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2024-09-23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选8篇)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第1篇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砖头哥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倘若没有明代的胡应麟拭去历史的尘埃,慧眼识诗,将其从不计其数的古代诗作中挑出来选进《诗薮》,或许《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无生机的一堆陈纸当中。幸得有胡应麟这位“伯乐”,“千里马”张若虚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学殿堂绽放异彩。有时候,瞬间的绽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张若虚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偶然。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挡的必然。《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其艺术成就。清王尧衢,王闿运,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等等,对《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旧题多为宫体之作,张若虚将本为五言的旧题上升为七言,将格调靡靡的宫体视野转向更为高远的哲学方向,突破了宫体诗作的束缚,转向更为高雅的艺术创作。虽然《春江花月夜》有乐府旧题宫体的痕迹,但在当时诗歌创作上艺术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此处亦不复赘言。

之前讲授《春江花月夜》,思维仍然脱离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笼统讲授此文写了五种景象。今日再观之,蓦然惊觉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维。虽说比诗内容写及“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实则是要突出“月”这一意象重心。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一诗,是以“月”为核心的。读此诗,重心应该关注在“月”上。

为何此诗解读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尧衢概括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是:“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从王尧衢的点评中,直接指出“月”这个意象在诗中所占的分量。当然,王尧衢指出字面上与“月”有关的共十五处。这似乎从数字上说明了与“月”有关的内容在直观数字上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体现写月的内容外,还有好些文句是侧面来写月亮的。

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两句,按一般生活常识,“流霜”“白沙”应该会反射月光,而此处有“流霜”而“不觉飞”,有“白沙”而看不见,是侧面写月光。月光实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见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灵洁净的视觉效果?只能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万事万物笼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现出这样充满美与想象的视觉效果。(网)因此,这句诗歌还是在暗示写月亮。诸如此类的诗句,诗歌中还有不少。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核心内容在于“月”,解读这首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月”.既然这首诗歌的核心是“月”,那么“春、江、花、夜”的出现又有何作用?我们可以把其余四个意象作为“月”的陪衬。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的出现就是为了引出“共潮生”的月亮。换个角度出发,“春、江、花、夜”都是月亮出现的背景,都是为彰显“月”服务的。

张若虚集中笔力突出“月”的地位,到底为何?通过梳理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作用。

一是“借月说理”,把“江月”的丰富内涵上升到哲学高度。最能体现其朴素的哲学思想的诗句莫过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人类的变与江月的不变形成对比,思考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打破了乐府旧题宫体诗的内容限制,也极大提升了古人思考的维度,从简单的即景抒情转向思考天人关系的哲学高度。

二是“借月抒情”,以月亮为载体,表达相思之情。借月抒情,难脱“借景抒情”的窠臼,但是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却也有其独特之处。以“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句为分析范式,会发现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写月总有独特之处。月亮本有引起他人相思之意,而且此时月亮照在”离人“的”妆镜台“上,犹如人于伤心时又闻伤心曲一般让人情难自禁,肝肠寸断。月光于”帘中卷不去“,将月光视为有形之物,也算是化无形为有型之技巧。”捣衣“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一词,往往容易引发人的相思之情。而”拂还来“,更言寄予思念之月光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是月光,更是无尽的思念之情。

较之”借月抒情“,”借月说理"的艺术高度似乎更高一些。毕竟,写作的视野及技巧已经开始剥离了乐府旧题宫体的桎梏,开始走向有深读的抒情与反思。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唐诗里没有说理之类,而是强调张若虚勇于打破写作模式的束缚,进而开始进行革新与突破,这一点似乎比诗歌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第2篇

自从上次看了《狼王梦》这本书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今天再拿起它,上面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再度读它,又有了别样的感受。

《狼王梦》主要讲的是:一匹母狼叫紫岚,生了四只小狼崽,小狼崽逐渐长大,紫岚想让自己的一只小狼当狼王,所以,开始了自己的狼王梦。可是,四只狼三只死了,一只和自己的老情人成对了,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瘸腿狼。刚开始,我读时,觉得是紫岚把自己的孩子给逼死的。但是,在精读了一遍后,我觉得,紫岚的出处是好的,想让自己的孩子是一匹正直的狼,当狼王,造福狼群。但是,不能培养这个,那个就不管了。他这样做,只能让孩子们认为,紫岚有倾向行为。所以,才会最后捞的一个这样的下场。

紫岚是一匹有梦想的狼,她自己是匹母狼,不能当狼王,却想让自己的孩子当狼王。选择没有错,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如果这本书的结果是有一个孩子当上了狼王。那就注定了有三个当不上。何必呢?

所以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说事先的选择就是错误的,那就打消念头。否则,如果一切都发生了,那么做什么都晚了。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第3篇

原先今日,大家同是一个单独的个人存活于世;原先今日,大家一样拥有久远的感情放纵在这个凄美的夜里;原先今日,大家一起走过漫长漫长的古道再次返回了自身的运动轨迹。

尝试开启全部的感观,试着将生命的一切寄托在这个凄迷的夜里。月色的动貌呈现眼下。月华随云影荡漾,在灰飞湮灭中,飞瀑一样的月色之花是生命的涌动,飘扬在这个了无尽头的宇宙空间。宽阔的月河,你在最长远的天际中闪烁。

原先一切竟然这般简易,一年年地以往,可每一年的寄托都未同样,每一年的今天一过,你也是新的循环。生命在你的世界里是无所属的。由于你,是生活的永恒不变。

我听见,你用亲近的歌声传递生命无极限的真知;我嗅到,你凹凸有致的芬芳向大家诉你孤单的忧愁;我看见,你触动淡红的绳索传去女子对情侣的感情;我触碰,你素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持我勤奋前行;我觉得,你是浩荡天空中的一面明镜,无尽和比较有限的岁月,在你的手上已被紧紧掌握。

今日,我在想月的生活里,对你说我的心事,你将承重着成千上万人的理想,逐渐老去。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第4篇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就是那位开启了初唐雄风,被称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人。没错――他就是张若虚。

他仅用五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文字做题即给我们营造了一场感觉上的风暴。他笔下的景物诩诩如生,让我们的读起来犹入桃源梦境。他眼里的春江是如此的温柔,夜色中的明月是那么的多愁善感,就连花儿也开的那么娇艳。

他只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短短的十四个字就给我们揭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无穷的人生,有限的生命。人在自然的面前永远是那么的渺小,而江月却依旧照着我们在时间的轨道上不停的奔跑,看着我们一天天的衰老。

他让我想起了刘希夷,想起了他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的时间易逝,却不一样的物是人非。

他向未知的宇宙发出了呼喊;他对流浪远方的游子提出了抱怨;他感慨了人生的苦短;他更同情闺妇的幽怨。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第5篇

我想,写此诗的时候,一定是个月素风清的夜晚,文弱却骨硬的诗人来到江畔。春夜,寒气袭人,游人稀少。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于是诗性大盎然,吟咏出了这篇千古绝唱。

如果细细品味此诗,我绝对是狗尾续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论此文?所以,我只谈自己肤浅的感受——仅仅是自己的。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联想,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乎异曲同工。但“何处春江无月明”,似乎有些沧桑或有更深远的含义。我又从“何处”句,联想到了“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啊,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怎么过,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殚精竭虑,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抛却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你无论怎样,都可以过得很不错,只是看你怎么对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多么让人喟叹的句子。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们的上一代去了,我们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们的后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当年的我们。宇宙是永恒的,而永恒的背后,是无尽的死与生的交替。人类的死的悲哀,在不变的宇宙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浪花。于我说来,死则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里糊涂的死。实际上,当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有许多悲凉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诗也是颇耐寻味的。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可她苦苦地等,等来的大概是一场春梦。美好的青春年华倏然而过,唯镜中双鬓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啊!几多苦泪,几多追悔,几多顿足!然而,皆是无用,长江送流水,即是无奈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真可谓缠绵悱恻。

轻舟一叶,孤灯一盏,有相爱之人陪伴,于漠漠暗夜里悄然远去,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种感觉对外人来说是羡慕,对自己来说,那真是一种巨大的解放。

然而,如果不是乘扁舟子的人,而是想乘扁舟子的人,看到此景,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什么?酸楚。

“何处相思明月楼?”当真揪心。天下最让人心焦的,就是相思苦了。当初梁祝化蝶,就是为了解脱相思之苦。他们化蝶成仙,翩然而去,似乎是人间最完美的爱情。但其实,人人都知道,那是最凄楚的现实,也只有把痛苦的现实转换成虚无的幻想,似乎能让心里好受些。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仅是人,哪个有生命的生物不是如此?——尤其对男女之爱更为看重。有情人天涯一方,那是怎样的痛苦?怎么一个痛苦了得!

因此,古今中外,描写相思的诗篇和音乐汗牛充栋,更可贵的,是大多数的作品细腻、柔情、委婉、缠绵,极动人。有的时候,我听着听着,不觉心酸,一天的心情都很低沉。但怪的是,这种低沉不是一种痛苦,而是略微带点幻想、赞美和温柔,颇有点“薄阴的天气”之感。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第6篇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春江花月夜》有感唐初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此诗享有“孤篇压全唐”之誉。这是一种歌行体诗词,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全诗收放,皆关花月。景语情语如歌。缠绵徘恻然而气象宏伟。清丽之笔,点染出春花绝丽皓月千古。在一个美丽的季节里,在一个美丽的夜月里,诗情如潮难以自抑。对此美景良辰,徘徊江畔,神游万里,遐想联翩。春江花月,漾起了幽幽相思情意。别恨离愁涌上心头,无休止。月上高楼谁在守候?山长水阔相会无由。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优秀 第7篇

待到大学后的今天,可能是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再看这首诗,发现这些简单的文字所描绘的简单的景物是那样的富有吸引力,而文字背后,深藏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所珍视的美好。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张若虚一生只作了两首诗,但仅仅是这一首诗,就让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齐备。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空里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为视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难以辨认。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可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

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与上文衔接的严丝合缝,水到渠成。饱含深情的发问,使全诗蒙上了哲学的色彩。江与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慨。于是,抒情的脚步走到了全诗的第二大部分,即对人生际遇的感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诗写闺中思妇的。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面上是写月光的无处不在,实际上却是在描写恼人的相思如幽影般牵牵绕绕,流荧般挥之不去。在这里,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化身,这样,具象之物有了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月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足见其思念之深、之

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这时月亮又出现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遥远。碣石在北,潇湘在南,天各一方。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伤痛仿佛路途一样的无限绵长。羁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美景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的哀愁,尤其对于中国人,月的存在,总是在提醒人们关于思念的种种。一般写月的诗表达的是离人思绪,这首诗写月,或许包含着离愁,却绝对不仅仅写离愁。“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话问得如此之简单明了,却不能有人做出任何具体的回答: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江和月,是与宇宙共同存在的永恒之物,而人,相对而言是多么的渺小;同时因为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你”“我”,所以这种渺小既让我们产生对自身年华易逝的沧桑感,又不会让人绝望。“人”可以代表“你”“我”,也可以代表广义的人类群体。从个人的生命来看,美景的永存与自身短暂因而抓不住美好形成对比产生了忧愁,但这种短暂又让景色、让生命显得更加珍贵美好;从人类的生生不息来看,这种又美景产生的忧愁又是淡然的人生思考——因为代代年年只相似,所以美景不曾从人的眼中溜走,而我们,也不必太过哀伤。

的确,“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样的感悟下,孤独的个人同时找到了与空间、时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只要有月有江,处处的风景都一样美丽;只要有江有月,代代年年都是我们可以看得清,握得住的——从而使人达到心境上的永恒与平静。

诗的镜头由远而近,从广阔舒畅的江面收拢为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 相思,在明月笼罩的`楼台,也应是美丽的相思。妆镜台和捣衣砧,延宕开

的是思妇的愁绪。因为有美好温柔的景致相衬,本应痛苦的离愁别绪也变得异常的温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那种望眼欲穿的真挚,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呐喊。我愿意把她想象为一位忠于爱情的美丽女子,她的思念乘着轻软的月光一直追随着心爱的人,直到天涯海角。

以爱情为线展开的,可以不仅仅是爱情。这段月下思念激荡开的是人类内心都珍藏的感情,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好。那是一种美好的存在,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挚的感情和真切的表达。如同春江花月夜带来的美感一样,这种感情让思念的人坚持着这份动人的思念,让被思念的人有了相信幸福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情景,有点像苏轼后来吟出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无论我们人在哪里,心在一起,世界就会充满温暖。处处春江皆月明,逐月天涯不离君。同时拥有美丽的风景和美好的思念,人生再残破,也可以算得上圆满了吧?

这是一首淡淡的诗,蜿蜒展开的是流动的景物和缠绵的感情。当整个人都被春江、明月、花林包围的时候,必定很容易产生同样淡淡的心境,哀,却平静且满足。

一首诗,写活了美。有风景的美,亦有人心的美。就算春水欲尽,落月西斜,就算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只能天各一方,独留月光下摇曳的树来回应自己膨胀的思绪,人生也依然是美好而值得热爱的。年华易逝和人各一方会成为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都是因为人世太精彩、人情太动人,像这月夜春江一样让人迷恋。中国人在心里思考忧伤,甚至把忧伤的过程当做一种审美的过程,但却不曾绝望。春江花月夜是如此之开阔恬静,面对世事浮沉,我们能做的,除了静下心来欣赏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呢?

又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第8篇

和范待制月夜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榆枋正复异鹏飞,等是垂头受cZ。

坐客笑谈嘲远志,故人书札寄当归。

上一篇:我的中秋节二年级作文100字下一篇:幼儿园综合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