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2024-09-04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精选9篇)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1篇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认真分析,有效研读文本

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现象。备课时,老师要明确该教材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地位;明确重点、难点及关键,全面把握,整体了解,寻找和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情智因素

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区、开发点,使自己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认识和把握学生。

2、抓住重点,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们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

3、以学定教,有效选择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已从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如《打电话》一课中,就可以有效地选择教学方式。课一开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值班领导要通知7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样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有“所有人都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

4、注重过程,有效选择学习方法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之目的。

5、模拟创新,有效设计练习

(1)练习的内容要“求活”,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进行练习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让每一个学生 “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要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竟识。

(3)练习设计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第五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为0。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4)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

(5)易混知识对比练。例如在教“倍数和因数”时,就出几个数据:3、12、15、4、9、1,要求学生用数的整除里的知识说一句话,从说中练习,让学生体会,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互质数的概念。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6)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2篇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其他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班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因此,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研究,是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目的和意义 课题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课堂教学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意义和理论价值:(1)在我市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进行了五年,应该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同一研究国内外领域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部分中小学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寄宿制学校,此项工作对于发展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各方面给予关注。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都有阐述,并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出,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较强,大多数是面得研究,而我国学者更多关注的是新课改条件下的课堂有效教学,并着重把课堂有效教学的成效、效率、效益、效果作为研究的方向,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切实把成效、效率、效益、效果贯穿有效教学的始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支撑性理论: ①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第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第三,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②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我们将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分层次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层次化; ②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 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④评价方式的运用要有激励性;

六、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指导实际,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提高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开展。

(2)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将调查项目编制问题或表格,分发给调查对象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便于调整研究过程。

(3)经验总结: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实验,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笔记、心得、总结性论文等,在一定得范围内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效果 1.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确定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2009年4月——2009年6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初步明确课题的理论支撑点,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及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09年7月--2010年11月)

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和尝试,交流实践体会,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等,撰写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和推广(2010年12月--2011年2月)

做好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论文,收集获奖证书、课堂实录等

2.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实验中期实验报告;(3)课题终期实验报告;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论文集、实验经验汇编以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5)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乔继宁(盱眙县教研室主任)李文彬(盱眙县教研室副主任)课题负责人:葛加利

课题实验教师:侍克山 王开平戚善伟 刘忠 第一小组:侍克山 王开平

研究的主题:课堂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与批改 第二小组:刘忠

杜海霞

研究的主题: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研究 第三组:戚善伟

王志玉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3篇

一、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 不但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解决了在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进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是无法满足的。如果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的现代化资源,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的内容有机的整合, 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 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气息, 贴近现实生活, 同时也使教材“活”起来, 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 更加热爱数学, 广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 让学生想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答案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这时, 教师再通过课件进行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 学生会发现, 有的展开是长方形, 有的展开是正方形。教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 圆柱底和高与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生的自己观察, 独立思考,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从而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可以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

传统的“课本--教师--黑板”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入后被打破了, 以丰富的、生动有趣的、立体的方式呈现了教学信息。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 多方位展示了几何模型, 进行图象的平移、旋转、伸缩等变换,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例如《认识角》的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进行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了初步印象之后, 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实物演示, 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角, 并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通过课件上闪烁着的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使学生马上领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接着在进行演示教学, 通过动态显示, 让学生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 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那些看似静止的死物动了起来, 化静为动, 使学生正确、清晰的获得了概念,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进而使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有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很好的实施了素质教育。

三、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

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强大的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反馈信息, 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在传统的中, 学生学习范围仅局限于教材中年、月、日的关系, 以及平、闰年的判断和大月、小月、二月的划分等等。虽然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知识, 但是教学目标十分单一, 无趣味性, 枯燥的概念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教学后, 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 学生通过网络等平台收集并初步整理信息。上课时, 大量的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 学生争相发布自己的成果,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处理收集到信息, 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活力。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上述的知识, 更让学生知道了二月的由来, 闰年的产生等。

四、信息技术可以调整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学生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 最好的老师是兴趣,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 只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时间一长, 学生很容易疲倦, 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此时, 如果教师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就会创设新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能够让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当学生有了新的学习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使他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4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情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活动开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情境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他们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为后面的活动打下好的基础,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師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甚至是动画情境,吸引学生投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如设计《我们认识的数》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笔者精心设计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故事情境。

情景一:把小朋友分成两个队,课前给学生准备34种卡通头饰,比如奥特曼、喜羊羊、米老鼠等,学生自主选择但队内统一。两队进入游乐园做游戏,可是在进去之前需要进行一场比赛。如果答对了,才能有资格进入游乐园做游戏。比如比赛的内容为猜数游戏,老师拿一张数字卡片,背面对着学生,师说“这个数比35小一些”,生猜,师适当提示,直到猜对为止。反复进行几次。

情景二:游乐园的园长为了考考小朋友们,让小朋友们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哪队先来呢?

情景三:来到游乐园——美丽的校园,你想数一数哪些物体的个数呢?

这些场景的设计,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贯穿整个课堂,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二、引导实践,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综合与应用活动”领域中,很多内容是实践型的。如《量一量》、《测定方向》等。在这些课中,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践也是重要的应用技能。因此要加强实践的指导,在实践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独立操作,又需要合作交流.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设计《量一量》时,笔者边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边引导孩子思考。片段设计如下:

1.让学生量一张长方形纸的上面一条边和下面一条边,再让学生量长方形纸的左面一条边和右面一条边,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量正方形纸的四条边,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把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4.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请大家自己动手折一折,折好后四人小组(组员注意合理搭配)交流,比一比折痕的长度。

在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三、紧扣生活,激励学生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最终实现“有价值的”和“必需的”数学以及“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中在的实践和综合应用的许多内容都源于生活实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应用数学。如《画出美丽的图案》、《算出它们的普及率》等。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笔者在设计《算出它们的普及率》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片段:

1.分工设计本组拥有计算机、汽车家庭登记表以及本组拥有计算机、汽车户数登记表。

2.各小组在原有的小组拥有计算机、汽车户数统计表的基础上改制全班拥有计算机、汽车户数统计表。

3.让学生分别计算本班拥有计算机和汽车的家庭户数占全班总户数的百分率。

4.计算机的普及率和汽车的普及率哪一个高?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更加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我们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勇于冲破封闭的视野,在实践中努力去摸索,去探求,有效地设计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内容,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5篇

谭银霞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练习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堂练习内容应试化,课堂练习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或考试题型所传递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练习还比较少;课堂练习的形式单一,封闭型题目较多,开放型、探索型题目很少涉及;题目设计梯度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练习缺乏“备学生”,课堂练习设计时忽视了学生的差异这一实际的必要环节,对练习没有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上所有的练习所有的学生都要做,形成了后进生跟不上,好学生吃不饱的状况;教师在讲解练习题时忽略因材施教,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做题方法的训练,讲解缺乏针对性;反馈题型设计不恰当,使学生陷入新的困境,没有突出错误点。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性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一个有目的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有效的学生是有效学习的核心和实质。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四、研究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课堂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4、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5、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五、研究对象:六(2)班全体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有关分层递进练习设计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

2、行动研究法:

①测验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程度。

②分析法:提示练习内容和操作方法的联系。

③谈话法:了解学生对练习层次的自主参与和选择练习的现状

3、经验总结法:对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发展练习设计进行总结,撰写报告。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调查分析

2、研究阶段:上研究课,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去得相关资料,探讨反思。

3、整理收集各种资料,全面反思、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八、预设的研究结果

1、通过研究从各个环节摸索练习的有效方法,从精心设计练习,改革批改作业的方法,对学生作业有效性评价策略上入手,并做好反思和总结。

2、通过研究发现练习环节中的基本规律,为后进生转化找到一种合适的途径。

3、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6篇

顺昌县埔上中心小学肖金凤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与成绩。欣喜之余,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课改之路,不难发现,在热闹、放任与浮躁的背后,也折射出课堂教学的一些缺憾。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谈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天气特别炎热,师徒4人口渴难耐,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人1/4。”八戒一听不高兴了,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1/8也得给我1/6吧。”悟空乐了,赶紧切了1/8给八戒。八戒一看,怎么比1/4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中。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可忽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做到有效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应具有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问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入新课时出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师:小朋友们从图上看见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条流淌的小河。

生2:我看到了河上还有一座小桥。

生3:我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

…………

几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说看到了兔子。教师急了问:“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兔子吗?”当教师终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兔子上,希望导入乘法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教师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图上有六只兔子的?”有的说是一个一个数的,问了好几个学生都是一样,有的干脆说一眼就看出来的,不用数。于是老师又急了,问道:“有没有是两个两个数的?”…………

显然这位教师的提问目的不明确,问了些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不易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反而容易使学生出现非教学活动的倾向。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可以重新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谁能一眼就看出图上有几只兔子?

(2)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出来的?

这样的提问既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

2、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前面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使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呢?有什么办法使它们的的分数单位变得相同吗?”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提问处于“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极富有启发性。

此外课堂提问还应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只有有意义的提问才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有效环节和决定途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注重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提高。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练习

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从质和量两方面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使之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生活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可进行如下练习。

A、说明下式相等的理由1/3=2/6=5/15=6/18=8/24=13/39

B、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8/40=()/203/4=()/2032/80=()/203/10=()/20 通过让学生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和不改变大小的填空,在极具针对性的练习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画龙点睛的语言点拨、对话交流、资料链接、情境再现等给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空间

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外,更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克服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7篇

【摘 要】问题的设计与提问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要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问题设计有效,即提问要有启发性、发散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注重提问的策略,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问、利用问题矛盾提问、创设良好情景提问、抓住问题核心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问题设计 提问策略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她还指出:“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然而近几年来,我在数学课堂听课中发现,我们教师的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起不到提问的效果,主要表现为:设计的提问没有启发性,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至于学生缺少了学习的内动力;设计的提问没有发散性,不能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以至于学生加剧了思维的单一性;设计的提问没有开放性,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氛围,以至于学生缺少了探究的空间;设计的提问没有趣味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纵观以上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数学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学生没有学到什么,还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与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相差甚远。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的我,该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设计提问并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问题,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下面,我来阐述近几年的实践探索:

二、我的实践

我认为,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从教师的提问中产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足够的探索空间,并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

(一)设计提问的有效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数学课堂提问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我非常重视提问的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设计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是数学课堂提问的灵魂,如果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课堂中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总复习》一课,拓展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出示一个魔方,请问同学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魔方的表面积有何变化?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没有变化;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增加了;还有的学生认为魔方的表面积减少了;有的同学还在沉思中。我在肯定各位同学的发言后,精心设计了以下带有启发性问题:

(1)拿掉魔方的哪一块,它的表面积没有变化?

(2)拿掉魔方的哪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会增加了几个面?

(3)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它的表面积会减少吗?

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和提问,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即:拿掉魔方8个顶点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没有变化;拿掉魔方12条棱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2个面;拿掉魔方6个面上的这一块,它的表面积增加了4个面;通过观察,问题3最终也顺利解决,拿掉魔方的任意一块,它的表面积不可能会减少。

以上案例告诉我,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步步推进,更要引导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设计的提问要有发散性。发散型思维属于创造思维,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复习》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1)在平行四边形中,能作一条直线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

学生1:只要画出它的一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即可。

学生2:也可以过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中点作直线。

学生3:只要过对角线的交点任意画一条直线都可以。

(2)对于长方形、菱形、正方形,是否也有类似的画法?为什么?

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这些图形是一个共同点特点: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3)你能否用两条直线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割成四个部分,使含有一对顶角的两个部分面积相等?

(4)对于问题3,满足条件的直线有多少组?从中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高涨,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成功与失败中享受学数学的乐趣,也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设计的提问要有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指思路较为广阔、深刻,答案不是唯

一、封闭的提问。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精心设计一两个开放性提问,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都大有裨益。

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一课时,设计了这么一个情景:岳阳街道乐都路有一块土地准备拍卖,请有意者于2009年7月10日到岳阳街道办事处第一会议室参加竞拍!

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拍卖这块土地,你最关心的是这块土地的哪些信息?通过我这么一提问,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回答涉及到好多方面:大小(面积)、形状、价格等,但最关心的是价格。

看到学生兴趣盎然,我及时追问:你们最关心的是价格,要知道这块土地是多少价格,我们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由此引出了土地的大小(面积)和形状展开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体系。

从以上案例中可知,由于我在解决数学问题处精心设计了一两个开放性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氛围。

4.设计的提问要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指把数学问题镶嵌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用科学、艺术、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小学数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在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

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先到达终点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我的提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车轮是圆形的这辆车最先到达终点。以上案例告诉我,在教学中,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不仅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而且也能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二)提问策略的有效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适时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我们教师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问、应利用问题矛盾提问、应创设良好情景提问、应抓住问题核心提问。

1.选择适当时机提问。实践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定数,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课堂提问如果问得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颜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若能在恰当的时机提恰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思维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当学生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时,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要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必须要有什么特点?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那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了吗?

(5)老师不明白,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底×高”,“底×高”有表示什么呢?为什么又要“除以2”?

由于我这样一系列的适时提问,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问题矛盾提问。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矛盾作为设计提问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一课时,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简便算法,我出示了“125×24=”这一题,要求学生观察数据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当学生完成后,我提问到:谁来说说“125×24=”这道题目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其中有位学生回答道:因为题目中有一个因数是“125”,所以只要用拆数法把另一个因数“24”拆成“8×3”的积,再通过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反馈,全班同学都同意这位学生的观点。顺着该生的回答,我又提出:那么是不是只要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125”,就可以把另一个因数拆成“8×几”的形式进行简便运算呢?通过我这样一问,学生间的意见开始不同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一定是如此;有的学生则对这样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就在学生对结论举棋不定时,我将“24”这个数中的两个数字调换了一下位置,得到了“125×42=”这道题。我连忙问道:现在这道题,能否用刚才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通过我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的高潮,不仅使学生能清楚明白的掌握知识,而且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设良好情境提问。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抓住数学重点,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起到诱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发思考的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创设“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而情境创设方法多种多样,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是一能激发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二要紧扣数学内容,突出数学本质;三要节省时间,讲究教学效率。另外,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需建立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上。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开放思维,大胆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我先出示一幅汽车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各种几何图形,通过比较分类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后,进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当学生怎么画都画不圆的困惑情境下,我提出了“为什么画出的圆不标准?”“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圆呢?”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工具(有圆规、线、直尺等)创造性地去圆,学生在画中慢慢体验到画圆的要领,再通过交流各自的感悟得出圆一些特征。以上徒手画圆的活动情境创设虽然简单,但通过我的提问,不仅起到了启思激兴的作用,同时又紧扣数学主题,省时高效。

4.抓住问题核心提问。在教学中,我认为抓住知识的核心提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认知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面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课中,是教学生运用短除法对一个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练习,理解分解的过程、步骤、方法,然后集体反馈。在反馈时,我问道:在分解质因数时,用一个数去除时,应该用什么数去除?为什么?其中学生回答:必须用一个质数去除,否则到最后就不是几个质因数连成的形式了。我又追问:那又必须除到什么时候为止?生答:除到质数为止。这时我就做了一次课堂小结:你说得真清楚,这两点正是用短除法进行分解质因数的关键所在。

在这节课中,我正是抓住了分解质因数容易错误的地方,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通过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讲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又及时小结,这时的学生已经能够知道分解质因数的整个步骤,并掌握了其方法。在课堂中,通过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三、收获与反思

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不仅增强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做任何事的劲头也更足了,而且在正确把握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应的提高,更可喜的是,班级中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的几位学生已在课堂中能看到他们高举的小手,脸上不时显露出自信的微笑,家长也感到非常高兴。

2.加强课堂有效提问,改变了学生以往遇到问题的恐惧心理,他们不再对课堂提出的问题有害怕心理,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寻求最佳的答案,采用多种途径去辨析答案的真伪;同时也能积极从文本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能积极地提出一些有实效性的问题。

3.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促进了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强化了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数学学科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优劣互补,在游戏、讨论、自我陈述、展示和生活情境陶冶等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信心和勇气。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8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好教学情境,这是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笔者对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教学,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吧。那个命运悲惨的灰姑娘,长期遭受继母和姐姐们的虐待,后来由于善待小动物而且孝感动天,得到了仙女的帮助,终于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成为了美丽的公主。现在,老师要把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运用到我们的数学课上。请同学们关注黑板,这里有6个凄惨的灰姑娘,她们也非常地想变成美丽的公主。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她们实现这个愿望吗?

(2)师:如果我们把灰姑娘身上的数学问题解决了,那么她就能变成美丽的公主。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助这些灰姑娘呢?

(3)笔者在大屏幕上出示连加和连减算式:3+1+6、2+4+2、8-2-5、9-1-7,要求学生说出得数,并从中选择一条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题,说出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说出“从左到右”(笔者板书:从左到右),学生一边说,笔者一边将灰姑娘换成美丽公主。

这一教学情境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以“灰姑娘变成美丽公主”这个学生们熟悉的故事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而且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对“1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复习,而这些计算方法正是与“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切入口。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和“恐惧症”,从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笔者在对平均数应用题教学之前,在班上先组织了一次男女口算对抗赛,共选了男、女共9个代表,成绩分别如下:男队黄一凡97分,季俊88分,成智86分,张怀远77分,肖斌71分;女队周赛男89分,谢晨莎93分,陈学敏85分,王茜79分。两个队成绩好的是哪个?我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同学说:“因为黄一凡得了97分,所以男队的成绩好。”“但肖斌只有71分”,立即有人提出反对。也有同学坚持说:“男队总分高,因此男队的成绩好。”而反对者则说:“总分高是因为男队参赛的人数多……”同学们各抒己见。此时学生们对“平均数”有了亲身体验,“平均数”这个概念在脑子中已初步形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数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事物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增强了学习动力,学习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又如,对“加减法速算”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导入的:首先用大屏幕显示3箱梨子,其中2箱每箱是50个,还有1箱是38个。要求学生从3个箱子中取出98个梨子,思考用哪种方法“取”。学生甲:先拿50个,然后拿38个,最后再从50个的1箱中拿出10个,这样98个梨就取出了。学生乙:先取出2箱100个梨,然后拿出2个放回38个的那个箱子,这样98个梨很快取出了。教师:这两种取梨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用电脑演示不同的取苹果的过程,在直观的画面面前,学生们真切而又深刻地感受到了先取2箱100个,再放还2个的方法最简便快捷。对笔者上述所设计的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而且这种开放性的情境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智力挑战,因此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思维也非常地活跃。学生们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多种角度、多种方位地进行思考,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一个利用鲜活生活原型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促进了学生对加减法速算的主动探究学习。

三、转变学习方式,参与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笔者先要求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进行回忆,学生们说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进行的,那么,对于计算三角形面积,我们是否可以也变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呢?接着笔者出示课前准备的3种类型的三角形,其中每种类型是2个,而这2个是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上讲台来拼一拼。通过亲手拼摆实践,学生惊喜地发现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他们从中初步感知到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关系。笔者再要求学生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测量出来,最终自己思考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底×高÷2。这一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他们体验计算三角形面积推导的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凸显了出来。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第9篇

(一)背景及研究意义: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艺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进行新知建模的过程,而轻视了课堂练习的优化设计、有效训练及有效评价。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拿来主义,要不就是将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最多也就是只针对部分内容进行设计。精力投入可谓微乎其微,收效自然可想而知。实际上,课堂练习起着巩固、提升、强化、发展、反馈等对提高课堂效益来说至关重要的作用。巧练、善练可以出质量,提效益,盲目多练则可能加重学生负担,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恶果。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随便翻翻我校订阅的几本教育教学期刊,几乎每本期刊都有对有效课堂练习的相关论述,再上网一查本课题的相关资料,更发现类似的研究很多,有的还很深入。这说明了国内外的同行们是越来越关注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问题,不过也几乎浇灭了我们再研究它的热情,可仔细一想:哪个好课题会没人研究?越多人研究不更证明它有研究价值吗?只要我们结合实际,重视研究的过程,相信本课题还是有很高的现实研究意义的。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有以下共性:

1、关注转变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观念。新课标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2、提倡对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新课程强调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时间,必然会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从而减少课堂训练的数量与份量,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性、梯度性的练习,对能否实施有效堂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重视练习设计,确立效益意识。

3、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的生活实践及个性确实存在差异,所以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的需要和已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产生主动的学习活动,直接影响儿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2、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理论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学生复制知识,并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具有主动发现、思考、探究、质疑的需要与可能。3、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性概括为“三有理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理论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并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合理的决策。

三、研究的目标:

1、深入挖掘新课程下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增强教师的预设意识,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练习意图的领悟能力和整合、优化课本资源,并设计出有效练习内容的能力,为实施有效课堂训练提供可靠的保障。2、积极探索新课程下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练习形式和合理优化的课堂练习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堂练过程中确有所获,发展思维、培养习惯,提升数学素养,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3、着力完善实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手段,打造一批讲究课堂操控艺术的骨干教师。

四、研究内容:

1、新课程下小学教学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与方法。2、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的形式与内容。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训练环节的结构与实施过程。4、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练习的评价系统。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制定好研究的目标与实施方案。2、调查法:调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取相关信息,制定策略。3、案例分析法:边实践、边探索;边归纳、边完善,总结提取有效课堂训练的方式、方法。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论文。

六、研究对象:

一至六年级

七、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筹集足够的经费,专款专用。2、时间保障:学校定期安排实验教师进行研究活动,每周通报一次研究情况,每月一次小结,每学期一次总结。撰写相关论文,并对研究人员进行考核、奖励。3、措施保障:学校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并为研究者提供材料、设备。

八、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

1、阅读文献,情况调查,确立课题。2、确立研究方案。3、开题论证。4、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问卷。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

1、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研究。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设计有效课堂练习内容与实施、评价的组织形式。4、实施的调查报告,撰写教学论文、案例,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

1、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实施与评价模式展示。2、经验总结。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结题。(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

整理課题资料,写好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上一篇:师恩难忘小学生优秀作文550字下一篇:土壤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