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2024-05-2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精选9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1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一、情况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科组成员较稳定,大多数都是学校的年轻教师,团结、向上、执行力强、专业素质较好,大部分的指导教师都有上区级以上公开课和奖励的经历。目前科组2个在研市级课题,1个区级小课题,本学期,我们将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为目标,以科组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为核心,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以及科组的特色和优势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扎实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研究。,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 以我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市、区综合实践教研活动计划,全面细致地将本校地域文化资源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焦点问题,国内外大事融入综合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三、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教导处提出的教学管理流程的要求,认真地备课与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注重教学科研的探索和尝试,积极开展各项教育科研活动,立足新课程标准,以研促教,争取写出有质量的论文和案例。

3、继续以“主题课例研训结合式教研模式”作为科组教研活动的主导模式,力争催生出一批高质量的课例以及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4、打造网络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科组网络教研的研讨氛围。

5、做好与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联合编辑出版课题研究成果的工作。

6、认真筹备和举办高质量的“广州市特约教研员培训活动”。

7、力争在广州市第四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选活动和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课题研究成果的评比活动中再获佳绩。

8、完善科组建设和管理,争创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优秀科组。

9、力争成功申报区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四、专题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指导能力研究

五、具体措施

(一)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团队专业性强,潘国洪校长是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特约教研员,科组两位老师是市中心组成员,多位老师有执教市级、区级公开课的经验,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本学期的“主题课例研训结合式教研”活动中,将安排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献课、进行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科组一系列丰富多彩、扎实有效活动,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加强科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1、加强培训与学习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力争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长足的提高,本学期将围绕研究专题,继续加强指导教师业务学习,学习方式采用多种多样,可以邀请省、市、区专家到校指导综合实践工作;可以组织老师们到示范学校参观、听取优秀经验做法,同时,积极参加市区教学研讨活动;还可以是教师轮流担任科组活动学习的主讲人等等。

2、重视资料积累,完善成果管理

为了不断促进老师们在活动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本学期,将加强科组管理,重视活动阶段性的总结,不仅要求老师们对主题活动结束后进行案例的撰写,还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成果资料做好规范的整理和管理,并在学期末进行各班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论文。对典型问题科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

3、继续践行“主题课例研训结合式”教研模式,本学期围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指导能力研究”专题,推荐骨干教师上公开课,要求老师们带着问题开课、听评课,通过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方法指导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熟。

(三)善于发挥网络平台功能

网络研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实现跨校级的研讨,也可以不受定点定时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本学期,我们将打造网络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科组网络教研的研讨氛围。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通过天河部落博客给科组老师提供研讨交流的平台,还可以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共同学习研讨,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能力。

六、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科组计划;

2、上交上学期各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以及学生活动成果汇集,并在科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中交流;

3、组织科组老师认真研读《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2009-2010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结合学校要求确定本班研究主题;

4、组织参加广州市第四届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促进奖、论文、案例、学生成果评比活动。

5、确定本学期科组研究专题

三月份:

1、各班确定研究主题,完成主题活动规划表,并上传各自博客;

2、组织参加三月份科组网络教研“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规划研讨交流”;

3、筹备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活动;

4、整理课题研究成果,与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联合编辑出版课题成果《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书;

5、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正常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6、研究专题理论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指导内容、实施策略的研究

四月份:

1、专题研讨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系列的构建与实施(主讲人:吴x)

2、做好三月份说课比赛以及科组网络教研总结工作;

3、组织参加四月份科组网络教研“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反思研讨交流”;

4、汇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研究成果集”,参与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课题研究成果的评比活动;

5、检查、反馈各班实施主题研究活动的情况;

6、在研课题按照研究方案正常开展实验研究。

五月份:

总结四月份科组网络教研情况,组织参加五月份科组网络教研:“课例的集备研讨交流。”

筹备和申报区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专家讲座:如何申报课题

围绕研究专题开展课例集备和试讲(分别是潘校长的课例:成果整理指导课以及黄秀珍老师的:成果制作指导课)

参加市区实地教研活动

六月份:

1、以课例为载体,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两个市级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

2、总结五月份科组网络教研情况,组织参加六月份科组网络教研:“围绕课例,上课、观课反思交流”。

3、做好本学期研究专题的研讨交流和小结工作,针对问题,聘请专家进行后续的培训活动。

七月份:

1、各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回顾总结本学期教研活动情况;

3、各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4、学期工作总结及布置假期案例的撰写任务。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2篇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随着学校班级的增多,科组团队老师也有所壮大,在保证整体队伍稳定的情况下加入了5位新成员,不同学科背景的11位教师分别指导12个不同的班级。已经申报成功的省级和区级课题将在本学期进行开题,2个在研市级课题,1个区级小课题。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常态开展并向有效化道路迈进,潘国洪校长继续挂帅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并任教六年级及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尽管科组中多位老师实践经验较丰富,专业素养较强,但是也有相当部分是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对本课程理解不深。新学期,我们继续以科组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为核心,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科组的特色和优势以及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扎实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研究。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将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及《广州市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为指南,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致力于将本校地域文化资源以及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融入综合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培训,特别是新加入教师的培训,使他们的教学水平在专家以及科组老师的帮助下迅速提高。

2、各班根据科组计划制定好班级活动主题、计划,立足常态,上好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3、做好现有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以及立项课题的开题、小课题的结题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效。

4、加强科组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争取创建广州市优秀教研组以及迎接天河区巾帼文明岗的评估工作。

5、整理优秀科研成果,积极申报广州市教学成果奖,并力争获奖。

6、配合做好广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并争取立项。

7、注重教学科研的探索和尝试,积极开展各项教育科研活动,立足新课程标准,以研促教,争取写出有质量的论文,并在全国第九届年会上获奖。

四、专题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设研究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1、加强培训与学习

本学期围绕研究专题,继续加强指导教师业务学习,努力探讨校本培训的多种形式,除了传统的专家开设讲座外,还有提供书籍让指导教师“阅读”的自我培训,让学科骨干率先“研读”组织交流的培训;指导教师根据研究专题轮流担任科组活动学习的主讲人;组织科组老师围绕学校征订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进行深入的研读和交流,进一步理清课程的课型及实施的策略。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实践、探究、反思、积累,尽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生力量并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市区教研,并对培训及观摩活动内容及时向广大教师传达,实现“互动互强”培训目的。通过不同形式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研讨,使指导老师的课程指导和实施水平不断提升。

2、结对帮扶,共同提高

按照新旧配对,同年级互帮,同主题共享的原则,把科组教师组成一个个学习的共同体,充分发挥科组骨干老师的带头、引领作用,让新加入的老师尽快进入角色并逐渐成长、成熟,资深老师的专业素养也在结对帮扶中得到稳步提高。

(二)加强课程资源开发,推进课程建设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特色教育。

1、加强博客组群等网络建设

本学期,我们将加强搭建网络学习交流的平台,开通新申报课题的组群博客,完善课题的成果管理,合理利用好科组QQ群进行及时的信息发布和研讨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组网络教研研讨氛围。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通过天河部落博客给科组老师提供研讨交流的平台;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课程资源素材及时进行汇集和上传共享,通过网络平台,为我校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材料,促进互动与交流,共享课程资源。使博客和QQ群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重要阵地。

2、全方位把握,多层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尽管老师们课程开发的意识增强了,主题开发的范围也从单纯的猎德社区延伸到珠江新城,但是老师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开发出来的活动主题由于涉足的范围扩大,却面临着调查困难,难以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导致有些主题活动研究深度不足,甚至半途而废。本学期,科组将加强研究活动领域的规划,从学校现有的资源及学生的实际出发,整体布局,多层次开放校本课程资源。以“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邻居”、“我爱CBD现代建筑”三大活动领域为主导,细化各研究领域的活动范围,加强对各班级研究过程的进展情况及相应的指导,确保主题的顺利开展及主题的深入研究。同时,考虑到起始年级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兴趣与爱好等,可以弹性选择活动主题,除了学校开发的三大领域主题外,还可以根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领域选择活动的主题。

(三)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1、学生学业评价

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教师评价

探讨教师评价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档案袋”,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围绕课题研究,加强科组建设

“教而不研则浅。”本学期,我校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导向,落实每周的科组教研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做好现有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以及立项课题的开题、小课题的结题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效。加强科组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争取创建广州市优秀教研组以及迎接天河区巾帼文明岗的评估工作。整理和优化已经结题的“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发猎德社区文化资源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积极申报广州市教学成果奖。

继续探索和完善“主题课例研训结合式”教研模式,围绕“研究”专题,推荐骨干教师上公开课,要求老师们带着问题开课、听评课,通过研讨交流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方法指导水平。同时计划每月选择老师们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科组的网络的主题研究,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熟。

2011年9月

附各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本学期科组工作计划。

2.组织参加“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九届研讨会”的论文、案例评奖活动。

3、配合申报广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工作。

4、组织参加区教研活动。

十月份:

申报广州市教学成果奖。

做好省级和区级立项课题的开题工作。

做好“天河区巾帼文明岗”评估资料的检查工作。

参加市、区综合实践教研活动。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2、在研课题正常开展教学研究。

3、邀请专家到校进行培训讲座。

4、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

十二月份:

1、在研课题正常开展教学研究。

2、检查和反馈各班主题研究进展情况。

3、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教科研培训讲座。

4、参加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

一月份:

1、各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回顾总结本学期教研活动情况;

3、各类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4、课题研究成果奖励情况统计并公示。

5、学期工作总结及布置假期案例以及教学简案的撰写任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3篇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增强学科趣味性。

许多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印象就是枯燥,尤其是对于文言文文章,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有限,另一方面,文言文文章相对于记叙文等文章而言,其内容亦较为枯燥,部分景物描写的文章更被学生视为“大敌”。教师在对文言文文章进行讲解时,往往也是先针对其中的重点语句、字词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翻译,使得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感到枯燥。

而实践活动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即使针对枯燥的文言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如情景扮演、角色模拟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进一步深入,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其积极性。

2.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转变。

语文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创新,这是由于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像数学等学科,趣味性较强,也不像自然学科,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转变。诚然,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的内容,如各地的经典、各个时代的有趣故事,但教师难以实现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观赏,因此,即使课程改革推行了几年,语文教学方式仍然难以实现创新。

而实践活动则使得语文教学方式有了灵活转变的可能,语文教材中为教师提供了许多的实践活动,使得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让原本单一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赋予教师更多的评价渠道。

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渠道较窄,往往是通过最后的试卷分数直接对学生的一个学期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着许多的弊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赋予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更为丰富的评价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领悟能力等,对学生真正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为综合的了解,最终对学生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

1.教师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诚然,语文教材中已设置了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但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这是由于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一方面,语文课程教学的压力较大,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得许多教师都倾向于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课时分配给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设计课程活动、观察学生表现等,在一次或几次的综合实验活动中难以发现学生的成长,必须通过多次的、长期的观察,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使得课程压力较大的语文教师难以同时兼顾。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教师选择放弃综合实践活动,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学生的配合程度有待提高。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对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热情的。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如演讲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认为这种活动对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作用不大,选择采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配合程度是影响教师教学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若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兴趣与主动性,教师也会相应地减少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仍然采取讲述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三、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1.结合教学课程,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而应该是趣味盎然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有趣的部分,对着部分进行着重讲述,并将其引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首先,加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如对于一个单元中涉及到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利用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既能增强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能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又如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枯燥的景物描述性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寻找相关的图片、视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学习,并自行感悟文字描写的景象,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新的描写方式。

其次,加强课堂氛围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五分钟或十分钟,让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与课文有关的事情进行分享,并邀请学生们一起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

2.注重传统节日,提高学生综合文学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的是学生通过活动所获得的感悟,为了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的提高。

我国有着许多传统节日,也有着许多的优良传统。首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涉及到传统知识的文章放在传统节日的前后进行讲解,并向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在课程讲解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演讲比赛、阅读沙龙、作文比赛等,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的参观,通过组织春游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当地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评比,通过分组进行手抄报的绘画,让学生进行不同的知识分享,使得学生在巩固自身已了解的知识的前提下,对其他小组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针对课程作业,实现开放式作业的布置。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抄写课文、背诵课文、写读后感等内容,千篇一律的课程作业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出现草草了事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在进行课程作业的布置中,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如在对学生进行了与植物有关的课文教学后,可布置学生自行进行对一株或一类植物的观察,发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特点,最后通过课堂汇报或写作的方式来完成。又如对于传统的读后感写作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报纸、文章,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评述,甚至鼓励学生提出相反的观点,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开放式的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完成作业,而不是进行任务完成般的写作,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4.关注学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往往会开展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学校活动的参与。

许多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活动缺乏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指导。如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语文教师往往只是对学生的演讲内容进行简单的指导,而对于学生在台上的发挥、表现则需要其自身进行摸索,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兴致不高。

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活动的参与,并主动提供相关的指导。对于演讲比赛,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演讲视频、优秀演讲稿让学生进行参考,并对学生的演讲表现进行指导;对于话剧比赛,教师不但可以对学生的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指导,还可以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对话剧的演绎提出自己的建议。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其在对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也无形中提高了本身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

教师应当注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实验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对学生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将来的学习,甚至未来的为人处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观点,结合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如何更好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要性,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蒋丽萍.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4篇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5篇

广州市xx区xx小学是一所有着80多年悠久历史的老校。新课改以来,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依托xx社区文化资源和珠江新城区域优势,坚持以课题引领课程发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

一、课程管理:完善

(一)组织管理完善

我校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分层管理实施领导小组。教导处、德育处、教研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监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

在课时安排上,每周2课时,1课时相当于1.5课时量,为了保证课时不挪用,不挤用,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时间上的保障,我校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安排课程,其中一节课教导处集中安排,统一上课时间,这样,便于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提高课堂质量。另外一节课不做集中安排,教导处根据各班级的需要弹性安排。

(二)制度建设健全

我校制定健全的课程管理和实施制度。如:校本开发与实施的组织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评价管理、人员管理、课程建设档案制度等,确保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章可循。

(三)经费来源保障

立项课题经费为科组参观学习、聘请专家、科组活动、小型会议、现场会等支出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保障。同时,学校给予科组经费上的支持,每学期划出相关的经费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所需的教研学习、购买书籍、成果奖励,学校对课程指导老师给予优惠政策,在每周课时量和每月工作津贴给予照顾,提升课程指导老师的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行政和指导教师努力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设。

二、科组建设:规范

(一)落实指导教师选任制

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从2004年开始组建,目前共有11名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占总人数的27.3%,科组成员来源涉及各个学科,部分行政领导、年级长、学科组长等。大多数都是学校的年轻教师,团结向上、执行力强、专业素质较好,多位教师有执教区级以上公开课和奖励的经历。每学年在保证科组教师队伍稳定的同时,会对科组部分教师进行轮换,保证科组血液的循环和鲜活。

(二)探索科组有效教研

1、以校为本,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科组教研活动定时、定点、定人员,每周有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研讨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外,还提供书籍让指导教师“阅读”的自我培训;让骨干教师率先“研读”组织交流的培训;指导教师根据研究专题轮流担任科组活动学习的主讲人等。经过摸索,科组逐渐沉淀形成“主题课例研训结合式”的教研模式,围绕“主题先行—课例跟进—研讨交流—培训提升—行为跟进”教研流程,全员参与科组教研,实现点面结合,全面提升科组指导教师的方法指导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熟。

2、坚持“走出去”,互通有无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力争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长足的提高,学校坚持采用“走出去”方针,多次组织老师们到示范学校参观、听取优秀经验做法,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市、区教学研讨活动。近三年来我校先后组织科组老师参加了浙江杭州、广州番禺、黑龙江哈尔滨等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年会、参加了在白云江高中心小学、竹料一小、花都冠华小学、海珠区试验小学等举行的“广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讨现场会”等,近三年来,科组老师外出学习交流达30多次。

3、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跨校际交流

网络研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实现跨校级的研讨,又可以打破定点定时条件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思想交流。近两年来,我们力推打造网络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科组网络教研的研讨氛围。以xx部落组群博客为平台,以QQ科组教研群为方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网上教研与交流,引领科组教师共同发展。每月根据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通过xx部落博客给科组老师提供研讨交流的平台,例如:2010学年下学期,三月份网络研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规划研讨交流;四月份网络研讨主题:第三届“卓越杯”教学比赛——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赛后研讨交流;五月份研讨主题: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等,让老师们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指导能力。

(三)重视成果积累,档案管理完善

科组建立了规范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档案”,档案资料主要是课程管理类、课程实施类、实施效果类三大类的资料。并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落实资料具体的归档时间、内容,还建成了科组综合实践活动网页,活动中的过程资料得以及时的保存和共享。

三、课程实施:常态、有效

(一)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依托学校所在的xx社区、珠江新城区域所具有的资源,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主线、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内容,开发和建构如下校本课程体系:

(二)探索课程实施模式

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断摸索,建构出“校长带动——专家引领——课题驱动——课型指路——评价促动”的常态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模式。

校长带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学科建设,校长亲自担任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带头上省级、市级研讨课,校内示范课。领导的高度重视,率身垂范能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专家引领:学校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科组建设规划的前沿性,教师培训的系列性和完整性。每学期都多次邀请省、市、区专家到校进行课程建设的研讨、听课指导、科组研讨交流、开设专业知识的理论讲座等。如:系列课型培训;师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表达;综合实践活动科研培训等。科组和指导教师与专家的交流研讨培训中快速的成长成熟。

课题驱动:我校坚持以课题引领课程发展,依托社区文化资源,不断促进和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实施。目前,在研“十二五规划”省级和区级课题各1项,市级特约教研员课题1项,省市级子课题2项,区级小课题1项,新立项的十二五规划能效课题1项。

课型指路:我校根据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课型要求,按照五个环节的实施模式:主题确立—方案设计—活动实施—交流展示—活动评价。在各环节的实施中落实相应的课型,明确各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操作程序,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在“课内”的质量,保证课程实施的常态化,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并在实践中推陈出新,探索新课型的教学。例如:2009年12月,在广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现场会上,李玮兰老师执教的《资源加工课》,2010年6月,在广州市第十五届综合实践活动特约教研员课例研讨会上,潘国洪校长执教的《成果整理课》;在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上,梁殿卉老师执教的《角色体验课》,邓坤老师执教的《比较研究法——方法指导课》等新课型得到与会专家、同行们的高度赞誉。

评价促动: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

1、教学评价

(1)每学期评选“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教科研积极分子”;

(2)指导教师活动中形成的论文、案例、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按照课题管理办法给予相应的奖励。

(3)每年一届的教学说课比赛。

2、学业评价

(1)活动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渗透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2)活动成果评价:每学期进行优秀文件夹(学生成果)的评比;

(3)综合评价:根据“xx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价方案”,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四、教学效果:显著

(一)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延伸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各种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苏映铮老师指导的“xx李氏大宗祠的研究”在广州市首届优秀学生成果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六年级的萧键衡在开展“珠江新城文化现状的研究”主题活动中,“给万庆良市长的一封信”中提出珠江新城肉菜市场价格偏高的问题得到万市长的回信和赞扬。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曾报道并赞扬我校学生在课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近几年来,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也稳步提高,毕业班的学生受到了对口中学的欢迎。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大大提高。从2009年至今,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承担的各级公开课达18节:区级2节、市级6节,省级6节、国家级4节。

2、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自觉地把教和研联结起来,以研促教,并把教学中的经验所得提炼、上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0多篇论文、案例、课例获市级以上奖励;10多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发表在各级刊物上,2011年12月,出版了《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集》(东南大学出版社),还编著了课题成果集《xx文化之旅》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研究成果集》获2011年度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探寻xx文化之旅》获三等奖。

3、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潘国洪校长是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特约教研员,黄少燕、吴小敏老师曾任广州市小学中心组副组长,苏映铮、李玮兰老师曾任xx区中心组成员。

(三)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1、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试验中,我校课程结构取得突破,形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开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平台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2、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特色

以xx文化资源为载体,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创新课程实施管理制度,积累成功案例,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xx文化博物馆,成为全国第一所学校建立的社区博物馆。通过对xx文化内涵的研究,提炼出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形成了鲜明的xx文化特色,成为xx教育品牌的重要方面。

(四)发挥区域带动和辐射作用

1、到校参观学习。由于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外区市很多学校、同行到我校参观学习、交流。如:东莞市虎门镇龙眼小学、荔湾区新东小学、海珠区北山小学、xx区18中学、xx区车陂小学、香港优才学院、印尼国家教育部代表团、美国华美协进社组织来自美国各地中小学教师代表团、番禺榄核指导中心带领的学校领导教师团队等;

2、云浮市支教。2011年11月,吴小敏老师参加了广东省教研室组织的优秀教师支教活动,在云浮市上了一节选题示范课。

3、经验汇报。潘国洪校长多次受邀在各级活动以及学校中作经验交流。如:2009年12月,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研讨现场会; 2010年3月,广州市第三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颁奖会;2010年9月,全国第八届综合实践活动年会考察现场会;2011年9月,广州市xx区银河小学;2012年4月6日,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培训班。2012年,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

(五)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大提高

学校办学成绩不断涌现,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试点学校”、“广东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样本学校”、“xx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被评为“xx区巾帼文明岗”,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xx文化博物馆,被评为“xx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续两年被评为“广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组织促进奖”。

学校先后举办了“广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讨现场会”、“全国第八次综合实践活动年会参观考察现场会”、“广州市第十五届综合实践活动特约教研员课例研讨会”、“广东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等多个大型公开教学研讨活动。

同时,我校还备受传媒的关注和报道。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新闻报纸报道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多家电视台也对我校的xx文化教育进行了采访报道,大大的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初级中学综合实践科组工作计划 第6篇

一、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充分展示自己才干。

(2)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搜集与处理资料。

(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学会写研究报告。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将生动的课外实践活动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教学活动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究的欲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3、社会实践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对周围事物产生探究的欲望,增长社会的沟通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调查、访问、分析、综合、社交、表达、写作等多种能力。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

二、活动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工作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特色和学校活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研究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1、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以非指定领域为拓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模式。

2、根据班级实际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

3、在校内和社区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

4、各年级备课组要制订好年级组的活动计划,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活动,注意积累活动过程中的资料,期末整理好资料上交教研组。

5、各年级指导教师可集中备课,相互交流,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三、具体工作安排:

1、注重教研和平台搭建

组织安排好各年级备课组教研活动,各辅导老师按要求备课、上课,指导学生活动。

进一步做好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网页的建设与完善工作,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2、确定活动主题,组织实施计划。

各年级一学期拟定2个以上中长线探究性活动,每个活动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在活动的设计上,应以“研究性学习”的大方向为原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学校活动、教材,确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使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其他时间安排每次半个月左右的短线活动。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等方法;指导学生写好研究记录,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校薄弱学科教学的学习和提高

——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8篇

一、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民众对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状态投入日渐强烈的关切状态,我国小学教育事业逐渐呈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形态,而在实现教育事业产业发展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明确校园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通过校园教学工作环节的稳定有序开展,为我国教育事业产业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充分的支持条件。为切实保障我国小学教育阶段校园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助力学生实现良好的成长发展状态,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引例,对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工作的指导原则做出如下分析论述。

第一,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学科知识和应用技能,透析基本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结论的学理本质和产生背景,通过对基本数学知识内容逻辑关系结构的学习领会,逐步形成初步的数学学科思维方法,为初高中数学学科的深入学习,以及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创造基础性准备条件。

第二,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性数学学科思维能力与品质,通过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训练工作,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空间图形位置关系想象、数学问题模型抽象概括、基本数学概念逻辑推理论证、代数算式的计算简化整理以及数据信息的提炼整理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力。

第三,提升小学生对基础数学学科问题的捕捉、分析以及解决处理能力,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实现对基本日常生活的关联。

第四,实现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和创新演化能力的培养构建目标,使学生能够相对顺畅地对现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做出初步的学识判别。

第五,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忱,构建学好数学学科的自信基础,进而逐步形成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并初步厘清数学学科在现实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学讲计划应用于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施策略

学讲计划在实际应用与小学数学学科课堂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群体在三个具体方面的表现特征:学讲结合、团队协作以及自主学习。学讲结合,要求学生在完成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吸纳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身对已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处理,完成知识信息内容的独立化表达输出;团队协作,要求学生在开展具体知识内容理解掌握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程度的互帮互助精神,并实现学习效果水平的共同进步与提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讲计划的应用背景下,逐步形成和掌握适合自身学习条件和思维发展状态的自学能力,为自身后续学习成长阶段的顺利推进提供准备条件。接下来,本文以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切入点,对学讲计划应用于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施策略展开简要分析。

有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视为开展数学学科综合实践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课程方案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基本生活实践环境、自身知识储备状况以及综合素质建设状况实施清晰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层级的确定工作,下表展示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层级体系。

在上表中列示的教学目标层次划分内容中,基础性教学目标项目下的有关内容,是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核心关注点,教师应当通过基础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引入,为学生良好稳定的成长发展创造支持条件。某教师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围绕“认识三角形”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初步认知三角形的图形特征,以及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学习思考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过程中列举收集的三角形应用实例,结合现实生产生活背景知识。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应用特征的清晰认知,在有效完成基础性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数学学科学习兴趣和热忱的有效调动和提升。

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本文先系统阐释了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之后以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为切入点,对学讲计划应用于数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施策略展开了具体分析,在正确指导原则和目标约制的影响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势必能够顺利取得预期的工作效果。

摘要:数学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现行课程学科构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做好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工作,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繁荣有序发展具备着重要的实践影响意义,有鉴于此,文章论述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学讲计划,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包道永.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3).

[2]裴立龙.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分析[J].学周刊,2015(21).

[3]胡六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

[4]谭朝祥.浅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组计划 第9篇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认识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一种实践性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它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他追求的价值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总目标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活动,使学生具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素养。其中,“学会认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往;“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从生活的角度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具体目标为下面五个方面:

一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二是要使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三是使学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四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三、巴彦淖尔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课改的锣鼓,综合实践活动也开启了新的一页,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市初中学校以基础教育课改理念为指导,在抓好学科教学的同时,认真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涌现出一批像五原五中等先进典型。这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丰富多彩,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主要做法是:(1)加强领导,认真规划。把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教学实施方案,使活动的开展步步深入;(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培训,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其次利用社会力量,聘请部分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作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更方便地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课程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4)注重了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开展了诸如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5)部分学校编写了教材,有利于学生初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课程的有效开展。(6)建立基地和活动室,为课程的开设创造了物质条件。(7)把综合实践能力纳入初中毕业及升学考核范围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总之在课程的开设上,各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上的问题。个别学校领导和一些教师认为,该课程在中考中只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项,而这一项全市没有更细、更易操作的评分要求,学校可在不受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下给学生评定成绩。开不开、开好开不好都无所谓。因此出现了口头上重视,实际上轻视的现象;二是存在畏难情绪。个别学校领导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要到社区开展调查、考察、服务、宣传等活动,学生不在校内,管理难度增加,加之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不敢大胆放手开展活动,使得学生活动范围大大缩小、能力提高大大降低;三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宽泛。有的学校仅注意到校内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四是评价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所谓的科学结论不重学生经历的做法;五是教师包办的多,学生自主设计的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六是对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指导方法的改进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七是不能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起来,没有考虑信息时代综合实践活动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八是一些学校对课程的开设没有整体规划。具体表现是: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欠丰富、活动方式欠灵活、教学人员较单一。

四、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做好规划,正确处理课程实施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地位,克服那种“开不开”、“开好开不好”都无关紧要的思想认识。应按课程实施的目标要求开齐开足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克服片面进行书本教育的弊端。

二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对课题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要求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等方式的探究。但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责任,放任学生。应把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要恰当处理学校对该课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随着活动的开展,必然在活动中生成新的问题、新的主题、新的目标、新的价值观等。我们必须肯定其存在的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五要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也不同于简单地兴趣活动。要考虑信息时代对学生发展的现实要求,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六要正确处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在育人功能上,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谓“一个问题”就是育人目标都是一致的。所谓“两个方面”就是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间接获取知识,间接得到前人的经验,而综合实践是让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直接得到体验和经验,因此他们都是殊途同归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在我们强调综合实践活动时,不能轻视学科课程,在我们强调学科课程时,不能轻视综合实践活动。要双管齐下,两者并重、并举,这样才能较好的达到育人的目标,才能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二)加强课程管理,强化师资培训

一要加强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该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指导小组,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学生校外活动的协作单位,开发活动基地。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要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方案,以及教师工作量计算制度等。

二要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使课程计划更好的落实。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三要加强教研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教研部门要把它纳入单位的工作范围之内。要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经验交流、观摩示范、现场会等形式,帮助学校领导、教师转变观念,指导学校教师切实、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各项要求。

四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该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各学校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培训的同时,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通过专业引领、行政推进、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等操作模式,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能力。

(三)精心组织每次活动,加强安全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时必须要求的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开放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

二是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时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校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指导教师对学生在校外的活动要精心规划和组织。首先,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学生在什么情境中进行调查、观察、考察,在多大的地理范围,哪些机构、单位、自然条件下开展活动,教师和学生要事先加以规划。对活动范围、条件、背景等因素做周密的设计和安排。在活动空间上,坚持“就近”原则,尽量在学生生活的社区开展活动,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事故。其次,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再次,学生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关心的意识。

三是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要确保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家长参与学生活动,保障了学生的安全,是不少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创造的有效经验。

上一篇:做四有教师当好学生筑梦人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办银行信用卡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