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2024-06-07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1篇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吴忠市第三中学 历史学科:陈玲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中共七大召开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国际国内背景,知道 台湾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回到祖国怀抱,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知道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结合材料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及所给材料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视频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自制视频,了解本课内容 设问:视频中提及本节课所学哪三个知识点?

中国的十四年抗战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的结果,洗雪了中国的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讲授新课

一、中共七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两段黑体字,找出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等基本要素,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补充介绍七大召开的背景:国际上: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与命运的形势下召开的。

3.学生总结会议的主要内容

4.结合背景、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5.分析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团结”是指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胜利”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多媒体展示三个时间,学生结合课本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经过。

2.结合所给材料,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师强调,美苏对日军事行动,客观上为我国军民举行抗日大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时中国的抗战也大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3.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启发学生联系以往知识:从1840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过哪些重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结果如何?展示材料,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

4.教师总结

三、收复台湾和南海诸岛

1.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对比表

2.学生回忆:近代台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是什么时候被日本占领的,根据哪个条约?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先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台湾的光复,我们不应忘记祖国的统一大业。

展示南海诸岛地图,说明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及中国加强南海主权的具体措施。

四、知识拓展

结合课本96页每课一得,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的战争损失,强调战争的灾难性,学生思考启示。

五、课堂小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特别是中国人民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和南海诸岛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的14年抗战宣告结束。

六、课堂练习

1、课堂练习:多媒课件展示本课练习题

2、课后作业:布置学生查找《东京审判》电影,和父母一同观看。并在看的过程中给父母讲述中国的十四年抗战。

板书设计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日本无条件投降

台湾光复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之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2篇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以及中国军队抵抗日本军的著名战役。

2、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3、认识到百年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百年摸索抗争的历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难点:知道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以及中国军队抵抗日本军的著名战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收集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资料。

四、课时计划:

本课需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整理日本侵华的历史。从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

2、讲述西安事变时,着重对比蒋介石的逃跑政策和全国军民一致抗战的大趋势,让学生提出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会发动西安事变,让他们讲述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的故事。

3、对比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残暴的军事野心,中国军队历勇杀敌、百姓支持前线的事迹,让学生得出众志成城,抗战一定会胜利的结论。

4、可通过《我们是英雄的儿女》,寻找英雄的子孙,从他们那里聆听英雄的故事,让学生对自己身为中国人感到深深的骄傲,对自己肩负着民族未来的重担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信心。

5、组织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六、学习评价:

1、是否能讲述抗战的主要过程。

2、是否能列举一些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故事。

3、是否能解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4、是否能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理想,能否为班级、学校或社区做一件好事。

七、教学反思: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3篇

文艺晚会由开场式与三个篇章组成, 共19个节目。开场式:《胜利》, 第一篇章:《浴血中华》, 第二篇章:《正义力量》, 第三篇章:《和平梦想》。

1片头视频 (建议在有wifi条件下观看)

一片头制作

以大红、金黄为主体色调突显晚会题材之大气磅礴、辉煌壮丽, 以红绸为主要动画元素映射红旗和胜利, 丰碑及雕像为主题元素表现岁月沧桑感及历史厚重感。此片镜头沉稳以配合此重大题材所需要的稳重而大气, 剪接顺畅以保证整体片头的流畅度, 最后落版铿锵有力带给人视觉震撼及印象深刻。

1. 舞美与大屏幕区域分析

A:中间主屏幕高12米, 长30米;

B:舞台二层台阶立面处屏幕, 高2.5米, 长30米 (上层的为B1, 下层的为B2) ;

C:舞台台口两侧屏幕 (上场口的为C1, 下场口的为C2) ;

D:投影, (上场口, 舞台正面, 下场口) 共三个投影区域。

2. 大屏幕视频设计特色

大屏幕视频与舞美和表演高度交融,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大屏幕视频表达准确、全面、达意、生动、震撼, 力求动静得当;

历史资料的主线彰显晚会主题, 力求做到与艺术化大屏幕设计语汇的高度统一;

采用与晚会相关的真实历史资料影像与照片。

二开场式:《胜利》

开场式大屏幕视频的设计首先将现场浮雕幕布与视频中幕布相结合形成一种整体升起的视觉效果;画面伴随飞舞的旗海, 天安门广场的高大形象, 漫天飞翔的和平鸽, 缓缓升起的华表, 以及延安、重庆军民欢庆胜利, 芷江受降, 台湾光复, 密苏里战舰日本投降签字等经过包装设计的资料画面呈现方式, 结合节目的表演与合唱, 表达了对胜利的欢呼与和平的期盼。

开场式大屏幕视频与舞台节目配合默契成为该节目的亮点。

三第一篇章:《浴血中华》

节目一《怒吼吧!黄河!》

一片枪炮、轰炸与警报声中, 熊熊火焰燃烧起来。“1931.9.18事变”斑驳的字样与日军侵华影像将节目带入气氛, 黄河虎口的威严形象浩然出现, 血色的天空, 奔腾的江水, 表达着中华儿女面对日军的侵略燃起的愤怒之感, 从平缓到喷涌的黄河水, 配合合唱的歌词, 与节目完美地结合起来, 抒发着强烈的民族情感。

节目二《松花江上抗联英雄》

松江两岸, 深山密林, 北风呼啸, 大雪纷飞。大屏幕视频设计创意以抗联战士战斗的地方和宿营地为背景, 汹涌奔腾的松花江水倾泻而下, 配合节目情境的表演与朗诵, 将杨靖宇, 周保中, 李兆麟, 冷云, 赵尚志, 赵一曼这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娓娓道来, 和他们顽强不屈的抗敌精神, 催人泪下, 情不自已。

节目三《南京永不忘却》

《南京永不忘却》以现代舞蹈的表演形式, 展现出南京大屠杀的悲怆历史与中华民族难以平息的怒火在胸腔中迸发燃烧。

大屏幕视频设计了灰沉沉的天空, 阴云密布, 电闪雷鸣。在南京中华门的门洞里燃烧起火焰, 烧出罹难者300000的文字, 视觉震撼力与艺术表达力极强, 与节目舞蹈中母亲满腔义愤的呼唤舞蹈形成了强烈的动静对比, 一双双不屈的手臂伸向天空, 电闪雷鸣与熊熊怒火难以平息, 雨水悲怆, 无法抚慰南京遇难者的灵魂, 但我们会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刻骨的历史, 在悲伤中铭记。

节目四《救亡进行曲》

在如雷的口号声中, 大屏幕视频中, 安静的前门箭楼上空漫天飞扬着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学运传单。节目里工农兵学商群情激奋, 走上街头, 振臂高呼。视频中配合节目节奏和舞蹈表演飞扬的传单和流云翻涌, 充分地将学生爱国的热情与新中国新青年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

节目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延安颂》

中国工农红军跋山涉水, 历尽艰险, 胜利到达陕北。大屏幕视频中配合节目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艰苦路线。蓝天白云下, 延安宝塔山在艳阳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辉, 伴随着古元风格的版画和剪纸风格的窑洞, 以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影像, 展现着抗战时期延安和工农红军的新风貌。

节目六《抗日将士出征歌》

黄河渡口, 升起高大的风帆, 英勇的抗日将士在集结, 出发。大屏幕视频中配合节目中八路军东渡黄河, 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以河面宽敞黄河水为节目营造大环境, 遥望着河对岸滩涂和远山。伴随着八路军, 新四军, 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战斗的史料场面, 充分表现出抗日将士英姿飒爽出征去的精神风采。

节目七《太行山上》

红日中, 八路军战士遥望远方。配合节目表演大屏幕视频设计了巍峨的太行山, 为抗日军民组成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设计理念是山是人的化身, 人是山的形象, 聚拢交融, 雄浑壮阔。一轮红日慢慢升起, 油画风格的艺术表现, 抗战纪念人身山形雕塑战士们组成的雄伟壮阔的山体, 营造出大气氛大环境, 体现了太行山抗日将士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品质。

四第二篇章:《正义力量》

节目一《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之歌》

骤响的马蹄, 月夜下, 马队奔袭敌人后方, 围绕, 击敌, 大屏幕视频中配合节目的舞蹈编排, 设计了高高两山之间是宽阔的马道, 马蹄飞溅, 翻起层层的尘浪, 面对日军侵略者, 游击队员在青纱帐下, 勇敢并智慧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大屏幕视频设计配合节目为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时期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节目二《铁血雄师》

百团大战枪声如雷, 华北大地硝烟四起, 大屏幕视频设计配合群舞表演营造了战火纷飞, 硝烟弥漫的战场大环境。攻城池, 炸碉堡, 破要道, 袭敌营。战士们冲上斜坡, 炸毁了坡顶的碉堡, 大屏幕视频叠加了百团历史影像的战争场面镜头, 为配合节目表演推进的时间点制作出逼真的碉堡被炸坍塌, 子弹来回攻击的激烈的战斗场面, 并完美地展现了百团大战攻城胜利激动人心的战斗场景。

节目三《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大屏幕视频设计配合节目展现出在晨曦时分的霞光里, 渐渐出现了远山与红日, 那霞光万丈代表着主席的思想, 照耀着中华大地, 照进每个人的心里面。毛主席在延安窑洞中著写《论持久战》, 战士们学习毛主席的伟大著作, 我们永远要把毛主席的话儿铭记在心。

节目四《大刀进行曲》

中国军人磨刀铸剑, 秣马厉兵, 大屏幕视频中配合节目的编排燃气熊熊的炉火, 火花飞溅, 一道闪电正中劈下, 随着音乐的节奏电闪雷鸣, 熊熊大火, 火光冲天, 片片大刀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雄魄, 烈火炎炎代表着中华儿女不灭的英魂。

节目五《并肩战斗》

并肩战斗的节目主要展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各国援助中国抗击日寇的主题思想。大屏幕视频配合节目内容, 营造了亦真亦幻的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大环境, 画面中的雨密密地下着, 挡不住远征军的脚步。大屏幕视频随着舞蹈演员的步伐营造出他们在密林里艰难行军的动势效果, 营造了舞美表演与环境完美融合的氛围效果。

节目六《黄河义勇军进行曲》

新中国成立了, 黄河这个意象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重要象征, 成为了该节目大屏幕的主要视觉形象。节目初始, 钢琴音乐响起, 滔滔黄河水倾泻而下, 雄伟壮阔。歌曲表达了全国抗日战争十四年中, 中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及做出的伟大贡献,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 开启了古老中国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五第三篇章:《和平梦想》

节目一《红纱巾》

在胜利的纪念碑下老战士讲起了当年刻骨铭心的故事。大屏幕视频设计了唯美的夜空下, 空中飘扬着红纱巾, 由远及近, 缓缓飘来, 红纱巾是为劝降日军而牺牲的小姑娘噶丽娅的化身, 她的美丽她的勇敢她的事迹不会被历史所忘记, 她是那一抹鲜亮的红,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节目五《和平—命运共同体》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4篇

孩童时代对军人英雄形象的崇拜让夏鑫在1994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地方多个高薪职位,毅然决然地选择入伍,把军队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自入伍以来,夏鑫圆满完成了党、国家和军队赋予的多项重大设计创作任务,先后被总政系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行业标兵,1次二等功,3次荣立三等功。事实上,2011年8月1日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启用新式勋章、奖章、纪念章及奖励证书,正是出自他之手。尽管在近二十年的设计工作中,夏鑫曾设计过多次证章,但他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设计过程中所赋予的感情也是不同于其他。夏鑫说:“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作为一名当代军人、为弘扬社会主旋律服务的设计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就有‘崇尚荣誉’,但是我并不单单把‘荣誉’作为本章设计的核心,而是把对当年抗战历史的解读和英烈的缅怀放在首位。设计纪念章的同时,我也正在参与设计《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主题展》,大量的抗战史料让我重温70年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无数英勇军民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这场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性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抗战中的英烈,如赵一曼、杨靖宇、左权、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等等,他们事迹给我感触最深,心生敬仰。”所以,夏鑫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设计重心在表达对先烈的缅怀、历史的纪念,突出浓厚的历史继承性的同时,又要体现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在设计的过程中,因纪念章体积较小,夏鑫曾尝试以概念性的装饰图案为主、避开具象写实的人物形象,以便后期制作,追求主题醒目简洁。可设计两稿之后,他觉得效果不理想,不能充分体现历史性和主题性。(图1、图2、图3)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明确了纪念章的设计元素有:一组抗日战士的浮雕、延安宝塔山、咆哮的黄河、橄榄枝、70束光芒。

抗日战士浮雕:

为了生动形象的体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侵略、奋起抗战、顽强斗争的精神,创作一组奋勇杀敌的写实人物造型是最朴实、直观的艺术语言。夏鑫以潘鹤与梁明诚大师的雕塑《大刀进行曲》为灵感,展现的力量性和主题性。在设计过程中夏鑫考虑到:选用雕塑正面合成到纪念章中,大图效果很好,但直径缩小至50mm后,雕塑人物的动态视觉效果不够强烈。最终选用了雕塑侧面,不但使章面构图饱满,而且战斗状态的雕塑人物威武、英勇的气势完全呈出来,使直径50mm的纪念章富有鲜明主题的生命力。

延安宝塔山: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敌后抗战的指导中枢。宝塔山是延安的象征,在这里体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起着中流砥柱作用。力挽狂澜,巍然屹立在黄河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咆哮的黄河:

设计元素来源于《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被誉为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呼啸奔腾的黄河为了民族的解放,为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发出怒吼,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在这里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橄榄枝:

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表明了我们必须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同时也表达对抗战英雄、烈士和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各界人士的崇敬之情。

70束光芒:

70束光芒表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70周年,象征伟大胜利、崇高荣誉,寓意实现中国梦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绶带的设计:

以咆哮怒吼的黄河为背景,金黄色的丝带中贯穿红色带,寓意中华民族与惊涛骇浪奋勇抗争的精神,寓意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洪流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体积虽小,但它却包含着夏鑫和千万中华儿女的对抗战英雄崇敬之情,蕴含着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寓意着实现中国梦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5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深切缅怀抗战英烈的光辉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激发学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我班决定开展“重温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教育,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青少年忧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指导思想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和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深刻学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把民族精神教育融入青少年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激励和动员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三、活动内容

(一)祭奠英烈活动

带领学生徒步到达烈士纪念碑,在碑前向烈士们敬献花圈,默哀悼念,请管理人员向同学们解说烈士们的英勇壮举,让他们感受一下,在那炮火纷飞的年代,是我们的英雄们用他们的血汗甚至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的生活安宁,让他们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主题班会活动

在班内以“重温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组织召开班会,开展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教导学生牢记历史,履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我看我唱”活动

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阅读一本反映抗战的书籍,观看一部抗战题材的影片,学唱一首抗战歌曲”,并要求全体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挑选好的作品在班内展示,在班会课上一起唱一首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帮助青少年铭记历史,坚定理想信念。

(四)手抄报活动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例谈 第6篇

教学模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问题。而现代教学模式是根据历史科学特点构建的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历史教育策略体系,是创造历史教学环境的一种方法,是提示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范例,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策略设计和评价。课堂教学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终极度目标指向的,而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诸方面素质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即要实现“发展目标”。“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体现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执行了“教师――学生――素质”的教学路线,实现了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成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主体目标。为构建这种教学模式,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运用多种媒体教学巧现历史情景根据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左脑长于抽象思维、右脑于形象思维。历史学科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运用不同特征的材料,遵循不同的思维操作过程,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隔离的”,都是殊途同归,达到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但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法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教师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语言去讲述历史,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大脑左半球的生理机制来完成,右半球经常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历史教师要想实现大脑“全球”开发,就必须大量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或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例如:我在所执教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一课中,开篇就向学生展示出一种战争景:隆隆的炮声、弥漫的硝烟、“打倒军阀”的响亮口号、战火中飘飞的旗帜……,打破时空界限,把学生拉入到20世纪代中。课堂中又分别展示了北伐战争的经过、农民运动的场面、汉口九江英租界被收回的场面。历史真实的再现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人、如观其行,不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了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而且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作、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使大脑两个半球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加强历史地理教学历史地理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高考改革,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之后,其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以往我们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由于历史地理的考查功能未能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地理的认识也局限于具体地名的沿革变化和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等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在历史地理的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识记图等一些基本的地理教学方法,这种旧思维没有体现出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随着对历史地理知识考查力度的加大,旧的历史地理教学模式以直观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北伐战争形势图》在本节课中共出现两次:首先是显示战争前三支大的军阀势力及当时广东国民政府所控制区域,通过颜色的变换、闪动,加强学生对地理范围的认知,并且引导学生根据地理形势分析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性、可行性。如提出问题:为什么首先打吴佩孚?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伐方针的正确,为下一步分析战争胜利原因奠定基础;其次是在放映北伐战争经过的录像之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简单复述经过,再通过对北伐战争进军路线有明晰的认识,从而看到北伐战争扩要意义是由珠江流域进攻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的主力。通过历史地理教学,使学生有一种立体感、空间感,加强学生对文科综合高考形式的适应性,全面提高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水平。

三、多媒体教学,设疑质难,创设合作的学习情境 合作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间的密切合作性,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运行体系,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教育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然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在“合作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课堂讨论是师生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能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感知新课的兴趣。例如:本课中,根据重点、难点,在通过显示《北伐战争形势图》后我提出了问题:国民政府为什么决定先打吴佩孚?让学生讨论:在看过北伐战争经过的录像之后,提出如下问题:①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关系如何?③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在新课结束之后,提出问题上:国民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有哪些新的发展,分析其原因?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可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信息,使其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自己实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与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教师科学而有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了积极思考的情境,激起了学生感知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学生在答题和自主提问中,其对问题的正确回答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使学生因体验成功的愉悦而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归纳小结,深化理解新课讲授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快速地展现一遍,梳理已学知识,指导学生指出各知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加深理解,从而得出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步骤。例如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新课讲授结束后,可利用多媒体将本课内容配以地图、图像快速地显现一遍,加深印象,形成体系。总之,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其预设性,很多教学准备工作可以事先完成,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十分紧密的操作步骤可以省略,因此课堂教学节奏快、时间省、容量大、效率高。 2、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能够通过图、文、声、像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强烈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直观性强,视、听提供较多

[1][2]下一页

信息,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多媒体由于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在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具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恰当地运用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在构建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诸要素中是最重要的。以上是我在教学中一点摸索与实践,还有许多不足。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没有一种唯一、绝对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广大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中,愿更多更好的适合素质教育的现代历史教学模式能创建出来。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7篇

活动目的:

1、知道王二小、海娃、雨来、张嘎是抗日小英雄,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

2、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海娃、雨来的英雄故事。

3、通过对英雄事迹的了解,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用心赞颂英雄、用行动学习英雄。

活动准备:

1、录音带。

2、《鸡毛信》、《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

活动过程:

一、进入情境,听王二小的故事。

依次播放战场上的声音和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在播放中教师独白:

1937年到1945年,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鬼子在我们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妄想灭绝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男、女、老、少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永不屈服的气节。

你可知道,那时和我们相仿年纪的儿童们没有课堂,没有温饱,是飞机、坦克炸毁了他们幸福的童年。然而,他们在战争中没有退缩、屈服,而是和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你听,“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就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赞歌。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觉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二、速读故事,了解英雄事迹。

1、这样的故事在抗战时期很多很多,每读一遍他们的英雄事迹,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动和震撼。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雄海娃、雨来,请同学们速读《鸡毛信》、《小英雄雨来》两个故事。

2、用简要的几句话概括英雄的故事。

3、故事中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三、联系电视剧,走进《小兵张嘎》。

1、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纪念这令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日子,最近许多电视台都播放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你肯定也看得津津有味,你还能回忆起电视里的一些镜头吗?

让同学分小组说说张嘎的小故事。

2、用推荐的方式,请几组同学演一演张嘎留给他们印象最深的一个小片断。

四、用心赞颂英雄。

1、是的,刚才我们听的、读的、说的、演的都是抗战小英雄的故事,你知道为什么人们说他们是英雄吗?

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词句等来赞颂英雄。

(机智勇敢、智勇双全、不怕牺牲、嫉恶如仇、视死如归、深入虎穴、只身擒敌、先人后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初生牛犊不怕虎、有志不在年高……)

2、为此你最想对小英雄说什么呢?

3、有人提议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要为这些小英雄立一座特别的纪念碑,碑文也想请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孩子来写。下面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些小英雄写一写碑文,唱响这英雄的赞歌吧。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碑文。

五、学习英雄好榜样

1、在抗战的年代,那些不怕流血牺牲,为赶出日本鬼子而奋斗的人是英雄,那么在和平年代,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与快乐之中时,我们应该学习英雄们的什么呢?

(勤奋好学、艰苦朴素、乐于助人、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2、播放歌曲《小八路》,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王二小、海娃、雨来、张嘎等四位抗日英雄,其实这样的英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到图书室里去借来读一读,相信你会被这些英雄而感动,会为自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第8篇

何谓分解内容标准?“分解”最基本的释义是整体分成部分。分解课程内容标准,其实指的是在对课标中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挖掘基础上,依据教师用书、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条件等要素,将课程内容标准进行分析、剖析,并把课程内容标准由整体分成部分,转换成为具体的细化的有利于学生递进式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分解内容标准是为了内化内容标准,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效果,它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有六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这六个步骤可以这样进行分解。课程标准表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经过分析,这条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是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其中行为动词为探讨,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一步已经得出核心概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经过剖析可以得出,此核心概念包括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根据第一步已经得出行为动词是探讨。探讨即说出、简述、归纳、讨论。结合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得出基本的学习目标是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如何达到第三步确定的学习目标,需要确定一些行为条件。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可以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以上这些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可以在最终确定的学习目标中加入一些限定词,如无误地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准确说出抗日战争胜利原因中的关键词,在教师的指导下至少归纳出两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经过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最后得出本内容的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无误地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准确地用关键词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至少归纳出两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通过对分解前后的内容标准的对比可见,如果我们对内容标准进行有科学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因此,科学地分解内容标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但是在分解内容标准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不能为分解而分解,而要在分解内容标准之后在课堂上落实内容标准,还要评估内容标准,也就是保证课标、目标、教学活动及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其次,进行内容标准分解,不是想当然地进行分解,而要有六个依据:第一是现代分类学,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就是将内在的心理动词换化为外在的行为动词;第二是中考说明,评估检测。第三是教师的专业经验,什么样的知识匹配什么样的动词,主要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第四是教材,课标分解必须在一定的文本上进行分解,不要去情境;第五是单元教学目标;第六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教师用书相同,但各个地方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相信只要有心,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有效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的教学。但是如何将概括性强、理论性强、弹性较大而不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变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呢?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作探讨:何谓分解内容标准;以六个步骤分解内容标准;分解内容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内容标准,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2]张庆林, 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反思 第9篇

中国抗战在二战史上应有重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和德国是两大罪魁祸首,中国和苏联是两个受害最重的国家。因为亚洲主战场在中国,欧洲主战场在苏联。中国和苏联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最大。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占二战军民伤亡人数9000万中的40%),是二次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其次是苏联伤亡2700万人)。中国的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5600亿美元。

但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二战认知上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首先表现在国际社会对于德国法西斯的认识,远远超过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认识。举一个例子,在二战中,希特勒杀害了600万犹太人。以色列将1月27日定为“大屠杀纪念日”,2005年联合国又将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确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而日本侵略军在进攻南京的一次战役中,就屠杀30万中国军民。然而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杀”的人不多。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中日联合声明》中写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但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篡改为“进入”中国,把“侵略”改为“进入”,就是妄图否认对中国的侵略,否认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这一掩盖和歪曲历史事实的卑劣行径,激起了中国特别是南京人民的强烈愤慨。许多人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就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编史、立碑、建馆,以纪念死者,教育后人。南京市政府在江苏省政府支持下,于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1985年在江东门建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此后才有一系列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出现,其中美籍华人张纯如1998年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使西方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2005年出版了张宪文等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014年作家何建明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也相继上映,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

我国2014年确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通过纪念活动,就是要让世界更多的人知道日军制造的法西斯暴行,唤起人们不忘落后挨打的历史,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其次,“欧洲中心主义”还表现在世界各国出版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书很多,它们主要是宣传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对亚洲中国抗日战争一笔带过,有的虽亦提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却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英国人写了一本《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其副题是:“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在谈论对二战胜利的贡献时,往往只强调西方国家的作用,欧洲战场强调英美的作用,大力宣传开辟第二战场的作用,高调纪念诺曼地登陆作战。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强调美国两颗原子弹的作用,根本不把中国14年艰苦抗战的作用放在眼里。欧洲的第二战场只是起到了加快希特勒德国投降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苏联长期卫国战争对德国侵略军的毁灭性的打击。同样在亚洲,美国两颗原子弹也只是加快了日本的投降,中国长达14年抗战对日军的牵制、打击、消耗,牵制日本百万陆军,使其不能向北进攻苏联,也推迟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有力地配合盟军的作战,这个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再次,二战史的“欧洲中心主义”,还表现在对二战起点的界定上。中国是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西方不承认1937年中国卢沟桥抗战是二战的开始,而认为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才是二战的开始。上海唐培吉教授认为,二次大战以1937年的中日战争为起点,欧洲战争为二战的进一步展开,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是二战全面激战的高潮。这个说法较为符合历史事实。

应该说,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德国、日本的投降,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结果。但中国、苏联的突出贡献是不能抹煞的。通过纪念活动,我们要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欧洲北非战场是二战中平行的两大战场,中国在二战史上的重要地位应该确定。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二战话语构建,打破西方社会对二战论述的话语垄断。

从中华民族整体来对待抗日战争

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先是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歌曲至今唱起来仍使人热血沸腾。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所以才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但国共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国民党要共产党抗日,但又不允许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发展,不允许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抗日根据地。陈毅曾说过:共产党救国有份,抗战要有地。八路军、新四军不发展怎么能战胜敌人,不建立抗日根据地怎么能生存?一个要发展,一个不让发展,这样就发生摩擦。这种摩擦,对抗日来说,是一种内耗。但这种内耗主要是国民党挑起的,皖南事变不说,从半塔保卫战、郭村保卫战到黄桥战役,哪一次不是国民党军首先进攻新四军,新四军才实行自卫反击的?更何况共产党的反击是有理、有节的。历史证明,两个政治主张不同的政党在面对共同的民族敌人时,是能够合作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过去国共两党出版的有关抗战历史书籍,多从本党角度看问题,各有片面性。国民党只写正面战场的几大战役,根本不承认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作用,攻击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击”,“不打日军,专打友军”,“借抗战之名,行发展自己势力之实”。而共产党方面的史书则突出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等,对正面战场的作用肯定不够,对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功绩评价不足。

nlc202309042136

近年来,大陆党史、军史和其他媒体,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作了实事求是的肯定,对为国牺牲的国民党抗日将领作了广泛宣传,对国军广大官兵浴血奋战的精神大力赞扬,国民党抗战老兵身份得到尊重并列入优抚对象。电影《血战台儿庄》《长沙保卫战》《铁血昆仑关》《喋血孤城》,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等影视剧都是反映国民党军抗战的,这就是证明。这是认识上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进步。但这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倒退,有人拿国民党抗战中打了多少次大仗来说事,拿国民党击毙多少多少日军将领说事,以此否定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功绩。殊不知这是不能类比的,抗战初期国民党有军队200万,共产党军队只有5.6万人,国民党军队比共产党军队多30倍。再说国民党掌握着国家资源还有国外的支援。蒋介石对外代表中国政府领导抗战,国民党军队打了不少大仗,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大半个中国是国民党丢的,让日军占领了中国26个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就连国民党政府也不得不迁到中国腹地重庆,这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而共产党是最早主张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就发表了抗日“宣言”),最早实施抗日(组织东北抗日武装),最早对日宣战(1932年4月15日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比国民党1941年11月对日宣战早了9年多)。当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时,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前6年的局部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才得以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持久战、全面抗战、人民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配合等指导抗战的正确理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15块抗日根据地,牵制了50%的在华日军,对付几乎全部伪军。毛泽东1941年5月25日在一篇文章中就说:“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习近平主席2014年说:“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中国是二战中唯一伪军数量超过外国侵略军的国家,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伪军中有62%是国民党执行“曲线救国”路线,国军倒戈投敌的。更可耻的是国民党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20位中央委员,58位旅参谋长以上高级将领投敌。这给抗日战争增加了不少困难。在这方面国民党是难辞其咎的。

总之,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正面战场的大量歼敌,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大发展;相反,没有敌后战场的长期坚持,牵制大量日伪军,正面战场会输得更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贡献。从全民族抗战高度来看问题,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

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

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是德国和日本。说是无条件投降,德国做到了,承认了,道歉了,德国领导人向被迫害屠杀的犹太人下跪了。在德国的勃兰登堡与波茨坦广场之间,修建了2711块水泥碑组成的犹太纪念碑,纪念在二战期间被屠杀的数百万犹太人。柏林的民众反思历史,反思战争,珍爱和平,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呼声。因此德国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

而日本不是,首先日本并不是无条件投降,他的投降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保留日本天皇体制。在日本,天皇制奉为不可改变的政治模式,奉为至尊至荣的国家体制。天皇获罪就意味着日本精神的灭亡,日本的武士道也就没有了崇拜的偶像了。那些侵略战争的战犯是为天皇献身的“仁人志士”,所以要在“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保留了天皇制,这就保留了日本国体和皇国史观,还保留了一批战争罪犯。每年8月15日我们称之为日本投降日,而日本天皇发表的“诏书”,他不叫投降,他称是“终战日”。“诏书”没有承认日本战败,也没有提到“投降”二字。“诏书”宣称“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把发动侵略战争说成是“为求自存”和“东亚之安定”。是你日本侵占中国广大领土,是你偷袭美国珍珠港,并不是别人威胁你日本的生存,怎么说是“为求自存”?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城廓为墟,将战火燃遍东亚,这就是“东亚之安定”?“诏书”只提宣战于美英二国,对侵略中国的事实不置一词。也就是说日本只承认败于美英,而不承认败于中国。“诏书”辩称:“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对中国主权的野蛮侵犯,对中国领土的强行占领,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屠杀,这不是日本向外扩张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这明明是推卸天皇在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罪责。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对日本投降,条件放得很宽,清算很不彻底,东京审判放过了“731”部队人体实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强征“慰安妇”等大量战争罪行。裕仁天皇“诏书”反而强调“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而不提南京的大屠杀,重庆的大轰炸,中国各地的万人坑。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的猖獗,安倍至今不承认日本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战争,这跟日本天皇“诏书”留下的“伏笔”是有密切关系的。最近安倍在美国的讲话,就不提“慰安妇”问题,也不提“道歉”。日本作为二战中对亚洲各国人民的加害者,他不承担责任,反而以挨了两颗原子弹,要各国领导人到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地参观,企图在世人面前把自己装扮成战争的受害者。安倍为什么不到南京来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说日本为什么会挨两颗原子弹?如果日本接受《开罗宣言》,早日投降,本可不挨两颗原子弹的。

受到原子弹的惩罚,这是咎由自取!

中国没有完全享受战胜国的待遇

我们常说抗日战争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总的方面来看这是不错的。但中国作为战胜国,并没有完全享受战胜国的待遇。有的文章说二战结束,迫使日本归还甲午战争以后从中国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实际上二战结束后,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都不完整。应该归还中国的领土没有完全归还中国。《开罗宣言》规定日本非法占领的台湾、澎湖群岛交还中国。钓鱼岛也是甲午战争后,与台湾一起被日军占领的。二战结束后,钓鱼岛也应与台湾一样交还中国,但美国成了钓鱼岛的托管国。1971年美国出于政治原因将钓鱼岛交给了日本。如今钓鱼岛成了中日之间一个难解的结。这是美国给中日之间插进的一个楔子。此外,当时香港(1997年才回归)、澳门(1999年才回归)也没有归还中国。这能叫“领土完整”吗?

我们知道,二战结束,得利最大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苏联。美国独占日本和德国一部分。苏联占领东德,确定了有利于苏联的苏波边界,把外高加索和波罗的海几个小国纳入苏联版图。

为了要拉苏联对日参战,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协定中牺牲中国的利益,答应苏联的条件是维持外蒙古(157万平方公里原中国领土)的现状,库页岛南部(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及邻近岛屿、千岛群岛交予苏联。这就使中国损失了外蒙古和东北大片土地,此外,苏联要求大连港国际化,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等(1955年才归还中国)。这能算中国“主权完整”吗?说的是国际公平正义,实际上是大国之间交易与力量平衡。中国的胜利是打了折扣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国想利用日本牵制苏联,一是国民党急于对付共产党。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想利用日本牵制苏联,所以并不想彻底清算日本。国民党因垄断了对日军的受降权,接收了128万日军的武器装备,接收伪军100多万人,其中大部编为国民党军。这128万日军的装备是很可观的。其中有步骑枪68万余支,手枪6万余支,轻重机枪近3万挺,主要火炮1.2万门,坦克383辆,装甲车151辆,卡车1.5万余辆,飞机1068架,舰艇船舶1400艘,其他还有大量弹药。实力大大增强,蒋介石这时一心想对付共产党,准备内战,无心追究日本的其他问题。

当前日本首相安倍不承认开罗宣言,不承认侵略,试图挑战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我们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展现共同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决心,捍卫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只有把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把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搞好。我们珍爱和平,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 (责任编辑 李赞庭)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10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此刻: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中国共产党用心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我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期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相关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八年抗战胜利的原因分析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由于全面战争时间约为8年(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为抗战。那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超多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那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 抗日战争胜利爱国演讲

★ 高中生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演讲稿

★ 抗日战争观后感

★ 小学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简讯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国旗下讲话

★ 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演讲稿:不羁的灵魂

★ 关于抗日战争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知识点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11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外务大臣重光葵及军方代表、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战列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字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华民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确认。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的全面抗日战争宣告胜利了,这是自1840起中国对外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全面的胜利。中国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国内思想认识的统一

1894年7月25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爆发的甲午战争是近代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彻底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加之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胜出,以及此后沙俄因种种无暇东顾,中日矛盾超过了中国与俄国这个宿敌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与帝国主义矛盾之最。甲午惨败,使大清举国上下为之一振,开始试图维新以自救。至庚子国变后,清廷推行新政,国内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但一二十一条及青岛事件,国内反日情绪逐渐高涨。随着1930年(民国十九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的胜出,国内政治格局逐渐趋于平稳。而于1931年9月18日爆发的“九一八”事变,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28的“一·二八”事变,33年(民国二十二年)3月至5月的长城抗战及《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的签订极大地刺激了全国军民的反日情绪。张学良和杨虎城于36年12月12日上午为西安事变向全国发出通电即说:“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即中日之矛盾已为当时社会矛盾之首。国内诸公多以认定日本为中国心腹之大患,民间亦以反日、抗日为第一之诉求。

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5年8月1日,王明为首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莫斯科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随后于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并于同年12月9日在北平发动数千学生年举行爱国游行和活动。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震惊中外,为国内**可能之导火索,亦为统一抗战可能之转机。12月17日,斯大林指示中共,考虑到蒋介石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领导人,希望放蒋。经过内部争辩后,原执意杀蒋中正的中共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经各方斡旋于26日蒋中正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六项协议。

此后双方多次谈判,于七七事变爆发后双方迅速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

三、两个战场的配合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各派系放弃内斗,一致对外。为应对日军在上海的进攻,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中央军及各派系部队共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60万人以上,组织了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除此之外还组织了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等多次会战战役。尽管在战术层面上,历次会战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使日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破灭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尤其是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事迹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激情,平型关大捷更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1939年12月上旬开始直至1940年2月间还组织了抗战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全国性的大规模反攻作战——1939国军冬季大反攻,这是抗战第一个伟大高潮。

除面战场的浴血奋战,以中共指挥的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为主导的敌后战场有效的进行了配合。

由于国府高层及国军将领军事思想仍旧停留在一战的阵地战上,加之并未认识到抗战是长期的,虽对在个别训令中曾命来不及撤离、仍留在敌占区内的部队及前线部队“施行游击战,袭击敌军后方”,但在抗战初期对非常规战并不关注。华北敌后游击队的蓬勃发展及其对台儿庄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国民党最高军事当局开始认识到游击战对抗战的重要意义。38年11月25日至28日,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特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决以我三分之一力量投入敌人后方”的训示,并令“各战区将前方地区划分为若干游击区,并指派有力部队担任游击,从事敌后作战。”为扩大游击效果,还于39年1月变更“国军”战斗序列,增设冀察、鲁苏两个战区,命第51军挺进山东,命第69军、第97军挺进河北,进行游击作战。与此同时,决定按中共建议创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致电延安中共,要求派干部任教官,负责教授和训练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和游击战的政治工作。由于国军以正规战的作战指导进行游击战及国军正规部队囿于其性质及传统作风其敌后游击并未得到应有的效果。

与此同时,在中共的领导下,鉴于太原会战中与日军进行阵地战损失太大,得不偿失,加之中共部队长期以来没有大规模阵地战的经验,于是在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着眼于战后的指导思想下,放眼敌后战场,大力建立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的开辟,钳制故人大量有生力量,捆住敌人手脚,遏制敌人战略进攻势头。这不但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挽救了抗战危局,促进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而且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战略包围为战略反包围,构成了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两个战场同时存在,分散了敌人的力量,使其顾此失彼。正面战场的坚持,敌后战场的强大,它们组合在一起使日军陷人长期战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四、对抗战事业的坚持不懈

尽管在七七事变之前,国府的对日政策一直是避免全面开战,忍让妥协,但双十二事变的发生使蒋中正清晰的认识到抗战亦是不可避免的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诚如蒋公于1937年7月17日庐山讲话发表的《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7月31日晚,蒋介石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称:“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虽如汪兆铭之低调俱乐部等少数人投敌卖国,但国府从南京迁武汉,旋徙重庆,未有放弃抵抗。当时之中国,未有一人威望及蒋公者,一旦投降,则各路诸侯旋即分崩离析。虽未弃和戎之愿,亦未舍抵抗之心。

随战局之开展,未如预想之不可抗拒,则举国战意高涨,沦陷之同胞,亦未言放弃。

五、有限的战前准备

在抗战爆发前,国府在对日战争上多少也做了些准备,虽十分有限,但对抗战仍有一定帮助。

1932年日军侵略淞沪,南京国民政府即认识到东部易受攻击,很不安全。同年7月,军政部就兵工厂布局问题曾提出:“依国防形势论,全国军用各厂须在平汉路、粤汉路以西交通便利之地,而置重点于长江、长城间。”尔后便将军工企业重心西移,开始在内地营建重工业工厂。34年12月底,蒋介石派遣贺国光入川,整理四川的政治、军事,开始经营西南。35年4月,任命吴忠信为贵州省主席。在四川,同年2月任命刘湘为主席,接着又通过组织峨眉训练团等措施,整顿了四川的军事、财政、金融,推行了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34年2月,国民党中央决议设立西康建省委员会,任命刘文辉为委员长。35年7月,西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正式成立,将西康建省正式提到日程上来。这也是战略后方建设的一部分。

1935年11月,国民党在五大之后对日政策逐渐强硬。同时,实行了币制改革,并得到了大量的外国货款,开始实施前些年设计的经济建设计划。1936年底,国民政府制定国防交通建设计划,使交通建设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公路干线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为了加强战时军队和军用物资的调运,津浦、京沪、沪杭甬、浙赣、陇海、平汉、粤汉等重要铁路共计增设军用站台、军用岔道达200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军车的停靠和各种重武器的搬运,大大加强了战时的军运能力。各铁路干线都储备了可供使用1年以上的铁路器材和燃料,并修建了防空壕和地下室。国民政府亦积极帮助闽、粤、桂、鲁、川、滇、黔等省修建联络公路。同时,国民政府还注意了汽车的发展,积极推行购进和维修工作,并在长沙、南京、汉口、南昌等地设立了汽车机械厂、汽车配件厂和轮胎厂。抗战开始之后,国民政府建成的交通系统便发挥了效力。尤以铁路建设成绩显著,贯通不久的平汉、粤汉和广九铁路成为抗战初期中国重要的陆上通道。当时中国军队80%的补给靠这条路北运。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全部轻重武器、弹药、器材由香港进口后,再由这条铁路运往东南战场。

35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兵役法》。36年9月8日,国民政府颁布征兵令:“东邻肆虐,侵我疆土,自非全民奋起,全力抵抗,不足以保卫国家之独立,维护民族之生存。在此非常时期,凡属兵役适龄之男子,均有应征入营服行兵役之义务。兹特依《兵役法》第三条之规定,着由行政院转饬各兵役主管机关,得随时征集国民兵,俾资服役,而固国防。”到当年底,共征集5万新兵入营。这是征兵之始。义务兵役制的推行,使正面战场的兵源不断得到补充。从1937年到1945年,各省征募人数共达14049024人,保证了抗战的兵力。在民众中推行军事训练,主要进行壮丁训练和学生军训。

从1928年底到193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六次提出整军方案,五次制定整编计划。除调整了东北军10个师、。整理了广东10个师、川康26个师9个独立旅外,仅调整了15个师、整理了24个师。与计划调整、整理120个师的目标相距甚远。33年长城抗战之后,德国军事总顾问弗采尔就深感中日两军装备悬殊,指出中国军队“步兵必须有精利可恃武器,方能于攻击及防御时有良好成绩”,“兵器不良,实为陆军自趋灭亡途径”。为改变现状,国民政府多次派人出国考察军事,聘请外国顾问来华训练特种兵,购买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多次研究制定中国陆军发展计划草案。1935年后经过整理建设,特种兵的系统才初步形成。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民政府对海军和空军都进行了建设,作战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在抗日战争之初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结合敌情、地形和武器装备进行演习,是国民政府对日准备抵抗作战的一项内容。为此,陆、海、空军都进行了演习,尤其是陆军的防空演习成效较大。

国民政府整理建设要塞工作始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时。32年2月,为防日军舰沿江进犯、拱卫首都,在军政部内成立江阴、镇江、江宁各区要塞实施委员会。同年12月,在参谋本部内成立城塞组。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首先对江宁、镇江、江阴要塞进行整理。32年5月淞沪协定签订之后,国民政府认为“现在外侮亟亟不可终日”,乃对要塞继续整理,并制订要塞五年整备计划。该计划以中国中部(北自黄河、南迄甬江)为中心,以长江为重点。后来考虑到为保障山东半岛的安全,防敌自山东沿海登陆,又分别在青岛、龙口、烟台设立守备区;又虎门是广东的门户,原设有工事,为防敌进犯,此处要塞加强警备。对日防御的国防工事,修筑的基本方针是以长江、铁路为轴线,以交通要点为中心而进行的。国民政府构筑的国防工事对后来抵御、阻滞日本侵略者的进攻发挥了一些作用。尤其是鲁南的国防工事在后来的台儿庄会战中发挥了相当作用。湖北省境内的工事在后来的武汉会战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国防工业建设是为国防准备物质基础,是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一项重要内容。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为应付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在兵工生产方面做了拟定兵工生产计划,将沿海工厂西迁,统一枪、弹制式,进口先进设备,降低成本,增加生产等方面的工作。

六、国际援助 抗战爆发后,国府迟迟不向日本宣战,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绕开中立法以获得国际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迅速向日宣战,与美英成为盟国,更加方便的得到军用物资。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日本虽国力强大但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我国国力虽相对薄弱,但我们的反侵略的战争却是进步的,正义的。它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同情。日本的侵略行为伤害并威胁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他得不到国际的同情和援助,而我国的反侵略战争却获得了国际的广泛支持。

国际上的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起了壮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国民心士气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防止蒋介石政府的妥协投降、坚持抗战起了良好的作用。许多国家的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并向中国提供大量的物质援助。毛泽东曾说:“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我们的抗日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

七、日本种种失误

日本自二·二六之后,军队逐渐控制政府,而陆军部、海军部、民政党、政友会等各方的角力使日本政局动荡不安,对华政策也在经济侵略及武力征服之间摇摆不定。基于日本海陆之争,在战略上做出了陆军北进,海军南下,中间征服中国的方针。日本陆海军的假想敌分别是苏联陆军和美国海军,虽将中国作为假想敌之一,每年都进行军事推演,但其认为陆海军仅一部就可以征服中国,未能正确判断敌我力量。同时其一直寄希望于功毕一役,或蒋介石的投降。其对华战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7月8日,参谋本部石原莞尔少将即作出指示“为了防止事件扩大,要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但随着军部少壮派的反对及关东军、中国驻屯军的不听指挥,事件进一步升级,不扩大方针宣告破产。

被誉为陆大惨淡经营几十年毕业生中唯一的一位战略家的石原莞尔曾说:“如果进入战争状态就一定是长期持久战,惩罚中国,数月间蒋政权就会崩溃,所以只需要短期决战是极大的错误„„如果开战,有可能逼迫中国进行决战,但是会不会变成持久战则主要取决于中国的意图”。7月18日会议上甚至提出“此时应断然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洲国境。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解决日华问题。”但遭到了坚决反对。

日本一方面希望中国投降,快速结束战争,但另一方面又宣布不接受国民政府及蒋介石的和谈,加深了蒋介石的抗战决心。

11月7日命令第10军等扫灭上海附近敌人,然10军19日即扑向南京(此际参谋本部未考虑南京问题),至12月1日参谋本部才发布了攻取南京的命令。

在军备上,日本海军虽是世界一流的,但陆军仍旧停留在一战时期。在陆军中提倡武士道精神,万岁冲锋等。

在中国东北,关东军这只日军精锐的目标又是苏联,反散了对华军力。

八、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结果无限拉长战线,使兵力更加分散,陷入多线作战的泥潭。

九、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及苏联出兵东北

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打破了日本本土决战、一亿玉碎的幻想,使日本高层放弃了有条件投降的愿望。

参考书籍:《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

上一篇:做智慧型家长读后感下一篇:寻找黑骑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