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4-07-25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15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二时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2.做第108页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 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3. 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课后习题

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板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建议 第3篇

一、做好梳理, 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课的主要特点, 复习课一定要有知识梳理这一环节。通过知识梳理做到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做到连点成线, 连线成片,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1.注意预习。复习, 顾名思义, 相关的知识之前学生已零散地学习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应该让学生明确要复习什么, 让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回顾和整理。如:复习“数的运算”之前, 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6页上的1~3题: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说明每种运算的意义。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在四则运算中, 如果有0或1参与运算, 有哪些特殊情况?

2.梳理要沟通知识间的联系。知识是分块的, 学习时是零散学习, 复习时就要把零散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做到连点成线, 连线成片,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可以用网络图, 如: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可以用表格图, 如: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还可以用集合图, 如:

3.知识梳理要做必要的笔记。教材上的知识梳理部分更多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的。如:教材第73页例5:小数点移动, 小数的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第81页例1:你会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运算定律吗?教材第92页例1:哪些运动不改变图形的现状和大小?哪些运动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而不改变现状?……复习时要回答这些问题, 但问题不是仅仅回答而已, 还要记得、会用。由此, 有些问题回答后要做必要的笔记。

4.梳理, 有时不是一气呵成。复习, 内容多, 像教材第72页“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6个梳理点。教材整体是按“知识梳理——做一做——练习”安排的, 知识梳理不可能一次完成。复习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梳理完了再来练习, 要把每一小节的知识点分为若干节课来完成。如:“数的认识”应分为“数的认识 (一) ”和“数的认识 (二) ”来进行梳理。

二、抓计算, 重视问题解决

计算和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实际问题都离不开计算, 有的填空题、选择题也要计算后才会填、才会选。抓计算, 具体抓哪些?抓口算, 抓估算, 抓四则混合运算, 抓解方程, 抓公式的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农村班的弱项, 要重视。怎么重视?要抓题中的等量关系这一解决问题的关键。如, 教材第78页做一做第1题:

书店第一季度的营业额为15万元, 第二季度的营业额为16.5万元。第二季度的营业额比第一季度增长了百分之几?

等量关系是:增长的÷标准量。

教材第80页练习十五第9题:

一个旅游景点去年全年接待游客196万人, 上半年接待游客是全年的3/7。第三季度接待游客数是上半年的3/4, 第三季度接待游客多少人?

等量关系是:全年的×3/7=上半年的, 上半年的×3/4=第三季度的。

问题解决, 要用线段图来帮助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材第83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小明家住在电影院的正西650 m, 小冬家住在电影院的正东700 m。周末两人约好去看下午3时放映的电影。两人下午2:45同时从家里出发去电影院。小明每分钟步行70 m, 小冬每分钟步行65 m。2:55两人能在电影院相遇吗?如果小明先到电影院后不停留继续向东走, 从出发到两人相遇用了多长时间?相遇地点距离电影院有多远?

这道题, 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具体经验, 如, 通过复习要让学生积累解答比较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经验, 即: (1) 从分率入手, 确定以谁为标准。 (2) 分析谁多、谁少, 确定第一级运算。 (3) 找出等量关系式。 (4) 把等量关系式转化成算式并解答。 (5) 检验, 写出答语。

三、练习巩固, 形成技能

只有知识梳理, 没有练习巩固, 犹如空中楼阁。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一定要练习, 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练习来形成技能。练习一定要体现先练后讲, 促学生自主学习;练习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练, 不要用个别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练习。

1.有的练习要注意提升。人教版的总复习, 有的知识点在回顾与整理部分没有涉及, 这样, 做了题以后要注意提升。如: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2题:下表是有关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的陆地面积和人口数的近似数据。

完成习题后要总结出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

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4题:

填空, 使每横行的各数相等。

完成习题后要总结出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方法。

2. 要适当增加练习量。从教材上知识的梳理来看, 有的知识点的复习就没有涉及, 所以教师要增加相应的练习题。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要形成解题技能, 不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是不可能的, 而教材上每一部分只有一个练习, 每一个知识点只有一道题的练习, 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增加练习量, 复习的后期要进行一定量的套题训练, 通过练习发现知识缺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3.反对机械重复。要练习, 但笔者反对题海战术。练习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精选练习题, 不要会的知识点重复练, 不会的知识点始终没有练;练习, 不要就练习而练习, 要做到触类旁通, 做到练一题会一类。

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第4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计划 第5篇

和兴小学:秦健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在期末复习阶段,学生整体学习兴趣较浓厚,在课堂上积极性较高,表现欲强。部分学生学习较为主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部分学生较为浮躁,特别是在计算方面,粗心现象普遍存在,经常出现抄错数,写错符号,忘记进位等情况。而且有几名学生对于独立解决两步应用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导致无法下笔解决问题。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稳定,还需要老师和家长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二、复习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五单元:面积

第六单元:年、月、日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二)第九单元:总复习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回忆这学期的学习收获,对全册内容进行整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加深对全册内容的理解。

2、通过对学习中有趣事情的回顾,唤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经验的回忆和愉快的情感体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方法策略的有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复习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面积的计算和单位的换算、年月日的计算题、小数的大小比较及计算

五、复习方法

1、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 进行小组学习。

3、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

4、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一)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 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 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 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二)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三)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 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 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6篇

一、口算(10分)

66×11=65÷8=300×0=16×60=45×60=

560÷4=5.6+4.2=390÷3=600÷3=33.1+10=

二、竖式计算(计算3分,验算1分,除法要验算。共24分。)

575÷5=28.6+30=34×62=45.6+3.34=96×65=630÷4=验算:

三、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63×56○35287.074○7.073300÷6○5156×12○672

2.△+□=40,△+△+△ =□, □=(),△=()

3.1公顷=()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平方米900公顷=()平方千米 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100厘米=()米

4.50×65,估算时,把65看成(),所以()×()≈()

5.早上,我们背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6.体育场小明家超市1.小明家在游乐场的()面。购物

2.购物中心在游乐场的()面。

人民公园3.小明家要去学校,先往()面,到(),再往()面走,学校游乐场到学校。

四、选择题(12分,每题2分)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A.三位数B.四位数C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24÷3,要使□里的数是三位数,□里最大的数是()A.2B.3C.4

3.怎样平均数,()A.先求总数,再加分数B.总数减分数C.先求总数,在总数除以分数

4.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10份是()A.10角B.1分C.10角

5.3厘米写成小数是()A.0.3米B.0.33C。0.03

6.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A.10000B.1000000C.10

五、解决问题(1、2、、4题每题5分,第3题6分,共26分)

1、阳光小学要去秋游。租49辆车,每辆车坐35人,全校1512人够坐吗?

2、一本《小学生作文》10.5元,一本《童话故事全集》16元,小明带26元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

3、足球50元篮球?元排球25元

(1)足球是篮球的9倍,篮球多少元?

(2)李老师想买一个篮球,带400元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7篇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5页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第13-16题。

学习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了解数学在日常活动中的简单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复习行程问题,周长,面积,统计,乘除法等知识,会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自主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丸子的“智慧游乐场”游玩。当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就用学过我们的数学知识一起去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活动要求 :每遇到一个问题,先想一想怎么解决,再想一想用到什么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

自学下面内容后再交流。

交流合作

(一)问题一: 汽车在学校等待出发。

1、我们上午 8 时坐车从学校出发,汽车每分钟走 900 米, 8 时 30 分就能到游乐场门口了。学校到游乐场有多远呢?

2、汇报交流。

(1) 汽车走了多长时间?

(2)算出汽车走了多远?900×( )=27000(米) 27000米=( )千米

答:学校到游乐场有( )千米。

(3)这道题我们运用了什么知识呢?

路程=( )×( )

点拨:已知时间,路程和时间3个中的两个量就能求第三个量,这类问题我们称为行程问题。

(二)问题二: 智慧游乐场售票处。

1、出示:2位老师和我们全班24名同学一起游玩,怎样买票更省钱?需要多少钱?

门票:(成人每人18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10人以上每人12元。 )

2、汇报交流。

方案一:分开买: 2×( )+24×( )

=

= (元)

方案二:买团体票

( + )×12 ( )×12+( )×12

= ×12 = +

= (元) = (元)

( )元<( )元

答:买( )票省钱,需要( )元。

点拨:团体票每张的价格都比成人票和学生票便宜,所以更省钱。

你知道这道题主要运用了什么知识?

运用了( )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问题三:

1、出示:游乐场平面图。

接下去准备坐船游湖,我们师生共有26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

我们师生玩1小时共需要多少钱?

价目表: 游船: 每船40元1小时 。限坐4人

2、汇报交流:

26÷( )=( )(条)……2(人)

( )+1=( )(条) 为什么要多租一条船?

这道题运用了什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了( )法解决问题。

(四)问题四: 智慧游乐场餐厅。

出示: 主食:海鲜面,扬州炒饭,咖喱鸡饭

饮料:橙汁,椰奶,汽水

1、题目:每位同学可选一份主食和一份饮料,共有哪些选择?

2、题目: 怎么统计我们的选择?。

小组统计。 画出统计图或统计表。

(五)问题五:

从 8 时 30 分开始,同学们在游乐场里游玩了 5 小时后,就坐车回学校。应通知家长几时几分到学校接孩子?

(1)我会算:

(2)我会判断: 5小时( ) 30分钟( ) 8时30分( )

13时30分( ) 14时( ) 14时以后( )

展示提升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教师及时点拨。

反馈测评

1 、练习二十五第13题。

2 、练习二十五第14题.

3、练习二十五第15题

4、练习二十五第16题.

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8篇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立交桥、交通标志、天安门、剪纸(窗花)等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而关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两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能够重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发现、归纳、比较、运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今后学习数学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義;

2.能辨别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欣赏图片,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先不提轴对称现象)

教师: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象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飞机、窗花、蝴蝶、交通标志、天安门等图片)

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再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类似(对称)的物体,并与同桌交流吗?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一)轴对称图形

1.做一做: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折痕处不要完全剪短(先对折,再多次对折得出不同的图案),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教师多演示几遍)

2.结合先前观看的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提出对称现象)

3.前后或同方同学议一议:再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直线两旁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练习:

试一试: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轴对称

1.出示教材第59页图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就能够重合。

2.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练习

(1)找出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多少?

(三)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

理解。

1.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学生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2.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图形。

联系: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将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0页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你能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五、作业

1.收集和整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图片,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

2.教材第64页习题1、2、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9篇

案序 第 10单元第6 课时 时间

学习内容 教材第114页第6题、练习二十五第6、7题。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 12个月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 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平年( )天 闰年( )天

日 1日=( )时

时 1时=( )分

分 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 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0篇

知识目标:1.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棘手、鸦雀无声”等词语。

2.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想象、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技能目标:1.培养朗读、理解、想象、表达、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意识,激发兴趣.

情感目标:1. 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2. 感受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句“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板书课题

老师带大家去看看国庆六十周年时的检阅仪式(播放视频)

刚才这段录像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这些队员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所以他们才能给大家呈现这么好看的检阅仪式。还想看吗?书中的检阅同样精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七月的波兰,去感受那隆重盛大的节日场面--齐读课题《检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大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出示图片,配乐: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波兰首都国庆节的盛况吧,看,多么盛大的节日!街上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多么隆重的检阅!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在经过检阅台这么多队伍当中,赢得观众称赞的是-- (儿童团)

师:观众是怎样夸奖他们的-- ( 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并板书在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检阅场上博莱克真棒!

1.这拄拐的博莱克竟然能得到这样的表扬,他棒在哪?到文中去找一找。

生读,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2. 师: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再来给大家读这段。你一定会通过文字看到博莱克的内心。闭上眼睛,你就会看到。(文本补白)此刻博莱克____极了!现在就把自己独特的体会带进去读出来。(自由读)

3. 还有谁愿意来认识博莱克?(生个别读)想一想,这是个怎样的小伙子? (谈谈各自独特的体会。)

师:有理有据,是阅读的好方法。看到拄拐的博莱克能走得这么好,难怪观众会发出这样的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你心中最棒的博莱克!) 齐读

4. 师: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这位小伙子就是博莱克,虽然他拄着拐杖,但他高昂着头,挺着胸膛,精神抖擞,与全队保持一致,这是多么不容易啊!这一句称赞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啊。通过这个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他平时辛苦练习时的情景: (自由发挥,想象博莱克刻苦练习时的情景。)

师:难怪他走得这么好--(生读)怪不得他才走得这么好--(生读)是的,正是他平常这么坚持,不怕辛苦地练习,才有了今天的表现-- (齐读句子)

5. 师:面对这样的小伙子,你想对他说什么? (我想对他说……)

师:是的,这一幕幕镜头,这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板书:自信、坚强)(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二)俱乐部里儿童队员真棒!

1. 分段读儿童队员讨论的段落。

师: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其他儿童队员呢?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9自然段,想一想,儿童队员们在干什么?

生:儿童队员们都在讨论,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师:因为他们觉得这件事-- (非常难办)

2.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件事情非常难办呢?

生:“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从这里我感受到了大家很为难。

师:把你的为难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读)

生:“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我感觉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所以整个俱乐部里-- (鸦雀无声)

师:从鸦雀无声感受到-- (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谁也不说话。)

师: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生读)

生:“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师: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吧。(生读)

3. 师:是的,正是这件棘手的事情,使整个俱乐部鸦雀无声,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大家心里都在想:

课件出示填空:如果让他去,--------,如果不让他去,--―――

生:发挥想象,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师:难怪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多么善良的儿童队员啊!既想使检阅队伍整齐划一,更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可怎么办呢?队长,队长在哪里,你有什么好主意?

生: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出示此句)

师:这么好的主意怎么说的声音这么小?来,自信地再说一遍!(生读)

师:正是这大胆的决定,才有了博莱克今天的表现。让咱们一起来读读队长的话。(生齐读)

4. 师:队长这么好的提议,队员们赞同吗?从哪里体会到?

生: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员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出示此句)

师:还有谁想读?指名二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想让博莱克走在-- (走在队伍的第一排。)

指名三读:

师:我感受到了你很高兴,你高兴什么? (生:因为…… )

指名四读:

师:我听出了你的自豪,你自豪什么? (生:我自豪……)

师:此时,再也不是沉默的局面,大家的想法都得到了统一,每个队员们都欢呼着--

齐读: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5. 师:此时,大家的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出示:大家脸上都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刚才是那么沉默的局面,而现在为什么大家都露出笑容,鼓起掌来呢?(生:因为……)

师:虽然队员们都矛盾过,犹豫过,但最后大家的想法得到了统一,所以-- (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看!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也许曾经犹豫过,也许曾经为难过,但此时他们的意见终于得到了统一。

他们不会劝他不去,难怪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也没有把他放在队尾,所以我们觉得: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更没有把他藏在队伍中间,我们也想由衷的称赞:这些小伙子真棒!

他们让博莱克走在了队伍第一排: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正是这些小伙子们的大胆决定使博莱克有机会参加了检阅,并站在了队伍的第一排,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博莱克--

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6. 师:在他的表现中我们感受到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但是他没忘记什么?所以他同全队……那么此时我们又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个小伙子真棒!而这个小伙子真棒正是因为: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这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地赞叹--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看着这整齐划一的儿童团队伍,人们再一次由衷地赞叹--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尊重(板书关爱、尊重),人们又一次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拓展文本,写话延伸

1. 就让我们用这掌声和称赞声送这个小伙子,不!是这些小伙子渐渐走远。但他们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感受却永远的留在了这检阅台上。

小练笔,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1)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和队员们,我想对他们说:“……”

(2)波兰华沙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博莱克,面对镜头,他这样说:“……”

(3)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一批像博莱克这样特殊的人,以及无私帮助他们的人。出示残疾人影像:春晚舞蹈《牵手》

师:失去右臂的女孩马丽和失去左腿的男孩翟孝伟在春晚上的这个节目震惊了全场。他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通过努力,在舞蹈上有很深的造诣。当然也离不开教练、舞蹈老师的教导。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才让她们原本残缺的世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绚丽多彩,才让他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带来了最震撼的美丽.

2. 孩子们,面对这些人,面对帮助他们的人,你们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生:……)

师:是的,孩子们,作为健康的人,我们应该像文中的儿童队员们那样-- (图片: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

师:作为残疾人,更应该像博莱克那样-- (图片:残而不废,身残志坚)

师: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 (图片:为了同一片蓝天,让我们将心连在一起!)

板书设计:

14、检阅

这个小伙子真棒!--自信、坚强

这些小伙子真棒!--关爱、尊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大扫除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请用完整语言表达出来。

生:我知道的数学信息是: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问题是:擦桌椅的认识是扫地人数的几倍?

师:这是关于“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动手操作。

要求:独立完成,可以用画圈的方式表示出擦桌椅和扫地学生的数量关,再小组交流想法。集体汇报:

生1:我用画图的方法。

已知信息:擦桌椅的有12人,用圆圈表示;扫地的有4人,用△表示。擦桌椅的人数:12个圆圈 扫地的人数:△△△△

以扫地的4人标准,擦桌椅的人数有3个4人,所以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生2:我用算式的方法:12÷4=3。因为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擦桌椅的人数里面包含了几个扫地的人数,也就是求12里面包含了几个4,所以用除法。追问:算式12÷4=3中,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师:老师有疑问了,能不能说扫地的人数是擦桌椅人数的3倍?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扫地的是4人,擦桌椅的12人中有3个4人,所以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教师补充:从图中得知:以扫地的4人为1份,称为1倍数;擦桌椅的人数有这样的3个4人,就是3份,也就是3倍。所以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这里的倍不是单位名称,而是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结果中不写“倍”。

师:一个同学用了画图的方式,另一个同学用了除法意义的方式求倍数,你们懂了吗?谁来再说说你的理解。

练习:独立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2题:

台灯每台49元,台历每本7元,台灯的价钱是台历的几倍?

生1:49÷7=7,看台灯的价钱49元里面有几个7元,所以用除法。师:你是以谁为标准来做1倍数的? 生:以台灯的价钱7元为1倍数。

师:那么,台灯的价钱就是多倍数了。对比观察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运用,拓展练习。

1、填空。

(1)24里面有()个8,,24是8的()倍。(2)30里面有()个6,30是6的()倍。学生口答。

2、小明家养了18只鸡,还养了6只鹅,3只鸭。(1)小鸡的只数是鸭子的几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写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2篇

关键词:复习形式;复习活动;教学策略;引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中,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在

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效梳理、总结,将各个部分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在总复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梳理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并按照一定的复习策略进行,下面就小学数学的复习策略进行了分析讨论。

一、使用多种复习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复习内容形式要多样

在进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使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复习的时候,其内容应该是没有具体规定的,应该依据复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等等来确定。

2.学生要选择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较

为主动并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应该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思考活动、动手实践,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留有充足实践进行观察、实验、推测之后验证,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数学复习工作。

3.要选择形式多样的复习题

在进行数学总复习的时候,除了基本的填空题、计算题、解答题之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适当地改变题型样式,或者是在班级范围内组织一些竞赛,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复习活动要突出重点,注重复习的实际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是复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学生在开展复习活动的时候后,不仅要思考阶段性目标,还必须兼顾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既要从教材的整体性着手考虑,还应该按照知识体系或者是章节单元开展复习活动,有效抓住复习活动中的重难点问题。

新课标中有关方程的要求是结合实际情景,了解等量关系,然后使用字母进行表示,能用方程式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式的作用,了解等式的性质,使用简单等式性质有效理解方程式的含义。

三、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知识构建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高境界就是自主学习,学生在参与复习的时候,应该促使学生自己梳理知识,促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己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教师在开展复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整理、判断,有效调动学生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继而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复习课时候,教师乐意拿出自己在课下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然后对学生提问,问学生看到什么?能够得出什么?之后要学生自主探索,并向教师汇报自己看到的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棱长以及前后面的面积、侧面面积以及长方体的体积等。

当学生完成上述步骤之后,教师就可以接着提问学生,依据长方体的形状,还可以联想到生活中哪些实际的物品呢?

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身在生活实际中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回答,比如楼房、盒子、手机、U盘等等。教师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要做成一个盒子,要使用多少硬纸板呢?学生就会思考要用多少硬纸板就是在求盒子的表面积,就能够使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因为盒子是有盖子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还要加上侧面四个面。

完成上述步骤之后,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其他一些物体的表面积计算。这个例子就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在课堂环境中,学生就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不断进行思考、联想,对自身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之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化的工程,其中蕴含的复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数学复习工作,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不断进行探索,为了有效提升总复习的效率,促使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一定要找准自身位置,使用循序渐进的复习方式回顾所学知识,并且在开展复习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反思与总结。

参考文献:

[1]冯承志.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的一些体会[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0(12):1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3篇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荷花)对,是荷花。(出示课件)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课题。

想看看荷花吗?那就跟着我到荷花池边去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二.自由读课文。

1.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叶圣陶爷爷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精读第二段。

1.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请同学们再读读第2段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谁能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你能表演出来吗?怎样才能演出来呢?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怎么样?(多)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贴图)这是什么呀?老师想请你们帮我把这些荷叶贴在白板上,而且要表现出挨挨挤挤的。(学生贴图)(出示课件)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读了这句话,除了知道了荷叶多,还知道了什么?(绿、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2)有的……有的……有的……

(当生读其中任一句)荷花有着不同的姿态,你喜欢的是其中的一种。(出示课件)你能在屏幕上指出你喜欢的是哪一种姿态的荷花吗?这是……的荷花。还有哪两种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另两种。(出示课件)全班同学一起读这三句话。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背诵下来。指名同学边背边把写这句的荷花贴在荷叶上。一起背诵这三句话。

(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老师喜欢什么句子,你们想知道吗?我也读一读,好不好?(出示课件)教师读句子。有谁和老师一样喜欢这句话的?你能读读吗?大家听出来没有?我们读的时候都突出了哪一个字?在这里,“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怎么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大家看(出示课件),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地……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啊,这些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做些什么?(出示课件)按老师提示的句子说话。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四.学习第三段。

你们看,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课件)齐读。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大自然)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这么美丽的画卷。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谁能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和自己的想象,给我们说说你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小组交流后,指名发言。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不由得我们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五.学习第四段。

1.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了。下面听老师读,好不好?(教师配乐朗诵)2.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自由地美美地读吧!

3.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读给我们听。指名2—3名学生读,全班齐读。4.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贴图)。除了蜻蜓和小鱼会来和我说话,还有哪些动物会来跟我讲话呢?

5.我知道同学们还有好多话要对荷花讲,下课后,把你要说的画写下来,好吗? 六.拓展阅读。

1.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篇短文。(出示课件并要求学生拿出补充材料)这是朱自清所写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老师先给你们读一读。2.自由读。

3.配乐齐读。回家后,读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七.小结。

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吧!

文成中心小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4篇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学生就能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首先,重视朗读训练,感悟积累语言。在这篇课文中,有些特别好的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正是这些词语体现了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所以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可以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重视人文关怀,提升对话内涵。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描述孔子求学的艰辛历程,从而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生命性、人文性。依据教学内容,从孔子、老子身上寻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孔子、老子以长者、智者的形象呈现于课堂,引领学生品味、汲取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格内涵。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回顾课文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朗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了解,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完成学生活动卡。(出示学生活动卡)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生活动卡。

3.师:为了进一步了解人物品质,下面让我们共同去品词析句吧!

二、品读析文,感悟品质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读第1自然段,老师提出阅读要求:孔子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他为什么仍要拜师呢?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2)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的意思。

(3)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4)自己再读第1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5)齐读第1自然段。2.学习第2自然段。

导入:请同学们根据阅读要求用心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1)这一自然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结合书上的内容,自己体会词语的意思。

(2)读文、勾画、理解、交流。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和“曲阜和洛阳相距很远,孔子几个月后才走到洛阳”进行对比。让学生粗浅地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不同。师:从曲阜到洛阳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在两千多年前,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孔子一步一步走了几个月,这一路上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可以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师生互动:肚子饿了的时候,孔子„„困倦的时候,孔子„„刮风下雨的时候,孔子„„想象到达洛阳后孔子的样子,用文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风尘仆仆)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师:如此艰辛,为什么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从中你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分角色朗读对话。

①课件将“迎候”和“等候”词语变红,引导学生区别这组近义词,说说从人物的对话中能体会出孔子和老子具有怎样的品行。然后带着谦虚有礼的语气齐读对话部分。

教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有等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印象?将“等候”和“迎候”互换可以吗?为什么? ②出示“你是——”指名朗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读出“纳闷”的语气。

③课件将“拜访”和“拜见”词语变红,区分“拜访”和“拜见”,说说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中能感悟到人物怎样的品行。

④再出示课文插图,观察人物动作,展开想象,两人合作进行对话表演。3.学习第3自然段。

师:老子是如何传授孔子知识的?孔子又是怎样学习的呢?(1)联系上下文体会“毫无保留”“传授”的意思。

(2)说说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重点通过“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体会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通过“毫无保留地传授”体会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请教”是什么意思?“随时请教”呢?对“毫无保留”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4.学习第4自然段。

师:通过对第2、3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所以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播放人们纪念孔子的视频。)

师:后人很佩服学识渊博的孔子和老子,也敬重他们的品行。那么孔子和老子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印象呢?你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或启发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孔子和老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勤学好问,谦虚礼让,诲人不倦,弟子满天下,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佩服。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走进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5.再读全文,再感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孔子拜老子为师的经过如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走近孔子 1.书上的名言。(1)读一读。(2)背一背。

2.小组交流搜集的名言。

师:谁能背出孔子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学生:如果能将孔子的名言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就更了不起了。3.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4.做一做“孔子书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课后积累和学习的欲望,让语文学习更加有趣。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15篇

长汀县第二实验小学    李秀金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6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叙述了“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本组教材模块以“热爱祖国”为主题,教学中应围绕“热爱祖国为荣”的情感线索,带动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对人物动作的细微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体味人物的爱国情感。

设计理念:

这篇文章表达情感含蓄,全文并未写一个“爱”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爱国”真情。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说,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非易事。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生情,在情中感悟和升华”。即在“读文”与“悟道”中搭起一座桥。同时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我”的行动去推想“我”当时的内心活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我”的爱国之情,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并坚持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体会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感受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复习导入。

1、揭题、读题。

2、回顾主人公。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揭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导入,又让学生迅速从头脑中提取课文相关信息,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第二板块--倾听范读,体验感动

教师深情诵读,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谁?

预设:A 中国留学生     B 面包店老板

【设计意图:老师深情诵读,既渲染课堂气氛,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同时又展示教师的表达技能。范读前,老师还安排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谁最让你感动?而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教学。】

预设A:中国留学生

第三板块--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一)感受我的爱国情感

1、中国留学生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12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留学生的哪些行为最让你感动呢?

出示句子1: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一读,读出“我”的虚弱。这句话中的哪些词给你特别深的感受?感受:吃力、趔趔趄趄

二读,读出“我”的坚定。

(1)、回顾处境,领悟“我”的需求。

(2)、面包真的有了,就摆在我的面前,面包店的老板同意给我面包,但要求必须用五星红旗来交换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句子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①、我为什么愣了一下?凝视是怎样的看?

②、我久久的凝视着五星红旗,心里在想什么?

(3)、引读,感受坚定。

三读,读出“我”的爱国情。

①、感知内心:此时的我,宁可--也不 --

②、朗读体验

4、除了这些地方,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表现了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呢?

出示句子: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的解下来,再展开。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么鲜艳。

(1)、从动作表情感悟“爱”

(2)、从“鲜艳”之中感受“爱”。

5、串读句子,小结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 “吃力”“趔趔趄趄”“久久地凝视”等词语、句子的推敲直视“我”当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去触摸“以人物外在的表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在语言的品味中,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二)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

留学生的爱国情感感动了我们,也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面包店老板,使他改变自己的态度,所以他才会--(出示句子)。面包店老板刚开始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出示句子)

1、体会前后不同态度。

2、小组对比读,感受变化。

3、拓展体验,思考:老板前后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4、齐读第11-12自然段,看图想象写话。

【设计意图:通过面包店老板对“我”前后两次不同态度的比较,通过一个面包的价钱与医药费的比较,让学生理解是“我”的爱国精神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赢得了他对“我”的敬重与理解。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小练笔,不落痕迹地将感悟与语言训练巧妙结合,既达到了发展语言的目的,又深化了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相得益彰。】

第四板块--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你们还在那些地方见过五星红旗?播放课件。小结,歌唱《红旗飘飘》。

2、总结: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中国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

【设计意图:生动的画面和高昂的歌声再次拉近了文本与学生认知情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五星红旗作为祖国的象征,无处不在,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也把整个教学推向高潮。】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1、把文中感人的句子摘抄下来。

2、搜集热爱祖国或跟国旗有关的故事读一读。

3、采用人物动作、神态表达内心感受的写法,请选择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写下来。

【设计意图:“菜”可以因不同学生的口味,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三道题层次坡度明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三道题一起做,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做简单的第一题。这三道从要求上讲是体现了“分层次”和“有坡度”,从设计上看又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还再次注重读写结合,使不同的学生在相同内容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各自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留学生            老板

爱国                感动

【设计意图: 板书是用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这个板书设计简洁、自然,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医学研究生毕业答辩下一篇:写柳树的优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