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

2024-08-12

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精选6篇)

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 第1篇

两岸统一终究是大陆与台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民进党执政有助于统一的趋势发展

1.让台湾民众看清党派主张,同时推进两岸关系

蔡英文政府为了兑现竞选承诺,从台湾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会主动挑战“现状”。甚至会在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主动促成一些如两岸服务贸易协定的签署。而这些协议的签署,是现今即使仍是立法院第一大党的国民党无法做到的。不管是“维持现状”还是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都会让台湾人民更清楚的看到民进党的一些激进主张,不过是一群戏子的表演。同时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实质发展。

2.借力打力削弱国民党,终结国共意识形态之争

国民党长期大佬掌权,导致党内青黄不接。但置之死地而后生,未来4-8年党内年轻世代将会崛起。但是可能面临再一次面临分裂,或出现真正的挑大梁者新政治明星统一泛蓝力量,合并新党 亲民党等党外派系,不要看亲民党现在和国民党苦大仇深的,那是因为国民党执政,亲民党是在野反对党。等民进党上台后,所有反民进党的言论及反执政党的行动都会受到抵制,国亲两党同质性太大,而亲民党又没有国民党强大,自然无非是被吸收或彻底成为民进党的附庸,前者的几率更大。当然,如果国民党继续分裂的话。8年后,台湾人就会发现蔡英文也就这样,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但是国民党就会像现在的民进党一样说你800个错误,铁定又是一轮政党轮替。而那个时候,也就是未来8-12年,我国的政体实力已经和美国是一个层级的了。台湾也会在国民党或者民进党手中回归大陆。

3.台独教育自然崩溃有利于统一趋势

蔡英文人称空心菜,对于基本政策一头雾水,比如最近的一次辩论,她对九二共识的一些阐述,有一种承认有这个会谈,但不承认共识的这个说法的意思。而且受绿色基本盘制约,和大陆关系维持甚至超过马英九时代的可能性不大,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会有微调,让利会减少,台湾经济更不景气,对民进党的不满增加,因此她上台,对大陆最有好处。大陆这边也渐渐发现,台独分子的治理水平,比小蒋时期的技术官僚们差远了。台湾的国际空间收窄。这三条都会影响民进党政府的支持率。况且这本来就是一个只会打嘴炮的政党。既然如此,那让他们上台不但没有坏处,反而对统一大业有好处。损失无非是在教科书中多骂中国几句罢了。而教科书的教育效果,在现实面前,永远都是孱弱无力的——当陆台(或中美)经济关系完全逆转之时,长期以来的台独教育效果也会自然崩溃。

二、大陆基于法律、爱国主义和今后发展等原因不会放弃台湾回归

1.法律相关内容需要两岸统一

从法律角度来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序言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2.)受权发布:《反分裂国家法》全文

可以看出对于大陆百姓来说,中国是包括大陆和台湾两部分的,所以,中国现在处于分裂状态。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为国家统一付出努力。所以从法律层面来说,大陆所有人都是要无条件支持统一台湾的。在外交方面,中国一直都是对外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且台湾必须要统一是写入宪法的,中国大陆政府的核心利益不能被侵犯,中国的宪法是不能被践踏的。2.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的需要两岸统一

就跟台湾经过近年来的“去中国化”教育之后,台湾百姓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已经将至历史低点,而且有持续走低的趋势一个道理。台湾在我们的固有认知里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需要经过任何理性思考的,大多数人默认的一个真理。

而事实上,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是有反攻大陆的计划的。也就是说,大陆和台湾有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国家两个政权的角逐。这一点,也没有任何疑问。问题是,大陆的百姓到现在依然如此认为,而台湾百姓出现了不同的认知。这是导致现在两岸百姓出现频繁对立的主要原因。那你如果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统一,很简单,因为我们认为领土完整是核心利益,而台湾又被我们认为是领土的一部分。简单的说,作为一个爱国人士,我没办法支持你独立啊,这有违我的认知,有违我的价值观。

3.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两岸统一

在和平统一的状态下,台海经济将拥有新的模式。好比当年深圳―香港模式的感觉,台湾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为大陆中部开发和东部进一步发展充当开放门户。同时对于民生上,在一些国内医疗治疗起来比较痛苦或者技术上无法治疗的疑难杂症,台湾会是一个新的希望。介于台湾有使用外国药品的优势,以及目前良好且强大的医疗系统,无疑对人民健康有帮助。在军事上台湾会是处理南海问题和保障岛链以及东海安全的关键。然后遏制美国的亚太政策,也能威吓日本和越南没事别老蹦蹦跳。对于大陆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好处是,没人再欺负大陆的渔民了,打鱼都在内海范围了,三、大陆对台免签政策带来重要影响

1.早期政策加强台对大陆的依赖和认同

今天两岸的所有政策,以及大陆统战策略,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重要会面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2005年连战率团参访大陆所带来的影响。当时的连胡两人达成了一个叫做《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的外交文件,文件中就关于经济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等,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之后在马英九当选的任期内,两岸政策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如大三通的正式确立,大陆游客开始参访台湾,第一批交换生赴台交换等。此时大陆的统战策略无疑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台湾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二是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这段时间的统战策略最好的成绩无疑是ECFA协定的签订,正式确立台湾大陆经济上的往来。2.对台政策调整直击经济命脉

大陆方面要调整对台政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掐住经济的脖子也就是台商。随着两岸贸易的进一步加快,在2013年时的两岸两会上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然而台湾中的一些民间团体利用青年势力强势插入两岸的关系。直接用暴力冲击的方式占领了立法院,以表达不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早期的两岸合作中台湾方面的受益者基本上都是资本金、政客、台企中高层还有旅游行业老板,而作为底层民众以及广大的青年团体,基本没有得到任何实惠,相反还要饱受物价高、房价高、就业率低、以及工资常年不变的困扰。之后台国办安排了一次访台,然而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访台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倒是后来大陆政府直接取消了台商税负优惠使得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几乎全部受到了冲击,直接掐住了台商的经济命脉。同时国民党也受到了惨痛政治代价。政治上的失败使得两岸的相处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这是不仅需要全面检讨过去所有的统战策略,同时国共两党也更需要进一步商讨下一步的走势。于是刚刚当选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就需要来大陆走一趟了,这次的“朱习会”是两岸政策上的一次重大会面,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也正是之后持台胞证免签的政治基础。3.免签政策惠而不费有利于沟通交流 受到之前的太阳花学运的影响,在“朱习会”之后国共两党明确地提出了要兼顾普通民众,让民众更多的享受到利益、好处,同时要更加重视青年群体。于是大陆推出了对台湾实行免签的政策,对于持台胞证的民众将免签进入大陆。这意味着两岸策略中由过去的受益者人群为资本家和政客扩大到未来的受益者为普通的台湾民众,相比贸易协议而言这一措施惠而不费,不用付出什么大的成本却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短期可以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来大陆旅游;中期可以吸引优秀人才来大陆工作,毕竟在大陆,经济前景良好、薪资高、机会多、发展快等原因无疑是吸引台湾人才的一大助力;长期下,台胞证即是大陆身份证的一种,卡式证件让生活没有任何障碍,让台湾变成事实上的一个省,随意台湾人来进出大陆。

并且通过这一政策最基础的一个益处就是加强沟通,通过现身说法和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良性的两岸沟通基础,这远比一些媒体、网络舆论引导能更好地去消除双方的理解障碍,更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趋势发展。

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 第2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问题则是我国最主要的问题。我国人民深切希望台湾能够回归,从而实现我国领土的完全统一。而台湾人民也是希望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能够早日回到袓**亲的怀抱。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使台湾尽早回归大陆,从而实现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

而目前两岸关系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冰封8年之后,展开高层接触,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两岸的经贸交流和金融发展逐步扩大,期待已久的三通和两岸共同市场理念都可能近期实现。其他的互动和人员交往,包括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等等也将相应增加。如此的紧密往来有

助于两岸人民的接触与磨合,消除双方意识型态的隔阂,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但是尽管如此,台湾问题仍然存在。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两岸政治方面,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以及“一中各表”立场,使其坚定于长期两岸的维持现状。在其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并为未重申国民党终极统一的原本立场。马英九任命“独”派色彩鲜明的前“台联党”“立委”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若是两岸的发展长期维持现状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意识将逐渐淡泊。两岸事实分裂和分治的现状将成为老百姓的理所当然。长期维持现状一旦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轴,就远远偏离了“祖国早日统一”的轨道。并且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 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即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一旦破裂中国决不放弃使用武力来收复台湾。众多事实说明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两岸关系发展不可逆转,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并且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更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必须实行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只有实行团结、统一,拧成一股绳,积蓄最伟大的力量,才

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任何搞“台独”分裂活动的都是徒劳的,都会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最大的祸害,对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最大的威胁。搞“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意志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在台湾方面,陈水扁和台湾当局的种种分裂行径,台湾各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多次数万人规模的集会游行等进行谴责。许多有识之士和民众纷纷指出:拒认一中原则、拒认“九二共识”、甚至拒认自己是中国人,实为倒行逆施、“数典忘祖”;提出“统合论”是为暗行“两国论”;强推“本土教育”是为暗行“文化台独”;向美大量军购即谋“以武拒统”;“出国”大拼“外交”,即谋“挟洋自重”;以“总量管控”取代“戒急用忍”,可谓“换汤不换药”;以“小三通”搪塞“大三通”,“大路不走走小路”乃“别有所图”;以“分类、设卡”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实际“开而不放、松而再绑”,可谓“杯弓蛇影”、“开倒车”,等等。

与此同时,台湾各界通过撰文、演讲、开会、上万言书等,明确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重开两岸商谈,实现全面“三通”,完全废除“戒急用忍”,真正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等等。经过年底选举后,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仍然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这种主流民意无可置疑地会制约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径,推动两岸交流不断深化

其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我们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迎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明天。

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台湾注定是要回到袓**亲的怀抱。中国必定会实现全中国的和平统一,成为世界的强国,从而挺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 第3篇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举办的国台办招待晚宴上, 用四句话共16个字寄语两岸关系的过去和未来发展, 即珍惜成果, 维护基础, 抓住机遇, 共创未来。

张志军表示, 过去八年是两岸关系最为融洽的八年, 这是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努力的成果。两岸应该维护巩固好“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 把握好两岸发展尤其是大陆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 共享作为中华儿女的尊严和荣耀。

两岸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第4篇

历史终将铭记这一天: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自1949年两岸隔海对峙以来,在狮城新加坡实现首次会面,为确保2008年开启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能够持续下去,而共同做出最新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努力。然而,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特别是自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更多地受到岛内政局的深刻影响。虽然岛内政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岸关系的影响,但相较于这种影响,岛内政局在更大程度上是独立于两岸关系的。7年多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没有阻止住岛内政局往波谲云诡的方向发展,即为实例。我们期待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能够开启两岸关系的新纪元,但我们也必须为两岸关系发展可能面临的新的阶段性转换,做好思想与物质上的各项准备。这需要从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说起。

第一阶段(1949.10-1979.01),武力对抗时期。这是迄今为止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军事斗争持续进行并不时激化,政治对抗全面展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相互隔绝。

第二阶段(1979.01-1987.11),政治对抗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两岸关系军事斗争趋缓,转以政治对抗为主,出现了绕道其他国家的两岸经贸与人员往来。

第三阶段(1987.11-1999.07),初步协商与交流时期。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为两岸社会交流打开了大门,进而开启两岸官方的互动。双方在1992年达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九二共识”。两岸经贸交流持续升温,但随着李登辉的分裂主义面目日益暴露,两岸中断了协商。

第四阶段(1999.07-2008.05),新的政治对抗时期。李登辉的“两国论”导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由此进入新的政治对抗期,但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仍持续发展。大陆方面同时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岛内反“台独”阵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党际沟通管道,为国民党在岛内重返执政后开启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基础。

第五阶段(2008.05迄今),和平发展时期。2008年5月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承认“九二共识”,海基会、海协会之间的协商迅速恢复,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最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就是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加坡的首次会面。但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虽然大陆方面希望两岸早日开启政治商谈,但台湾当局囿于岛内反对党的牵制而无所作为。

新阶段转换的深刻原因

按照目前岛内的选情态势,民进党有再次上台的可能。但其迄今拒不放弃“台独党纲”、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如此,两岸恐将再次进入以对抗为主的新阶段。随着实践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现实局限性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基础、根本目标、实现路径等方面。

首先,未能弥合两岸对和平发展政治基础理解的差异。虽然目前两岸都认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但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具体涵义上仍有难以克服的分歧。大陆方面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至于“一个中国”的更具体涵义,大陆方面倾向于建设性地模糊处理。而台湾当局在谈到“九二共识”时往往加上“一中各表”,并强调“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倾向于清晰表述。

此外,大陆方面在表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时,往往把“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同时列举,但台湾当局只在其“三不”政策里提到“不独”,而非“反独”,在意愿上远不如大陆强烈。民进党多数政治人物的思维更已定格在“两岸一边一国”的“台独”模式上,与大陆没有交集可言。

第二,未能缩小两岸对和平发展根本目标认知的分歧。从大陆的角度看,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目标、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大陆官方一再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认知和追求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但2008年以来的台湾当局从来没有明确表达过追求国家统一的政治意愿,马英九在其“三不”政策中还把“不统”放在首位。如果连被公认具有深厚“大中国情结”的马英九在大权在握时都不敢论述两岸统一,我们还能期待岛内哪位政治人物有此追求?由此可见,双方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内涵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难以长期坚持。

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路径的实际成效不如预期。扩大与深化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进而推动两岸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现路径。这其实是基于功能主义假设,即经济、社会、文化等“低政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外溢到政治、安全这样的“高政治”领域。

然而,虽然2008年以来两岸在“低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突飞猛进,但其成效始终无法外溢到“高政治”领域。两岸政治互信无法进一步深化,军事互信也没有建立起来。2014年,岛内甚至出现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抵制两岸经济合作深化的学生运动。可见预期成效远未达到。

需指出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之所以呈现出以上局限性,主要原因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岛内形势和两岸关系从一开始就并未完全满足这个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未来除非台湾当局接受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或者大陆方面自动放弃或修正这种质的规定性,否则上述差距和理论的局限性都将继续存在。

然而,抛开认知差距,理论存在局限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岛内民众在国族认同上的持续异化。尤其是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的20年间,台湾当局在许多领域大肆推行“去中国化”,使得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发生了日益严重的错乱。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并没有對“去中国化”逆流进行强有力的拨乱反正,导致这种错乱继续恶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民进党作为一个草根性极强的政党,在岛内重大议题设置上具有很大的能量与优势。再加上国民党执政8年来绩效不彰等负面问题又被民进党刻意渲染和利用,注定了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民进党“班师回朝”,那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将被中断,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对抗阶段。

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

可以预见,蔡英文若在2016年当选,上任后面对两岸日益扩大的综合实力差距,她不大可能重走当年陈水扁以“台独”为工具、特定情况下不惜冲撞大陆底线的老路,而会更加谨慎,以“维持现状”为基本诉求,把现状解释为“两岸和平稳定”。她不会把“台独”语言挂在嘴边,但在必要时会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但另一方面,她为了追求心中的“台独”理想,很可能会充分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在教育、文化、行政等领域鼓励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缜密有序地搞“去中国化”,稳步推进自李登辉以来的台湾“民族国家建构”进程。虽然短期内她不大可能通过“修宪”或“制宪”来推动“法理台独”,但她一定会为未来可能实现的“法理台独”进行民意、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准备,以便在条件成熟时遂行“法理台独”。

近年来,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在两岸关系发展上也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权。台湾执政当局的变更虽仍是两岸关系发展阶段转换的基本依据,但大陆方面对这种变更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两岸关系的基本样貌。同时,两岸关系在战略层面上也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如果民进党上台后仍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抗就将是必然的;但对抗到什么程度,既取决于台湾当局搞分裂的战略与战术,也取决于大陆方面对客观形势的研判与应对,同时也会受到中美关系基本态势的影响。

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未来 第5篇

前不久,也就是11月7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方面的领导人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彼此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了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的关头,为巩固两岸和平、维持两岸的现状所做出的重大举措。它向海内外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强有力的一个信号,那就是两岸各方应该全力维护在“九二共识”、两岸反对“台独”基础上所建构出的和平发展的大格局,全力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位与合作基石,绝不允许岛内外任何势力去破坏、阻碍这一现状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程。

因为“习马会”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66年的第一次领导人会谈,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会议举行之后,海内外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说,“习马会”的消息刊登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所以今天,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习马会”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二个是“习马会”的成因;第三个是“习马会”的影响;第四个是“习马会”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与大陆的对台政策。

一、“习马会”的主要内容 首先,这次“习马会”为什么那么引起关注?我觉得不仅仅因为它是66年来的第一次握手,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和指标意义。同时,从“习马会”所谈的内容来看,它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也具有实质的意义。在这次谈话里面,总书记提了四点意见,主要是四个坚持。

第一个是坚持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不动摇。就是强调“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是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告诉台湾,无论什么党派,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的意涵,大陆都愿意同它交往,反之,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大陆绝不答应。

第二个坚持是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这里,大陆方面提出了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框架。在这里面,大陆方面提出来,双方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现在主要是指国台办张志军主任和台湾方面陆委会的主委,他们之间可以先设立两岸热线,去管控矛盾、管控分歧。同时,双方都能够尊重两岸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这种分歧干扰两岸的感情。对于台湾方面所关心的国际空间的问题,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双方都可以进行务实合作,合情合理的安排。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习总书记再次强调的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要是有利于台湾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有利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大陆都积极去做,好事办实。对台湾方面关心的,比如说两岸的货物贸易协商,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乃至大陆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台湾加入“亚投行”,大陆方面都释放出了积极的善意。其实从现在来看,“亚投行”刚刚成立,“亚投行”的侯任行长金立群也代表大陆政府表示欢迎台湾以适当的名义尽早加入“亚投行”。在这次“习马会”中,习近平先生还提到加强两岸青年工作,强调要为两岸青年的学习、就业、创业、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特别强调两岸一家亲。

第四个坚持是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习总书记对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同时,马英九也提了五点建议,这五点建议虽然跟习近平先生表述有差异,但是基本上达成的意涵是一样的。主要强调双方共同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强调两岸要和平交流,不要冲突、隔绝、对抗。同时强调深化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是一家人,双方要致力于民族的复兴。所以从表述来看这次“习马会”,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以互称先生的方式,达成了没有共识的共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路径、发展的目标,其实是达成了广泛的一致。虽然这次“习马会”最后没有以联合声明的方式表述出来,但它实际上是以领导人共识的这种权威的表达方式,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做了一个定调,指明了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这是这次“习马会”双方谈的主要内容,确确实实都是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重大的基础性、原则性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习马会”的基本的内容。

当然,海内外舆论都很关注这个会议本身的历史意义以及一些花絮。比如说双方为了实现这66年的握手握了长达2分钟,一些海外舆论评价说,这是叫“手握九了,心更近了”,这个“九”是九马英九的九,这个“近”是习近平的近。有人采访马英九先生,你当时握手的感觉是什么?马英九说,我感觉到我们双方都很用力。这就表明了两岸领导人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担当。

此次“习马会”受到了海内外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几百名海内外记者去现场报道,各方面的评价和反应都非常积极正面。总的来看,主要有这几点。

从大陆方面的反应来看,张志军主任在会后的记者会上做了详细的说明,大陆非常肯定这次会议对于推进下一步两岸发展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台湾方面,我用马英九自己的评价来说,他说“习马会”是在外界“意外但期待”的气氛中进行的,过程非常顺利,这是两岸66年来第一次领导人的会谈,具有历史的里程碑的象征意义,具体的内容和结论,涵盖了两岸的关键议题,也有实质意义。那么国民党的主席,下一届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参选人朱立伦的评价是什么呢?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它的意义远远要大于一场选举。当然,因为岛内面临着2016年1月16日的选举,所以民进党从选举的角度,对这次“习马会”还是大肆的攻击抹黑。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民进党蔡英文对“习马会”的评价是把“习马会”与两岸领导人的会晤区别开来的。重点是“打马”,但是很尊重我们总书记,没有对大陆进行多少批评,主要是批评马英九,这也是民进党一贯的制式反应。因为这次“习马会”对民进党的选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让很多台湾的老百姓,中间选民也好,泛绿选民也好,泛蓝选民也好,认真地从“习马会”共识里思考,怎么样才能去维护现在的这种两岸关系发展良好的势头。所以我觉得,民进党的这种气急败坏的反应正说明了“习马会”所起的正面作用,真正地戳到了民进党的痛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美方的评价。我们知道,美国是影响台湾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在会晤前,都通知了美方,无论是在会前还是会后,美方对“习马会”都非常肯定,这也显示了目前中美关系,以及现在大陆、美国、台湾三方的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美方也肯定,“习马会”其实是一个三赢的结果。所以我们从美国白宫和发言人的表态里看,他们是非常欢迎和鼓励两岸建设性对话的,都乐意看到“习马会”改善两岸关系,这对于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方也表示,“习马会”这种做法,其实是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的。

我们从会上所讲话的内容,以及海内外各方的反应里看,这次“习马会”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仅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两岸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新起点。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介绍一下“习马会”的一些情况。

二、“习马会”的成因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举行“习马会”?外界感到很突然,但是又非常期待。“习马会”的议题在两年前就提出来了。大陆一直对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持开放态度,20年前即有此议题。这个议题最近两年比较热,可能因为马英九在2013年12月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一反过去的态度,首度明确表示希望参加北京APEC会议,以实现“习马会”的意愿,但限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2013年以后,两岸围绕领导人会晤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的11月7日成功举行。

“习马会”的成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双方都有意愿。大陆希望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台湾方面也愿意。所以,只要是想解决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这次“习马会”能够成功举行,同习总书记个人的对台新思维、意志力、决断力非常有关系,这也得到海外舆论的高度评价。当然,马英九也是值得称赞的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家。从个人理念来看,自2008年上台以来,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要振兴中华,两岸是一家,同是中华民族。所以,马英九有很深的民族情怀。同时,他的任期(至2016年5月20日结束)就要结束了,为了延续他2008年以来推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为继任者留下政治遗产,马英九也非常愿意将这些遗产通过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形式固定下来。

当然,也有岛内舆论评价说,马英九是为了得什么诺贝尔奖。这可能小看了马英九。马英九总的意思是,希望他下台之后,给下一任留下可以接受的两岸现状,两岸领导人见面以后,还可以往前走,大家都有机会上桥渡海,但是要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在2015年的选举还剩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在马英九的任期剩余半年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要积极争取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这是第一个原因,双方都有意愿。第二,两岸携手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8年以来,两岸推动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出现了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喜人局面。这些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积极条件。

第三,双方有政治互信。这是根本原因。大陆方面经过这7年半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同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方面形成了共识,这成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基础。也就是说,七年多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了不断的累积和深化。所以,“习马会”其实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如果没有此前7年多的开渠引水,没有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有“习马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蔡习会”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为蔡英文和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特别是民进党还有“台独”的党纲,为民共党际关系的正常化设置了关键性障碍。目前,大陆同民进党没有任何党建的交流,遑论同民进党领导人会面。我想强调一点: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前提,首先是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有“九二共识”的互信,两岸才有可能以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举行会晤。这也是两岸政治互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大家可能想,为什么会选择新加坡?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国家,在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中也曾作出独特、积极的贡献。1993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其次,新加坡跟两岸关系都比较好。另外,此次“习马会”选择在新加坡,没有任何国际元素,新加坡不介入、不参与、不干预,只是提供一个地点。这也符合大陆方面强调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有办法来解决自己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两岸政治分歧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以新加坡模式来处理两岸问题,反映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两岸互信的程度。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三个成因。

三、“习马会”的影响

这次“习马会”举行之后,海内外反响非常大,即使到今天,“习马会”的影响和它所产生的政治效应还在岛内持续地发酵。马英九方面为了驳斥民进党所讲的“黑箱作业”,想到台湾的立法机构去报告,但是民进党担心这一报告进一步在党内社会炒热了“习马会”,所以没有同意。但是马英九当局准备以全民开讲的方式,以电视等形式进一步直接地面对岛内社会来宣讲“习马会”到底是不是黑箱作业,“习马会”历史意义到底在哪里。现在各方也都有评论,我个人的观察来说,对“习马会”的评价不仅仅要从岛内的局势看,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从岛内的局势来看,也不能仅仅只看到选前,更重要的是看2016年选后对岛内政局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习马会”的影响,我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突破、巩固、开创,这六个字。

所谓突破,就是这次“习马会”是两岸1949年以来66年的第一次,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我们知道,从1949年以来到现在,两岸关系发展大体经历过几个阶段,1949年到1987年,基本上两岸处在老死不相往来,政治上的对立、对峙、对抗的阶段。1987年以后两岸民众开始交流,从1987年到1993年成立了海基会、海协会,1993年实现了汪辜会谈,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会晤,就事务性、功能性、经济性的议题举行了会面,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此后,到了2005年,实现了“胡连会”,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见了面。到了2014年,负责两岸事务的负责人,主要是国台办与陆委会首先见了面,并且达成了一个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也就是主管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见了面。那么这次是最高层次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所以它实际上是把两岸的交往、互动、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最高层级,把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向了两岸领导人政治对话的历史高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而且是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的方式来见面,我觉得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是历史性的突破。

第二个词是巩固。这次“习马会”,我觉得有两个巩固,第一个巩固是巩固了和平发展道路。从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谈话的内容来看,都充分肯定了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巩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下一步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和平发展道路。第二个巩固是巩固了“九二共识”。是以两岸领导人共识的表达方式,一种权威的方式,对“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再确认。所以它巩固了两岸共属一个中国的和平发展框架,使之成为两岸现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蔡英文不是说要维持现状吗?你上台之后能维持得了这样的现状,能够跟我们的习近平先生见面吗?所以我觉得,巩固了“九二共识”为中心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所以两岸领导人会面实际上成为了两岸一种新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我觉得是开创。开创是什么呢?“习马会”开辟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可以向世人表明,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上看,两岸关系在向深水区迈进的时候,两岸领导人会晤,会面临身份的问题、民意的问题、会谈的成果问题、地点问题等等。但这次,总书记没有称总书记,马英九也没有称他的职务,都称先生,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会晤,并且达成了很多关键性的共识。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在下一步的两岸关系中,让人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大开。只要两岸关系在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习总书记讲两岸一家亲嘛,只要两岸互信足,对于两岸老百姓来说,特别是对台湾民众来说,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说的开创就是开辟了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要具体地谈,从战略层面上来讲,是登高望远,着眼未来,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面临新的十字路口的基础上,为了两岸民众的福祉,为了民族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历史责任、历史担当。所以我觉得,在战略层面上,肯定过去,就是肯定过去所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巩固成果,就是对“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再确认;还有提前划线,给可能上台的蔡英文民进党提前划线,发出警讯,搞“台独”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马英九国民党这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走的通的,而且越走越光明。还有一句话是开创未来。这是从战略层面上看,我们不能够仅仅从党内政局的角度看,这样有可能贬低了“习马会”所应有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

从战术层面来看,两岸双方是立足现实,是要应对挑战的。“习马会”当然会对即将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选举产生影响,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明年这两项选举将给岛内政局带来很大的影响,两岸关系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上,我觉得“习马会”所达成的这种共识,可以促使党内民众认真地去思考,究竟应该怎么样去维护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这种大好局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怎么样才能维持现状,维持这种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的发展大局?我觉得这会促使选民脑力激荡,使他去思考。这对于国民党的选情,客观上我觉得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有助于国民党打“两岸牌”,或者说进一步凸显国民党在两岸的优势,凸显它是有能力去处理两岸关系的。那么这给民进党当然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刚才说了,民进党恼羞成怒,两次用“很失望”表明对“习马会”的一些看法。这就说明,它对台湾、对中间选民、对绿营都会产生影响。应该说,“习马会”凸显了民进党“台独”的荒谬性,凸显了民进党缺乏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那么“习马会”也为蔡英文可能的上台执政提前划了线,框住了台湾的领导人未来走“台独”的任何机会。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影响。

四、“习马会”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以及下一步大陆对台政策 2016年1月16日,台湾将举行地区领导人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的改选两项选举,对于下一步台湾政局的走向乃至两岸关系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目前看,国民党的竞选形势不是很好,民进党的形势在走上升通道,所以大家都很关心:倘若是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在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上将考验当政者的智慧、远见、耐心和信心。

在这里,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之后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会面临着岛内党政轮替所带来的倒退、停滞的风险。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蔡英文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也不会轻易放弃,特别是这次选情是国民党比较差的情况下,民进党拣了一个便宜,顺风顺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担心,蔡英文上台之后,两岸能够达成某种共识吗?能够进行某种政治合作吗?能够像现在“习马会”那样实现“习蔡会”吗?这是大家比较担心的,如果不能这样,那蔡英文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从蔡英文个人政治理念上来看,多数人都认为蔡英文是一个理念型的“台独”,对“台独”有很深的坚持。而且这次选举,一旦是在没有调整“台独”政策的情况下上了台,蔡英文就会产生一种盲目的自信,她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和幻想:我不调整“台独”政策也上了台,我干嘛还要调整“台独”政策?而对大陆来讲,大陆13亿老百姓不可能容许与主张国家分裂的政党打交道,大陆不可能在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同民进党妥协。所以,现在看来,民共之间很难找到一种模糊的空间,找到一种像我们跟国民党合作的“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这一点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也是海内外观察家都很关注的一点,民共之间能不能有共识?目前看没有答案。

另一方面,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蔡英文将来会去搞“台独”吗?我的观察是:她不会轻易放弃“台独”立场,一定会去搞“台独”。当然,可能也不会搞陈水扁式碰撞、对抗的那种“激进式台独”,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蔡英文当选之后面临一大堆问题,两岸关系也没有出现转圜余地和突破空间,岛内经济又很差,也不排除她为了转移视线,通过搞“激进台独”去安抚绿营的一些群众。当然现在看,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她会做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台独”,也就是说,蔡英文未来会推行一条“和平的„台独‟路线”,表面上不说搞“台独”,但也不会放弃“台独”,暗地里去搞“台独”,还表明愿意跟你(大陆)交流。在这种状况下,会出现两岸关系新的复杂局面。所以,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一旦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上台,她的第一步怎么走?因为她要到5月20日才正式就职。中国有一句话是“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中间这四个月其实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机会之窗,就看蔡英文对形势怎样判断,是不是错误评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大陆?总的来讲,蔡英文如果上台,这四年对大陆的对台工作来说是一个挑战,绝对不会像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挑战那样,而会很复杂,有时候也会比较尖锐。这是两岸关系面临挑战的第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是岛内政治可能会面临着民进党权力过大、缺乏制衡的风险。从岛内政治发展趋势上看,民粹当道了,这种社会的气氛使得国民党现在在走下坡路,倘若国民党在选举中落败,而且是败得比较惨的话,那么国民党既有的、固有的矛盾会爆发出来,也不排除国民党会出现内部一些人出走等各种各样的局面。所以,一方面,国民党在走下坡路,有可能立场倒退;另一方面,蔡英文民进党有可能在“立法院”起一种主导的地位。从现在的“立法委员”的选情来看,形势不乐观,民进党有可能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即使不过半,也可能通过执政权力与时代力量甚至与亲民党等组成绿色的联盟,去组织“立法院”,届时民进党既掌握了行政权,又掌握了立法权,也掌握了地方的执政权,面对这样一个权力膨胀的蔡英文民进党,在缺乏制衡的情况下,这对两岸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岛内民意面临着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后两岸政治认同混乱加剧的风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两岸认同问题上、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出现了种种混乱、异化的现象,使得他们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大陆台湾的前途都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一旦民进党上台,刚才讲了,它虽然不敢去搞“激进的„台独‟”,但会搞加大“去中国化”的教育,走“去中国化”路线,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所以我觉得,再经过4年这样的发展,对台湾的民意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当然了,我们还得要充满信心。我刚才讲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大陆为台湾提供了发展巨大的空间,特别是为年轻人。这次“习马会”上,总书记一再强调,为两岸青年,特别是台湾青年的就学、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所以,通过两岸融合,年轻人在逐步成熟的时候,我想也是会逐步改变它对两岸关系、台湾前途的看法。

第四个挑战,是从涉外事务上来说,面临着民进党一旦上台,会冲击国际上一个中国框架的风险。因为一旦民进党上台,由于民共之间没有共事,两岸之间也没有沟通渠道,那么民进党可能会进一步从内政需要的考虑,从争取民心的角度,在国际舞台上去频频冲撞、挑战国际上一个中国的框架。另外一方面,民进党也有可能推行更加亲美、媚日的政策,这样在客观上也为美、日的右翼政治势力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我们注意,对“习马会”的评价,虽然美方也表示欢迎、鼓励两岸的建设性对话,但是我觉得,从美国的对华战略、美国的两岸政策本质上来讲,它是希望两岸维持一个合而不统的局面的。任何两岸关系的过近、过快的发展,或者是过远的发展,都是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过去陈水扁搞“激进„台独‟”,两岸关系过远,打破了两岸的这种现状,所以美国人也出来反对“激进„台独‟”。像马英九方面,如果两岸关系这7年多大发展,美方认为过快、过近,也会出来阻碍。美国人希望两岸关系是合而不统的局面,保持一种和平、合作的状态就好了。如果是蔡英文上台的话,我觉得,民进党的亲美政策以及美国重回亚太的战略,它们的进一步推进就找到了某种空间和支撑点,届时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干扰将会增加,我觉得值得重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将面临的诸多的挑战,主要是四大挑战。第二个大问题,保持战略定义与战略自信,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如同刚才所说,大陆方面所面临的在台湾问题上展现出的复杂性以及民进党上台而带来的挑战等,都是在大陆发展越来越好,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大陆并不担心。因为大陆有办法、有能力、有决心,也就是说,大陆现在的工具箱里的工具很多,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势不可当。两岸的实力对比所显现出的差距越来越大,总体表现出大陆强、台湾弱,并且这种发展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时与势都不站在台湾这一边,如果台湾愿意去内斗,愿意去搞“台独”,只能是自己的筹码越来越少,只能是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泡沫化,这对台湾的经济和对台湾老百姓而言,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有充分的自信、包容心和耐心,来应对一切挑战。而这种自信、包容心和耐心,主要是来自大陆实力的快速增长,这也是我们能够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支撑点。这就是我讲的,特别强调实力和力量的对比是最具实质意义的,所以我们对岛内形势的看法是“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当然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坚持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同时,还要根据台湾党内新的情况、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我们的政策、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台湾民心。因此对于两岸关系在未来的发展变数,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因为现在时与势都站在大陆这边,形势的发展也是朝着有利于统一、有利于大陆的方面发展的。这就是第二个观点,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的定力,坚持原则不动摇,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策略。

第三,坚持道路自信,努力推动各方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其实大陆方面并不关心台湾的选举,也不会介入台湾的选举,我们关心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因此“习马会”关心的都是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比如,台湾向何处去?两岸关系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而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它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是因为这条道路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民众的认可、欢迎以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同时也可以维护、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尊重了历史和现实的,也可以说是围绕台湾问题的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是可以携手各方朝前走的一个最佳选择。所以大陆方面,特别强调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这种道路的自信,排除万难,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信,我们也不会说一个“习马会”,就解决了岛内的一切问题、解决了两岸关系的一切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因为两岸关系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实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是我们坚定正确的方向,并且每一步都是前进的脚步。这是两岸各方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的一点,而至于“台独”之路,也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道而驰,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李登辉如此,陈水扁更是如此。如果说陈水扁对两岸关系有“贡献”的话,那主要是对“台独”进行了证伪,他证明了“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台独”之路走不通就不去重视它,其实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的现实威胁还是岛内的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所以对于民进党上台的可能性,两岸各方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以上主要是从“习马会”的角度,分析了“习马会”的基本内容、成因以及影响,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分析了下一步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基本意思就是要坚持道路的自信,坚持中央的对台大政方针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

两岸未来关系发展形势 第6篇

08/14/2003/12:23

华夏经纬网

目前两岸关系形势及发展趋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共十六大报告中说的“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一、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

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虽然大陆和台湾没有统一,两岸各自控制着中国境内一定的人口的土地,并分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为“国号”。这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但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从法的意义分为两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在两岸间是两个对抗性政权的的政策符号,两个政治符合所涵盖的领土主权和人民范围完全重叠,因而不构成两个国家。

台湾当局从李登辉执政时起,就开始推行“两岸分裂分治”、“中华民国在台湾”直至“两国论”的分裂政策。民进党执政以来,推行以“一边一国”为核心的两岸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但是,在大陆的坚决斗争下,他们的图谋都不能得逞。李登辉被迫退回到“国统纲领”,表示不会依照“两国论”“修宪”。陈水扁一再作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在他任内“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或国统会的问题”。最近民进党当局又推出“核四公投”、“台湾加入WHO”和“‘立法委员’席次减半”等“咨询性公投”议题。民进党当局推出“公投”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明年的选举加分:6月27日,陈水扁宣布,将在明年“大选”前或“大选”当天进行“核四公投”。尽管民进党当局一再表示“公投”只是针对“核四”等公共政策,不会进行“统独公投”,但是难解人们心中的疑虑,台北股市的波动就说明了这一点。祖国大陆对台湾当局推动“公投”的态度是明确的。6月25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推动“公投”是“破坏台海和平,制造两岸关系紧张”,大陆将“坚持反对”。理由是明显的,民进党当局现在炒作的“公投”议题本身与“统独”无关,但本质上却是要以此来试探大陆的底线,引起两岸关系的新一轮紧张。当然,民进党当局想把对公共政策议题的“公投”逐步引向“统独公投”是一回事,但是,要付诸实践又是一回事。从目前情况看,民进党当局不敢进行“统独公投”。两岸关系仍然能够保持目前的基本格局,两岸局势不会出现大的动荡。

二、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作出上述判断的根据是:大陆有能力掌控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保持目前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理由如下:

1、大陆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决定了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和平的、连续的、稳定的

中共十六大提出,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不是平列的,第一位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十六大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后,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胡锦涛总书记再三强调:在新世纪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些都明确告诉我们,新世纪三大任务的中心是发展经济。

国家的统一历来与国家的强盛紧密相联。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强大起来了。台湾当局自认为有一定的实力,又有美国的支持,因此拒绝同祖国大陆谈判统一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从这个角度考虑,中共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新世纪最初20年的阶段性目标,的确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决策。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岸关系。这一目标实现后,就可以为实现新世纪的其他两项战略任务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我国已失去了几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从康乾盛世跌落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除了我们的工作失误,如发生“文革”**外,周边环境也不安宁,美国插手台湾问题;我国还同外国打过5次仗:中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半个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战争,中越边境战争。

从1981年开始,至2001年,中国获得了近现代史上第一个连续20年的和平建设时间。这20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世纪,虽然世界还很不安宁,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美、欧、俄、日、印、中等重要力量中心之间,不存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前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性的;而且我国已形成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全球正在进行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为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创造了机会,而汉字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用汉语和汉字人群总数超过使用英语人群,为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经济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市场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加入WTO的实践证明,中国有能力化解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

基于上述条件,中共十六大作出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并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牢牢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机遇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和平的、连续的、稳定的。

2、祖国大陆具有遏制台湾走向分裂的综合实力

祖国大陆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保持两岸关系的相对稳定,防止“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笔者认为祖国大陆有能力掌控两岸的政治走势,有能力制止台湾“法理上”的独立。关键是因为祖国大陆具有遏制台湾走向分裂的综合实力。

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台湾处于弱势。中国经济已高速增长了20年,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万亿元(约1.2万亿美元),而当年台湾的GDP为3000亿美元,双方相差9000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4倍。而1989年,双方的差距仅为2.89倍。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差距还将拉大。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按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估算,将达到4万多亿美元。那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上升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祖国大陆不可忽视并继续增长的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将使我强台弱的态势更加显著,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台湾当局“独立”的图谋。

3、台湾的主流民意制约着分裂势力

尽管目前统一不是岛内的主流民意,但“台独”也难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岛内最大的主流民意。台湾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必须考虑这个因素。这是制约“台独”的重要条件。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框架不会改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社会出现了同台湾断交、同中国建交的高潮。至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22个。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在重大外交行动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战略高度同各大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与周边国家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涉台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适时提出“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更加活跃。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相关政策主张。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迄今共有165个国家与我国建交。

现在台湾的“邦交国”还有27个,与大陆是“排他性承认”。这是《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规范下的必然产物。

这样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台湾当局在“扩大国际活动空间”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祖国大陆能够牢牢地将台湾稳定在一个中国框架内。

5.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台湾地区领导人难钻空子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之间虽然存在着重大分歧,但是,也有共同点。正如江泽民所说,中美两国“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都希望台湾问题得到和科解决。”此外,中美关系中,在更高的全球战略层次上,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需要合作的地方,远远大于彼此间的分歧。中美关系从上海公报发表直至现在的曲折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9·11”事件的发生,为中美两国改善关系提供了新的共同利益基础,大大降低了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引起战争的可能性。美国也意识到这一问题,降低了“台独”的门槛。布什总统多次重申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并明确表示,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反对“台湾独立”。

美国政府对台湾当局最近提出的“公投”议题表示疑虑。自“公投”议题在台湾炒热之后,美国有官员比喻“这种做法只是不断地试探,就像切香肠一样,一次一小片,最终会走向不可避免的冲突引爆点。”6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克在华盛顿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说:“陈水扁在2000年5月的就职演说上讲,他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我们对他的承诺感到欣慰,也非常严肃地看待。”对于台湾当局要推动的不是“统独”、而是公共政策议题的“公投”,里克表示:“我们的立场是,自我克制,不要因为任何行动或言词,升高紧张状况或造成对话困难。这类动作和言词,我们认为台湾海峡两岸都不应该做。”重复暗示美国不希望因为“公投”而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的立场。美国的态度是对台湾当局企图把对公共政策议题的“公投”,引向“统独公投”的有力限制。

6、两岸民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台湾要脱离大陆越来越困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政治关系紧张,但民间关系越来越密切。据统计,至2002年底,赴祖国大陆探亲、旅游、交流、投资、经商的台湾同胞累计达2500多万人次,来过大陆的台湾同胞超过500万人,祖国大陆赴台人数和交流项目不断上升,累计达77.1万人次。经济、科技、文化、新闻、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间接贸易总额达到2679.29亿美元。批准台商投资56129项,合同台资金额620.71亿美元,实际到位331.29亿美元。现在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顺差来源地,据大陆方面估算,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已达28%,对大陆的出超达320亿美元。此外,大陆也成为台湾的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趋势还在发展,现在,台湾科技企业越来越多地到大陆投资设厂,两岸产业合作层次越来越提高;台商投资区域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之后,开始面向中西部地区;两岸金融合作升温,多家台资银行、台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代表机构。两岸通邮发展声速,通航取得局部进展。两岸直接“三通”是大势所趋。

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大大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加强了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台湾要脱离大陆越来越困难。这成为制约台湾分裂努力的重要条件。

7、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及“文攻武备”的方略是遏制“台独”的有力武器

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邓小平还说,对于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江泽民也多次表示:“我们不能作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统一以及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搞‘台湾独立’的分裂活动。”中共六十大报告再次重申“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为了防止“台独”分子铤而走险,近年来,大陆又提出了“文攻武备”的方略,即解决台湾问题要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基础上,以“文攻”为主导,以“武备”为后盾。

为贯彻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和“文功武备”方略,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加强军队建设。这成为防止“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图谋和保持两岸关系基本稳定的不可或确的条件。

台湾当局自认为大陆对台动武会得到美国的保护。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是有针对大陆对台动武的条文,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但是也应注意到,《与台湾关系法》中的用词是“严重关切”,其“自我赋予”的使命仅限于“提供台湾防御性武器”,而非承诺直接参战。同时,还应注意到,《与台湾关系法》第15条关于台湾的定义,实际上是对“台独”的限制:如果台湾独立,割断了与“中华民国”的联系,大陆被迫对台动武,美国可以不受《与台湾关系法》的约束。也就是说,“台独”不是《与台湾关系法》的保护对象。这一点台湾当局应该是明白的。

上一篇: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设计指导的改革下一篇:班委会的成立和工作情况的反思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