成果发布应用平台,打通“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应用-转化”全链条,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

2015年,《浙江大学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积极探索新媒体运用;作为期刊集群的“壹学者”建设了中国最大的移动学术科研服务平台,功能覆盖学术数字图书馆,提供科研立项助手、会议服务、著作出版和随手笔记等服务,建立学术社交平台,拓展科研服务。

二、学术争鸣焦点纷呈,改革思路逐渐明朗

2015年,有关学术期刊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术期刊规制设计、互联网+、趋势预测、改革路径和高校学术期刊等方面。

nlc202309031233

1.学术期刊改革的规制设计研究

第一,顶层设计、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和现状综述研究。洪峻峰在《清华大学学报》(2015第3期)撰文《当前学术期刊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回应》指出,学术期刊界对学术期刊改革顶层设计的大方向和新路径需积极回应。余志虎在《合肥学院学报》(2015第4期)撰文《高校学报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提出未来高校学报的主要发展战略: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SO战略和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的WO防御型战略,发挥学报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和合作优势,创新体制,强化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建设。杨丹丹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的撰文《关于我国学术期刊现状的研究综述》指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五个研究主题: 学术期刊宏观发展趋势和体制改革问题;学术期刊质量研究,包括同行评审机制与学术不端问题研究;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现状和趋势研究;海外学术期刊及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研究。关于学术期刊的已有研究缺少对学术期刊面向市场、立足产业发展角度的研究视野,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及其价值转化的研究还处于空缺状态。贺晓利、陈红亚、樊华在《情报探索》(2015年第6期)的撰文《国内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从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学术期刊体制状况,从出版制度、改革动力等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指出要解决的3个关键问题:国内学术期刊多而不强的问题;学术期刊出版严重滞后的问题;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问题,最后提出推进国内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对策:建立学术期刊退出机制;优先网络出版;重构期刊学术评价机制;搭建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赵文义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5期)发表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权力结构》指出,学术期刊出版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该文通过解读学术期刊出版的行政权力结构、学术权力结构、经济权力结构和话语权力结构,为学术期刊出版改革提供新思路。曾伟明、黄斐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向“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举措的进言》,提出了统筹兼顾,考虑全国学术期刊刊号总量问题,打造学术期刊管理长效机制,管刊与管人相结合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转企改制与市场化运营研究。我国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转企改制。何丽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运营模式的问题与对策》指出,整合内部资源,集约化发展;搭建信息平台,数字化发展;创新运营模式,市场化发展;找准期刊定位,品牌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多元化发展。侯波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发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的经营与发展》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经营应当实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改进学术期刊经营的核心思维方式,改变学术期刊经营的目标,培育熟知数字出版的全面型人才,加强学术期刊的个性化经营等措施。梁艳玲在《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期)发表的《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为例》提出,在期刊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群探索出一条编辑与出版分离、编辑部专注内容质量、出版社集中运营的改革之路。杨霞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发表的《学术期刊的产品属性与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体制改革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编辑与出版发行相分离,编辑部依然保留并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而出版与发行则交由市场来完成;二是组建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搭建自己的网络出版平台,政府在财税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三是组建一些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专业性更强、联合的大编辑体,只为作者提供审稿、荐稿服务。谢文亮在《编辑之友》(2015年第8期)发表的《学术期刊建立分散与统一的运营模式探讨》提出,通过建立起一批有实力的出版集团,并实施学术期刊编辑部分散组稿、审稿,出版集团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

第三,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与学术期刊改革。臧莉娟在《中国出版》(2015年第16期)发表的《期刊评价结果权威性影响因素分析——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指出,期刊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期刊发展而评价,现阶段应以评价促转型,以评价促发展。吴怀东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发表的《问题与出路——当前学术期刊的窘境与学术评价改革初论》指出,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有其先进性和合理性,但缺陷也很明显,应建立学术共同体评价机制。学术研究、学术传播应回归为人类服务这个根本使命。李亚卓在《出版广角》(2015年第8期)发表的《刍议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提出,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期刊发表的重要制度,加强同行评议制度建设有利于学术期刊学术水平提高。贺晓利、樊华在《出版广角》(2015年第5期)发表的《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反思》提出,扶持优质期刊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速科技信息传播;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评价的权威性,调整学术评价指挥棒,增强对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的权威性;设定多元化的学术评价规则;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质量,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李建臣、方卿在《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方向初探》指出,学术期刊评价对于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应大力推进学术期刊评价与质量的关系研究、学术期刊编辑绩效评价研究和电子期刊评价研究等。

第四,人事制度改革与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研究。数字化条件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受到挑战,期刊编辑的办刊理念、工作能力跟不上时代变迁的节奏,期刊编辑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刘杰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4期)发表的《对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思考》阐述了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并对加强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提出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员、坚持岗位培训和强化职业道德等建设思路。王真真、蒋玉莲在《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的《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的重塑》指出,在学术国际化和出版传播数字化形势下,公安学术期刊面临着国内期刊评价体系、期刊改革转型、国际学术期刊的“云出版”和“开放获取(OA)”模式等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对编辑人的全新要求,公安学术期刊编辑要从政治意识、保密意识、创新能力、办刊理念、编辑技术、心理素质和文化品质等方面进行重塑。

nlc202309031233

2.“互联网+”与学术期刊改革研究

第一,学术期刊改革的数字化研究。新兴数字传播平台的出现倒逼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为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平台、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开放阅读期刊联盟等为代表的学术期刊开放存取平台“三个平台”,以及优先出版、延时出版、开放获取、纸质刊网络版和学术论文个性化组合版“五种模式”。王妍在《荆楚学刊》(2015第4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反思与发展取向研究》指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只有与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并立足于数字期刊体系的建构,才能获得成功。学术期刊应在印刷版与数字版并存中找到生机,在内容与服务兼顾的同时创造需求,借力“大型数据库+建设自有网站+复合出版”,坚持内容为王。巴红静、张为杰和孟望生在《辽宁警专学报》(2015年第3期)发表的《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的功能与定位》指出,学术期刊编辑部依附于教育体制,是教育体制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治理方式和治理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不能生硬地将其产业化,或者强制其转企改制。学术期刊内生于学术生态系统,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学术期刊传统的学术引领和学术引导的传播功能在全新的环境下得到加强;学术沟通、学术交流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凸显。杨继成、吴星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发表的《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指出,河北省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与期刊在线数据库合作、自建网站、开放获取、优先数字出版和移动终端出版等,文章提出多途径延伸期刊品牌、联合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期刊平台、培育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健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和促进期刊国际化传播等发展策略。莫鹏燕在《出版广角》(2015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指出,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创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赢利模式;实现学术期刊的混合媒介经营;“内容为王”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核心;建好学术期刊网站,树立学术期刊网络品牌;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景勇、郭雨梅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2期)发表的《数字出版环境中学术期刊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数字出版对学术论文的生产加工、出版发行以及网络传播等环节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够成熟,有许多环节需要不断完善,数字出版前景光明却任重道远。郑珊珊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发表的《数字化:社科学术期刊的逆境重生》指出,当前一些大型期刊数据库、学术期刊电子平台和期刊网的发展,以及相关网络技术和新型软件的推广应用,显示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成果,但社科学术期刊还存在经费短缺、管理行政化和数字化人才缺失等问题,数字化改革进展缓慢。要推动数字化改革,相关部门就要为社科学术期刊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有建设性的学术体制,同时,要注重培养社科学术期刊数字化人才。徐铭瞳、何苗苗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发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人文思考》,该文章认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可以从出版流程数字化和出版形态数字化两个方面着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绝不能忽视对人性化的关照。

第二,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学术期刊改革研究。传统学术期刊通过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学术期刊改革。张艳艳、金晓明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9期)发表的《互联网思维在学术期刊应用发展中的思考》指出,在学术期刊市场化改革中,寻找适合学术期刊经营发展的思维理念非常重要。学术期刊如何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出版传播和增值服务各环节应用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中的免费思维模式下如何实现期刊盈利和保护知识产权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张波在《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5年第1期)发表《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App客户端的应变之道》,该文指出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App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内容,轻互动;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作者提出互联网思维下学术期刊App的变革之道:打造学术社区,提高学术期刊App对读者的黏合力;发挥传统优势,建立纸质和线上内容的互动发展;构建共赢平台生态圈,完善自身优势,建立开放性学术期刊App。邓菁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8期)发表的《基于“互联网+”战略的学术期刊同质化研究》指出,“互联网+”是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互联网思维改革期刊发展模式,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与互联网的全方位对接,不仅能够化解纸质学术期刊的生存问题,更能够破解在学术期刊中长期存在的同质化难题,创造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战略的新生态。史海英、韩纪富在《天津科技》(2015年第8期)发表的《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策略研究》提出,网络提高了学术期刊的时效性和阅读性;网络扩大了学术期刊的受众面;网络有利于编辑部实施科学化管理;网络使学术成果更易于保存和检索。作者还提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学术期刊创建网站和转变编辑的工作理念三大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策略。

第三,媒体融合与学术期刊改革研究。郭雨梅、郭晓亮、景勇在《出版科学》(2015年第5期)发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的内生发展策略》,该文章提出找准定位,在媒体融合中彰显自身特色;推进数字出版,积极把握媒体融合先机;努力掌握主动权,推进编辑资源融合共享;提升市场生存能力,坚持社会效益为先。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在《编辑学报》(2015年第5期)发表《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 机遇·挑战·对策》,文章认为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发展提出挑战:学术期刊现有办刊模式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学术期刊现有加工和传播方式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情况远远落后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组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是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发展的一条新思路。李艳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9期)发表的《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融合发展模式》指出,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有:学术期刊应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加强与读者互动,提升期刊内容质量;借力出版公司,实现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数字化;依靠专业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优先出版及数字化传播;利用数据库实现期刊的数字化改造;利用期刊网站与读者和作者进行信息沟通;利用社交媒体与作者互动。吴锋、田田在《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0期)发表《坚守与拓新:美国期刊业最新变革与发展趋向——基于 “期刊媒介 360” 方案的解读与评析》,该文章提出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2015 年2 月,美国期刊协会推出的“期刊媒介360”方案是为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发行和受众市场变化而构建的一套全新的受众计量准则,即期刊发行的受众数是多种媒体发行渠道受众的总和,包含印刷+数字版、网络版、移动版、视频版和社会化媒体版5种发行方式。

nlc202309031233

第四,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现状与路径研究。曾建辉在《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2期)发表的《广西社科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指出,开放存取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广西社科学术期刊应该建立托靠式开放存取模式,逐步搭建开放存取网络平台演进的路径。

3.趋势预测与学术期刊改革路径研究

学术期刊转企改制,要打破当前存在的体制格局僵化、经营方式单一、人力资源不足与数字化水平不高等迫切需要改革的现实困境。佟笑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6期)发表《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该文章认为,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趋势是:学术期刊特色化与品牌化;学术期刊集约化与规模化;完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学术期刊国际化与规范化;学术期刊人才“多面手”化。赵亮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新环境下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研究》提出,科技期刊可以从“找准定位,深挖办刊特色”“借助网络科技发挥传媒优势”“提升编辑从业人员的素养”和“把刊物打造成行业信息门户”四方面,谋求生存发展空间。刘婵君、李明德、赵斌伟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3期)发表《科技期刊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分析——以陕西省科技期刊为例》,该文章提出坚持因刊制宜的改革目标与规划,依靠立体化经营的盈利模式,转变人员墨守成规的思维观念和形成多媒体联动的数字化发展模式等具体改革措施,帮助陕西省科技期刊在未来市场化改革中占领先机。金华宝在《编辑之友》(2015第9期)撰文《近年来学术期刊改革研究的进路与焦点》,文章指出学术期刊改革的宏观路径在于改革束缚和制约学术期刊发展的体制;中观路径在于谋求学术期刊的发展转型;微观路径在于改革学术期刊的人事管理制度。芮海田、孙守增、赵文义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9期)发表《基于学术期刊供需特性的学术期刊编辑部改革路径之反思》,文章指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改革符合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营造学术期刊良性发展的氛围,为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研究

现行管理模式制约了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改革需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学术期刊占有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因而对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研究意义重大。徐海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0期)发表《转型时期地方院校学报的创新发展探讨》,该文章指出处于转型时期的地方院校学报,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注重创新策划,体现个性特色,才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徐石勇、李启正、傅雅琴、张祖尧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年第6期)发表《新形势下高校学报改革发展之我见》,该文章提出了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视角来发展学报,以学究似的态度和知识分子的良知来审视学报;高度重视学报品牌意识,建立有效的学报办刊管理体制和机制,创建高效稳定的赢利机制;高校学报的改革需要以企业经营的理念来经营等对策建议。廖传江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发表《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该文章认为应注重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服务;合理定位高校学术期刊并建立质量有效的督查和审核机制。秦钠在《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7期)发表《上海大学期刊社在高校学术期刊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实践》,该文章指出,上海大学成立期刊社,迈出了高校学术期刊改革创新坚实的一步。上海大学期刊社创新期刊管理机制,扩大刊群优势,实行集约化管理,设立公共服务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变分散出版为集中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高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章立制,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实施全系统管理,促进刊学研互动,提升期刊内容质量。

学术期刊的宗旨在于服务科研、传播知识、传承学术。学术期刊改革与学术环境治理同步,学术期刊改革本质上是对学术环境的治理,维护学术秩序和学术诚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改革路径和目标是转企改制,成立法人,形成供需动态平衡的高影响力学术期刊格局,实现国家发展社会经济和提升软实力的需要。2015年,学术期刊改革继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需求,经过顶层设计、政策规制和学术争鸣,改革路径逐步明朗,业界改革蹄疾而步稳。2016年,学术期刊改革将更加理性地推动高品质学术期刊格局和良性学术生态出现。

论航天期刊与航天文化的关系 第4篇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航天文化是随着航天事业的诞生而形成, 伴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经半个多世纪, 几代航天人在艰苦创业、科学探索与实践中, 形成了特殊的企业文化。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 航天文化吸取时代营养, 不断丰富和完善, 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

航天期刊是航天文化记载、传播的载体。长期以来, 航天期刊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逐渐形成了一个综合方阵。它从科学研究、学术探讨、宏观决策、发展规划、系统管理、技术创新、军民融合、市场开发、科普宣传、情报交流、国际合作、企业文化等众多侧面把航天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固化在纸张和文字里, 形成了一种珍贵的文化档案。因此, 航天期刊是了解航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窗口。

1 科技期刊的文化历史渊源

1.1 生产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伴而生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 可以发现生产与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远古的人们在求生存的捕猎活动中, 发明了各种简单工具。在生产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 逐步形成了语言, 提炼和总结出了种种知识和经验并传播、传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开始出现铜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实现, 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甲骨文、金文随之出现并逐步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 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耕农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之后, 终于迎来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电子和信息时代的先后到来, 使人类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样, 在大自然中矫健地翱翔。理论的系统化、学科的多样化, 知识的普及化、组织的社会化为期刊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术思想的争鸣、交流和对文献发布与记载的需求也促进了期刊的应运而生。

1.2 期刊的出现是学科文化发展的标志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 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3]。图书的不便之处在于它不能及时地发表实验和观察的结果, 因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实验者积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的。科学著作的出版除了费时长以外, 耗资巨大、效果有限。而当时通行的学术通信方式虽然比较及时, 但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这样, 就使得许多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表而湮没。因此, 需要有一种新型出版物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术期刊应运而生。1665年1月法国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学者周刊》;紧随其后, 1665年3月英国出版了《哲学汇刊》[4]。不久, 在意大利、德国、荷兰、丹麦等国也相继出现了一批科学期刊。到17世纪末, 大约有30多种各学科期刊在欧洲各地出版发行。在中国, 18世纪末, 乾隆年间, 随着苏州地区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 使得那里人流密集, 各种讲学活跃。当时许多名医, 以医会友, 聚于一堂, 各抒己见, 析疑赏奇。我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也随之而生, 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5]。1900年, 一本以化学学科为主的期刊——《亚泉杂志》在上海出版[6]。同样, 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它紧跟世界化学界的动态, 致力于国人化学基本知识的“扫盲”, 积极介绍化学前沿发现, 为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航天文化对航天期刊发展的影响

2.1 给与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蕴

目前, 仅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主管的公开发行的航天科技期刊就达50种左右。其中, 绝大部分是20世纪70、80年代创刊的, 这也客观地反映出航天事业在那个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70年代初最早创刊的《飞航导弹》、《宇航工艺材料》、《空间电子技术》、《导弹与运载技术》、《红外与激光工程》、《微电子学与计算机》、《强度与环境》、《现代防御技术》等一批专业期刊随着航天科技的崛起, 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纷纷问世[7,8]。应该看到, 他们的诞生, 不是偶然的,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56年航天事业创建到第一种航天期刊的诞生走过了10几年的漫长道路。创业初期, 伴随着科研活动的开展、科学试验的进行, 科技人员需要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科研院所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定期的交流材料和内部出版物, 即正式期刊的雏形。它们的出现本身就散发着航天文化的特殊气质, 那就是后来被人们总结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9]。在排除了文革的干扰之后, 航天期刊终于正式登台。

创刊初期, 从整体上看, 办刊条件艰苦;专业编辑人员匮乏;编辑排版手段落后。但是, 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赋予了航天期刊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 中国航天开始为世人瞩目。紧接着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 地球同步卫星的定点成功, 各种战略和战术防御型导弹试验成功等航天成果的不断涌现。在航天成就的鼓舞下, 编辑人员不畏艰苦, 以航天精神为动力, 努力创造条件办好航天期刊, 不仅使其发挥出发表文献与交流的功能, 同时也形成了航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文化。许多老专家亲自为期刊撰稿, 他们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线科技人员也踊跃在期刊上发表实验成果, 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实践说明, 正是这样的总结和交流, 使得航天科技与管理日臻成熟起来, 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纵览航天期刊, 可以将它的文化本质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科学实践的结晶, 理论历练的熔炉, 知识与经验的记载。

(2) 航天精神的体现与见证。

(3) 企业文化传播与倡导的园地。

(4) 与外界交流合作的平台。

2.2 给与航天期刊鲜明的特色

深厚的航天文化底蕴使航天期刊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在世人面前。

2.2.1 外表朴实无华, 内容主题鲜明;

航天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航天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70、80年代, 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办刊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科研经费十分紧张, 仍然拿出一些经费来办期刊, 就显得十分珍贵。编辑们懂得, 绝不是为了办刊而办刊, 而是要让期刊为科研攻关、系统管理服务, 要用有限的经费来办出高质量的期刊。为此, 编辑们想尽办法。例如:有的期刊封面常常是全年一次印刷, 然后每期套印刊期号。这样, 既保持了封面统一庄重, 又节省了每期分次印刷的费用。还有,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发表更多的文章, 编辑要求作者语言简洁, 直述主题。来稿后, 编辑认真审读, 精心编排, 尽量杜绝那些繁赘的文字表述。长此以往, 航天期刊逐渐形成了一种朴素而简明的学术风格。

2.2.2 内容充实丰富, 专业分工明确

航天事业是综合的大系统, 涉及的领域之多, 学科之众, 造就了航天期刊的多样性。在50多种期刊中很少有专业学科重叠的现象, 即使是相同的领域, 而侧重面又有所不同。它们分布有序, 覆盖面宽泛。从科学技术到工程材料, 从综合管理到质量标准, 从军民两用到科普宣传, 从国际交流到未来决策, 应有尽有。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国际航天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和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例如:在空间碎片研究、深空探测等方面都是国际航天界越来越关注的领域。目前, 我国尚没有这些方面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问世。航天期刊的丰富得益于航天事业的发展, 随着航天领域的不断拓展, 航天期刊方阵还会不断发展壮大。

2.2.3 学术水平较高, 撰稿与编辑严谨

航天事业是充满高科技和高风险的事业。航天人在科研实践中培养起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质量问题归零的工作作风和方法也体现在期刊工作中。撰稿人以科学的态度, 认真做学问, 以《宇航学报》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技术类期刊, 载文水平较高, 交流价值较大, 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编辑工作者严格把关, 在编辑过程中严格执行编辑规范, 对于拿不准的技术问题, 反复与作者沟通, 保证不留差错, 不留遗憾。

3 航天期刊对于航天文化的贡献

3.1 航天期刊是体现航天文化的园地

文化本身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 她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传统习俗, 需要以某种仪式或节日来传承, 像清明节、黄帝陵祭拜仪式等等;文学艺术, 需要适当的表现形式来体现, 如戏剧、音乐、诗歌。作为航天文化的组成部分——航天科技思想, 在科研生产实践中, 以图纸、方案、标准等形式得以体现;航天系统的管理理念则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等形式来实现。航天期刊在固化科研与管理成果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是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例如:《航天标准化》作为专业期刊, 定期刊登有关标准的制定、发布与实行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及时规范和指导这方面的工作, 而有关研究、探讨的文章又不断发展和丰富标准化的思想;《航天工业管理》作为管理层阐述管理理念, 探讨管理机制的论坛, 发表了大量领导讲话、各种规章以及相关的探讨文章, 对于系统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水平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3.2 航天期刊成为传播航天文化的重要渠道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祖国的航天事业也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不仅工业界的朋友关注, 普通百姓也十分关心, 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方面的情况与知识。一旦有新的型号发射, 航天常常成为人们炙热的话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合作愿望也想多了解中国航天。为了向外界宣传中国航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原名为《世界导弹与航天》的期刊于九十年代初更名为《中国航天》并增加了英文版。这体现出航天期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的姿态。此后, 航天人不断推出新刊或调整出版专业方向, 填补航天学科在期刊上的空白。为了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 培养青少年对于探索宇宙的兴趣, 接受航天文化的熏陶, 《航天》杂志更名为《太空探索》。随着神舟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 《航天员》杂志应运而生, 使航天期刊方阵中增添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杂志。航天文化的传播通过期刊的渠道深入到千家万户。

3.3 航天期刊是记载航天文化的档案

航天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 不仅能够及时报道最新的动态和当前的进展, 为读者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可以把历年的文献资料像档案一样保存下来。每年一个合订本, 久而久之, 一卷卷合订本成为后人查阅历史资料的重要线索。特别是在网络不发达的时期, 搞课题研究的人们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常常在资料室、图书馆一呆就是数天, 从这些文献档案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即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随着期刊电子化, 它仍然是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而且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了。科研工作如此, 管理工作也如此。航天期刊承载了诸多的文化因子, 是航天文化的宝藏。

4 深化航天期刊改革, 书写航天文化新篇章

4.1 深化改革, 做大做强航天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 中央对于出版工作提出了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三改一加强”要求。[10]报纸期刊在国家宏观指导方针的指引下, 加快改革步伐, 整合资源, 理顺关系, 形成更加有利于增强竞争力、融合凝聚力、扩大影响力的出版传媒集团[11]。

在深化改革中, 应该充分考虑到航天期刊的特点, 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方案, 切实收到实效。航天事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就拿载人航天工程来说, 就可分为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着陆场等七大系统, 每个系统又包含了许多不同专业学科, 与之相应的航天期刊也分布在这些系统学科中, 而编辑部都分散在不同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军队机构中。由于许多期刊专业范围比较窄, 读者对象则相对固定, 发行量也很有限。面对这样的实际, 简单的市场化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在深化改革中必须发扬创新精神, 坚持务实态度, 探索和尝试新的模式, 因势利导, 着力体制机制的转变。同时, 还要借鉴其他行业期刊改革的成功经验, 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4.2 以航天精神为指引, 创造更多的航天精神财富

航天期刊是航天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学术期刊、技术期刊, 还是综合性期刊、科普期刊, 都要以航天精神为指引。首先, 要树立大局观, 以爱国主义为动力,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来编辑, 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来把关, 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来工作。让每一本航天期刊都闪烁出航天文化的底蕴。这样, 我们才无愧于中国航天这样的名字。让航天事业在不断取得物质上的发展和飞跃的同时, 也收获巨大的精神财富。航天期刊——一个充满航天人智慧的宝库。

4.3 与其他媒体形式共存, 扬长避短求发展

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 使传统的书本式媒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 (1) 新传媒快速、及时的信息披露, 使期刊对新闻类报道的功能更趋弱化; (2) 电视台、网站开办起专门频道, 可以让网友随时查看相关内容, 对从期刊获得相关知识的依赖性减弱; (3) 视频的实时专题采访形式生动、鲜活, 使期刊吸引读者的难度加大。那么, 期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回答是;扬长避短, 不断创新。

航天期刊要明确定位, 坚持走专与深的道路。首先, 利用自身的地位优势聚集业内专家、学者, 请他们为期刊撰稿、审稿、提建议, 把刊物办成行业的权威媒体。以高学术水平来提高期刊的被引用率, 提高读者对它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使读者把期刊作为他们求证真理、辨别伪科学的利器。其次, 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积极开拓期刊的网络版或建立自己的网站, 培养读者网上阅读习惯, 想方设法提高电子期刊的点击率和阅读量;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书本型期刊的印刷数量, 降低成本压力。第三, 充分发挥期刊的连续出版特性, 注重整体规划, 使其文献性更加突出。如果读者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期刊合在一起, 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发展史。这样, 期刊的价值就会成倍地增长。

4.4 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 对航天期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满足这样的要求, 办好航天科技期刊,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支“文武双全”的编辑队伍。要求编辑不光懂得编辑业务知识, 还必须具备相关航天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可能, 最好从有实践经验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一批既懂航天专业知识又擅长文字表达的人, 经过编辑专业培训来从事编辑工作。如果是文科毕业生, 一定要给他们到科研生产一线实习体验的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 要提高编辑人员的劳动回报和学术地位, 确定合理的绩效挂钩关系, 使他们安心于编辑工作。

5 结语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航天人在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中, 航天期刊以崭新的面貌承担起航天文化赋予它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刊传统:在学术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编辑上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在风格上力求创新的时代风范。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编印手段的最新应用, 网络期刊的开通, 编辑队伍稳定健康地成长, 作者群与读者群的进一步拓展等一系列有效举措, 使航天期刊做大做强。可以说, 航天文化的巨大原动力为航天期刊开拓出了前进的道路;航天期刊的发展又为航天文化不断增添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原始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 2011-1 0-1 9.

[3]Grattan Guinness.History of ScienceJournals:to be useful, and to the living?Annals of Science, 1977 (34) .

[4]郑淑芳.论科技期刊创始的历史背景[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5]赵小玲.浅谈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吴医汇讲[J].湖北中医杂志, 1999 (S1) .

[6]徐克敏.我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亚泉杂志[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0 (3) .

[7]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期刊简介[J].航天工业管理, 2004 (1) .

[8]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期刊联合征订启事[J].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3 (12) .

[9]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99-09-19.

[10]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座谈会[N].光明日报, 2011-10-1 1.

2015年部分期刊征订启事 第5篇

《石化技术》是由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化分公司主办的石油化工综合性技术期刊, 创刊于1980年, 1994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

《石化技术》报道范围: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工业生产技术总结、技术改造与技术开发成果、科学研究报告、经营管理与发展规划研究、技术进展与发展规划研究、技术进展综述等, 以及与上述领域有关的仪表、设备、机械、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工业装置检修与维护技术。读者对象:从事石油化工工业生产和技术开发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 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石化技术》为季刊, 采用国际流行的标准大16开本, 内容丰富, 每季末21日出版, 国内邮发代号:82-812, 每期定价8元, 全年32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如错过订期, 可随时向编辑部订购) 。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3477/TE,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6-0235, 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发行, 国外代号1352 Q。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燕山岗南路1号燕化公司档案管理中心

电话: (010) 69345106;邮政编码:102500

传真: (010) 69342439;E-mail:pcit.yssh@sinopec.com

《化工进展》

《化工进展》创刊于1981年, 是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工学会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化工类综合性科技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及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行业的最新成果、动态, 介绍高新技术, 传播化工知识, 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涵盖了化工过程与装备、能源加工与技术、工业催化、材料科学与技术、生物与医药化工、精细化工、资源与环境化工等众多学科和行业。

2015年, 《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 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

《化工进展》面向化工及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行业的科研技术前沿, 读者群包括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化工、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中的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

《化工进展》先后被美国CA、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 (日)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收录。获得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 (2011年) 、化工系统优秀信息成果二等奖等奖项。2009—2011年荣获科技部评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6—2011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2008—2011年被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国内刊号CN 11-1954/TQ, 国际刊号ISSN 1000-6613, 邮发代号82-311, 2015年定价:85元/期, 1 020元/年。

银行汇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支行

账户名称:北京进展期刊社

账号:0200004219200176319

项目:《化工进展》订刊费

邮局汇款

通讯地址:北京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

收款人:《化工进展》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64519502, 64519503 (传真)

E-mail:hgjz@263.nethttp://www.hgjz.com.cn

《云南化工》

《云南化工》于1973年创刊,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化学化工综合性科技期刊。刊号ISSN 1004-275 X/CN 53-1087/TQ,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5300004000047。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收录期刊。2011年7月被美国《化学文摘》 (CA) , 《乌利希期刊指南》 (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 收录。

主要栏目:本刊特约、专论综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探索应用、分析测试、设备技改、环保节能、经验交流、产品与市场、企业论坛、化学矿山、化工自动控制、化工设计等。

《云南化工》为双月刊, A 4开本, 逢双月出版, 每期定价10元, 年定价60元 (含邮费) , 邮发代号:64-96。欢迎订阅!欢迎赐稿!欢迎刊登广告!

也可通过以下单位订阅:

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天津市大寺泉北里别墅17号, 邮编300385

电话:022—23962479, 23973378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北京市丰台区晓月中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65, 电话:010—51438155—833

或直接将订费通过邮局或银行汇到本刊编辑部 (请注明订刊费和寄刊地址) 。

编辑部地址:昆明市滇池路1417号云南省化工研究院《云南化工》编辑部

邮政编码:650228

电话: (0871) 64327010E-mail:ynhgzz@126.com

银行汇款: (请注明订刊费)

开户行:云南省工商银行昆明市十里长街分理处

户名:云南省化工研究院;账号:2502039809100000563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主办,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刊物。创刊于1982年, 是我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环保应用型、工程类的杂志。主要报道冶金、石油、化工、电力、市政、煤炭、制药、轻工等行业的污染防治治理工程技术、科研成果、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国内外环保信息等。

《环境工程》集实用性、先进性、学术性及国内外环保信息于一体。主要栏目有: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理与处置、噪声治理、监测与评价、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土壤修复、经验交流等。

本刊为月刊, 大16开本, 每月22日出版, 每期定价20.00元, 全年12期共240.00元 (包括邮费) 。欢迎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82-64) , 也可通过银行或邮局汇款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经北京市工商行政部门批准, 本刊辟有广告专栏, 为国内外广告客户服务。

在线投稿:http://hjgc.cbpt.cnki.net

广告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8231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编辑部

邮编:100088

电话: (010) 82227638 (编辑) /7236 (发行) /7677 (广告)

E-mail:hjgctg@163.com

《橡塑技术与装备》

《橡塑技术与装备》创刊于1975年,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 国内唯一以橡塑工艺技术、加工机械、新材料、新产品及节能环保为重点内容的最具前瞻性、导向性、实用性、权威性行业专业期刊。该刊曾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办的“第六、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期刊评选活动”中分获优秀期刊二等奖。

期刊内容以普及和提高橡塑工艺技术与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交流技术经验、传递科学新信息、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 开展橡塑机械理论的探讨与研究, 促进橡塑工业的技术进步, 提高橡塑工艺和装备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提高橡塑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宗旨。

《橡塑技术与装备》半月刊, 每月一日发行橡胶版, 十五日发行塑料版。国内刊号CN 11-4534/TQ, 国际刊号ISSN 1009-797 X, 邮发代号:2-780, 国外发行代号:M1653。每期定价15元, 每月2期定价30元, 全年定价360元。在本刊编辑部可单独订阅橡胶版或塑料版。也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竭诚欢迎阅者来电来函索取订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半壁店59号5358室邮编:100143

订刊联系人:樊文茹广告联系人:李玱玱

电话:010-59893829传真:010-59893819

HTTP://www.crpdc.com

E-mail:china-rp@163.com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是由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全国化学推进剂信息站协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化工科技期刊, 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也是美国化学文摘 (CA) 收录期刊。

主要刊登 (1) 化学推进剂及其原材料; (2) 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黏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 特别是其中的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酚醛树脂、聚碳酸酯、尼龙等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论文与信息。

本刊内容新颖, 信息量大, 印刷质量好, 在全国化工系统中有一定影响。在1993, 1996, 2002年全国石化系统化工期刊评比中连获优秀期刊奖, 2006年荣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 (专业技术类) 二等奖, 2011年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 (一等奖) ”、“河南省一级期刊”, 2014年再次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刊号为CN 41-1354/TQ, 国际刊号为ISSN 1672-21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4103002000011。采用国际标准大16开, 由专业印刷厂精心承作。封面彩色印刷, 设计装潢精美, 正文内容及插页广告均用铜版纸。内地:每期定价15元, 全年定价90元;港澳台:50美元/年 (400港元/年) ;国外:60美元/年。皆含邮资。国内读者可在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36-399) , 也可通过银行或邮局汇款至本编辑部订阅, 同时为方便单位和个人订阅, 又参加了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发行等, 竭诚欢迎订阅者随时来电来函索取订单。

本刊地址: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大道69号471000

联系人:徐梅青;王喜荣

联系电话:0379-62301694, 62301691

户名: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传真:0379-62307056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行九都支行

E-mail:hxtjjbjb@yeah.net;hxtjjbjb@hotmail.com

账号:1705024019200032815

QQ群号:336188532;http://HXTJ.cbpt.cnki.net

《化纤与纺织技术》

《化纤与纺织技术》是由广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广东省纺织协会、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出版的化纤与纺织工业综合性科技刊物。本刊创刊于1972年, 国内外公开发行, 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并已被录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本刊以促进学术和信息交流, 为科研与生产服务为宗旨, 主要报道国内外化学纤维、纺织、印染、服装、非织造布等行业的科研成果、生产实践、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经营管理、行业发展动向等方面的内容。辟有“科研与实践”、“综述与专论”、“设备与控制”、“分析测试”、“管理与市场”、“服装园地”、“国内消息”、“国外动态”、“统计资料”等栏目。本刊实用性较强, 可供广大从事化纤、纺织、印染、服装、非织造布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的领导、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工人阅读参考。欢迎订阅。

《化纤与纺织技术》为大16开本, 56页, 全年四期, 季末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 44-1574/TS,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500 X。自办发行, 国内定价每期10元, 全年40元 (含邮费) 。

订阅方式:可通过银行或邮局汇款订阅。汇款时请写明订阅单位、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订阅份数、收件人, 并请注明“订刊费”。

银行汇款:

开户银行:农行广州江南大道中支行

账号:44-049101040001207

户名:广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

邮局汇款:

地址:广州市江南大道中232号华海大厦B座28楼

收款单位:《化纤与纺织技术》编辑部

邮编:510245

联系方式:

电话:020-84445577

传真:020-84440019

E-mail:gdcfi8@163.com

《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创刊于1970年,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专业技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 (CA) 收录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会刊。

《塑料工业》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 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 四川出版·期刊奖。五年来的平均影响因子在塑料专业期刊中排名第一。

《塑料工业》以促进塑料工业的发展, 提供最前沿的相关技术与最新信息, 准确报道国内外塑料工业的发展趋势为办刊宗旨, 全面, 快速, 翔实地报道有关塑料原料, 塑料改性, 相关助剂, 成型加工, 合成工艺, 新技术, 新产品的生产及应用等领域的技术动态及发展方向, 每年提供一篇有关国外塑料工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的文章。

《塑料工业》每期刊载数十页印刷精美, 信息丰富的彩色, 双色广告, 为各企业和科研院所进一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架起了一座桥梁。

《塑料工业》为月刊, 每月20日出版。国内出版统一刊号CN 51-1270/TQ, 国外刊号ISSN1005-5770, 国内邮发代号62-71,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也可直接汇款到编辑部订阅, 2015年定价18元/本, 全年定价216元。

地址: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0号邮编:610041

电话:028-8555851685570801

传真:028-85562962

网址:www.iplast.cn

E-mail:slgy@bluestar.chemchina.com

邮购《塑料工业》杂志须知

邮局汇款

邮编:610041

地址: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0号

收款人:《塑料工业》编辑部

银行汇款

开户行:成都市建行第七支行领事馆分理处

户名: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账号:51001479066050362989

《脱硫与硫回收》

《脱硫与硫回收》杂志由全国硫与硫酸工业信息总站、全国化学标准化委员会硫和硫酸分技术委员会、全国硫与硫酸信息网联合主办, 原名《硫酸信息》, 创刊于1980年。

报道方向:国内外脱硫与硫回收科研、设计、生产应用和相关配套设备设施技术进步与信息动态等。

办刊宗旨:加强脱硫与硫回收领域科研、设计、生产应用单位交流和合作, 推广应用先进的脱硫与硫回收产品及技术, 助推企业的技术进步。

报道内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及应用价值的文献, 反映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硫磺回收、含硫废气制酸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工艺方面的文章。

主要栏目:政策法规, 行业要闻, 专栏技术论文 (烟气脱硫脱硝、硫磺回收、含硫废气湿法制酸等) , 市场动态, 化工资讯, 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工艺, 企业推介, 即时非固定栏目等。

本刊为双月刊, 逢双月月底出版, 全年定价100元。自办发行, 订户可将款项汇到本刊所在单位账户, 也可通过邮局直接汇款到本刊编辑部。

地址:南京大厂葛关路699号, 南化集团研究院内

邮编:210048

电话/传真:025-57024984/57795064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市大厂支行

户名:南化集团研究院

账号:4301014929100189883

联系人:徐丙根;手机:15150527308

电子信箱:xbg663@163.com, cuihuajixuebao@163.com

《磷肥与复肥》

《磷肥与复肥》杂志月刊, 单价12元, 全年定价144元。邮发代号36-189。

编辑部常年办理订阅手续。

地址:郑州市文化路97号郑州大学工学院《磷肥与复肥》编辑部

邮编:450002

电话: (0371) 63887037

传真: (0371) 63886796

电子信箱:lfyff@126.com

网址:http://lfyff.zzu.edu.cn

《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纤维工业》是国家科委批准发行的合成纤维领域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全方位报道国内外科研生产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辟有“研究与开发”、“科研快讯”、“综述与专论”、“设备与控制”、“实践与经验”、“分析与测试”、“国内外动态”等主要栏目。每期提供近15万字的技术信息, 是合成纤维工业生产、研究开发、设计、管理、经营等部门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首选期刊。

《合成纤维工业》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CA收录刊源。《合成纤维工业》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

《合成纤维工业》是化纤界专家和企业家的朋友, 也是合纤科技成果通向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合成纤维工业》愿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咨询、中介和广告服务, 竭诚欢迎海内外合成纤维专家、企业家垂询;《合成纤维工业》网站 (www.hcxwgy.com) 欢迎各信息网站及化纤企业与本刊互换友情链接。

《合成纤维工业》为大16开本, 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42-21。订价10.00元/期, 年价60.00元。请读者及时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补订。编辑部现有1994~2013年合订本 (定价70元/本) , 欢迎读者踊跃订阅。

地址:湖南岳阳市云溪区巴陵石化分公司技术中心 (原岳化研究院)

《合成纤维工业》编辑部联系人余毅

邮政编码:414014

电话:0730-8482342传真:0730-8482342

E-mail:hcxwgy.blsh@sinopec.com

http://www.hcxwgy.com

《广东化工》

《广东化工》, 半月刊, 创刊于1974年, 发行国内外, 刊号为:CN 44-1238/TQ, ISSN 1007-1865, 大16开, 每月15日及30日出版, 在线投稿网址是:www.gdchem.com。本刊被美国《化学文摘》重点收录、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报刊一等奖, 在全国化工刊物界享有很高声誉, 适合在化工行业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从事管理、科研、工程设计与施工、教学、生产及一切与化工事业相关的人士阅读。

主要栏目:试验与研究、专论与综述、分析测试、环境保护、材料合成与加工改性、化工设计及装备、教学与实践、化工新能源等。

适合的专业有:石油化工、医药化工、农药化肥、日用化工、燃气化工、化学建材、电化学、工业水处理、涂料与胶粘剂、生物化工、食品化工等。

全年订费:全年24期, 国内订价为480元/份;境外订价为384美元/份。

订阅办法: (选一)

直接汇款向编辑部订阅。编辑部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收款人:《广东化工》编辑部, 邮政编码:510030。请注明:订2015广东化工/起止时间/份数。联系电话:020-83336009, 83302517。

B.向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6-211。

《塑料助剂》

《塑料助剂》杂志是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 是全国唯一报道塑料助剂从研制、生产到加工应用全过程的专业科技期刊。《塑料助剂》创办于1997年, 2003年6月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 国内统一刊号为CN 32-1717/TQ, 邮发代号为28-309。

《塑料助剂》主要报导国内外塑料助剂的发展现状、最新动向、市场趋势以及与该领域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研究成果等。本刊设有“专论与综述”、“研究与应用”、“性能与检测”、“生产与环保”、“讲座”、“企业之窗”、“行业动态”、“题录”等栏目, 适用于从事塑料加工及塑料助剂研究、生产、应用、销售等部门及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塑料助剂》为双月刊, 逢双月20日出版, 每册定价15.00元, 全年90.00元。

《塑料助剂》现开始办理2015年订阅手续, 欢迎单位和个人订阅。从邮局订阅或直接向编辑部订阅均可。

地址:南京市太平门街53号;邮编:210016

电话:025-86626096;传真:025-86620386

网址:www.cepaia.cn;E-mail:paianj@sina.com;njslzhj@21cn.com

《四川化工》

《四川化工》杂志是由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化工信息中心、四川省化工防腐蚀技术情报中心站联合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面反映四川省化工行业科技、生产、市场、信息等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本刊为:

★《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

★中国万方期刊网群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

《四川化工》办刊宗旨是:紧密围绕化学工业的发展实际, 坚持“大化工”观念, 全方位、多层面地为化工生产和科技进步服务。详细报道化工生产、科研、设计的最新成果及化工行业科技进步的动态;综合分析产品市场和技术应用市场的前景和走势;传递国内外有关化工新技术发展动态和新产品开发信息, 为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牵线搭桥。主要栏目有:《科研与开发》《专论与评述》《生产与应用》《经济与市场》《分析与测试》《工艺与设备》《腐蚀与控制》《化工环保》《企业论坛》《国内外化工简讯》等。

刊物的主要读者群为农用化工、两碱、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国防化工、腐蚀与控制等行业的经营管理、科研设计、开发人员, 工矿企业、公司的科技、生产管理人员及技术施工人员, 和大专院校的师生。

本刊为双月刊, 每期8元, 全年48元, 国内外公开发行。

刊号为:CN 51-1623/TQ和ISSN 1672-4887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为:5100004000923

订阅办法:

1、银行汇款:

户名:四川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成都武侯祠支行

账号:4402256009003300402

2、邮局汇款:成都市武侯祠大街30号《四川化工》编辑部邮编:610041

联系电话:028-8554286313658061701;

传真:028-85542863

投稿E-mail:schgbjb@sina.com

《炭黑工业》、《炭黑译丛》

《炭黑工业》由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主办, 是我国炭黑 (含硅铝炭黑、白炭黑) 行业唯一的专业技术刊物, 主要报导我国炭黑行业在生产、科研、设计、标准及炭黑在橡胶、油墨、干电池、电碳、静电复印、电线电缆、冶金等工业应用领域的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果, 并以一定篇幅介绍国外炭黑工业的先进技术、发展动向、管理经验。

本刊栏目设置:专论与综述、生产技术、测试·标准、炭黑与橡胶、非橡胶用炭黑、浅色补强材料、新型炭材料、基础理论研究、环境保护、管理论坛、企业风采、资讯平台、国外炭黑文摘、馆藏文献通报等。

《炭黑工业》为双月刊, 大16开本, 自办发行。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欢迎刊登广告。

《炭黑译丛》

《炭黑译丛》为月刊, 译文主要出自国外专利、期刊和会议论文, 其内容涉及炭黑生产工艺、设备、科研、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 为炭黑生产、应用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国外相关行业的技术进展和动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凡需订阅《炭黑工业》和《炭黑译丛》的单位和个人读者, 请与全国橡胶工业信息中心炭黑分中心联系。

编辑部地址:四川省自贡市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内

邮编:643000

联系人:余击空, 唐昆

电话: (0813) 8213112

上一篇:创业训练营下一篇:公司尊老敬老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