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

2024-05-18

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精选17篇)

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篇

pulls

pull的用法:

pull的用法1:pull的基本意思是“拉,拖,扯”或“拔”,指不太费力地拖〔拉〕较轻的物体,有时还可引申表示“划(船)”。

pull的用法2:pull还可表示“拉过来”,指用手把某物用力地向自己的方向拉并使其移动,有时也可指扣动扳机,拉开关等,引申还可表示“赢得”“招来”“吸引”。

pull的用法3:pull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如果主语为物,其主动形式常含有被动意义。

pull的用法4:pull用作及物动词时,接名词、代词作宾语,还可接以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2篇

throw的用法:

throw的用法1:throw的基本意思是“投”“掷”“抛”,指用工具或徒手(弯曲臂肘)将物体以迅速发力的动作抛出,也可泛指任何推进动作,是日常用语,不带感情色彩。引申可表示“难住”“摔倒”“挺”“摆脱”“脱(皮)”“投射(光线,阴影)”“施加(影响)”等。

throw的用法2:throw既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接名词、代词作宾语,也可接双宾语(其间接宾语可以转化为介词to的宾语)。

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3篇

输入是促成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正面证据和负面反馈。正面证据为学习者提供了目标语模式 (target models) , 即符合目标语要求的语言形式, 它是语言学习最直接的途径。负面反馈是针对学习者的语误提供的反馈信息, 它对外语学习有着怎样的影响, 不同的外语学习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的影响下, 外语学习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来塑造外语发展 (Skinner 1957) 。具体说来, 就是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以免妨碍外语学习。到了七八十年代, 乔姆斯基 (1981) 的语言天赋论 (nativist 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 盛极一时。该理论认为, 正面证据可触发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 使其通过参数重设 (parameter resetting) 习得第二语言, 而负面反馈对于二语习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进入21世纪, 语言天赋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此时, 语言学习互动理论 (cognitive interactionist theories) (Long 1996) 深入人心, 多年的互动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 负面反馈对于消除语言错误、促进中介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有迹象表明, 互动研究正从过度关注负面反馈转而聚焦于互动中的正面证据, 并尝试着从正确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探寻二语习得的真正动因 (王初明2009;王启2012) 。对此, 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模式逐渐形成, 如“互动协同模式 (Pickering和Garrod 2004) ”“学伴用随原则 (王初明2009, 2011) ”等, 并影响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潮流和思路。然而, 迄今为止, 有关正面证据和负面反馈的对比研究却为数甚少, 且主要集中于正面证据与重铸 (recast) 的对比。

例 (1)

NNS:*Where do he work?

NS:Where does he work? (重铸)

NNS:Yeah.

NS:A local hospital

如例 (1) 所示, 重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负面反馈。说其特殊, 是因为它发生在错误的语言输出之后, 故本身就蕴含着提示学习者语言输出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负面信息;同时, 它又提供了正确的目标语重述, 即正面证据。因此, 重铸是正面证据与负面反馈的融合体, 所以早期的对比研究并非真正的正面证据与负面反馈的对比。此外, 这些研究都是以口头形式给出正面证据或负面反馈, 而口头输入需要学习者做出即时的认知加工和比较, 这对短时记忆的要求很高。因此, 口头输入对于中、低级外语水平学习者的促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反, 书面输入不会给学习者造成太多的认知和记忆上的负担。且迄今为止, 还未有研究对比过书面形式的正面证据与负面反馈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鉴于此, 本研究将深入考察书面形式的正面证据与负面反馈对于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 (下文中简称为“动词单三形式”) 形式的影响。

书面负面反馈有多种形式, 如直接反馈、间接反馈和元语言反馈等 (Ellis 2008) 。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间接反馈, 它是外语教学中最常见的反馈形式, 由于仅标示出错误而不提供正确形式, 因此可以鼓励学习者做假设验证 (hypothesis testing) , 继而进入深层次的内部加工, 固化正确的语言形式 (Ferris 2010) 。正面证据分为显、隐性两种。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隐性证据, 它是指在意义磋商为导向的、交互中提供的、未直接提醒学习者注意的正面证据 (王启2012) 。本研究将对比这两种输入形式的促学效果,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正面证据能否有效促进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负面反馈能否有效促进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二者的促学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二、目标结构:英语动词单三形式

决定一个语言形式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难易程度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形式、意义及形义匹配。在形式上, 英语动词单三形式“-s”是一种黏附词素 (bound morpheme) , 既不能单独存在, 也不能独立使用, 是一种非显性的语言特征, 很难被学习者注意。在意义上, 它传递的是抽象的人称/时态信息, 但由于主语及时间状语的存在, 这一信息成为交际中的冗余信息, 而常被学习者忽略。在形义匹配上, “-s”不仅表达人称/时态的概念, 同时与名词复数及名词所属格有着相同的形式, 故容易造成形义匹配上的困难。

鉴于上述分析, 动词单三形式应该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事实上, 已有研究证实, 即便是高级英语水平学习者, 他们正确产出动词单三形式的比率也并不理想 (Johnson&Newport 1989;Perkins&LarsenFreeman 1975;Wei 2000) 。而且, 当前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被试虽为高校英语学习者, 但他们在前测中的动词单三形式正确率仅为54%。因此, 我们有必要考察不同输入形式对于习得该语法特征的有效性。

三、实验设计

(一) 被试

实验被试为某专科学校二年级三个平行班的82名中国学生。实验前, 这些学生都参加了牛津大学英语水平等级测试 (Oxford Quick Placement Test) 。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 三个班的分数无显著差异, F (2, 79) =0.39, p=0.679, 均为中级英语水平。我们随机选取了一个正面证据班 (n=30) , 一个负面反馈班 (n=28) 和一个对照班 (n=24) 。

(二)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前测 (pretest) —干预 (treatment) —后测 (posttest) —延迟后测 (delayed posttest) ”的设计 (见图1) 。所有实验项目都在每周一次的综合英语课上进行, 每次课120分钟, 共持续了9周。第1周为前测, 第2至4周为干预阶段, 第5周和第9周分别为进行后测1与后测2。前测、后测1与后测2均包含快速听写、看图写作及语法改错三个测试任务。

干预为期3周, 具体程序如下:

对于正面证据班, 被试先阅读一篇题为“The daily life of a fresh student in America”的英语文章。为了突显有关动词单三形式的正面证据, 文中所有以单三形式出现的动词都加上了下画线;同时, 为了掩盖实验目的, 一些名词和形容词也加上了下画线。被试阅读完文章后会同实验人员一起讨论文章的内容, 而实验人员不会对文章的语言形式作任何讲解。随后, 实验人员要求被试以范文为例, 用一般现在时对应地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作文介绍中国学生一天的生活, 即“The daily life of my roommate”。在接下来的一周, 被试同样先阅读一篇题为“The climate in Britain”的文章, 文中以单三形式出现的动词都被加上了下画线。在与实验人员讨论完文章的内容后, 被试要用一般现在时对应地写一篇题为“The climate in Guangzhou”的作文。他们会在整个实验结束后收到两次作文的反馈。

对于间接反馈班, 被试先以“The daily life of my roommate”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英语作文介绍中国学生一天的生活, 时态为一般现在时;下课时上交作文。实验人员会针对作文中的动词单三形式错误提供负面反馈, 即在错误之处画线, 但不提供正确形式。为了掩盖实验目的, 实验人员还会额外修正几个其他类型的语言错误。第2周, 实验人员把标注反馈的作文发回给被试, 并给他们15分钟阅读, 实验人员不会对作文中的问题作任何讲解。随后, 被试开始新的写作任务, 即用一般现在时写一篇题为“The climate in Guangzhou”的作文, 并在随后一周收到作文的反馈。

对于对照班, 被试分别以“The daily life of my roommate”及“The climate in Guang zhou”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英语作文, 时态为一般现在时。他们会在整个实验结束后收到两次作文的反馈。

实验人员同实验所涉及班级的英语任课教师约定, 在整个实验阶段, 除实验干预外, 不额外提供被试有关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反馈或教学讲解, 以排除其他教学因素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 测量工具

1. 快速听写

测试材料为一篇150字左右的英语短文, 文中有15处内容被省去。实验人员通过多媒体设备外放将原文录音, 连续播放两次, 要求被试根据听到的内容将15处空白补充完整。空白中10处是测试项, 涉及了单三形式的动词, 如keeps、washes、likes、breaks1;另外5处是干扰项。评分时, 每个测试项2分。正确给出动词及其单三形式, 得2分;动词拼写错误, 但给出了单三形式, 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满分20分 (干扰项不计分) 。

2. 看图写作

该测试要求被试根据一套连续图片 (共计10张) , 用一般现在时写一篇200字的英语故事, 限时70分钟。评分员计算出每篇作文的动词单三形式使用正确率后, 第二位评分员随机抽取30%的作文做复评;评分员信度 (Cohen’s kappa) 值为0.96, 说明两位评分员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3. 语法改错

该测试有20道题, 被试需找出每题的错误并将其改正, 限时30分钟。20道题中有10道是测试项, 涉及动词单三形式错误, 其余为干扰项。评分时, 每个测试项1分 (干扰项不计分) , 满分10分。

4. 测量工具可靠性检验

快速听写、看图写作及语法改错均同时设计了三套试题供前测、后测1和后测2使用。为了检验三套试题的可比性, 我们对被试以外的20名中级英语水平学生进行了预测试。重复性方差分析检验显示, 这20名学生在每项测试三套试题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见表1) 。这表明, 每项测试的三套平行试题难度相当, 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四、实验结果

表2显示了各班在快速听写、看图写作及语法改错中的百分制得分情况。

对于快速听写, 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 三个班的前测分数无显著差异, F (2, 79) =1.02, p=0.367, 后测1与后测2的分数则存在显著差异:F (2, 79) =6.52, p=0.002;F (2, 79) =6.18, p=0.003。Scheffe事后检验进一步显示, 正面证据班和负面反馈班在后测1与后测2中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班, 而两个实验班之间无显著差异。

对于看图写作, 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 三个班的前测分数无显著差异, F (2, 79) =0.13, p=0.88;在后测1中, 三个班的分数存在显著差异, F (2, 79) =5.74, p=0.005, Scheffe事后检验进一步显示, 正面证据班和负面反馈班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班, 而两个实验班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后测2中, 三个班的分数无显著差异, F (2, 79) =2.56, p=0.084。

对于语法改错, 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 三个班的前测分数无显著差异, F (2, 79) =0.26, p=0.775;在后测1中, 三个班的分数存在显著差异, F (2, 79) =6.54, p=0.002, Scheffe事后检验进一步显示, 正面证据班和负面反馈班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班, 而两个实验班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后测2中, 三个班的分数无显著差异, F (2, 79) =1.02, p=0.366。

五、讨论

综合快速听写、看图写作及语法改错的测试结果, 三个班在前测中的分数无显著差异, 这说明他们在实验之初对于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处于同一水平。随后, 实验人员专注于动词单三形式错误, 分别提供两个实验班正面证据及负面反馈。结果显示, 两个实验班在快速听写后测1和后测2、看图写作后测1及语法改错后测1中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班, 且两个实验班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 正面证据和负面反馈可以同等程度地促进被试对于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 尤其在短期内的促学效果更为显著。

根据监察模式 (Monitor Model) (Krashen1978) , 只有在意义磋商为导向的交互中, 学习者无意识注意到的正面证据 (即隐性正面证据) , 才可以内化为学习者的二语知识。在本次实验中, 实验人员与正面证据班就范文内容进行协商互动, 这个过程会使被试无意识地将注意力转向范文的语言形式, 尤其是那些被突显的动词单三形式。因此, 本次实验所提供的正面证据是隐性正面证据;更重要的, 它是语言形式、语义、语境相互融合的正面证据, 这样的正面证据大大增加了语言形式学以致用的几率 (王初明2010) 。而且, 在随后的写作任务中, 这些正面证据作为现成的表达模板, 自然更易为被试直接摄取, 并逐渐内化为正确、得体的二语知识 (王启2012) 。

与隐形正面证据不同, 负面反馈可以直接引起被试对于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注意, 而这种注意能够激发认知比较,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当前对于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程度与目标语之间还存在差距 (noticing the gap) 。受试一旦注意到这种差距, 便有动力在接下来的语言输出中修正语言错误, 从而增强对于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由此可见, 输入和产出之间的差距或不对称性是产生语言学习拉平效应的源头, 是触发语言输出向语言输入看齐, 推动外语水平不断发展的潜在动因 (王初明2010) 。负面反馈的促学机理就在于它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输入与产出间的差距, 而这种差距正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不竭动力。

本次实验采用快速听写、看图写作及语法改错测量被试对于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情况。根据Sheen (2007) 及Ellis等 (2009) 的观点, 快速听写考察的是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 , 而看图写作和语法改错考察的是陈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陈述性知识是可以描述的知识, 在使用时, 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提取, 因此激活速度比较慢。陈述性知识在经过长期练习后可以转化成具有自动化特点的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比, 程序性知识难于掌握, 但习得后就不易销蚀 (参阅Skill Acquisition Theory (De Keyser 2007) ) 。本研究中, 看图写作和语法改错虽有时间限制, 但答题时间相对充裕, 不会给被试造成产出压力, 因而被试会有意识地提取大脑中的语法知识来完成测试任务, 而且充裕的时间保证了相关信息能被有效提取。所以, 看图写作和语法改错主要是考察陈述性知识。快速听写会给被试带来极大的产出压力, 而这种压力会迫使被试很难调动陈述性知识, 而主要依靠程序性知识来完成任务, 因此该测试主要是考察程序性知识。事实上, 本次实验结果也证实了上述推断, 被试的看图写作及语法改错分数总是显著高于快速听写分数, 这说明前两者考察的是相对容易掌握的陈述性知识, 而后者考察的是相对难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当实验人员提供被试正面证据和负面反馈时, 这些语言输入有效促进了被试在动词单三形式方面的陈述性及程序性知识的发展。陈述性知识易于掌握, 但遗忘也快。随着时间的推移, 之前语言输入所产生的激活效应逐渐衰退, 陈述性知识的发展停滞不前, 甚至会被逐渐遗忘。这恰好说明了为什么两个实验班在看图写作及语法改错后测1中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班, 但到了后测2, 其成绩大幅下滑, 与对照班之间已无显著差异了。与陈述性知识不同, 程序性知识一旦习得就不易销蚀。所以, 两个实验班在快速听写后测1和后测2中的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班。

六、结论

综上所述, 正面证据和负面反馈都能有效促进中国学生对于英语动词单三形式的掌握。虽然两种输入形式的促学机理不同, 但促学效果是一致的。正面证据作为语言形式、语义、语境的交融体, 可以催化学习者与语言输入发生协同, 从而保证他们日后可以流利正确地使用动词单三形式。负面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中介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距, 并在接下来的语言输出中对动词单三形式给予重视, 从而增强对其用法的掌握。

何为第三人称单数主语? 第4篇

一、 人称代词 he, she, it。例如: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他喜欢踢足球。

She is a good girl. 她是个好姑娘。

It looks like a ball. 它看起来像只球。

二、 单独用作主语的一个人名或称呼语,如 Jim, Kate, Miss Wang, Uncle Li, Father 等。例如:

Jim comes from England. 吉姆来自英国。

Miss Wang teaches us English. 王老师教我们英语。

Father often has lunch at home. 爸爸经常在家吃午饭。

三、 单独作主语的一个地名或物体名称,如 China, Hong Kong, Macao, English, coffee 等。例如:

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English isn’t easy to learn. 英语不容易学。

Coffee is my favourite drink. 咖啡是我最喜欢的饮料。

四、 可数名词的单数作主语。例如:

A boy often sits at the boor. 一个男孩经常坐在门口。

The book is mine. 这本书是我的。

五、 不可数名词作主语。例如: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glass. 玻璃杯里有些牛奶。

The bread is on the table. 面包在桌子上。

六、 指示代词 this, that 作主语。例如:

This is a computer. 这是一台电脑。

Whose bike is that? 那是谁的自行车?

七、 某年、某月、星期、日期、节假日名称等作主语。例如:

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星期日是一周的第一天。

June is the sixth month of the year. 六月份是一年的第六个月。

September 10 is Teachers’ Day. 九月十日是教师节。

八、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等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Is everyone here today? 今天大家都来了吗?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your bike. 你的自行车有毛病。

九、 one或one of + 复数名词/代词作主语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One of the students comes from Australia. 其中的一个学生来自澳大利亚。

She has two daughters. One is a teacher,the other is a doctor.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教师,另一个是医生。

十、 单个的数字、字母、单词或算式作主语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8” is a good number in China. 在中国“8”是个吉祥数字。

“B” is between “A” and “C”. “B”在“A”和“C”之间。

“You” is a pronoun. “You”是一个代词。

Two plus three is five. 二加三等于五。

十一、 当 and 连接的两个名词在意义上指同一个人或物时,视为第三人称单数。例如:

The teacher and writer is coming to our school tomorrow. 那位教師兼作家明天要到我们学校来。

discuss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5篇

discuss的用法:

discuss的用法1:discuss的基本意思是“谈论”,多指非正式地、友好地探讨或研究,尤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以交换内容或澄清问题。

discuss的用法2:discuss有时也可作“(心中)琢磨”解。

discuss的用法3:discuss多用作及物动词,可接名词、代词、带疑问词的动词不定式、动名词或wh-从句作宾语。偶尔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

persuade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6篇

persuade的用法:

persuade的用法1:persuade的基本意思是“说服”,指通过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的各种方法如劝说、辩论、恳求等,能使或已使某人相信某事或者接受某建议而做或不做某事。强调不仅“说”,而且使之“服”。假如只表示“说服”这种动作,而不知对方已经或者能否“服”,则不用persuade,应该用try〔want〕 to persuade。

persuade的用法2:persuade既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后可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作不及物动词时,主动形式常含有被动意义,即主语是被说服的对象,这种用法通常见于一般时态,并带 easily 之类的状语,说明“说服”的难易度。persuade还可接以动词不定式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persuade的用法3:persuade作“使相信,使确信”解时,其后可接of引出相信的内容。当of的宾语是that从句时, of须省略。

suffer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7篇

他们的医疗体系有很多不足:要排队等候,资源短缺,设备陈旧。

2. Manchester still suffers from urban blight and unacceptable poverty.

曼彻斯特仍然受到城区脏乱和严重贫困问题的困扰。

3. The text is good in parts, but suffers from discontinuity.

文章分开看还好,但是问题在于不连贯。

4. There are times when the book suffers from excessive authorial control.

该书曾几次受到作者过多的制约。

5. British industry suffers through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research.

研究投入不足让英国工业深受其害。

6. She suffers from bronchial asthma.

她患有支气管哮喘。

7. He suffers from a lack of self-regard.

他缺乏自尊。

8. She suffers from brain concussion.

她得了脑震荡.

9. He suffers from acute depression.

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

10. He suffers from backache.

他忍受背痛.

11. The old man suffers from respiratory diseases.

那位老人患呼吸道疾病.

12. The bank suffers while its officers benefit.

银行遭受损失,而它的高级职员们却得到好处.

13. She suffers from epileptic fits.

她有癫痫的毛病.

14. Japan often suffers from earthquakes.

日本时常遭受地震之苦.

15. The child suffers from measles.

第三人称叙述的探讨 第8篇

第三人称叙述历史悠久,使用范围也最广,人们也最熟悉。这种叙述显然比第一、第二人称更为方便,但不足之处是它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某种隔阂。它主要有这些类型 :

一、无限制的局外叙述

叙述者从无限制的局外入手叙述故事又可分为两种 :

(一)“一切全知晓”类型

它的特点是叙述者“一切全知”。叙述者对所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无一逃脱“如来佛的手掌心”。明确表达自己对事件和参与事件人物的看法和感情,甚至毫无约束的去评论人物的言行,以第一人称的“我”向读者说话。

比如亨利菲尔丁在《汤姆琼斯》第一卷中这样写道 :

“读者,在我们一起前进之前我想告诉您,就像我常做的那样——奥尔华绥先生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可是没有家庭——”

这种以“我”的方式出现作评价的写法在今天较少见, 它有讨好读者之嫌。

在这种类型的叙述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列夫 •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这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叙述者先发表了很长的议论。如果将之大幅度删除,丝毫不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同时,叙述者在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 :“‘……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 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里“ 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就明确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叙述者对当事人“全知全能”的表现。

(二)“一切部分知晓”的类型

这种方法可能更逼真一些,即“一切部分知晓”的全方位局外入手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是叙述者对于所叙述的人或事已不是“知己知彼”的“全知”了。往往是知道一半而对另一半“保留”。这种写法的优点在于它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造成作品的悬念,它还可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加以补充。

《包法利夫人》的写作就是这种叙述方式的代表。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冷淡、客观、漠然的态度处理主题。没有作者的赞扬、评价等。更没有向读者说教。它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心理分析或描写。小说中的议论成分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方式表现场景时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还可以让人物自己说话和行动。所以依然是全方位的叙述者。

二、有限制的局内叙述

如果说这种全方位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可以用“叙述者> 人物”的公式表示,那么第二种类型的有限制的局内叙述则可以用“叙述者 = 人物”的公式表示。这种叙述是借助某个人物的感官或意识去感知世界,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人物的视野就是叙述者的视野,对其他若物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猜度其思想和感情。小说人物叙述视角的叙述者就是人物本身,他可以由一个人物充当,也可以由多个人物共同充当。这又可分为 :

(一)单人物角度叙述

单人物角度叙述就是行动自始至终都是通过一个人物的思想活动反映出来的。我们只能从这个人物那里得到信息,叙述者不能告诉读者所不知道的东西,读者只能通过他的眼睛,以他的观点,而不是作者或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观点去观察所有其他的人物。作者仍是叙述者,但不能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自由的描述。通常这个单人物角度叙述者是作品中主要人物,叙述的就是以主人公的经历、活动以及内心世界, 并可叙述他自己对他人和外界事物的看法和反应。这种叙述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同时,由人物充当叙述者对人物的议论,比叙述者的议论更贴切,更有戏剧效果。但缺点是由于主人公是观察者,因而不能从外部客观地观察自己。 所以,主人公的形象往往显得不够生动。另外,由于不能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无法从内部细腻的刻画其他人物。 比如乔依斯的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就是这种写法的很好代表。

(二)多人物角度叙述

多人物角度的限制局内叙述则是在故事的叙述中叙述角度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比如《安娜 • 卡列尼娜》中, 作者通过很多人的眼睛来描绘安娜。所以,在这种叙述中除主要人物的视角外,还有多个次要人物,他们或以自己的经历、见解或以多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来对事件和人物进行叙述。这种叙述尤其在意识流作品中常见。

比如乔亿斯的《尤里西斯》的叙述,就没有局限于斯蒂芬一个人。开头写斯蒂芬的内心世界,然后写布鲁姆的意识流,最后又是毛莱的内心独白。一般说来多人物限制视角的叙述方式适用于长篇小说,而单人物角度叙述方式适用于短篇小说。

三、有限制的局外全知叙述

在这里与多人物有限制的局内角度叙述非常相似的一种叙述方法值得特别关注。即有限制的局外全知叙述视角。 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自由进入所有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在这里作为观察者的作者同故事中人物作为观察者是不同的。前者看到的更多,知道的更广。尽管他们社从外部来表现这些人物的,但就外部行动而言,他仍然是全知的作者。他可以同他的人物一起出现在任何地方,即使他不在场,他也能知道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但后者,即故事中人物作为叙述者,他必须亲自出现在场景中才能知道,否则就由其他人来告诉他。

比如契诃夫的小说《吻》。我们主要是通过叙述者的眼睛看这个庄园。然后,落到一个驼背矮小军官的身上,我们现在通过这个军官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作者进到这个人物的内心向我们展示他的思想。作者以这个军官作为媒介,实际自己充当叙述者,而不是这个军官充当叙述者。作者在这里是全知的,但落脚点是这个军官。所以,作者充当叙述者的视角有时有限制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的言语展开,即作者披着故事中人物的外衣,以第一人称进行概述。

四、戏剧的或纯粹外部的叙述

这种种叙述方式较少见,那实际上是叙事。即它是试图以绝对的客观态度和方式进行创作,丝毫看不出作者的情感,给人以残酷的印象。这种方式不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如海明威的《凶手》:

“我告诉你,”麦克斯说。“我们要去杀死一个瑞典人。 你认识一个叫奥勒 • 安德森的大个子瑞典人吗”?

“……你们为什么要去杀死他,他对你们作了什么事”?

“他从来没有机会同我们打交道,他没见过我们”。

“他马上就能见我们一次,但只有这一次。”阿尔在厨房里说。这部作品中全是场景描写,读来象剧本。这种纯粹的客观写作不适合人物心理描写,也不允许有作家的分析,以及不允许有内心独白或诸如“他想”、“他自言自语”等语言的出现。语言同戏剧中的语言一样,全部行为都历历在目。 所以,我们把这种小说创作方式称为戏剧的或纯粹外部的叙述视角。

叙述是一门学问,绝对的全知全能、不受限制和完全客观、纯粹超然的叙述是两个极端,它们只不过是文学创作的 “企图”。根据艺术家的艺术构想,选取恰当的叙述视角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的表达至关重要,也是展现成熟、高明艺术家才能的试金石。

摘要:叙述是一门学问,是艺术家创造文本的过程,它隐含着艺术家叙述事件的叙述视角。各种叙述中第三人称叙述使用范围最广,也最值得研究。

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9篇

关键词:一般现在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句酷批改网;预测

简介

总所周知,中文里面是没有动词的变形这一概念的,受中文思维的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这一第二语言的时候,不管已经学习了多久,多多少少还是会出现一般现在时下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缺失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可以说每一个英语二语习得者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并且依据批改网上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学生的作文表达中,最常出现的语法错误也是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缺失。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做出大胆猜测,随着中西交流的普遍性更加深化,英语二语习得人群数量更大,会不会出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逐渐消失的可能呢?

1.英语的发展史

英语经历了三大发展过程,语言学家们将这三大发展过程划分为古英语(公元450-1100年),中古英语(公元1100-1500年),和现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今)。

古英语在发音、书法、词汇、句法等方面都与现代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动词也是靠词尾变化来表示人称、数、时态和语气的。所有的动词分为两类:弱式动词(相当于现在的规则动词)和强式动词(相当于现在的不规则动词)。中古英语时期动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大量词尾变化显著消失。动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动词的人称变位基本消失,保留在当今英语中只有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的词尾变化;另一个变化是几乎有1/3的强式动词转化为弱式动词,使得多数英语动词成为规则动词。在早期现代英语时期英语的曲折形式继续消失。比如在中国英语时期,动词的祈使语气仍有词尾变化,而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动词祈使语气中的曲折变化就被动词原形取代了。这个时期定冠词the的所有复数形式tho到了16世纪已经消失。

不光是语法,英语的语音(元音发音舌位都比以前有所提高),语义(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等),词汇(合成法构词法,旧词新义)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英语是在不断变化的,尤其是英语的动词形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定冠词the的复数形式最终消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2.基于句酷批改网的错误汇总分析

句酷批改网(www.pigai.org)是基于语料库和云计算的英语作文自动批改在线服务,旨在提高老师批改英语作文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批改网的原理是比较学生作文和标准语料库之间的距离,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将这一差距以分数体现出来,并且还会给出相应的总评和按句点评。批改网通过比对语料库对学生作文生成评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高分句型和易混词汇等的反馈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反馈指导进行自助作文修改,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1]学生在使用批改网写作提交之后会自动生成分数,总评及按句点评。

根据批改网的错误汇总中发现,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缺失现象及中式英语表现尤其明显,特别是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所以不难猜测,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或翻译时都难以避免中文思维的影响,当然这种现象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是逐渐递减,但并没有完全消失。笔者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英语专业,已过专八及CATTI3)进行调查时发现,即使这些同学英语水平已经相当可以了,但在使用批改网进行中英翻译或写作时仍然会犯此类错误。

根据“批改网作文库各类英语写作常见错误汇总—雅思战队”[]统计,其中“动词形式不当”也是中国学生犯错的主要现象之一:“动词形式不当常见的类型有时态错误、单复数错误(尤其注意第三人称单数和复数名词出现的情况)”。以下图片是从句酷上随机抽取一名已过六级的学生作文批改结果:

从图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名学生虽然已经过了英语6级,但是仍然会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主谓一致这样的错误。

2.1中国学生受中式思维的影响较深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思维方式套用于英语语言规则与表达之中,受汉语相应文化背景知识影响的、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干扰的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语言。[]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动词点人称单数的缺失。由于中文中并没有动词第三人称要加-s或-es的使用规则,所以中国英语二语习得者,尤其在初学阶段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丢失,导致主谓不一致。特别是进行汉译英翻译时,尤其口译,这种错误的概率更大。

3.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消失的合理性猜测及假设

3.1国际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语言的交流是促成时代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之一,更是国际间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众所周知,交流是双向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创造出了一系列在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词汇,例如汉语中嵌入了像“伊妹儿”,“麦克风”“比基尼”这样的“洋文洋句”,而中国特色词汇也在交流中融进了英文,比如“Kongfu”“Tofu”“Taiji”等等。此外,一些中式英语也逐渐被西方人接受,最典型的就是“Long time no see”这样的从一开始被认为是错误的而被渐渐接受的语法上的变化。由此可见,语言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中西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双方语言上的变化会越来越多。并且,像中文这样没有动词第一、二、三人称单数之分的语言,在英语习得时也会经常丢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词缀,同中国学生一样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中文或者像中文一样没有第三人称单数或时态的其他语种也会对英语母语者产生一些负迁移。甚至在一些美剧或访谈中时常会看到英语母语人士在讲话时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缺失现象,因此更加猜测动词第三人称单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逐渐被动词原形取代,不再进行区分。

3.2–s或-es表现形式的取消

笔者进行大胆假设,将-s或-es的表现形式去掉,看是否会对英语母语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例如:John play football;she teach English按照正常逻辑这两个句子很显然是错误的,但笔者拿着这两个句子以口语和书面形式采访了十几位英语母语者,其中包括留学生,教授等,在口语交流或书面语中,他们很自然地理解了我想表达的意思,然后告诉我这个句子错了。由此,笔者认为,将-s或-es的表现形式去掉并没有对句意表达造成很大的影响。

4.总结

纵观英语的发展历程,所产生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无不都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汇融合的结果,只有这样语言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中英文双语的转换本质上也是两大语系之间的转换,因此存在一定的跨度。而针对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二语习得的时候所犯的普遍的错误基于语料库批改网从而做出了大胆假设与推测——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会逐步消失。虽然这个假设还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来进行验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全球化只会加快这种进程。因此笔者相信,在未来的英语发展中,英语语法将会逐渐进化成为更精简的语法形式,从而更加有利于英语习得者的学习,首先进行改变的就是现在时中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省略。笔者认为,现在时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发展而逐渐退化直至消失。

参考文献:

[1]批改网使用手册—4.00.http://bbs.pigai.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156

[2]http://www.51pigai.com/bbs/91098

[3]葛传榘.漫谈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4]李英敏:英语语言史点滴[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

[5]盘群:英语的国际化历程研究[J].2008.10

[6]吴筱明:基于句酷批改网的英语写作“中式英语”的对策研究.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25(3).

[7]蔡凉凉:中国中学生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习得调查.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14.06

use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0篇

use的词组短语:

make use of 使用,利用

in use 在使用中

of use 有用

use in 用于;…的效用

resign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1篇

resign的用法:

resign的用法1:resign的基本意思是“放弃”,指有意地或不情愿地作出牺牲,主要指“辞职”。resign还可表示“听任”,指克制自己而对不可避免的事情的认可。

resign的用法2:resign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多接表示职务的名词作简单宾语,可用于被动结构。

resign的用法3:resign可接反身代词作宾语,意思是“顺从于,屈从于”,其后常接介词to。

resign的用法4:resign作“把…交〔托给〕…”解时也常与介词to等搭配。

post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2篇

post的用法:

post的用法1:post作“张贴”解时,用作及物动词,接表示张贴物或内容的名词或代词作宾语,引申表示“宣布”“公告”时,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也可接以as短语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post的用法2:post作“邮寄”解时,可接双宾语,其间接宾语可以转化为介词to的宾语。

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3篇

在语言使用中, 不同人称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和主观情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接收者也需要通过对相应的社交语境进行充分把握, 从而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 意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 在话语中恰当地表达各自思想的言语行为 (何自然, 1988) 。

学术论文是作者通报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它反映了研究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赵有斌, 2001) 。以往对学术论文的研究多将其视为一种特殊体裁, 对学术论文及其各部分从体裁角度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 (Brett, 1994;Holmes, 1997;Nwogu, 1997;Post eguillo, 1999) , 但是关于学术论文这种特定体裁中人称的专门研究几乎没有。根据Myers, 在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通常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 (Myers, 1989) 。我们通过人称的选择揭示论文作者在学术社交场合中对与接收者关系及态度的定位, 即传达社交意图。

在研究学术论文人称社交指示的基础上, 本文对英汉学术论文进行了横向对比。中西论文写作者深受不同文化系统和写作规范的熏陶和影响, 对人称在社交场合的选择应该有所差异。本文所选用的二十篇中文学术论文和英文学术论文分别来自CNKI和国外五个领域专业协会期刊。所涉及的五个领域分别为语言学, 物理学, 化学, 医学和计算机科学, 其中每个领域各选取五篇论文。

2. 人称指示语

人称指示语是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何自然, 1988) 。陈治安对其的定义为“对编码与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者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 (陈治安&彭宣维, 1994) 。由此可见凡是在交际中参与者之间彼此称呼所用的符号都可以归为人称指示语。黄国文 (黄国文, 1999) 曾经对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进行了探索。他认为人称代词“所指和用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1) 无标记用法, (2) 有标记用法。所谓无标记用法指的是一般的、惯常的或约定的用法……所谓有标记用法指的是特殊的、个别的、例外的或不常见的用法”。黄国文指出标记性是有程度之分的, 因为这里所列出来的标记或无标记是主观的。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称代词的标记性也随着不同使用语境而有程度之分, 标记性过强则可能造成在该语境的交际失败。

3. 社交指示

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孙飞凤, 2006;田海龙, 2001) :其一为人称代词的语法词法研究, 即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 如Muhlhausler&Harre (Muhlhausler&Harre, 1990) 和陈治安 (陈治安&彭宣维, 1994) 。其二为人称代词的篇章连贯性问题, 如Halliday&Hasan (Halliday&Hasan, 1976) 和黄国文 (黄国文, 1999) 。其三为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用, 及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研究;最后为将人称代词置身于社会语境之中, 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

本研究涉及到对人称代词在学术语境下以及在中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研究, 我们需要考察论文作者在学术语境下对自己与读者身份和关系的定位以及态度。国内类似于此的研究有黄国文 (黄国文, 1999) , 陈治安&彭宣维 (陈治安&彭宣维, 1994) , 孙飞凤 (孙飞凤, 2006) 以及杜小红 (杜小红, 2003) 。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是通过对具体句子结合情景进行讨论, 对说话人在该语境下的选择的意图和功能进行分析。他们都认为语境是理解不同人称代词使用的关键, 只有充分把握具体语境, 才能理解说话人对于人称代词选用的复杂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 陈治安和彭宣维在其论文结论中提出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的理念。他们在文中通过隐喻动态考虑人称代词使用与具体语境的关系, 认为对人称代词动态的研究已经“覆盖了人们在‘社交指示语’这一术语下讨论的绝大部分语言事实, 而且这些事实也的确是反映语言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人称指示信息的。”根据他们所说, 这样可以使人称代词与语境之间的问题更加简化清楚, 同时也符合语用学一贯将语言现象置于动态语境中考察的方法。

我们认为, 无论保留“社交指示语”或者取消“社交指示语”这一称谓, 都无法改变语言交际中说话人根据社交需求灵活地选取人称这一复杂现象, 而分歧却存在于对这一语言现象解释的过程中。陈治安先生引入隐喻来说明“社交指示”不过是人称代词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进化而已。在本文中, 我们只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 所以在此支持用“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这一语言现象。

4. 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

第三人称不仅包括封闭的代词系统, 还包括其他各种第三人称短语。通过语料检索第三人称代词, 我们发现很少有标记性用法存在, 而第三人称短语的使用却存在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本文选取了学术论文中常见的第三人称短语作为代表进行研究, 如“本文或本研究”, “笔者或作者”以及一些指称短语。英文论文选取与中文对应的第三人称短语。

在中英学术论文中, 我们经常见到用第三人称短语指代第一人称的情况。下面的例子均为这一社交指示用法:

(1) 但笔者深入考察相关文献, 发现对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2) 笔者比较扳机点与穴位后认为扳机点与阿是穴十分类似因此可以把扳机点看作阿是穴的现代医学解释。

(3) 作者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并建议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充分把握面子的文化……

(4) 本文旨在探析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新矛盾新冲击和新挑战, 为从伦理学角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5) 本研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采用书面话语完型法 (DCT) 的问卷方式收集语料。

(6) 下文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7) 3.2节按先行语的句位分布分出LDR与先行语的三种回指关联式。为描述与讨论的便利起见, 这里从不同侧面划分三类篇章回指式。

(8)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use of personalized short text messages (SMS) to reduce snacking.

(9)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valuation of the exposure assessment process.

(10) Some recent work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call for an epistemological change.

(11) Figure 2 provides a list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openings and closings of the twenty-five speeches together with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上面所有例子实现了保证论文客观与权威性的社交指示功能。作者作为所有陈述或者观点的发起者使用第三人称短语来指称自己, 减少了论文的主观性。同时, 类似于“本文”“本研究”或“3.2节”等此类用法也实现了论文的简洁性, 使用完整的表达会使行文冗长繁琐。比如例 (6) 的完整表达为“在下文中我们重点分析其对伊斯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同时, 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类似社交指示功能的第三人称内部互用现象:

(1) 根据F值和P值分析, 调查组倾向对他者面子和相互面子的维护, 对比组倾向对自我面子的维护。

(2) 传统哲学观认为, 对概念进行定义就是把概念分析成为其各个组成部分 (constituents) , 反过来, 这些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组合也就构成了概念本身。

(1) 和 (2) 中的用法均使用一个抽象的第三人称短语来指代对应的群体。如上面的用法一样, 这种指代用法实现了论文的客观性和简洁性的功能。

5. 结束语

set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4篇

set的用法1:set的基本意思是“放,搁”,指为了明确的目的而将某人或某物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或使其处于某种状态。引申可指“使凝固,使变坚固”“确定,制定”“估计,评价”“调整,对准”“使某人〔某物〕开始做某事〔发生作用〕”“树立,创造”“镶嵌,点缀”“谱曲,设置”“排字”等。

set的用法2:set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后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有时可接双宾语,其间接宾语可转化成介词for或to的宾语。set还可接以形容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或现在分词充当宾语补足语的复合宾语。set可用于被动结构。

cure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5篇

cure的用法:

cure的用法1:cure的基本意思是“治愈”,指用药物治愈某人的病。此时cure并不表示动作,而表示治愈的结果。引申可指“矫正某人的不良行为”。

cure的用法2:cure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主语是人,宾语一般为患者,后接of引出疾病; 主语为药物时,宾语多为疾病或不良行为。cure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可用病、伤、恶习作主语,其主动形式含有被动意义; 以药物或疗法作主语时,意为“有疗效”“可治愈”。

cure的用法3:cure还可作“保存”解,指用腌、晒、烤等方法保存食物、动物皮毛或烟草等。

update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6篇

地图需要经常修订.

2. He has also been asked to write a program that updates their files.

还要求编写一个程序,用来不断更新他们的文件.

3. Kernel updates take effect when you reboot the system.

内核升级需要重启系统才会生效.

4. Student - constructed virtual worlds were bank note updates and calls from Aunt Sheila.

事实上,那些由学生们建造起来的虚拟世界,也会让Sheila姑姑 的钞票无法更新,或者没法打电话.

5. Ad Service: Unsupported schema version. Please check for product updates.

广告服务: 不支持的架构版本. 请检查产品更新.

6. Specifies whether or not direct updates are allowed against system tables.

指定是否允许直接对系统表进行更新.

7. Maintains and updates sales records manually and electronically as required.

手工或是用电脑保留和更新销售记录.

8. No more memory is available for security information updates.

无更多可用的内存以更新安全信息.

9. Get updates on game cancellations, scores and more right to your inbox.

就在比赛取消, 分数和更多上得到更改到你的收件箱.

10. You also specify how often the application checks for updates.

您也可以指定应用程式检查更新的频率.

11. Yes, your half - dozen closest friends can read your vacation updates.

不错, 你那几个最好的朋友可以阅读你的度假情况.

12. The animation curve updates so that the keys connect via straight lines.

动画曲线更新资料以至于各帧以直线连接.

13. Please check with your hardware device. vendor for any driver updates.

请检查你的硬件驱动. 或者进行驱动更新.

14. Allows or disallows text updates in the status bar.

允许或不允许状态栏中的文本更新.

15. Some even offer a subscription service with quarterly or even monthly updates.

pull的第三人称单数 第17篇

例 (1) (1) he Gryffindor first years followed Percy through the chattering crowds, out of the Great Hall, and up the marble staircase....

(2) They climbed more staircases, yawning and dragging their feet, and Harry was just wondering how much farther they had to go when they came to to a sudden halt.

(3) A bundle of walking sticks was floating in midair ahead of them, and as Percy took a step toward them they started throwing themselves at him.

“Peeves, ”Percy whispered to the first years.“A poltergeist.”He raised his voice, “Peeves———show yourself.”

...There was a pop, and a little man with wicked, dark eyes and a wide mouth appeared, floating cross-legged in the air, clutching the walking sticks. (P103, 本文中所引例子皆出自J·K罗琳的Harry Por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及苏农所译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译文) (原译) 格兰芬多的一年级新生跟着帕西, 穿过嘈杂的人群, 走出餐厅, 登上大理石楼梯。……他们哈欠连天, 拖着沉重的脚步又爬了许多楼梯。哈利正在纳闷, 不知他们还要走多久, 这时, 前边的人突然停了下来。

在他们前面, 一捆手杖在半空中飘荡, 帕西距后边的人仅一步之遥, 于是后面的人都纷纷朝他扑倒下去。

“是皮皮鬼, ”帕西小声对一年级新生说, “一个专门喜欢恶作剧的幽灵。”又抢高嗓门说:“皮皮鬼———显形吧。”

……噗的一声, 突然冒出一个小矮人, 一对邪恶的黑眼睛, 一张大嘴, 盘腿在半空中飘荡, 双手牢牢抓着那捆手杖。

第一段中, 有四个人称代词, 三个“they”, 一个“their”, 它们指“Gryffindor first years”和“Percy”。通过上下语境, 我们很容易知道第三个人称代词指代的内容。然而, 第二段中的人称代词指代的内容不清晰。

第二段中, 主语是“a bundle of walking sticks”, 第一句话中, “them”是宾语, 指的是“Gryffindor first years”和“Percy”, 前后两个句子由“and”连接。根据语境, 我们知道, Percy向着拐杖的方向迈出一步, 而拐杖由Peeves控制, Percy向前时, Peeves将拐杖扔向了他。因此, “they”和“themselves”指的是拐杖。最后一个人称代词“him”指Percy, 译者对“took a step”理解错误, 将“them”, “they”, “themselves”译为“后面的人了”。这一失误使得读者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 也使得上下译文不能衔接。

1. 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

回指 (anaphora) 一词源于古希腊语, 是指如下的一种语言现象, 即一个 (往往是简略的) 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篇章中 (通常是上文已出现过的, 但也不排除是下文中的) 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事物或意义。前一个语言表达式称为回指语, 后一个语言表达式称为先行语。

例 (2) Mr.Dursley was the director of a firm called Grunnings, which made drills.He was a big, beefy man with hardly any neck, although he did have a very large mustache. (P1)

(译文) 弗农·德思礼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宁的公司做主管, 公司生产钻机。他高大魁梧, 胖得几乎连脖子都没有了, 却蓄着一脸大胡子。 (P1)

此句为典型的回指句。本句为描写句, 句子的开始, 作者介绍了主人此句的主人公德思礼。第二句中, 作者对该人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句话里, 作者用“他”而非“德思礼”。“德思礼”这个词已在第一句中介绍过, 读者便知第二句中的“he”所指代的内容是德思礼, 为了避免重复, 作者用了“他”。

然而, 在译文中, 译者并未省译第二句中的“he”。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多不同, 它们也有相同之处。汉语中的主语有时不能省略。此例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由句号分开, 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句子, 应该有自己的主语。

2. 第三人称代词的下指

除了回指, 第三人称代词还用于下指。下指是相对于回指而言的。它前指后面出现的成分, 所指和被指之间在结构上没有联系。准确地说, 人称代词仅在以下结构框架内下指, 它不影响文章的衔接。

例 (3) Nothing like this man had ever been seen on Privet Drive.He was tall, thin, and very old, judging by the silver of his hair and beard, ...He was wearing long robes, a purple cloak that...His blue eyes were light, bright, and sparkling behind half-moon spectacles and his nose was very long and crooked, ...This man’s name was Albus Dumbledore. (P6)

(译文) 女贞路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男人。他个子瘦高, 银发和银须长到都能够塞到腰带里了, ……他穿一件长袍, 披一件拖到地的紫色斗蓬, ……半月形的眼镜后边一对湛蓝湛蓝的明亮眼睛闪闪放光, ……他的名字叫阿不思·邓不利多。 (P5)

当我们读此段落时, 从上下文中便知道“this man”在上一段中已出现过。英语版本中, 作者用“a man”作主语, 男子的名字在段落的开头并未出现。作者对男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从他的身高到服装、面貌。因此, 我们便在脑海里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描写之后, 作者告诉了我们此人的名字———阿不思·邓不利多。尽管阿不思·邓不利多不是本小说的男一号, 但他为主角哈利的出场奠定了基础。从技术层面上来说, 此例属下指。

3. 结语

上一篇:我读莫言下一篇:路口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