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2024-08-18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精选8篇)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1篇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有经济作为与国家所有权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并非为社会主义制度所独有,而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国有经济产生的客观基础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各国政府管理和调控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的改革,无疑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地位与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战”以后,出于医治战争创伤、振兴经济、维持稳定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积极推进“国有化”运动,通过直接投资兴办、购买或没收以及国家持股参与等形式建立国有企业,从而形成了各个国家规模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异的国有经济体系。据世界银行统计,到80年代初,国有企业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已达10%,占全球总资本的份额则为35%(注:引自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

国有经济在西方各国中的规模与比重虽然并不占优势,但发挥着其它经济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1)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能源、钢铁等基础工业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些产业和部门所具有的投资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以及较大的投资风险等特点,因而要求国家承担起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在这些领域中,国有经济通常具有相当高的集中度。以铁路、电力和邮政三个部门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为例,美国分别为25%、25%、75%;德国和意大利为100%、75%、100%;英国和法国则全部为100%(注:引自《中外管理》.10,第41页。)。(2)维持对战略部门的控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战略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或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部门,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的战略意图,对于一些“自然垄断”性战略部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有企业垄断体制,以限制外国资本的进入;而在一些竞争特性较强的战略部门,当其受到外资控制和垄断的威胁时,国家又会通过对该领域中某些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私营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造,以增强其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如面对美、日两国电子产品的大举进攻,法国政府曾于80年代初对电子产业实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并在5年内筹集了200亿美元用于开发新的电子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本国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3)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经济运行。缓解社会矛盾是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有企业必须执行并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它不仅不能像私人企业那样随意解雇工人,而且还要不断增加工人的工资,吸收工人参股和管理企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关系,稳定了社会局势。此外,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国有化的方式,购买由于经济危机或产业结构升级而陷入生存困难的私营企业,并对其进行整顿和改造;或者通过国有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输血”,帮助其摆脱困境恢复正常运营。(4)调节国民经济,承担特殊社会职能。如国有金融企业、主导性工业企业、环保工业和国防工业企业等。这部分企业经常担负着宏观调节、推行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保证国家安全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非国有化”的潮流。非国有

[1][2][3][4]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2篇

一、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特征

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德国,1965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无论是国有股份公司,还是其他类型股份公司,都依照这个法律设立和运行。为了保护竞争,限制垄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德国制定了相应的竞争法规,包括《反限制竞争法》、《监督联合法》等。德国要求职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颁布了多种关于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法律,如《共同决定法》、《共同决定权修改法》、《企业法》和《雇员参预决定法》。德国对国有资产监管也有相关法律。

2.科学的管理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国有企业都建立了严密科学的内控机制,监事会、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各自发挥了监督、管理和资本运营职能。作为世界级“百年老店”--西门子公司至今仍运转有序,发展健康,主要依靠的就是严密的内控制度。

3.推行股份制,完善企业内部治理。德国1998年修订的《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了股份公司治理结构基本框架为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德国的股份公司,以分工分权为基本原则,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互相分工分权并互相监督制衡,形成了一个较为规范的治理体系。再如,整个澳大利亚虽然国有企业的数量不多,其经济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不高,但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比较健全的,而且真正形成了有序运营与相互制衡的制度。

美国的市场经济发达,政府对公司治理原则制定的直接参与程度较低,其公司治理原则是在《修订的标准商业公司法》和法学会推出的《公司治理原则》总的框架下,由非官方的各相关利益群体发起并制定。例如,从董事会的角度有全美公司董事协会制定的《NACD董事准则》;另外还有证券交易所、证券商协会、会计师协会,甚至著名企业制定的相关规则。由于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的介入,使公司治理原则更加细化、深入,也省去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监管。

4.设立股权署,行使国家股东职能。法国设有股权署,它的前身是国家股权局,隶属于财政部国库司,其职责是部分行使国家股东职能。2003年3月,财政部国库司下属国家股权局升格为股权署,代表国家行使

对国有企业的股东权利,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局限于对困难企业的拯救,而是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

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各国都非常重视,但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不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因此表现在监督管理方式及手段上不尽相似,各具特色。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议会监督

美国国有企业的监督工作主要由议会审计委员会负责。政府相关机构也行使部分监督职能。监督内容主要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市场准入、销售领域及价格等。监督对象主要为董事长、董事和首席执行官。英国议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立法来确定的。任何国有企业的建立、改组或私有化,都必须由议会通过立法程序来决定,否则不具备法律效力,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方向或改组、撤销,必须征得议会同意。议会经常就国有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管理状况等听取汇报并进行辩论。英国议会内设有许多与国有企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国有化工业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向议会提交国有企业营运的书面报告,对政府有关部门或国有企业提出质询,并认真监察它们所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

在法国,国有企业的设立、撤销、所有权处置由议会行使,其产权能否出售由议会立法确定或授权政府部门决定。对于国家股份在90%以上的国有企业,其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任命由主管部长提名,经议会内阁会议讨论通过后以法令形式直接任命。

(二)国家审计法院监督

在法国,一般情况下,国家审计法院每隔两年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一次审计评估。国家审计法院有权对国有企业的账目进行事后稽核,有权查阅会计档案和有关信息资料,随时召见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主管人员,而且可以对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企业职员执行罚款或审判。国家审

计法院每两年提供一份有关国有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其财务管理和经营状况。审计报告呈送财政经济部、国民议会和参议员负责国有企业监督的议员。

在意大利,审计法院依法对国有全资企业实施审计监督,其中对数十家重要的大型企业各派一名资历较深、业务熟悉的审计法官,常驻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对包括上市的含有国有股份的企业进行审计,并有权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协助审计。

在德国,联邦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主要由联邦审计法院负责,审计的依据是联邦预算法。根据该法规定,股权比例在25%以上的联邦和州政府股权投资,以及联邦和州政府拨款或兴建的项目,都要列入联邦和州政府审计法院的审计范围。审计结论不必取得被审计者同意,但被审计者可以提出不同建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法院无权处置,只有报告权和披露权。

美国审计署具有庞大的审计力量,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及公众财产。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控制通常有三种机制:一是企业内部审核机制,要求企业按规定定期报送报表,说明财务经营状况,审计署对这些报表进行审查复核;二是各级行政当局,包括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和州市镇政府,也设有一定的机构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三是任何公民认为国有企业存在舞弊行为,均可以给议员写信,议员将信批转给审计署,由审计署进行调查并做出结论。

(三)政府监督

1. 技术主管部门监督。英国是一个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享有极大的自主经营权和决策权,政府一般只通过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经济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及企业行为。但对国有企业而言,政府的决策和管理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有关部门甚至直接参与某些特大型企业的决策与管理。英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同样由议会行使,经营管理权则由内阁相关部门行使。公司董事会成员及董事长均由政府主管大臣任命,国有企业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方向由政府主管部门的大臣决定。

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由于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因此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管理。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充分行使所有权、领导权和监督权。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是

全方位的,但重要的是财务监督。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事前和事后监督机制。事前监督是指由财政经济部向国有企业派出国家监督员,由主管部门派出政府专员,监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事后监督是指由财政经济部派出代表(财务稽查员),负责监督国有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

2. 财政部监督。英国政府的财政部通过预算确定对国有企业的资助额度,具体审批由各主管部门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财政拨款的执行情况。对财政拨款的使用,财政部和主管部门都负有监督责任,且财政大臣有权对企业剩余物品以及董事会成员的薪金等提出建议。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亦须征得财政大臣的同意。

在德国,联邦财政部在管理国有企业方面设有三个司,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某些国有企业管理政策和经济发展目标;了解掌握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推荐监事会主席并通过监事会确定董事会人选;批准国有企业的设立、解散、合并、增资、出售以及国家参股企业的股份买卖;选择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对国有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国有资产的处置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等。

意大利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种方式。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是通过证券委、法律仲裁委员会、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政府派出的“金股份”代表分别实施。其中,证券委隶属于经济财政部,其主要职责是:审批企业上市资格;审查上市公司要披露的企业信息报告;从多方面了解企业的各种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

(四)企业内部监督

1. 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实施监管。实行独立董事制度是英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国企的监管往往也是通过它来实现的。企业董事会中有一半以上的董事都是独立于公司以外、有管理经验、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负责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决定主要经营者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标准和关键部门人选的提名。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中居主导地位,在英国企业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通过“金股”模式对企业实施监管。在英国,国家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企业,不是一改

了之,撒手不管,而是设立了若干行业监管办公室,并根据“公司法”中有关“特权股”的原则,持有“金股”。国家设置“金股”,有权任命董事会中的1~2名董事。该董事根据政府部门的指令可以行使“金股”权力,拥有一票否决权,有权阻止外国投资者的恶意收购和董事会的重大不当行为。

在意大利,国有企业私有化后,政府派出的“金股份”代表,在企业做出的决策有损国家和公司整体利益时,有权阻止,行使否决权,直至召开股东大会撤换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一般生产型企业保留3年“金股份”权力,以后逐步退出,但对从事公共事业的企业,政府将长期保留“金股份”。

三、可借鉴的方法

1.政府以股东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目前我国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没有实行资本金管理,没有行使按股份分红的权利,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仍然留在企业,作为未分配利润由企业支配,大股东没有行使实质性资本收益。随着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国家作为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资本金管理应列入议事日程,政府应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并应取得股权收益,成为实实在在的股东。

2.国有企业经营信息与决策应尽可能公开透明。西方国家的政府要求企业信息公开透明,社会各方都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参与管理。我国国有企业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厂务公开等,收到了一些成效,但距离信息公开、决策透明仍有较大差距。现在我国的审计署实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社会反响很大,效果不错。类似这样的一些工作方式,有的也可以借鉴使用。

3.对国有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在权、责、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内部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通过其监督、激励及分配功能,对企业进行综合的、全面的控制、监督、考核与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国资委在国有企业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宝钢集团实施了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又如中国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自1994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还没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督促和引导企业切实建立以预算目标为中心的各级权责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做好财务监督、业绩考核等对出资人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规范和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机构。英国具有发达的社会监督机制,拥有世界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其审计

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主要通过中介机构的审计进行,企业经营情况必须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并独立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后的会计报表在政府部门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按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的监督。国家审计署一般不直接参加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同时为防范风险,近些年来对审计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调整,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应对制度,以确保审计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现有效监管,以便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发展。

法国监察员很多做法类似我国的外派监事会,但也有所区别,如一般情况下法国监察员不亲自查账,而是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并对事务所的聘请发表意见。

按现行条例规定,我国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也是以查账为主要手段,造成与企业审计重复查账,浪费了有限的监督资源,同时监事会因人员力量有限,实际上只能是“抽查”,监督风险很大。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可以考虑由监事会选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审计,监事会进行复核性检查,利用审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监事会的监督工作效率、质量和层次。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3篇

关键词:外籍教师管理,西方国家,经验借鉴

在中西方全面交融的今天, 国际交流合作引智工作发展迅猛, 聘请外籍教师成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必修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 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综合教学水平, 也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提高大学生语言应用水平。

国内高校聘用外教的力度在逐年增加, 但由于外籍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 以及中西方文化理念的碰撞, 导致在选聘及管理外教过程中存在种种不足和漏洞。首先, 我国对外籍教师没有统一的聘任标准, 外籍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滥竽充数的大有人在;其次, 法治中国的理念还没有全面推开, 没有明确外籍教师的权利义务, 导致部分优秀外籍教师资源流失。

但是, 西方国家在外籍教师准入及管理制度方面有其成功的经验, 很多管理办法和经验值得国内借鉴。

一、当前高校选聘外籍教师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唯有不断改进外籍教师的聘请管理模式, 才能充分利用外教资源, 实现引进外教的真正目的。当前国内高校对外教的管理环节存在下列问题:

(一) 文化差异不协调

中西方发展历史的不同, 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中国的儒家传统源远流长, 中方讲究自由主义,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也在高校工作人员、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出现。虽然外籍教师管理人员的能力普遍较强, 也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但要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据了解, 高校管理人员在同外教的交往中, 很多时候会因为彼此的理解沟通障碍、文化理念和思想观念的差异, 造成不应该发生的误会。

(二) 教师资源不均衡

中国是教育大国, 但由于学校建校时间短、工作资源和工作积累不足等原因, 导致外教资源匮乏。有些学校把外教当做形象工程, 很少有院校考虑外教的能力素质。由于外教引进过程中把关不严, 对引进的外教缺乏必要的筛选, 导致聘请到的外教素质低下, 不仅教学质量低, 有的还出现迟到早退现象,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歪曲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

(三) 培训机制不到位

目前部分高校由于管理水平有限, 对外教没有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 只是粗略地介绍学校概况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强调生活温暖多, 工作帮助少;强调入校问候多, 工作途中了解少。还有一些高校, 没有深入地讲解中国的涉外法律、法规, 以及中国的教育方针、政策, 没有在校内提供免费的汉语文化培训, 导致外籍教师迟迟不能进入角色, 被动学习汉语效率低, 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四) 管理机制不健全

就国内高校的发展史来说, 众所周知, 受战争影响, 近代史上国内教育发展有限, 国家的综合实力不高, 虽然国人对“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理念根深蒂固, 但由于综合经济能力有限, 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受经济实力限制, 高校教育在结束大跃进式的发展后, 并没有带来全方位的提高。

很多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也要求高校开启一种全新的模式。由最开始的生搬硬套到现在的逐步完善, 可以说高校在外籍教师的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 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的管理机制在计划性、全面性、制度性、人文性、民族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五) 激励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校认为外籍教师只是暂时来华任教, 以后不会有长期的交集, 导致对外籍教师的激励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 没有从外籍教师普遍关心的个人价值方面考虑。事实上, 外籍教师除了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外, 也非常重视对精神方面的激励。因此, 高校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提高外籍教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让外籍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

如果外籍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就, 不仅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可激发其创造性和自主性。但是, 目前大多高校的管理忽略了外籍教师归属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制定的奖惩制度与外籍教师精神方面联系不紧密, 重管理轻激励的陈旧模式导致外籍教师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

二、西方国家外籍教师管理经验

西方在外籍教师的引智工作方面有先进的管理经验, 尤其美国、意大利、英国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模式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借鉴。

(一) 美国的外籍教师认证制度

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 美国的大学教育有很多地方走在了世界前列, 有很多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世界前一百名大学, 美国就占据了多个席位, 美国的教师认证制度就是一个值得国内学习和借鉴的方法。

在20 世纪末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美国的教师认证工作模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秉承了西方对教育严格的优良传统, 分公立和私立学校聘任教师, 并制订对应的严格标准, 公立大学能够自主招聘外籍教师, 有比较高的自主决定权, 这也促进了公立大学能够不受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影响, 更好地和外籍教师沟通,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美国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必须区别初、高等教育。同时, 美国也明确了外籍教师的权利义务与被聘为外籍教师的签证直接挂钩, 应该说, 美国的外籍教师认证制度是美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进而制订的, 值得国内去学习和借鉴 (郭志明2004) 。

(二) 意大利注重外籍教师指导

意大利大学发展历史悠久, 目前有国立和私立两种, 其中国立大学占大多数, 国立大学的财政和职能由国家制定。大学具有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 在机构组成上和中国一样, 校以下设学院, 院以下设系。除此以外, 校方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 决定是否聘请外籍教师, 以及从哪些国家和地区聘请, 其中外籍教师的范围可以扩大到返聘的离职教授、客座教授。意大利的大学实行本、专科双轨制, 对外籍教师实行全方位的指导, 会在第一时间引导外籍教师迅速融入学校, 非常注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很注重和外籍教师定期交流沟通。

(三) 英国大学发挥评议大会作用

英国的评议大会也是逐步摸索和总结出来的, 它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和科学部, 负责管理全国的教育, 规定教育的最低标准;负责教师的考核和招录, 研究审核教师的任职资格;积极鼓励各种教学研究, 通过定期巡视和巡查指导各个学校开展教育, 英国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也多通过评议大会, 确保了对外籍管理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招聘渠道上持开放态度, 大学中的高级教师以及外籍教师一律在市场进行公开招聘。强调人才流动性、开放性, 以及来源的多元化, 注重人才走出去和请进来 (杨兆雄2010) 。

结束语

当前, 中国推出历史性的“一带一路”战略, 国际引智工作如何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教育国际化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国内外语教师总量低, 在大学教师中占比低, 这两低导致了高校语言学习条件和氛围跟不上, 语言教学能力水平有限, 教学方法滞后, 与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差距较大。因此,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外籍教师管理经验, 在我国高校已有的聘请管理制度基础上, 逐步完善引进外智的管理制度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郭志明.2004.证书标准变迁与教师教育专业化--美国教师素质提升的历史性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 (4) .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4篇

摘 要:在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迎来了自己快速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其钢铁工业基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提出一些有效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钢铁工业;现状与背景;建议

1.兼并重组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1996年我国的钢铁产业首次突破1亿吨,一举成为世界第一钢产大国。2003年我国的粗钢产量又突破2亿吨,成为世界上唯一个粗钢产量突破2亿的国家。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目前国内钢铁产能达6.6亿吨,需求只有4.7亿吨,过剩1.9亿吨。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对钢铁消费强度逐渐减弱,致使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日趋激烈的国际外部竞争环境促使传统强势企业纷纷从对立竞争逐步转向争取合作垄断竞争,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钢铁生产国家兼并重组盛行,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欧洲钢铁业兼并重组呈加速趋势。1997年德国蒂森公司和克虏·伯赫施公司合并成蒂森·克虏伯公司;1999年英钢联和荷兰霍高文公司合并成克虏斯(Corus)公司;2001年法国于齐诺尔、卢森堡阿尔贝德和西班牙阿希雷利亚3家企业联合重组为阿塞勒(Arcelor)公司;以收购起家的LNM集团先后多次实施大规模的跨国收购,组成米塔尔钢铁集团,在近两年又相继完成了对美国国际钢铁公司、阿塞勒钢铁公司等的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欧洲钢铁企业通过一系列联合重组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2007年,欧盟四大钢铁公司的产量合计为15942万吨,相当于欧盟15国总产量的90.73%,而1999年欧盟前4家钢铁企业产量所占比重为54.29%,2007年比1999年提高了36.44个百分点①。

从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变化情况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集中度逐年大幅提高相比,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不但没有提高,而且还呈现下滑趋势。以最大4家企业钢产量比例为例:1999年我国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分别为宝钢、鞍钢、首钢、武钢,这4家企业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为31.3%;2007年,我国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分别为宝钢、唐钢、鞍钢、沙钢,这四家企业产量合计为9441万吨,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3%,比1999年降低了12.77个百分点。而欧美日韩钢铁企业经过联合重组,2007年前4家企业与1999年相比均显著提高,而且2007年前4家企业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即使属于经济转型国家的俄罗斯,前4家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也高达76.72%,均大大高于我国。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一直是困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亟待解决波动问题②。

因此加快兼并重组,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来增加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风险抵御能力势在必行。

2.从国外进口质优价廉的原材料与燃料以保护本国资源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是资源指向性較高的行业。铁矿石和煤炭等燃料资源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些年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开采,使得我国煤炭资源的储量锐减,且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现在急需控制对本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提高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从其他国家进口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以缓解我国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国外的煤炭资源不仅价格远远低于我国且煤炭质量也比较高。国内喷吹煤各地区参考价格如下:山西阳泉瘦煤喷吹煤车板含税价850元/吨,晋城无烟喷吹煤出厂含税价940元/吨,长治瘦煤喷吹煤车板含税价1050元/吨;河北唐山无烟喷吹煤到厂含税价940元/吨;河南永城无烟喷吹煤车板含税价1090元/吨,焦作无烟喷吹煤车板含税价990元/吨;安徽宿州喷吹煤车板含税价1070元/吨;宁夏石嘴山高炉喷吹煤(混洗双12)出厂不含税价520-550元/吨;云南昆明无烟喷吹煤到厂含税价1180元/吨,曲靖无烟喷吹煤到厂含税价1030元/吨。进口喷吹煤参考价格如下:俄罗斯双10无烟煤喷吹煤CIF140美元/吨;澳大利亚瘦煤喷吹煤CIF128美元/吨(1美元=6.0661人民币)③。从价格上来比较,国外的煤炭价格整体比国内的煤炭价格要低,尤其是澳大利亚的煤炭,不仅价格低廉且煤炭品质较好。所以进口国外的煤炭资源不仅降低了钢铁工业的燃料成本且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煤炭资源。

3.积极开发新能源,发展环境友好型的钢铁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也相继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钢铁工业是一种必须经过高温化学的冶金过程,各个工序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钢铁工业是一种能源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既为社会的发展作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排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加上近几年,我国各地雾霾天气屡屡出现,促使我们必须曾强环境保护意识。虽然这些年,我国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使得环境问题得以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与体制规定还是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其中法国在这方面做的就十分不错,由于法国能源资源比较贫乏,其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均比较贫乏,因此法国积极研发新能源,以核能与潮汐能为主。对我国而言,虽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主要能源,污染比较严重,硫化物、粉尘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积极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曾强环保意识,发展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是我国钢铁工业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上海期货交易所,东方财富网:《国内外钢铁产业集中度比较》,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0022376623528.html,2010.2

[2] 中国煤炭咨询网,《4月24日国内煤炭价格行情回顾》, http://www.meitaninfo.com.cn/news/20666227.html

注解:

① 上海期货交易所,东方财富网:《国内外钢铁产业集中度比较》,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0022376623528.html,2010.2

② 上海期货交易所,东方财富网:《国内外钢铁产业集中度比较》,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5,2010022376623528.html,2010.2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5篇

【摘要】 政务公开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改善国家政权机关的行政方式和工作作风,保证国家公共政策的顺利推行。对有效地制约权力、防治腐败,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从而导致其政务公开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政务公开差异比较,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适合中国政务公开的路径。

【关键词】 政务公开差异经验改革

1.中外政务公开的差异

1.1.渊源不同

资产阶级的政务公开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启蒙思想家提出口号、要求这种观念形式,后在革命过程中作 为一种成果使之成为一种公民权利要求,再之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发展过程中使之逐渐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表明西方国家对于政务公开越来越重视,政务公开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它们的政务公开是建立在人民主权理论基础之上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要求政府在国家管理活动过程中公开自己的行为及结果,以便使人们了解情况并对政府活动实施监督。西方的政务公开既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同时又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西方国家之所以把政务公开主要限定于行政机关,还在于行政机关本身的活动具有强制性、秘密性特征,容易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出于保护公民权利的需要,特别注意政府活动的政务公开。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它应当吸取人类历史上一切制度文明的精华,并结合国情,加以创新发展。我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政务公开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努力实现公共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1.2 动力机镧不同

二战后,西方国家政府从消极行政转向了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行政权利日益膨胀,国家的权利结构模式也 由议会主导演变为行政主导。行政机关不仅通过立法倡议,授权立法、行政命令等方式分享议

会的立法权,而且通过制定法律实施细则和行使自由裁量权边际性地修改法律。在自由裁量范围内,行政权利的运行不受法律的直接羁束而更多地受制于行政人员的价值取向,甚至受制于物质利益。因此,自由裁量常常以合法的形式背离公共权利的宗旨,造成对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威胁或伤害。在这种背景下,公共行政立法作为保障公民参政和制约行政权力的制度安排,随着民主和民权运动的兴起在各国发展起来。

对于我国来说,政务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有利于推动政府改进管理方式,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正确行使权力;有利于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政务公开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廉政勤政建设,提高了制度保证。政务公开是改革旧的行政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的行政管理方式,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在管理经济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3.中外政务公开立法状况不同

美国是世界上政务公开制度比较发达的国家。美国法律对政务公开与开放政府的价值比较重视,以保护公民与企业不受限制地合法利用联邦政府的信息。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或出版自由的法律。作为对该修正案的重要补充,美国法律明确禁止联邦政府援引版权法保护联邦政府的信息,以防止联邦政府借版权之名垄断信息。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对有关公众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进行立法的国家。《政府宪章》中有关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规定、《出版自由法》以及《保密法》共同构成了瑞典政务公开制度的宪法和法律基础。

英国自20世 纪 7O年代初就开始了政务公开的努力,但由于悠久的保密文化传统,这一努力持续了长达3O年之久。1984年英国国会通过《数据保护法案》,赋予公众通过计算机查阅个人信息的权利 ;同年通过的《地方政府法》给予了公众更多的获知地方议会的会议、报告和文件的权利。1985年,英国地方自治法《情报公开法》中,规定了有关地方公共团体的情报公开制度。1999年12月,英国制定公布了《信息公开法案》,并于2000年11月正式获得通过。

法国在1978年7月制定了行政机关与公众关系法,其中规定了有关获得行政机关文件的权利,于1980年开始实施。1998年 1月 16日,法国政府发布“法国准备进入信息社会”行动纲领,宣布“基本公共信息”将全部能够从互联网上得到。

我国对政务公开进行立法,体现了《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基本要求。《纲要》明确要求:“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务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应当公开政府信息。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行政机关应当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2004年 7月 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对各级政府及其国家工作人员提出了要“公平、公正、公开”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要求,也为政务公开的立法提供了法律基础。

4.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不同政务公开保障是政务公开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务公开得以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

美国政务公开的保障有三种。第一,行政保障。行政机关在收到公民合法的申请时,应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对于拒绝提供行政文件的直接责任人员,美国文官奖惩保护委员会的特别法律顾问有权决定是否给予其法律处分。第二,司法保障。公民不服行政机关的裁决,有权提请司法审查,公民有权向法院控告行政机关封锁行政文件的行为。该行政机关必须在接到控告书副本后30日内作出答复或答辩。法院经过审理有权阻止封锁行为,并有权直接要求行政机关解除其封锁行为。第三,国会的监督保障。美国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必须每年 3月 1日或 3月 1日以前向众议院和参议院议长各呈交一份前一年度有关政务公开 申请的报告,以便分发给各有关委员会。

英国法律规定,如果政务公开申请被公共机关拒绝,必须通过一定程序使申请人获得救济。其2000年《信息公开法》设定的救济制度包括信息专员的决定制度、信息裁判所的裁判制度和法院的上诉制度。

瑞典对于公民获取行政信息的权利也有着严格的司法保障。《出版 自由法》规定,如果公共机关做出决定,拒绝一项要求查阅官方文件的申请,或者虽然允许申请人查阅文件但不准其透露文件的内容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文件,申请人可对公共机关的决定向内阁或法院提出上诉。

近年来,我国为使政务公开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避免走形式,达到真公开、实公开、常公开,也建立了一定的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机制,我国的政务公开监督保障机制的建立主要围绕着组织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展开的。在组织保障机制上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协调配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在制度保障机制上主要制定了政务公开的责任制度、政务公开的检察制度,政务公开的追究制度,政务公开的档案制度等。

二、借鉴外国经验探究中国政务公开的路径

1.树立政务公开意识,切实改变观念

(1)行政领导要树立起全新的政务公开理念

首先,树立行政公开理念,“要从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的认识上,把政务公开视为民众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政府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职责”。所以,政府要强化行政公开的意识,尊重公民的行政知情权及参与权。彻底实现政务公开从政府权力型向民众权利型的转变,这是推动政务公开进展的根本思想基础。

其次,树立服务行政理念,行政管理就是为公众服务,不断满足公民各方面的需求。政府要从以往的管制转变为服务,在宏观管理过程中全面贯彻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思想。服务行政观念必须内化为具体行动,才能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做到政务公开。

(2)公务员要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

行政管理任务最终要靠公务员去完成。公务员要认识政务公开与行政民主的内在联系,对每个公民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使每个公民都受到公正的对待和应有 的尊重。公务员要把 自身置于与民众同等的水平线上,这样才有 民主可言,才能使政务公开具备一个 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公务员要履行 自己在政务公开 中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这要通过强化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把政务公开、行政民主思想 的教育和法治教育作为公务员培训 的重要内容,帮助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广大群众要树立现代参与意识

公民群众首先要树立权利意识。认识到自己在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有着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知情权可以说是公民在新时代的第一位的基本权利,是构成其他各项公民权利的前提。政府要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努力实现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公民群众还要树

立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行政的能力。由于传统政治思维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抑制了民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行政管理国家事务的意识。政府要消除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影响,培养公民树立现代参与意识,探索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为其提供合法有效和多样性的渠道,并建立起相应保障机制。

2.加强政务公开立法,为政务公开提供法律依据

进行政务公开方面的立法是行政管理法治化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我国立法 的情况和法律体系以及参考借鉴国外行政公开立法的经验,我国立法特色及法律文件的模式,可以分为总则和分则两大部分。在总则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概括说明制定本法是以宪法为依据;二是说明政务公开目的和基本原则。在分则部分,可分条款列出以下内容:首先,阐述政务公开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政务公开的主体就是政务公开的实施机关或有义务向公民群众公开的机关,具体应该包括各级政府机关及其职能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主体;政务公开的客体就是政务向哪些人公开,包括政府机关之外的各团体组织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政务公开的内容就是政务公开的范围。公开与否的标准要以《中华人 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中的标准来判断。其次,规定政务公开的方式、途径、程序和时限。政府采用哪些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向公民群众公开,要有原则性规定,比如,哪些信息必须采取政府公报的形式,哪些内容通过大众传媒的途径,哪些内容可以让公民群众自己到政府有关部门亲自查询,对于公民群众自己查阅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都应规定清楚。政务公开要按照一定程序公开,是让公民群众了解政府管理情况和信息的重要保障。行政法更多的是关于程序和补救的法,而不是实体法。程序跟结果相比,程序更为重要,所以要更重视公开的程序规定。再次,规定政务公开的救济办法。当政府对于应该公开的信息而不公开时,或者无正当理 由拒不公开政务时,就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对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及其直接责任人如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公民群众采取哪些方式来寻求救济,都应该在政务公开立法中给以具体明确的规定,保障政务公开的实现。

3.健全监督评议制度。为政务公开构筑制约机制

(1)强化并完善对政务公开过程的监督制度

政务公开是行政权力运行方式的转变。部门利益的驱动会影响到政务信息的全面真实的公开,只有内部监督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外力来推动。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在加强人大对政务公开宏观监督的同时,必须把群众监督

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可通过专线电话、被领导接待、写信等方式及时向政府反映问题。政府应该不断地推广市长专线电话,领导接待日等为公众所欢迎的新型活动方式,从而为公众切实行使监督权创造条件。对人民群众来说,信访活动简便易行,是监督政务公开的有效方式。政府要加强信访机构建设,做好群众信访的指导工作,还要建立起信访接待中具体承担责任的制度。利用新闻舆论工具进行监督,是群众表达意见的又一有效途径。舆论监督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是表达意志的有效途径,所以应着眼于通过舆论监督推动政务公开。

(2)落实对政务公开结果的评议制度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6篇

关键词:国际经验;税源管理;分类管理

税源管理是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实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涉税宣传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不断改进,涉税宣传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运用免费电话服务、免费提供纳税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开设税务课程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真正建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管理的最终对象是纳税人,要高度重视纳税人纳税主体地位,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保障,没有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就不可能搞好税源管理。因此要建立以纳税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现有的重征管、轻服务的征管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稽查的模式,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为纳税人提供经常化和多元化的全程涉税服务。

在税务局与纳税人所打交道中,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1]郭弛.澳大利亚税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8):50-53.

高春发,王静梅.从阿根廷税务状况看中国税收征管[J].黑龙江财会,,(11):50-51.

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3):48-51.

李中华.发展中国家税源控管的经验借鉴[J].当代财经,2004,(4):54-56.

严明,越祥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税源管理[J].税收征纳,,(1):9-10.

吴洁蕙,葛敬书.美国税源管理经验[J].经济纵横,2007,(6):66-67.

顾长虹.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中国税源管理[J].涉外税务,,(2):22-25.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7篇

[摘要] 国外临空经济始于1959年的香农自由贸易区,经过近50年的发展,部分临空经济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我国临空经济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国外发展较为成功的临空经济区为案例,总结了国外临空经济发展的普遍性特点和发展类型,结合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临空经济的国际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关键词] 临空经济 经验借鉴 发展类型

一、引言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依托空港, 发展枢纽经济及航空制造经济,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同18世纪的港口、19世纪的铁路和20世纪是高速公路一样,机场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结点,不断地吸引相关行业聚集到其周围,临空经济正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的主流形态和主导模式。我国有50多个航空口岸,100多个空港,在新一轮产业带建设中,临空经济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

二、国外临空经济发展概况

1.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必要元素

纵观国际上的临空经济区,无论是流量经济还是制造性经济,综合交通的便捷性成为临空经济区不可或缺的元素。

法兰克福地区拥有飞往世界及德国各主要城市的空中客运航线、四通八达的货运航线,以及密如蛛网的地面交通网,是德国基础设施最好的地区之一。仁川国际机场有各种交通手段连接机场到各地方市中心,在汉城任何一个地方,最长在一个小时以内均可以抵达仁川国际机场。

对于以航空制造为特色的临空经济,由于飞机总装基地要接收来自全球的零部件,因而对海、陆、空运输有较强的需求。如:位于西雅图南部的总装厂紧邻Renton机场和Cedar河,而位于西雅图东北近郊的装配基地是紧邻波音机场,且与海港之间有便捷连线。同样,图卢兹和蒙特利尔的总装厂均具有便捷的海陆空运输。机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是临空经济发展的动力

国外诸多临空经济区的企业调研中发现,机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是企业选址的关键要素之一。如:处于美国东西两岸中心的美国达拉斯·沃思堡地区,其机场提供飞往133个国内目的地和全球36个国际目的地的直飞服务,其良好的区位和服务能力成为多家企业选址该地区的主要因素。法兰克福机场也曾在诸多领域被国际民航组织评为最佳机场。史基浦机场的旅客吞吐能力虽不能和伦敦、巴黎机场相抗衡,但其效率和整体服务水平也堪居欧洲首位,服务效率的不断提高为机场周边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在临空经济区发展潜力巨大

枢纽机场由于其强大的客货集散能力和全球易达性,使得物流、培训、金融、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环节聚集在临空经济区。而航空制造产业由于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且生产工艺复杂,也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例如,中部机场城、樟宜机场城、哥本哈根机场城等临空经济区内都有统一规划的物流区;香农机场自由区、孟菲斯、西雅图以及蒙特利尔临空经济区都设有多处培训机构;仁川机场自由区规划有金融业发展区域、达拉斯沃斯堡机场区已经布局了多家金融机构;达拉斯沃斯堡机场区域和香农机场自由区也布局了多家咨询公司。贸易经济是枢纽机场临空经济发展的主导

枢纽机场作为客货中转站,天然的区位优势和强连通性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最佳场所。从世界上枢纽机场周边经济行为的演进来看,贸易经济是一条贯穿临空临空经济发展的主线。

香农自由区最早设立的目的是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目前区内企业已从最初的制造贸易产品制造为主发展到今天的贸易服务为主。新加坡樟宜机场凭借其在东南亚的枢纽运营及遍及欧美非的航线网络,打造了机场自由区,发展转口贸易产业。荷兰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史基浦国际机场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发展,致力于将史基浦机场打造成世界级空港,为国家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大便利。

三、国外临空经济发展类型

以临空经济区主要产业产生的来源为基准,国外临空经济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综合枢纽导向型临空经济

该类临空经济所依托的机场是连通区域或洲际的复合型航空枢纽。机场的复合性运营及其巨大的客货流量给周边带来了独特的流量经济。

(1)机场周边形成功能完备的多产业综合体

这类临空经济区的产业有:航空运输服务业、为机场旅客提供的康体休闲娱乐和餐饮业、以及原料或产品使用航空运输得以进出口为主的高科技公司,并布局了国际商务、总部、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周边有樟宜商业园、新加坡机场物流园、樟宜国际物流园、新加坡白沙芯片园和淡滨尼芯片园,另外有展览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涵盖了总部经济、会展、物流、国际商务、高科技制造、康体休闲等相关产业。同样,仁川国际机场正发展成为一座融住宅区、商业区、国际商务区、娱乐休闲区、教育区、后勤保障区于一体的多功能航空城。

(2)航空枢纽服务业集聚效应凸显

机场的枢纽运营使得更多的航空公司在其周边设立相关办事机构,同时,与枢纽运营直接相关的旅客服务业和货运服务业,如:酒店、高尔夫、健身房等也在机场周边聚集。以法兰克福机场为例,世界上各国的航空公司和航空货运公司均在法兰克福设有其分支机构。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商务园区毗邻机场建立,园区距离机场5分钟~10分钟,区内建有四星级、五星级酒店,托儿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娱乐设施为区内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的休闲活动场所。樟宜机场附近共有三个大型的综合休闲俱乐部,均为集商务、休闲、饮食、购物为一体的社区俱乐部,并有3家高尔夫球俱乐部。航空制造产业驱动型临空经济

航空制造产业驱动型的临空经济是指以飞机的总装制造为龙头,在机场周边形成的以航空制造产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本文以国际上三大飞机制造商:波音、空客、庞巴迪的总装所在地临空经济发展为例,分析该类临空经济的发展特点:

(1)以飞机装配基地为龙头,构建完整的航空制造产业链

飞机制造业的产业链较长,而飞机总装是飞机制造的核心生产活动之一,可吸引飞机总装相关的供应商以及下游的服务产业。依托波音在西雅图的两个总装厂,西雅图形成了相关的研发、制造、服务及旅游、展览企业的集聚,并延伸发展其配套服务业,初步构建了完整的航空制造产业链。图卢兹依托空客系列的总装企业,聚集了航空和机载系统领域的领头人、航空设备的子承包商、培训和研究中心等遍及研发、设计、生产、总装的航空制造产业链上企业。同样,依托庞巴迪等航空制造总承包商,蒙特利尔地区成为在30公里半径内就可以找到供一架飞机所用的几乎所有必要零部件的地方。

(2)航空制造产业链上企业呈现差异性布局

由于飞机交付前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飞,因此飞机的总装制造与机场具有直接相关性,需直接相邻机场跑道。以总装制造为核心,航空制造产业链不同环节与其关联性不同,因而布局有较大差异性。

以西雅图为例,波音公司在西雅图的两个总装厂,均紧邻机场。波音的博物馆由于与飞机制造环节所需资源重叠较多,紧邻波音飞机厂和波音机场,而制造业其它的服务部门,如售后服务、培训、资产公司等则布局在西雅图城区。空客公司的装配厂紧邻图卢兹机场跑道,正在建设中的航空发展博物馆位于机场附近,其他环节遍布了图卢兹和波尔多两个城市。区域资源环境导向型临空经济

这类临空经济区所依托的机场客货流量尚未形成很强的流量经济,然而腹地具有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在腹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下,机场周边形成了独特的临空经济。典型的如香农自由区,日本中部机场城等。(1)临空经济区的产业主要源于区域产业的临空化香农机场2005年分别完成货邮和旅客吞吐量5万吨/330万人次,尚不具备国际大型枢纽机场的形态,然而香农自由区已经是全球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典范。临空经济区内的产业主要是依托香农地区优惠的税收条件、高效的服务效率、优惠的产业配套环境,从全球这一区域范围内吸引的高科技制造产业、航空维修业、全球服务中心、区域总部等。

日本中部国际机场于2005年开始启用,中部机场城主要产业有:航空物流产业、高科技制造业、航空制造产业、航空支持产业。而爱知县拥有包括运输设备在内的七大工业种类的最大本土市场份额,是日本最大、最先进的工业中心。爱知县的主要产业有:航空制造业、汽车工业、陶瓷工业、配送中心。

(2)临空产业与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日本中部机场城的产业基础主要源于所在区域爱知县,因此中部机场城的产业与爱知县自然融为一体。

而香农自由区作为爱尔兰开放的最前沿,在其带动下,香农市开发了多个国家级科技园区,且其面积也在不断扩大,与香农市的发展实现了融合。香农开发区与区域的大学、科技园融为一体,这些都使香农开发区远离“孤岛经济”的发展形态,与区域经济融为一体。

四、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概况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临空经济开始萌芽,2004年机场属地化改革之后,全国各地开始了临空经济的规划浪潮,我国临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国已有26个机场周边开始规划临空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以枢纽机场为依托的临空经济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天津等省会或重点城市的特色临空经济为骨干,其他城市相继顺势规划发展临空经济的基本格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性矛盾凸现

现阶段,我国大多临空经济区仍然以传统产业居多,集中在农业、纺织、化工等,同时一些临空指向性的产业,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也开始在临空经济区聚集。临空经济区的土地稀缺性和产业结构低端性的矛盾开始凸现。

如:青岛临空经济区主要聚集了钢铁、机械、水泥、纺织、海港物流等类型企业,其货物运输主要依托海运。而强临空偏向性的珠宝、生物医药类企业已经在区内显露头角,该类临空偏好型企业与传统企业对资源、环境需求的差异性使得难以统筹、有序规划青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临空经济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完善,区内以及临空经济区与外界交通的欠发达,已经影响了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进程。如:天津临空产业区与滨海新区、天津市区之间交通的衔接不畅,使得临空产业区难以依托滨海新区和天津市的产业基础。而首都临空经济区内交通的欠协调也已经影响了临空经济区内多个园区之间功能的互补,如下图,“丁1”和“丁2”之间只有50米的距离,却没有成为“十字路”。

(3)创新乏力

内生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创新的本质在于人才,我国临空经济区缺乏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严重制约了临空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民航专业教育培养的高校仅有中国民航大学、中国干部管理学院等,但学科设置与临空产业的对接仍未实现,国内临空产业研究的各类研究机构较少,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导致我国临空相关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比如,航空物流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软件开发专业人才等的匮乏直接影响创新型临空经济区的发展。

五、临空经济发展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1.设立企业遴选指标,科学选择产业,优化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

国外临空经济的发展中,不仅注意招商引资的细节问题,更注重制定区域整体的开发规划。在临空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纷纷设立企业准入机制,以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以香农自由区为例,为了保证区内企业产业结构的优良性,香农开发公司采用了十分严格的标准选择投资项目。因此,我国临空经济区应借鉴发达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历程,立足自身发展阶段,设立企业遴选指标,科学选择产业,改善区内产业结构,实现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优势临空经济区的根本基础在于机场及其核心的基础设施,只有不断改进以提高其运营能力和运营效率,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基础才能不断强化。纵观世界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在不断优化其产业结构,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也在关注、增强机场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周边环境的改造。究其本质,临空经济的依托是机场,而机场这一功能性的要素带给区域直接的财富就是“交通便利性”。我国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中,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下大力度,重视交通体系的建设,衔接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交通体系,更好地发挥临空经济区的集散性这一核心竞争优势。培养区域人力资本,加强临空经济区产业与区域的融合国际上发展成熟的临空经济区,其发展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提高临空经济区产业的本地化水平。路易斯维尔市在配合UPS的发展中,曾专门设立了“都市大学”,蒙特利尔作为世界着名的航空产业之都,区内的4所大学基本上都在培养航空产业专业人才。香农自由区不仅具有优质的本地教育资源,同时很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国家的移民政策为区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中,不仅需要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更多地应该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的建立。建立科技园区,强化研发能力,推动临空产业的高效化发展

在对国外机场临空经济发展历程的总结、分析过程中发现,各个政府当局都积极在建立科技园区或试验中心,这些研发机构为临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且其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极具创新意识的企业的选址非常重要。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使科研成果及时、充分转换为生产力,进而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引领同领域的技术潮流。因此,设立科技园区,为研发生产性企业提供交流平台,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失为促进我国临空经济产业高效化发展的一种途径。

[1]新加坡TOURISM DEMAND[R].NO.28 POLICY NOTE, 2004~2005

鄢国荣:亚洲的航空枢纽——新加坡樟宜机场[J].国际航空,1996(8).34~35

Su-Ann Mae Phillips,Henry Wai-chung Yeung,A Place for R&D [J].The Singapore Science Park.Urban Studies,2003,40(4):707~732

Paul Jansen,Presentation Cop Regionale Strategie?n[OL].www.sadc.nl,2006

SADCThe Importance of Cargo-Fact Sheet[OL].www.schiphol.nl,October,2006ATAG,The economic & social benefits of air transport[R],2006

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8篇

2011年,我国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目前已不能完全适应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和消费者的诉求。此外,《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HJ/T 400-2007)与车辆实际使用时的状态不一致,很难完全反映出车辆在行驶状态下的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为此,国家环保部于2016年1月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修订征求意见稿,此次修订不仅会使此标准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而且将会进一步优化VOC测试方法和限值要求,促使生产企业在车辆制造过程中减少和消除污染,切断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车内VOC管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无疑是我国汽车工业绿色健康发展的重大进步。然而,车内VOC的管控系统性较强,涉及的面较广,单纯依靠整车限值标准,很难达到预期管理成效。因此,我国急需构建一整套符合国情的车内VOC管理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管理经验的“肩膀上”,理清我国的管理路线与和管理方式。

2 欧盟管理方式及成效

1999年,欧盟发布了有机溶剂使用指令1999/13/EC,规定了20种有机溶剂使用过程中的VOCs排放限制,该指令是欧盟控制VOCs排放最早的措施。2002年9月,欧盟出资477万欧元启动“清洁车厢工程”,总耗时36个月,旨在研发出一种有效的、可以量化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管理系统,为驾驶员及乘客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及安全的车内环境。

2003年,欧洲委员提出了将汽车喷漆、金属装饰用油漆以及清漆中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用量减少50%的法律修正案。2009年,欧盟公布了欧共体委员会2009/544/EC和2009/543/EC指令,分别规定了室内和室外使用的油漆和清漆必须符合的生态标准。2012年7月15日正式发布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 12219-Interior air of road vehicles”(道路车辆内部空气),该标准目前是欧盟各成员国普遍执行的标准。

德国作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车内污染问题曾经非常突出。因此,德国是最早关注车内环境污染并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的国家,制定了“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标准明确限制了车内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与含量。相关规定包括:

(1)汽车本身、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等需符合德国“蓝天使”环保标志的要求。

(2)汽车本身、车内的塑料配件、地毯、车顶毡、沙发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须满足“德国三级车内环保标准”。

(3)汽车销售前必须经过有毒空气释放期。另外,德国政府鼓励汽车企业为汽车配备天窗、蜂窝回流式空气净化器,以便减少使用环节车内VOC的散发。

3 美国管理方式及成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美国出现过多起因车内空气污染伤人致死的事件,美国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美国没有专门针对新车内部VOC含量的限制,均参照室内VOC含量标准。

2000年,美国环保局运输和空气质量评估与标准办公室发表了一份长达195页的有关控制汽车有害气体污染排放的报告。2006年,美国Ann Arbor环境集团发布了题为“任何速度都有毒”的检测分析报告,称车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合物含量是家居和办公室中的5到10倍,经化验分析后显示,车内普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车内座椅、地毯、扶手和电线胶皮等都会产生对人有害的化学物质。

美国环保署EPA对不可用及受控制的材料列出了清单,凡是在此清单上的材料和零部件用量超过标准要求的汽车制造厂和零部件供应商都必须进行申报,且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对于那些技术上必须使用的材料,要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同时,汽车制造厂要求其供应商定期向他们和环保部门申报,申报者应对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负责。一旦发生未经审批的限制材料进入市场,申报者或未申报直接使用者将受到巨额罚款的处罚,还要负责召回产品、清理污染,甚至会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4 日本管理方式及成效

2005年,日本汽车工业协会(JAMA)发布了《小轿车车内口空气污染治理指南》,旨在引导日本主要汽车公司在2005年以后新生产的汽车中减少车内空气污染。2006年,JAMA启动“汽车车厢VOC自我减排措施”,对汽车内部挥发性有机物的使用情况及汽车VOC的最优检测方法等几方面开展了研究,制定出了《降低汽车内VOC的自主举措》,规定从2007年开始所销售的乘用车车内VOC浓度必须低于厚生劳动省指定的13种物质浓度的限值要求。

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JAPIA)认为,各种因素对VOC的影响都很大。为了能跟车室内VOC限值进行对应,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都有必要加大整个汽车供应链的管理力度。从开发设计阶段来说,要制定不含或低VOC材料清单,可通过审核材料企业的VOC数据,试验样品的VOC测定数据等措施进行判定。同时,导入减少VOC的技术,如控制涂料、粘结剂的干燥条件等。对生产阶段,要在工程管理项目中将VOC项目作为一项管理内容,且选用不含VOC的辅材(清洗剂、标记工具、胶带等)。

日本汽车行业凭借全球领先的自主举措,鼓励整车厂与零部件厂商和材料厂商合作,在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降低VOC,确保新车VOC符合法规和用户要求。

5 韩国管理方式及成效

韩国政府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车内空气质量抽检及信息披露制度。2007年6月5日,为了保障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提高国民汽车驾驶的安全性,韩国政府建设部颁布《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该管理标准规定了新生产车甲醛、苯等挥发性污染物检测方法及其限值,并于2013年修订完善了标准。为有效督促汽车企业切实改善汽车内部环境,韩国政府根据《机动车辆管理法案》,由韩国汽车检测研究院(KATRI)每两年对新生产汽车进行抽样测定,并公布检测结果。对于未达标的企业,韩国政府采取劝告的方式促使其达标。

韩国车内空气质量管理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初见管理成效。2013年车内空气质量相比于2006年,甲醛、甲苯减少70%以上,乙苯、二甲苯减少90%,苯乙烯减少95%以上,苯更是减少超过99%。韩国采取的VOC信息披露管理措施及技术提升手段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6 国外VOC管理对标分析与经验借鉴

综上分析,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车内VOC管理策略,有的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的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各国车内VOC管理形式、管理范围、标准、管理成效等对比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对汽车工业发达国家车内VOC管控方式的对标分析,各国管理方式各有所长,管理成效也不尽相同。针对我国汽车企业众多,管理研发水平参差不齐,产品系列复杂等特点,我国须制定适合自身国情的管理路线和方式,可以从下几个角度开展相关工作:

(1)健全政府管控制度。积极推动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和完善我国车内VOC法规、标准、政策体系,加快汽车、零部件及材料VOC控制以及车内空气气味主观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建立“事前参数备案和信息披露,事后抽查并向社会公开结果”的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引导企业自觉开展VOC管控。

(2)明确汽车全产业链各方责任。汽车生产企业应承担车内VOC控制主体责任,发挥导向作用。有关零部件生产企业应在控制体系中承上启下,确保责任有效传递。有关材料生产企业应在控制体系中承担源头监管责任,配合汽车及有关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强管控。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将VOC相关要求纳入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标准和供应商管理制度,针对不同零部件及材料产品制定不同的VOC限值要求。

(3)加强产品设计阶段管控。鼓励企业使用低挥发性材料,采用低挥发性生产工艺。引导企业逐步建立材料认可机制,加强对高危原材料的重点管控。鼓励零部件及材料生产企业开发先进生产工艺和应用新型模具及设备等,从生产源头减少VOC。鼓励企业开发、使用长效降低挥发性有害物质的技术和设备,严禁使用短效降低VOC的技术和试剂。

(4)使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行业统一规范的挥发性有害物质数据管理、技术交流与共享、低毒低害及低VOC材料示范推广等行业公共平台,通过全产业链数据申报、采集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监控产品VOC情况。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在车辆使用说明书中注明产品VOC挥发量参考值,并提出在使用过程中降低人身危害的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

摘要:2016年1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修订征求意见稿,预示此评价指南将由推荐性国家标准变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我国对车内空气质量的管理正在进一步加严。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对于车内VOC虽然并未实施强制管控,但积累了许多值得国内借鉴的经验。文章将重点对国外车内VOC管理方式和成效进行对标分析,并为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下一步管理工作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汽车,VOC,对标分析

参考文献

[1]朱熠,王泽庆.车内污染物的来源及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措施[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4(10):69-72.

[2]杨超.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法规现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0(1):48-51.

[3]石腾龙,黄江玲,刘丹丹,熊芬.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现状与对策[C].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434-1436.

[4]费劲,詹忠,李明华,等.日本车内空气污染的研究状况和测试方法[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7(3):67-68.

[5]赵绍伟,闵照源,刘一鸣.车内空气污染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4(6):52-55.

[6]唐天琦.中国汽车行业政府监管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4.

上一篇:应急管理宣传主题班会下一篇:电商运营培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