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考试教育理论参考题

2024-05-18

基本功考试教育理论参考题(精选6篇)

基本功考试教育理论参考题 第1篇

一、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提示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是如何强调素质教育的提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将实施素质教育看作是我国教育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把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上升到教育价值观转型的高度来认识,是对素质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重大升华。

三、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育的明确要求是什么?提示I教育要注意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四、温家宝总理对素质教育评价的论述(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黄城根小学,在与教师座谈中,对素质教育评价做了精辟阐述)提示素质教育绝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因此考核也应该具有综合性,既考核学生用脑的能力,又考核他动手能力: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考核也要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容,不能只考核知识,不顾全面;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这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中小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成长的过程有曲折,不能凭一时一事来评定学生素质的高低,更不能以—考定终身,需要长期的考查,综合的评定。

五、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提出了什么规定

提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六、(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示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尘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七、(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四条,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提示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正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八、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教育的论述是什么 I提示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它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九、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几点

提示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哪几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提示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核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一、新课程强调什么样的教学过程

[提示I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关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凋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培养,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十二、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是什么提示新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它是按门类制定的;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厂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十三、新课程标准有那些特点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了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十四、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着哪些方面的联系

提示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观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种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十五、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再次要致力于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设。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

十六、如何理解新课程强调的师生交往

提示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意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十七、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特征是什么

提示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杜区的型的开放教师。

十八、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九、阐述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提示 第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第—,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教学反思提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晌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

二十—、简述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提示 教法是教师教的方法,主体是教师:学法是学生学习的方法,主体是学生。教法主要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等,学法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自己的感悟、体会,把握了认知规律,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广义上说,学生养成了善思乐问、及时温习功课的习惯等都是学习方法,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又得益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教法得当可以促进良好学法的形成,学法得当又可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法,双方统—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二

十二、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提示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二十三、当前考试改革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拌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二十四、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示l(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能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十五、我区课堂教学“六优”工程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I提示]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媒体),优化教学结构(流程),优化反馈评价过程。

二十六、科学、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其具体的依据是什么提示 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帅自身素质条件,依据各种教法的功能,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等。

二十七、简述教师的专业智慧提示真正知迫自己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因为每一位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而言,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地带着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背景走进教室的;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常常是不同步的;善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误内引向课外,课内的教是为课外的教,课内的学是为课外的发展打基础的。

二十八、优化教学内容主要应做到哪几点提示l、组织教学内容要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

2、要深挖教学内容中知识之间的纵向序列和横向排列间的有机联系,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3、选用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把深度、广度、难度、速度控制在学生潜能可按受的范围之内;

4、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二

十九、就常规而言,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I提示I不同时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程序,就常规而言,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优化导入、优化提问、优化教学新知、优化讨论、优化巩固练习、优化反馈评价、优化归纳总结、优化布置处理作业、优化各环节的占有时间等。三

十、为什么说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情感。

提示任伺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下进行的。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路,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至关重要,它能促使学生在情绪高涨时的心理状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激发起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共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基本功考试教育理论参考题 第2篇

1.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这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的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严于律己的座右铭,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确定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如果把“教不好”的--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一出生就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不是不可能,但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我一直坚信,教育是有所作为的。

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遗憾!

2.你觉得怎样才能上好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重视第一节课是为人师者都要重视的问题。在第一节课中,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是建立良好师生情感的重要保障。教师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注重仪表美。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对自己的服装和发型应适当讲究一点,打扮得体、朴素、自然、大方。留给学生一个美的第一印象。

(2)注重感情因素。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应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包含“情”。通过自己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上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幽默风趣。在第一堂课中,教师一定要及时把自己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帮助学生的思想表露出来,取得学生的认可,为建立比较融洽的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业务水平的发挥。第一堂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而第一堂课内容则不受教材的限制。更多的是充分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活上好这堂课。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真备好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开展。同时要精心设计板书,处理好语言的叙述与板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有节奏感,不至于使课堂沉闷、单调。其次是脱稿授课,这样有利于把课讲活,学生会觉得这位老师对课程熟悉、有水平。

(4)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一堂课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为此,我认为,应使学生明白本课程要学习些什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大概内容,知道将来能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应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

3、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你认为如何给小学生上好英语课?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六至十二岁,属于童年期,正处于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大脑思维最活跃。根据儿童时期的特点,我认为在小学英语课上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持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小学生的初步兴趣,这种初步兴趣就是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有一种很强的好奇

心,而这种初步兴趣是极不稳定的。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升华为热情和爱好,就要在教学活动中下工夫,要懂得童年期的心理特征,要懂得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主要不是来源于英语语言本身,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形式。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形式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初步兴趣就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对英语的热情和爱好了。

2、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态度和蔼,平易近人,语言里要流露出安慰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任何训斥、讥笑和讽刺都不利于双边活动的开展,还将削弱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关心、帮助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帮助,同时鼓励他们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培养技能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灌输大量的语言知识,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游戏、学唱英语竞赛、表演、学唱英语歌曲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听力、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要重视英语的基础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些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

在培养习惯方面,教师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听、多说、敢于大胆开口,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书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之一,从小学起教师就应当狠抓学生的书写教学,并常抓不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要起到示范和身教的作用,教师自己的书写首先要做到工整和规范,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4、教学“六认真”具体是指哪六个方面:认真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课外活动

5、课堂提问应该注意哪些方面?(1)课堂提问必须有启发性(2)课堂提问必须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3)课堂提问必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4)课堂提问必须有一定的梯度、深度和难度(5)课堂提问应该避免无效性,力求有价值(6)课堂提问应该力求新颖(答案四点即可)

补充: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正确性,课堂提问要注意对学生的中肯的评价

6、有位教育家说:“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该把它当成被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燃火种的人”

谈谈你对这些话的认识。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培养者、促进者指导着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重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7、备课阶段要做好哪些工作?备教材(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备学生(基础、能力、态度、学情);备方法(教法、学法)

8、你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1)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2)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3)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4)要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5)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6)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9、你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1)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2)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3)能仅仅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4)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5)能灵活多样的运用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6)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7)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能高效、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10、做好一名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做一名好老师除了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之外,老师拥有开朗的个性,良好的品德,比较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

11、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 赞同。一:教学方法因人而宜,没有一个适

合所有人的方法,但要适合个人,这就是贵在得法。二:教师备课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校条件等,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因校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恰当地借鉴和选用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并善于探讨、实践,教学其实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过程。

1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 ⑵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⑶提高目标: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4)体验目标: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13、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刁难,你该如何应对?现在的青少年很叛逆,不会轻易佩服和听从教师,尤其是对于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他们会进行严格的考察,比如问一些很难的题,故意刁难老师,这就对年轻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想应对这样的挑战,就要求年轻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于知识上的问题,不轻易被难住。但任何教师都会有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尤其是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的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做一名聪明的教师,冷静思考,巧妙处理。面对故意刁难自己的学生,首先不可以正面回击,不可以着急,先冷处理一段时间,然后可以找其谈话,甚至可以告诉他:“老师需要你的支持和帮助,就像你也需要别人的支持一样”,用真诚打动他,并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渐树立威信。

14、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都表达了一种同样的愿望:希望自己将来能做马戏团的丑。

一位老师的评语是:“胸无大志,真没出息!” 一位老师的评语是:“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你对两位老师的评语分别做出评价。

显然是第二位老师的评价更合适。第一位老师的评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给学生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工作有尊贵和卑微之分”。给学生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社会中有并且需要各种各样的职业,只要的合法的,对人类的发展有益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和肯定其价值。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人人国家领导,世界富豪,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有差异的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15、做个合格的班主任应该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将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学生的利益当成是自己的利益,和学生共同进步。第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不求学生的任何回报是一个好主任必备的基本条件。第三、要有爱心和耐心。这是做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爱是一种特殊工具,它可以激发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第四、有好的教育方法和协调能力。这是能否做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惟有好的方法才能体现出工作的成效,好的方法还能事半功倍。总之合格的班主任,能够了解、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真诚的帮助和支持。会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学生,他能冷静、克制自己,尽量不在公开场合(如教室)点名批评,更不会挖苦、讽刺、体罚学生。他相信学生,会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的过错和失败,主动关心学生,和学生一起寻找错误的缘由,恢复学生的自信心。

16、作为一位新的班主任,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

一要主动跟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权威是建立在信任和喜欢的基础上的。老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必须要在沟通上面做好功夫。因为沟通是双方互相了解的有效途径。通过沟通,一要: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知道老师为人处事方式和老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要处处关心和尊重学生,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当然了,老师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更喜欢知识渊博而又风趣幽默的老师。

二要:与学生保持距离,亦师亦友,亦友亦师。这里不是提倡老师要高高在上地教育学生,相反,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在主张亲近学生的同时,老师更应该保持与学生的距离。过于亲近了,甚至老师对学生过于“低三下四”了,学生会觉得老师也不过是这么一个人,老师就没有威信可言。老师的权威既需要沟通来完成,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玄妙的关系恰恰关系到老师权威的建立。

17、当自己所教的那一科上得不好时,怎么办?

1、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善自己的教学。其次,要从学生那里寻找原因。以德服人。

2、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定。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18、新课改与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

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19、为什么学生会偏科? 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我认为兴趣、态度是最主要的。你有心去学一门功课,无论周围

有什么影响你,你都可以坚持下去。兴趣也是主要的,但只有你有这个心去学习,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门功课,你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感兴趣。老师也只能叫你如何去学,即使他教得不好,但只有你有心,还是回学好的。

20、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 首先、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还要乐业,这一点也很重要。其次,健康尤其是心理和精神健康、再有就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学生满意,喜欢听!还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最后,个人认为师德、人品及个人的修养。爱心与责任心。

21、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同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因材施教。因为学生是人,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老师要想教好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好的方法和得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

22、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一、动机的诱发——培养记忆能力的基础。

二、兴趣的培养——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

三、方法的指导——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23、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1、“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

2、“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

3、“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4、“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

24、你怎样认识集体备课制,它有优势吗?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减少教师个人的一些违规举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亲密老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有利于互相提高水平。

25、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学需要有很深的专业知识功底,因此,教学自然是一门技术。而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需要智慧,整节课就是一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演出,所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26、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⑴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⑵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⑶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⑷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27、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8、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1)堂驾驭能力⑵实践操作能力⑶语言表达能力

29、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

30、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我最崇拜的教育家是素有万世师表之称的——孔子。我之所以崇拜他,原因有三:

第一: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态。而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第三:严谨治学的思想前瞻性。思想深邃的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思想,征服了我,我要秉承他的思想和态度,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之路上,默默奋斗,勇敢向前,创造历史教学的辉煌,是我学习的榜样!

31、你最赞赏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的教学法是我赞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用一些平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跟学生解释,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用得好了,用得恰当可以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2、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以小学生为例,凡是引起其强烈情绪体验,易于理解的事物记忆较快而且记忆保持时间也较长。低段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段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

义识记的方法。低段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回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外在线索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1采用动机诱发的方法,动机诱导法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基础;2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授课通常使用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好的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3具体知识记忆方法的指导,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善于摸索、总结具体知识记忆的规律,帮助学生找到快速记忆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关键。

33、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认为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应该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第一“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老师研读与课程有关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

第三“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第四“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

这种备课方法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补充: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4、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因为这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宗旨;

第二教学内容方面是否达到科学合理的标准;

第三教学策略与方法是否能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第四老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在进行说课过后,很多考官都会针对不同的考生提出一道或是几道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总结所提问题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专业知识类

这类问题很多都是对所报专业所涉及的专业问题。例如报考中学语文的老师有可能会遇到文言文的背诵,报考高中物理老师的考生可能会遇到关于高中物理理论的相关更加细心题目。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在复习报考的专业时更加信心全面,同时还要关注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教育相关理论类

这类题目大多都是对教育学中的相关技能的问题,比如谈谈如何上一节好课。另外就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例如,如何看待教育公平。这些题目很多都是和教育理论中的案例分析和论述题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考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尽两全面的说明自己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同时又能有逻辑的表达出来。

3.其他类型的题目

这些主要包括考官对考生经历、工作、家庭等关于个人基本情况的询问,主要的意图是对考生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测查考生的逻辑和表达能力。另外就是主考官随意的询问社会现象、相关政策的理解。

基本功考试教育理论参考题 第3篇

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业评价等是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学科专业居于首要地位; 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中,专业建设是龙头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的产业、行业和岗位不断涌现,自学考试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就要不断适应这个变化。目前,自学考试部分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开考专业的需求( 开考的专业点和报考人数偏低) ;部分专业适应性、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自考特色,不利于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在面向农村、面向职业教育等改革方面体现不够,不能适应功能扩展的需要( 实践性、技能性课程偏少) ; 专业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范,同一类型的专业在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科分布不平衡。因此,深化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着力提高自学考试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把专业建设好,专业建设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龙头工程。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

学科专业设置或调整以后,确立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它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方向的定位,自学考试的各项改革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而展开,有了培养目标,改革就有了方向; 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类型的定位,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争得自己的“生存权”; 培养目标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的定位,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精英教育阶段,自学考试作为一种补偿、补充和学历教育,其培养目标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人才培养基本一致。进入大众化教育后,自学考试由精英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自学考试的培养目标应当予以调整。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实践中,确立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各项具体改革措施都必须紧紧围绕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展开,才能更好地保证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体系调整是综合改革的基础工程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精英教育阶段,自学考试是按照普通高校学科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 当前,自学考试要培养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其课程体系也要相应地按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结构与功能的原则进行调整,这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带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自学考试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构建以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基础课、自选课等为架构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体系调整的方向,同时,对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基础课、自选课的课程门数和学分进行科学设计。

四、教材建设是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自学考试教材是自学和考试的基本材料,是实现考试和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重要知识载体,是自学考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建设是自学考试的基础性工作。二十多年来,自学考试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教材受普通高校教材影响较大,理论性强,应用性不足,难以适应自学的要求;二是教材建设工作周期长,内容陈旧,不能及时修订和更新; 三是教材形式单一,以纸质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辅助教育手段,特别是缺少网络媒体的支持以及交互式的沟通,难以适应自学考试这种特殊教育形式的需要,自学考试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因此,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现行的学科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构建理论适度、够用,基础知识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重在能力培养的教材体系是当前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

五、加强实践教学是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

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以及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是巩固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和途径。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毫无疑问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整个链条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编写教材,都需要实践教学这个环节来实现。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理所当然是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如果在自学考试教育教学中,缺少或者没有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难以实现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实践中必须把实践教学这一核心环节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六、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综合改革的重要导向

目前,自学考试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然以纸笔理论终结性考试为主,以分数量化为评价的标准,重结果、轻过程,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缺乏多元化学业评价方式,致使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这种考试形式的长处是比较公平,但最大的缺陷是容易诱使学生死记硬背,抵制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学业评价不仅是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还是综合改革的重要导向,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一定要与专业和课程改革同步,以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包括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学生学业评价、实践教学、构建与其他教育形式互通的立交桥等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处地位不同、功能不一,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自学考试改革,无论是开展单项改革还是多项改革,都必须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运用系统管理的思想选择和设计改革的路径、方案,保证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目标———应用型、职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学为.高举旗帜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J].中国考试,2008(1):13-15.

[2]李晨英,武新灵.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概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7):132-134.

[3]彭莉,刘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考试,2011(4):3-5.

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4篇

一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

国内对于考试公平性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技术层面,一些学者引用了国外测验中题目偏差的概念和统计检验方法,如曾秀芹、孟庆茂(1998)曾对国外项目功能差异的概念和检验方法进行了最早的介绍;曹亦薇、张厚粲(1999)运用两种方法对男女、城乡初中学生在词语测验上是否存在偏差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等;李华(2007)提出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误差分析的原理对课程考试成绩的有效性做定量分析。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公平问题的凸显,考试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陈至立(2004)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营造良好、公正、公平的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苏尚峰(2006)依照教育公平理论发展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的价值参照,对考试的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反思了教育考试的程序公平背后可能隐含的实质不公;谢小庆从程序公平、条件公平、事实公平三个方面讨论了考试的公平性;余扬(2005)对考试公正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考试公平目标展开探讨;胡向东(2005)则是从如何保证考试安全的角度对保证国家考试的公平、公正进行了研究。同时,在如何推进考试公平的问题上,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国学者刘复兴(2002)指出,教育政策仅仅具备教育平等和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研究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戴家干(2009)提出“公平是考试改革追求的价值目标”。还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立法保障教育考试平等,如汪国培认为考试立法不仅是实行考试制度的基本保障,更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客观需要;胡晓春(2007)以“权利保障视野下的国家考试立法”为题,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从考试本论、国家考试论、国家考试法论三个层次提出了以保障社会个体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国家考试制度设想。

除了上述的总体性研究,考试公平的研究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考中的公平性问题、研究生考试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公务员考试的公平问题。其中,高考公平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王红兵(200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以高考制度改革为背景,对高考的功能和改革中的问题做了分析;刘海峰(2002)、郑若玲(2001,2007)等以科举考试经验为参照,讨论了高考录取中的地域公平和考试公平的两难问题;李立峰则从“倾斜的高考分数线”出发,对高考中区域公平和考试公平这两种不同的公平观进行了理论分析;谭秀森、孙兆凤等人(2006)讨论了高考中因各省录取分数线不同而导致的高考移民问题;戴家干从高考命题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探讨了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公正等问题;邹德萍(2005)、宋丽(2005)分别讨论了高考、研究生考试中的招生腐败问题;厦门大学覃红霞(2008)认为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价值选择应寻找基本的平衡,坚持在招考公平的基础上追求有效人才选拔。

教育考试公平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考试领域的体现或暴露。找出教育考试暴露出的公平问题及其原因,是做好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并以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上述文献中所关注的有关考试公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①认为普通高校招生中区域间存在公平问题。以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为例,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如河南为42%、甘肃为43%,高的省份如浙江80.6%、海南80.6%,各省份之间的录取率差别很大,也就是说各行政区域之间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差别很大。我国的高校招生计划是以行政区划来下达的,在高考录取中各行政区之间不存在竞争性(个别特殊类型招生除外),考生人数和招生计划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入学机会。②普通高校招生中城乡间存在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平衡,城市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于农村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及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城乡入学比例逐年缩小,但在享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上城乡还有一定的距离。③作弊问题影响公平。高考作弊破坏了教育考试制度的公平性要求,如作弊得逞、虚假的成绩将使考生之间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发生转变,导致教育公平问题。④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认为高考只考试一次,没有给予考生充分反映自身实力的机会;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评价参与,不能全面反映考生的真实素质。另外还有民族间的差异问题,男女生之间的差异问题。

归纳目前我国考试公平研究的现状及现有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多数研究关注的是教育考试制度层面的公平性问题,对当前管理体制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提出分析和解决意见,应该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特点。②对于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和质量,目前的研究还处于理念层次,尚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和系统的管理规范。③理论分析探讨较多,实证性研究为数很少。④对于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主要在现行高考制度方面。⑤对教育考试所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深人,对教育考试公平性问题认识不全面、界定不准确。⑥对教育考试中公平问题的评判,缺乏权威的标准。教育考试公平性的认识与研究上的局限性,从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看,考试与招生的关系模糊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考试公平理论的缺失引起的教育考试公平的无标准状态,这也是教育考试公平性研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二国外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状况

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教育测验运动,力求使测验客观化、标准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以往考试的主观化和评价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公平的问题。在美国,对考试公平性问题的争论之一,便是围绕着谁是受益者展开的。受益者问题的讨论焦点,是如何保证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60年代,不同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在测验结果上的差异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广泛兴趣,统一考试能否克服现存的由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等形成的不平等成为美国教育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在考试内容的公平方面,围绕“统一课程及标准

化考试”,课程及考试内容究竟是体现了真正的教育平等还是损害了教育平等,也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少美国教育者认为,标准化考试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歧视性。对于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问题,如何解读与使用考试结果,也常常引起与公平有关的争论。追求教育平等的努力应遵循“杀富济贫”式的“补偿性原则”,保护、保障少数族裔及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与教育权利,还是以“奖优”为原则把各学校的考试分数作为教育经费拨款的依据,也是美国教育考试的焦点之一。后来因测验公正与否而诉诸公堂的案子屡屡发生,导致政治和法律介入测验设计和使用越来越多。1974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AER—A)制定了《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用于指导、规范和评价各类测验的设计和使用。1985年修订的第二版中,首次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讨论测验公平性问题。1999年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美国心理学协会(APA)和全美教育测量学会(NCME)三家共同对1985年版本进行修订并颁布。这是今天教育与心理测验领域中一份最具权威性的文献,体现了考试领域中的行业标准,是所有考试工作者的必读书。其中在第二部分测试中的公平性中,对测试和测验应用中的公平性、多元语言背景考生及残疾考生的测试方面给予了较详细的指导意见。从1986年开始,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规定其编制的所有测验都要进行题目偏差的检验。ETS宗旨是通过提供公平和有效的评测、研究以及相关服务,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其编制的《ETS质量和公平性标准》几经修订,成为规范和评估其众多考试项目的指导手册。其他如《公平测验实践规范》、《教育测量中专业责任规范》等文件,成为测验行业公认确保考试科学而公平使用的标准。美国高校录取新生是由民间考试机构主持的一个有共同标准的统一考试,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和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创办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它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有学能测验和各门学科的学业成绩测验。

在技术层面,20世纪中叶,建立在潜在特质理论基础之上的项目反应理论(IRT)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将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测量体系,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目前,国外的很多研究侧重于应用各种统计方法甄别测验题目的偏差,如有IRT法、STND法、SUBTEST法、逻辑斯蒂回归法等。这些方法为诊断来自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地域、语言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系统差异提供了方便。

总之,国外对于考试公平性问题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五个主要特点:①所关注的问题仍以高校招生考试为主;②在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研究上,侧重于实践层面的标准制定;③重视教育考试的技术发展,侧重技术上的甄别方法;④对教育考试公平性的理论问题研究不多;⑤通过政策调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

三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探讨

探讨教育考试的公平性也可从教育公平说起。对于教育公平的内涵,欧美学者较公认的观点是由科尔曼和胡森提出的起点平等(入学机会的均等)、过程平等(学校条件、受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结果平等(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的生活成就的机会均等)。美国的科尔曼(Coleman,James S)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向人们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第二,为所有儿童,不论社会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课程;第三,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第四,在同一特定地区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瑞典的胡森针对欧美二战后期教育公平研究做了综合性的评述,当时教育公平的观念是指教育机会均等。他认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不仅要界定“均等”,还应界定“机会”,均等包括着教育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以及最终目标的平等,而机会则是包括一组对个人的教育有影响的变量。我国学者在吸收总结欧美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也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教育公平即教育机会均等,公平不等于平等,教育公平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同层次种类的教育公平,其内涵是不同的等。这些观点的差异因视角的不同而赋予教育公平不同的意义。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对公平应然状态的期待,解决的是教育公平应是什么样的问题,是一种公平观,而不是公平的标准。

理解教育考试公平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从理论的发展上形成科学的教育考试公平观或教育考试公平理论;从实践的角度,根据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制定可行的教育考试公平标准,并不断完善,向理想的教育考试公平靠近。教育考试的公平性,是教育考试领域的公平性,虽然属于教育公平的范畴,但它只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方面。教育考试本身是一个单纯的活动,是一个带有一定技术和专业的评价活动。虽然因参与了教育利益的分配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因素,但是教育考试本身的属性没有改变。因此,在分析教育考试的公平性理论时,这里仅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①教育考试的内容,不因民族、性别、地域、财富而有所区别对待或有倾向性。②教育考试的实施与管理程序,要能够保证应试者在考试活动中有公平的竞争环境。③能够使应试者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判。

从实践的层面,实现教育考试的公平的关键是公平标准的制定。如何制定标准,理念层面只是追求的目标,实践层面则是根据教育考试公平理论制定标准,并在教育考试的各个环节实施。在制定标准时,建议树立如下4个主要观念:①教育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如现行的高考制度把高考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这是招生政策的问题,而不是教育考试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已经证明,高考成绩不是评价的全部,高考成绩的使用是由国家和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来决定。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必将多元化,评价也将多样化,从考试到评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②教育考试是专业性的考试。教育考试公平标准的制定,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专业性决定了在制定教育考试标准时,不能依据非专业的民意感性测验的方式进行,专家的专业就是标准公平的保证。考试内容的设定、考试组织的管理、考试的评判,以及对不同地域、性别、民族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倾向,必须以专家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或解释。③教育考试是权威性的考试。教育考试的结果涉及教育利益的配置,考试机构必须具有权威性,需经过国家的授权。考试机构的权威性,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结果的信赖程度,影响着社会对教育考试公平的认识。这些信赖和认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④做好公平理念的引导和公平标准的宣传。是否公平,对利益相关者个人而言,是对公平标准的认可度问题。公平是个历史产物,教育考试公平也一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公平也是客观的,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有了公平的理念不代表公平能心想事成。

基本功考试教育理论参考题 第5篇

1.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3.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迁移应注意什么? 4.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 5.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1.【答案要点】

(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2.【答案要点】

(1)帮助家长组成家庭教育合力,发挥带头示范作用。(2)帮助家长不要向孩子提出超过实际的目标。

(3)帮助家长树立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4)帮助家长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5)帮助家长把积极健康的社会信息纳入家庭教育轨道。3.【答案要点】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基本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4.【答案要点】

针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中公辽宁教师考试http://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lnjsks(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5.【答案要点】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能力)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信息进行记忆、理解、应用、分解、重组,或者对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按照学习结果从简单到复杂可将其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的态度、感情和价值有关,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这一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等级。

(3)动作技能目标。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布卢姆等人将动作技能目标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等级。

6.【答案要点】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发展;(2)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有利于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4)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转变学习方式的途径:

(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并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2)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基本功考试教育理论参考题 第6篇

教学理论解答题

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教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服从“教”。所以,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处在被动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则取决于教师本人对语言的认识和教学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于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教学中开始重视学习主体的价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点,“教”服从“学”,根据“学”的需要随时调整“教”,“教”的依据是“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教”是帮助学生“学”或引起学生“学”。“教学”是师生共同的/互动的活动。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辅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取消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放任自流,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助、促进、引起学生学习比以教师为中心的“精彩表演”要难得多。正因为以学生为中心了,教学理论的研究也从单单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转到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语言学习/习得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探讨上来了。

四、简答题(5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异同。参考答案:

(1)起点不同。第一语言教学: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以及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由于学生不具备最起码的言语能力,教学要从教目的语最基本的发音开始,要从教说话开始。

(2)第二语言学习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由于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既可产生正迁移,也可起到负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正面影响,预防或排除负面影响,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语言习得不存在这些问题。

(3)第二语言学习中存在着文化冲突。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自然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结合语言教学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扫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第一语言习得中不存在此问题。

(4)教学对象不同以及对象的学习目的不同。第一语言教学的对象一般是儿童,学习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了掌握母语的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的对象大部分是成年人。因而学习者的目的多样,影响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四、问答题(5分):

简述汉字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答: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汉字教学的原则:

(1)语和文先分后和,初期汉字应按自身规律教学(2)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

(3)把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义和表音功能识别汉字

(4)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

(5)重视对比,加强复习,通过书写认识汉字

四、论述题

9、外国学生常说“她是漂亮。”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参考答案:(1)改为“她很漂亮。”

(2)理由:汉语中形容词可以直接做谓语,而且形容词往往不单独做谓语,经常在之前加程度副词,比如:很、比较、非常等。如果没有强调程度高,此时的“很”,是成句的需要,要轻读。

(3)错误原因:受英语的结构影响“she is beautiful.”

(4)教学策略:教形容词时,强化“很+形容词”的结构。(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四、简答题(5分)

23.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的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有何异同?

1、相同点:(1)教学目的相同:都是培养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2)教学性质相同: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

(3)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等相同。(4)学科理论基础相同: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点:

(1)教学环境不同: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我国的英语外语教学等是在非目的语的环境中进行的,(2)教学内容不同:汉语(包括书写符号——汉字)和中国文化与英语(字母)及英美文化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测试的方式方法等也应有所不同。

(3)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即学生目的语,我国的英语等教师的母语大都不是学生的目的语。

四、简答题(共5分)

说明:请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加以简述。

23、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1)改为:我明天跟他见面

(2)理由:因为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

(3)错误原因:受翻译的影响。“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具体步骤及举例请自行设计)

1.外国学生常说“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和比较容易”之类的句子,请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并加以改 偏误分析:“和”一般常用于连接体词性的名词、代词及其短语,在连接充当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方面是很受限制。这种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在英语中“and”可以连接句子,因此学生在说有连词的句子时受了母语的影响,加了“和”。应改为“发音和听力很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教学对策:

教师在教“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个词连接名词、代词,在连接充当谓语形容词和动词方面是很受限制的,通过对比分析强调目的语和学生母语的一些词在用法上的差别。

23、常常听到有的留学生说这样的话:“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请你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并简要说明在教学中你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偏误原因:复合趋向补语的处所宾语位置不对。“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去教室了。”这句话中,“出去”是“走”的复合趋向补语,“教室”是处所宾语,应该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下课以后,他马上走出教室去了。”

教学方法:在讲授动词的复合趋向补语时,用比较法,将动词的一般宾语和处所宾语的位置做比较,不同类型的宾语,在“V+复合趋向补语”中位置不同,处所宾语要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

教学对策:反复强调处所宾语放中间这样的概念,强化练习,通过反复,让学生明白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偏误。

23、外国学生常说“我想我要再回来北京”这样的句子。请你先分析一下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改正;再简要说明应采取的教学对策或方法。

答:偏误原因:趋向补语“来、去”的后面不能接处所宾语,如果有处所宾语,应该用在动词之后,“来、去”之前。然而在很多语言中,比如英语中,没有“来、去”的趋向意义,因此,留学生无法理解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来、去”的特殊用法,于是将它与前面的动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于是出现了偏误,这是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造成的偏误。原句应改为“我想我要再回北京来”。

教学对策与教学方法:在趋向补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并强化学习者的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使学习者理解“来、去”所表示的趋向意义,掌握趋向补语“来、去”与宾语之间的位置变化。

上一篇:交强险条例细则下一篇: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