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信息发布评估报告

2024-07-13

预警信息发布评估报告(精选6篇)

预警信息发布评估报告 第1篇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威胁。

筹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为在全省率先筹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笔者在对全国中等城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陕西等地的应急平台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在市应急办的协调下召开了宣传、公安、地震、交通、消防、卫生、安监、规划、信息办、农业、城建等部门座谈会,实地了解水利、公安、人防等相关部门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使用情况,重点探讨我市应急管理在组织体系、平台构建、应急保障等方面如何整合资源、形成指挥畅通、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思路。按照国务院《“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鸡西市气象局组织人员到鸡东、密山、虎林3个县(市)政府以及鸡西市应急办、各应急成员单位、电视台、广播电台、鸡西日报等新闻媒体、移动等相关运营商,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就如何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我市公共安全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了解。

一、各地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模式

应急信息平台是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平台,是体现政府应急管理成效的综合性演示场所。全国各大中城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纷纷探索构建应急信息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陕西模式:陕西省应急指挥平台依托省气象部门已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发布信息内容,形成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平台。建设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1个市级分中心和98个县级分中心;建立与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和省各应急相关厅局预警指挥机构畅通、可靠的通信电路;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智能手机、预警专用接收机、预警电子显示屏、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有线广播前端接收系统和卫星预警接收机等组成的信息发布平台。现有应急系统主要包括:

1.应急指挥视频系统,依托公安厅视频矩阵转换整合

多个系统,视频终端,在西安市初步实现对社会面的监控。

2.视频会议系统现已连接38个分会场。

3.应急值守指挥主要通过电话系统、电话内容记录、电话记忆,IP电话。

4.建设200平米应急指挥中心兼有视频会议室、应急值守、应急指挥职能。

上海模式:上海市自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来,将日常办事机构应急办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由市政府应急指挥室和市政府总值班室组成,具有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采取代理模式,外设在公安局,使得公安局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使得公安系统原先的资源可以较好地利用,南昌、广州也采用这种代理模式。此种模式以公安

110、消防119等“多台合一”为基础,整合了卫生、水务、煤气、电力等27家单位,形成全市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指挥平台,体现“一般、较大(突发事件),联动处置;重大、特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功能。

二、我市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

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鸡西在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都具有公安、卫生、消防、防汛、人防、气象、民政等部门各自处置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但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特别在遇到重大的、综合性的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不利于统一协调、调度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同时部门之间也容易产生相互等待、相互推诿、相互脱节等问题,以至贻误战机。目前,鸡西公安、卫生、水利、人防、环保等部门都建成了各自信息平台,这就需要将现有部门资源,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筹建一个市政府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将市防汛防旱指挥中心、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市疾控中心,市环保监控中心、市人防信息指挥中心等多部门资源整合接入后与各县(市、区)互联互通,形成一个融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于一体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市政府应急值守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保障。

三、对我市构建应急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目前,鸡西市已有几个专业性的应急指挥平台,但这些平台在综合指挥,特别是启动鸡西总体应急预案水平下信息不全,综合指挥协调能力显得不足,例如110指挥中心在几个指挥中心中作用最大,但该指挥中心同样没有协同指挥功能,因此对鸡西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有如下设想: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我市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中自然灾害占我市突发事件的一半以上,气象灾害又占自然灾害的六成以上。所以说,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应对工作是我市应急工作的重点之一。

自2004年起,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鸡西市气象局就加强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近几年的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鸡西市气象局已经在预警信息发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全市应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市气象局已经建立了三级联动的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制定了多层次、分灾种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信息指挥平台、气象监测网络应急保障系统和气象灾害预警预测信息发布系统,不断完善内部应急管理机制,为我市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鸡西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项目,可以依托鸡西市气象部门已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发布信息内容,形成鸡西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系统。平台建成后,将形成部门间信息实时交换共享机制,上联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下联县(市)

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横向连接各局相关应急指挥部,负责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可控性,从而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和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 家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1个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3个县(市)级分中心;建立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和市各应急相关局预警指挥机构畅通、可靠的通信电路;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电视、广播、手机、预警专用接收机、预警电子显示屏等组成的信息发布平台。

(二)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一个综合体现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平台,它不仅需要应急信息平台高效和顺畅,更需要整个应急体系互相配合,才能在实际处置中发挥作用,结合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上有重点解决我市应急管理中几个共性问题,着力摆脱各地“有应急,无管理”的工作软肋,切实提高我市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综合能力。

1.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要继续设立集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应急举

报电话,建立群众举报和基层单位续报相结合的基层信息报送网络,做好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难、易发事件和多发事故的应急信息动态监测和报送工作,加强基层苗头性信息的预报功能,为指挥决策提供第一手可靠信息资料。

2.规范应急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已有的各类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要落实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登记入册,建立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全市范围内要逐步建立乡镇(街道)及各社区、行政村、规模以上企业、学校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做到平战结合,具备战斗力。

3.建立鸡西市重大危险源数据库。按照“统一组织、分线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牵头对全市的重大危险源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存档入册,逐步建立鸡西市重大危险源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指挥决策及时提供依据。

4.建立健全我市应急管理专家库。我市要规范和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发挥应急管理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应急管理在常态预防和灾后重建的科学依据。

5.加强专兼职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各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各类专兼职应急管理、救援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应急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6.建立鸡西市应急物资数据库。全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全市范围内的应急物资要进行整合,存档入册,逐步建立鸡西市应急物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应急物资调配、使用、维护等一系列完整制度,可以使应急信息平台指挥决策更加全面性、科学性。

筹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需要从应急管理、应急指挥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抗灾救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预警信息发布评估报告 第2篇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 XX/ XXXXX—XXXX

《紧急地震信息发布 地震预警信息》 Emergency Earthquake Information Releas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送审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0.10.22)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XX/ XXXXX—XXXX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地震预警等级......................................................................2 5 地震预警图标......................................................................2 6 预警声音..........................................................................3 7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5 8 预警信息取消与更正................................................................8 9 预警信息模板......................................................................8 10 信息日志........................................................................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地震预警图标颜色及设计要求.....................................11 A.1 图标颜色参考值...............................................................11 A.2 图标设计要求.................................................................11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电视预警标识颜色及设计要求.....................................12 B.1 标识颜色参考值...............................................................12 B.2 标识设计要求.................................................................12 参考文献............................................................................13

DBXX/ XXXXX—XXXX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地震监测中心、四川省地震局减灾救助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保障中心、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厦门帝嘉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申源、苏金蓉、梁厚朗、肖本夫、蔡一川、吴朋、黄春梅。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DBXX/ XXXXX—XXXX 1 《紧急地震信息发布 地震预警信息》 1 范围 本规定了紧急地震信息中地震预警信息的等级、图标、声音及发布等内容 本规定适用于四川省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08-2006

中国颜色体系 GB/T 18207.1

防震减灾术语 第 1 部分:基本术语 GB/T 18207.2

防震减灾术语 第 2 部分:专业术语 DB/T 59-2015

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 地震烈度仪

DB35/T 1308-2012

仪器地震烈度表 3 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GB/T 18207.2、DB/T 59-2015、DB35/T 1666—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未来便于使用。

3.1

地震预警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地震发生后,对即将到来的破坏性地震动进行预测和报警。

[DB/T 59-2015 定义3.1.4] 3.2

地震仪器烈度

instrumental

seismic

intensity 仪器地震烈度 根据仪器观测记录得到的地震震动的强弱程度。

[DB/T 59-2015 定义3.1.1] 3.3

预测地震烈度

predicted

seismic

intensity 根据地震台[站]的数据推测预警目标可能遭受的地震仪器烈度。

[DB35/T 1666—2017 定义3.3] 3.4

DBXX/ XXXXX—XXXX 2 预警目标

warning

target

接收地震预警信息的用户或区域。

[DB35/T 1666—2017 定义 3.4] 3.5

预警时间

leading

time 破坏性地震动到达预警目标的剩余时间,一般以秒为单位计。

[DB35/T 1666—2017 定义3.5] 3.6

预警等级

warning level 地震动到达预警目标时的影响程度分级。

3.7

发布主体

publishing

body 提供地震预警源信息服务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3.8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earthquake

warning

information

release

center 由政府部门授权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的机构。

3.9

第三方转发

Third party

forwarding 经发布主体授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转发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过程。地震预警等级 4.1 根据预测地震烈度的不同,将地震预警等级由强到弱分为三级,依次为Ⅰ级、Ⅱ级、Ⅲ级,并采用红、橙、黄、蓝等四种颜色分别表示,红色表示Ⅰ级预警,橙色表示Ⅱ级预警,黄色和蓝色表示Ⅲ级预警。

4.2 地震预警等级与预测地震烈度的对应关系详见表 1。

表1 地震预警等级划分 地震预警等级 等级描述 等级颜色 预测地震烈度 Ⅰ级 破坏地震 红色 7 度及以上 Ⅱ级 强烈地震 橙色 5 度、6 度 Ⅲ级 有感地震 黄色 3 度、4 度 蓝色 3 度以下地震预警图标

DBXX/ XXXXX—XXXX 3 5.1 图标构成 5.1.1 预警图标的静态图形表示方法详见表 2。

表2 地震预警图标 序号

图标

名称

说明

红色地震预警图标 Red Signal icon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发布Ⅰ级地震预警时使用

橙色地震预警图标

Orange Signal icon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发布Ⅱ级地震预警时使用

黄色地震预警图标

Yellow Signal icon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发布Ⅲ级地震预警时使用

蓝色地震预警图标

Blue Signal icon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5.1.2 预警图标为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 6:5。

5.1.3 预警图标为统一整体,由四个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用深灰色线条隔开。左上部底色为浅灰色,右上部、左下部和右下部底色均为预警等级颜色。

5.1.4 红色和橙色预警图标的左上部图形符号为带震动线的震裂单层房屋建筑,图形颜色为预警等级颜色;右上部为“地震”二字,各占一行,文字颜色为白色;左下部简体中文表示预警等级颜色,文字颜色为白色;右下部的英文为“地震”英文翻译“EARTHQUAKE”,文字颜色为白色(详见图 A.1)。

5.1.5 黄色和蓝色预警图标的左上部图形符号为带震动线的完好单层房屋建筑,图形颜色为预警等级颜色;其余部分与 5.1.4 中描述的相同(详见图 A.1)。

5.2 图标应用 5.2.1 应用预警图标时,应进行等比例放大或缩小。

5.2.2 设计预警图标方案时,应按照附录 A 中规定的颜色、几何形状和其他准则执行。预警声音 6.1 预警声音的构成

DBXX/ XXXXX—XXXX 4 6.1.1 预警声音由警报声音、提示语音和倒计时声音三个部分构成。

6.1.2 警报声音 a)警报声音由主音和辅音组织,其中主音和辅音总时长 2.5s。

b)主主音由 5 个在 0-6000Hz 之间变化的频率信号叠加组成,时长 2.00s;辅助音位于主音之后,与主音间隔 0.10s,由 2 个频率分别为 1000Hz 和 3000Hz 的合成信号混叠组成,每个辅助音时长 0.10s,相邻辅助音间隔 0.10s;预警声音的音频图像表示方法见图 1 和图 2。

图1 地震地震预警声音主音和辅助音频谱示意图

图2 地震预警声音主音和辅助音时域波形示意图 c)主音分别为频率快速上升、频率缓慢下降、频率快速下降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分别为 0.000s-0.325s、0.325s-1.413s 和 1.413s-2.000s,各阶段关键点数据及频谱详见表 3和图 1。

DBXX/ XXXXX—XXXX 5 表3 地震预警声音主音各阶段关键数据点 频率曲线编号 起始点 频率最高点 快速下降起点 终点 采样点

频率(Hz)

采样点

频率(Hz)

采样点

频率(Hz)

采样点

频率(Hz)

0

1064

5200

5288

22600

4828

32000

1064

0

840

5200

4175

22600

3812

32000

840

0

616

5200

3061

22600

2795

32000

616

0

392

5200

1948

22600

1779

32000

392

0

140

5200

696

22600

635

32000

140

6.1.3 提示语音 按照预警等级不同分为:

a)有感地震,注意防范。

b)强烈地震,立即避险。

c)破坏地震,立即避险。

6.1.4 倒计时声音 在播放预警声音和提示语音后,当剩余预警时间在10s内(含10s)以秒为单位进行倒计时读秒,当剩余预警时间大于10s以上,倒计时每5秒进行读秒。

6.2 预警声音触发 6.2.1 面向公众用户:当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 5 度时,预警信息发布应采用“警报声音+提示预警+倒计时声音”方式发布;当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大于等于 3 度且小于 5 度时,预警信息发布应采用“提示预警+倒计时声音”方式发布。

6.2.2 面向专业用户:与发布主体具体约定。

6.3 预警声音应用 6.3.1 预警声音文件宜采用 wav 格式,采样频率 16000Hz,采样精度 16bit。

6.3.2 预警声音可应用于专用终端、电视平台、广播平台、互联网、专用报警器、手机客户端等。

6.3.3 应用预警声音时,应采用 16 位声卡或等效的 AD 转换器,数据转换速度 16000Hz。

6.3.4 应优先播放警报声音,其次为提示语音,最后为倒计时声音。

6.3.5 应采用单声道循环播放警报声音和提示语音,时间不宜超过 1min。地震预警信息发布 7.1 预警信息内容

包括预警等级预警时间、预警目标、报警声音、源信息产出单位、地震震级、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参考地名、预测地震烈度 7.2 预警发布信息分类 ——地震预警; ——地震告知。

7.3 预警信息发布对象

DBXX/ XXXXX—XXXX 6 ——公众用户; ——专业用户。

7.4 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省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市县级地震预警信息转发平台; ——第三方转发。

7.5 预警信息发布端 ——电视; ——广播; ——手机短信; ——PC 端; ——专用终端; ——其他。

7.6 预警信息表现形式 7.6.1 地震预警信息通过文字、颜色、图标、声音等方式来表现。

7.6.2 按照不同发布端可采取组合方式或单一方式。

7.7 发布原则 7.7.1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国家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省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共同输出,择优选择,统一发布”原则。

7.7.2 第三方转发机构提供转发服务时,不得随意删改信息源数据,可根据数据源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

7.8 预警信息发布内容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内容如下表。

表4 不同用户、发布端发布内容 用户 发布端 发布内容 公众用户 手机短信 1.源信息产出单位; 2.预警等级; 3.震中位置参考地名; 4.预警颜色/图标/声音; 5.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 6.应对措施。

电视 PC 端 专用终端/专用设备/家用智能终端等 APP(新媒体软件、专用 APP 等)

广播(车载收音机、喇叭)

1.预警声音; 2.应对措施。

专业用户 第三方转发机构(广电、支付宝、电信、移动,转发对象不包括政府、重大或有影响的企业、工厂的专业用户)

1.源信息产出单位; 2.地震时刻; 3.预警等级;

DBXX/ XXXXX—XXXX 7 转发平台(转发对象针对政府、重大或有影响的企业、工厂的专业用户)

4.预警目标; 5.预警时间; 6.震中经纬度; 7.震中位置参考地名; 8.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 9.预警颜色/图标/声音; 10.应对措施。

专用终端/专用设备/信息接口 移动端/PC 端 注:第三方转发机构为专用用户提供地震预警信息转发服务时,发布主体可与其签订转发服务协议,在符合本规程要求的基础上,约定具体的服务事项。

7.9 预警信息发布策略 7.9.1 专业用户 ——当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3 度时,提供包含地震预警声音的地震预警信息。

——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用户可与发布主体约定具体的发布条件。

7.9.2 公众用户 ——当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为 3、4 度时,提供无地震预警声音的黄色等级地震告知信息;当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3 度时,可提供无地震预警声音的蓝色等级地震告知信息。

——当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为 5、6、7 度时,提供包含地震预警声音的橙色等级地震预警信息。

——当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8 度时,提供包含地震预警声音的红色等级地震预警信息。

7.10 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7.10.1 当省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接收到由国家台网中心或省台网中心产出地震预警信息源后,向省级专业用户、公众用户和市级地震预警信息转发平台和第三方发送地震预警信息。

7.10.2 市级地震预警信息转发平台向市级专业用户、公众用户等用户和县级地震预警信息转发平台发送地震预警信息。

7.10.3 县级地震预警信息转发平台向县级专业用户、公众用户等用户发送地震预警信息。

7.10.4 经授权的第三方可向授权区域的专业用户、公众用户等用户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如下图所示:

DBXX/ XXXXX—XXXX 8 地震预警信息源市级地震预警信息转发平台县级预警信息转发平台第三方省级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四川境内专业用户、公众用户等用户 图3 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图 7.11 第三方转发要求 7.11.1 第三方提供转发服务时,应遵循以下规定:

a)所采用的数据格式、数据接口等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且不得随意删改地震预警源信息数据。

b)应记录信息接收、发布时间及发布形式等内容,并形成日志作为评价技术系统的重要指标。

7.11.2 第三方转发时对地震预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应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7.11.3 第三方为有特殊需求的专业用户提供转发服务时,可与其签订转发服务协议,在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约定具体的服务事项。预警信息取消与更正 8.1 预警信息取消 受人为、技术等因素干扰,地震未真实发生,且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应发布地震预警取消信息。

8.2 预警信息更正 8.2.1 面向公众用户:预警目标预测地震烈度提高大于 1 度,且改变地震预警等级,应对地震预警信息进行更正。

8.2.2 面向专业用户:与发布主体约定具体的更新条件。预警信息模板 9.1 预警信息发布模板 9.1.1 文本信息模板

DBXX/ XXXXX—XXXX 9

[(蓝/黄/橙/红色)地震预警]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省地震台网中心)发布,XXXX 年 XX 月 XX日 XX 时 XX 分(震中地区)发生 X.X 级地震,本地预测地震烈度 XX 度,注意防范(立即避险)!

9.1.2 声音信息模板 ——(警报声音)有感地震,注意防范。(倒计时声音)

——(警报声音)强烈地震,立即避险。(倒计时声音)

——(警报声音)破坏地震,立即避险。(倒计时声音)

9.1.3 电视预警信息模板 9.1.3.1 电视预警标识在电视屏幕居中位置以弹窗的形式呈现,优先级别最高,叠加在屏幕最上方,地震预警信息在预警倒计时结束 5-20 秒后自动关闭。

9.1.3.2 电视预警标识的静态图形表示方法详见表 5。

表5 电视预警标识 序号

图标

名称

说明地震预警30秒破坏地震立即避险地震到达倒计时震中位置 地震震级2017-06-1800:35:58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6 6..0 0 级 8 8 度本地预测地震烈度发震时间四川地震台网发布 红色电视预警标识 Red Signal icon of TV early warning 发布Ⅰ级地震预警时使用 2 地震预警30秒强烈地震立即避险地震到达倒计时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地震震级本地预测地震烈度2017-06-1800:35:58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6 6..0 0 级 6 6 度四川地震台网发布 橙色电视预警标识 Orange Signal icon of TV early warning 发布Ⅱ级地震预警时使用 3 秒地震告知30秒有感地震立即避险地震到达倒计时发生时间 震中位置 地震震级本地预测地震烈度2017-06-1800:35:58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6 6..0 0 级 4 4 度四川地震台网发布 黄色电视预警标识 Yellow Signal icon of TV early warning 发布Ⅲ级地震预警时使用 4 秒地震告知30秒有感地震立即避险地震到达倒计时发震时间 震中位置 地震震级本地预测地震烈度2017-06-1800:35:58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6 6..0 0 级 2 2 度四川地震台网发布 蓝色电视预警标识 Blue Signal icon of TV early warning 发布Ⅲ级地震预警时使用

DBXX/ XXXXX—XXXX 10 ——电视预警标识为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 16:9。

——电视预警标识左上部为对应预警等级颜色的预警图标;正上部为地震预警发布信息分类,蓝色、黄色预警为“地震告知”字样,橙色、红色预警为“地震预警”字样;右上部为“四川地震台网发布”字样;正中心为 “倒计时读秒”图标,图标左旁为配文“地震达到倒计时”字样;正中心右部为对应预警等级的描述和应对措施,各占一行;下部从左至右依次为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震震级、本地预测地震烈度;红色、橙色、蓝色电视预警标识的字体颜色为白色,黄色电视预警标识的字体颜色为黑色。(详见附录 B.2)

——背景颜色为地震预警等级颜色。(详见附录 B.1)

——应用电视预警标识时,应进行等比例放大或缩小。

——设计电视预警标识方案时,应按照附录 B 中规定的颜色、几何形状和其他准则执行。

9.2 预警信息更正模板

[地震预警更正]由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省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中地区)X.X 级地震[蓝/黄/橙色地震预警]现更新为[橙色/红色地震预警],立即避险!

9.3 预警信息取消模板

[地震预警取消]由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省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中地区)X.X 级地震[蓝/黄/橙/红色地震预警]予以取消,请勿惊慌!信息日志 10.1 应对地震预警源信息的接收、发布(转发)以及发布终端接收情况进行 7×24 记录;不得随意更改、删除日志。

10.2 应对日志进行备份,备份时间应不低于 5 年。

10.3 应定时对日志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DBXX/ XXXXX—XXXX 11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

地震预警图标颜色及设计要求 A.1 图标颜色参考值

地震预警图标颜色的中心色度坐标见表 A.1。

表A.1 地震预警图标颜色的中心色度坐标 颜色 红色 橙色 黄色 蓝色 绿色 白色 深灰 浅灰 颜色标号 7.5R 4.5/12 5YR 6.5/14 5Y 8/12 7.5PB 5/14 5G 7/12 N9.5 N4.0 N8.0 注:表中的色度值采用的是GB/T 15608-2006中附录A中国颜色体系颜色样片坐标标准值。

A.2 图标设计要求

地震蓝色预警图标的设计要求见图 A.1,其他等级预警图标应遵循图 A.1 中给出的设计要求。

图A.1 地震蓝色预警信号图标设计要求

DBXX/ XXXXX—XXXX 12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

电视预警标识颜色及设计要求 B.1 标识颜色参考值

电视预警标识颜色的中心色度坐标见表 B.1。

表B.1 电视预警标识颜色的中心色度坐标 颜色 红色 橙色 黄色 蓝色 绿色 白色 颜色标号 7.5R 4.5/12 5YR 6.5/14 5Y 8/12 7.5PB 5/14 5G 7/12 N9.5 注:表中的色度值采用的是GB/T 15608-2006中附录A中国颜色体系颜色样片坐标标准值。

B.2 标识设计要求

电视红色预警标识的设计要求见图 B.2,其他等级预警标识应遵循图 B.1 中给出的设计要求。

图B.1 电视红色预警标识设计要求

使用消息推送技术发布预警信息 第3篇

1背景

近年来,各种灾害性事件频发,社会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工作一直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快速、稳定地发到受众手中、有效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各种信息传递手段协同配合,发挥合力是一件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

诸多信息发布手段各有优缺点。日常使用较多也比较方便的是手机短信,但是短信只能发送文本信息且最多只能发送70个汉字。其他一些常规手段如电子邮件、显示屏、大喇叭等也有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表现力与实时性不足。 现在新兴的其他一些信息发布手段,如微博、微信、客户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信息传播中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在现有的各种手段中,手机客户端具有可控性强、表现力强、实时性强等特点,利用客户端配合消息推送技术来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弥补其他信息发布手段的不足之处。

2消息推送原理及实现方法

2.1信息发布的一般技术实现

如果不用消息推送技术来发布信息,一般会使用基于HTTP协议的轮询方式来实现,底层最终是通过TCP短连接来实现,造成TCP链接握手过程非常频繁,对手机来讲自然就比较耗电,而且HTTP方式是基于文本方式进行通信的。因此, 协议冗余比较大,流量消耗自然就大了。而且轮询方式带来的问题是,2次轮询之间的时间间隔如果太短,那流量、电量消耗都比较大,时间间隔太长又无法保证信息发布的实时性。所以消息推送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2.2消息推送技术

消息推送的基本原理其实比较简单,基本方法就是在手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并维持一个TCP长连接,通过这个长连接来实现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长连接虽然有诸多优点,但用好长链接也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软件的开发的难度自然也较高。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连接稳定性的问题。手机应用的一个特点是移动,手机在进入电梯或者隧道时,因为信号强度问题连接可能会断掉,这个时候程序就得重新连接,这就在软件设计时需要考虑断掉重连的机制。

其次,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并发规模。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同时在线的用户数量,每个在线的用户都必须占用一部分系统资源,资源必须合理分配以保证并发规模,另一个是用户端已经关闭或连接发生异常时,释放连接占用的资源。

大体上分,消息推送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HTTP长轮询实现方式,另一类是直接基于Socket的TCP长连接实现方式。

基于HTTP长轮询解决方案主要优点是可以利用现成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平台,即浏览器与Web服务器,解决方案只需要关心业务逻辑即可,编程难度大大降低。其特点是响应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端会阻塞请求直到有数据传递或超时才返回。客户端响应处理程序会在处理完服务器返回的信息后再次发出请求,重新建立连接。当客户端处理接收的数据、 重新建立连接时,服务器端可能有新的数据到达;这些信息会被服务器端保存直到客户端重新建立连接,客户端会把当前服务器端所有的信息取回。

基于Socket的TCP长连接实现方式直接基于Socket编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通信过程,可以提供的最强的功能实现。但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种方式,因为连接通信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必须自己解决,比如断开重连、并发规模、心跳检测等,都是由于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维持一个长连接而为通信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的。

消息推送需求空前高涨,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公司提供推送服务,这些底层技术方案己经很好地被屏蔽在推送服务方提供的API下了,在实际应用中,直接调用这些API就可以方便地实现消息推送。

3消息推送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3.1推送服务

推送服务的提供商都会提供一个库供消息推送方引用, 这个库会帮助消息推送应用维护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包括权限校验,断开重连等的工作。这样暴露给开发者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接口了,开发人员不必关心网络的断开与重连,以及心跳检测等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当然,此外,这些库往往还会封装一些其他的接口,如收到消息后显示在通知栏、 展示页面、甚至激活你的应用,传递数据到应用并显示在应用中的某个界面等。这些功能都可以极大的简化客户端应用开发的工作。

3.2与预警信息源的对接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预警信息发布的所需的“高速路”, 最后就是“车流”了。

在实际业务中,预警信息一般都存在于不同系统中,为保证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必须与作为预警信息源的第三方系统完成对接。对接方案也要跟根具体情况做不同选择, 但是方案要保证几个问题:首先是信息传送的时效性,这是发布预警信息基本要求之一,只要预警信息从发布源生成后, 信息传送到发布手段一定不能成为瓶颈。其次,网络安全性, 信息传输过程要有必要的加密措施,以防信息被恶意篡改。 再次,要考虑实现的便捷性,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现有系统的改动或影响。

综上考虑,与预警信息源的对接可以引入消息中间件机制来实现。消息中间件是相对与第三方系统独立的中间件系统,可以极大降低与协同工作系统的耦合性,同时利用消息中间件提供的编程接口也可以降低实现成本,并且消息中间件本身一般都带有加密机制,可以很好地满足需求。

4结语

本文在对预警信息发布各种手段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 讨论了手机客户端作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的特点、技术以及相关解决方案,其中重点讨论了利用消息推送技术实现预警接收手机客户端的方法与优点。

时下灾害频发,移动互联日渐发达,许多行业与部门都特别重视利用手机作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融合消息推送技术的手机客户端技术对预警信息发布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使用消息推送技术发布预警信息的原理、需求、方法以及相关业务应用。旨在为具有类似需求的业务系统使用消息推送技术进行预警信息发布提供简单的参考。

预警信息发布评估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北斗卫星 预警发布 发布平台 发布手段

一、引言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建设的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气象预警发布示范工程,目的是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对边远地区的覆盖及预警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对指定区域进行预警信息的精细化发布服务,避免常规通信手段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能力。

示范工程建设的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架构见图1,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下简称“北斗预警发布平台”),包括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架构,以及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以下简称“北斗预警接收终端”),包括双向终端、单向终端以及LED显示屏。

北斗预警发布平台的设计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如何实现上游预警信息的采集、下游通过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发布预警信息,以及提供一套集中的预警信息、链路通道、指挥机和终端的管理操作平台是其中重点要考虑的。

二、功能设计

2.1预警信息采集

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对三类预警信息的采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系统”)接入的预警信息、其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接入的预警信息和本平台web界面人工录入的预警信息。其中国突系统接入的预警信息为主要来源。

1、与国突系统发布管理平台对接。国突系统是国务院应急平台唯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权威发布系统,通过不断建设,该系统将成为全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系统。因此,北斗预警发布系统将国突系统作为主要的预警信息来源,从国突系统来说,北斗预警发布系统也可作为它的一种发布手段。国突系统对外部系统提供了TLQ对接方式,所以对接实现的方法使用TLQ对接方式:首先在国突系统发布管理平台上进行对接北斗平台注册,注册完成后国突平台将会以消息的方式推送预警信息包到北斗平台,北斗平台安装TLQ服务端及客户端,并完成相应配置,就能监听国突系统发布管理平台预警信息,并按照国突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包结构规范对预警信息进行解析。

2、与其他预警信息系统对接。除国突系统外,还有一些在运行的其他预警系统,北斗平台以提供ftp接口目录的方式进行对接实现预警信息采集,前提是这些预警系统推送到北斗平台的预警信息包应符合通用警报协议(CAP,Common Alerting Protocol)规范。

3、web界面人工录入。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以B/S架构设计,提供web发布管理界面,能通过本平台发布管理人员人工录入的方式实现预警信息的采集。

2.2预警信息发布

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处理,并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发送的功能。

1、预警信息处理。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首先校验Web界面人工录入和外部系统接入方式所采集到的预警信息格式是否正确,只有通过校验的预警信息才能被接收,否则当成非法预警信息处理,并给对方发送错误信息回执。平台对格式正确的预警信息进行解析,抽取预警信息类型、预警级别、发布单位、发布范围等条目,分析预警信息相应的处理逻辑。平台根据相关规范将预警信息处理后的相关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统计等操作。

2、预警信息上星发布。预警信息的发送是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的短报文功能实现的。预警信息的处理完成后,根据文献[3]中提供的预警信息北斗发布协议转换为北斗预警信息,再根据预警信息北斗传输协议将预警信息进行分包、封装,然后通过北斗指挥型用户机进行上星发布。

2.3发布链路控制

一是实现预警信息在北斗指挥型用户机上的多通播ID并行广播;二是实现向双向终端的点对点广播;三是实现预警信息优先级自动排队调度以及人工调度管理;四是实现预警信息的重发与广播次数控制。

2.4报警接受及处理

报警信息是由双向便携式终端在事发现场发往相关报警部门的短信息。在信息中,可以对事件性质、地点和时间等要素进行简要描述。终端用户可以操作北斗双向报警终端编辑报警信息并可进行确定后的发送;终端通过北斗卫星的短消息通信功能,将报警信息上传至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收到报警信息后,向终端发送回执;然后对报警信息进行完整性检查、合法信息验证、协议转换等预处理操作。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根据报警终端的归属、报警信息的类别等内容,判断该报警的处理部门,并将报警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相应的报警处理部门,交由该部门进行处理。

2.5系统网管及监控

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对终端进行注册管理,未注册的终端无法接收平台预警。平台可以实现对系统用户的管理,对用户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并可分配群组角色,配置权限。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对预警信息状态、系统运行状态、指挥机及终端状态进行监控,并具备信息查询与统计、异常告警与处置等功能。

预警信息状态监控可以为发布用户和系统运维人员提供预警信息发布处理各个环节的实时状态监视信息。系统运行状态监控可以为运维人员提供网络状态、服务器状态、软件进程的实时监视等功能。指挥机及终端状态监控可以提供指挥机运行状态查看、指挥机的参数查看与配置、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监视、终端参数查看与配置等功能。信息查询与统计可通过调用地理信息服务的方式,在基于地图的界面进行查询和统计,实现按照地域范围、预警信息类别等进行直观的选取、查询和统计。异常告警信息可提供声音和画面等方式提醒运维人员系统运行情况。系统还能够展示异常详细信息及可能导致此异常的原因,同时能够提供异常处理策略进行异常诊断及异常处理。

三、结构设计

为满足平台功能设计的要求,平台结构设计见图2。

北斗预警发布平台由以下部分组成:发布服务器、多串口发送服务器、北斗指挥型用户机。

发布服务器上部署北斗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用软件,负责预警信息的处理(解析、提取、分析)、封装、报警信息的拼装、系统配置管理及监控等平台的业务逻辑处理;接收端发布服务器与气象部门宽带网连接(国突系统预警信息通过气象部门宽带网传输),接收需要发布的预警信息,并将拼装后的报警信息通过气象宽带网络转发至相应的处理部门;发送端发布服务器与多串口发送服务器相连,将封装后的北斗预警信息传输报文交由后端的多串口发送服务器发送,并接收来自多串口发送服务器的报警信息。

多串口发送服务器与一台或多台北斗指挥型用户机相连,将封装后的预警信息传输报文通过串口传送至北斗指挥机。考虑时效要求和建设成本,这里仅使用一台可安装多块IC卡的北斗指挥机

北斗指挥型用户机负责北斗协议的处理、预警信息的上星发送和告警信息的接收。机内可安装多块指挥机IC卡,支持多通播ID并行广播。

另外,北斗服务器及多串口发送服务器均采用双机高可用(HA)设计。

四、平台测试

根据本文建设的国家级北斗预警发布平台,于2015年11月投入试运行,至2016年6月已成功测试发布预警9000余条,包括本平台测试预警8000余条和对接国突系统预警1000余条。

期间还对该平台时效性进行了测试。平台使用一台安装有3张指挥机IC卡的北斗指挥型用户机,指挥机发送频度为60秒,发送次数为2次(提高接收成功率),每种预警信息长度测10次,计算平均值。测试结果如下表:

五、结语

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实现预警信息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发布的主要功能平台,平台上游实现了与国突系统的对接,为预警信息发布提供了一种覆盖面广、时效相对较高的发布手段。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定 第5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明确区县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职责,理清区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细化预警发布业务操作,及时、准确、快速地做好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根据(京应急委发〔2013〕4号)以及《**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输和发布的流程规定》制定本流程规定。

第二条

本流程规定适用于**市各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及相关签发、传播预警信息部门和单位的发布流程。

第二章

签发部门和单位对接流程规定

第三条

相关职能部门或单位负责起草预警信息内容,由本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签发,或按有关规定报请区县领导签发。具有签发权限的人员名单应提前报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备案。遇有人员变动,应及时更改。

第四条

各区县政府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本区县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其中,红色、橙色预警由区县应急委主任批准,并报市应急办及市相关部门备案,黄色、蓝色预警信息由区县分管负责同志批准,并报市相关部门备案。

第五条

对于可能对全市产生重大影响,涉及两个以上区县或城市中心区的预警信息,由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预警信息发布部门或单位应将拟对外发布的预警信息内容提前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同时提交拟采用信息传播手段申请。当信息审批通过后,签发部门和单位应立即通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并将审批件电子版传输给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如果信息审批未通过,签发部门和单位需立即通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取消该信息的发布准备。

第七条

签发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事态发展,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通过前置机的录入终端将相关信息传输给预警中心,通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相关部门。

第八条

当事实证明发生突发事件危险已经解除的,签发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宣布解除预警,终止预警期,并根据需要通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三章

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流程

第九条

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发布值班员在接到预警信息发布预通知后应立即通知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带班领导,带班领导及时启动相关工作机制,发布值班员做好相关工作准备。发布值班员根据签发部门和单位提交的信息传播手段通知相关单位和媒体做好预警信息发布的各项准备工作预发布的信息不提前传给传播单位,由于媒体没有相应的凭证,万一出错责任分不清。

第十条

发布值班员按照发布策略在发布系统中操作生成发布信息,按发布资源不同,对预警信息进行加工包装,生成适合发布资源的格式,发布操作员须对发布信息进行确认。

第十一条

在接到预警信息正式发布通知后,发布值班人员立即将发布的预警信息通过前置机或者其他方式传输给相关单位和媒体,并对传输情况作监控和记录。

第十二条

发布值班员应实时监控发布任务执行情况。

第十三条

在信息发布后,接到发布资源管理单位的反馈信息后,发布值班员要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工作,并将发布情况上报给市级预警中心。

第四章

发布资源管理单位发布流程和策略

第十四条

发布资源管理单位,在接到正式发布通知后,对于一、二级预警10分钟内发布,对于三、四级预警应在20分钟内发布。并及时反馈发布情况及统计信息。

多条预警同时发布时,预警级别高的优先发布,同级别的预警信息按接收的时间顺序确定优先级,有特殊要求时,根据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通过电话、短信等手段,向各单位有预警信息发布职能的信息员发布预警信息,各信息员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向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反馈,并利用现有的信息发布手段,尽快向负责区域内的人员传达预警信息。

第十六条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通过系统对接、前置机、短信电话等方式,向区县的旅游景区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景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等手段,向景区发布。

第十七条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对本区县的村村响等大喇叭广播系统进行管理,使用大喇叭手段发布预警信息。

第十八条

区县对区县管理的可用于预警信息发布的电子显示屏进行管理,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第十九条

及时收集各预警信息发布资源的反馈结果,做好预警信息发布运行监控和预警发布反馈统计分析。

第二十条

区县根据本区县实际情况,与电台、电视台等商定预警信息播出办法,电台以实时滚动播报、中断插播等形式,电视台以挂角标、滚动字幕的方式按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要求,发布预警信息。

第二十一条

需要使用短信进行预警信息发布的,通过与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系统对接的方式,利用市级短信分区域分群组的发布功能,向本区县内发布预警短信。

第二十二条

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向本区县管理的微博、预警信息发布网站发布预警信息。

第二十三条

区县需要使用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管理的预警信息发布资源门户网站、QQ弹窗、跨区县资源等,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将预警信息传输到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再由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转发。

第五章

第二十四条

本流程规范执行中的问题由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设计定稿_ 第6篇

班级:09系统一班 姓名:姜培 学号:20091325037

【摘要】: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或与气象有关的灾害造成失占整个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以上。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对国民经济、群众生活以及国家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更为直接,带来的灾难更为深重。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警,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最大范围的传达到需要预警的地区,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论文主要针对公众聚集场所和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的覆盖发布目标。试图建立起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并设计完成信息发行终端设各,文字显示和语音播报预警信息,达到预警目的。针对人群聚集的公众场所预警信息发布形式单

一、效果差、无法语音播报等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基于GSM网络的气象预警LED屏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在各个需要预警地区的LED屏上文字滚动显示,同时利用文语转换,同步播放语音信息,达到预警目的。针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无法覆盖、预警接收设备欠缺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可能无GSM网络覆盖,或LED屏不便安置等原因,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无线广播网的气象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利用调频多工在RDS信道上传播预警信息和控制信息,使具有RDS功能的专用接收机接收顶警文字信息并自动跳转到预警频道。达到预警目的。

一、气象灾害的涵义及气象灾害的破坏性

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称为气象灾害。诸如狂风刮倒房屋;暴雨引起洪涝淹没田地:长期无雨形成干旱,枯死庄稼,渴死人畜:高温酷暑和低温严寒造成病人增加、死亡率增高;雷电击死击伤人畜或引起火灾等等。气缘灾害可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天气灾害是指一次天气过程,如某一次热带气旋、某一次暴雨、某一次龙卷风等造成的灾害。气候灾害是指气候异常而造成的灾害。如该下雨的季节不下雨,该冷不冷,该热不热等反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适应,.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

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对国民经济、群众生活以及国家安全所造成的损失更为直接,带来的灾难更为深重。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的统计: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全国29个省(区、市)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受灾严重的有11个省(区、市),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1.8亿人(次),成灾l.2亿人(次),因灾害死亡4150人,紧急安置转移1839.3万人,经济损失达2550亿元: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因连续强暴雨过程而形成,经济损失达285亿元。上述列举的实例表明,气象灾害,特别是重大气象灾害造成损失是相当巨大的。因此,重视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防御,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警,最大限度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刻不容缓,如何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到灾害发生地,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损失,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气象预警系统的建立

1、系统建立的目的

气象预警系统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传统的气象预警发布模式,将气象预警信息制作与发布实现一体化,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工序,使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大为简化。

2、系统主要功能

气象预警发布系统是集实况监测、天气分析、气象预警信息制作、发布及查询于一体的气象业务应用平台。其主要功能为制作气象预警信息,并以LED显示屏、收音机、文本、手机短信、“12121”文件以及网页的形式发布。

论文设计和实现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利用中控平台统一管理预警信息,两个子系统分别利用GSM网和无线广播网进行通信,各自针对不问人群和不同场所,互相补充,达到预警信息的最大覆盖,为推进气象预警发布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方案和思考,同时对两类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硬件构成、功能实现及预警信息发布的控制和实施过程等关键问题,给出了设计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还不能准确预报气象灾害。为尽量减少灾害夺去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各国都在寻求有效地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莫斯科气象局预测或监测到灾害天气时,将气象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台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大众。德国“危机预防信息系统”(DENIS)是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提供各种危急情况下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信息,为在灾害临近前尽快通知公众预警,德国在2001年10月开始运行一套新型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卫星,然后通过电台、电视台传播出去,速度只需几秒钟。韩国消防防灾厅实施对灾害多发地区的居民实施手机文字和语音短信发向灾害警报的方法,减少居民因无法接到灾害信息而受到的损失,在山谷等手机信号难以覆盖的地方,增设自动警报设施。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也较低,特别是,可实时监控、便于业务化管理的综合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立,以及专用气象预警接收设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山东省为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能力,利用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发布灾情警报。广东、陕西、河南等其它省基本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进行公众预警。近两年各省也在研究利用电子显示屏发布预警信息的方式。

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可概况为三个方面:信息发布端软件设计,LED屏子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专用接收机子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

论文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场所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实际需要,设计和实现了两个子系统,其中气象预警LED屏信息发布子系统基于GSM网络,主要针对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接收终端嵌入手机模块、语音转换模块、信息采集模块,由主控板统一控制,预警信息通过GSM网络与发行中控平台通信:气象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子系统基于无线广播网络的RDS和SCA技术,主要针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接收终端嵌入RDS和SCA的解码器,预警信息通过无线广播网与中控平台通信,论文主要讨论了这两类子系统的设计方案、硬件构成、主要功能及预警信息发布的实现过程。同时,介绍了对两类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的预警信息发布中控平台。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讨论了系统信息发布端的软件设计和通信建立,在接收端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的基础上。实现了由中控平台统一管理预警信息,两个子系统各自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场所分散发布,互相补充的预警综合系统,达到预警信息的最大覆盖,为推进气象预警发布工作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方案和思考。

针对人群聚集的公众场所预警信息发布形式单

一、效果差、无法语音播报等问题,设计和实现了基于GSM网络的气象预警LED屏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将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在各个需要预警地区的LED屏上文字滚动显示,同时利用文语转换,同步播放语音信息,达到预警目的。

针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无法覆盖、预警接收设备欠缺的问题,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可能无GSM网络覆盖,或LED屏不便安置等原因,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无线广播网的气象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中控平台控制,利用调频多工在RDS信道上传播预警信息和控制信息,使具有RDS功能的专用接收机接收预警文字信息并自动跳转到预警频道。达到预警目的。全文有5个章节组成,各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大致介绍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初步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介绍了该系统建设的需求情况,分析了系统的总体结构,特别对本论文重点研究的两个子系统的信息发布总方案进行了概要性的说明。第三章:系统发布端设计,介绍了信息发布中控平台的结构和功能,说明了中控平台对子系统信息发布过程的建立和信息管理的功能实现。

第四章:总结,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四、总结

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高气象预报能力,加强灾害预警,将气象灾害预报的信息最早、最及时、最有效的传递到需要预警的地区,告知人们做好准备。是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论文主要针对公众聚集场所和广大农村及偏远山区预警信息的覆盖发布为目标。对信息发行端软件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基于GSM网络覆盖的LED屏发布端和GSM覆盖不到的调频接收的发布端设计及软件实现等方面做了尝试。实现了在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对气象预警信息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和发布,集中管理和监控。利用两个子系统分布式将预警信息针对性的发布到不同场所不同人群中去,文字显示和语音播报预警信息,达到预警目的。

论文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基于GSM网络及调频接收机信息发布端软件设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技术阐释。

信息发布端软件设计的过程就是信息发布中控平台的建立过程,论文介绍 了中控平台的系统架构、功能组成、数据流程等情况,特别对中控平台如何与 子系统建立连接,如何将预警信息发布到达接收终端,如何统一管理子系统进 行了说明。

基于气象预警发布系统设计就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软件设计与实现的过程,论文介绍了系统体系架构及技术架构、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设计与实现等情况,特别对系统体系架构进行了详细说明。

参考文献

上一篇:编辑记者广播电视业务下一篇:如何写加入新闻部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