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报告范文

2024-05-13

社工实务报告范文(精选6篇)

社工实务报告 第1篇

附件为小组工作的复习内容 其他章节的复习内容以书本为主 其中 第一章

了解部分:社工历史、什么是社工、社工者的角色、咨询、社会工作实务的目标、掌握部分:总体社工实务、促进变化的过程、系统论、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与生态学模式、社会工作者对介入策略的选择

第三章——全部为掌握

第四章

了解部分:小组分类、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小组动力学 掌握部分:小组的阶段(重点)

第五章

了解部分:宏观社会工作、组织背景、理论基础、角色 掌握部分:技能

社工实务报告 第2篇

一、自我探索—内容

1、自我认识:包括外表和举止、爱好和厌恶、性格、长处和短处、价值观、感受。

2、自我评价:个人对于自身观点与感受的看法,是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觉,是个人“内在对话”的外在体现。

3、接纳他人:工作者应包容案主的感受、想法和看法,包括优缺点、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态度和行为。警觉于自己接纳他人的态度,并不断提升自己接纳他人的程度,是社工必备的素质。

4、自我肯定:社工在表达意见时有肯定新颖的见解,包含了富有价值的知识、意见和感受。社工的反应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充满自信的和对人充分尊重的。

5、自我控制:掌握自己情绪,以及适当控制行为冲动的能力。掌控自己的直觉感受、仔细选择语言表达、注意身体姿势、控制表情和语调。

二、会谈技巧—过程及技巧

1、准备阶段:会谈动机(面对不同动机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求助动机的保持中立态度;没有动机或动机的帮助其发展动机)、会谈安排(会谈地点—“物理上之可接近性”原则,注意外观、位置和布置;会谈时间—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于时间的要求不一样;具有弹性的时间安排;会谈期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会谈准备(会谈时间的限定、地点的选择、场所的布置、以前的会谈记录、相关的资料)。技巧是:A、社工者的权威性;B、鼓励、支持和同理心。形式是:A、从非指导性、开放性的—细节解释和特殊部分的讨论;B、非个人性资料—个人性资料;C、最近的—过去的;D、明显和清楚的—不容易观察的。

2、发展阶段:1)深度和广度的会谈技巧(掌握之,达至一个有效平衡点)。A、兴趣的表示:口头或非口头—“嗯、我知道、是的、继续说、很好”&点头微笑身体前倾。

B、反映:指一个人心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并且愿意去听某一特定话题的谈论,如对话题重要性的表达、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反应、对某句话的反应。反映技巧的表达中,社工感情应该是中立的。

C、澄清和解析:澄清涉及区分主观事实与客观事实、涉及与谈话内容的选择以及不同选择下可能结果的讨论。解析是指将模糊察觉的东西,以知觉的语言表达出来,通常是将服务对象潜在的在感情上的信息用比较清楚的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达。

D、摘要与重述:摘要是指将会谈中的各部分综合起来,明确所讨论的范围,并暗示尚未谈及的部分。重述是指通过简短复述来进一步明确会谈的方向。E、质疑:用提问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在回答的过程中自己察觉一些问题的本质或者自己行为的一些技巧,由此作出优缺点的判断。2)会谈转换:类型有—A、开端转换:用短短的问题或评论,把会谈中不相关的题材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话题转换。B、倒退转换:指社工通过原先话题的评论而引发新的主题。C、突变转换:指社工明显地打断正在讨论中的话题。

3、结束阶段:A、会谈时间(时间进度安排)和会谈目的(是否实现):面谈之初告预告谈时间;会谈时注意会谈进度;是否结束取决于目的是否实现。B、注意双方的情绪状况。C、技巧:复述(复述会谈中所讨论过的事情,使双方对会谈目的的完成情况有一个交流和决定)、摘要(社工对会谈要点的主观判断,摘要会要征询服务对象的意见,通过摘要可促使双方对于会谈结果,或者双方共同达成的发展方向有一个交流和决定。D、结束时的气氛也很重要。

三、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1、运用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

A、工作者对会谈或活动的环境进行妥当的布置,给案主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个案会谈(暖色为基调,安全而简洁的家具和装饰,椅子摆放呈90—130度地位置,注意隔音效果和防止外人打搅)、小组活动(场地以圆形较合适,中间最好没有障碍物)、社区会议(讨论性的会议在安静的场所,宣传性的会议在大写或隆重的场所)B、工作者以亲切、友善的语言与开放的姿态,向案主传达温暖、热情、真诚等信息,让案主自然放松下来。如工作者身体略微前倾,双手放松叠放在腿上或自然垂放,眼神则望向案主眼睛或稍下位置,显出聆听的姿态,同时面带微笑;语言应自然大方、简洁明确易懂、幽默。C、设计小活动,打破冷场和尴尬的局面。应根据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等背景进行设计:老年人(简单、安全为主)、青少年(一定的挑战性)、儿童(考虑动手能力和智力)

2、运用专注与倾听技巧,鼓励案主倾诉自己的问题。

A、专注:指社工者对受助者的语言内容及非语言内容的专注观察,同时社工者也要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关注传达给受助者,使其能感受到社工者的尊重和接纳。、B、积极聆听:不是被动的倾听,而是A)力图把握案主的用意和感受,并加以适当的回应,让案主体会到你的诚意与理解,回应包括点点头或说“哦、我明白了”等;B)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和同情的表情来表达你对此的兴趣,并记忆与分析案主的话语;C)采用跟进的说话方式,比如问案主“后来呢?

C、选择性的不专注:以影响案主的发言,使案主的话题不至于跑题,从而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3、运用同理心与自我表露的技巧,促进话题的深入与专业关系的形成。

A、同理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融入他人的过程,或感受他人如何经验事件的感受,以了解及察觉另一个人的思考、感觉、经验与个人状况的过程。方式:通过复述对方的话来完成,但不能照搬对方的话,而应通过释义的方式来完成,即用你自己语言重新描述对方的思想和情感。重点是放下自己的意思和主观偏见,力求了解案主的感受和想法,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案主。

B、自我表露:社工者有选择地将亲身体会、处事方法和态度、对人对事的感受向受助者坦白,是受助者能借鉴别人的经历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作用:表达信任、示范作用。但应注意不要过多地分享个人的信息,以免使自己成为谈话的主题。

四、讨论技巧(目标:促进问题的解决)

1、有效提问

1)方式:A、开放式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词回答,有助于激发思考)B、深究问题型问题:为了获得理解和加深谈话对象参与的程度和深度,以发掘更多信息而提出的。“描述、告诉和理解”之类的词来进行,如“你能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吗?”C、重新定向型问题:在把话题转移给其他人时利用。D、反馈和阐述型问题:需要进行总结,或对已经讨论的问题进行阐明时使用。“我们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有谁能对此总结一下呢?”E、封闭式问题:缺乏经验的新手(工作者)使用。

2)注意:A、初期和开导阶段应针对所有谈话对象提问;B、注意给谈话对象一些时间去思考问题;C、谈话回答问题后,感谢对象的意见;D、在合理的时间内如果没人回答,从对象中寻找非语言符号,找出谁希望参与和回答问题;E、如果没人回答问题,考虑重新组织和表述问题或询问是否需要澄清;F、避开有倾向性的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G、避免太多的“是/非”问题;H、避免问题使对象产生防卫和对立情绪;I、抑制通过“点名”提问来吸引注意力。

2、邀请和鼓励

1)邀请:指社工者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声音和话语等语言或非语言信息,向谈话对象暗示,或直接推动谈话对象加以表述,或参与到正在进行的讨论中。

2)鼓励:社工者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如声音、手势、简单的句子等影响谈话对象在讨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与想法。注意:应具体、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子。

3)如何做:首先工作者以开放的肢体语言、放松的态度等,向谈话对象表示愿意做一个倾听和交流者;其次,注意观察案主或小组成员的表现,如沉默、逃避眼神接触等,工作者应理解其心态、接纳其逃避情绪,同时利用鼓励和邀请的技巧去回应。做法:运用鼓励的话语、微笑颔首等肢体语言、在小组中可让第三者邀请该对象,使其获得更多的支持,促进小组的融洽关系。

4)过程使用:建立关系的初期,工作者与案主比较陌生,应较多的鼓励和支持;在案主表述个人经历与感受时,会有矛盾与挣扎的心理,不宜直接邀请,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案主谈论自己关心的问题时,工作者只要关注就好了。

3、头脑风暴

1)含义:鼓励讨论者平等的参与,在公平、信任的基础上,倡导每个人自由地建议、设想,以促使思想和意见的爆发。有助于小组成员产生互相的信任,增进小组凝聚力。

2)过程:A、清楚地表达目的、议题、讨论的问题和头脑风暴的指导;B、严格设定时限,如12—20分钟;C、成员按照顺序表达自己的想法;D、在听取和产生意见和想法时,是不允许进行评价、批评、评论和讨论的;E、成员不断地轮流参与是允许的,想法的数量是头脑风暴的目的;F、讨论完善;G、当所有团队成员都发言以后,引导者问:“这是我们所有能想到的吗?” 3)原则:不评判

4、领导技巧

1)领导的五因素:奖赏权、强制权、法定权、专家权和模范权。社工者主要是通过专家权和模范权来获取领导地位。

2)小组讨论中,应具备的技巧:A、社工者必须有组织小组讨论的技巧(维系小组、确定主题、限制时限);B、控制小组讨论的技巧(干预问题和危机);C、引导小组讨论的技巧(掌握科学程序)

3)注意:A、把握小组讨论的程序;B、处理冲突,化解歧见:其一,在冲突发生之前,加以管理避免冲突;其二,冲突发生后,尽快、直接处理,探知真相加以协调;其三,在冲突难以化解的情况下,考虑民主决议。

五、影响技巧

1、影响:是指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信息,让别人因你而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2、社工者影响与领导者影响的区别

A、领:为了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完成;社:强调以为人本、为案主服务;B、领:利用权威;社:人格魅力与价值观的影响;C、社的专业视角是人与环境互动。

3、技巧

1)教育:A、含义:社工者为了帮助案主提升其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的经验与专业知识,传授给案主。B、正向性提升潜能;负向性消除不当行为或情绪。C、注意:选择案主喜欢或适合的方式;与案主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力、文化背景相应;不能代替案主思考或决定。

2)对质:A、是指社工者直接针对案主回避的问题,指出案主言谈、感受和行动的不一致与矛盾,或者挑战案主,让案主面对实质的问题,去除不现实的想法,改变缺乏建设性的、自相矛盾的行为。B、注意:注意关系较稳定后才加以对质,并且对质时,抱着真诚、友善、接纳的态度;针对案主具体的言行,对其中的矛盾或偏离现实的地方,加以对质;注意观察案主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为避免案主较负面的感受,应先肯定再对质,3)倡导:A、通过公共发言、组织活动、媒体宣传、政策建议等多种方式,倡导或挑战有关机构或相应政策,以谋求或保障服务对象的应有权益,甚至影响政策,促进社会的变迁。B、倡导对象是较大的机构、组织,尤其是机构的主要决策者。C、方式:联名情愿的方式、呼吁公众的参与、采取法律行动、提供专家意见。D、倡导的运用可以扩大社会影响,从而影响社会,以服务于案主或社群。E、取决于影响的对象、社工者的能力、成功的可能性、可资利用的资源、案主和社会工作者可能承担的风险。

社工实务报告 第3篇

一、观念差异

过去的美国社会属于典型的畜牧业社会, 在畜牧业社会, 牛羊是主要的财富。在美国人的传统中, 一旦子女成年, 父母会给予子女部分财产 (即牛羊) , 与子女分家。在现如今的美国也是如此, 子女一旦成年, 一般不会与父母同住, 老年人也不会需要子女养老, 他们崇尚的是自由精神。“空巢老人”这个社会工作名词在美国是一个中性词, 空巢老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和其他社会群体有什么区别。在美国社会工作者看来,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群里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美国社会工作者不会主动关注空巢老人。

中国国代是农业社会, 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即便子女成年, 也不会远离父母。从文化角度来说, 正如《社会工作概论》一书所示,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孔子讲“父母在, 不远游。”孟子讲“孝子之至, 莫大乎尊亲。”庄子讲“事其亲者, 不择地而安之, 孝之至也。”代表儒家经典的《孝经》也有“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 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在中国人眼中, 让父母成为空巢老人是不孝顺的, 背离社会道德的, 这也导致了即使老人主动要求成为空巢老人, 子女也会因为社会压力而反对。社会工作者即使发现空巢老人自己生活比和子女生活更快乐也会建议空巢老人与子女同住。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眼中, 空巢老人不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否愉快, 都是弱势群体, 需要得到特殊关注。

二、工作方向差异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 物质基础比较完善, 社会福利制度比较健全。在美国, 大多数社区都有一所甚至数所社区大学, 一代两所社区医院和其他的社区福利设施。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政府采用“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 (The Social Services BlockGrant Program) , 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家政、运输以及医疗等上门服务, 试图在各州区内帮助独居老年人培养在家里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非常完善, 空巢老人常见的医疗问题很好解决。所以空巢老人的主要问题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美国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在这些问题中, 社会工作者主要解决的是空巢老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和社区内居民纠纷。宗教信仰问参加礼拜或者其他宗教仪式的一般都是老人, 基于美国的传统, 老年人一般都是空巢老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在一个社区内一般都会有很多民族和宗教团体, 各个民族和宗教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不同之处, 很多时候空巢老人会因为宗教问题和其他人产生纠纷。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一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和乡镇, 社区作为行政的基础单位, 并不提供老人再教育和社区医疗服务, 社区工作人员多数不是社会工作者。空巢老人多为失独老人和绝对独居老人, 在经济和就医等方面比较困难。我国社会工作者更多关注的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在实践中多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培训社区工作人员, 帮助社区建立老年人活动团队, 组织老年人定期活动, 向社区工作人员讲解空巢老人的特点和共性, 帮助社区工作人员为空巢老人服务。

(二) 医疗服务

社会工作者与临近医院合作, 为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为空巢老人上门检查, 向空巢老人宣讲保健知识, 以栋为单位提醒有需要的空巢老人按时定量服药。

三、工作建议

我国国情和民俗习惯与美国并不相同, 我国空巢老人的需求也与美国空巢老人不同, 这就意味着在实践中也会有所不同。美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早, 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和研究值得我国社会工作者借鉴,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能把理论直接拿来用。我国空巢老人更多的是被迫的, 他们是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弱势群体, 很多基本的物质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所以我国社会工作者在针对空巢老人的工作实践中要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 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先解决哪个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在工作中, 要优先确保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再解决其精神生活问题。在实践中, 要借鉴美国社会工作经验, 跟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探寻符合我国空巢老人的工作经验。

摘要:中国已经逐渐不如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社工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的研究, 探讨中美社工关于空巢老人社会工作实务的思路和工作方向的差异, 并为我国社工在空巢老人的工作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观念差异,工作方向差异

参考文献

社工实务报告 第4篇

【关键词】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调研报告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已在全国将近150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更好的体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向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分别从兄弟院校、本校学生、连锁企业三个不同角度对该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如下:

1.相关院校方面

笔者对20所开设连锁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教材选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1.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调查显示95%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课程,但其课程名称有所不同,教学内容相差不大,教学模块基本围绕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法的理论,接下来讲会计凭证、会计账户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财务报表等内容。在讲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时,70%的院校是以工业企业为例来进行讲解的,没有结合连锁专业的专业特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教授的对象是连锁专业而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授课时应侧重会计信息的使用而非会计核算,即使在对会计核算进行讲解时,应该以连锁企业而非工业企业为背景。

1.2课时的安排

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为了解其他院校的实践教学的情况,借鉴其实践教学的经验,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该课程课时安排在60-72课时之间。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30%-50%。实习实训课程10%的学校以学生练习的方式代替了实习实训,40%的学校是在普通教室进行账套模拟,35%的学校采用了电算化模拟的实训方式,部分学校在进行软件模拟的同时也进行了专业技能大赛和企业参观的实训方式,但校企合作的实训方式在多数院校利用率较低,实训环境不够完善。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注重了实践环节的模拟,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待建立和完善。当问到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是80%的老师认为能使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有所了解,但不能熟练掌握,20%的老师认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实践性教学方式中,我们应加强模拟训练和企业的顶岗实践,充实我们的实训内容。

1.3教材的选用

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和抓手是教材。教材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生了解知识的主要窗口。教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教学质量。75%的学校所用的教材多为《基础会计》教材,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与连锁企业不相符,在教学过程中不便于根据连锁专业的特点展开教学。25%的学校选用了与连锁企业相关的会计教材如《连锁企业会计核算》、《连锁企业会计实务》等,但这些教材缺乏对会计基础知识的讲解。

2.用人单位方面的调研

笔者对10家校企合作的连锁企业进行了调研。类型主要包括直营连锁、加盟连锁,所涉及的而服务类别主要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电器连锁店。主要从连锁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的必要性和财务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及课程教学内容侧重点等方面进行调研。

2.1开设连锁企业会计课程的必要性

被调查的企业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该专业中开设连锁企业会计课程。这与我们培养能胜任在连锁超市、便利店、连锁餐饮企业、连锁酒店等连锁企业加盟与调度管理,连锁店的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信息管理、门店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2.2财务知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企业认为收银员、采购和店长是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的。作为收银员熟悉收银业务运作,熟练各种收银设备的操作技能,具备基本财务知识、 具有识别假钞和鉴别支票真伪的能力。采购人员能够全面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知识,了解供应商定价方法及如何从中寻找到降价的空间,了解付款期及交货期对采购价格的影响。店长应具备财务基础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80%的企业认为岗位与员工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是有一定关系的。

2.3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70%的企业认为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别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不应该侧重于会计核算。而应注重学生对原始凭证如发票等的填制的练习。学生实习多是从收银岗位开始,从目前学生实习的情况来看,学习对从事该岗位有种恐惧感。这就要求认可老师在授课时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添加如假币识别、点钞技术、POS机的使用等与连锁专业关系的密切教学内容。

3.连锁专业学生方面的调研

笔者对09、10、11级连锁专业的100名学生就对开设该课程的认同度,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3.1课程的认同度

在“你认为是都必要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原理与实务》课程”这一题时,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开”,18%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在问及“对该课程是否有学习兴趣时”20%的同学选择了“很有兴趣”并打算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想从事会计工作,46%的同学选择了“比较感兴趣”,24%的同学选择了“一般”,10%的同学选择了“无兴趣”。通过调研说明大多数同学对该课程的开设还是非常认同的。

3.2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认为该门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在60课时,这与我们实际的课时安排是相符的。在“你认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否可以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时,14%的同学选择了“无法满足”,50%同学选择了“满足基本要求”,36%同学选择“完全满足”。部分学生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实践环节缺乏,即使有,也是对会计核算内容的实践。这与我们的注重会计信息运用的培养目标是有偏差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在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上,46%的同学是想学习知识为以后就业打基础,54%的同学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顺利毕业而学习。多数同学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只是在考试前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进行考前突击,还有少部分同学出现过旷课现象。说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是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注意力吸引程度不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3教学效果

多数同学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熟悉会计的工作流程,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能填制简单的会计凭证,能看懂简单的财务报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也有少部分同学反映课程比较忙,对于借贷记账法难以理解,会计科目的内容也不熟悉。认为该课程有难度。

总之,经过本次调查从相关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了解了课程设置的情况,也发现了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系列问题,这对于我们在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上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池州学院的调查与分析.池州学院学报,2012,6.

社工实务总结 第5篇

不少人会把社工与志愿者等同起来,因为他们都在做一些相同的事情就是为他人提供无偿的帮助。但是社工所占的角度和高度,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式都与志愿者不一样,服务的专业性也不一致,对被帮助对象本身来说收获也不会一样,所以志愿者与社工之间还有很大的差别。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见解做一下陈述。

一、社工与志愿者占的角度与高度不同。

志愿者去做服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社工做服务是因为专业的理论和道德理念的驱使。出去做实物会遇到一些其他高校的学生,他们不是社工专业的学生,来做志愿服务的目的只是想锻炼一下或者个人兴趣,在谈及一些社区青少年问题时所陈述的观点往往都是出于常人的角度,应该怎么怎么做。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是专业的社工,但还是属于社工专业的人才,现在主要还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但是我们的想法和那些志愿者相比都是差距明显的。此外他们不懂得一些专业的服务伦理道德,导致在服务过程会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可在他们自身看来还没有觉得。

二、服务的质量不同

同样在一个机构做服务,可服务的效果却不一致。在我们之前进去的志愿者中不少是社工专业的人同学,与非社工专业的同学相比,他们与服务对象之间会建立比较严密的联系,案主也会给他们不少的反馈。而非专业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跟着社工专业的同学做,以助手的角色存在,尤其是在对一些小朋友的家庭做家访时,他们更是不知道怎么问。并且他们不会根据被帮助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问题。

三、肩负的职责不一样

志愿者做服务目的有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有的是为了奉献自己的爱心,没有什么是他们必须做的。社工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他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以帮助他们远离困境,找回自我,再次发展。

社工实务答题技巧 第6篇

社会工作者辅导社工师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与方法

『案例分析题』

答题要求:应试人员需对提供的案例背景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按要求作答。

案例一

张先生,66岁,独居,患肛瘘。可独立生活,病发时,卧床不起。有固定足额的退休金。有四个儿女,都在国外工作,很少回来探望他。曾经想找个伴,担心影响与子女的感情。年龄升高,记忆力下降,经常忘记关煤气,差点引起火灾。最近病情加重,生活无法自理。社区医院束手无策;大医院因老人年龄较大且心脏不太好,不能动手术。张先生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焦虑不安。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张先生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张先生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

参考答案:

1、张先生面临着老年人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首先,因受肛瘘困扰,病情加重,急需治疗疾病,维护健康;

其次,因为老年人的心理常受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加上长期独居,张先生感到无助、焦虑,急需情绪疏导。

再次,人到老年,更感孤独寂寞,更加向往美好婚姻家庭生活,张先生也不例外,他渴望再婚,却又有顾虑。

第四,因为记忆力衰退引发了安全问题。

2、主要介入策略

第一,针对老人的疾病困扰,工作者应协调医院和社区,制定医疗方案;

第二,与老人进行沟通,倾听老人内心所想,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状态;

第三,教给老人健康知识,鼓励老人积极应对老年生活;

第三,联系社区机构和志愿者,关心老人,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并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第四,协助老人与子女沟通,解决顾虑,使老人达成再婚;

第五,通过相关训练,帮助老人保持学习,以减缓记忆衰退。

通过以上方案,最终使老人能走出困境,安享晚年。

案例二:

案主方女士,42岁,小学文化程度,家有一子正读高中,三年前夫妇双双下岗,家庭经济负担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只靠低保维持。方女士整日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也仅能够勉强糊口。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方女士失去了微笑,终日愁眉不展。她也尝试着到人才市场去寻找工作,可是,她的年龄和学历使她一次又一次的被用人单位拒绝。居委会为方女士介绍了家政、小区保洁等小时工,可她认为这些都是外地人干的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总要找一些稍微体面而且报酬较高的工作才行。方女士回绝了居委会的热心,可是一下子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她只好一直呆在家中,三年来,贫困和失业使她越来越自卑,同时她也变得越来越绝望。

问题:

1.请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来分析方女士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境地?

2.针对方女士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帮助她走出这个低谷?

答题要点:

1.下岗失业和贫困是方女士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环境中的人”理论,她之所以陷入如此境地,主要原因在于:

(1)自身原因:

案主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因为个人爱面子,而不愿意从事一些被认为“不体面”的工作(如家政、保洁工等),实际上是因为个人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导致自身被边缘化。

另外,由于方女士,人已届中年,而且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低,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她不具备适应社会迅速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她多次遭到用人单位拒绝的原因所在。

(2)社会原因:案主的主要问题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国企转制,进而导致了大批工人下岗。然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案主依然停留于传统的思维之中,从而无法适应现实社会。

2.针对案主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介入策略:

(1)个案工作介入:

案主因为现实挫折已经影响到了案主的自我评价并进而影响到了案主的家庭。通过个案工作方法,案主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以接纳的态度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案主的心声,缓解案主的因贫困和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使案主获得同感、尊重,进而帮助案主认清自我,了解社会。基于优势视角,帮助案主发掘自身潜能,发展自我,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鼓励案主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

(2)小组工作介入:小组工作强调相互支持、共同分享、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原则。开展“下岗失业人员互助”小组活动,鼓励方女士参与进来,通过小组活动,使方女士获得小组成员的共同支持,宣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分享成功的再就业经验,使方女士转变传统观念,更好的适应现实社会。小组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使方女士拓展人际网络,获取更多的资源。在小组活动中,也可以帮助方女士获得更多的关于下岗职工的政策法规,使其更清晰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明确自己的出路和方向。通过小组活动,发展案主自身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其摆脱贫困的可能性。

(3)整合社区资源,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以及开展相关的再就业培训和相关的职业培训,提高案主的知识技能,增强她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案例三:

小轩是本市重点高中直升班中的尖子生,数理化成绩突出,为人彬彬有礼,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轩结识了同一赛组的女生淑玲,两人因共同的爱好走的很近,经常一起学习并产生了好感。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刻,淑玲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为由,突然不再与小轩来往。为此,小轩的情绪波动很大,精神状态很差,无心学习。家长和班主任都很担心,情急之下,小轩的母亲前来寻求社工小D的帮助。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小轩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针对小轩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怎样的介入策略?

3、指出上述案例中的“四个基本系统”

答案要点:

1、服务对象小轩正处青春年少阶段,在这一阶段渴望与同龄人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小轩和淑玲产生好感,而淑玲却突然不再理会小轩,使得小轩心理状况受到很大影响,消沉、厌学。

2、针对小轩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一下介入策略:

(1)服务对象因为人际交往受挫已经波及自身精神状况并进而影响到学习。通过个案工作方法,与小轩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以接纳的态度与小轩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倾听他的心声,缓解服务对象因人际交往受挫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使案主获得同感、尊重。进而对案主进行人际交往辅导,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并拓展其人际交往能力。

(2)与淑玲进行沟通,了解与小轩断交的真正原因。开展人际交往辅导小组,小组工作强调相互支持、共同分享、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原则。鼓励小轩和淑玲,通过小组活动,分享正确的人际交往经验,学习正确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对同伴交往采取正确态度。

(3)家长和班主任主动关心服务对象小轩,不只关心其学习,而是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尤其人际交

往方面进行关注,引导小轩正确处理与同伴关系;必要时进行经验分享,以供借鉴。

3、改变媒介系统:社会工作者

服务对象系统:小轩、小轩母亲

目标系统:小轩、小轩母亲、淑玲、班主任

行动系统:社会工作者、班主任、小轩母亲

关于案例分析的答题技术:

关于案例分析的服务对象的困境分析,主要从服务对象自身(如生理、心理、社会、角色扮演,工作出现问题等),他的家庭关系问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问题),家庭外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同事邻居关系问题等),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或国家政策的原因而导致服务对象的自身资源不能发挥等方面来分析。

关于主要介入策略,仍然从这些角度来入手。

1.如针对服务对象自己,应当……,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一些方法,(具体参考下面的总结)。

2.针对他的家庭(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应当……,(主要运用个案工作的联合家庭治疗或结构家庭治疗法等)。

3.如果服务对象有几个人,具有相同问题或者可以相互支持,可以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基本的小组类型是支持小组和成长小组。4.针对服务对象的环境和社区,应当……,主要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另外,可以回答社区提供资源或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怎么服务等。

社工师方案设计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来源:『方案设计题』

答题要求:根据题目的要求,设计出环节完整、严密、可行性强的服务方案。

案例一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案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⑴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理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期待。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⑵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帮助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⑶计划阶段。社会工作者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议题。为为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士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及压力管理技巧;

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式,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⑷介入阶段。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⑸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此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⑹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作者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

⑺跟进服务。个案结束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案例二

假如你在某一青少年福利机构实习,该机构专门服务于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机构督导希望你能够设计一个小组工作服务方案,为10名有逃学、撒谎、偷窃等行为的青少年提供服务。请针对这一情况,拟订一份小组工作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⑴研究表明,青少年逃学、撒谎、偷窃等偏差行为的产生受到内部不良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包括家庭、朋辈、社会风气等的影响,具有以下特征:①自身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②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③朋辈群体的不良影响;④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功能偏颇;⑤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⑥业余生活贫乏。

⑵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发现这些青少年可能存在以下的需求:①控制情绪放松的技巧;②改善偏差行为的技巧;③自我管理的技巧;④朋辈群体正向支持的需求;⑤沟通的技巧。

2.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情况,社会工作者计划在所服务的社区内开展一个“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小组活动,方案如下:⑴小组名称:我的人生我做主

⑵小组工作目标:

①总目标:帮助社区青少年改善行为上的偏差,调节不良心理,舒缓情绪。

②具体目标:协助成员意识到行为偏差的后果和对他人的影响,帮助成员学习情境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技巧,在偏差行为发生时坚决说“不”,学习自我管理的技巧,情绪波动时学会处理及放松技巧。⑶小组性质及特征:教育成长性小组。

⑷小组成员特性:福利机构内有逃学、撒谎、偷窃等偏差行为,希望改变的青少年。

⑸拟定小组成员人数:10人。

⑹小组人员招募方法:所在福利机构转介。

⑺小组执行计划:

⑻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⑼方案评估:

①小组的过程评估,由小组成员填写评估表,在小组执行过程中进行评估;

②小组成员满意度评估,由小组成员对小组进行成效评估;

③小组工作报告,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三

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城郊接合部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附近工厂以制造业为主,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加班,许多务工者根本就没有时间关心子女的成长,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流落社会,平日无所事事,经常在社区聚众滋生事端,如破坏公物、欺负敲诈中学生、打架斗殴等。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城郊接合部的城中村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其中不少家庭,父母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成长;文化程度低导致其以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流落社会了。他们往往平时无所事事,在社区中游荡,寻衅滋事,成了社区乃至社会团结稳定的定时炸弹。该移民社区的青少年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⑴性格比较散漫,组织性、纪律性差,可能存在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

⑵由于父母忙于为生计奔波,使得子女缺乏必要的管教和帮助;

⑶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移民子女无法继续学业,又无一定技能以竞聘工作,导致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对未来缺乏希望;

⑷在缺乏家庭和学校的管教后,朋辈群体成为其唯一的精神依靠和寄托,一些不良群体的影响导致其在社区中横生事端。

2.方案设计

⑴方案目标:协助改变该社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家长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家庭和谐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就业辅导和技能培训,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⑵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移民子女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朋辈支持和愤怒控制的技巧。在移民社区中开展愤怒控制小组,在朋辈互助的条件下,帮助其了解偏差行为的后果以及学习愤怒控制的技巧。

②充分利用街道、居委会资源,展开技能培训班,为移我子女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场所。社会工作者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移民子女提供课业辅导,使其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移民子女无所事事并非完全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一技之长。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街道和居委会的资源,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班,帮助移民子女习得一技之长,并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手艺谋生,主动就业。

③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移民子女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移民子女由于受到社会歧视和一些不公正待遇,往往存在自卑、漠然、自我价值感低等特点。社会工作者可针对这些个性特征,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就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或者在社区中开展活动。当他们的计策使得社区成为更好的生活空间时,他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使得自卑感降低,自信心增加。此外,由于移民社区人员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是一些社会问题的死角,青少年也容易受到城市亚文化的侵蚀。社会工作者也可根据这一特点,组织青少年在社区中开展例如“禁毒”知识宣传等活动。

④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移民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移民子女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他们也因为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将这类家长组织起来,根据他们工作时间的特点,定期开展亲子教育方面的指导讲座,提升其对子女管教的关注度和沟通技巧。

⑶方案执行:首先,社会工作者在方案执行中需要和参与者做好沟通与协调,鼓励他们按时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其次,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与各方面做好交涉;再次,在为参与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注意监督执行进度,出现危机及时处理;最后,鼓励参与者在社区中将所学进行推广,惠及更多的社区居民。

⑷方案评估: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及其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要对方案执行情况、参与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社区活动的成效评估和过程评估。

方案设计答题技术

1.方案目标:可以将目的与目标分别列出,如目的:……,具体目标:……可以分别列出,条理要清楚,分1、2、3等

2.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的介入策略差不多,也是从那几个方面入手,如针对个人可以实行一对一的个案辅导,说说方法,具体见下。对几个人,可以使用小组方法,如建立一个支持小组,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共同探讨以后人生发展,相互督促,共同成长等,对家庭,采用结构家庭治疗,对环境如学校、单位、社区等,工作者可以扮演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制订有关方案等。要分清层次,具体而不罗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社会工作的行话来说。

3.方案执行:要具体的说说操作,而不要像模拟试题答案那样一笔带过。如整合社区资源,你可以说说怎样强化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社区提供资源为此服务,志愿者等。提供服务,要具体写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工作者是什么角色,需要那些人配合,如家人、心理医生、生理医生、义工、志愿者等。介入的方法是什么,另外在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社区中的有影响的人,服务机构政策不合理,调解行动,危机介入等,要说说怎么介入。关于监督执行进度,主要可以请相关人员,志愿者、社会工作督导等人为活动进行专业辅导和监督。另外也是要层次清楚,列明1、2、3。

4.方案评估:包括服务对象满意度,我们一般使用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即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对介入的看法。方案执行情况,我们一般是用任务完成情况测量方法和目标完成情况测量方法,见课本91页。对于效果评估,特别是行为、思想、态度改变情况的评估,我们一般用基线测量法或差别影响评分等,见90,92页。这些我们上课都重点讲过。总之要把方法说明。

5.当然也可以写上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等。大家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避免时间不够用。(结案:如有必要可进行说明,有可能会加分)

有两大类型题.一是要求利用通用过程模式方法设计方案;二是问如何提供服务.设计方案.通用过程模式方法设计方案时要写清到以下步骤.1接案;2预估;3计划;4介入;5评估;6结案.然后按着这个框架,再往里边添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设计方案.时要写清以下步骤:

一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二方案设计:

1目的:(抽象的)

2目标:(具体的)

3方案实施策略:

三方案执行:(如何介入)

四方案评估:

上一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下一篇:“傻瓜式”的理财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