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2024-09-17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精选14篇)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1篇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春节期间,我又捧起了叶澜教授的书,认真研读,再次深深感受 了新基础教育带给我的新理念。

“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 “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 “建立一份自己的责任,课堂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些话是多么精辟啊!越是深深思索,越是被深深地感动。新基础教育”的改革走过了好多年的路程,我的女儿也是新基础教育下的受益者。“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我的教学教育观有了新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它无时不刻在指引着我们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我们要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同时,我也感受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取决于教师有无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等。“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为学习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构建起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2篇

潘华珍

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

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3篇

一动画的起源

动画最初的含义就是表现“动”的绘画技巧。从这句话的字面就可以看到绘画技巧是动画的基础。从人类描绘符号、初步的图画开始到能够表现“动”, 最为著名的是1879年在面临大西洋海岸的西班牙北部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窟笔画。在所残留下来的涂鸦式的线条画和涂着鲜艳色彩的动物的静止画中, 有的超越了单纯的静止画, 明显地表现出“动”, 是一种“动画式表现”。

二动画的种类

最早期日本的动画指的是“赛璐珞动画”。这是将画在透明的赛璐珞片上的人物形象置于背景画上进行拍摄的动画。当然还有更多的:纸张动画、剪纸动画、剪影动画、千代纸动画、插板动画、黏土动画, 以及我们现在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他们的前期都是绘画的一些媒介上, 然后以这种媒介命名为相应的动画。现在我们虽然是用了电脑技术来绘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还是要有美术功底进行早期的绘画。

三动画的制作流程

早期的动画制作流程以“美术设定”为基础—策划—剧本—导演 (素描) —背景原图—背景作画—故事展开 (作画指导、原画家、动画制作者) 一步一步都离不开美术指导以及绘画技术的使用, 早期对于尚不稳定的动画业界, 分工制作体系是建立稳定的制作体系所必需的。以原创漫画为基调, 动画电影的上映, 尽管导演另有其人, 但观众买账的不是导演, 而是作者。如我们会说手冢治虫的动画作品有哪些, 但是实际上导演并不是手冢。手冢治虫最著名的头衔为“漫画之神”, 这体现了“画”的功底在动画中占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动画的营销策略

在日本, 一部动画作品经常是先在周刊漫画杂志上连载, 连载到一定程度后再出版漫画, 然后制成动画片在电视上播放, 接着公映剧场版动画片, 最后在此基础上将作品制成游戏。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对于拥有人气作品的漫画原作者来说真是一个绝佳时代。动画界的梦想就是摆脱电视台、赞助商、代理公司等一切束缚来创作作品, 这也是对一个从事动画行业的新人在绘画功底上的更深层次的要求。

五日本动画的世界观与表现

在国际动画界, 有一个对我国以水墨动画为主的动画流派的称谓:“中国学派”, 主要是指以艺术性和探索性为主的动画短片。中国的“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都曾蜚声中外, 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动画界的地位产生过重要作用。水墨动画片, 是中国美术电影中民族风格的杰出作品。美国的动画片尽是面向小孩子们的, 好莱坞电影大多是虚构的, 而且结局也总是一成不变的大团圆结局。虽然让人轻松愉悦, 却留不下什么东西。而日本动画设计细致, 角色复杂并有深度, 故事情节的构成也很精彩, 非常有意思。如我们从小就看的“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千与千寻”都是一些享誉国际而且发人深省的片子。

六日本动画强势崛起的原因

日本动画如此快速成长,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日本独特的漫画文化。日本漫画的出版数量是世界第一, 而且鹤立鸡群。将漫画用于动画原作, 从手冢治虫开始形成了有故事情节的动画, 漫画成为不断产生想象丰富成功作品的母体。

七结束语

自动画诞生之日起, 绘画就已经融入动画创作之中。二维动画创作如此, 三维动画创作也是如此, 对漫画创作来说更是如此。在动画创作流程中的主要创作环节都需要大量有绘画造型能力的人员去完成, 这直接影响到动画片的质量。以商业二维动画原画师为例, 如果不能掌握人体绘画及表现技法、不能按导演和制片人的要求通过一张张原画将动作分解及组合来呈现角色的表演, 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就算是貌似与绘画关系不大的三维动画制作, 在建模、调节角色表情和动作、布光调色、镜头构图等环节也是建立在制作人员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基础之上的。

读《教育漫话》有感 第4篇

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并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于是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第二个话题是德育。“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错事,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5篇

新华区香山街小学唐耀军

2011-8-6

读《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有感

暑假时间相对充分,假期中我认真研读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通过全面阅读,深入思考,深刻体会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倍增、更新迅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亟待解决。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努力学习、吃透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正确理解课改的新要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负责地将学科课程标准灵活、有效地落实到自己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保证不偏离课改的轨道。

在学习中,我理解了新课改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指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亦即,全人教育。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观”警醒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意预防“重智育,轻德育”的育人倾向,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现代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课程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再被

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关注每位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对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新课程中教师应该怎样评价学生?通过阅读,明确了新课程要求确立评价促发展的新观念。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务必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做到评价言之有据,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闪光点;能以发展的眼光,切实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增强向上的动力。对于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委婉地提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份成功的体验。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6篇

为了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提高业务素质,我在图书室借了《新时期教学技能与艺术基础》这本书潜心阅读。李亚男编著的这本书从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背景入手,将教学技能和艺术的认识、实务和操作结合起来,强调教学技能和艺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当中重要性及可能性。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这些丰富的教学案例中,让我从中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教育理念,开阔了思想视野,提升了理论胸怀。这些教学策略对我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技能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在拜读 “调控教学活动的技能与艺术”这一章节时,我感到教学活动中反馈调节技能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注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

课堂上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等非言语行为是传输着重要的教学反馈信息。学生听课时,如果有轻拍桌子、挠头、皱眉、怨声怨气等现象,我们应反思自己在知识传授的数量上是否太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记笔记时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将笔拿起又搁下,此时,我们应检查讲课速度是否太快;学生听课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坐立不安时,我们应考虑自己讲的内容是否枯燥无味,或者学生是身体不适还是其他原因。

“教学评价中的艺术”这一章的学习让我感到评价的角度要多元性,对学生的发言评价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比如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及各种丰富的表情等,还应注意语言的个性如幽默、机智、简明、丰富。

给予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性评价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但也需要对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让学生不满足争上进。在课堂上老师的眼神、表情、手势这些无声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对专心听讲的学生要用温和的面容、平等的眼神去观望,让学生感到气氛融洽,心态轻松。对走神的同学,要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给学生以警示使之集中精力。对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要用喜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赞扬的手势给予表扬。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热情的眼神、暗示的手势,配合语言评价来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愿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如春风话语,催开学生的生命之花。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7篇

在07年10月,初到农村工作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后,我对‚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始终不能完全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尽管通过网络查询,可由于网络信息的庞大和繁杂,我始终未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今年4月,村上收到了县文广局送来的1500多册图书,开办了农家书屋,在整理图书的时候,我发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知识》一书。在经过一个星期的仔细研读,我终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有了全面的认识。以前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我对于如何帮助农村建设、发展,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在接触到‚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后,我心中有了很多的想法,在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知识》一书后,我了解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基本任务。相信,这对于我今后的农村工作,特别是在云桔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书中提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大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作为新的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对于近一步统一全党全国人民做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在这我认识到了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根本,农业的产品为很多其它行业的生产提供了原材料。而且中国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总体上还不富裕,关注农业,把农业当作大事来做,实际上就是关心广大的农民,也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为了处理好三农问题,国家的核心政策‚两项减免,三项补贴‛,使农村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进入农村以来,我感受到农民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国家的重点照顾。拿我村里的实际情况来说:现在的农民群众不但自己种粮食自己吃,国家还有补贴。在退耕还林的工作中,许多农民群众种植经济林木,不但给自己带来了比耕种更大的利益,同时,每年国家还要对他们进行补贴。以前不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前,只知道‚两项减免,三项补贴‛是国家政策,到了现在,我才真正从中了解到了解决‚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此外,通过学习,我也了解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意义和目的: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读教育名著有感 第8篇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 “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 “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读教育名著有感 第9篇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10篇

李新新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收获不小。

《“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11篇

---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

前段时间,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读完了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朱永新说教育》。读完本书,朱教授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与执着行动、辛勤灌溉与无所畏惧,着实让无数人感动。这本书唤醒了我本人对教育的重新定义与理解,将我内心的教育之火点燃了,成为我人生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我重新审视我目前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朱教授发起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正是我们教育人毕生追求的理想目标么?这本书主要讲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宏观教育问题,解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微观教育,未来学校的发展及 “三重境界”即有理想、有专业精神、有人文情怀,好教师的标准等;三是推荐全民阅读战略,改变,从阅读开始;四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要有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五是新教育实验方面,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发展与愿景,新教育实验人的精神与行动,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唤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这本书是朱教授新教育思想的简明概括,既有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入的独特见解,又有许多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案例。事实上,朱教授坚定的理想教育理论构建一刻也没有放松停止过,正是因为他对新教育的宗旨、纲领和使命有了简单明了、权威解读,才让我们更多教育人了解新教育,走进新教育,以致实践新教育。下面谈谈我对新教育的理解,“新教育实验”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

一、“一个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两个目标”:“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三大自我创新”:即“道路的自我创新,行动的自我创新,文化的自我创新”;

四、“四种精神”:“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五、“五个基本观点”:即“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六、“三要三不要”:即科学家庭教育方法“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七、“七大理论”:即“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行动论: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货,只要坚持才有奇迹;状态论: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和谐论: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东西”;

八、“八大理念”:即“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

九、“九大教育定律”:即“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

十、“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

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提出多少深刻的教育理念,而是改变我们的原有的、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是人人可以参与并乐而为之教育实验。通过阅读朱教授的《朱永新说教育》,体会最深的是“改变,从阅读开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继承和发展的力量。全民阅读,干部先行;全民读书热,干部先开卷。实际上,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不仅本身堪称读书典范,而且在许多场合提倡读书和推荐好书,为推动全民阅读注入强大动力。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无止境,对喜爱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他的第二生命。几年前,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可见,总书记要求的“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必要,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的理论基础。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则曾多次说道自己在忙,每天也要拿出半个小时来读书,并推荐《沉思录》、《道德情操论》等书籍。李克强总理在某一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曾提及自己的爱好也是读书。在2018年习总书记元旦贺词中也可以发现,总书记的书架上摆放了各种各类的书籍,包括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大事纵览”、“世界通史”、“老舍全集”、“论美国的民主”、“诗经”等多种著作和书籍。

为了纪念著名的作家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体大会上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向他们和他们伟大著作致敬,鼓励大家尤其是青年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唤起大家对这些为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的伟人的再次敬仰。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和2015年的全国两会,“全民阅读”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等,也对全民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这预示着全民阅读活动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模化、常态化。全民阅读关乎民族未来,推动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环境,政府是责任主体,每个党员都应该是引领者。

我们每个人不能把读书当成是一项任务或者是一份作业,读书不是我们无奈的选择,更不是我们用来打发无聊闲暇时间的方式。读书,本来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获取知识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使我们明志、明史、明人生,是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美的馈赠。正如朱教授所说“阅读,源于书籍却不限于书籍,我们通过不同种类的阅读,乃至阅读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进而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世界。阅读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意义,我们怎么去强调它也许都不过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阅读落实到行动中来,共同实现伟大民族的光荣复兴。我们要理解透新教育理念,走进新教育理念,在工作中实践新教育,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幸福的。最后节选朱教授的一首诗《走在教育的路上》作为结束语:

我是一个行者 日夜兼程,在教育的路上 遍访教育名胜,饱览世纪风光 我要把游记献给我的母亲 我要把幸福融进我的天堂 我相信,五千年的文明一定会再度辉煌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12篇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本书,是基于“新媒体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嬗变,依据新媒体教育的四种理论,梳理1994年BBS论坛兴起到2013年微博、微信鼎盛时期之间的新媒体发展脉络,重点研究电子公告媒体、即时通信媒体、网络日志媒体、手机新媒体、微媒体五类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征、功用、经验,发掘新媒体之间代际递变规律,构建发散、对话、交互、个体、点对点共五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依据国内外教育实践对新媒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前瞻性预测。

作为大学生辅导员,我觉得很有必要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收获颇丰,对自己今后的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结合自己四年的大学生工作实践,进行了反思,现将所思、所感总结如下: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籍、杂志、报纸),也可以指用于任何目的传播任何信息和数据的工具。从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报纸、刊物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以及移动网络媒体,而从目前看,互联网媒体和移动网络媒体是最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每个时代,新媒体的内涵不一样。而现如今,在大学生校园里,对“90后”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互联网媒体以及移动网络媒体,其中移动网络媒体中,手机媒体是最主要的形式。

做为辅导员,我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络和手机对大学生既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首先,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多元化,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更便利,比如网上专家讲的视频公开课和数字图书馆等,都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便利平台;其次,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多样性、及时性和便捷性。比如,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的微信应用平台与千里之外的朋友进行视频、语音、图像和文字的一体化沟通与交流;第三,大学校园的教务网络系统、微信公共平台、班级QQ群和微信群,为学校更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教学、教育和管理提供便利;第四,大学生在网上购物,实现了购物的便利和快捷。而消极影响是:首先,网络上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导向作用;其次,网络交流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以及网络监管的不健全,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网络上的言行不负责任,比如,网络水军、人肉搜索等;第三,大学生沉迷网络,生活作息混乱、荒废学业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自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普及之后,校园里出现大量“屏奴”和“低头族”,大学生吃饭拿着手机、走路看着手机、上课也玩手机,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第四,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被骗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不少困扰。

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辅导员应采取哪些对策,才能使学生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是每个学生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日常的辅导员工作实际,现将相关对策整理如下:

第一,从教育理念方面入手,辅导员的角色应从管理型向综合型进行转变,所谓综合型,是指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务者三者的有机结合,三者都不能荒废,重点应该定位在服务者,应该重视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管理和教育的职能。

第二,从受教育者方面入手,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大多是“90后”,“90后”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喜欢追逐新事物,同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喜欢超前消费,这些特点正是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大学校园迅速普及的原因所在。那么,学生工作者应该主动融入到学生当中,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心理和行为特点,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从教育载体方面入手,学生工作者要主动学习和使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比如QQ、微博、微信等,只有了解学生所在意的,所关注的,并通过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开展学生工作,这样的师生互动才会更融洽,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更好地深入到学生心中。比如,有时,一条短信就能起到,数次面对面交流所达不到的好效果。

第四,从网络监管制度入手,大学应该联合网络供应商以及相关网络监管部门,制定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网络监管制度,比如,除开双休日,每天晚上十一点校园内断网制度。还比如,学生在校上网,一些不良网站和不良信息会被直接屏蔽,从而构建起一条保护学生上网的绿色、健康保护带。

第五,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方面入手,媒介素养是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应提高媒介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尤其重要,大学可以开设媒介素养课,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保障。

第六,从教育的方式、方法入手,面对新的教育对象(“90后”大学生)和新的教育环境(新媒体环境),教育者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和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和受教育者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工作。

第七,从教育队伍建设方面入手,高校的辅导员,被称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但是,辅导员队伍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很大,这跟大学生辅导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不明朗有很大关系,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力量,没有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学生工作的效果就很难显现,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很重要的。

地质工程系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第13篇

社会保障作为人类社会经济保障的一种方式,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深受各国政治体制、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作者顺应了当前人们对“三农”问题关注,从“纵”与“横”两个方面拓展视野。从“纵”向来说,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农村经历家庭自我保障,以社队为依托、家庭为补充的社会保障,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瓦解、新制度尚未建立和逐步向制度化社会保障转轨的“四个阶段”,揭示了每个阶段农村保障的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从“横”向看,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分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期间的国家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正是“纵”、“横”到位,支撑起了研究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空间,为研究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奠定了基石。

它的特色还在于,把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作为研究视角。作者基于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下建立的,其发展、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价值取向等”的清醒认识,把视角放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循着“现状——问题——对策”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抓住养老、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实证的方式,分析总结了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些方面进行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以实证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东部地区探索总结出的一些模式,如江苏苏州农村“一个体系、两种方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厦门市解决换地农民问题保障的“金包银”模式等等。在分析这些模式利与弊的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定位、遵循原则等方面对东部发达地区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了构想,提出了建立完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读后,深感到作者构想的创新性、超前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如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分类实施的构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对各地正在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探索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读《教育法学》有感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法学教育法制教育立法

近期对《教育法学》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感触尤深,我对教育法规及其发展、各类教育法律和现阶段的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教育法学的各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教育法學

教育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综合学科,是法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有机结合。作为现代教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所以在此,我们也有必要了解教育法学的发展趋向。在位的教育法学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已下三个方面:注重开展教育法学微观研究课题;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研究热潮,促进教育法学的普及与提高;成立有关学术团体,提高教育法学研究水平。了解这些发展趋向也将有利于学校相关活动的展开。

马克思之以理论一直强调实事求是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为进一步突显教育法学的意义,我将结合实际事例进行剖析:

例如,1998年3月20日,星期五,黑龙江勃利县新起小学。一名叫王贺的小学生在教室见到一条金项链后,发扬“拾金不昧”的精神将项链交给老师,而老师却谎称这是一条镀金的假项链就将其占为己有。事发后,虽然事情的到圆满解决,项链物归原主,王贺也被评为三好学生,一向想受人敬仰的老师的不正行为却给这颗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阴影。他自己都不知道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该如何面对。

这一案例就充分说明了一个教学人员不懂教育法学,不能依法行教给社会带的严重后果,他对学生心灵的不良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所以作为同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者应认真总结、体会上述中归纳的教育法学知识,为自己的学生做出表率。

二、教育法制

教育法制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法制的存在与其它所有制度一样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即社会整体法制建设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教教育观念现代化;全体公民具有较高的教育法律的意识。

例如,1999年9月6日上午,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北喇喇地村小学发生重大集体中毒事件,师生共有150多人出现中毒症状,被送医院救治。那是星期一,是该校例行召开全体师生大会的日子,大约从8点10分开始,该校陆续有学生和老师出现中毒现象,送来医院检查后发现是“砷化氢中毒”,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原来是北喇喇地村小学周围的小冶炼厂在冶炼铜、铝、铅、锡等有色金属中挥发出的砷和硫等有毒气体所致。

在该案中的小冶炼厂本应是被国家明令禁止,但由于“小冶炼”在该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一直被当地政府所“默许”。试问在经济发展与师生安全两者间孰轻孰重,难道当地政府不该为此事件负责吗?针对这个事故,很显然责任不在校方,当地主管部门、环境监察部门等没有严厉治理清查违法小冶炼,从而致使空气里有毒气体严重超标,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学校也不是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学校也要起到监管的作用,毕竟校园也算是学生的避风港湾,学校也理应为学生维持一个至少安全的学习生活场所。依据教育法制的相关规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教育执法负有一定的职责,要及时纠正教育违法活动。

由此,我们应该的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教育法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地位重大,如果没有健全的教育法制,师生的合法利益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二是我国的教育法制现今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深入的贯彻。这就要求我国在健全教育法制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教育立法

教育法制的首要工作是教育立法,教育立法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法规的实施程度,影响教育法规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处于教育法学学科深入发展时期我们尤应重视教育立法的科学性。法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要做到科学化就必须符合两个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具有可行性。而其制约因素在于:教育立法科学化受国家主要方针政策的制约;教育立法科学化受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程度的制约;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而我们要实现立法科学就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立法机制;就要依法清理修改现行教育法制、法规和规章,维护教育法制的统一;就要加快制定、实践迫切需要的教育法律,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教育法律体系。

例如,2005年9月1日,是广州增城市新镇联安村材育小学开学的日子,这一天,学生家长不仅要带孩子交纳学费进行注册,还要“义务”向学校缴纳几十到上百公斤的木材,这在该村已经竟形成了一个传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的这一行为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反对,觉得这样给家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义务,而校方则认为学校财政自己支付不起学校用柴,且交柴从三年级开始交起,四年级每人交50公斤,五年级每人交75公斤,六年级每人交100公斤,若不愿交柴家长可以以每50公斤10元的现金抵交木柴,校长觉得也是在按规矩办事,学校经济有困难,自己也很无奈。

如上述案例属于教学工作中的棘手事件,从事件的主客方和学校的角度理解,双方的观点都各有道理,这时该如何判定就成了一个问题。很明显校方的这一制度是不合理的,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要推翻校方的这一观点则必须要在教育立法中建立完善的立法制度,有严谨的态度,考虑到社会的方方面是法律能在现实社会中做到行之有效。

总记

教育法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关知识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教育法学是框架、是理论指导;教育法制是教育法学的具体实施,而教育立法则保障了二者的现实可行性,凸显了其法律强制性,它们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也应有所阐释,对它们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实际问题的合法处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投入的学习,是自己对教育法学有系统、清晰的认识,使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对实际问题能有更好的见解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下一篇:提高英语成绩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