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小漫画

2024-06-20

文明礼仪小漫画(精选7篇)

文明礼仪小漫画 第1篇

校园文明从我做起

三(1)班 陈家乐

文明礼仪是我们每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无论校内、校外,家里陈家乐都能时时、事事做到文明。

在校内,他是一只“啄木鸟”,只要看见哪个角落有垃圾,无论有多脏,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把它扔进垃圾桶。同时他也是老师的小助手,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每当同学有问题或有困难时,他都尽力、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有同学身体不舒服时,他会陪他们去找老师;有同学忘带学具,他也会无私地将自己多带的学习用具借给他们。对老师他一向是个有礼貌的学生,见到老师他会主动问好。

在校外,他依然能做到文明。有一次,他到广场玩,他吃完棒冰后还剩下来一根棒,但是周围平坦的场地上一时找不到垃圾桶的影子。他就拿出餐巾纸,把棒包在里面,装进口袋。他不会像有些人那样随手丢在花坛里或地面上,也不会随手扔在石椅子上“弃之不管”,等一直走到有垃圾桶的地方,他才将那根棒从口袋里取出来,扔进去。

这就是文明,文明就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他很愿变成一朵“文明”的蒲公英,把“文明礼仪”的种子撒播到我们生活的周围,让我们的学校更加文明。

环境文明小卫士 三(1)班

杨倬铭

杨倬铭同学是三(1)班的一名学生,他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平常他主动保护学校环境卫生,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个美丽、干净的学校。

有一次,他在课间活动时,发现一些小同学在小花园里转来转去,有的摘小树的叶子,有的摘花坛的小鲜花,有的在捉小蜜蜂,还有的扑捉美丽的小蝴蝶„„他想: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小动物,保护有益的昆虫„„他一想到这里,就马上跑过去,认真地对那些小同学说:“这些小树苗是有生命,我们不能摘它们的叶子来玩,小树苗会疼的呀!小蜜蜂、小蝴蝶在传授花粉,我们不能扑捉它们。”

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以他为榜样,个个都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小树苗,保护小动物,争做校园的环境文明小卫士。

三(1)班

林巧敏

林巧敏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上课认真听

在学校她尊敬老师,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并敬队礼。和同学们相处得很好。她还很爱帮别人,同学有困难时主动帮助他们。有一次,她看见同班同学黄进,在做作业时遇到一道数学难题,黄进左思右想,不知道怎样做才好,林巧敏就主动走过来,热心仔细地帮他讲解数学来,一边讲一边用手比划着,直到那位同学弄明白了,她才离开。

林巧敏从来不说脏话、不打闹,保护环境、爱护公物以外,还能帮助纠正少数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有一次,做课间操后,有的同学去摘校园里小树的叶子,她马上制止,并给他们讲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危害,还对他们说:“你摘了小树的叶子,小树会疼的呀!”在她的带领下,最后大家达到一致意见:爱护环境,保护小树苗,争做环境文明的小卫士!

在家她孝敬父母,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拖地、擦桌子

文明礼仪小漫画 第2篇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按语: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2.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4.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小漫画,大效用 第3篇

在“画与话”活动中,员工们既可以用自己创作的漫画来表达对企业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也可以批评工作中的错误行为,还可以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厂里成立了漫画协会,外聘专家对会员进行指导,并定期组织召开“画与话”专题研讨会,不断提高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水平。有一名生产一线的员工把家里的厨房变成了“画室”,活动开展以来他已创作作品三十多幅。漫画征集上来以后,经过筛选加工,制做成精美的展品,悬挂在各个车间及办公楼走廊循环展览。“画与话”活动成为了企业内部沟通的新渠道,成为了员工施展积极性、创造性和个人才华的新舞台。一名员工说:“‘画与话’活动使我的生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小小漫画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认可之后,这个厂又进一步把这项活动引向深入。

厂里成立了员工“用戏说画”创作小组和文艺宣传队,他们从一些漫画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自编自导曲艺、小品、歌舞剧等节目来给全厂员工演出,以此进一步诠释漫画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如,质检站员工根据漫画《老鼠搬家》改编的小品,受到了全厂员工的好评。“用戏说画”进一步深化了“画与话”活动的思想内涵,增强了“画与话”活动的感染力。

厂里还组织员工画身边的先进人物,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为了推动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厂里还引导员工用画把对规章制度的理解认识反映出来,抽象的道理变成了生动的形象,取得了员工自我教育、共同提高的效果。排水车间一名员工为了宣传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针对“工作时穿高跟鞋”的现象画了一幅题为《“唉哟,我的妈呀!”》的漫画。这画贴到墙上后,有个女工就不乐意了:“你怎么画我呢?”两个人争执起来,后经过车间领导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名女工欣然接受了“画”的批评。从此,这个车间再也没有穿高跟鞋上岗的了。员工们说,这些画出自我们的手,挂在我们的工作岗位上,随时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弘扬传统礼仪 培养文明小天使 第4篇

关键词:文明礼仪;培养意识;养成习惯;形成习惯;深化教育;实践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203-02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精髓,而且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文明圣火,日月齐光;尚礼扬善,智圆行方,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明传承源源流长。良好的文明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文明礼仪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国格,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小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文明礼仪规范的养成,将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规范,培养文明礼仪意识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经常同学之间会发生矛盾,讲文明、讲礼仪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从文明礼仪教育入手,养成教育的重心放在开学初是最佳时期。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就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讲文明、讲礼仪。开学初,我利用周会课、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因此,根据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结构及他们的认识规律,从最基本的教育着手,如:学好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 “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时要说“谢谢”;打扰了或有愧于别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礼貌用语,用好“微笑、招手、点头、鞠躬、鼓掌、请进、敲门”等体态语。在向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按照德育的方法和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规范”。

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

学生明确规范时,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做起,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如在训练学生上,我经常对孩子们说:一件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礼仪的素养。比如说:见到老师要主动行队礼问好,见到同学摔倒主动上前扶起来,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上学衣服整洁,佩戴红领巾,放学排队时要做到快静齐等.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现在我班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他们见到老师都能主动问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提高了讲文明、懂礼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班上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以来,学生逐步形成了使用文明用语,课间文明休息、集合排队进出、仪表端庄整洁。 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让孩子们既学礼仪,又能用礼仪。

三、在多彩活动中促进文明礼仪的形成

多姿多彩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成长岁月中的难忘回忆,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使活动成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良好手段。这个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促进了学生各种高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我不仅让学生了解春天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同学们在吃完零食后的地方没有留下一点垃圾;在返回的路上,看到一群外地的游客,他们能主动地叫“叔叔、阿姨好!”那一声声礼貌的叫声,引得游客们拿起手中的摄影机拍下他们可爱的身影。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文明礼仪的优秀品质正在诼渐形成。同时,为了让学生将“文明礼仪”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学校结合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本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在全校开展了“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活动。作为班主任,我安排学生们天天诵读《弟子规》。活动开展以来,全班学生学习热情饱满,兴趣高涨。许多孩子已经能够流畅背诵与文明礼仪有关的经典语句。在相关的主题班会上大家积极展开讨论,能够主动对照《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言行,人人表示要争当学习弟子规的好孩子,做讲文明懂礼仪新一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相信:今日孩子们朗朗诵读《弟子规》,明日将于无声处严格规范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学生通过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水平,同时又给予了学生文化熏陶,丰富校园生活。

四、丰富班级文化,深化文明礼仪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继续深化学校“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这个课题,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首先制订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快乐生活的班级文化氛围。如“文明礼仪伴我快乐成长!”的班级口号随时都挂在同学的嘴边,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礼仪是传统,文明靠大家”的班风,“文明无小事,小事见文明”的班训,不仅挂在教室的墙面上更落实到平时的具体行动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在班级还展开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如“微笑,礼仪之花”。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知道微笑是一种重要的礼仪,通过微笑教育,使学生能与同学微笑交往。通过微笑,传达文明与礼仪,传递友好和热情。总而言之,班级文化的建设, 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五、家校结合,实践中得到提高

文明礼仪就表现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之中。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外,还要和家长密切联系,相互交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各方面相互渗透,家长要注意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在家接待客人,要孩子和大人一起接待客人。让孩子跟客人打招呼,请客人坐,请客人喝茶,还可以让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招呼小客人等等。这点工作中,班主任要与家长不断地沟通,只要教师家长重视,互相配合,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按要求去坚持训练,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及时指出并当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起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同时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和家长,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往往教育者会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的模仿对象,利用好教育者本身这一教育资源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文明礼仪小故事 第5篇

团结的力量

从前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这20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领,难分上下。可是他们自恃本领高强,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认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时20个儿子常常明争暗斗,见面就互相讥讽,在背后也总爱说对方的坏话。

阿豺见到儿子们这种互不相容的情况,很是担心,他明白敌人很容易利用这种不睦的局面来各个击破,那样一来国家的安危就悬于一线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来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们停止互相攻击、倾轧,要相互团结友爱。可是儿子们对父亲的话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表面上装作遵从教诲,实际上并没放在心上,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纪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会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后,儿子们怎么办呢?再没有人能教诲他们、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了那国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吗?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们懂得要团结起来呢?阿豺越来越忧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预感到死神就要降临了,他也终于有了主意。他把儿子们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儿子们不知何故,但还是照办了。阿豺又叫过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说:“你随便拾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顺手捡起身边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断了。阿豺又说:“现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来,把它们捆在一起,再试着折断。”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咬牙弯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腾得满头大汗,始终也没能将箭捆折断。

阿豺缓缓地转向儿子们,语重心长地开口说道:“你们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轻轻一折就断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怎么也折不断。你们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气,单独行动,很容易遭到失败,只有20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会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保障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啊!”

儿子们终于领悟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为,都悔恨地流着泪说:“父亲,我们明白了,您就放心吧!”阿豺见儿子们真的懂了,欣慰地点了下头,闭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难。

地域习俗

张某是江南人。确切地说,是富春江上游一户渔民的儿子。他从小吃江鲜,包头鱼、鲤鱼、鳊鱼、鲫鱼……凡是这富春江里的鱼,他几乎都吃过。

但从德国回来后,他就不会吃鱼了。吃一次,喉咙卡一次,痛苦得不得了。一个渔民的儿子,因为吃鱼被鱼刺卡牢,这就像一个游泳高手在浴池溺水那样可笑。但他确确实实不会吃鱼了。张某的母亲慈眉善目,做鱼的手艺一流。现在她老人家迷惑了,她从小为儿子烹鱼,儿子还抱在手上的时候,就会吃鱼了,从来没有发生过鱼刺卡喉的事情。她一直相信渔民的儿子的口腔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抗鱼刺基因”,是不是儿子在德国呆了几年,把这“抗鱼刺基因”给弄丢了。

结果还真被张某的母亲给猜对了,在江边长大的张某不会吃鱼,就是因为在德国的几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在德国,市民以肉食为主,那里也有鱼,烹食鱼肉也很多。张某在德国求学过程中出过一次“大丑”,还差点和教授交恶

一次,张某参加一个宴会,自助餐上就有鱼块,张某就取了不少鱼块,美美地享用起来。但吃着吃着,旁边的人全部端着盘子走开了,他们还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张某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对。但他还是顾自吃着鱼,终于将盘中鱼块吃完,桌上留下了一小堆鱼骨和鱼刺。这次宴会后,张某觉得一些德国朋友似乎对他冷淡了不少,但没有发现其中的原因。第一学年结束,他去拜访教授,教授请他在家中用餐,餐桌上又有鱼,鱼炸得又香又脆,让他想起在中国老家母亲也是这样炸鱼给他吃,他很感动。他和教授一家一边喝着红酒,一边吃着鱼,相谈甚欢。但吃着吃着,教授和家人全都看着他,最后,教授的妻子站起身来,脸上有些不快地走开了。

张某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还是把自己盘中鱼吃完了。用完餐,教授看着他,用十分生气的语气对他说:“张某,你太不文雅了,希望你在德国多学一点礼仪。”

文明礼仪小标兵 第6篇

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著名文学家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让我们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重视礼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逐步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成为有气质、有风度、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首先,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从仪容仪表说,要整洁、干净;脸、手、脖子都要干干净净;指甲需要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要经常换衣服,勤洗澡、勤洗头,做好个人卫生;从仪态举止说,站、坐、行、躺这些举止是十分重要的。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挺拔的坐姿给人一种大方得体的感觉;走路着装要抬头挺胸,这样才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其次,在公共场合(包括走廊)里,不能大声喧哗。注重公共场合内的文明,注重走路、问路、乘车、购物等方面的礼仪。坐公车时,要知道先下后上的秩序。学校里,升旗仪式最为严肃,这充满热血的国旗,怎能容的下这点嬉皮笑脸。这直接影响着班级荣誉。讲文明、讲礼仪,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文明礼仪小故事 第7篇

文明礼仪小故事

一、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校长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还没来吃饭„„从此以后,他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

文明礼仪小故事

二、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地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们身后,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文明礼仪小故事

三、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那天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棒冰包装纸,弯下腰拣起来扔到了垃圾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则、师为表率的行为教导我们,他是老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这几件小事,我更加认识到了“礼仪”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我们应该让社会变成一个到处都是文明的,一个“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还是那句真理:从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从我做起”才会到处充满礼仪的“味道”,才会使你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

文明礼仪小故事四

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程门立雪杨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

文明礼仪小故事五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文明礼仪小故事六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文明礼仪小故事七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文明礼仪小故事八

我们学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师都在一起吃。但为了学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两位教师送学生过昌万公路,这就使得这两位教师要晚一些吃饭。一天中午,许多教师都和往常一样开始吃午餐了,只有陈来保书记一人坐在桌边没有动筷。我们还以为他哪儿不舒服,没想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义门陈”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讲“义门陈”的人都十分注重“义”和“礼”,使得当时皇帝都为之震惊。其中有一个细节说:这儿的狗都知道“义”、“礼”,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当我们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们才记起还有两个老师为了送学生过马路没来吃饭。。从此以后,我们每次吃饭都会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开筷。文明礼仪小故事九 另一件事,几个低年级的同学,肩并肩有说有笑的走着,前面迎面走来一位老师,他们也不认识,但当这位老师走到这几名同学身边时,其他人都还是说笑,只有一位同学,恭敬的鞠了一躬,说了声“老师好”老师当然也很高兴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别的同学都没哼一声。等老师过去了之后。有的人说那个同学油饼,不认识的老师还给鞠躬,有的人说他根本是装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个同学没有反驳他们,只是说了一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我在后边听了这句话都很感动,感动那个同学的真诚,一个人懂礼貌,真的是很难得的品质。

文明礼仪小故事十

还有一件事,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就是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冰棍纸,弯下腰去,拣了起来,扔到了垃圾桶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是他以身作则,教导我们,他是老师,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上一篇:三月再见四月你好唯美语录文案下一篇:祝福出门在外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