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2024-07-11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精选14篇)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1篇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兹有我镇(县)××××××(具体地址)村民(居民)×××、×××之子(女)×××在××××××××大学就读。该生家庭××××××××(家庭主要成员状况),主要从事××××××××(主要收入来源),家中经济收入×××××××××××××××××××(年家庭收入状况),经济状况××××(是否困难),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有关银行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

特此证明!

××××乡(镇)人民****(或县民政局)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2篇

兹有我新店镇蜂子岩村蜂子岩组村民邓必芬,女,汉族,生于1941年8月26日,现年71岁,现有家庭人口2人。一家人生活全靠儿子刘应林在外打工挣钱维持生计,月收入1100元左右,家庭经济状况确属困难,加上邓必芬本人于2011年7月2日因年迈体弱,行走不便,不小心摔倒,摔伤头部,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胸椎体压缩性骨折,住进贵州省人民医院就医,现今未痊愈,医院治疗期间各种开支下来家庭负债八千多元钱,家庭经济能力无法维持后期治疗费用。请有关组织给予资助,解决困难为盼!

特此证明!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3篇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困难学生比例太大, 拖欠学费现象严重

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在农村, 许多来自贫困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日常生活都存在很大困难, 更无力承担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学费不能按时收缴, 直接影响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各省市都建立了学生贷款工作领导和管理机构, 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 并建立完善了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和举报等措施, 但催缴学费和催还贷款难度仍然很大。

2. 学校的助学体系无力完全解决困难生的经济问题

为了体现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关怀, 目前, 各高校都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奖、贷、助、补、减的助学体系。但是, 尽管学校提供的奖学金、贷款及困难补助比例较大, 但额度小, 适合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和资金也少。而只面向特困生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尽管额度大, 但比例低, 不能满足占学生总数20%的困难学生。

3. 国家助学贷款条件苛刻, 不能满足困难生要求

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 银行认为风险较大, 积极性不高。特别对于一般院校、专科学生和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银行经常不予放贷或采取债权保护措施, 而贫困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 因为教学资源落后, 往往学习基础较差, 因此很难贷到。

4. 学生困难程度难以衡量和评价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物价指数存在较大差异, 用同一标准衡量并不科学合理。学校和专业间特困生分布也不均衡, 用同一比例划定特困生难以保证每个困难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资助, 按照特定的比例确定特困生人数本身就不尽合理。而按照人均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来确定特困生又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操作体系。况且, 学生家庭居住分散, 对每个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工作量大, 人力物力难以达到。另外, 居民经济收入途径多样化, 国家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出具的证明也缺乏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申报人的诚信。所以目前许多高校采用民主评议的办法依靠学生平时的消费表现确定特困生, 尽管是按照规定的比例来进行“评选”, 无法准确考察学生实际困难情况, 难以避免地融入个人情感因素。

二、改进措施

1. 完善助困机制

统筹考虑“奖、贷、助、补、减、免、缓”, 充分引入激励机制, 不仅仅助困, 更要助优、助勤。由于在校学生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 不同于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资助的其他群体, 毕业工作后学生很快就具有还款能力, 所以应尽量少用无偿资助方式而应当以有息校内贷款作为解决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要热情关怀, 积极帮助, 但从制度上, 不能让困难学生具有优越感, 将困难作为享受特殊政策的资本, 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将经济困难作为自立自强、拼搏进取的动力。

2. 拓宽贷款方式

目前, 高校实行的大都是信用贷款, 但由于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善, 银行风险较大, 加之学生贷款金额相对较小, 放贷成本较高, 所以银行积极性不高。银行更愿意办理风险小的抵押、担保等其他方式贷款。所以应当积极调动学生家庭力量, 开办生源地贷款, 将学校信用贷款作为补充。

一些省市从2003年试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对学生困难程度的评价更准确合理, 既方便学生办理, 也减轻学校的压力, 同时对学生毕业后履约还款也增大约束力, 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3. 放宽还款条件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开展助学贷款的国家, 目前每门课程的培养费用为5000英镑, 其中政府出4000英镑, 学生负担1000英镑。近一半学生要通过贷款解决学费。还款从毕业后年薪超出1万英镑部分的9%在税前按月从个人医疗保险卡上扣除用以还贷, 退休时仍未还清由国家偿还。

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就业期限又延长至毕业后两年, 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另外, 工作后薪资普遍不高, 还要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偿还其他借款和贴补家用。目前银行规定的还款期限太短, 通常要求毕业后六年还清本息, 尽管助学贷款大都采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贴息甚至全部付息的办法,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 仍存在较大困难, 无法保证按时偿还贷款。经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不能按时还款并非都是因为不诚信所致。所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 增加还款灵活性是改变目前还款问题的有效办法。

4. 落实助困工作经费问题

目前, 各大学遵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 均成立了贷款管理中心, 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 但工作经费却没有具体的文件规定落实。

5. 建立银行激励机制

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主动性往往在银行方面, 所以建立相应的银行开展助学贷款工作激励机制, 有助于发挥主动性, 进一步推进助学贷款工作, 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困难学生经济问题。

三、结语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4篇

相关部门在近几年不断增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新的资助体系也得到一定的改进,为了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客观公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我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健全成熟的认定管理方案,诸多高校在对此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欠缺,且遭遇一定的困扰。某院作为一个超过本三分数线的高职院校,也存在很多需要资助的学生,同样认定工作中也有诸多疑问。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1.1 诚信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认定工作的关键资料。在整个工作实施中,难以有效利用调查表进行贫困生的确认。主要表现在:①部分学生填写申报信息时未提供真实的数据;②部分管理部门未能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开虚假的证明材料。近来高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基本原则的欠缺,也反映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1.2 认定程序不规范。

自新的贫困生认定规定实施以来,将经济困难学生按其家庭条件划分贫困生和特困生。对此项工作的认定,相关管理部门至今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规定。比如说,学生或其家庭成员出现意外变故致家庭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来认定是否为贫困或特困生。这些方法是合理的, 且易于实现,但容易造成一刀切。事实上贫困和特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造成经济困难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对贫困与特困两个层级进行确定时,需对具体问题、具体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

1.3 认定方法不科学,过程监督不足。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比,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划分为特困生、贫困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在此基础上,依照25%~30%的比例对贫困生人数进行认定。然而,高校中诸多院系为了降低冲突与矛盾,将指标分到每个年级每个班。这种平均分配名额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以人均收入为基本判定条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其二,各个高校中不同专业在其学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每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同,有效学院存在名额少,贫困生较多的现状,这样难以有效的对真正贫困生进行认定。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

2.1 制定嚴格政策,可行认定程序。

一是制定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程序。通过专业的管理方案进行整个贫困生认定工作。该方案主要是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进行调查的同时,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标准,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作为此次认定工作的评价标准,进而全面有效的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二是注重推荐。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需要学生本人填写基本的申请资料,很少采取他人推荐的方式。主要是贫困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和自尊心,通常不愿意被他人知道自身的情况。因此,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三是,注重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经济困难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而成。正常来说,单亲比双亲家庭贫困,下岗职工比在岗职工家庭贫困,有疾病成员比无疾病家庭贫困。一个家庭有收入也有支出。如果有高收入家庭成员患病需要大量医药费或家中有许多孩子等情况,会使他们的家庭支出大于收入,成为贫困,这样的学生可以算是经济困难学生。

2.2 规范贫困标准,建立中心数据库。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须综合多方面标准来认定。按照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对于此项工作的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需给予大力的支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量化标准。根据上述认定工作的管理标准,当地政府需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3 建立原籍认定,加强监督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生源地的经济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先学校与生源地未能全面交流,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开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导致产生虚假的贫困证明。基于这种情况,需由政府及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相互配合,创建合理有效的贫困生认定管理方案。并由贫困生生源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三方进行此次认定工作的确认,避免其中存在虚假信息。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明确规定凡是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相关的教师也要受到处理。

2.4 全面增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自主,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要存着一份感恩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学校、回馈社会。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在大一开始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组织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基本知识、资助政策演讲、资助征文等各种比赛,强化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3.1 成立相关帮扶机构和组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是高校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有效了解与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是政府、教育部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此项工作顺利执行的前提保障。并且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的贫困生量化标准,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存入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根据具体的指标,信息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相关条件,将其贫困等级进行科学的划分。此外,需对贫困生相关方面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某院先后四次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一直都重视调查研究,每个学年初都要组织两次座谈会: 一是组织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为此次认定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标准;二是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座谈会,帮助了解认定办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到目前为止,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执行标准与管理方案已经有效的形成。

3.2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效的展现出其自身的基本特征,高校贫困生也是如此。這些本质的东西只有他们周围的学生或熟悉的人所知道。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发布贷(助学贷款)、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补(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以及勤(勤工助学岗位)等信息的发布渠道。每一次的信息应及时公布,并提前公布确定的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名单,让学生来识别和评价。

3.3 建立动态的信息搜集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档案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因为父母下岗没法支付学费,一个城市里的孩子在刚进校时成为其所在学校的特困生。一年以后,孩子读大二了,父母有了新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那么孩子将不再是特困生。而有的学生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自然灾害等情况变成经济困难学生。因此,我们应及时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能够相应的调整助学的措施以及资助的等级。除此之外,对该项工作的相关动态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掌握,进而给予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精神支柱。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将其初始阶段中不精准的信息从其档案中去除。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家庭富裕的学生,是无法真实的乔装贫困生其内在的根本品质,通过与该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接触与了解,从其言行举止中能够判断出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在发现上述情况后, 应及时调整已建的档案, 并且改变资助对象或资助力度。

因此,科学有效的执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全面加强整个工作实施过程中是否客观公正、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可行。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高校贫困生相关的管理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与配合,创建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执行方案,针对贫困生的具体需要,还建立基金管理机构。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具体情况,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高校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出差的机会,组织老师以及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尤其要对存在异议的贫困生家庭条件进行精准的调查与分析。在整个工作执行过程中,若发现相关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需将其资格进行取消处理。在此基础上,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对贫困生资助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再次认定,避免虚假信息存在,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谢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

[2]叶辉,周峰.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N].光明日报,2008-1-8.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第5篇

兹有我村彭新组村民 吴风华(女),现龄43岁;身份证号码:***520,经枞阳县医院确诊患有结核病,由于就业受限制,不能从事多项工作,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现申请民生补助结核病贫困患者,请予办理。

特此证明。

2018年 6 月 20 日

村(居)委意见(盖章):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第6篇

兹有我镇(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雷镇)鸟子洋四巷13号居民,张武仁,朱兰英之女在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就读。据核实该生家庭有6口人,其中该生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法长时间参加社会动完全自食其力,虽偶尔略做零活补贴家用,但该生的主要家庭经济收入目前全靠该生的父母支持,父母两人平均每人月工资2000元左右。另外,该生母亲身体欠佳,腰部疼痛,需每月坚持服药疗养。该生哥哥目前长年在外打工,收入仅能自给自足,目前暂时无法向家中补给。该生家庭去年发生两起大事,家中火灾和父亲工伤,这两件大事花了该家庭的生活积蓄,该生父亲前期有很长一段时间(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家中疗养,并无收入来源,对此,我乡政府多次有向其家中适当补助,但也是杯水车薪。不过幸运的是,该生父亲目前与7月份已经能够恢复劳动,正常工作。期待贵校能给予资助。

审核:该生姓名:

该生父亲姓名:

该生母亲姓名:

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第7篇

特此证明!

___________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民政局)

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并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莫赛梅是广东省化州市(县)那务镇长岭(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人,2xx-x年考入广东工业大学,其家庭因(以下填写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原因)该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在家务农,以种田养蚕为业,每月收入约300元左右,其哥哥在广州某电脑学校工作,每月收入600元左右。20xx年秋季与其弟弟同时考上大学,家庭经济收入少,无力支持其完成学业,拟申请助学贷款。特此证明。经办人:村民(或居民)委员会(公章)20xx年8月23日

上述情况属实。

经办人:街道办事处、镇或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公章)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8篇

一、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 被遗失的父母养育之恩

“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是在当今社会,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和约束, 把父母的含辛茹苦抛之脑后, 追求享受, 放纵消费, 无休止地向父母索要金钱, 把父母给的学费用于上网, 购买高档手机等高消费商品, 大肆挥霍。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多向家人要钱物, 不惜虚报或是挪用学费, 还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思想不求上进, 学习不求进取, 在生活中却盲目攀比, 超前消费, 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条件, 反而抱怨父母家人没有给他们创造条件, 从而淡漠甚至仇视家人, 忘却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 被淡化的学校教导之恩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高校教师付出了辛勤劳动, 可还是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不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出反感、厌烦的情绪。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 有的人反而还辱骂老师。调查显示, 不少有疾瘴或心理有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 就把老师作为仇视的对象进行报复, 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之情。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 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学费, 毕业后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 彻底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 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淡化了学校的教导之恩。

(三) 被冷落的社会关爱之恩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 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前行。可是, 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 社会责任感淡化, 在受到社会或慈善机构的资助后, 从来不主动给资助者打电话、写信, 汇报自己的近况, 对其资助表示感谢;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国家或是学校的奖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 并以自身贫困为由, 恨不能独得所有的资助项目, 以致参加活动, 也是以利益为出发点, 对自己有利的, 就跟同学争抢, 而对自己无利的事情, 从不愿参加。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获得资助时毫不感激, 还因受助名额的有限而“争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也有的嫌资助金额太少而怨声载道, 却从不曾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的工作, 花多少的心血。还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甚至恶意拖欠国家贷款, 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顺利进行, 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冷落了社会的关爱之恩。

二、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 有所偏失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传统意识认为父母为儿女付出是应当的, 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 其他的都不重要, 从而没有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而另一部分父母更是常年在外, 忙于生计, 根本就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因此,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某些资助只是富人彰显自己能力、炫富而已, 认为富人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拿小部分出来捐赠、资助等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接受这种纯金钱上的资助也是一种“耻辱”;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贫困, 学校、社会就应该关心照顾, 而一旦觉得自己得到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别人多时, 或是因自身的贫困没有得到符合自己心中合理的待遇时, 心理便产生极大的落差, 这种不平衡的内心很难产生感恩回报的想法。

(二) 有所脱节的学校教育

当前, 学校教育多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关心最多的是学生升学、就业问题, 而感恩教育经常被忽略。高校的资助制度不太健全, 学生获得了一部分的经济资助, 但精神上、生活上却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指导, 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 有所弱化的社会教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对金钱的追求观念, 严重影响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使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势利和冷漠, 从而导致感恩意识的弱化与缺失。

(四) 有所缺失的自我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强烈, 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较差。一些学生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 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他们认为父母、朋友和社会所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不需要报答。总是要求别人做这做那, 对自己要求却不严格, 遇到一点不顺, 就满腹牢骚, 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很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自身存在什么问题, 当然也就很难弄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 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路径

作为地处民族地区的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 吉首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多、贫困程度深, 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9.76%, 学校从实际出发, 在积极筹措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经济资助的基础上, 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 分不同阶段层层递进, 使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 在资助工作中强化感恩教育

学校以资助为平台, 积极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讲国家的助学政策, 让学生了解不同资助的不同教育意义, 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为此付出的努力, 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无限关爱, 并在资助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如宋祖英基金、香港精进基金等资助项目, 学校在拟定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 在政策上就体现了感恩导向, 申请者在提出资助申请时, 就有爱心宣言、个人感言等栏目, 需要申请者填写, 并将该栏目作为资助的重要参考, 在获得资助后, 还要求学生每一学年总结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当出现不良记录时, 将会影响他们的所受资助。学校还以香港精进基金资助获得者为主体, 成立了精进基金爱心社, 广泛吸纳其他学生, 组织支教、募捐、义务献血等公益活动, 让受资助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是在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下成长的, 要将爱心积极传递下去。学校明确“经济资助, 精神推进”的思路, 在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基础上,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同时通过开展网上感恩与诚信论坛、举办感恩诚信教育讲座、播放诚信教育纪录片、完成“感恩家庭作业”等方式, 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用实际行动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二) 大力营造浓郁的感恩环境

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学校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理性的研究和思考, 结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 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 造福平民百姓, 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学校积极借环境进行宣传教育, 让社会和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管齐下, 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 真正把感恩教育植入学生心中, 变为有效的行动。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给予爱最多的便是父母, 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学校大力开展以“孝”为主题的传统感恩教育,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父母承担家庭重担, 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 广大教师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地看待自身环境及周围环境, 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家的情怀, 培养坚毅、独立、乐观的性格, 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如精进基金爱心社在父亲节举办了“父亲, 我想对你说……”征文比赛, 在母亲节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 同时学校还邀请家长到校参加座谈会、毕业典礼等, 见证学生的成长。很多学生通过活动都认识到:远方的父母不需要锦衣玉食的生活, 不需要豪言壮语的承诺, 需要的只是作为子女的一颗感恩的心、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声问候。

2.积极投身学习实践, 感恩老师。在学生的成长中, 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尊敬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每逢三八节、教师节等节日, 全校学生都会掀起尊师、谢师的高潮。给老师发个短信, 送束鲜花, 问候一声, 给上课的老师送上一杯水, 等等, 都承载着学生们对老师辛勤工作的感谢。学生们还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住宅区, 帮老师们打扫卫生、修理家用电器。校学生会还与老教师们建立了“一帮一”互助小组, 同老教师们聊天互动, 现已成为校园社区的一大亮点。

3.弘扬互助友爱精神, 感恩同学。同学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感恩同学更显情真意浓。同学的热情, 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同学的患难与共, 帮自己跨过人生的重重困难。学校根据学生思想实际, 不讲空话讲实话, 讲人生设计的基本原理, 讲自己和身边人物的成长奋斗历程, 用现身说法的办学教育启迪学生。学校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张宝娣以《挑战贫困·立志成才》为主题, 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逐步取得成功的事传经授宝, 使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共鸣, 全国28所高校先后邀请她去演讲。学校主动挖掘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的感人事迹, 并将其艺术升华, 排演成小品《两根稻草》、戏剧《走马京城》等文艺节目, 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启迪教育。

4.回报党和政府关心, 感恩社会。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近些年来每年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也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资助。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成才”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活动, 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们自发组织了赴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乡村小学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 利用实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学校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 大力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形成感恩品质。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 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 让感恩意识进他们的耳, 入他们的心, 产生情感体验, 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坚持“实事求是、创新 (内容、机制) 、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的原则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标, 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和实践活动, 着力提高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 让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在活动和工作中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通过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 不但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而且升华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 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健全大学生人格、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进行感恩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其感恩意识, 激发其感恩之心, 并使之外化为感恩之举, 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8.

[2]唐喆.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究[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8.

[3]戴世琴, 蒙平川.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今日南国, 2008.03.

[4]刘宇杰.关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心理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5.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9篇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资助 诚信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要性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助困工作,以“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目标,加大了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额度。据我校学生处资助中心统计,从2006-2007学年到2008-2009学年三年间,经济困难生由692人增加到1562人,我校一学年资助总额从4231056元增加到7493934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越来越多,困难学生经济情况分布出现了新的变化。

自2007年以来,我校制定并完善了《南京审计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实行经济困难学生分级管理,根据家庭情况认定等级分为三种: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校内外资助金额分别对应5000元、3000元和1000元(不包括各种奖学金)。这就意味着,认定结果将决定接受资助的多少。

2 我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及不足

(1)认定的依据不够真实可靠。认定需经过个人申请—民主评议—院系审核三个步骤。个人申请是需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家庭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均需乡镇/街道民政部门盖章);这个材料是认定的主要依据。调查表中家庭成员,人均收入情况等为学生自己填写,有的同学为了能通过认定,故意虚报家庭收入及成员情况。部分地方民政部门不经任何调查,甚至内容都不看的情况下顺手盖章,不按要求填写联系电话,无法回访,所以,这个依据存在一定“水分”。

(2)认定变化增多减少,升级多降级少。学生的家庭情况在他就读的四年间会有变化,我校每学年初都会启动变更认定的工作,紧急情况随时变更认定。但从结果来看,每年都有增加的经济困难学生和升困难等级的学生,降低等级甚至取消资格的较少。为了能及时跟踪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我们要求辅导员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

(3)班级评议和监督不够客观,不够充分。班级评议小组成员分布不均衡,不能如实了解相关同学的消费情况,而且学生的社会经验缺乏,无力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班级同学疏于关心经济困难生的情况,评议结束后,不再关注他们,或者只看到片面的情况就急于下结论。

3 我校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新举措

3.1 围绕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开展系列教育

(1)开展诚信教育,纳入学生诚信记录管理,防止认定材料作假。诚信是我校的校训之一,新生入学教育需重点讲述,防止认定材料造假。有个现象很普遍:每到大二大三开学,就会有一部分同学拿着《家庭情况调查表》来找辅导员,申请认定。大一开学时他们并没有申请,但过了一年两年,虽然家里经济情况无变化,但他们发现班级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资助,于是他们就虚报家庭收入,并想办法在表上盖章。所以,我们要对全体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致公的品质。对于弄虚作假的同学,一经发现,即刻记入学生诚信档案,与以后的评奖评优挂钩。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防止过度消费。在认定中,还有一种现象难以界定。有的孤残、家庭成员重病等需要着重考虑的同学,在消费中却存在较高消费的问题,不容易确定等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处于定型期,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两课”教学和入学教育中,要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困,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经济困难学生背负着家庭脱贫的希望,承担着经济上的压力,极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我校地处江浙沪地区,经济条件相对优越。2012级新生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00多人,认定的十几个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省份。引导学生看到产生贫困的原因,贫困的两面性等,一方面激励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图强;另一方面,改变其他同学偏见,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5)权利和义务教育,引导学生乐意接受监督,正确行使监督权。有些学生会抱怨评议和监督会泄露个人隐私,不能接受。“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来自社会、国家和他人的资助,获得了一些利益,从而满足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理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①评议和监督是保证认定工作公平公正的必须条件,接受评议和监督是应尽的责任。同学们在行使监督权时,要正确地认识合理消费,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买一台普通的电脑,买一部普通的手机都是合理消费,应该予以支持。

3.2 注重调查分析,寻找认定的客观依据

首先,《家庭情况调查表》信息填写完整,根据民政部门留下的电话回访,了解该生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和该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致电该生家长,核对家庭成员及收入情况。其次,在该生的老乡中展开调查,了解所在地区的经济收入以及人文环境等情况;再次,对校园一卡通和手机卡消费的情况跟踪调查,在全体同学一卡通数据库中取样,计算出月平均消费额,进行比对。

3.3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为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基本信息和资助情况需及时更新。把学院的勤工助学部纳入到资助工作的管理中来,协助辅导员做好信息的维护和管理。辅导员每学期都要查看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资助记录,结合谈话等形式,及时调整认定结果和后期资助。及时关注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如出现对家庭情况影响大的变动,要及时调整认定等级。例如,对于多子女家庭,要关注该同学家长子女的学业工作情况,如出现毕业后就业的情况,应及时提出降低该同学等级的建议。对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情况,也要及时发现及时认定,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注释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10篇

西北工业大学:

贵校学院专 业同学因人,人均月收入监督其履行贷款协议,按时还款。否则,父母或监护人愿为其承担一切违约责任。

学生家长(监护人)姓名 :身份证号:家长工作单位:单位联系地址: 单位邮编:单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邮编:家庭联系电话: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联系电话: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字:指印:

父亲签字:指印:母亲签字:指印:

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乡、镇、街道县级民政部门

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证明 第11篇

本人是湖北省安陆(市)县赵鹏(村

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人,2010年考入湖北生态职业技术

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原因),拟申请助学金资助项目。

以上学生家庭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经办人:

村民(或居民)委员会(公章)

地址:

联系电话:

年月日

上述情况属实。

经办人:

街道办事处、镇或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公章)

地址:

联系电话: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第12篇

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________镇(乡、街道办事处)________村(或居委

会)________组组民(市民)________同志之子(女)________,于200____年____月考入湖南科技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系________专业________年级________班级学习。

陈述困难原因(家庭人口情况、地处偏远山区、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遭受突发意外事件、家庭成员因残疾、年迈而劳动能力弱情况、家庭成员失业情况、负债情况及其他困难原因等。)

家庭情况实属贫困,特此证明!

村委会(或居委会)(盖章)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或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篇2:

兹有我镇(县)___________(具体地址)村民(居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子(女)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大学录龋该生家庭___________(家庭成员状况),主要从事___________(主要收入来源),家中经济收入___________(家庭收入状况),经济状况___________(是否困难),家庭经济能力无法负担该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请有关银行和学校给予该生助学资助,扶助该生完成学业。特此证明!

___________乡(镇)人民政府(或县民政局)

单位公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3: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13篇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根据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 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 标准模糊。经济困难具有相对性, 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导致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不统一。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 制定了本校的认定方案, 并依此认定贫困学生的身份。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模式是“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 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如符合条件, 向学校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附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在认定过程中, 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根据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 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 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交由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 初步确定其贫困学生的身份并提交公示。在公示五日无异议之后, 正式认定申请人为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操作过程中,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不全面或人为因素等影响, 时常出现假冒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发生, 引发社会的关注。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面临的难题

(一) 认定环境欠缺, 信息本身缺乏真实性。

学生家庭基本信息的真实性是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前提。目前我国收入申报制度和收入监控机制不健全, “不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 通过税收记录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从而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 [1]高校不得不把学生本人当做家庭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学生提供的信息不准确, 甚至故意弄虚作假, 给认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由于对开具“困难证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因此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的佐证依据之一“困难证明”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实际操作时, 因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费用与生源地关系不大, 受学生家庭的社会关系和人情关系影响, 一些生源地民政部门并未认真考察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 把关不严造成了虚假的“困难证明”材料, 使得一些非经济困难学生混进了申请资助的队伍。而有些家庭情况确实困难但未能顺利开到“证明”的学生, 被划为非经济困难学生, 得不到资助。

(二) 认定标准模糊, 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

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描述比较模糊, 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在实践过程中, 有的高校通过调查学生家庭收入是否等于或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这个标准具有地属性质, 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标准, 标准又具有动态性, 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通过此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很大的争议。有的班级通过对递交贫困申请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对比和排名, 按学校给予的名额确定贫困生。这样做虽然能一解燃眉之急, 但容易导致一些平均生活水平较高的班级为了避免名额浪费, 默许一些家庭经济状况稍差的同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这种方式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说服力不强, 容易引发同学的不满, 甚至导致同学关系的紧张。有的班级为了省时省力, 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利益, 甚至实行“轮流享受”或者“平均主义”, 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资助工作的原则。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质是在综合分析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是否困难及其困难程度的判断。因此, 必须全面采集能够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有关信息。采集哪些信息, 借助什么途径和方式采集, 如何制定比较科学的认定指标体系, 是高校普遍感到困惑的难题。高校通过多年的实践,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已形成一套相应的做法, 但在认定过程中主观性较强, 主要凭经验、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 直接影响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 认定模式落后, 信息处理缺乏科学性。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困难程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的支撑。目前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普遍比较落后, 没有运用相应的认定软件系统, 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实现信息的动态管理困难重重。在信息处理时, 如何确定不同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的程度, 赋予多大的权重, 用什么工具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等, 都是高校实际认定工作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目前, 高校如何提高采集影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信息及加工的科学性, 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优化与重构

(一)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机制。

生源地认定应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式中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2]2010年12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 我建议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前到高中阶段, 也便于民政部门、学校实地走访查证。但实践表明, 生源地认定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以保障, 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源地认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 及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 定期开展检查, 严厉惩罚造假的当事人, 将造假行为记入个人信用数据库, 以及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做到规范认证, 提高家庭困难证明材料的可信度。

(二) 建立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开展调研, 设计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更科学地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量化指标包括:1.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高校、生源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及两者之间对比关系的指标,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理想边际就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2.反映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家庭资产总值、家庭负债总额等家庭情况的指标,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定性指标可以包括:学生是否拥有电脑等高档数码产品, 穿衣饮食是否节俭, 娱乐消费水平如何,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德育等级, 等等。

(三) 建立动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员组成、职业、收入情况、收入来源、贫困证明及受助情况等内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动态变化的, 要及时进行跟踪调查与管理, 及时进行信息调整与增减, 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 至少每学年对经济困难学生重新申报、全面认定一次。根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该生的贫困层次, 包括升高档次、降低档次及撤档三个方面, 对于家庭经济情况明显好转的学生应该及时将其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撤档。首先, 对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要定期了解, 特别要对突发事件的影响情况进行跟踪。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长联系, 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并了解其家中情况。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街道的民政部门进行电话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及变化情况。其次, 通过实地走访,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而且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心理约束力, 引导学生讲诚信, 确保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状况。[3]

(四)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制度。

高校应尽快制定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完善“个人申请—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的认定程序。1.建立评选、审批、监督三权分离制度, 即班级与学院具有评选权、学校相关部门具有审批权、师生具有监督权, 并保持“三权分离”。2.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归口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归口管理部门, 强化职责, 提高监控和约束力, 对出现的问题追究责任。3.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公示制度,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公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 如公布受资助学生名单、性别、所在院系班级, 家庭经济情况可以不公布, 从而保护受资助学生的隐私, 做到评选透明化, 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二是在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资助后, 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现象, 一经核实, 就取消资助资格, 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 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将弄虚作假行为记入个人档案。

(五) 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观念。

从传统的只注重“物质资助”向“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转变, 并重拓展。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不断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压力, 教育他们正确面对经济困难, 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自强自立、刻苦学习, 为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 转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模式。

实现从“无偿式资助”向“回报式资助”的拓展。“回报式资助”就是受资助的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 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如义务家教、社区劳动等,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回报式资助”, 一方面可使那些假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 从而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回报式资助”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或履行一定的义务换来的, 可以缓解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健康。

(七) 加大对大学生进行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的力度。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途径, 高校要加大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 让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标准、方法和程序, 积极参与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与监督的工作中。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增强广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 教育学生如实提供家庭情况, 及时告知家庭经济状况显著变化情况。减少非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 降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成本, 提高认定效率。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当前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普遍难题。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本文深入分析认定工作面临的难题, 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提高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平性。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参考文献

[1]金昕.实施“双线资助”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2) :70.

[2]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4) :24.

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证明格式 第14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脱贫 资助育人 自我认知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从落实最基础的“奖、助、勤、免、贷”工作到不断创新资助形式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从经济上保证了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知权,但不容忽视的是,16.54%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学生会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犯罪、轻生等,因此,在帮助学生经济脱贫的同时,帮助学生心理脱贫刻不容缓。只有经济、心理双管齐下,才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得到全方位发展。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1.外部环境变化

高校中,异地求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们大都离开了自己较熟悉的生活环境,异地差异会使部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通过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的心理过渡期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要长,主要因为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城乡差异过大使得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倘若长时间适应不了,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环境变化。由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开始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适应,但由这种不适应带来的自卑心理都是短暂的。通过一段时间,他们中的大多数能积极适应,可其中长期不能适应的,就会心理自卑。而且大学比中小学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加上大学校园中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生活色彩,从小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学生如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学习环境上的变化,极易形成自卑、自贱等心理,影响学生接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

(2)生活环境的变化。高校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中小学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由于经济有限,一些嫉妒心强却囊中羞涩的学生看见其他同学花钱大方,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就会略感落魄,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稳定。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这些学生走进高等学府后,逐渐发现自身的缺陷,如实践能力较弱、普通话不过关等等,倘若这些学生再嫌弃自己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不愿与人交流,那么,长期处于上述状态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有可能心理压力过重,形成心理问题隐患,严重者会产生自闭等心理问题。

2. 学生自我认知偏差

事实显示,并非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所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只能是学生心理贫困诱因之一,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正确、积极地看待自己、看待贫困,贫困就会束缚他们。如与异性交往时,贫困生会因为过分自卑,而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他们陷于单相思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了在名义上摆脱贫困的束缚,不愿承认自身经济状况不好的事实,不仅得不到社会、学校的正常资助,还会使得原本就不太乐观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他们将自己表现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内心却很自卑。在较强自尊心和脆弱承受力的双重作用下,无法自我调节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会由自尊转向自卑、自闭,甚至自弃。因此,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心理脱贫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成因,可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脱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和座谈。面对当前大学生日益凸显的心理问题,高校中仅仅通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远远不够,各高校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时机举办专题讲座,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需求,如每年九月可以给高校新生举办“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等专题讲座,注重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毕业生找工作前,给学生分享一下往届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曲折经历,让学生知道不只是自己找工作困难。这种针对性强的讲座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除了开展特定时期的专题讲座,还可以不定时地开展贫困生座谈,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他们就会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经济原因带给他们自身的经济压力。

培养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目前,各高校都会对新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排查问题学生,并针对学生开展“疏导”工作。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在人员配备上明显不足,假若在校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对校内直接面对学生工作的老师、班级负责人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那么接受过培训的老师就会更懂得与学生沟通的正确方法,便于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家一般的温暖。当然,对于特别需要关注的贫困生群体,就一定要及时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分析其心理特点,把握其心理需求,适时加以干预和疏导。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在高校中也要积极提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于因其不正确产生自卑心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面地引导将会使学生对自身经济上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减少心理冲突。

2.学生自身

(1)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在生活中过多地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勤工助学等),或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们能动力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他们不仅能够与更多地人交流,还可以缓解自身紧张、振奋精神;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增强归属感,获得尊重,让他们更有信心参加到大众活动中,帮助学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自卑。鼓励贫困学生拥有兴趣爱好,具备一定兴趣爱好的学生,不仅能使他们不断地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有时还会因为兴趣爱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共同话题,参加一下集体活动,借此可以倾诉内心的一些想法,缓解自己学习与生活上的部分压力。

(2)树立短期易于实现的目标。大部分人在获得满足后都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不例外。但是,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盲目地设立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使个体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设立的目标也不能实现,就会给他们一种挫败感。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过一个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根据公式可知,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增大成功或是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抱负水平偏高而挫折容忍力偏低,容易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严重挫折心理的形成。成功或许有许多制约因素,有时不是很容易做到,但可以通过适当地降低期望值,这样一个个小的成功就会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树立符合自身能力的短期易于实现的理想是使学生获得健康乐观的情绪的方法之一,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成就后,他们会更有自信面对大学生活中的短暂难题。

各高校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式、方法,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贫困,在高校期间建立起自强、自信、自尊,在毕业后通过自身努力战胜经济贫困,为社会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干.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心理扶贫”对策浅谈[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29):(39-42).

[2]郑坚彪.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J]. 企业导报,2012(06):218.

[3]成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爱集体教学设计下一篇:爱护家园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