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2024-09-01

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精选7篇)

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第1篇

播撒爱的有心人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裴菊兰先进事迹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1993年11月,至今中心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中心以优质的教学与服务,不仅解决了本市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而且解决了临近县市残疾儿童无法入学的困难。成绩的取得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渗透着特教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裴菊兰就是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教师,十年的特教生涯,在与孩子们无言的相处中,她以自己博大的爱心抚慰着每一个残疾儿童受伤的心灵,用生命弹拨着无声世界的五彩乐章。为了教残疾儿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交流,学会立足社会,她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见证着特殊教育的起步、发展、变化,分享着特殊教育这块园地的春华秋实,播种希望,收获成熟。说起她,中心的领导与同事们如数家珍。

一、艰苦创业,无怨无悔

十年前,特殊教育中心的成立,填补了敦煌市特殊教育历史的空白,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难而上。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配班老师的协助下,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没有教材自己编写;没有教具自己画,自己做;没有办公室,把教室办公室“合二为一”;为尽快熟悉教材,她白天上课,晚上学习、备课。利用假期外出学习,学习听力,语训的方法,学习聋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业余时间从电视、录像、杂志、书籍上学习聋语,搜集特教信息,了解特教改革的新动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尽职尽责使聋生的听、说、读、写、画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前来参观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评价:中心的设施是一流的,教学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中心很放心。1994,1996年两次为我市赢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的光荣称号。2002年获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自己被评为酒泉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她所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方法----课文剧》获全省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二、爱生如子,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在特殊教育中心有16名聋哑孩子,他们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4岁,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都比较困难,其个性、能力各有差异,许多孩子性格古怪,脾气暴躁,不愿意与人交往,卫生习惯较差,目光呆滞,时常发出骇人的怪叫,对教师大吵大闹,拳打脚踢,撕教师的衣服,抓教师的脸,面对这些她和同事们没有退缩。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突出一个“爱”字;抓住一个“导”字;坚持一个“恒”字。耐心地地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 2 动,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呀呀之语,全面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自爱,帮助他树立自信,告诉孩子们残疾并不可怕,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博大的爱心,象慈母般地关心、照顾他们,扣子掉了,缝一缝;衣服脏了,洗一洗;头发乱了,梳一梳。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特别的关爱给予这些特别的孩子,用教师们真挚的爱,修复了孩子们一个个损伤的心灵。

五岁的聋童张强来中心一周多了,哭闹不止,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她就耐心地和他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用游戏的方式教他发音,学说话,经过短短3个月时间,张强不但变得开朗、大方了,还学会了许多日常用语。

不会说话的弱智学生邓凯洋,刚进中心时,面黄肌瘦,走路踉踉跄跄。下楼都要人扶着,还常常大小便失禁,她并没有嫌弃这个孩子,与配班的教师一起分析、协商帮助孩子的方法,她与同事们从体能康复入手,想尽办法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厌其烦地带孩子练习踏步、跑步等动作,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规律,及时提醒孩子大小便,孩子不小心弄在了裤子上,她不嫌脏,不嫌臭,为孩子洗干净,经过半年的辛勤培养,邓凯洋身心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面色红润,能大步流星地上下楼 3 梯,大便小失禁的现象明显减少。原来目光呆滞的他,现在变得开朗活泼了。

从小失去父母的聋哑儿杨海亮,家住安西县。父亲精神失常,由亲戚接送,常常误了接的时间,裴老师经常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给他洗澡、洗衣服、做好吃的。杨海亮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时,裴老师用自己的给杨海亮交学费,并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度过难关。还把情况如实地向中心的领导做了汇报,特殊教育中心的领导了解情况后,减免了该生的部分费用。杨海亮在裴老师与中心领导的关心下,读完了小、中学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张掖聋校继续学习。他常来信问侯老师,深情的称裴老师为“妈妈”。

她在聋儿身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家长们也深受感动,聋儿邓凯洋的妈妈含着眼泪说:“你们老师,照顾孩子比我还要好,我们把孩子搁这儿放心!”

十年来,她认真研究每一个聋儿的身心特点,重视个别教育,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用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真诚的爱心,润育着每一个聋哑儿童,是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的补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昔日,顽皮淘气的聋儿赵源生,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听力、语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今,他在南街小学三年 4 级随班就读,凭借助听器能听懂老师讲课,能与普通孩子进行正常交往。去年毕业的8名聋生,都已经走向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食其力,服务社会。

回顾十年的经历,她与残疾儿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选择特殊教育,她无怨无悔,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坎坷,为了神圣的事业,它愿奉献自己的一切。立足当地,发展特殊教育

--------甘肃省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先进集体材料

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于1993年11月,中心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培养聋生人人残而不废,个个成为有用之才为目标。立足当地实际,坚持特教特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促进特殊教育的长足发展。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工作,市上对特殊教育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做到分级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市政府制定了《发展残疾人义务教育事业实施措施》,特教特办,特殊教育中心与市幼儿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由市幼儿园具体负责特殊教育中心的工作。地、市人事部门破例解决了特教中心教师聘任工作,并落实特教补助,市民政局、残联全面掌握了解全市残疾儿童状况的同时挨门逐户进行家访,千方百计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学。特殊教育中心隶属教育局管理,各学区负责抓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特教工作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聋哑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首先要成为跨世纪需要的人才。这是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政治上严要求、业务上勤指导、工作上压担子、思想上常鼓励、生活上多关心,选派思想过得硬,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从事特教工作,不轻易调换特教班教师的工作,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1、狠抓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

2、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位练兵”等办法,培训师资。派教师赴北京、兰州等地参观、学习,全面学习掌握特教理论、教学原则,学习有关声电学、语言知识和助听器的使用保养知识,学习聋校教学大纲、教材等,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读、说、写、算能力的训练,熟练地掌握运用手语,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学习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请省康复中心的专家为聋生配置耳膜,指导教学。

3、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为使教师尽快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殊教育中心在合理安排教师课务的同时,尽可能提供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进修,不断充实知识储备。

三、大胆探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1、更新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聋生素质的全面培养。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我们得到启示,要使聋哑学生残而不废,自立于社会,自食其力,不仅要教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使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练就过硬的劳动本领,养成爱劳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同伴等优良品质。

2、遵循《聋校教学大纲》,开齐课程,实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全国统一聋校课本,采用集体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语训等方式,以口语为主,以手语为辅的手段,通过现代化的语训设备、直观教具,表情、动作演示,对聋生进行训练、教学。使他们掌握发音方法,提高看口型、打手语及运用语言与人交流的能力,铁树开花、哑巴说话已不是天方夜谈,聋哑学生熟练的能写会算能力,使来中心参观的领导与各界人士感到十分惊喜。先后有35名聋哑学生在特殊教育中心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习,已有5人进入社会福利厂、编织店参加就业,1人进入小学随班就读,1人进入张掖聋校初中就读,4人回乡参加生产。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开阔聋生的视野。殊教育中心利用在幼儿园的便利条件,经常组织聋哑学生与正常儿童一起参加活动,例如:“春游”、“放风筝”、游览敦煌名胜古迹、参加运动会、“六一”文艺演出等,从97年至今组织聋哑学生与职业中学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节假日、星期天职教中心的学生与聋哑学生经常举办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利用助残日与小学的少先队员进行联欢,手拉手,心连心,献爱心使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使聋哑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与周围人对他们的关爱。2000年由地区残联牵线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与上海埔东新区爱心幼儿园结成了东西结合秭妹园,2001年特殊教育中心的三位教师赴上海学习,了解与掌握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可以与上海同行互通信息,共同交流,相互探讨,不断充实完善我们的办学思路,走出自己的路子,创出自己的特色。

4、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一技之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据聋哑学生的年龄及兴趣爱好,采取“专、兼、聘”的办法,对聋生进行绘画、编织、缝纫、烹饪、养殖、种植等技术培训。聘请敦煌研究院的画家给聋哑学生教描画;带爱好编织的聋生在“红红编织店”学电脑编织;采取边学习边实际的办法让喜欢烹饪的聋哑学生在幼儿园食堂学习拉面、做面点、炒家常菜等。从立足农村出发,请有经验的养殖、种植能手教聋生学习科学的喂养、种植技术,组织聋哑学生定期与农户联系参加实地见习,使他们真正掌握实用技术,回乡以后真正成为“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五、争取家长的配合,实现家园共育。对家长来说孩子就是希望,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活泼地成长。残疾孩子因为缺陷,家长更是关怀备至,什么事情也舍不得让他们去做,家长包办的较多,因此,造成许多残疾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懒惰等不良习惯,为此,我们利用家访、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交谈、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让聋生学会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养成自理的习惯。在学习文化知识与劳动技能等方面我们同样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相互了解聋哑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聋生的不良习惯。

六、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特殊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中心的领导多次上酒泉、赴兰州、跑北京向有关部门争取办学经费,并利用“助残日”等机会组 织观摩教学,请市上有关部门的领导检查指导特教工作,同时组织聋哑学生排练节目,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义演,争取有经济实力的单位资助,请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系、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多方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2002年8月启动了特殊教育中心综合楼修建,2003年9月聋哑学生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学习、生活。特殊教育的领导与教师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与汗水,打开了工作局面,为聋哑学生营造、创设了一个宽舒、舒适的学习环境,优质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1994、1996两年为我市赢得了“特殊教育先进市”的荣誉。

二○○二年十一月四日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情况:

2002年8月动工兴建特殊教育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42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05万元,2002年12月工程竣工,2003年1月投入使用,教学楼主体工程为四层,砖混结构,设计合理,采光充足,宽敞明亮,内设语训室、活动室、劳技室、电脑室、宿舍等。是酒泉市唯一的一所正规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在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4,1996年两次为我市赢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称号。2002年获甘肃省“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称号。窦秀玲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教师裴菊兰被评为酒泉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她所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方法----课文剧》获全省特殊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

特殊教育中心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办学宗旨。现在中心就读的学生有15名,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5岁,教材使用全国统用聋哑教材,采取集体授课,分组教学,个别语训的方式,以口语为主,借助手语、体态语、演示等进行教学。特殊教育中心以优质的教学与服务,不仅解决了本市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而且解决了临近县市(安西、肃北、青海石油管理局、平凉)残疾儿童无法入学的困难。

特殊教育中心现有的教学设备有:语言训练器一台,感应线圈、助听系统一套,声场测听仪一台,电脑三台,中国手语计算机合成系统一套,智力评定量表一套,所有设备运行正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 的发展,现有的设备还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情况

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拨10万元。

2002年省财政厅10万元,省教委4万元,酒泉市联5000元。特教津贴15%落实,由市财政随教师工资按月发放。2003年国家教委下拨20万元。

来自社会的捐赠:敦煌研究院2万元,省教干部5000元

2004年日本友人大洞龙明先生捐赠海尔电视机23台,CVD23台及配套的幼儿动画片、卡通片等,价值8万元。

2003年省聋儿康复中心先后捐赠耳背式助听器3部,价值3000元。2004年市残联为聋哑学生捐赠学习用品、衣物等350件,价值5000元。

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走出去”参加培训。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之前,就派教师到甘肃省聋儿康复中心参加培训,学习了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方法,以及如何给聋儿配戴助听器等。

93年12月送教师到北京第一聋校随班听课、见习一个月,学习掌握聋校基础教育的模式、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电教设备的操作方法。

95年派教师参加全省“聋儿语训评估及助听器修理”培训班。为聋生制作了耳模,并配戴了助听器,工作受到了省评估组的一致好评。

99年参加了在张掖地区举办的“北京聋校专家讲习班”学习了解了 国内,特别是发达地区聋教育改革的先进信息。

2001年赴上海参加了“全国个别化训练方案”研讨会,接受许多国内外先进的特教新理念。

2002年参加了由香港爱德基金会在兰州举办的培训班,听取了新西兰特教专家互动式教学模式讲座。

另外,我们还从电视、网络、录相、电话、电传、报刊、杂志、书籍等方面获取信息,收集资料,扩大交流的范围,让教师及时地了解掌握特殊教育的新信息,新动向,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增强职业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第2篇

2009年,生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体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对接红谷滩,融入大昌北,依托工业园,打造特色镇”的发展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牢牢抓住“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重大机遇,按照县提出的“抓项目,促发展,增后劲”的要求,全镇取得了“三农”工作捷报频传、财政收入突破千万、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双带”致富工程扎实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进展有序、人口与计生工作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三农”工作捷报频传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生米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主要农作物是藠头、花生和水稻,镇党委、政府紧紧依托三种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打造“一村一品”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大丰收和农民收入大提高。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财政收入完成1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2%,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比上年增长9.4%。

(1)在做大做强藠头产业方面:完成了4000吨精制藠头生产项目,促进了现有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产品升级,完善了绿色食品原料(藠头)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出现了藠头产销两旺的好局面,价格大幅上升,仅此一项,全镇净增6000万余元,农业人均纯收入增收1000元以上。

(2)在花生生产方面:通过引进良种,提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尤其是价格的上涨,全镇种植花生2万亩,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总产量达600万公斤,总产量和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3)在水稻生产方面:为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党委、政府

高度重视农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先后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走村串户送政策,宣讲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送技术,指导科技种田,推广农产品优良品种,早稻播种面积24211.43亩,一晚播种面积2280.58亩,二晚播种面积2.4万亩,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2、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搞好了农业服务工作。农业服务中心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搞好服务。水管站在防汛、抗旱等工作上,积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提供各类信息,实施机电泵闸的检修,抓好了水利工程质量;农技站加强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监管,为农民提供了播种、施肥、打药的技术服务,尤其是每月至少一次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用药指导,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兽医站加强了对家禽、家畜的防疫工作;藠头协会畅通了藠头购销渠道,提供了藠头产、供、销信息,为藠价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2)推动了全民创业。我镇坚持壮大老企业,扶助新企业的指导方针,对辖区内的所有藠头加工业实行贴息贷款扶助,并投入一定资金帮助治污排污,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全镇范围内的砖瓦厂、造船厂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定期督查。对所有家禽、家畜养殖业,政府投入3万元购买疫苗,并组织兽医人员逐村挨户注射。对新办企业政府发放小额信用贷款,扶助其尽快上马。一年来,全镇共新增企业125户,民营企业总数达到2496个,总产值达到3.3亿元,实现利税2300万元。

(3)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我镇各村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分别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除全镇各村均种植藠头花生以外,胜利、曾港等村利用河道外洲,发展养鸭业,共有养鸭专业户6个,养殖禽鸭20万余只;南路、铁路、朱岗凭借潼溪水库、铁路水库、黄泥塘水库的优势,大力发展养鱼业;生米村依托集镇所在地的交通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了三个占地10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效益最为可观的是,南

路、郡塘、东城、长岗、朱岗等村的10个养猪专业户,饲养肉猪20000余头。

(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率先对东城、生米、南路、郡塘共6个新农村村点进行了垃圾处理示范建设,聘请了保洁员,购买了垃圾车、垃圾桶、铁锹等设施,建造了垃圾池和垃圾填埋点,今年下半年,我镇还根据县里统一部署,对全镇其余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和集镇街道进行了第一批垃圾处理试点,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洁及垃圾处理队伍,全镇共有卫生保洁员50人,建造垃圾池80余个,垃圾屋8个,购臵了垃圾桶1000余只,垃圾清运车36辆,添臵和建设了环境保洁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新建了一座垃圾压缩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以及垃圾焚烧炉,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洁、干净,确保了垃圾处理全程控制,长效治理。

(三)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1、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的位臵上来抓,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1)今年投入资金35余万元,对全镇11条长达11.7公里的通水库公路进行了维修,确保防汛器材畅通无阻;

(2)配套资金3万元,配合县水利局搞好了黄泥塘水库倒吸虹管工程施工;(3)投资6万元对南星站拦污栅进行了配套和对周家闸通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对南星电排站的机组进行了检修;

(4)配套资金30万元,对5座小

(二)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和维修,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灾、防灾能力;

(5)镇政府财政出资10万元,对全镇范围内各类渠道尤其是七里圳和西干渠道进行了清淤;

(6)借助新农村建设,根据村庄规模大小,镇政府分别下拨了1-3万元不等的资金,共计20万元,用于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建设。

2、集镇功能不断完善。为策应宝葫芦农庄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米的对外形象,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洁化等功能配套建设。美化:拆除了有碍镇容镇貌营业所办公楼、居民破旧房,并在原址上进行了新建;对沿街餐馆进行了改造、装修,规范了摊点摆放、清理了乱搭乱挂物;沿璜北公路向西延伸加宽并硬化了1公里路面。亮化:对集镇原有毁坏的路灯进行了更新,新增璜北公路路灯20余盏。绿化:街道两旁补植树木1100余棵,8-9公桩处新增绿化面积1000余平方米。洁化:投入资金20余万元,添臵了垃圾清运车、户户发放了垃圾桶、增建了垃圾池等设备,环卫工人实行了全天候保洁。

3、水电路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启动了曾港村集中供水工程,将有效解决该村近1000人饮水困难问题。已规划新建一个大型水厂,逐步解决全镇人民的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问题,目前正处建设阶段。电:加大了农网改造力度,投资260多万元,改善了生米线、璜北线、安丰线10KV 线路17.5㏎;投资230万元,更换东城主变2台,同时确保了宝葫芦农庄专线如期送电;在迎峰度夏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多增供变台区5台,解决了生米、相里、青岚等村电压低和用电紧张问题。路:由于铁路西外环枢纽建设,辖区内的文青、铁路、青岚等村许多公路严重损坏,通过反复协调,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化村级公路10余公里。

4、绿色生态建设大见成效。去冬今春全镇共实施造林面积4000余亩,造林株数20万余棵,并被县政府授予“一大四小”工程建设通道绿化先进单位,扎实做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质量排查以及森林防火等工作,有力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目前,我镇正全力以赴对昌樟高速公路两旁30米以内进行造林绿化,通过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高标准完成了6.8公里“森林城乡、花园南昌”样板工程绿化建设,获得了省、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财政收入突破千万

由于生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镇党委、政府从打造“农产品特色大镇,商贸物流重镇,生态旅游强镇”的战略目标出发,不仅立足本地资源,实施藠头、花生品牌战略,而且进一步活跃了农村及集镇商贸物流市场,更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引进了占地1600亩,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南昌宝葫芦农庄项目,经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宝葫芦农庄生态旅游主题公园基本建成并投入营业,生米镇的名气、人气和财气从此发生了质变,南昌宝葫芦农庄的落户和开业,意味着我镇生态旅游强镇的目标正在实现。该项目的实施已成为我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仅2009宝葫芦农庄就纳税1000万元,2003年全镇财政总收入不足400万元,到今年已增加到1300余万元。随着第二期工程的实施完成,各种娱乐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游客数量与日俱增,财政收入将会源源不断;正处钻井阶段的南昌温泉城(总占地8平方公里,其中生米辖区内约6平方公里),建成后又将成为生米休闲旅游度假的又一张名片,并将成为生米财政收入的又一新的增长点;随着南昌货运站的建成,商贸物流业的做大做强,生米财政收入过亿元的目标将为期不远。

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09,我镇新农村建设村点共8个,其中,青岚老屋自然村是全县重点示范村之一。各村点紧紧围绕“三化(划)三改一习惯”和“三绿一处理”的工作重点,硬化主干道14.07公里,入户便道10.11公里,改水617户、改厕617户,改造率均达98%以上,拆除破旧房、厕所、猪牛栏530余间,整修房屋400余幢,挖下水道2万米,铺设人行道板约1100米,墙面粉刷6万多平方米,新挖门前塘6口,栽种树木8000多棵,大多数试点村还建了休闲广场,美化了环境,亮化了村庄,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了让广大农民“走平坦路、用卫生厕、喝干净水、住整洁房”的目标。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8个新农村建设村点,村村有信息服务站,家家安装了有线电视,户户使用手机、电话,人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四、“双带”致富工程扎实推进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大力实 施“双带”致富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一班 人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带头致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全镇 16 个村,村村有藠头加工厂,村村有藠头经纪人,所有这些都是村支部班子率先 创出的一条致富路,他们不断地为本村百姓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共安排 农民就业 1600 余人,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上的帮助,全镇 20 个农 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就有 16 个是“双带”致富典范,有不少农村困难户 参与其中,仅此一项,09 就带领了 200 余名农户脱贫致富。

五、小城镇规划建设进展有序 小城镇建设和社区化管理是地方党委、政府执政为民能力的重要体 现,是一个地方对外形象的重要标志,因此,城镇实行社区化管理和小 城镇规划建设历来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取得了较明显 的成效。一是我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已得到了市规划局的高度重视,制定了生米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严格 按程序审批建房,按规划建房,不得出现任何乱搭乱建现象;三是由于 生米东城互通立交工程的开工,进一步拉大了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框架,加快了对接红谷滩,融入大昌北的建设步伐,带动了今后房地产业的发 展,对生米未来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而正式启动 的南昌温泉城建设不仅成为生米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与南昌宝葫芦农 庄成为联结生米南北两极的两个巨轮,将生米经济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 道,从而带动生米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四是为确保集镇街道环境卫 生等工作长效管理,成立了由党群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城建、土管、街 道、交管等部门的党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集镇所在村支部 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建立健全街道长效管理机制,搞好集 镇日常卫生和街道管理,加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和 管理,全面实现社区化管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洁化工程,由于上述举措的采取,我镇全面实现了集镇管理社区化,城镇建设规划 6 化,城镇面貌大改观,居民素质大提高的良好局面。

六、人口与计生工作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 通过计划生育工作经常抓,抓经常,我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在找准切 入点,主攻薄弱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上入手,严格依法行政,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强化措施,在全镇干部群 众的共同努

力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全镇共落实 “四 术”986 例,其中:结扎 227 例,上环 707 例,人流 33 例,引产 19 例,征收社会抚养费 140 余万元,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13.99‰,自然增长率为 8.84‰。扎实做好了计划生育信息核查工作,加快了计划生育民主化管 理进程,加强了对“两非”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利益 导向机制,大力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第3篇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是为大寨地方经济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编写的。随着中国加入WTO, 改革的深入发展, 大寨旅游事业的日益兴旺发达, 大寨作为国家历史风景名村, 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大寨旅游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我校过去的旅游专业课程只设中文景点讲解, 学生毕业后在接待外国游客时只能说对不起, 严重影响了服务水准。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景点导游, 适应大寨地方经济发展, 我们编写了《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校本教材, 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面对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 加强对该教材的理论研究、编写工作及教学指导已经迫在眉睫了。

二、《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教材主要内容

该教材共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大寨展览馆、虎头山、大寨村以及大寨二村——井沟村的主要景区景点介绍, 目的是为导游提供景点外语导游范本;第二模块以实用为特点, 以实地景点为基础, 以导游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背景对话, 为导游提供英文规范性旅游接待范例;第三模块为全程景点实地导游词。三大模块精心设计, 对大寨著名景区景点全面讲解。教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经过系统的学习培训, 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面对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为今后可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着力于用恰当英语语言准确描述景点、实地对话, 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实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是我校自主编写的旅游英语专业的一本实用性较强的教材。

三、校本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及特点

1. 领导的重视、信任和支持是顺利开课的前提。

本课程的开设, 校领导明确要求认真地开课, 还亲自做课程开设动员, 鼓励教师大胆地尝试,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 为今后的工作提供资料和宝贵的经验。此外, 学校还成立了《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课程开发小组,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教学进程, 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

2. 关注学生的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

《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为主旨的教育, 专业能力成果是本课程的灵魂。课程必须面向学生, 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 以及课程任务和社会、市场的实时要求, 在课程、教材、教学与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 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不同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 注意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精选教学内容, 大胆创新, 教学内容既注重充分表达对景类的表述, 又贴近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通过校内对课程设计, 模拟实验以及校外教学实践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4. 紧密联系实际, 注重教学的灵活性。

《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从实际出发, 以培养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人才为目标, 反映本地历史文化, 同时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确保为当地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 我们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选择课程内容, 调整课程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 我们注意知识和技能二者有机结合, 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 使教学达到有效性与目标性两者完美结合, 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达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德育目标。

5. 坚持“实际、实用、实践”三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中学,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寨工贸园区, 距大寨旅游区不到5公里, 这对我们实践培训、为我们坚持“三大”原则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机会。

四、《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教学具体实施及教学评价

《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是我校导游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我校根据课程要求, 在导游英语专业高二年级按照每周每班四节课开设本课程, 并结合课程标准制定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和学分评定标准。

《导游英语口语———悠游大寨》课程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培养导游英语专业学生具有用英语讲解大寨各景点的专业素质展开的, 注重“知识与技能”,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们采用分层教学法, 将教材的内容分为必学、选学、应用与实践三大部分。开课前对学生进行摸底测验, 按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A级、B级和C级。A级侧重对话学习;B级选学景点阅读文章;C级添加景点导游词。实践会话也分A、B、C级。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 课后作业和考试层次化使三个层次学生都有一定成就感, 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评价主要为:小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将全班学生分为5人一组, 在划分组员时注意校内住宿、校外同区搭配, 男女生以及英语水平高低搭配, 每组发记录本及相关评价表, 由组长组织活动, 包括课堂讨论、交流、表演、朗诵、背诵、模拟实践、景点实践等。记录员记录讨论内容、语音流畅与否、是否有动作、感情发挥如何、表演等, 以及旅行社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评价。实践评价我们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 实践评价是重要标准, 我们更注重参考旅行社或相关从业人员的意见, 从而跳出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的评价局限。

五、小结

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第4篇

从一所普通的县职教中心,到获得众多荣誉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建平县职教中心通过立足当地、创造优势、打造职教名校,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加强学科建设,创造教学优势

结合区域特点打造特色专业学校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构建了以畜牧兽医为示范专业,以数控应用、汽车维修为骨干专业的专业群。

学校所在的辽宁省建平县是东北的畜牧业大县,对畜牧业饲养和防病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学校将畜牧兽医专业定为品牌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师资力量强,实训设施设备完善。学校还积极运作,于2009年实现该专业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办学,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得到明显提升。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则是学校根据建平县矿业资源丰富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而开设的骨干专业。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具备较大的规模和优势。该专业拥有机械加工厂、数控加工中心、数控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等大中型设备,可以满足数控、普车、电气、金属焊接等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

高标准建设实习、实训设施学校根据专业特点,高标准、配套建设了48个专业实习、实训室,完善了焊接、数控、汽修、机械加工4个实训车间,车间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拥有实训设备1680多套,设备总价值超过2300万元。先进的设施设备与所开设专业吻合,能够满足学校所有专业的实习、实训要求。

全新教学体制保证实践能力学校采用了“课堂就是车间,车间就是课堂”的全新教学模式,专业课全部在实习车间和实训室授课。建立了“一年级实习日,二年级实习周或实习月,三年级校内外顶岗实习”的长效实训机制,学生总实训时间达总学时的2/3以上,各专业实习、实训开出率均超过98%。学校还投资上千万建设了教学工厂,工厂对内即是实习实训的场所。在这里,课堂进车间、教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学校还结合学生实际和市场需求,研发了31册校本教材。教材降低了理论性、知识性内容的难度,增加了操作性、实践性的内容。这使学校教学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制度体系,创造管理优势

独特德育模式严格管理学生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以“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管理”为核心,以“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为主线,以“严抓、严管、严惩”为手段,以爱为根本的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化、阶梯式的德育模式。每一届学生都有相应的周过关、月过关、学期过关、学年过关、毕业过关等考核标准,学校严格按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评,确保学生质量。

学校坚持帮助学生规划人生、明确目标,让他们对美好未来充满期待;开展赏识教育,注重文化熏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坚持开展“进步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进步中找到发展的航标。

打造教师队伍树立良好教风学校以“管住心,凝成神,塑造魂”为教师队伍管理的宗旨。通过规划学校愿景,让教师对学校充满希望;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让教师有精神之魂;通过公开公正的用人体系,让教师能人尽其才;通过丰富的培训形式,让教师能不断提高。在教师的敏感和热点问题上,学校坚持做到政策透明、过程透明、结果透明;在待遇上,向一线教师倾斜,使教師可以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工作。经过坚持不懈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逐步将教师的制度化管理内化为精神文化管理,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团结进取、富有激情的教师团队,形成了“恪守师道,育德树人”的良好教风。

透明财务体系保障健康发展学校在财务管理上形成了公开透明的独特体系。在涉钱部门的人员任用上,学校坚持透明和公开竞争的原则,通过全体教师大会公开选举群众信任度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管理。涉钱部门的内部管理体制健全,每个部门都做到了现金与账目分开,采购与保管分开。同时,学校每个季度都对涉钱部门进行财务审计,每学期公示一次账目清单,让全体教师了解、参与、监督,并充分征求教师意见。这种公开透明的财务体系已经成为学校健康发展的一个优势。

编织就业网络,创造就业优势

在就业工作中,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内引外联”的多维就业网络建设理念。

“内引”创业“内引”就是看准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引领、扶持毕业生在家乡自主创业。学校根据当地畜牧业、农业和矿业迅速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校乡合作、校村合作、校户合作、校场合作、校矿合作”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学校各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的学生创业指导团队,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以就业指导教师为纽带、以覆盖全县为目的的联动创业链条,扶持、帮助优秀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几年来,学校创业指导团队通过网络、通讯、专题辅导等形式,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解答疑难问题数万个,提供创业信息一万多条。这些毕业生在学校创业链条的拉动下迅速掌握行业、企业的相关技术,许多已经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外联”输出“外联”就是看准发达地区企业需求,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输出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就业。学校通过广泛调研、积极运作,先后与天津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大连冶金轴承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又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成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辽宁唯一签约的人才培养基地。

在“内引外联”的理念指导下,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突出,就业率达到99.1%,对口就业率达到93.6%,就业稳定率达到92.9%。

助推区域经济繁荣,创造区域性培训优势

作为辽宁省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辽宁省普惠制培训基地、辽宁省劳动力扶贫转移培训基地、辽宁省退伍军人培训基地等,学校承接了大量短期培训工作。学校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全面发挥服务职能,不仅为区域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创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强校之路。

广泛开展培训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学校广泛开展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学校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积极培训城镇下岗工人、农村贫困劳动力和县内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学员学到了一技之长,有效改善了生活。学校近些年每年为建平县向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输送技能型人才800多人,解决了许多家庭的温饱问题。

创新培训方式打造培训口碑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了培训方式,使培训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群众,打造了良好的培训口碑。学校建立了四种培训方式:一是“上门培训”。在农村新建了16个培训点,自编教材,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免费上门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圈舍果园指导农民操作,服务农民。二是“订单培训”。以就业安置网络为基础,采取校企合作培训的方式,对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的订单培训。通过这种途径培训的电工、焊工、车工等全部实现了就业。三是“跟踪培训”。在就业学员集中的城市建立就业联系安置处,对培训后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学员免费进行第二技能培训,使之拥有更多的技能,更好地实现就业。四是“扶贫培训”。学校培训部的培训全部免费,同时对贫困户、低保户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吸引学员到校培训。培训部近三年培训涉农技术人员约6000人,其中300余人成为科技兴农技术骨干,600余人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400余人成为养殖大户。

建平县每年有数十万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其中大多数农民工缺少专业技术;每年有几千名文化水平低、行为习惯差、家庭贫困的弱势学生渴望成人成才;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平县职教中心正是看到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学校的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上,让弱势群体能通过职业教育提高素质、学习技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立足当地 发展特殊教育 第5篇

多渠道为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服务

黑龙江省密山市知一中学

一、总体思路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实行‘绿色证书’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等结合。”2003年9月20日闭幕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农村学校为农村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发展服务功能及育人功能都得到了拓展。

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我们认真地分析的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初中毕业升学的约有66%,其余的34%的学生毕业后依然会选择农村。而我镇是个人多地少的小镇,许多毕业生回乡之后因为没有任何技能而无所事事,为了使这部分学生带着一技之长毕业回乡,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建立一种升学与就业兼顾、普通教育中渗透绿证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思路,确立“三教”统筹,“基教”为先,实现人人可成才,人人能成才的多层次人才观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教育的功效,使我校毕业的学生,上高中的能榜上有名,毕业回乡的脚下有路,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二、具体目标

(一)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建立劳动基地,1

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三田一园”作为实践实习基地,努力做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二)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强和改革基础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到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就业奠定基础。

(三)积极推动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燎原计划”。进一步完善农科教结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科技、资源和资金的整体效益。利用学校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优势以及联系面广的特点,为农村培养人才、开发项目、推广技术、传播精神文明,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切实在当地起到示范作用。

(四)开展初中后职业技术培训工作。针对部分初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学校集中办班,短期培训,培养他们扎实的农村实用技术,为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服务。

三、渠道措施

(一)开展“绿色证书”教育。

我们考虑到我校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进一步拓展密山市教育局提出的 “绿色证书”教育之路。学校以职技课为主渠道,以“三田一园”为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农村实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六年级——九年级每周2节职技课。六年级学生主要学习蔬菜栽培技术,七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八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农作物栽培技术,九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白瓜的种植、牛羊的养殖、大豆的丰产、葡萄的越冬等农村实用技术。理论课后是实训课,教师把学生领出了教室,走进“三田一园”,在实验基地,学生亲眼目睹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实习实践,学到了多种实用技术,最后获得 “绿色证书”。近三年来,一共有400余名学生获得了“绿色证书”。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绿色证书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即使毕业回乡,也能靠学得的技术发家致富。

(二)、开展“4+X”教育。

“4+X”教育,就是在农村初中四年级开设4+X 课程,即在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四年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让所有毕业生都能参加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掌握必备的社会道德公约和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了解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

我校对于部分毕业生,在他们完成了四年的基础教育后,结合职技课上学到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技能专业培训,使他们更加扎实地掌握相应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白瓜增产技术、水稻科学种植、果树的修剪和嫁接、牛羊的养殖等。几年来,我们培养了200余名农业技术人才,他们如今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山里村的“白瓜大王”张可勇、嘉禾村的“水稻能手”崔永强、企林村的“果树大王”徐杰,在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下,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形成了特色经济,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组织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

遵照2005年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施意见》和密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的批示精神,我们对部分初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和已毕业的社会青年进行集中办班,短期培训,由教师讲授专业技术知识,开设课程有应用文写作、礼仪常识、蔬菜和果树栽培、电工理论,每年的6月15日—7月30日办班开课,学校不收取学生任何费用。

2009年,我校毕业生总数为136人,其中毕业返乡75人。对于这些毕业未升学人员,从校长到学年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做了大量工作,深入到一部分学生家中家访动员,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同时,我们采取了缓发毕业证的办法,对不参加技能培训的毕业生,延缓毕业证发放时间,以达到敦促其参加技能培训的目的。对于已毕业的社会青年,镇政府采取了多项激励措施,鼓励他们学习职业技术。一是采取了误工补工政策。即对参加技能培训的社会青年,因其在学习期间耽误了农活,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二是优先转移。即对于一些好的转移岗位,政府优先考虑这部分经过培训的人员,积极为他们创造外出工作的良机。三是实行贷款优惠政策。即对经过技能培训的人员,若其发展农副产业需要资金,政府将积极与有关方面沟通,帮助他们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通过以上措施,2009年,有71名应届毕业生和19名社会青年接受了短期技能培训。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已被市政府推荐到哈尔滨、大庆等地用人单位,或在本地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其中09届毕业生陈家兴、吴兆吉现在大庆市龙凤区阳光小区当保安,月薪1600元。张喜峰在大连做市场营销工作,月薪1800元。姜楠、刘莹莹分别在知一“溢香居”、“兴盛园”饭店当服务员,月薪800元。

(四)拓宽教育渠道,巩固扫盲成果。

知一镇在2001年完成了扫盲工作。为巩固扫盲成果,全面贯彻落实我省职业教育精神,以振兴知一镇经济为中心,我镇加大了“三农”服务力度。镇政府以我校为培训基地,建立农科教结合服务实体。利用“燎原之冬”、“科技之冬”,开设“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班”,由我校职技教师和各村有经验的致富带头人讲授,扎实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镇政府每年投入培训经费13000余元,用于购买培训资料和提供教学设备。全镇每年约有460余人接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白瓜实用增产技术、养貉专业技术、大豆丰产技术、葡萄的越冬技术等。通过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农业实用技术水平,带动了我镇经济的发展。

立足教育质量强化内涵发展 第6篇

——赵县职工子弟学校暑期快报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教育工作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稳中求进,二是内涵发展。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不做违背规律的事、不做政绩冲动的事,不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依此,我校确定2017年发展主题为: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育质量。上半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步入暑假,全体教职工抓住有利时期,认真总结、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一、主动服务大局,扎实开展创城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省级文明城通知》精神,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一是积极发起号召动员。向全校师生印发《关于积极投身创建文明城活动的倡议书》,充分发挥作为市级文明校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号召全校师生以主人翁精神,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言行的实践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弘扬文明的引领者。二是积极营造创城氛围。在校门两侧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利用学校网站、电子屏、橱窗等宣传文明主题;教学楼前脸统一颜色、提档升级;铺设楼体亮化轮廓灯,体现学校发展主题、美化县城夜景;在前院东墙绘制“核心价值观”“祖国在我心中”“奔跑”主题作品各一面,增强文明感染力;开通楼顶活动平台和书吧,既可以美好楼顶,增加绿化面积和学生阅读场所,又有利于学生疏散和课间活动。三是积极完善人文环境。今年我校被评为全县唯一一所“石家庄市最美校园书屋”学校,下半年将迎接省级评比验收。学校利用暑期,抓紧布置图书馆、规范各班书吧、借助过厅走廊和楼顶平台设置书屋,努力达到全校师生开放式阅读,用读书引导文明风尚。

二、认真按照要求,稳妥开展分流招生工作

学校按照赵编办[2016]7号文件和赵教字[2017]32号文件《关于规范石塔学校、李春学校、职工子弟学校各校区管理的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设置,严格落实学校工作“四统一”要求,即:教师统一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统一管理、学生统一管理、财务工作统一监督管理。学校本着自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七年级生八年级、六年级升七年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流本部和子弟中学区,既满足了住宿生的需求,又实现走读生的意愿。分流后,及时召开新七、八年级学生动员会,宣讲政策、布置假期作业,加强了学生加强精细化管理,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同时,根据县教育要求,对一年级新生实行网上报名、面试验证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子弟校区、苏村校区、南三相校区辖区内适龄 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

三、抓住有利时机,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严格执行县教育局有关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放假初,学校召开教职工专题大会,传达上级精神要求,明确相关规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要求,全体教职工签订承诺书,杜绝有偿补课等违规现象。二是根据学校培训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国培,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接受教育新思想新理念。三是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开展庆祝建党96周年“六个一”系列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收看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凝聚思想共识,筑牢理想信念,最大限度的汇集改革能量。四是认真开展“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暨基层“微腐败”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规定动作,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限时整改到位,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四、及时总结反思,认真谋划学校发展

立足金凤教育发展积极创新实践 第7篇

——创建银川市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工作报告

自2013年推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以来,金凤区充分认识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督导工作的重心之一。现就金凤区督导挂牌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责任主体明确、组织领导得力。

2014年11月成立了金凤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分管副区长任主任,经发局、财政局等11个单位相关负责人作为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研究挂牌督导工作,部署任务。2014年1月,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自治区、银川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的实施意见》要求,制定了《金凤区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施方案》,聘任金凤区政府专兼职及特邀督学25人(其中5名专职督学由督导室教育专干担任,9名兼职督学从教育局、教研室人员中遴选,从政府聘请11名特邀督学)根据金凤区实际情况,划定督学责任区,并在各中小学校门口设置了督学责任区牌匾,按规定要求,责任督学挂牌公示姓名、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实现了金凤区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2016年6月完成了金凤区第四届政府督学的换届聘任工作。

(二)管理制度健全、精心安排部署。先后制定了《金凤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施办法》、《金凤区督学责任区工作制度》、《金凤区责任督学工作例会制度》、《金凤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流程》、《金凤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考核办法及细则》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责任督学的工作权利和义务,确保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正常开展。每学期,督导室结合金凤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计划和安排,突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室的重点工作,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具体措施落实。两年多来,金凤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作为区域教育督导的责任主体,有效开展各种专项督查及随访常规督查,保证责任区督学每月每校至少一次督导的质量和效果,并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协调责任督学工作,定期召开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计划,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

(三)督查工作规范、积极贯彻落实。

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坚持督学学习培训例会,定期开展教育督学业务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责任督学的政策水准和业务能力。按照每月督查重点计划到各督学责任区,填写督导记录,将督导结果当场向学校反馈,并及时向教育督导室提交报告,督导室也及时对每月督查结果进行小结,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形成反馈意见,及时和学校沟通交流,提出改进建议。2016年初制定《金凤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16年责任督学挂牌工作安排》,强化对学校过程管理的指导、监督、评价。上半年金凤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主要工作:

1、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一是春季开学,督导室组织责任督学对辖区中小学校开学工作进行督查,重点对学生流动情况、学校的课程设置、收费、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督查,规范办学行为。对个别学校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有增减课时、集体购买教辅资料等现象提出整改,强化保障措施。二是按照2016工作计划,逐步开展对移民地区义务教育调研工作。3月中旬,责任督学对辖区中小学校“控辍保学”工作进行督查,重点是良田镇所有中小学。通过查阅档案、深入班级核查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巩固率,督导室及时和良田镇协调沟通,动员流失学生及时返校学习,并向政府上报,通过多部门联动,强化措施,把控辍保学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使用情况。本学期,发挥督学作用,把各学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作为责任督学每月下学校常规督查的工作内容,对实验室的“建、配、管、用”进行跟踪督导。督查实验室使用记录、教师实验教案、科学实验报告等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档案,多数学校能够利用现有实验条件开展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督导形式,以提高学校对设备管理使用的重要性,真正发挥教学仪器设备的作用。但同时也看到:一些学校各功能室使用率仍然较低,器材的使用、维护、管理上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各功能室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仍需提高等问题。

3、协助学校完成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任务。2016年银川市金凤区被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确定为样本区,承担了国家教育部下达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督导 3 室全面负责质量监测工作,制定下发了《金凤区2016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工作方案》和《2016年金凤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先后召开了金凤区2016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动员培训会、演唱测试系统操作培训、考务工作培训等多次会议。责任督学多次深入各责任区学校,对各样本校质量监测各项准备工作、学生模拟演唱练习及演唱数据上传等情况进行实地督查指导。测试当天,责任督学全程参与监督,各学校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规范操作,学生测试、相关学科教师及校长问卷、监测工具包封装、护送等工作顺利完成。

4、学前教育、规范办学行为、教师有偿家教等常规督查。协助完成了银川市示范园、一类园申报、二类、三类园办园水平及金凤区普惠性幼儿园的评估认定工作。尤其对幼儿园后期跟踪督查整改,幼儿园变化情况显著,发挥了检查指导并重的评估原则。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督查学校校务管理和制度执行,招生、收费、择校以及课程开设和课堂教学等情况。规范学生行为、体育锻炼和课业负担、校园周边安全、学生交通安全以及教师有偿家教情况的督查。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制度建设,健全责任督学挂牌工作机制。结合新换届聘任的督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督导评估队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督学的业务能力。细化责任督学任务目 4 标,对责任督学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出规范化的要求,做到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工作管理相结合双线督导。注重经常性随访督导活动数量的同时,努力提高活动质量,确保督导挂牌工作实效性。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二)重视责任督学挂牌工作建设,强化保障措施。建立责任督学挂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责任督学挂牌工作,听取责任区督学的工作汇报。加强宣传,营造有利于责任督学开展督导活动的氛围和环境。积极争取区政府的支持,想方设法为责任区督学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加强责任区督学的评价与考核,重视结果运用。重视督导结果的运用,把各责任区的随访督导检查记录、督导报告及其意见建议作为对学校和校级领导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对责任区督学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以增强责任区督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教育督导室对个责任督学进行考核,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

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是一项促进教育发展的新工作、新举措,我们将继续在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边尝试、边改进、边完善,在积极探索中扎实推进挂牌督导工作,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金凤区教育工作全面均衡和谐发展。

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上一篇:秋天的美文下一篇:城市绿地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