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个人反思

2024-05-22

教研活动个人反思(精选9篇)

教研活动个人反思 第1篇

教研活动个人反思

2016-2017上学期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展开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学习.研讨.交流教学经验的阵地;本学期,教研工作以加强学习。促进教师成长作为突破口,举行了说课,公开课活动。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担任上课这个环节,在选题上我第一次选篇了,因为语言在五大领域中很难控制,稍微不注意就会偏离主题,于是我换了一篇,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在准备上没有做充足,和说课的主班老师也没有进行过多的语言上交流,于是这节课有很多遗憾之处在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时让我受益匪浅,每位教师都有属于她自己的闪光点,都值得我学习。

在本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也知道自己还要那些需要加油的地方,课上少说废话,进行有效提问和沟通。一定要做到语言精练,引语到位。多学习富有童趣的语言,语调抑扬顿挫,充分调动孩子的能动性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和回应突发事件,及时调整自己的方法,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总之,此次观摩活动收获很大但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师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才收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对我们专业知识有帮助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简洁流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多探索、多发现、多思考、更好地融入活动情境放开自己提高教学。

蕾三班

张梦露

教研活动个人反思 第2篇

我有幸参加了民办骨干教师的培训。这段时间中,我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理念。学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知道了上好一节课既要考虑教师的“导”更要注意孩子的“学”。在10月26日开了一节公开课。我本着学习的态度,认真备课。

我无法把幼儿组织得很好开课的名称是小班综合活动:认识红黄绿。由于开课前几天在苏州观摩,时间紧促,可准备的不够充分,最主要的是没有试上过。学习内容过程自以为不错,小班的课嘛,时间短,内容少。我是老教师了,应该没问题的。晚上加个班,整理一下就行了。然而就是我的马虎与疏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是借班上课,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性还掌握不够,以致。不尽人意。

个人数据保护若干问题的反思 第3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持续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在人们尚不知云计算为何物时, 大数据就已迫不及待地浸入了人们的生活;在人们刚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之时, “棱镜门”事件一下子就将人们吓了一身冷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止是愉悦体验, 更有着莫测的风险。李国杰院士领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之信息技术领域”课题组表示, 个人产生的数据占到大数据总量的75%, 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中的个人数据保护, 业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2 立法现状

在中国, 涉及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有70余部, 地方性立法200余部。如2009年2月公布的《刑法修正案 (七) 》规定了严重侵犯个人信息的刑事责任, 首次将刑 事责任引 入个人人 信息保护 领域。工 信部2011年12月发布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若干规定》) , 首次对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作了描述, 并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基本规则及违反规定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在工信部《若干规定》之前发布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服务规范》等立法亦曾涉及个人信息保护, 但《若干规定》是第一次 有针对性 地对公民 信息的保 护作出法 律规定, 在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建设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

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以下简称《人大决定》) 与2013年6月工信部通过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信息保护国际立法的原则, 如信息收集限制原则、公开原则等。此外, 宪法、行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部门及金融、教育等行业规章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亦是我国当前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组成部分。就整体而言, 我国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凌乱分散, 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安排滞后于现实的发展需求。

3 个人数据保护立法中的主要问题

3.1 个人数据的定义

OECD在其1980年的《隐私与个人数据保护指导原则》及其2013年的修订版中, 将个人数据定义为“与一个身份已被识别或可被识别的自然人相关的任何信息”, 欧盟与OECD采用了相同的定义方式。而美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也没有关于个人数据统一的法律定义, 分部门的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往往只对本部门法调整的数据类型进行界定, 其较为常用的是“个人识别信息” (Personally Identifying Informaion, PII) , 该概念相比欧盟1995指令中的“个人数据”范围要小很多, 那些没被纳入专门立法的保护范围的个人数据, 并非一概被认为不受保护, 而更多地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得以保护。

2013年6月我国通过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第四条指出, 该规定所称用户个人信息, 是指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的用户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账号和密码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用户的信息以及用户使用服务的时间、地点等信息。2012年12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以下简称《人大决定》) 第一条规定, 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上述两则法律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OECD的思路。但仔细回味, 上述关于个人数据概念的界定上, 有几点需要进一步探究。

(1) 个人数据的最小单元。

能够“单独”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 其中的“单独”该如何理解, 此间是否涉及到一个关于信息的计算单元问题, 也就是说, 个人数据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

(2) 个人数据的权利内容与权利边界。

当前, 个人数据保护中呈现了知情同意原则、目的限制原则等权能的弱化、个人数据的保护管控的重点从数据收集向数控使用环节转移的趋向, 我们在讨论我国的个人数据权利的内容时, 对这些现象应有足够的重视。此外, 关于个人数据的内容认定, 在当前新技术、新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背景下, 应该避免采取那种非此即彼的判定方式, 而应建立一套判断标准, 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3) 个人数据与个人隐私的关系。

1) 对于隐私一词的阐释 , 当前学界引用最为广泛的是张新宝教授的定义, 但是不可否认, 对隐私及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处于建构阶段。而我们当前面临的窘境恰是, 要将个人数据这个未有准确定义的概念与个人隐私这个同样不是很清晰的的概念作出区分。

具体而言, 在个人数据与个人隐私的关系上, 个人隐私不仅包括私生活秘密, 亦包括私生活安宁, 因此, 就概念所涵盖的面而言, 个人隐私要大于个人数据。但当二者均以数字化方式存在, 个人隐私应是从属于个人信息的范围之内。概言之, 个人隐私与个人数据是有着广泛交集的, 其二者间并非是重合或者从属性的关系。

2) 是否存在不涉及身份信息的个人隐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其《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 将个人信息分为能够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与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这种对个人信息的概念界定是否合理? 具有私密性的个人信息, 如果不能与特定的主体发生关联, 还可以称之为隐私吗?

3.2 个人数据权利的法律定位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洗礼, 尤其是二战中纳粹集权主义对于人们自由及生命的戕害, 使得欧盟对涉及个人隐私及自由的个人数据极为看重。在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指令3的立法说明中, 强调了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对于守护和平、增进自由及促进宪法意义上的民主等重大社会价值的积极意义。

《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第八条就明确了个人数据权 (The Right to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ata ConcerningHim or Her) , 赋予其宪法层面的意义。而美国法上隐私权概念较为开放, 普通法中所认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都被纳入到了隐私权之中, 在对于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关系方面, 美国法采取将个人信息以隐私形式分别在金融、电信、消费者权益与儿童隐私保护等领域以分散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就中国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而言, 欧盟和美国的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不大。

国内学者就个人数据的法律定位一直争论纷纭, 未能达成统一的意见, 其中有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杨立新教授认为, 隐私权就是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的权利基础。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弹性的具体人格权, 隐私权有能力将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保护涵盖在其内。

刘德良教授则认为, 个人信息权应被视为信息财产权, 其中包括两类:一类是狭义的知识产权, 即以独创性信息的商业价值为客体的权利;另一类即是狭义的信息财产权, 即以非独创性信息的商业价值为客体的权利;两者加起来就是广义上的信息财产权。

王利明教授基于对个人信息的内容的界定, 认为个人信息这一概念远远超出了隐私权的范畴, 应当将个人信息权单独规定, 而非附属于隐私权之下。

个人数据具备人格权特质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财产价值, 这些学界已基本认同。问题在于是将其纳入到隐私权的范围内, 还是与构建一个从属于人格权、与隐私权并列的个人信息权, 亦或是另辟蹊径, 将其定位为一项独立的数据财产权。

当前我们对个人数据、个人隐私等基本概念都难有清晰的界定, 且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也一时难以作出准确的预判, 更为重要的是, 人们在传统社会中所享有的各项权利的权能, 如占有、控制、支配、利用等, 在网络空间已经被极大地稀释、分散, 人们基于传统生活场景所抽象出的各类法律概念及对相关的利益切分方式, 在网络空间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过早对个人信息权利的内容与性质作出判断, 未必契合未来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3.3 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的价值导向

我国现有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的突出问题在于立法价值取向侧重于行政管理, 忽视个人信息私权保护。

不论全国性的立法还是地方性的法规, 均是如此。学界的一些个人信息保护法建议稿亦采取了类似的进路。其多为基于行政管理的立场, 从公法角度强调对个人的管控。如2012年的《人大决定》中规定用户接受信息服务时要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2013年工信部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中要求, 一旦用户个人信息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泄露、毁损、丢失的,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 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向电信管理机构而非信息主体报告。

个人数据保护的公法规制是为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行政资源的有限及行政权力行使着自身可能出现的权力恣意, 提醒我们不应忽视个人信息的私权保护, 构建个体对抗信息服务提供者及国家机关的权利机制将是个人数据权利实现的根本所在。

3.4 个人数据立法的位阶

立法分散是当前我国个人数据保护相关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究其原因, 或许就是在更高位阶法律的缺失的背景下, 不同部门、地区对个人数据保护扮演“救火队”的结果。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治理现状、行政管理模式及民众的信息权利意识, 在个人数据保护立法方面, 我们可能需要更高位阶的国家层面的立法, 其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 有利于对行政机关及其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制约。行政机关掌握及一些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着当前最庞大、最精准的个人数据信息, 目前这些数据部分处于即将“唤醒”的状态, 如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将离不开对于公众个人数据的挖掘使用, 而金融业已经着手对自身客户数据的挖掘分析。而当前的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定, 大多出自这些行政机关及行业服务提供者之手, 作为立法者, 在其制定的规定中缺乏对自身的规制。而其恰恰是个人数据的做大威胁者所在, 正在发酵的“棱镜门”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其次, 更高位阶的立法有利于既有法律的整合。当前, 各部门立法、地方立法均不同程度体现着立法者的利益诉求, 通过更高位阶的立法或许能够实现对各部门立法的规范与整合, 给公众提供一个简洁、明晰的行为规范。

再次, 更高位阶的立法是有利于个人数据权利的实现。一方面, 基于历史与文化传统, 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概念在多数民众心目中还比较模糊, 民众的信息权利意识相对薄弱, 更高位阶的立法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的公众信息权利意识, 对信息权利的侵害者也易形成震慑。另一方面, 随着数据跨境流动的加强, 个人信息保护已经不少一个国内法的问题, 通过国家层面的立法, 更便于与国际规则的协调、接轨。

最后, 更高位阶的立法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发展。当前学界的一个普遍共识就是个人信息权利保护与产业发展要保持平衡。但是实际上, 更高位阶的立法可能会更有利于有实力的产业组织“走出去”, 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信誉保证。反之, 如果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依旧处于较低的层级, 那么有可能导致国内外的商业组织将其自身的数据转储于域外保护标准更高的云服务商, 不利于我们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把握先机。

3.5 个人数据保护的专门机构

设立专司个人数据保护的机构是当前的一个关注点。欧盟1995年指令要求其成员国应建立专门机构专司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监督, 此举在我国香港地区也有借鉴, 国内学者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建议稿中也对此作了介绍。但结合我国的法治环境, 我们很难真正建立像欧盟那样专门的独立监督机构。

当然, 在个人数据保护的初级阶段, 尤其是在我国当前个人数据保护立法令出多门的背景下,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起一个个人数据保护的综合协调部门, 其可以面向用户、企业提供服务, 并能代表国家参与相关事务的国际协调, 但其性质、定位可能与欧盟的独立且权限广泛的个人数据保护机构迥异。

4 个人数据商业化机制的构建

大数据时代, 个人数据权不应再是被动的保护对象, 我们有必要尝试构建有效的商业机制, 促进个人数据的生产与流通, 在这种机制中, 个人数据信息的分类存储并根据不同经营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 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充实完善自身的数据库, 充分发挥个人数据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用。

促进个人数据的数量增长与权益实现。在个人数据的构成来源中, 既有对个人自然状况的记录, 亦有对人们生活、行为过程的描述, 前者相对而言是个稳定的常量, 而后者则是一个可控的动态变量。一旦个人数据财产价值有了产生实现的渠道, 必将有力促进个人及社会的数据总量的增长, 在大数据时代, 这亦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

促进产业的发展。有效、精准的个人数据也是经营者梦寐以求的重要资源。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之“大”, 并非仅仅指数据的规模, 亦指数据分析、挖掘等数据加工过程的纷繁复杂, 从粗糙杂乱的原始数据中提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耗费了经营者的大量成本, 在个人数据商业化机制的构建, 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索取自身所需要的数据资源, 减少数据加工过程的资源投入。

对于个人数据的商业化利用, 已有域外商业组织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些许进展。欧盟2012年修订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中所确立的个人数据“被遗忘权” (Right to be Forgotten) 、“可携 权” (Right to DataPortability) 也为其个人数据商业化机制的构建奠定了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长喜.中国个人信息之立法保护.中国法律, 2013年4月.

[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 2004年5月.

[3]Directive on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regar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and on the free movement of such data. (95/46/EC) .

[4]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0/C 364/01) .

[5]杨立新, 陶盈.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法律适用, 2013年第8期.

[6]刘德良.信息财产化及其对传统民法学基本理论的挑战.http://www.iprcn.com/Rdjj_Show2.aspx?News_PI=329.

[7]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以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界分为中心.现代法学, 2013年7月.

个人记忆和民族反思等 第4篇

在历史记忆方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国家记忆错误,也就是抹除或制造错误的记忆。这种所谓“记忆错误综合症”,往往是文化退化的标记。

在记忆错误的几种形态中,“完全性失忆”是具有代表性的病症,比如日本教科书完全抹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而无独有偶的是,我们正在忘掉文革带来的历史性悲剧,由此导致了民族反思的重大空白。忘却历史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

“选择性失忆”是只记住对维护自己形象有利的东西。这是对“完全性失忆”的一种补偿。它要求民众记住那些有益的事物,而忘却那些有害的事物。但这种选择不是民众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由管理体系提供的罐装食品。它们很像是那种伪劣奶粉,制造着营养不良的畸形文化婴儿。

“错忆”,顾名思义是一种错误的记忆,但这种错误不是蓄意制造的,而是对历史误判的结果。例如中国人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错误记忆。

在所有记忆错误的形态中,“记忆伪造”是我们的最大敌人。面对上述记忆的敌人,对个人记忆的需求变得急迫起来。我们不能指望官方历史学家能够提供太多的正确记忆。惟有民间的个人自由记忆,才能成为历史守望的真正主体。耐人寻味的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个人记忆的潮流,其中不仅有大量政治老人的回忆录,还有底层个体的口述实录,而与那些重大历史节点相呼应,还涌现了80年代的回忆思潮、文革结束30年的反思潮流,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浪潮,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热烈的话语活动,都旨在帮助我们从流逝的历史中汲取养分。

在记忆的浪潮里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记忆的多样性形态已经形成。例如,在政治学者的论域里有“两种文革”,而在更多人的记忆中,文革的形态变得更加丰饶多姿。它们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却又能够被拼缀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地图。正是这种集体性和多样性,保证了记忆的相对准确。

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记忆遗产。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记录了反面乌托邦的历史。他去年被授予俄罗斯国家勋章,这从另一侧面,表达了俄罗斯民族对这个人的优秀记忆的谢意。

我们每个人并不必成为索尔仁尼琴。但我们都有望成为记忆的战士,在文化离乱的时代,捍卫并经营自己的鲜活记忆。尽管大多数记忆必然是残缺的碎片,而关于记忆的转述,也会因缺乏修辞而变得笨拙起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建构自己的记忆文本。在我看来,最笨拙的记忆,总是拥有最真实的力量。

超越“夷夏之防”思维模式

作者:姜义华来源:《新华文摘》

华夷之辨,夷夏之防,这是中国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华夷、夷夏,不仅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且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其核心观念是华夏文化远高于夷狄文化。

在先秦时代,它指中原农耕文化高于周边游牧文化;后来则长时间地沿续了这一观念。清代以来,这一观念被用来抵制西学的渗透与影响。近年来响起了一片反对西化、反对西方渗透的呼声。从这中间,不难看到“夷夏之防”这一思维模式是多么顽强。

的确,在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太热衷于同传统思维、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但是,我们也不必因为当前的“国学”热,就视西学为洪水猛兽,视“西化”为“以夷变夏”。

中国古代的所谓夷狄文化,主要是游牧文化、草原文化,它们曾冲击和破坏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但也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新的活力。后来,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输入中国,经过双方的磨合,不仅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而且有力地激发了中国传统思想、学术和文化的转型,直到宋、明理学的创立。近代以来,中国所广泛吸收接纳的西学,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成功而带来的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师法西方并没有使中国丧失自己,反而使中国所固有的思想、学术和文化获得了新的营养,从固持走向流动与创新。

大时代里的文学出路

作者:谢有顺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这是一个大时代。说其“大”,是因为它问题丛生,有智慧的人,自可从这些问题中“先立其大”。确实,以文学为例,很多的写作,日益流于耍小花样,或者讥讽道德,或者刻薄人事,惟独缺乏宽大、温暖、公正的眼光,缺乏以真性情立世,并从真我里发出的生命理想,说到底,缺乏精神的创造力。

我以为,这些即是这个时代的“大”——文学需要一个立场,一个理想,一种肯定,一种气魄,有了这个大方向上的翻转,其他问题才能随之获得解答。

我现在能明白,何以古人推崇“先读经,后读史”—— “经”是常道,是不变的价值:“史”是变道,代表生活的变数。不建立起常道意义上的生命意识、价值精神,一个人的立身、写作就无肯定可言。

所谓肯定,就是承认这个世界还有常道,还有不变的精神,吾道一以贯之,天地可变,道不变,这就是立场。

“五四”以后,中国人在思想上反传统,在文学上写自然实事,背后的哲学,其实就是只相信变化,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一个常道需要守护。所以,小说,诗歌,散文,都着力于描写历史和生活的变化。把常道打掉的代价,就是生命进入了一个大迷茫时期,文学也没有了价值定力,随波逐流,表面热闹,背后其实是一片空无。所以,作家们都在写实事,但不立心;都在写黑暗,但少有温暖;都表达绝望,但看不见希望;都在屈从,拒绝警觉和抗争;都在否定,缺乏肯定。

从其大体为大人。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守住生命的立场,肯定这个世界的常道,使文学写作接续上灵魂的血管,这是文学的根本出路,古今不变。“立其大者”的意思,是要从大处找问题、寻通孔,把闷在虚无时代里的力量再一次透显出来,只有这样,整个文学界的精神流转才会出现一个大逆转、大格局。

真正属于自己的歌

作者:雷颐来源:经济观察网

在历史叙述中,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 “私人叙事”(Private Narrative)与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构成了一对相互紧张的对应关系。尽管从理论上说二者并不必然相反,但由于“宏大叙事”居于强势地位,经常(当然不是任何时候)具有一种强迫性,所以往往构成对“私人叙事”的侵犯、涂抹、覆盖或清除,使自己成为惟一的历史记忆或历史叙事,结果必然会造成历史记忆的“缺失”。

提起“知青歌曲”,多数人会想到“豪情壮志”、“兵团战士胸有朝阳”一类充满“宏大叙事”的歌曲。但在私人场合,知青们却很少唱这类歌。知青们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歌,那种由心灵淌出、只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才能唱的歌,像《从北京到延安》、《告别北京》、《我到山西当农民》、《我独自等待天明》、《重庆之歌》等等。

这些真正的“知青歌曲”的社会意义,则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戴嘉枋所说:“文革时期——‘知青歌’,以其特有的哀歌悲吟,形成了对当时乌托邦式的‘到处莺歌燕舞’的主流音乐的反叛,也是知识青年以自身的情感体验,对于生活现实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批判”。 (《乌托邦里的哀歌》)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更真实的“私人叙事”往往不被记述,在时间的过程中极易也正在一点点地被吞噬、被忘却,正在被当时的“宏大叙事”所覆盖。如果查阅当时的报刊或影像资料,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宏大叙事”,并且正在被拷贝、复制、放大。而许多家庭经历过的悲欢离合,许多个人经历过的难以想像的痛苦,都将永远被此遮盖。而且,这些很可能成为惟一的历史叙事。君不见,才不过短短二三十年,各种文艺演出、畅销书及“肥皂剧”等商业行为,都无不充满当年“宏大叙事”的种种符号和象征,以此营造一种虚假的怀旧氛围。

个人安全反思活动材料 第5篇

在全路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中,按照段安排我车间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安全检查活动,通过宣传、教育、反思,结合我车间实际对“7.23”事故原因和应该吸取的教训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按照“五查七重点”的要求也对自己在安全工作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照自己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查找和分析,深深感到自身的安全行为、安全管理、安全履职等方面距离“安全第一”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一、“7.23”事故应该吸取的教训。

“7.23”事故震惊中外,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结合我车间换轨大修施工实际,应该吸取以下教训:

1、对铁路运输安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清醒地看到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甚至一个职工的小小失误,就会酿成大患,车毁人亡,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作为既有线线路大修行业,换轨质量直接影响运输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2、对技术、设备的学习、掌握不够,特别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吸收能力差距很大,随着高铁技术不断更新,对线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换轨大修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我车间的轨道车LKJ、新焊轨列车等,在对设备性能、技术要求、使用保养、维修维护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职工学习,迅速熟练掌握。

3、应急处理能力和预案不完善,遇到突发情况不敏感、反映不及时、处理不善。换轨施工是在既有线上封闭施工,遇到风霜雨雾不良天气是常事,各条线路各个地区、地段情况都不相同,因而更要加强预想,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日常练兵,提高应变能力。

4、安全管理的环节上有漏洞,对我车间主要要抓好施工现场点前下道避

车、作业人员安全、点后撤离防护、大件搬运等关键点的卡控,抓好轨道车、焊轨列车设备完好、装载牢固、值乘标准落实、防溜、防火措施落实等关键,抓好平行作业施工车列和地面作业的防护、联系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卡控。

二、安全与效率、安全与效益。

上半年我车间安全形势不算稳定,接了路局几张牌,有人身、有行车也有管理,分析原因,主要是对安全与效率、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没有摆正。第一对安全的“第一”位 置没有摆正,在工作中重进度轻安全或者忽视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工长层面,车间布置任务后,在施工现场大呼小叫抢进度,忽视了必要的安全思考和预防。第二是认为安全影响效率,干惯了、看惯了,不违章没法干活,这种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个别规章条款确实只考虑了安全而捆住了手脚,二是个别工长和职工习惯了原来的方式方法,突然要求严了,没有积极思考在新的安全规定下怎么做好工作。第三对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认识不清,大部分职工只知道“我的安管考核每月多少钱,一张白牌扣多少钱、一张黄牌扣多少钱。”而不知道每张牌连带责任要扣班组和车间多少钱,都知道出了事大家跟着沾包挨扣,但没有意识到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保证安全得奖励。以上现象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习惯了粗放型的管理,对安全与效率、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得到与失去比,没有一个的数字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规章、规范制度、科学评价、公平考核。

三、个人在安全履职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1、“安全第一”的思想没有牢固树立。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每天都在施工现场,从慢行到封闭、从验收到撤离,镜头不换,时间长了思想上有所松懈,不能每时每刻保持强烈的安全忧患意识,特别是今年以来安全活动开展很多,有厌烦和迟钝的思想,不善于从他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2、有麻痹松懈和得过且过的思想。每天盯在施工现场,感到很辛苦,虽然深知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但有时想我在这里看着呢,自然就有所麻痹,另外有时

思想里有“行政的事主任主抓”,因而想的做的就不是那么全身心投入,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3、有好人主义思想。在安全考核上,考虑职工辛苦较多,因而发生问题批评教育多,责任追究少,客观上存在着好人主义思想。

4、个人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还不够适应。对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对行车方面的规章制度了解的不多,以至于在安全检查和管理中无从下手。

5、抓关键、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没有做到盯住不落实的人,彻底追查、分析和处理,纠正每个在安全生产中的失职行为。没有狠抓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者的责任,查摆深层次原因,从而导致许多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效果不好,出现力度衰减,影响了管理的实效性。

四、整改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安全意识。通过这次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首先要提高认识,认清铁路运输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直接关系,违章就是犯罪,违章就是杀人,血的教训带给每一位铁路职工的警示,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第二要认真反思“安全第一”的思想树立的牢不牢,认清“安全无保障,运输就没有效益”,正确地处理好“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辩证关系,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率、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第三要清醒认识到既有线换轨施工对铁路运输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认清我们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影响行车,抓好现场作业关键环节、关键处所的控制。

2、提高主动性、自觉履行职责。从自身工作角度要切实提高主动性,把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自觉履行安全职责。首先要把形势任务教育与安全教育紧密结合,把安全教育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日常宣传和教育。其次要把党员活动与安全工作紧密结合,结合换轨大修施工特点、党员队伍状况,认真开展好创岗建区、安全屏障工程等活动,以“党支部无事故、党员无两违”为目标,在安全生产发挥中坚和攻坚的作用。第三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管理

紧密结合,通过会议和日常管理、谈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工作重于一切”的理念灌输到职工思想当中,重点解决好一人一事的思想疏导工作,对接牌重点人、安全关键点的思想工作做到及时有效。第四要把班子建设与安全管理紧密结合,以班子会议、生活会、日常谈话等形势,督促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深入一线主动参与施工全过程,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3、转变作风、加强管理。一是要坚决克服好人主义,严格区分严管和善待,在生活上多关心职工,多沟通谈天,了解思想动态,在安全管理上不心慈手软,及时处理现场发现的安全问题。二是切实查找身入和深入的问题,不能满足于每天身在现场就是完成任务,要切实深入实际,找准关键,加强对关键时间段、关键人、关键环节的盯控和检查,切实解决安全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安全管理。

4、加强学习、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学好换轨大修技术标准、《技规》、《安规》、《435》号文件等,提高对安全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把握。重点学好轨道车、焊轨列车运行、施工相关的规定,加强对一次乘务标准落实的检查,加强对装载关、防溜关、防火关的检查和管理。

四大活动个人反思材料(参考) 第6篇

活动个人反思材料

——邯桥车间李树保

根据段《2008》47号通知精神,为了真正吸取“4.28”事故教训,自己认真反思了近来的工作,特别是在牢固树立安全 史最好成绩。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给段上政治上、经济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08年2月14日同样也是侥幸认为口头协议施工单位初十以后才开始施工,那知初八(2月14日)他们就进行注浆,顶高了线路,影响了行车,同样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影响。两起问题发生,主要是干部逐级负责制落实不到位,关键施工盯的不紧,对职工教育不够。

年6月2日晚19点40分,漳河桥工区职工张学军,在去工区值班的路上,路边有村民拆房的废料,骑电动车撞了上去,摔伤后路过的村民将其送到安阳市 二是、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逐级负责制不落实。到现场也没有起到作用,看到发现车晚,就当没看见,听之任之,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决不能在发生。

三是、,重任务,轻安全,好人主义,如果这种思想还不解决,严重影响着安全生产,必须加以克服。

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认识的过程中。职工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决不能仅限于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强化安全预测机制,增强工作的超前性,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通过标本兼治,人性化管理,使各项工作有序渐进,管理步入严格程序化轨道。

以上是自己在开展安全“大反思,大教育,大检查,大落实 ”活动中,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反思以及原因、应当接受的教训和整改措施,可能还不深不透,今后还要继续查找,继续反思,真正吸取“4.28”事故教训,提高安全在自己心中安全是至高无尚的,是一切工作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抓好安全生产,为开创我段各项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综合实践活动的个人教学反思 第7篇

二、结合时事选择主题,学生的兴趣非常的浓厚。

三、展示形式多样。

1、符合各小队的活动主题。例如粉丝带小对他们研究的主题是汶川灾情,他们认为,图片是最能体验这一主题,能让人非常只管地感受灾情,从而引发人们去关注灾情,所以他们选择用剪贴集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

2、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每个学生是各有所长,成果展示和交流,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他们的自信。红丝带小队中的成员都是对电脑非常感兴趣的孩子,这次活动就给了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每天都花很多的时间设计博客,搜集资料,教其他同学进入博客,发博文,对其他同学发的博文进行及时地跟贴。

存在不足:

1、每个小队在汇报时应当向大家介绍自己主题内容,再进行展示。

2、活动环节相扣不紧密,使得课堂教学不够流畅。例如由于博客界面打开速度比较慢,影响了博客的介绍,这个问题是我在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果能在课前先打开最小化,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薄弱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反思 第8篇

一、在薄弱学校开展教研活动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 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持一种消极对待的态度。究其原因:(1)教学质量的压力。当前,评判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主要还是看他所教学生的分数。而分数的高低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成正比。特别是在小学,如果教师把精力放在督促学生死记硬背上,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就导致很多认真负责的教师明明知道死记硬背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好办法,但为了分数,不得不督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研活动就显得可有可无。(2)教研水平不足。在薄弱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理论、方法等缺少系统规范的培训。大部分方法都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摸索,对于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都是凭借经验和直觉来处理,缺少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到的正确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指导。(3)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重,导致对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算下来,每天除了上两三节课外,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备课,听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心,搜集各种资料……这就导致教师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教研活动。

2. 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山区薄弱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如何呢?毫不客气地讲,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造成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的原因,不是学校或者家里缺少多媒体设备。恰恰相反,学校在逐年增加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条件好的学校都有了多媒体教室,教师家里基本上也购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想要提高,但是苦于没有门路,水平停留在鼠标、键盘的操作,中英文的录入(最要练就盲打的本事),常用文字处理软件(如记事本、Word等)这些初级知识上。而对于教研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存储管理、Excel的基本使用、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利用网络下载收集资料、进行网上电子邮件收发和在线即时交流、操作使用多媒体展示设备等稍微较难的知识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二、教研活动中可采取的一些对策

1. 提高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要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要立足于学校实际教学,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避免假、大、空。例如,前文提到社会对教师的认同是通过学生的分数来实现的,那么我们的教研活动是不是可以集中于如何通过科学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者如何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来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数的高低。其次,逐步提高教研水平。要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步学到先进的教育理论,摒弃凭借经验和直觉来处理教学问题的习惯,可以先从细节处开始。例如,每次教研活动都制定一个主题,如“提高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大家围绕主题来展开教研活动,每次解决一个小问题。长期坚持,就会积少成多,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还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来灵活选择教研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观摩学习,也可以是研讨交流,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灵活多变的教研形式,能激发教师学习、教研的积极性。

2. 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现实情况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如何提高呢?(1)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还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在薄弱学校,建议从基础开始,培训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2)资源的共享。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资源库,每名教师都是资源库的建设者,将自己平时所学习到的信息技术通过资源库进行分享,也可通过资源库来学习其他教师的心得,共同提高。(3)组织教师参加形式多样的比赛。通过比赛,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展示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教师多在比赛中磨炼,能够更快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以上都是自己的一点琐碎的想法,有不足之处还请多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美国电影个人主义文化反思 第9篇

关键词:美国电影;个人主义文化;反思

作为电影业的领头羊,美国电影的特点通常是科技超前,故事引人,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和《风雨哈佛路》,一直位于经典片之列。近几年的电影《绝命海拔》、《地心营救》和《歌曲改变人生》也受到观众的热议。以三部电影中的个人主义文化为例,反思对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综述个人主义文化,第二部分分析美国电影个人主义文化具体表现,第三部分反思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第四部分分析不足之处。

一、个人主义文化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写到:“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 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 一种人性理论, 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美国的《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以说,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意义,它构成了人赖以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

中外专家和学者对个人主义文化的描述各有特色,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是指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个人主义文化是指自我动机、自主选择、自力更生、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的文化[1]。个人主义文化是个人独立的文化,是尊重人和尊重人的价值的文化,是尊重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利的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可以指个性独立的自我意识,其核心是尊重人和尊重人的价值,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2]。个人主义包括自由选择、自主决定,并通过自我奋斗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等[3]。个人主义的特点就是自我分配与自我控制[4]。

二、美国电影个人主义文化具体表现

美国电影《绝命海拔》,讲述了1996年8名登顶珠峰队员的真实的悲剧故事。“冒险顾问”罗伯在机场和妻子道别时,自信的罗伯目光坚定,面带微笑,轻声细语,没有丝毫的惧怕;事业和亲情发生碰撞的时候,厚道的妻子珍妮虽已身怀六甲,却尊重罗伯事业首位的选择,把亲情暂时放到一边;当看到生还希望渺茫时,罗伯向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表达深深的歉意,以示家人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对亲情的尊重;当提醒下山的最后机会到来时,罗伯的回答是:“怎么可以,人命关天哪,我绝对不会丢下道格”,于是奋力帮助道格,直到道格撒手人寰,用真实的行动证明了他对朋友的善良态度;善良的意大利邮差道格担心连累罗伯,悄悄松开自己身上的绳索环扣,坠入峡谷而粉身碎骨;当收到信息:“如果氧气不够,千万别上来”时,哈罗德不但没有听从劝告,反而毫不犹豫地把氧气送给了队友;遇到危险路段时,他们相互提醒,相互搀扶;暴风雪过后,他们相互喊着队友的名字,艰难寻找,力争提供快速帮助。尊重每位目标明确、能力超强、意志顽强、极度自信的队员,共同经受供氧不足,衣物贫乏,脑水肿和肺水肿的考验,一步步踯躅前行,终于登上珠峰的一幕幕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丹赫克托·托巴尔的作品《深暗》,讲述了如何成功抢救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的矿工的故事。以此为蓝本的美国电影《地心营救》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深陷地下的矿工守住生命的故事,另一条是抢救矿工生命的故事。被突如其来的矿难困在2000-3000米的深井中的33名男性矿工,若不是受到精神领袖马里奥大哥的鼓励,离心离德,争抢食物,相互厮打,伤及性命,悲观自杀,不可能度过与外界失联的最艰难、最黑暗的69天,并在与上帝“抢夺”生命的战役中获得胜利。食物、深井、信念考量着每位矿工的身体和心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位矿工以活着出去为目标,把生命最相关,只够三天的牛奶、水、饼干和金枪鱼平均分成33份,坚持吃了十六天,并用一起品尝肉卷饼、牛肉乱炖、三明治、大盘面、酒、牛奶、饮料和水果等的愿景的心理疗法,治疗饥肠辘辘,头晕目眩,奄奄一息;在地下2000-3000米矿井的5米宽的避难所里,氧气缺少,高温难熬,依然坚定绝处逢生的信念。坚强地活着,和父母、儿女、夫妻、兄妹等家人和朋友团聚,是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井外的总统、官员、专家、媒体、救援队员、家属、朋友等组织起来的救援队伍,指导、建议、参与救援的每一步。皮涅拉总统派出部长和总工程师指导救援,并强调成功施救的重要性,因为“这届政府的未来,就取决于这个结果”; 劳伦斯部长、安德烈总工程师带领救援队,在只有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的条件下,实施救援方案;家属、朋友支起简易帐篷,和衣而睡,急切盼望援救的好消息,因为“家人就是我们的一切”;媒体人员实况转播来自矿工“我们33个人都在避难所里,全体安好”的重要信息时,在场的人员兴奋得落泪、大笑、拥抱、举旗欢呼……尊崇生命,情感真挚,兄弟同心,一路冲关,创造了人类营救史上的最大奇迹。

电影《奎迪》中的男主人公阿多尼斯·约翰逊,是出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但他顶住其父亲是前世界重量级冠军的压力,不顾家人反对参与拳击运动,拜他父亲当年的对手之一——洛奇为启蒙老师和教练。具有与生俱来的拳击天赋,他开始了抓小鸡、跳绳、俯卧撑、上举、跑步等常规辅助练习,并参加了击打沙袋、和队友们面对面拳击的正规训练。在一次世界级冠军锦标赛上,面对经验丰富、身高和手臂占优势的世界级轻量冠军——瑞奇康兰,阿多尼斯·约翰逊输掉了第1轮和第3轮,更为糟糕的是,后被击到在地,左眼完全闭上,但是家人和女朋友的鼓励,教练和癌症奋力抗争的故事,立志成为拳王的信念支撑着他顽强地站起来,继续比赛,直到比赛结束。这部实现理想的电影,揭示了美国人对自由的理解。

为了追求事业的幸福,电影《歌曲改变人生》中来自英国的“傲娇妞”格雷塔和美国纽约的“落魄大叔”丹重振旗鼓、共同踏上一段浪漫而激情的旅程。丹遇到了家庭和事业的低谷期,青春期的女儿维奥莱特叛逆,穿着、言语、行为和想法令他费解;妻子马瑞安和他不和,离他而去;音乐跟不上时代,被公司解雇而失业。但是,当听到歌曲“你发现自己身处地铁月台,承受所有你能承受的逆境,把一切放在心里”时,他看到了重新站起来的希望,于是说服格雷塔共同创作音乐、编排歌词、组建乐队,到华盛顿广场等地方表演,终于成功签约一家公司,重新回归音乐圈。改变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丹上演了音乐人事业成功的幸福故事。

三、美国电影个人主义文化的反思

美国电影中的个人主义提倡通过个人奋斗、自我依靠、开拓进取的方式,实现“美国梦”。轻视或忽视个人主义,可能带来行为的错位或相反的结果。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主义,并恰当地运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轻视人的价值,就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用异乎寻常的心情漠视人类、集体或个人之间彼此需求、彼此满意的关系,把自卑和邪恶藏在他人的心中。应该摒弃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势力之交和酒食征逐,倡导上交不陷、下交不渎、道义之交、竹林之游和芝兰之交。

轻视人的生命,就是轻视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使人们漠视生命、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消极生存、病态生活与片面发展,以致于彼此间缺少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缺少身心的和谐,事业失败,生活痛苦,浑浑噩噩。因此,生命需要经营,用执着经营生命,守着云开见月明;用坚韧经营生命,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豁达经营生命,千金散尽还复来。

轻视人的自由,就是轻视个人的能力和潜能,违背个人充分发挥和发展的意愿,操纵他人的命运安排或寄希望于贵人相助。因此,应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让每位大学生都能如愿以偿。

轻视人的幸福,就是轻视真实的、完全健康的人的本性,轻视人追求更美好、更光明、更完善的人的本性。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改造和变革现存的错误、恶习的人的缺陷,追求社会变得更加完美。

四、结束语

美国电影的个人主义文化特征明显,为了证明个人的价值,人物集自信、善良、沉着、忍耐等优秀心理素质为一身;为了尊重个人生命,经常死里逃生,九死一生;为了尊重个人自由,经常挑战人之常情或社会习俗;为了获得个人幸福,经常历经磨难,直至最后成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电影通常高于生活。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吸取美国电影中个人主义文化的精华,反思其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由于事例电影有限,分析有许多不到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修补。

参考文献:

[1]李小芬.20世纪以前美国个人主义的历史演变[J].厦门大学学报,2003,(5):121-125.

[2]杨晓峰.从文学的视角看美国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J] . 河南社会科学,2009,(9):151-153.

[3]艾素萍,王庆.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价值表达[J].电影文学,2010,(19):15-16.

上一篇:课题4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的教案下一篇:我爱美丽的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