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2024-09-02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精选11篇)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1篇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2015年以来,在上级的坚强领导下,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镇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社会治安工作:我镇大力抓好综治大巡防工作,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设立2个巡防分队,20名队员,全天候进行巡逻,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我镇纪委联合综治、司法、派出所、民政等部门,深入到村、户进行摸底,包片领导、包村干部随时入户排查和调解矛盾纠纷。安检中队不定期检查辖区内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环境,为全镇经济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看病就医: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明显改进。现已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彩超、彩色经颅多普勒、CR等大型诊疗检查设备。住院病房安装了空调、暖气,更新了病床、被褥,封闭了阳台,居民就医条件明显提升。镇卫生院公共卫生职能明显加强。规范更新了34000位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内所有孕产妇建立了《孕产妇保健手册》;为各年龄段儿童填写了《儿童保健手册》。为全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居民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落实计划免疫,创建了四星级预防接种门诊。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居民大病保险补偿全面推行。

三、居住环境:积极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努力创建文明乡村。镇里投入14万元购买了铲车和扫地机等设备,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进行集中整治,广大群众也积极主动地将自家房前屋后的三大堆进行清理,工作开展来,全镇共投入600余万元进行环境整治,配备垃圾清运车3辆,运输车1辆,垃圾桶1600个。我镇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委托专门的保洁公司,全镇配备保洁员116名,利用垃圾中转站,形成了“户收、村集、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庄面貌和广大群众的生活习惯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群众文化生活:全镇已有农村书屋18处,村村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村村有文化活动移动音箱。村村通有线电视、有线宽带。全镇现有各种文化活动队伍16支,2015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30余场,送电影下乡实现经常化。

五、中小学教育:我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公办幼儿园8所。初中教师71人,小学教师144人,幼儿教师44人。在校初中生400人,小学生1500人,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100%。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广凭中学新规划高标准宿舍楼1座、餐厅1座,即将开工建设。

六、干部的工作表现:自“三严三实”专题活动开展及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镇机关干部和村级干部工作作风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提升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每亩小麦125元,已全部发放到农户惠农一本通。免费发放小麦宽幅精播耧74台,疏通清挖沟渠15000米,大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发放包村联户服务卡,及时解决村民问题,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2篇

抗洪救灾专刊之领导言论

2011年6月13日

彭国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创先争优精神

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3篇

一、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前提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幸福与否, 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才有根本前提。虽然物质富裕不一定幸福, 但贫困肯定幸福指数不高。历史事实证明, 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 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物质资料的缺乏, 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 人们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条件, 就会相互争夺生活必需品, 社会就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 就会产生社会动荡, 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财富的程度,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 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以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防止因为强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必须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然, 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福祉。经济增长用GDP来衡量, 而GDP仅是一个流量指标, 并不反映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福祉的提高。社会福祉则是一个存量指标, 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形和无形财富的持续积累。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甚至可以包括人的幸福感、满足度。

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幸福指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社会财富稳步增加, 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没有持续而稳定的经济发展, 就不会有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满足度的增强, 可见,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幸福指数至关重要。与一些国家相比, 中国经济发展的福祉转化度较低。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发展中所得到的福祉相比中国要高。由于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社会福祉转化度一直很低, 如果经济低增长, 社会福祉就更低。因此,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各级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 热衷于追求GDP, 而轻视或忽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致使中国获取等量的GDP却需要耗费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能源, 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能耗“瓶颈”制约, 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过去那种单纯追求速度、盲目扩大数量的发展转变到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 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为此, 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优化经济结构

只有结构优化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而调结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等。在调整产业结构中, 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有序推进三次产业的演进升级;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调整方面, 应把有效扩大内需作为第一拉动力, 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并使内需、投资和出口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协同带动作用。

(二) 统筹协调发展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三) 注重社会公平, 共享发展成果

在“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几十年后的今天,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发展潜力、保持发展连续性的必然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思想基础的核心要义是:人类是自然界无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具体的发展形态, 作为自然界这一无限发展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人的世界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上, 人类由此来获得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 人类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 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 从而谋求自身的持续发展。

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同时人的发展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这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统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归结于人的全面发展, 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尊重和发挥好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作用, 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全部工作的优先位置, 在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 政治民主不断进步, 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不断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逐步提高。

以“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为目的, 把大力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既做大又分好, 为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活得更体面、更幸福、拥有尊严提供物质基础。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 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 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 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4篇

会议指出,2013年全市教育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教育指数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前瞻性、创新性举措,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造新经验,创新提出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有效破解了校安工程资金筹措困难、审批程序繁、推进速度慢等关键问题,工程开工率和竣工率均为全省第一。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大讨论活动,研究制定《教育改革20条》及高中招生和质量评价两个配套文件,在落实省定各项试点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方位改革。学前教育儿童毛入园(班)率达92.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规模质量稳步提高,高中毛入学率达83.4%,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制定了职教园区建设方案,明确了园区规划选址和用地规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外交流工作呈现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会议强调,全市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玉溪市委四届二次全会、市“两会”和全省教育工作会精神,突出落实现行政策和创新改革举措两个重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重点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出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条政策措施,不断深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办学体制和教育评价机制4个方面的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继续保持美丽100校园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强劲势头,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全面启动职教园区建设,抓紧推进规划审定、招商引校和土地收储、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教育城域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明显改善。三是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成国家、省第一期学前教育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入园(班)率达93%以上;制定《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确保华宁、峨山实现初步均衡,红塔区实现基本均衡;出台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管理工作,实施高中捆绑发展、协同发展,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加快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力度,抓好骨干专业建设,建构“职前与职后沟通、中职与高职贯通、产业与教学结合、学校与行业联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四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打造市级名师工作室,组织编写《澄江化石地》《抚仙湖》《聂耳》3本地方教材,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梦”“玉溪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统筹学区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学区建设为抓手,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六是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反“四风”和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党组织作为活动重点,高标准推进实践活动,以务实的作风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庆大学与绿春县共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本刊讯(通讯员 卢玉华) 近日,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与绿春县教育局签订了《“重庆大学绿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重庆大学将选派专家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绿春县的村镇建设、教育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持。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5篇

—— 参加友好街道年会发言稿

今天,我们代表xxx街道,来参加全国十一城市友好街道年会,首先对xxx街道给我们的学习机会表示感谢,其次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根据会议安排,下面由我围绕《全力做好民生工作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这一主题做交流发言。

民生工作是街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锡通江街道坚持科学发展,突出以人为本,下大力气改善民生,夯实民心基础,建设和谐街区,努力让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取得成效显著。

一、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的支撑点。

民富是民生改善的根本,实现民富的关键在于培育壮大带动群众增收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2010年,我们在街道站北企业全面外迁的情况下,对辖区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用足用好各类优惠政策,实施零距离跟踪服务,积极引进和留住税源企业。年底完成共享收入19810.42万元,为年计划的100.29%,比上年增长10.6%,共享收入指标实现了连续四年持续稳步增长。通过打响品牌效应,推动古运河夜间经济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夜间经济经营面积、企业数量、税收产出均同比增长10%以上,街道及时与市仲诚公司沟通,调整原来的业态定位,确定以娱乐休闲结合便捷酒店住宿带动餐饮、商务、购买及旅游等产业为主导,以打造酒吧一条街和台湾风情街为主线,形成以“吃喝玩乐”为主业态,与周边商圈错位,独树一帜的产业链,从而实现站前商贸区1-9月营业收入59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67%,实现税收118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64%,解决就业岗位800多个。

二、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民生改善的力度。近年来,我们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健全保障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1)创新管理机制,辖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积极开展“城管创优进社区”、创建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和“五型”城管中队活动。建立“城管工作站”,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式全覆盖。在火车站广场等特殊地段建立城管责任岗,并在区域内实施“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定绩”“五定”巡查制度,从而形成了点、线、面的网格式全覆盖管理。二是实施城管“承诺制”,推进基层城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要求队员承诺每天上班要做到“五个必看必查”:即重点路段必看,路长制道路必查;河容岸貌必看,背街小巷必查;重点广场必看,农贸市场必查;新村小区必看,生活垃圾必查;网络投诉必看,出现问题必查。达到了“发现问题早、查找原因准、解决问题快、群众投诉少”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三是着力开展“公开、廉洁、精细、服务、和谐”“五型”中队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精细型”管理措施、强化“服务型”队伍建设,组织“城管利民服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三进服务活动,队员们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城管形象。

(2)创新稳控长效管理机制,辖区社会环境安定有序。认真抓好“法治无锡合格街道”、“社会治安安全社区”和“无毒社区”创建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大调解”工作组织健全,制度落实,运作规范。民间纠纷调处率99%以上,调处成功率达96%以上,未发生因民间纠纷调处不及时、不恰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或民转非、民转刑事件。深化安全文明创建活动,未发生安全文明小区、单位被摘牌、警告等情况。做好地块拆迁稳定和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拆迁工地”,拆迁稳定工作平稳。全面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普法组织健全、经费落实、活动正常。2010年街道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街道。

(3)健全保障机制,惠民利民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服务贫困弱势群体。落实保障机制,健全社区服务。落实城市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坚持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主动做好困难户、残疾人临时救助工作,2010年,有41人享受临时救助,救助金额为85700元。为22名困难家庭学生慈善结对,金额为57000元。为社区上60岁以上孤老,70岁以上独居老人和80岁以上纯老人家庭免费安装居家助理服务器“一点通”94户。老戏馆弄社区“红霞老人之家”获得区政府5个购买服务项目经费支持之一。在接受省人口计生委督察组、市人口计生委复核组对街道“十一五”人口计生工作的检查,得到高度评价。二是落实社区民主制度,提高居民自治意识。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直选率为30%。成立了社区工作站,进一步理顺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居委依法自治的关系,促进社区资源有效整合,人、财、物发挥最大效能,保障社区各项事务和民主自治权利的落实。成功举办“创建幸福崇安,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通江街道优秀节目专场演出并获区第十三届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优秀组织奖。三是创新“培训—创业—就业”途径,加快“弱势群体重点帮扶”工程建设。街道建立了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为基地的创业实训基地和保利广场为基地的创业实训基地。

三、把政风行风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关键点。街道坚持把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检验政风行风建设是否取得实效的一个标准,让党员干部在心底深处把群众当成亲人,引导党员干部把“官位”看成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看成为民服务的工具,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服务意识。

一方面,抓好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首先是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先后修改完善了《通江街道机关效能建设管理制度》、《通江街道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制定了《通江街道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拆迁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体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工共建工作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实施意见》等。其次是严格考评机制。以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为抓手,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大对机关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严格兑现奖惩规定,大力扶持和弘扬积极向上、争创一流的优秀集体和个人,按照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年一轮”争创要求,组织实施街道“三争创四争当”专项先进和专项标兵活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争创“五个好”党组织和“五个带头”党员专项争创活动,即党组织实现领导班子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员争当创业发展先锋、爱岗敬业先锋、促进和谐先锋、奉献爱心先锋。

另一方面,抓好廉政监督,进一步加强以预防职务犯罪为重点的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和责任落实,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党的忠诚卫士、争做群众的贴心人”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深化《廉政准则》的学习和贯彻。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拆迁等工程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发挥纪工委监察室的协调和监督作用,严防违纪违规事件发生;加强机关效能督查和考核,改进街道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以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为口号,争当学习、敬业、开拓、服务的标兵,先后有70名机关党员和社区在职党员走上了“党员先锋示范岗”。

各位领导,我们是来自基层的党员干部,同群众联系最直接、关系最紧密、指导最靠前,常年工作在第一线,基层的情况最清楚,群众幸福指数的高低是衡量工作成绩的唯一指标,在“三大转型”的特殊时期,我们将科学筹划,靠前指导,用心服务,实现民生工程发展又好又快。

计生利导政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第6篇

乌审旗计生局认真抓好奖励、扶助、救助、免费服务等各项法定政策的落实,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内部利益导向措施,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法定政策全面落实。以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为主的免费服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等全额由财政支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加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和在职工退休时按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实。

奖励扶助政策惠及民生。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全区农村453名年满60周岁的计划生育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奖励扶助金。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这些家庭每月发放110元或135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了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夫妇奖励制度,对全区84对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夫妇双方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奖励扶助金。建立免费婚检、唐氏综合征筛查、叶酸补服“三免”制度,每年受益人群2000多人。

村级利导政策受益群众。全面修订计划生育村规民约,晚婚晚育现金或物质奖励、计生贫困家庭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每年全区农村用于晚婚晚育和贫困救助的资金近50万元。突出体现对独生子女户的倾斜优惠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在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分配时,按人分配的的增加一人份,按户分配的,提高20%的份额,极大的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7篇

2006年6月,东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城的目标,吹响了创城工作的号角。五年来,东阿县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县城,为群众送上了美丽和谐的幸福生活。

该县先后高标准编制完成了《东阿县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生物(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系列纲领性文件、制度措施,将城区绿地资源规划为“一环、三带、三纵四横、多点突出”绿化结构布局。坚持打造精品,以公园、广场为重点,以城市主道路为骨架,以单位居住区、游园为网络,先后建成东阿广场、曹植公园、喜鹊广场、影视城、洛神湖水利风景区等一批城市绿化精品工程;连续三年,投资7600余万元实施了城区道路绿化再提升工程,共增加绿化面积67.7公顷;加快小区绿化升级,实施“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建设,目前,该县省级花园式单位2个,市级“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分别达到30个、15个。大力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净化等工程,2009年投资3300万元对铜鱼路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2010年又投资1.2亿元实施齐南路东阿绕城线工程。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先后对香江路、青年路、工业街等6条主干街道实施全方位整治。严格界定“绿线”范围,加强绿化建设,对古树名木、城区大树等逐一登记、挂牌管护。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8篇

一、和谐幸福社会与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和谐幸福社会总体可以理解为群众生活稳定, 社会环境稳定, 和谐幸福社会是大众共同的心愿, 也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的体现。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识别能力, 另一方面是群众文化艺术的涵养,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在和谐社会主义时期, 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人为主要关联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是和谐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幸福社会的作用客体即是广大的群众, 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是广大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方面, 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更能够直接生动的体现出和谐幸福社会, 更能够彰显出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相互影响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 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提高, 则就直接影响着和谐幸福社会建设, 反之, 文化艺术水平下降, 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下降, 不仅影响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更重要的是将会直接影响到和谐幸福社会建设。

二、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 我国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体制, 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也不断提升, 但同样也暴露出更多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 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在现代社会环境之下, 我国大众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文化艺术水平的能力高低不一, 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 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 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

文化艺术, 可以看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 目前, 在现实过程过程中, 我国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 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 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多重多样, 所以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文化艺术审美误区

一部分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对于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的理解存在着误区, 看法不一, 这些也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客观问题。

三、关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建议

积极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不仅有利于群众个体文化修养的提高, 更有利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 个人认为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 促进了经济的开放, 但与此同时, 也促进了大众思想的开放, 与此同时, 各种思想文化纷纷涌入, 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意识, 虽然有着积极的一面, 但一些消极的思想因子, 也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观, 是造成了大众对于文化评判标准不一或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因此, 个人认为要积极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通过这一举措从思想的根源为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夯实基础。

(二)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引导群众提升文艺水平

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作为政府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 尤其是财 (人) 力的保障力度, 将这种投入更好的倾向于基层, 目前, 在我国基层存在一些“丑陋”的文化现象, 如:“封建迷信”, “黄赌毒”等, 因此, 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基层这些不良文化的治理, 加大资金 (人力) 保障力度, 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意识观。

(三) 强化教育力度, 挖掘文化精品

教育是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因此, 要更加关注教育的力度和投入, 通过教育引导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 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挖掘民间的文化精品, 打造各种精品工程, 通过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 更好的影响和带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积极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是和谐幸福社会的生动体现, 也是和谐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对和谐幸福社会更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展开探讨, 分析其现状, 并提出了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引导群众提升文艺水平、强化教育力度, 挖掘文化精品等建议, 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参考价值。

摘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 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念, “中国梦”的实现实质上就是和谐幸福社会的真实体现, 也正是亿万华夏儿女共同追求的梦想, 目前全国上下正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本文对和谐信服的社会更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通过研究, 以期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谐幸福社会建设与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于我们更好的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和谐幸福指数,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勤.《论群众文化艺术的开展》.河南党群, 2011.2.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9篇

一、医改取得重大突破,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医改制度框架基本建成。出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中医药健康服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药品集中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医疗保障水平日益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500元,参保率达到99.4%。2015年新农合筹资总额129.06亿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大病保障、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并与基本医保、贫困救助制度有效衔接,医保防大病、兜底线能力不断增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到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由全部覆盖转向全面深化,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1市10县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宝鸡市、西乡县等一些典型经验和作法向全省推广。县镇村一体化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焕发新活力。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三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常用低价药全部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实行特种药定点生产、集中供应,品牌药不同厂家、不同品规招采,高值医用耗材网上以全国最低价为限价阳光采购。县域药品配送企业从1家增加到5家。组建专业监管队伍,药品采购、配送、使用实现全程电子信息监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可使用30%、20%的非基本药物,群众用药需求得到满足、用药费用负担明显降低。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启动。出台分级诊疗指导意见,配套制定全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5-2020年)、医师多点执业、双向转诊暂行规定、分级诊疗病种范围指南、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分级报销等一系列政策,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部分三级医院诊疗人数出现下降,基层就医人数逐步上升,近30个县区已经实现90%患者在县域内就诊的目标。

二、生育政策逐步调整,计划生育工作加快转型。扎实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0‰左右。深入推进母亲健康工程和优生促进工程,实施农村妇女免费健康检查1293万人次、治疗501万人,实施孕前筛查203.1万人次。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标准全国最高,累计投入奖扶资金13.58亿元,受益92.1万人次。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71个,启动幸福家庭创建示范县12个。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总体上看,全省计划生育的工作理念已经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工作职能从控制人口数量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转变,工作对象从育龄人群向全员人口转变。

三、预防为主方针有效落实,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疾病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四大体系,积极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控、母婴健康安全、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與健康促进四大行动,让群众少生病,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由21.5元增加到40元,服务项目从9类增加到12类,形成了乡村结合、规范高效的团队服务模式和考核机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网络。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遏制。针对艾滋病、结核病、出血热、乙肝、狂犬病、手足口病等6种重大传染病,实行专病专策精细化防控,传染病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现规范化管理,地方病危害基本消除。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队伍1支、省级救援队6支,有效处置了延安炭疽暴发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城乡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改善。推出《百姓健康》系列栏目,聚力多种媒介,广泛宣传预防疾病和健康保健知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9个、卫生县城41个。

四、卫生计生资源快速增长,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累计投入1300亿元,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市、县医疗机构普遍扩建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三万工程”成效显著,为基层招聘5384名医学本科生,培训医师和县级临床骨干11483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制度,基层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有所缓解。信息化建设完成顶层设计,省市县三级平台、六大系统和远程会诊试点开通,发行居民健康卡360万张,群众能够享受更加便捷、公平、高效的卫生计生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达标,9个市成为国家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单位。陕西省“十二五”期间新增卫生计生机构1515家,床位数增长40%,达到19.94万张;总诊疗人次增长81%,达到1.75亿。卫生计生从业人员增长54.6%,总量达到36.5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计生服务人员分别增长21.8%、58.5%和16.3%。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卫生计生工作总体思路是“一个行动,四个坚持”。即以实施健康陕西行动为总揽,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体系,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卫生制度框架;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经济社会政策,积极构建大卫生格局,全面治理影响人健康的生态社会环境,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坚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三个陕西”提供健康保障。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0年,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6.7岁,居民健康素养达到16%。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10篇

江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家园被损毁,医院被破坏,校舍被震裂„„满目疮痍,一派萧瑟,直接经济损失达592亿元。

灾后重建的号角吹响了,1353个灾后重建项目落户江油,407.88亿的资金注入江油。百废待兴,千头万绪,资金该花在什么地方?项目孰先孰后?江油市给出的答案只有四个字:民生优先。

江油市按照先城乡居民住房,再学校、医院、敬老院等民生基础设施,后党政机关和社会管理机构重建的顺序,拉开了灾后重建的序幕„„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抗震救灾是一场伟大的斗争,灾后重建同样是一个光荣的历程。震后,江油城乡88万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坚强奋起,努力争当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3年过去,江油12万余户群众建成新居,113所学校,71个医疗卫生机构,122个民政福利设施等得到重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水平跨越20至30年,成为最牢固、最现代、群众最满意的示范工程,加速了江油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步伐,群众上学、就医、行路等不再难。统计显示,仅去年江油投入改善民生资金近40亿元,为群众办成了一大批实事、好事。

沐浴着重建阳光,享受着重建成果,告别伤痛的江油百姓已与快乐、健康、幸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就业扶持

受灾群众生计无忧

考虑到重建结束后受灾群众长远生计,江油还大力开展就业扶持活动,为一大批就业困难群众打开了就业、创业之门。

灾后我市率先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开发公益性岗位5600个,2009年开发公益性岗位2700余个。去年,江油又开发了治安巡逻、绿化保洁、义务交通、消防协助、基层协理等各类公益性岗位1871个,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促进了灾后重建。

针对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创新能力不强,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震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将培训阵地前移,积极开展短期岗位培训,帮助受灾失业人员掌握基本技能,尽快就业。

同时,江油还切实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用工平台。充分发挥返乡农

民工生产管理有经验、市场开拓有门路、资本积累有基础的优势,引导其自主创业。依托河南省对口援建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仅去年便实现异地就业623人,就地就近就业近3万人。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灵活就业,2008年和2009年认定“4050”灵活就业8000多名,给予社保补贴2317.61万元。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江油还切实加大产业基地建设,倾力打造了三大孵化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多层次、多领域创业就业提供载体。

去年,江油共培训劳动力4.3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132个,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再就业31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

住房重建 受灾群众俱欢颜

初夏时节,行走在江油的广大乡村,山间路旁,连排修建的“乡间别墅”随处可见,一样的白墙青瓦,一样的院落布局。

踏着平整的水泥路,推开矮矮的木栅栏,随意走进这些永久性农房重建户参观:客厅新铺着漂亮的地板,摆放着彩电、沙发等;厨房和卫生间干净、整洁,安置着现代的厨卫设施;粮仓里,黄灿灿的水稻、包谷装得满仓满屋;新修建的圈舍里猪儿正在欢快地吃食„„房前屋后,一眼望不到头的蔬菜大棚、成片果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喜人。

2010年2月10日,随着厚坝镇百碾村1社村民何绍军家最后一块预制板架上房梁,江油农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去年春节前,江油117681户村民全部住上了永久性住房,50多万农村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新房里温暖祥和过年。

“住房是很多人一辈子积蓄的主要财富,他们无法也无力再负担得起另外一套房子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民生实际,江油把住房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原则,坚持把农房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搞好规划设计、风貌塑造、设施配套,加强技术指导,规划新居集中居住点323处,建成后的农房不仅规格较高,而且环境较好。

在机制上,市、乡两级成立了农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和永久性住房“两步并作一步走”工作方案,实行市级领导包片和联系乡镇责任制,乡镇干部、场镇单位结对帮扶群众建房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乡镇有人管,村村有人抓,户户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为稳控建材价格,江油市在加强建材生产、调运的同时,建立建材特供机制,极大维护了建房群众的利益。同时,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建房资金难题,江油斥资24066万元作为农房重建的贷款担保基金。金融部门为52314户需要贷款的农户,核定10.26亿元建房专项贷款,发放贷款7.8亿元。该市还拨付农房重建资金及农户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资金近20亿元,有效推动了全市农房重建。

行走江油市,一幅“居者有其屋”的美好画卷在江油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下,从理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道路重建 铸就经济发展坦途

厚坝到六合,中坝到雁门,从一个乡到另一个镇,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等车辆在村庄的路上突突驶过。

去年3月初,连接江油市厚坝镇和六合乡的厚六路竖起了最后一块标志牌,标志着由河南省出资5500万元援建,全长20.503公里,驻马店市公路局负责施工的厚六路正式完工。“以前去江油,要翻山越岭走两天的山路。现在,一个上午就能打个来回。”文胜乡安顺村村民杨素华激动地说道。

厚六路是河南省交通厅援建第二批“交钥匙”工程八桥一路之一,是厚坝镇经文胜乡至六合乡的一条山区公路,最窄处不到两米,以前有20余公里没有硬化路面,机动车不能走完全程,沿线厚坝镇、六合乡、枫顺乡等万余名群众,只能绕道二郎庙镇、雁门镇、马角镇多走30多公里路或分段通行。

灾后重建中,在河南省的大力支持下,这条全线设计标准为山岭重丘区三四级公路,设计路面宽度为3.5米至6米不等的公路,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建好农房后,农村经济怎样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在加快住房、学校、医疗卫生重建的同时,必须加快道路的恢复重建,为产业的恢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江油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统一意见,掷地有声。

而地震造成江油市境内受损省道11.5公里、县道156公里、乡道119公里、村道402公里、桥梁涵洞231座均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7.9亿元。抢通保通成为江油交通运输局刻不容缓的责任。包括厚六路在内,江油纳入灾后重建交通项目136个,总投资204834.7万元。其中,援建项目18个。

为了又好又快推进重建步伐,江油着力落实工程进度,落实工程质量,落实工程安全,落实廉政监管。根据江忠路、中雁路等灾后重建工程的总体计划工期,施工单位科学组织,倒排工期,明确施工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每周提交周计划、周小结,每月提交月计划、月总结;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质量专题会、巡检、例会等形式,加强质量管理力度,重点加强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形成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质监部门监督相结合的综合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各项目管理水平、工程质量、内业资料等进行大检查,采取奖励先进与处罚落实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程质量提高,促进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截至目前,136个项目已全面完工。

教育重建 照亮希望新征程

2008年6月9日,江油一中6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重建工程在湖北省荆州市的大力援建下率先动工建设,拉开了江油教育重建的序幕。

2009年9月1日,由河南省对口帮扶援建的江油市中原爱心学校如期顺利开学,7

60名中小学生坐进了新教室。蓝天白云下,新建的塑胶跑道、合理布局的校舍、完善的教学设备、整洁的绿化带„„新学校朴实无华,沉稳内秀。

灾后重建启动后,江油市始终把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牢记心间,充分利用河南省对口援建契机,努力将学校建成最安全的避震场所。

为此,江油提前拟订灾后重建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全市教育重建规划中,立足长远、科学决策,以全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对全市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异地新建学校3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由灾前的185所调整为113所,确保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资源整合利用效益、教育服务能力以及校舍抗震抗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为筹集教育重建资金,江油市教体局内联外引,主动对接外援项目,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累计筹集国家项目资金、河南对口援建资金、社会捐赠资金近10亿元,并成立了专门的资金督查小组,确保每一笔重建资金的安全使用。

江油市还加大了对工程的监察力度,实行了分片监理,将同一公司的监理项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监理的人员配置、监理日志填写、监理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对施工企业用工进行严格要求,各学校每天清点登记上工人数,动态跟踪管理,并向教体局报告,确保了施工企业用工人数和质量。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许多领导干部都身先士卒,和建筑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地,“战斗在第一线”。中原爱心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杨仕伦和另两位校领导一起,在2009年4月就把被盖扛到了工地。

辛勤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截至去年底,江油共计投入11亿元,新建校舍43.5万平米,维修加固校舍35.9万平米,新建教师周转房3.6万平米,新建学校体育馆16个、塑胶运动场30个。

三年重建,一所所漂亮的学校拔地而起,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萦绕在学校上空的朗朗读书声,运动场上掠过的青春活力的身影,无不昭示着江油教育穿越阴霾,超越梦想,迈出了崭新的步伐,踏上充满希望的新征程!

敬老院

让孤寡老人老有所养

宿舍宽敞明亮,阅览室的书籍压满书橱,院落干净整洁,院内健身设施齐备„„走进江油市彰明镇敬老院,老人们有的在活动室看电视、下棋、打牌,有的在进行娱乐健身活动,整个敬老院洋溢着安详和谐的气氛。“在这里不愁吃、不愁住,娱乐活动也有,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好多倍!”提到现在的生活,60多岁的李春华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让城乡孤、寡、残等老人老有所养,是江油在灾后重建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针对震后一些敬老院需要重建,江油抓住重建机遇,将敬老院、福利院

建设列入到了灾后重建之列。

通过三年快马加鞭的重建,一座座环境优美的敬老院、福利院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农保

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对每月都能按时领到55元固定“退休金”的农村老人来说,这真是老来得福,乡亲们都夸政府新农保政策好。去年1月12日,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给60岁以上老人首发每月55元的养老金,农村老人老了也能像城里退休工人一样领养老金。而这只是江油市地震灾后实施社会保障方面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了切实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江油市全力做好新农保各项工作。该市共有52.12万人符合新农保参保条件,应参保45.7万人。截至去年底,已参保36.7万人。累计收缴保费5600万余元,已有8.7万余名符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老人按月足额领到了养老金。

社会保障

铺筑百姓长远发展路

家住江油市西屏乡的王珊,由于丈夫常年生病,儿子又自带残疾,全家生活异常艰苦。为帮助王珊一家,去年江油市将王珊一家纳入低保对待。一边领取低保、一边积极搞好农村副业,如今王珊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为帮助困难群众重燃生活希望,江油将符合条件的3.3万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纳入低保范围,按月足额发放低保金,为困难家庭渡过难关起到了重要作用。低保补助,让困难家庭重燃了生活的希望。

卫生保健

构筑生命健康屏障

涪江之畔,江油市彰明镇卫生院人来人往。这所灾后恢复重建的卫生院,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就医,也正在为临近的江油·河南工业园提供医疗服务,成为江油推进城镇化,实现“三化”联动和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之一。

彰明镇卫生院是江油市灾后恢复重建的71个医疗卫生项目之一。

震后,列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卫生项目遍及江油市城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规划建设面积26.6万平方米,总投资5.4亿元,购置维修医疗设备558台件,投资4778万元。

面对恢复灾后重建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江油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反应、果断决策、靠前指挥,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按照国家标准、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培养同步推进的四个原则,及时编制完成了《江油市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方案》,方案中,特别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作为卫生重建重中之重。

江油通过落实目标责任制,将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一票否决;落实了五个责任片区,江油卫生局的责任领导实行包进度、包协调、包督查的工作责任制,确保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到人、到点。

同时,江油还紧紧抓住河南省对口援建机遇,与河南援建医疗卫生总队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建设规模、资金、进度、存在问题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

针对卫生灾后重建涉及项目多,资金多、程序多,在重建过程中,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该市严格实行纪律监查,防止在重建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纪行为发生,确保项目建设又好又快推进。

截至去年底,江油卫生系统列入灾后恢复重建71个单位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竣工69个。40个乡镇卫生院重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在各级政府划拨的重建、援建资金之外,多渠道争取到村卫生站重建资金1472万元,重建的155个村站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全力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11篇

准确把握林业形势

让林业促进绿色增长

《绿色中国》: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关注森林组委会副主任,请问您对目前林业的形势有怎样的看法?

陈述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决策,并赋予林业“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把对林业的认识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对林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在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必将肩负更加光荣的使命、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高度重视林业在实现绿色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再次重申“中国将继续加快林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为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增强林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升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

去年,在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关注森林组委会主任王刚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开展关注森林活动和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取得的积极成效,明确要求关注森林活动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生态和能源资源安全、建设宜居环境作出新贡献,赋予了关注森林活动全新的定位和更加丰富的内涵。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经济转型步伐,作为国家具有生态功能和产业功能的林业必须要在促进绿色增长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绿色增长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是一条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道路,体现着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住房、交通、水电、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关注森林,发展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发展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是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宜居家园的重要途径。

林业具有开展森林旅游的最佳资源优势和良好开发条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走进森林。森林旅游就是把“砍树”变成“看树”,在不采伐森林的情况下有效利用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发展前景十分光明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国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人数达14.79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984.46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国森林旅游人数将达到8.7亿人次,森林旅游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将超过8000亿元。加快发展森林旅游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泛开展关注森林实践活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中国》:我们知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是在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的指导和推动下,由国家林业局具体组织开展的一项宣传实践活动,请问陈组长这项活动对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陈述贤:2004年,经请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同意,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启动了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实践活动。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在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过程中,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始终坚持“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坚持把“宣传林业事业、推动林业建设”作为主要任务,生动践行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城市森林既是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象征,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际上就是一个强化城市生态意识,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加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行列中。在创建活动的带动和影响下,各级党委、政府纷纷践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鼓励企业、社团、个人以及社会各界积极为建设森林城市做贡献。

城市森林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各级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是要把发展城市森林与“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明确着力点、找准切入点,使之成为实现“十二五”目标的重要抓手。二是要把发展城市森林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森林,扩大林业经济规模,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使之成为扩展生态环境容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三是要把发展城市森林与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结合起来,努力增加城市森林的面积,提升城市森林建设的质量,使之成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新的增长点。四是要把发展城市森林与建设城市生态屏障结合起来,以发展城市森林和加强郊区绿化为重点,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使之成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有力举措。五是要把发展城市森林与增进人民福祉结合起来,大力促进身边增绿,使之成为建设宜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加强林业宣传 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绿色中国》: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林业三大改革的关键期、攻坚期,而深化林业改革,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又是林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效益的根本途径。请问如何使林业宣传工作适应现在的新形势

需要?

陈述贤:林业宣传工作同样需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今年林业宣传的重点工作主要是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主题宣传活动为契机,积极宣传我国林业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典型经验。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开展“绿色产业、绿色增长“主题宣传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林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方面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作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对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开展“改善生态、改变生活”主题宣传活动为抓手,积极宣传林业抓改革、求创新、谋发展的思路、进展和成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抓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宣传。深入宣传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作用,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成就、经验和典型。进一步做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保实现森林“双增”目标和两项约束性指标的宣传报道,充分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生态的坚强决心和转变造林绿化方式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反映各地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进农村绿化与城市森林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效。在“两会”、植树节、爱鸟周、森林日、湿地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期间,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精心做好全国造林绿化表彰动员大会、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防沙治沙法》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第二次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成果,以及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等宣传报道工作。

nlc202309040116

(二)切实抓好林业改革宣传。重点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的宣传,营造不断推进林业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及时报道集体林地确权和发证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各地实施财政支持和金融保险等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规范林权流转,加强林权保护管理和服务,加强林农合作组织建设的做法、典型经验和实际成效,以及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鲜活典型。积极宣传林区民生改善的好典型好事例。围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宣传国有林场改革的意义、举措和实践。及时报道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及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改革的思路和做法。

(三)大力抓好林业产业宣传。广泛宣传林业的经济功能及其承载的林业产业发展的成就、典型及潜力,引导各级政府积极扶持、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促进绿色增长。广泛宣传林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要点,特别是国家和各地对发展油茶、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以及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广阔前景。广泛宣传林业产业在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就业增收、实施扶贫开发、扩大内需方面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成效,引导社会充分发挥林业的拉动作用,切实增强林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四)着力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宣传。宣传好林业“三防”工作措施和成效。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动态和重点森林火灾扑救的宣传报道,以大兴安岭“87—5.6”森林大火25周年为契机,在清明节前后和防灾减灾日期间集中开展森林防火警示教育和“森林防火万里行”等公益宣传活动。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沙尘暴监测、涉林违法犯罪专项打击整治活动和林地林权保护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努力抓好强林惠林政策宣传。围绕全国林业科技大会的召开,宣传林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展示科技兴林的新成效,营造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搞好林业法制建设和林业执法成效的宣传。广泛宣传国家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补贴政策,建立林业信贷和财政贴息、森林保险等扶持政策,引导各地认真执行林业政策、管好用好林业资金。及时宣传林业棚户区改造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成效、新变化。

(六)积极开展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完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把握好新闻发布的主题和时机、节奏和力度,增强新闻发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舆情监测和研判工作,提高舆情收集、分析、报告和应对处置工作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林业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引导,提高防范和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加强对林业应急能力的宣传,进一步建立健全响应迅速、渠道畅通、发布主动、声音权威、引导正确的应急宣传机制。

(七)进一步提高林业对外宣传水平。宣传中国政府发展保护森林资源的坚强决心、务实行动和重大贡献,宣传中国履行国际公约、开展重点领域林业国际合作的良好成效,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国林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中国林业的国际影响力。搞好中德合作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国际竹藤组织成立15周年纪念活动等重要林业国际活动的宣传。

上一篇:领导干部选拔面试题目下一篇: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