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富论有感范文

2024-07-25

读国富论有感范文(精选8篇)

读国富论有感 第1篇

读《国富论》有感

《国富论》是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写成的。

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他认为之所以会有经济利益,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因为有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使自己活的更舒服体面这种利己心,才会有了交易,然后在发展为市场,形成了“利他”行为。只要人人自利,才能找到交易的均衡点,才能构造一个和谐社会。这属于人性的自然现象。

从某一方面来说,向我们这样的大市场要能够运行,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来推动,想想也不可能运行。只有让每个人从中找到自己的利益点,那么才不会要别人来监督,自觉地履行社会的义务。写到这,不觉得让我想到了邓小平爷爷所讲得一句话:市场经济用一种无形的手来控制。我想这种无形的手就是这个公共的利益点吧!

《国富论》一共分为五篇,在第一篇中,他介绍到,分工优点。举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20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分工合作所达到的后果是非常强大的。

其实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采用的不是这种分工合作呢?生产业,制造业等等。

在这本书中还让我们了解到了,资产的性质,资产可以被划分成两部分:他说希望用来

被创造收入的部分;与被用来消费的部分.而被用来创造的部分的专业术语是资本,人们通常把它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把产品给销售出去,取得利润。称为流动资本;还一种就是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就可以可以获得利润的东西。另一部分就是消费。但不管怎样,前者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消费。

我们想想也是,我们拥有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但财富会越来越少,可你又不想让这种消费现象下降,那么你就要预留一部分资产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可能就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最后,这本书讨论了个人与公共的利益的关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垄断。我们知道垄断可以增加快速的提高一部分的利益。但是它却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的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因此,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他所有阶层的利益。

从《国富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市场经济的内在因素。个利与公利的关系。和无形的手。若想我们的市场能更好的发展。那么了解这些关系,我想很重要。

读国富论有感 第2篇

我有幸在大二暑假期间接触到《国富论》,对其中内容进行了拜读和分析。在阅读《国富论》时对它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做了精读,第三篇是概要地阅读,第四篇和第五篇仅作大致浏览。下面的一些认识和观点纯属我个人的意见,希望老师和学者能够点出其中理解偏颇和谬误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本经济学的典范巨著。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国富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剖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经典,在这本书中,斯密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书,作者亚当-密获得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立者”的称号,并被公认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此书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它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作者在《国富论》中,从“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共五个部分来分析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一个国家怎样从崩溃、衰败中走向繁荣昌盛,通过一些什么奖惩制度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等。其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分工、劳动力和货币;

2、财富的发展;

3、商业主义;

4、君主的收入。这本书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经济发展思想,作者的这种经济思想可追溯到其另一篇名著《道德情操论》。

当今的中国,已经逐渐迈入为世界强国之列,这里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富论》中关于财富增长的阐述对我国经济的继续稳步增长依然具有参考意义,下面我着重就此部分进行总结。斯密认为,按照事物的本性,生产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所以,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也必先于生产便利品和奢侈品的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村土地的耕作和改良,必先于只提供奢侈品和便利品的都市的增加。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有剩余产物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但因都市生产资料不一定要依靠于附近的农村,甚至不一定要依靠于国内的农村,而可以从远方运来,所以,这虽然不是一般原则,但却使各时代各国家进步繁荣的程度有所差异。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外贸易上。这种顺序是极自然的。斯密相信,在所有国家中,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这种顺序投用:;总得先利用资本开垦一些土地,然后才能成立很多城市;总得在城市里先有些粗糙的制造业,然后才会有人愿意从事国外贸易。

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发展,对农村土地的改良与开发有所贡献。其贡献的途径有三:一是为农业的原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农业的开发与进一步的改进。二是都市居民需要用所获的财富购买待售的土地,其中很大一部分往往是面向未开垦的土地。商人们都渴望变成乡绅,而.且,往往也只有在他们变成了乡绅的时候,他们才最能改良土地。三是缓解了农村居民一向与其邻里的争斗和对其政府部门的依附状态。因为工商业的发达,逐渐使他们变得有秩序,有个人的安全和白由,也使政府部门的工作变得有效率。

可以看出书中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不仅在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在今天看来,依然可以作为指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原则。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国富论》最后论述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其中支出分为①国防开支。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社会不受其它独立的社会侵犯,这一职责只有靠军队才能完成。②司法开支。即为保护社会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欺侮与压迫而设立的严正的司法机构。③公共工程与公共机构的开支。斯密认为,建立和维护某些对于一个大社会有很大利益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是政府的义务,也只有政府可以建立和维护。亚当·斯密举例说,车辆通过公路或桥梁,船舶通过运河或港口,如果按照吨位比例交纳通行税,似乎这种方法很公平。况且,这通行税虽然由承运人支付,他只不过是暂时的垫付,最终会转嫁到货物价格上,由消费者承担,同时,有了这类公共工程,由于交通的便利,会使货物的运输费大大减少。消费者虽然支付了通行税使货物价格提高,但终究比不上运费低廉而降低的程度。斯密的意思是,由于交通便利,使运输效率的提高,虽然要交运输税,并且运输费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但不会使货物价格高过没有便利的交通设施的时候,并且同时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亚当·斯密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认为,在文明商业社会,对普通人民的教育,比对有身份有财产的人更需要国家关注。所以,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于教育事业。有钱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时间、金钱来学习。此外,有身份与财产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用脑时候多,用手时候少,不至于是脑力变得迟钝;而普通人由于生活压力,即缺少财产与时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脑会很少。所以穷人更需要国家教育资助(这方面现在很多学校都做的很好),并且,在普通人的孩子中,对学业优良者,国家应给予奖学金。人民受了教育,国家也会受益匪浅。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失败,已经回归了市场经济。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充分,在诸多领域内还存在这垄断、不平等、欺骗、霸权等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社会的诸多不和谐。但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是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当中还存在着过多的政府行为。斯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府所应做的是①保护国家不受其它国家侵犯②维护司法的正义③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制度与公共工程。即使政府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也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在目前社会转轨期间,老百姓切不要对市场经济失去信心,如果我们抛弃市场经济,将会回到更坏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的少,管理的恰当管理的好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读《观书有感》有感 第3篇

《观书有感》初一读来, 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 一泓池水, 水光清澄, 波平如镜, 没有一丝涟漪;红日、白云倒映其中, 美不胜收, 天上云卷云舒, 日升月落。一位诗人在方塘边静坐深思:方塘的水为何长年这么清, 这么深?也许此时诗人在方塘边小径上徘徊, 当他看到方塘的水的源头处有一条小溪, 顺着小溪, 眼光再沿小溪上溯, 发现远远的溪流也许来自一座山, 也许来自一道瀑布, 站在方塘边也许还能听到瀑布的一点响声。此时作者也许心中有一个惊喜:方塘之水之所以这么清, 这么深, 原来是有源头活水来啊!

但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一美景竟然和读书的感受极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塘边的朱熹, 捋着长髯, 手中拿着一本书, 忽有所悟:一页书, 一卷书, 不就是半亩方塘吗?打开书本, 面对的就像半亩方塘;阅读书的内容, 简直就是池中的天光云影。那么, 读书为何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呢?荀子《劝学》上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时常的不读书就会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一个人时常的读书, 就会与古今哲人交流, 人生的境界, 自身的觉悟就会日有所进。书上的知识就是源头活水, 滋润着自己干涸的心田, 使自己的内心就像半亩方塘一样澄澈清明。会心的朱子顿悟后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老实说读这首诗, 使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情形, 而这首诗就是朱子的读书悟道。是因为有长期读书积累的丰富知识。举例说吧:红学家们读《红楼梦》, 那是一种享受, 因为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 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读, 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今天我读这首诗, 一方面使我领略了朱子的读书之乐, 读书境界:书光悦人性, 理趣空人心;一方面使我仿佛置身于青岛崂山龙潭的潭边, 潭水清而深。上有龙潭瀑布的水长年注入, 下有龙潭水库大坝的阻拦, 不过不是完全的阻拦, 而是多余的水可从大坝上流过。这样进出收支平衡, 潭中的水四季总量不变, 可谓流水不腐, 否则光有源头的水进, 没有水出, 最终就会像“死海”一样没有生机。一个人光读书, 不进行知识的思考梳理, 不断的扬弃一些浅见陋识, 就会成为一个书橱式的书呆子, 只有多读多思, 继承一些, 扬弃一些, 方能步入读书的圣境, 成为一个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人。当年的朱子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位书海中的弄潮儿, 令我们后人仰视。

读《国富论》有感 第4篇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这本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的的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以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七个方面。

一是“看不见的手”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是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列举出制造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佣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佣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三是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负担得起和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以及种种娱乐消费品。但是,自从分工完全确立起来个人所需要物品,仅有极少部分依靠自己的劳动,而大部分却需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物品,但不想自己消费,而愿意以他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物品的价值等于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四是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殖民地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益无害的。

五是主张“自由放任”。《国富论》最重要的部分是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其中讨论俩种制度:一是商业制度;另一种是农业制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六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强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第七个是讲了教育的重要性。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然得不到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利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越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不可有疏忽和闪失。

《国富论》在今日中国的意义是很大的。今日的中国已经回归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其在今日中国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一块基石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失败了?最重要的原因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事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尽量买便宜和好的东西,我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的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及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是政府。市场需要“小政府”,管理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当然,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有三项基本职责,一是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二是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三是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我认为亚当斯密的经纪人假设与公平更需要关注。首先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中,利己与利他一致,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紧密相连,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基于经纪人假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系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做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依法建立社会保障管理和监督体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与一站式服务系统,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系列基本制度,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结构与操作规程,工资报告制度等。建立稳固的组织支持系统,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加强在职人员岗位培训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监管机制。政府对构建社会保障体制具有无限责任,并具有多元角色,是社会保障公共品提供机制的设计者、监督者和提供者。社会保障管理组织必然呈多元发展趋势。在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同质的社会保障计划期监督机构和监管法规均不同。除了政府行政部门监督外,应设立由缴费人、工会,受益人和专家参与的社会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社会保障服务质量和基金管理经营运转状况。

二是要做好扶贫工作,统筹城乡,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户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增收项目要俩手抓。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不改善,生产难以发展;只重视基础设施,不发展农户增收项目,达不到脱贫的目的;按发展观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探索建立资金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扶贫基金的管理使用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政策性强,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广大扶贫干部增强意识,法制观念,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同时建立完善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公开公示,审核保障等配套制度,式违章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第三个主要是要解决公平问题,教育是影响人们获得收入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投资,他可以间接地对财产的分配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应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这是促进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有效的选择。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城乡教育之间,东部地区教育与西部地区教育之间的教育的差距已经出现了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读《国富论》有感 第5篇

2010级经济学基地班20101030**

一、引言

《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与美国《独立宣言》同时诞生于1776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在此部书中,亚当斯密首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如果说从威廉·配弟到魁奈再到休谟,他们的理论只是建造经济学大厦的砖瓦,那么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则为古典经济学构建起了一座经济学大厦,也可以说斯密才是这座大厦的总工程师。阅读《国富论》,则是一次与大师进行穿越时空交流的体验。

二、《国富论》内容回顾

在《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全书分为5篇: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该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则在前文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际的收入”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尽管此部书著于200多年前,是古典经济学开山之作,但是其经济学思想却缜密深刻而历久弥新,的确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主要思想可总结如下:

第一,劳动分工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自发的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当时英国所处的时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促进着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三次社会分工及生产力的三次飞跃使亚当·斯密充分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劳工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的观点。第二,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但事实上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的视角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马克思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资

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的目的是让工人们站起来,用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

第三,“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第四,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思想最具意义的莫过于自由主义,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贸易壁垒,公开和任何国家进行贸易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甚至在英法战争中,英国用自己的财富采购先进的武器来消灭法国部队,而这些财富都是通过英国卖给法国军队用来做军服的棉纺织品而赚来的。正是这些实例促进了斯密思想的形成。第五,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极为相似。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一个是资本主义思想的开山鼻祖,一个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无上宗师,似乎是两个势不两立门派的绝顶高手,却在社会发展与历史研究这门武学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感悟,这也足见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正确性与普适性。

在阅读过程中,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常常让我折服。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鞭辟入里的分析加之恰当的旁征博引,往往一针见血点明现象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读之甚快!

三、洋为中用:一种中国视角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国,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不得不说斯密对当时的中国做出了中肯客观的评价。2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从这部古老而鲜活的著作对照自己,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最本源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这是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不尽如人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现阶段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呢?而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

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要变管理型的政府为服务型的政府,政府应当尽量少的参与经济活动。当然,市场经济并也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也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从亚当·斯密的角度以及多年来中外经济改革的实践来看,我国长期实行的“强制性行政干预”政策确实急需深刻反思。

四、结语

读罢此书,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令我折服,其开创经济学科理性思辨传统的创举带给我了最深的触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读《国富论》有感(最终版) 第6篇

记得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的时候那时我还在上初中,那本书就放在我家的书架上,爸爸会时常拿出来翻阅,封面上那位带着白色卷发穿着西装的那位英国绅士给我很深的印象,但那时的我对这本著作仅仅是熟识封面而已,不明白爸爸为何钟情于这本不是很厚封面和装订没有任何亮点的书。再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今年暑假,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夏夜,这本书再次出现在了爸爸的书桌上,封面还是那个熟悉的卷发绅士只是书更加破旧了,我好奇的拿过来翻了翻。呵呵,这随便的一翻便是接着细细品读了十二天。一本看上去很枯燥乏味的经济学理论著作,竟然能吸引我拜读十二天,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国富论》虽然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之石,但绝非我所看过的那种满篇枯燥数据理论的呆板之作,它明显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国富论》不会让我这个非经济专业的门外汉产生“读的到是缘分看不懂是天分”的想法。平实的语言复杂的含义,生动的事例说明高深的道理,这是我通读整本书后最深刻的感受。亚当•斯密通过他在英国多年的观察和积累,用一个个鲜活的数据故事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有趣的十八世纪下半期的英国风情画。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本篇我不想多写我通读这本经济学圣经后对整本著作的归纳和总结,因为这些已经被我们这些后人归纳了一遍又一遍,作为一名非经济专业的大二学生,我真的对自己的语言归纳能力不是那么自信,在这就不班门弄斧了吧。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国富论》发表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这是一个充满了创新和机遇的年份,这一年美国发表召开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英国博尔登.瓦特蒸汽机在煤矿向公众展示其工作状态。中国则处于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开始大小金川战争。这一年欧美政治领域和科技领域都在酝酿着巨变,中国还在康乾盛世的“天朝上国”的旧梦中自我陶醉。虽然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现在看来是那么理所当然,比如:分工、商品价格、价值和最著名的“看不见的手”。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些理论的提出是在240年前,就不得不佩服亚当•斯密对这个世界的超强洞察力。蒸汽机为世界前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国富论》里的理论则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这种动力。

其次除了理论的精深博大外,亚当·斯密的笔调也是冷峻犀利,不失风趣的。譬如在谈及劳动工资时,他就不无冷静地调侃道:“贫穷虽然无疑地会使人不想结婚,却并不总是阻止人们结婚,贫穷似乎还有利于生育。……却极端的不利于子女的养育。”反映出当时乃至是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他说:“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虽然他主观上是利己的,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必然会把资本用于最有利于社会的方面。”这句话说的确实是质朴和犀利。

另外在《国富论》中还三次提到了中国,这也是我印象很深刻的。第一处:“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作得最好、人民最勤劳、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似乎长期停滞不发展了。500多年前访问过中国的马可·波罗曾对它的耕作、制造业以及众多的人口做过详尽的描述,然而它们与今天到过中国的旅游者的描述还几乎相同。”这里反映了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封建社会,面对世界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国仍然在原地踏步。第二处:“中国下层人民的穷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穷国家的贫困程度。据说,在广州的邻近地区,数以百计、千计的家庭在陆地上没有住所,长年累月生活在河港的小渔船上。他们能找到的食物极端贫乏,以至于任何一条欧洲轮船上扔下的最肮脏的残余食物都成为他们渴望打捞的对象。”反映了当时所谓的康乾盛世只是统治者的歌舞升平,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无太大的改观。第三处:“然而,中国虽然可能是停滞了,不过似乎还并未后退。那里没有被居民遗弃的城镇,也没有曾经开垦过的土地荒芜。”虽然亚当•斯密没有亲自来过中国,但是他描述当时的中国还是很确切合理的。

亚当·斯密的答辩技巧和推理总结也是极为成功的。审慎态度随处可见。论述中多处使用了“似乎”一词,竭力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并对某些理论作出调整和让步。这种方法使其结论与现实更加吻合。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也遗憾地导致了其结论上的某些不严密。事实上,《国富论》里的一些局限性可以用边际效应来解释。所以,我认为,在《国富论》里是有现代经济学的种子的。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如物理学中的牛顿,虽然用现在的理论来看都有一些小瑕疵,但是这完全不能影响《国富论》是一部有着深刻影响力的跨时代作品的地位。

读《负建筑》有感 第7篇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隈研吾曾对此书的由来解释到。

环顾我们的四周,“象征意义”和“视觉需要”似乎已成为建筑的使命,而他为什么对此感到悲观呢?

“所谓‘负建筑’并非是输的建筑,而是指最适宜的建筑。”隈研吾这样向我解释他为什么以此来命名他理想的建筑。这其中虽然存在日文与中文语义的细微差别,但我想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建筑因为被赋予过多的寄托而偏离其本初面目的一种澄清。

在这本书中,隈研吾并没有一一列举他自己的建筑案例,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广袤的世界。叙说的起始——1995年,在他看来是一个危机之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奥姆教毒气事件……一直到6年后的“9·11”事件。建筑物作为人类的庇护所竟是如此脆弱。但他对“脆弱”的指认,并非局限于其物理属性,而是从建筑的建设者、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立场出发,指出是其私有属性决定了它的脆弱。这种认识使他的关注对象不再只是建筑本身,他的言说也由此不再只是一个建筑师在专业领域内的喃喃自语。

但他的质问和追索并未因此失于空泛。在我看来,这本《负建筑》对于了解现代建筑的种种症状也是很有裨益的。密斯、柯布西耶这两位现代建筑大师在隈研吾的笔下似乎有了更为生动的面目。他对鲁道夫·辛德勒似乎带着一丝痛惜,而他对村野藤吾的欣赏更是让我们也更为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了他本身处理一些问题的方式。

读书笔记——读《国富论》有感 第8篇

国富之道

作者: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书目名称: 《国富论》 成绩: 日期:

中国人民大学

书目简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书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摘 要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之一,通过阅读本书,笔者感受到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理论的瑰丽,也见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洞察经济社会的敏锐。笔者重点学习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经典分工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并在学习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旨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加强自我审思能力。

关 键 词 劳动 分工 资本积累

在现在的大学里,哪怕不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上过高中政治课本第一册的同学,就不会不知道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而在高中较为简单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以及其对世界的重大意义。寒假阅读了《国富论》,则是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以及他较为系统的经济学思想。

纵观本书,亚当·斯密从“何谓财富”出发,解释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和定义,阐述了他的财富观和货币观,由此推翻了当时“重商主义”的错误前提,为自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石。《国富论》开篇第一句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而在亚当·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重农主义则认为金银不是财富,土地生产物才是财富。可以说,亚当·斯密第一个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生产物,包括金银在内,都是财富,人类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以这个概念作为开始,亚当·斯密衍生出了“如何创造财富”的研究,他提出生产力是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所组成的,并进而细化分析。最后,他回答了“如何维护财富”的问题,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价值,并最后衍生出对正确政府职能的探讨。这个写作过程以“财富”为源头而顺序衍生的,讨论了财富从产生、扩大、流通、实现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出了对财富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从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到国家的致富之路,无一不是为了国家的富裕而作,可谓一部真真正正的探寻“国富”之书。

而通过反复阅读,我发现,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资本积累的论述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也引领着我去重新理解分工和资本的概念,并在新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

一、劳动分工

(一)分工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分工?斯密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有交换物品的需求,因为一个人无法制造出所有自己所需的物品。而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以自己较为擅长制作的物品去交换所需的东西,对自己而言更为有利,因此人们开始专心制作自己擅长的物品去与他人交换,也就形成了分工。然而,交换其实是一个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的行为,因此这样的分工也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在原始社会,最初是有两群野人,偶然的有一次,一群野人打到的鹿多一点,一群野人打到的狼多一点,鹿多的那群野人想吃点狼肉,而狼多的野人想吃点鹿肉。于是在两个头领叽里咕噜的一通讨价还价之后,一个头领付出了三头鹿,得到了四头狼,而另一个头领付出了四头狼,带回了三头鹿。大家吃的很满意,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几千、几万,甚至可能几十万年之后的我们在研究他们当初的行为的时候,竟然会高呼:原来最初的交换就在两个头领边叽里咕噜边比划的时候完成了。

两群野人后来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群野人专门打鹿,一群野人专门抓狼。大家都对捕鹿或者捉狼的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总结、实践,并且在族内开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传授技艺。这样的结果是:两个部族每天捕获的猎物的总量不断增加,以至于这两群野人无论如何努力,还是吃不完这些猎物。慢慢的,兽皮被他们发现可以御寒,这样逐渐有野人加入了兽皮加工,并使之成为一个行业,而相关的用兽骨制针的行业也得到了发展。

所以交换和分工应该都是早已存在的,如果说交换是一切经济行为的起源,那么分工可以说是不同社会形态变化的助推力之一。

另外,斯密认为,人拥有不同方面的技能,不是劳动分工的原因,而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试想,当初两群野人如果打到的猎物的数量种类正好颠倒,那么他们的专门技能就会不同。

但是这个观点,斯密在论述的时候其实也有矛盾之处。斯密在写分工的原因是交换时说道,“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与他人交换家畜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盎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1这里的逻辑是善于某物因而专于某物以实现更大利益的交换,所以在这里,善于某物(即人不同方面的技能)是劳动分工的原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5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二)什么是分工

斯密在阐述分工的特性和优点时,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一个工人以其一己之力,一天可能最多做几枚扣针,甚至一枚也完成不了;但假如将工人分配到扣针制造的不同环节,使每个工人只针对一项环节展开工作,比如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那么即使该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要工人按照要求勤勉工作,那小工厂也能制造出四万多枚扣针,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人制造了四千多枚,这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显著的。

而在解释为什么分工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力时,斯密是这么说的:“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2

在这三个解释中,第一个是最容易认可的,一个人专于一物一技能,那么他在这件事上就具有比不专于此的人更专业的水准和效率;第二个解释,斯密在具体展开时,认为分工减少了一个人做多项工作时转移的时间浪费,但斯密认为这种时间浪费是由于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这一点有些出乎我意料。因为当提到人们在转换工作时造成的时间浪费,我们会下意识的想到应该是由于一个人无法精于多项工作,因此在转换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适应新的工作,而可能没有考虑到由于人类的惰性和懒散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即有些员工在转换工作职位之后会出现一定的懈怠消极期;第三个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机械的发明,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因为人们往往会说,科技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但为什么生产力发展了,科技就能进步?我想斯密的这个解释很有说服性:分工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将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而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会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也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三)疑惑与思考

然而,在阅读劳动分工的时候,我不免会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反思斯密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其中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相符合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1.农业的完全分工是否能够实现?

斯密认为,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因此农业不能实现完全的分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永远比不上制造业的速度。但我认为,之所以以前的农业无法实现完全的分工,是由于劳动工具的落后。从 2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2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来看,假如劳动工具能够实现机械化,那么对于农业这样的劳动对象来说,即使劳动者同时从事多项劳动(北美农场的农民在农忙时进行农作、农闲时从事其他工作),也是能够实现农业的完全分工的,比如有专门播种、专门杀虫、专门采收的人员,但他们同时也有其他工作。2.生产资料的富余=社会富裕?

斯密在论分工时说道,“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3

但其实我们看到,不论是在斯密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由于分工而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富余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富裕。因为并不是每个劳动者生产的产物都归自身所有,事实上归为资本家所有,因此也谈不上以这些劳动产物来换得他人的劳动产物。在这里,我认为斯密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选择性地忽略了资产阶级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因素,而试图去粉饰当时社会已经呈现出来的阶级矛盾。3.个人才能是分工的原因还是结果?

斯密认为,个人才能的不同,是分工的结果。但就斯密自己论述观点时也提到,一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其实这又是才能造成分工的表述。所以个人才能与分工孰先孰后,亚当·斯密本人也存在着判定的迟疑和不定,因此不能简单的划定因果关系。

二、资本积累

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这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在书中,可以说亚当一直围绕着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一中心话题。相比交换和分工而言,资本积累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亚当·斯密的有关资本积累的思想,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

(一)什么是资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中说道:“他所有的资财,如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仅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 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3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4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抽象出亚当关于资本的基本定义:即人们资财中可用于获取利益的部分。

紧接着,书中又说明的资本的类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当然,这是亚当·斯密从个人角度出发而说明的资本的含义。那么对于国家或社会而言呢?“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5这里说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留供目前消费的、不提供收入或利润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国家财富=留供目前消费资财+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而在这个等式之中,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要通过资本来加以补充,因此,增加国家财富,无法依靠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而是需要通过资本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何增加资本?

(二)资本积累的途径

1.分工促进资本积累

从根本上而言,资本积累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前面一节业已提及,即劳动分工以及分工引起的机械的使用。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合乎逻辑,而且符合厉史发展状况。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吸收了这一正确观点。”6

分工简化了劳动的动作,劳动者技艺大大增进,并节省了劳动转换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利于机械的创造和使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分工日趋细密时,就会有更多人从事发明适合于各人各行劳动生产的机械,而这些机械也就更利于被发明和使用。当然,不论是劳动者劳动,还是机械生产,都需要一定的资本作为前提以用于支付劳动者的薪资和机械发明的费用。因此需要有预先的资本积累。亚当·斯密在书中也写道:“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预蓄的资财愈丰裕,分工就能按比例地愈细密,而分工越细密,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7所以,分工和资本积累并非是单向的作用关系,而是双向的促进。分工的细化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机械,45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3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4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6 李荣昌.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1986,04:18-22.7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2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本;而反过来,分工细化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推动资本的积累。

既然劳动分工是资本积累的深层次的途径,那么必然也有较为明显或直接的资本积累的方式。

2.财富分配促进资本积累

亚当·斯密认为,“无论在哪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是用来供给国内居民消费,给国内居民提供收入,但无论出自土地或出自生产性劳动者之手,它们都是一出来就自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来补偿资本,补充从资本取出来的食料、材料和制成品;另一部分,则或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以地租形式作为地主的收入”8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密将国家生产的财富去向分为两部分,一是补偿资本,二是作为利润和地租。

就土地生产物而言,在过去的欧洲,由于封建地主占有绝多数土地,因此几乎所有的土地生产物最后都归于地主所有,而在过去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生产物中仅有极小部分用以补偿耕地所用的资本,绝大多数作为地主的利润或地租。而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已与过去发生巨大变化,在全部土地生产物中,地租所占的比例很少超过三分之一,有时还不到四分之一。但以数量计,改良的土地的地租,却大都已三倍或四倍于往日;但是在年生产物中取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和往日年产物的全部比较,似乎就有三倍或四倍之多了。因此,在农业日益进步的时代,就数量说,地租虽是日增,但对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却是日减,也就是说,资本对于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大大增加。

就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而言,古代欧洲贸易很少(相对于17、18世纪而言),制造业简陋,所需资本极少。可是它们所提供利润却相当大。“古时利息率很少在百分之十以下。这可证明他们的利润必定足够提供这么大的利息。现在,欧洲各进步国家的利息率,很少在百分之六以上;最进步国家的利息率,且有时低至百分之

四、百分之三甚或百分之二。”9而作者生活的时代,制造业迅速发展,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制造所需要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一商品相对与过去所能提供的巨大收益在减少,制造业所能提供的利润也就相对减少。从利息率来看,也证明利润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是下降的,也就是说,资本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在上升。

既然作为用以支付地租和利润的资财的比例下降了,那么上升的即是用以补充资本的部分的比例,也就达到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所以,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种国家财富分配方式的变化是促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传统的以土地生产物为财富来源,已越来越失去其号召力。而地主所占财富比例的下降,新兴资产阶级所占资本比例的上升,也反映出不同阶级实力的变化,也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必有一场阶级利益斗争的较量。这也利于我 89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4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6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们更好地去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节俭的美德促进资本积累

虽然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分工及机械的使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但对于资本积累的直接方式,亚当·斯密有着他独特的观点:“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个人的资本,既然只能由节省每年收入或每年利得而增加,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资本,亦只能由这个方法增加。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10

斯密认为,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他们的劳动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对象的价值,所以节俭又有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的趋势。所以节俭可以推动更大的劳动量,更大的劳动量则可增加年产物的价值。

而在现在看来,亚当·斯密的这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无论怎样节俭,节省的作用是有限的。光靠节省不能省出足够用来雇佣他人劳动的资本,况且他们会用于其它消费或者交税。那么,大量的资本到底是怎么来的?允许这“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怎么来的?对此,忽略下层社会历史的斯密没有办法、或不愿意给出解释,毕竟,在资本起源的说法上一个小小的矛盾,并不会妨碍他对于产生了经济大发展的商业社会的礼赞。这也足以显示出,作为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难以突破其阶级瓶颈和时代局限而真正认识资本的本质。

三、结语

对于经典著作,我们应是心怀敬畏,虔诚地学习其中伟大精妙之处;也应心怀大气,宽容地看待作者的局限之处。虽然《国富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分工应是早于交换出现,而非亚当·斯密认为的交换早于分工,比如资本积累依靠节俭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他提出的经济理论对后人的无限启发。

国富之日,吾等求之;国富之路,吾等觅之。《国富论》对我们中国,仍有启迪意义。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向亚当·斯密的致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如何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如何处理人口压力与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能从《国富论》中直接寻求答案,但我们可以寻求像亚当·斯密那样的思考

作者签名: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6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上一篇:小学毕业班校长发言稿下一篇:初中生科幻小说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