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读后感范文

2024-07-12

楷模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楷模读后感 第1篇

读了《时代楷模》一书后,我对书中一句话记忆深刻:只有献身于那些超越自身的存在,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伟大的人,我们的事业前进更需要这样伟大的人。

人生在世,都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可以不枉走一遭,那就是让自己活的有价值。一方面是对自身有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另一方面是将自己的价值与国家民族的价值相结合,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这两点,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同志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一种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无私的奉献。作为一名新入党的同志,黄群同志的事迹感染着我,感动着我,感召着我。祖国的海疆事业道路依然漫长,远处的深蓝仍然等待着我们的探索。

逝者已矣,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无愧于国无愧于心。作为国家军工科研单位的一员,我们应当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埋头苦干,甘于奉献,为祖国海防做出自己的贡献。

楷模读后感 第2篇

这位正值芳华的壮族姑娘黄文秀,长眠在了广西百色市的百福园公墓。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她却没有等到这一天。

1989年出生在广西百色的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成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3月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6月17日凌晨,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不幸遇难,年仅30岁。

她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年6月29日,党中央决定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曾有村民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说,“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驻村期间,黄文秀总是在奔波。百坭村村民居住分散,刚来到这里时,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她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了运动服,逐一走访全村贫困户,绘制了“贫困户分布图”。每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她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文秀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百坭村村民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经过努力,全村种植砂糖橘面积从1000余亩发展到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为打开市场销路,她还多次组织大家学习电商知识,建立了百坭村电商服务站。

驻村一年多,黄文秀带领百坭村88户418人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增收6。38万元。百坭村还获得了百色市“乡风文明”红旗村荣誉称号。

“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种养也是小打小闹。文秀书记来后,引进了农业技术,找准了销路,大家的信心足了。”村民班统茂在黄文秀悉心的指导和带领下,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同时,在黄文秀精神的感召下,班统茂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也想像文秀书记一样,为村里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203月,驻百坭村满一周年时,她的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25000公里。那一天,她写下感言:“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黄文秀利用周末时间回家看望刚做完第二次肝癌手术不久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并且那段时间百坭村连降暴雨,她惦记村里的防汛抗洪工作,便急着返回百坭村。父亲担心路上危险想挽留她在家待一晚。“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叮嘱了父亲一句“按时吃药”,黄文秀便启程回村。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她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一路上,黄文秀不断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询问当地雨势和灾情,特别叮嘱要关注几个重点村屯,要立即组织群众防灾救灾。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几度哽咽:“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份庄严承诺,黄文秀始终践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百坭村的“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去向牌”上,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今日去向情况被标注为“请假”。村委主任班智华解释说:“村民与村干部觉得她并没有离开,所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怀念她。”

如今,百坭村里不仅屯屯通上了水泥路,惠及百坭村的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也已贯通;新建的村级幼儿园也迎来了入园的孩子们,村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奔头。更令人欣慰地是,底,百坭村脱贫摘帽。

“文秀书记”虽然走了,但是她的精神依旧由她的同事们延续着。身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的杨杰兴、黄旭先后接过黄文秀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投身到百坭村的扶贫工作。受到黄文秀精神感召的年轻人还有90后干部黄思薇。2021年3月,她成为了百坭村新到任的驻村干部……

供电服务的楷模 第3篇

技术的领头羊

郑登旺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 先后担任开发区供电所安全员、客服中心营业班安全员、榆阳区供电分公司营业班安全员及修试班班长、榆阳区供电分公司西沙供电所所长等职。作为一个直接面对客户、服务客户的基层供电所带头人, 他总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 奋战在电力一线。

2012年11月16日天降大雪, 气温突降到-22℃, 酸梨海则村一豆制品加工厂突然停电, 情况紧急。郑登旺得知后立即组织人员带上安全工器具, 火速赶到现场, 仔细查看后确定线路已全部断开, 做好安全措施后, 马上开始了抢修。他第一个登上杆作业, 杆下的工作人员手脸都被冻麻了, 可他在杆上一直持续工作了40多分钟。当郑登旺从杆上下来时, 整个脸都被冻成了灰青色, 客户感激地握住他的手说:“天寒地冻的又麻烦你们了, 真不好意思。”他只淡淡一笑:“没事的。”

对新进员工, 郑登旺总是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在短短几年内成功带出徒弟8人。2013年根据“供电所管理问题排查治理”“夯实基础、提升管理”等活动的开展, 结合供电所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员工岗位适应能力的要求, 郑登旺制定了标准化培训方案, 亲自对抄表核算收费员、配电线路工、配电营业工分阶段进行理论和实践登杆等项培训和测评, 有效提高了各种生产技能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

管理的改革者

2012年在开拓榆横支线、拓展服务市场的基础上, 面对“基础管理”和“供电所管理专项整顿”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作为一所之长, 郑登旺比任何人都清楚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首先结合供电所实际情况, 及时理清了工作思路, 带头书写了承诺书和个人自查报告, 并与员工逐一签订了活动责任书, 将每个岗位的职责划分明确, 使广大员工的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总体要求, 郑登旺重新修订完善了21项规章制度、5项工作流程, 完善了27项基础资料等, 使供电所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真正走上了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总结的良性管理轨道。

针对酸梨海则村客户大部分线路老化、电网出现严重“卡脖子”的现象, 郑登旺积极上报了公司, 经公司现场勘察, 立即上报了省公司。逐级上报审批后, 郑登旺带领供电所人员协同设计院人员、分公司农网管理人员去现场勘察线路, 根据实际情况对酸梨海则村1—9组进行农网改造升级。他积极与地方政府和施工方协调,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 2012年10月19日在该村召开了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仪式, 新建10k V线路21.4 km, 0.4 k V线路55.7 km, 户表改造总户数927户, 安装100 k VA配电变压器4台、200 k VA配电变压器16台。工程建成后, 有效解决了该村用电“卡脖子”现象。村支书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终于盼来了农网改造的这一天, 太感谢你们了。”

优质服务的践行者

针对榆林地区十年九旱的情况, 郑登旺组织成立抗旱保电服务队, 明确责任分工, 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制定抗旱保电措施。2013年4月初, 他就带领保电服务队多次深入农业排灌村组, 把供电服务送到了老百姓的门坎, 及时开通了抗旱绿色通道, 真正做到“急农户之所急, 想农户之所想”, 确保排灌保电工作安全有序推进。抗旱期间, 榆林电视台和榆林市供电公司跟踪报道了这些优质服务场面。

“不仅是排灌期间, 平时用电出了问题, 只要打个电话, 供电所员工总是随叫随到。”许多村民如是说。“客户的事无小事。”这是郑登旺的一句口头禅。他坚持定期走访客户,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 讲看法、谈意见。特别是经常去看望孤寡老人和贫困户, 为他们解决用电问题, 受到客户的广泛赞誉。2013年5月20日, 榆林市供电公司授予郑登旺“最美供电所所长”荣誉称号, 并将他的先进事迹拍摄成了专题片。在郑登旺的带领下, 西沙供电所2011年通过了省公司标准化验收, 2012年荣获榆林市供电公司先进班组。他本人也被评为榆阳区供电分公司先进工作者, 2013年在供电所管理问题排查中工作中得到了榆林市供电公司和榆阳区供电分公司的好评。

永远的楷模 第4篇

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大夫离开我们已18年了。但人们回忆起这位平易近人的医生,仍是充满了崇敬之情。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教师家庭里。她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协和医院工作,后又到英国、奥地利、美国进修或考察,回国后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59年,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她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曾这样评价她:“林大夫不是一般的大夫,她对病人有一股特别的吸引力。”林巧稚终身未嫁,但她却为千千万万的新生儿迎来了生命的曙光。她曾同毛泽东主席讨论过人口控制的问题,进而计划生育成为妇产科学术会议的重要课题。她提出并主持了全国范围内的子宫颈普查普治,使我国许多妇女因此而重获了生命。

林巧稚在漫漫的行医生涯中有句名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一个做过剖宫产手术的妇女发生剧烈的腹痛,伴有高烧寒战,找不出病情突然恶化的原因,医生求教林主任。林巧稚亲自给病人做了检查后问医生:“她是没有临产就做的手术吧?”医生回答:“是。她骨盆狭窄,是选择性剖宫产。”林巧稚又问:“术后没有给病人扩张宫颈吧?”医生答:“没有。”林巧稚说:“这就对了。这种没有临产就做剖宫产的病人,子宫颈没有张开,子宫内的淤血排不出去,因而引起高烧腹痛。”主治医生根据她的诊断,立即给病人扩张宫颈排出积血,病人腹痛顿时消失,高烧迅速减退。

林巧稚认为,一个临床医生要多到病人那里去,她要求刚毕业的产科医生必须好好接生100例,否则就谈不上有基本的经验。

1973年,林巧稚被委派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副团长访问美国,看到西方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诊疗方法有了新的进步时,她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学习。但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患者有思想感情,有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身心反应,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而要到病人那里做面对面的工作。”现在,各种先进的医疗仪器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中,许多医生成了依靠仪器诊断治疗病人的工具,致使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误治、甚至导致医疗纠纷的现象。林巧稚的这一见解虽说是在30年前发表的,但对今天的医生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到此结束

张晓楼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农村。1940年,26岁的张晓楼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从事的眼科事业。他曾任同仁医院眼科主任,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他从医50年,治疗眼病患者数以万计,被人们群众称为光明的使者。

建国初期,沙眼患者在我国和世界分布极为广泛。它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据统计,全世界盲人中,有1/4~1/5是由沙眼造成的。它是危害人类最广泛的疾病。

研究沙眼的病原体,大力开展沙眼防治,为人们解除疾苦,早已在张晓楼脑海里酝酿多年。1954年,我国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汤飞凡向他提出合作研究分离沙眼病原体,张晓楼欣然同意。1957年,当张晓楼、汤飞凡完成了沙眼病原体的动物试验后,面临的问题是必须有人体试验,这样,这项研究成果才能获得最后证实和被国际上承认。于是张晓楼提出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而卫生部负责人建议由青年人自愿报名。消息传出后,许多青年医生递交了自愿书,这种为科学、为人类的崇高献身精神,使张晓楼大为感动。把爱护和培养青年一代作为己任、把青年看作宝贵财富的张晓楼退回了一份份志愿书,和汤飞凡教授一起毅然在自己的眼睛上做了人体试验,结果都发生了急性沙眼。他们从自己的眼中分离到了沙眼病原体。当时称为沙眼病毒。1973年定名为沙眼衣原体。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找到了分离和繁殖沙眼衣原体的方法,因而震动了国际眼科学界和微生物学界。

第一届国际沙眼病原体会议认为,这一重大成就为全世界的沙眼研究工作开辟了道路。许多外国专家盛赞:中国学者的这一重大成就,是自1907年捷克学者发现沙眼包函体之后,眼科学界最重要的贡献。

1981年,国际防治沙眼组织在巍峨壮观的巴黎国际大厦举行授奖大会。张晓楼、汤飞凡两位教授因合作首次在世界上分离沙眼衣原体成功,而被授予国际防治沙眼金质奖章。大会上,他们伟大的创举,生动的讲演,引起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由衷的赞叹。这一重大成就,使有关沙眼病原体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到此结束。

时代楷模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5篇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是迷信,它让我们停下脚步,敬畏天地,缅怀先人与英雄!

在距离三位英雄牺牲一周年的日子里,再读这本书,我无限感慨,英雄就在身边,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入党的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们是党员的榜样,人民的英雄。斯人已逝,遗风千古!英雄的壮举必将激励更多的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爱国奉献,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谱写新篇章!

时代楷模读后感1000字左右 第6篇

河钢塞钢管理团队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忠实践行者的时代楷模,也是名副其实的青年职工学习的楷模。青年职工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各项事业前进的有生力量,新时代、新时期给了青年更多新平台、新机会,也对青年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担当。

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先锋模范。在日常工作和生产建设当中,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论述,并且以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为榜样,坚持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自觉把爱国奉献作为新时代的价值追求,立足岗位,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为富国、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9名工作人员勇于担当、忠诚履职,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面对跨文化企业整合难题,因地制宜、善作善成,营造了中塞员工通力合作、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我喜欢那里记事散文下一篇:超高考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