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2024-07-14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精选9篇)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第1篇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山行教案作业

题(鄂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一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块儿背上行囊到山中去走一走,我们现在就在诗人的指引下出发吧!

二、初读课文,总体把握。

.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指导学生断句。

3.根据正确的断句方法,齐读。

4.默读,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5.全班讨论,解决字、词义。

6.再次齐读。

三、分析诗意

出示前两句诗的图文。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白云生处)

.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登上了高山,抬头远望,山上白云飘荡的地方住着人家。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后两句诗的图文。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

.自由读这两句诗,提出疑问。

2.小组讨论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总结: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5.指名说两句诗的意思。

6.齐读两句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总结提高,积累背诵

.齐读课文,想想全诗大意。

2.指导学生看插图,指导学生说说大意。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4.畅谈学后所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杜牧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傍晚的枫林晚景,那霜打后的枫叶红得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板书设计】

白云生处

红于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作者介绍】

唐朝杰出诗人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山行》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第2篇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3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这么动人的旋律,谁能吟诵古诗给大家听听?

2.看,诗歌乐园的大门打开了。

二、借助情景图,认字读词

.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里是芙蓉山。诗人刘长卿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恰好遇上一场大雪,于是借宿在别人家里。他写了一首诗,板书,读题。(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想知道诗里写了什么吗?把书上的字认准吧。

5.反馈。检查生字读音。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找到这首诗的书签。

2.自由朗读古诗。

3.你们都读得这么好。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反馈。

四、进入诗境,品读古诗

.你们真像小诗人。师范读。

2.读古诗要边读边想象,第一句是我们一起去芙蓉山看看吧!

3.(多媒体播放画面)你们看到什么?

(日暮苍山远

白屋贫天寒)(板书:远贫)

4.师描述。范读。

5.看着图,你们也来读读。

6.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7.赛读。

8.(多媒体播放图画)师描述第二句诗意。你想到了什么?

(柴门犬吠归人)(板书:吠归)

9.主人回家后,你对他说什么?演一演吧。

0.学生练读,多种形式读。

五、充分读诗,熟读成诵。

.齐读古诗。

2.读给同桌听。

3.全班展示。

4.尝试背诵。指名背诵。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刘长卿领略了大雪天的,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刘长卿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意思是:傍晚时候迎着风雪,走在山路上,只感觉青山遥远迷离,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贫苦人家的小茅屋,只好安顿下来。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背诵诗歌。欣赏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所闻,感受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初任转运使判官,因得罪权贵,下狱姑苏。至德三年,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尉。在赴任途中和到达南巴后,刘长卿写了十多首诗,抒发其对被贬蛮荒的愤懑之情和旅途、住所的孤单寂寞之感。《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其中4首。在任南巴县尉期间,刘长卿除借吟诗解闷外,还倡办县学,作育人才,为发展南巴的文化教育事业出了力。数年后,刘长卿迁任睦州司马,后再任随州刺史。唐建中元年,刘长卿终老任所,享年72岁。长卿工于诗,内容多为政治上的失意和流连风景之作,少有涉及当时国家战乱者。擅长五律,其诗韵调流畅,词语精练,句意清新,不在大历十才子之下,有诗集《刘随州集》传世。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第3篇

一、诵读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1.诗之本:字正腔圆

南宋朱熹对于古诗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也就是说, 在古诗诵读中首先是要读正确, 做到字字落实, 不可将字读错, 也不可随意地加字、漏字、换字。其次, 是要读准字音。这里的字音包括语调和语音。语调准是指四声调咬准、咬到位。例如在教学《春晓》时, “晓 (xiǎo) ”字为第三声上声, 读的时候要读得圆润饱满, 如果读时只读一半, 韵味就缩减了。语音准是指要读准字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例如在教学《小池》时, “露”和“柔”两个字的声母是学生经常弄混的边音“l”和翘舌音“r”。教师带着学生做手势, 念顺口溜:舌头平平露露露, 舌头翘起柔柔柔, 接着又让学生给字组词, 这样学生区分这两个字时便有了发音上的意识。所以说, 诵读古诗时, 读得字正腔圆是基础。教师应该把好“严”字关, 做到字字饱满响亮, 读准读通。

2.诗之韵:朗朗上口

古典诗歌, 讲求韵律节奏, 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形成韵律, 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 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 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 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

从低段开始,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应该让学生学会大体地把握古诗的朗读停顿, 渗透不同格律诗的节拍规律, 引导学生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宿新市徐公店》中运用了七言诗的“2221”式停顿:篱落/疏疏/一径/深, 《小池》中则运用了“2212”式停顿:树阴/照水/爱/晴柔。又如五言诗中的“221”式——春眠/不觉/晓, “212”式——举头/望/明月。每一首古诗都像闻一多先生所说“带着镣铐”在跳舞, 明确的停顿不仅划分了词组, 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也增加了诵读时的韵味。

古代的私塾先生经常带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 其实是在用一种体态语言给学生们打拍子,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感受节奏。师生可以采取“接龙读”和“对读”的方式, 还可以通过拍手、摇头等身体语言来展开诵读, 来感受古诗的断词顿句。在学生能背诵古诗的情况下, 要求他们能模仿老师进行“平声长, 仄声短”的吟诵, 有时还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 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能对诗词如歌的音律有“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的真切体验。

3.诗之魂:有声有色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 要懂得这种符号, 只是识字还不够, 要在字里, 见出意象来, 听出音乐来, 领略出情味来。”可见, 诵读古诗最高的境界是将诗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情感美融合在一起“读”出来。低年级学生很难去具体地表达诗人的心境, 也很难身临其境地去想象诗人深层次的内涵。但他们能够在不断的诵读中, 抽丝剥茧一般慢慢地靠拢诗人的情感, 即便这样的情感是似懂非懂的, 但在诵读中这样的情感是能够得以渗透的。

二、在古诗教学中促进诵读的有效策略

低年级古诗的诵读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步骤可循, 但细数人教版一、二年级所选的古诗, 我们却发现15首古诗各有千秋, 整理归纳所有低年级古诗, 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写景类古诗、叙事类古诗、抒情类古诗。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古诗, 有效地进行诵读教学呢?

1.写景类古诗——读在“境”中

写景类的古诗就像一幅画一般, 记录着诗人眼里看到的旖旎美景。这一类古诗大多有丰富的意向和多彩的颜色, 仿佛浸润在山水画中一样。例如杜甫《绝句》中的黄鹂、白露、青天、万里船、千秋雪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江南的秀丽画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将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描绘得淋漓尽致;杨万里笔下的《宿新市徐公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春天的黄花飞蝶……在教学这一类古诗时, 要充分利用图片与音乐的资源, 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品读。例如在教学《山行》一诗时, 为了解决“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诗, 可以巧妙地运用插图:让学生读前两句诗, 看看插图中还少了什么, 然后指导老师把远山、白云、房子等补画上去。当学生通过插图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后, 诵读时便有了很高的积极性。除了通过课文的插图激发学生的诵读外,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景物自己动手画一画。在边画边理解的基础上, 学生读起来会更加有滋有味。

2.叙事类古诗——读藏“事”中

叙事类的诗歌好像浓缩的小品一般值得玩味。诗人用最简洁的字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物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一个表情, 一句话语, 一个动作都处处透露着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在教学这一类诗歌时, 要让学生产生换位思考的情感, 发挥内心真实的情感, 从而读出诗的味道, 品出小品里的精彩。如袁枚的《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位牧童和一只蝉之间有趣的故事。教师设计了“抓蝉”的情境, 让学生用“诵读”的网兜去抓, 生动活泼, 富有创意: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 特别想把它捉回家, 于是, 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谁来读一读? (一生大声地读“歌声振林樾”)

师:哎呀, 蝉儿飞跑了, 你太大声了, 能再读一读吗? (生进入情境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注意, 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声轻轻地读)

细细咀嚼这个教学片段, 看着教师带着一群学生快乐地抓蝉, 就感受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这位教师在抓蝉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学生诵读这句诗的方法, 也真正地带着学生进入到了情境中, 感受到了牧童与蝉之间的动静关系。

3.抒情类古诗——读蕴“悟”中

抒情类的古诗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是三类古诗中最难的一种。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对于年幼的他们来说过于深奥。所以在教学这一类古诗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 不求甚解”。也就是说, 不需要让学生彻底弄清楚诗人究竟怀抱怎样的情感, 只要让学生能够懵懵懂懂地明白诗人的意思即可。

(1) 了解诗人添感悟

一首古诗, 诗人在创作时, 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在欣赏这一类抒情诗时, 要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诗人写这首诗时发生的故事和背景。例如教学《赠汪伦》时, 教师补充了汪伦如何用“九百里桃花酒”的传说将李白骗来, 并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教学《赠刘景文》时, 补充刘景文的相关背景, 让学生明白苏轼和刘景文之间深厚的友情。

(2) 发挥想象增体悟

想象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 虽然不能够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意思, 但却能在教师的引导下, 体会到这一类抒情古诗中景的美, 语言的美, 并从这些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化为一声声稚嫩的诵读之声。例如在教学《春晓》时教师旁白: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 你躺在暖暖的被窝里, 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想起昨夜风声紧, 雨声潇潇, 闭上眼睛的这会儿,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在教师如诗如画的语言中, 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有的学生说好像听到了小鸟们在枝头互相打招呼的声音, 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春风将花瓣带向了远方, 看到了枝条抽出了一片新绿……在有了这些想象后, 教师再请学生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们便渐渐地读出了味道。

低年级古诗诵读方法例谈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诵读方法;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我一直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其中特别注意了古诗诵读方法的研究。在古诗教学中,我时刻关注课标和教学参考用书中提出的要求与教学建议。2011版语文课标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提到: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而教学参考用书提到的建议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指导朗读古诗上。

根据课标和教学参考用书中提到的要求及建议,经过长期实践,最终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方法,那就是“低年级古诗诵读六步法”:1.借助拼音,读准诗文;2.范读引路,感染学生;3.情境渲染,读懂诗意;4.自读自悟,尊重学生;5.品读引读,读出诗情;6.多种方式,读透诗心。

多好的理论必须由实践做支撑,那就让我以二年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为课例,具体谈谈低年级古诗诵读六步法的具体运用。

一、借助拼音,读准诗文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

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进行第一步时,主要是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朗读古诗上。鼓励学生只要敢于朗读就是好样的,争取做到读正确。

二、范读引路,感染学生

(设计意图:感受古诗韵味,朗读熏陶)

1.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听时要仔细听,老师要和你们比赛读。)(教师播放录音的用意是:师生听录音,学生此时已经走进古诗,一心想读好古诗。)

2.教师先配乐范读(首先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才能产生读的愿望,这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

3.师生再赛读:先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师生再配乐赛读古诗。

进行到第二步时,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都想大显身手,放声朗读。

三、情境渲染,读懂诗意

(设计意图:学生与作者对话,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1.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播放图片。

【师: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花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是呀,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读前两句诗。】

2.学生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播放图片。

【师:鲜艳芬芳的春花醉了蝴蝶,迷了黄莺,也留了诗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吧!读后两句诗。】

(活动设计依据:课标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进行到第三步时,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再想象画面,观看画面。活动循序渐进,感情步步深入,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自读自悟,尊重学生

【师:多么美的春色图呀,她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让我们拿起书来用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加上动作、语气读读这首诗,来表现我们的陶醉吧。】

进行到第四步时,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加上动作、语气读读这首古诗。此时学生的感情自然流露,完全放松,挥舞着双臂在学习蝴蝶翩翩飞舞,张开嘴巴,加上手部动作学黄莺唱歌的样子。

五、品读引读,读出诗情

(设计意图:朗读深化,体会诗情。)

【师:我们高兴,诗人比我们还高兴呢。听我给你说。

介绍写作背景

760年杜甫定居成都西郊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是不是该把诗再读读,替诗人读,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哪位同学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进行到第五步时,情随景生,学生深化了朗读,深切地体会了诗情。

六、多种方式,读透诗心。

【师: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吧。】

一唱一和(老师与一名学生接读,可以几个字接读,可以一句话接读。)

一唱百和(老师与全体学生接读,可以几个字接读,可以一句话接读。)

古诗新唱(设计意图:换一种角度阅读,学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进行到第六步时,学生朗读古诗声音洪亮,此起彼伏,此时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达到了高潮。

古诗诵读方法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更适合之说。只有适合整个班级发展,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古诗诵读方法才能走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也只有真正了解了诵读方法,学会了欣赏,才能热爱古诗诵读。

二年级下期古诗诵读 第5篇

3.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1961年2月)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4.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5.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6.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7.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10.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1.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2.江 南 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3.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4.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5.春 游 曲韩愈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16.晚春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7.白 云 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一年级二班古诗文诵读工作计划 第6篇

我校一直重视学生古诗文的背诵与积累。古诗文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为了更好的推动与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本学期,我班将根据学校要求,利用晨会午会学生课余时间,继续组织学生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

一、活动计划: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诵读篇目,以及小学生必须背诵的古诗词篇目,一年级组选取内容主要有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20首、《弟子规》。

2、为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每天利用晨会、午会个人或小组展示。

3、每周带领学生学习一首古诗词,并鼓励学生把老师推荐的古诗词进行理解、背诵。

4、读、唱、吟、画,探究多种形式进行古诗词诵读,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家庭。

二、诵读方法:

1、创设诵读环境。利用多媒体范读,创设环境。

2、建立诵读制度。

(1)人手一份要求背诵的古诗内容,由老师在课内组织学生背诵,家长协助。(2)每天充分利用好课前5分钟,用来组织学生诵读“古诗文”。(3)要求家长督促帮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诵读。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第7篇

————优秀古诗

 二年级上学期

1.《汉乐府.江南》 2.《汉乐府.长歌行》 3.《敕勒歌》

4.《登鹳雀楼》王之涣 5.《鹿柴》王维 6.《江南春》杜牧

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8.《古朗月行》李白 9.《早发白帝城》李白

10.《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11.《泊船瓜洲》王安石 12.《别董大》高适 13.《枫桥夜泊》张继 14.《滁州西涧》韦应物 15.《游子吟》孟郊

 二年级下学期

1.《早春》韩愈 2.《渔歌子》张志和 3.《塞下曲》卢纶 4.《望洞庭》刘禹锡 5.《池上》白居易 6.《忆江南》白居易

7.《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8.《江雪》柳宗元 9.《寻隐者不遇》贾岛 10.《清明》杜牧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12.《蜂》罗隐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第8篇

关键词:诵读,古诗,教学效果,语感,文言词句,精神境界

在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安排中, 古诗文的篇目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必修一到必修四, “阅读和鉴赏”一共16个单元, 古诗文占了8个单元, 从课程编排上可以看出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的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 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也很不理想。这是因为古诗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太远, 复杂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果呢?笔者认为, 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语感, 领悟诗文精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称《标准》) 对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所谓“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强的人, 不仅可以理解诗文字面上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可以领悟诗文字面下深层的意蕴。语感差的人, 对诗文的理解就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甚至字面意思还理解不全面甚至误解。可见, 阅读古诗文, 语感多么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很好的方法。学习古诗文时,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 就可以由诗文的表层意思逐渐深化, 最终不仅能理解把握诗文所表达的真实信息, 感知语义, 体味感情, 领会意境, 而且能捕捉到古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具有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悟能力, 也就是具备了较强的语感, 阅读古诗文时, 可以迅速领悟到古诗文的精妙之处。

比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其一) 》,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初读, 学生只能理解字面意思, 即误落 (在) 尘世的罗网中, 一去 (转眼就是) 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囚禁在池中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通过反复诵读, 学生就可以从“误落”、“三十年”“恋”、“思”这些字眼和“羁鸟”、“池鱼”这些比喻感受到诗人陶渊明对官场的强烈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朗读背诵的过程中, 诗歌优美的韵律, 如画的意境, 散文那简洁、生动的语言, 以及各异的表达方式, 通过诵读、背诵, 便“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有了大量的诗文装在脑子里, 即使没有老师去给他们讲授课文的结构, 诗文的做法之类学生也会慢慢悟出诗歌的特点和文章的结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通过反复诵读, 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二、积累知识, 实现能力转化

《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文言文阅读的评价, 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就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并且还要能够把这些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诵读就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孟子·滕文公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 欲其子之齐语也, 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 众楚人咻之, 虽日挞而求其齐也, 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 虽日挞而求其楚, 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孟子对戴不胜说:“这里有位楚国官员, 希望他的儿子会说齐国话, 那么, 找齐国人来教呢, 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 很多楚国人干扰他, 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 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庄、岳闹市区住上几年, 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 也是不可能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在那种语言环境中, 每天说, 每天听, 就能很容易学会。很多人学习英语也有这样的体会, 在国内, 学习英语口语很难, 可是到了美国很快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古诗文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 现在我们已经找不到古诗文的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对话, 在一个小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眼耳心都用上, 通过反复诵读, 大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的文言句式, 也就自然而然地牢记于心了, 就能够为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就会牢记被动句的一些标志, 像“为……所……”、“……为所……”以后再读到有这些标志的句子, 就可以准确判断为被动句了。再比如, 《荆轲刺秦王》中, 有一个文言实词“诚”, 在“诚能得樊将军首,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中的“诚”意思是“果真、假如”;在“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愿举国为内臣”中的“诚”意思是“确实、的确”。这两个义项是“诚”的常用义项,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必然会把“诚”的这两个义项熟记于心, 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 如果遇到“诚”字, 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两个义项代入文章中去推断, 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陶冶性情, 提升精神境界

《标准》要求:“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标准》的要求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还要承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任, 诵读古诗文可以使语文课程很好的完成这一重任。

审美教育, 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 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 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就是借着语言媒介, 依靠形象的力量, 展现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褒扬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直觉。美国教育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诵读是进入审美感知领域的最基本手段。在古诗文教学中,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就可以感受到古诗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进而产生美的愉悦, 达到一种美的和谐。

例如:学生在诵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纬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时, 眼前就会出现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 露珠与水色辉映, 主客举酒诵诗, 小船在广阔无边的江面上自由自在的飘荡。诵读将诵读者带进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给诵读者以美的享受。

诵读“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时, 学生会感受到杭州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市井的繁华。

诵读《苏武传》, 可以感受到苏武的大义凛然, 为了民族尊严, 宁死不屈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强烈的爱国之心, 诵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除了可以感受到蔺相如身上智勇双全, 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的优秀品质之外, 还可以学习到他的宽大的胸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这些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在享受古诗文所创造的形象美的同时, 自然就会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 是历经时间考验, 为历代人民所公认的文学精品, 其内容大多是积极的, 感情大多是健康的。学生在诵读这些文质兼美的“美文”时, 悦耳的语调, 生动的语气传人耳鼓, 那语言的美感, 美好的憧憬, 深邃的思想, 高尚的情操, 也就同时流入学生的心田, 激荡着他们的胸怀, 陶冶着他们的性情,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二年级古诗文诵读上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56-01

中华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继承学习经典诗文,能引导小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活动的原则

1、全员性原则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诗文训练活动中提升自己。教师要鼓励全校学生多记多背,每周都利用一个晨读时间指导全体学生诵读,期末以背诵的方式进行抽考,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诵读古诗文的佼佼者。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着重培养小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认知情趣,自觉自愿的背诵。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背诵,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譬如,在清明节即将来临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通读顺,然后指导学生按节奏读,接着根据诗中的意境配上音乐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悲伤,最后熟读成诵。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可见,实践可以得真知,在经典诗文的诵读训练中,教师多鼓励学生放声朗诵或是低声朗诵,可以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方式选择背诵,从中悟出真知,感受到经典诗文的魅力。例如,在春天来临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古诗中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背得最多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鼓励小学生再接再厉。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奖励学生小红花的方式,背诵得越多,得到的小红花越多,最后看谁的红花最多,把红花最多的小学生评选为“班级之星”,为其他小学生树立榜样。

4、持久性原则

经典诗文的诵读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毅力,在背诵诗文中,教会他们持之以恒的道理。抱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态度是学不好的。因此,老师必须鼓励学生每天都要背诵一首诗,周末放学时定期检查小学生背诵的篇幅,让小学生长期浸染在古诗文中,才能受到教育,达到受益匪浅的效果。

二、诵读经典诗文的措施方法

引导小学生背诵经典诗文,需要老师从各个角度上去引导。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经典诗文做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1、表演背诵

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生背诵经典诗文时,可以边背诵边表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理解诗人表达的意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背诵王安石的《梅花》时,当背诵到“数枝梅”、“ 独自开”、“ 暗香来”这些词语时,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出关于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格。老师在学生背诵过程中,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之外,还要恰当地用肢体语言表达诗文中的思想,促进学生对梅花的认识,加深印象,提高兴趣[3] 。

2、根据意境背诵

古诗可以根据诗的内容归类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如写景诗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湖上》、《江雪》、《绝句》等,以七言律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当学生完整地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时,老师可以根据诗中的意境进行提问,诗中有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引读法让学生熟记并能运用千古名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引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美妙意境,感受到作者笔下六月的美。 [4]。

3、根据时令背诵

古诗中对每个季节的描写都很具体形象,老师可以根据四季的特点指导学生背诵,从而流畅背诵。让学生在背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春游草地,夏赏绿荷,秋饮美酒,冬观白雪,顺着四季的轮回,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丽,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多种形式背诵

多种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背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两人比赛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组赛、诗词接龙等多种形式。这种方式灵活富有变化,当学生背诵诗时,配上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或是绚丽多彩的图画,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老师可以采用反复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5]。

开展小学生低年级经典诗文诵读训练活动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经典诗文浓郁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受到感染和熏陶,对小学生的成长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章建琴.经典诵读快乐飞翔——小学诵读经典诗文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7).

上一篇:评职称总结:用心教书 用爱育人下一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