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

2024-08-24

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精选6篇)

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 第1篇

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

——记昆明市人口计生委退休干部李美翠同志

李美翠同志这位从官渡区阿拉乡三瓦村走出来的彝家女,于

1951年参加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官渡区委常委、区妇联主任,昆明市妇女联合会副主任,昆明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在位时,她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办事认真、作风踏实;她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做事原则,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休后,她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始终不忘一个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为基层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她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干部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得到城乡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她是心系国策的人

1989年3月,李美翠同志从昆明市计生委副主任(主持工作)的位臵上退休。但她人退休,思想不退休,不论参加什么社会团体活动,三句话不离本行,总不忘与计划生育工作联系起来,只要有机会,她都要为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她曾担任昆明市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退休后,她仍坚持参加市协会的理事会工作,1998年,又以常务理事当选为副会长。此时,她已年近七旬,但她工作劲头不减当年,在市计生协会对十四个县(市)区基层协会进行组织整 1

顿及达标验收的整个过程中,她不顾年迈,身先士卒,带领市协会办公室的年轻同志深入县区、深入基层,深入到广大会员群众之中,就计生协会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与服务,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2002年,市人口计生委聘请李美翠同志为市计生协会驻会副会长。她坚持全日制上班,经常到各县(市)区调研,了解城乡育龄人群的希望和要求,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计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有关部门作为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为开展好“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的三结合工作,市人口计生委把270万三结合项目基金交给市计生协会运作。她不辞辛苦亲自带队到县区、乡镇、村居实地调研,指导基层和农村的部份分独子户、双女户,依托三结合基金实施项目,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如今,270万三结合项目基金已滚动使用多次,不少农户依靠实施三结合项目摆脱了困境,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嵩明、石林、安宁等地,呈现出“扶大户带小户、扶一村带一片”的欣欣向荣景象。美翠同志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令身边工作的同志和基层干部群众钦佩不已,县乡计生干部纷纷称诵道“老李主任宝刀不老,真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啊!”

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2003年,经李美翠同志的倡导与促成,市计生委协会邀请著名的妇科、儿科、家教、农林牧方面的专家及民间文艺爱好者成立了“优

先、优育、优教”、“农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宣传”三支志愿者服务队。几年来,她带领着这三支服务队先后到嵩明、石林、官渡、寻甸、晋宁、禄劝、东川等十三个县区进行优生、优育、优教,种植、养殖技术咨询、送医、、送药到农村等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文艺宣传服务队也把计生方针政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到城乡广大育龄群众之中。她还组织昆明市政协联谊会医卫组的专家到嵩明县小街镇苗族村义诊,免费给当地苗族群众看病送药,苗族同胞如同过节高兴万分,一位苗族妇女激动地说:有钱到昆明也不一定找得到这么好的专家,在家门口就有大专家看病,真是太好了!”

说李美翠同志的热心肠。计生系统的干部职工有目共睹,为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在位时,她历尽千辛万苦。退休后,也花费了不少心血,为使广大育龄群众了解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她积极组织成立了退休干部“文艺队”,编排节目到各乡镇演出;云南省农业人口“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一出台,她带领部分退休干部组成督导组到官渡、盘龙等区的农村核实奖优对象情况,经她组织创作的花灯演唱《学政策》也应运而生。为配合“村居建设”、“三结合项目”、“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内容的宣传,在她精心策划了《和谐社区是我家》、《希望树 幸福果》、《四同管理好》等剧目。李美翠同志虽年事已高,但劲头十足,热情不减,认真编排节目,亲自带队下基层演出,舞台上还时常见得到她那矫健的身影。一次志愿者文艺服务队在五华区教场中路社区做宣传活动,当时国家计生委一位副主任在现场观看后感慨万分,他说“云南省的奖、优、免、补,他们十几分钟的《学政策》我就完全清楚明白了。”文艺队成立至今,全市十三县区

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演出二十多场,观众达五万余人次,活动范围遍布全市城乡。

李美翠同志不仅热爱老本行,对社会活动也十分热心,她被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聘为第十届、第十届顾问期间,积极参加每一次的调研活动,并及时汇报调研情况。经她提案的关于村(居)委会计生宣传员工作量大,但报酬偏低问题,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经昆明市政协汇同昆明市人口计生委的共同努力,此问题已圆满解决。在贯彻落实云南省农业人口奖优免补政策过程中,针对相当一部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李美翠同志四处奔走、积极反映,做了大量的工作。她热情扎实地为社会奉献,她的工作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她担任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顾问的十年中,曾被评为市政协活动积极分子;2008——2009被评为昆明市优秀妇女工作者;2010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的先进个人。李美翠同志社会活动较多,她不仅在市政协当顾问、市计生协会任副会长,同时,还担任市离退休妇联干部联谊会会长,市老体协舞蹈队队长,她精力充沛,身兼数职,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但从未听她发过什么怨言。

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李美翠同志为人厚道,具有强烈的同情心,是一个见他人有困难就想帮一把的人,她非常关注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状况,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力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她通过各种渠道,从自己做起,组织动员两城区计生协会会员收集人们更新换代衣物汇聚起来,带领市计生

协工作人员按衣物的新旧程度、厚薄情况,大小规格,分门别类、清理打包,自己找车分期分批送到富民、石林、晋宁、东川、寻甸等县的贫困地区。几年来,她经手送到贫困群众手中的衣物,累计达六辆车之多。

当她得知东川区乌龙一中、晋宁县夕阳中学住校生缺少棉被御寒,便发动德胜桥老板杨美淮购买棉被、毛巾被,并与杨一道把棉被送到这些贫困学生手中。另外她还动员昆明铁路局计生办退休干部李凤珠、官渡区退休干部杨桂英扶持富民县麻地村的两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捐款购臵棉毯送给富民县大营镇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今年初,李美翠同志来到寻甸河口镇海嘎村,这是个彝汉杂居的贫困山区村委会。她多年来形成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走走转转体察民情,当她发现有个家贫如洗、衣衫单薄的80多岁老人时,心情十分沉重,当即把老人请到村委会,从带来的衣物中挑选了两条裤子、一件外衣、一件皮衣送给老人,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李美翠同志心挂灾区,响应号召,发动计生委退休干部献爱心,自己带头捐款600元;今年盈江地震她又积极献上爱心捐款200元。问她为什么样样热心、事事带头,她说:“我受党教育几十年,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充分体现了李美翠同志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情怀。这就是一个老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市人口计生委党总支

2011年5月5日

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 第2篇

——记x县x镇x村优秀共产党员xxx的先进事迹

现年46岁的xxx是x县x镇x村远近闻名的扶贫“专业户”,经他手帮助和扶持过的困难户和贫困户连他自己也无法计算清楚,初次接触木丹·吾守的人都不会把眼前这么一位身材高大,外表朴实憨厚的农村汉子同扶贫帮困20多年的优秀共产党员联系起来,在我们的相互的闲谈中,他评价自己到“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非常渺小,我所做的一切只是我力所能及的,我不认为我与其他共产党员有什么不同”,当我们提出要采访他时,他婉言谢绝了,最后,在我们通过多方施加“压力”后,他才勉强将我们带进了他的回忆当中。

时间的指针停在了1985年,xxx高举右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20年后的今天,在他的带领下,68名贫困户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200多名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5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20年前,当时xxx时任xxx镇x村一队队长,那时的x村可谓一贫如洗,土地荒芜,人们还依靠喝涝坝水为生,这一切对刚上任的xxx来说,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何改变现状,是x心里的头等大事,在上任的第一个月里,他对队里情况.详细了解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了——办畜牧养殖厂,x村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90%的民族村,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在他的带领下,发动队上17名年轻人在荒废多年的500亩石头滩上白手起家,用了3年时间建起了一座占地300亩,集牛、羊育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养殖基地,在这3年里,xxx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养殖基地建设上,无暇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养殖基地建成后的短短2年时间里,迅速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牛、羊育肥的积极性,到如今全村80%的人都在搞育肥养殖。通过育肥养殖固定资产达20万元的就有5户之多。养殖户们每当谈起xxx就会竖起大拇指激动的说到:“如果没有xxx当初带领我们搞育肥,今天我们还是困难户”。

在没有采访xxx之前,我们在村里了解到,现在村上的4眼机井,全是xxx带领群众们打的,在次,我们要求他给我们讲述打井的经过时,他叹了口气说到“这个回忆有点心酸”

198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xxx抱着自己心爱的5岁女儿来到xxx家中,他哭着告诉xxx,他女儿因喝涝坝水拉肚子、发高烧,请求xxx借钱去看病,xxx二话没说拿出自己的50元钱,放到xx手中,xxx心里亲清楚,象这样因为喝涝坝水而生病的孩子,队伤每年都很多,望着xxx远去的背影,xxx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解决队上人吃水问题。第二天他便召集队上的干部开会研究如何解决吃水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打井才是唯一途径,但苦于没有资金,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了xxx,xxx心里明白,当前问题只有先解决资金才是最重要的,自己身为一队之长,这个重担只有自己挑,就在开完会的第二天,他便带着队上的干部背着干馕和水,为节约开支他们一路能走便走,路远就搭便车到区,州,县上有关各部门请求协调解决打井资金,通过他连续半个月的奔波,终于解决了打井所需的资金,同年9月顺利打出了全村第一眼吃水井,村民们欢呼雀跃,庆贺从此告别喝涝坝水的日子。在后来的6年时间里,他带领队上群众一鼓作气,为队上又新添了3眼机井,解决了5000亩土地浇水的困难。

“xxx辞职了”这一消息的传出在xxx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问他“你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呢?”xxx却笑着说到:“我是小学文化程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前我们干什么事只讲究老一套、老办法,现在已经是90年代了,凡事要讲究科学,我的水平有限,不能再胜任这个岗位,我把位置让出来,让年轻的,有头脑的人材去带领村民致富。”有人婉惜的说到:“你不干太可惜了。”他却说“我不干队长,我还可以干别的帮助大家伙嘛。”是啊,从92年开始,此后的13年间,经他手帮助、扶持过的贫困户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人群中有汉族、x族、x族;有小学生、老人、妇女,这些人从此以后便成为xxx心中长期牵挂的情丝。

一个转业老兵的档案情怀 第3篇

铭记好传统转业如转战

我和我的战友们已经离开部队几十年了, 但是, 一提起“部队”这两个字, 依然还是“老家”一样的温暖和亲切。回首往事, 无论过去在部队, 还是转业到地方, 以及在退休生活中, 大家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和日常生活中, 始终铭记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始终坚守军人的美好道德和情操。对我来说, 更是将部队精神贯穿于我转业后的各项工作中, 直至现在的退休生活中, 从未给部队抹黑, 从不让老兵失色。

退休不退居工作无止境

自部队转业到地方后, 我一直从事机要、党务、档案等多项工作, 直到1990年退休。然而, 退休后, 我没有就此休养, 而舍弃档案工作。因为我是一名老党员, 是一名曾为新中国奋战过的老兵, 又是一名老档案工作者, 所以, 我还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我用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 用热爱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激情, 不停地在档案战线上发挥着余热。

我退休20多年来, 一直忙碌在省、市、区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私企、金融机构等51个单位 (108次) 的档案工作第一线上。共计清理立卷归档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14种, 302 936卷 (册、件、张等) 。其中:文书档案41 078卷, 99 593件;科技档案2 036卷, 7 347件;会计档案18 122卷;基建档案1 209卷, 图纸9 957张;人事档案814卷;教学档案497卷;名人档案95卷;实物档案384件;声像档案6 902张照片, 59册, 144盘录像带;精神文明档案124卷;先进性教育档案106卷;文件资料档案10 467卷, 89 279件;图书、出版刊物12 544册;编制档案检索目录2 179册;编写组织沿革、全宗介绍、案卷目录简介、大事记、会议简介、立卷说明、档案工作总结、汇报、制度、办法、各项统计、档案晋级材料等26万多字。还为档案晋级单位和建立档案专室设计图版13块 (共计580.06平方米) 。

几十年来, 我怀着一颗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档案事业的责任感, 积极热情地对待每一项档案工作, 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份档案。不论到哪个单位, 都是从头清理其所有积存档案。有的档案和资料已经积压了很多年, 由于长期不甚完善的保存条件, 基础状况很差。我不怕脏, 不叫累, 小心翼翼地拂去每份文件上的灰尘。在鉴定、分类、整理、立卷中, 我始终坚持档案工作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严格执行档案部门的有关规定, 努力使整理出的档案都要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此外, 在帮助各单位规范各项档案的同时, 我还注重帮助提高那些兼职档案员的档案业务水平, 注重培养增添档案工作人才队伍, 为档案事业输送新鲜血液。经过我的传帮带, 他们的档案工作水平提高很快, 有的已成为本系统档案工作的业务骨干, 有的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本单位年度立卷归档任务。到目前为止, 我工作过的51个单位中, 有3个单位晋级为国家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4个单位晋级为省级档案管理标兵单位, 20多个单位晋级到省、市级档案管理先进行列。

每当在我帮助过的单位完成档案整理、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时, 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真是难以言表。看着自己用双手、用汗水换来的工作成果, 看着那一卷卷、一册册规范整洁的档案, 看着那一行行、一列列井然有序的“历史长卷”, 我是那么的开心, 那么的自豪啊!

老骥尚伏枥余志犹千里

按常理, 作为一个儿孙满堂的幸福老人, 我完全可以乐享天伦, 颐养天年。而且,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老战友、老同事以及孩子们也常常劝我, 希望我再次退休歇业, 享享清福。我十分理解亲友们的苦心善意, 可是, 每当哪个单位的档案工作需要我帮助时, 我都会义无反顾;每当有年轻的档案工作者向我咨询档案业务问题, 需要我指导时, 我都是责无旁贷, 耐心、认真地给他们讲解, 还经常主动打电话告诉他们工作上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 我经常鞭策和鼓励自己, 只要还有一份心, 就该尽一份力;只要还有一份热, 就要发一份光;只要我还能继续工作, 哪怕是一天, 我都会竭尽全力, 力所能及地为我生活一辈子的城市服务, 为我所热爱的档案事业贡献余生。

一个老党员的执著情怀 第4篇

"我是党员,就要为群众办实事"

回到家乡的刘运柏,看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心里十分着急,决心尽全力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龙陂村前面有一条小河,没有桥梁和进村公路。群众只能肩挑手提涉水来往,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几代人只能望河兴叹,无能为力。刘运柏决心带领全村干群修桥修公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150户的龙陂村要修桥修路谈何容易?他把相关准备事项挨家挨户与群众商量,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用地和拆迁问题很快解决了,但资金问题就像一只拦路虎摆在了他的面前。他没有退缩,第一次就带头捐资1600元,并发动群众捐资。工程开工了,为了节省开支,他和群众天天在工地劳动。在上级的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路桥修成了,大小汽车都能开进村里。

一年后,刘运柏又多方筹集资金,并争取了有关部门10000元资金,维修了龙陂水库和渠道,使全村600多亩农田旱涝保收。

刘运柏还捐资600元钱,并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筹资金,具体负责改造了龙陂小学的危房,修建了老年活动室、村民活动场,在村子北边公路旁修了风雨亭。他多年操心,投资投劳,积劳成疾。老伴和儿子们劝他就此罢休,他动情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就要为群众办实事。"

"群众的生命财产更重要!"

2002年9月,一场特大暴雨引起了山洪爆发,水库首当其冲,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可是祸不单行,刘运柏的老伴此时正老病复发,奄奄一息,家里的亲人都在外面工作,只有刘运柏一人在家守护。刘运柏给老伴喂了一点药,就冒着大雨和大家一起上水库大坝抗洪了。一村民当着大众的面责备他说:"大嫂病成这个样子,你也黑心来……"他含着泪说:"群众的生命财产更重要!"待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刘运柏回到家中,贤惠的老伴就与世长辞了。

"尽管你砍了我一刀,我还会关心你"

龙陂村的特困户刘金华父母早年去世,妻子也长期患病后丢下了他和两个年幼的儿子离开了人间。生活非常困难。刘运柏挺身相助,每年都借钱给他买种子、农药、化肥。每当刘金华家有治病之类的急需,刘运柏就主动送钱上门,解他燃眉之急,并积极奔走,帮他争取了民政部门的救济。可是刘金华由于是文盲,又有些神经病,竟恩将仇报。

有一次刘金华因未交电费,被电管站剪掉了电线,糊涂的刘金华以为是刘运柏搞的鬼,一气之下,把刘运柏家的电线剪掉了。刘运柏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刘金华不但不接受,反而拿起菜刀对着刘运柏的大腿就砍,刘运柏流血倒下,被群众抬到医院缝了7针。之后,刘运柏的亲人赶到医院,愤怒之下,想把刘金华抓起来揍一顿再扭送公安机关。冷静大度的刘运柏却极力反对:"他是文盲,又有轻度的慢性神经病,两个年幼的儿子还要他带,一定要高姿态对待……"出院后,刘运柏上门对刘金华进行了耐心的法制教育,并嘱其带好两个小孩,临走留下了这样的话:"尽管你砍了我一刀,我还会关心你。"不久,刘金华的大儿子跌断了手,无钱医治。刘运柏闻讯,及时为他筹备了1200元钱,并亲自把小孩送进了医院。

刘运柏是一个担任了几十年领导职务的干部,全县每一个部门都有他的熟人。他的子女要他出面为他们调动工作,都被他拒绝了。他的一些亲朋多次要他去说情也被他婉言谢绝了。他的心里只装着国家、集体和群众。

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第5篇

——陆家乡中原调味品厂厂长陈淑英事迹材料

陈淑英,女、53岁,盘锦市第四、第五屇党代表,辽宁省民营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搏击中,她勇立潮头,始终以坚实的脚步紧跟时代的步伐,她勇于拼搏,抢抓机遇,发展民营企业,她勇于奉献,扶持贫困家庭,关心弱势群体,她勇于实践,用行动诠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她在陆家乡这片沃土上开辟出一个共产党员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新天地。

一、独立自主艰苦创业

陈淑英从1983年开始不断地寻找创业之路,从事过各种行业,养过猪又养过兔子,开过电焊修理部办过金属铆焊厂。到1993年便有了十多万元人民币,在当时算是先富起来了。她有了钱从来没有在衣食住行方面去享受,想到的是身边的人生活条件还很差,靠借钱帮助不长久,于是她萌生了利用手里的钱办一件事情,把周围人带起来共同致富的想法。1994年建立了盘山县中原调味品厂,1995年开始投入生产酱油,建厂初期由于她不懂技术,又没有做过管理工作,经营不善,不到半年就亏损了6万元。1996年,她总结了经验教训,鼓足勇气在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银行借了1万元人民币,把家里粮食卖尽,又向社会高利息借款2万元,请回技术厂长第二次投产,亲自到经营网点送货上门,听取产品意见,不断扩大了销售范围。1997年元旦后,她在创业

1的路上刚刚跌倒爬起,正想迈步的时候,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就在手术后第四天,技术厂长釜底抽薪,带走了主要生产人员和销售员,在离她厂不到一公里处重新设臵建厂,占领了她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营销网,一下子把盘山县中原调味品厂推向绝路。出院后她找来仅剩下的一名技术人员,共同探索怎样把企业救活,她决心生产出超过同行质量和口感风味好的产品,使企业重新站起来。1998年初,她首先在身边招聘了有知识有事业心的4名工人,亲自带领4名工人去上海酿造研究所实验工厂去学习酿造技,不惜重金从北京中关村请来在日本工作三年刚刚回国的酿造专家,到厂里共同研制钙质酱油及其生产工艺。到2002年底,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还清了所有的欠款并有了一定的积蓄。几多坎坷,几多艰辛,2009年企业改制为盘山县中原调味品有限公司,成为一个年产量酱油1200吨、大酱800吨,年销售额1千余万元的民营企业。其产品钙质酱油一直是盘锦市放心食品、盘锦市著名商标、辽宁省名优产品,曾获得国家金奖,销售市场覆盖沈阳、北京等大中城市。

二、展示爱心奉献社会

陈淑芬出身农家,秉性正直善良,性格直率,扶危济贫,急公好义。她深知农民的贫困和感受,所以不管自身状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首先考虑别人。虽然自己现在有了一些成就,但是她深深地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从承包责任田开始,她就帮助本村困难户李长山解决种地缺

钱缺农具等实际困难,先后将李长山、马春舫夫妻安排到企业工作,增加了收入,解决了孩子读书就业等实际困难。

她多年来始终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先后用3年时间为单身职工姚俊华成家,用2年时间帮助离异的员工张志脱贫,资助他买了房子,购臵了送货车经销产品,带领他独闯销售市场,同时反复做离异的爱人思想工作,经2年的时间帮助修复家庭和婚姻关系,直至张志和爱人与双方老人达到和睦,破镜重圆,实现了富裕。

多年来,她始终关注着贫困学生,先后多次到学校给困难学生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连续6年资助贫困学生李倩倩解决书费学费及生活费问题。

2010年特困家庭张连财多年疾病缠身的妻子3次病危,陈淑英多次资助医疗费用,并号召全体员工捐款捐物,把他的女儿张月安排到企业工作。不久前,张连财妻子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刘伟在双台子区站前娱乐厅被杀,张月亲眼看到凶杀一幕后,精神恍惚,不敢单独行动,不敢睡觉,睡着了也会被恶梦惊醒。陈淑英知道后马上接张月回企业吃住,并亲自陪张月一起睡。观察一段时间后不见好转,又亲自带张月看医生、熬药,直到张月恢复健康。

十多年来,每逢春节、九九重阳节她都去乡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猪肉、豆油、米面和水果,从社会上请来文艺团体为老人们演出文艺节目,活跃老人们的文化生活,为老人们的节日增添

了浓厚的气氛。

“吃水不忘挖井人”,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这些年,她为了家乡的建设,乡亲们能早日过上好日子而多方奔走,任劳任怨。她个人先后为了赵家村修路、修桥,捐款2万余元。个人先后出资运送水泥、沙石、建材无法细算。

艰辛的创业,无私的奉献,点点滴滴,充分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展示了一名民营企业家的崇高风范。正是她的这种优秀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就了她越做越强,如日中天的辉煌事业,也正是以“创先争优”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弘扬正气,脚踏实地的奉献爱心,书写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辉煌篇章。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雷锋情怀 第6篇

10年,一双解放鞋破旧不堪;20年,一床床罩布遍是补丁;30年,一个喝水的搪瓷杯早已斑驳;40年,戴的帽子洗得已经发白〃〃〃〃〃〃74年,一个银丝老人的故事。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更是让这句话,这种精神,成为了遥远时代的一块牌坊,理想社会的一个话题。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院上村蔺玉芳老人,却在近10年内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向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3.6万余元。是的,一个平凡的老工人,一个普通的老党员,却用一生默默无闻的奉献,为世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句话。然而,面对人们惊异的赞叹,蔺玉芳老人却只是质朴的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吃饱穿暖已经满足了,尽一份心回报党,帮助帮助身边的人是应该的。”

坚定理想信念 永葆政治本色

蔺玉芳同志在50多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政治本色,牢固树立“党的事业高于一切”的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蔺玉芳同志始终把向先进典型学习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坚持50年如一日,不计较个人得失,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雷锋、办好事,用全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像雷锋那样,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格和高尚情操。有的同志问:老蔺,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你这样忘我的工作呢? 蔺玉芳同志的回答是“毛主席语录是我力量的源泉,雷锋精神鼓舞了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蔺玉芳同志确实从雷锋精神中找到了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柱,工作的动力和行动的指南。

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了蔺玉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经历。他50多年来坚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时,有人说他是傻瓜、出风头、有神经病,甚至他的家属孩子对他也不理解,但这丝毫都没影响他。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做的这些事对群众有利,我觉得值,我不怕别人说”。长年的坚持换来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雷锋的行列。他的妻子、孩子也从不理解转到自觉学雷锋、做好事上。

恪尽职守 干好本职工作

蔺玉芳同志在淄博建筑公司的30年工作历程中,组织上安排到什么岗位,就在什么岗位踏踏实实的工作,从来不挑挑拣拣。他几乎转遍了所有的工作岗位,小工、安装工、烧水工、清洁工等,他都干过。像清理厕所之类的脏活累活,是他主动要求的。不论干什么工作,他都以雷锋为榜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完成。

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做好事,愿意多奉献。1964年,建筑公司四工区接受了烤烟厂烤烟车间的工程。该工程工期很短,工程两班干,每班需要水泥十五吨,每班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蔺玉芳主动提出自己干一个班的要求,他每天吃住在工地上,浑身沾满了水泥,不怕天热和蚊虫叮咬,苦战三个月,按期完成任务。为此,被工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蔺玉芳一天用地排车连装带卸,能拉15吨水泥,相当于两卡车的重量。不论定额多少,他都不计报酬,没白没黑的干。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王铁山是铁的,咱也不是泥巴捏的!”

弘扬雷锋精神 无私奉献社会

1972年,蔺玉芳被调往淄博建筑公司三工区烧锅炉,为1000多名职工供应开水。他在业余时间开垦了食堂附近的一片荒地,种上了茄子。在半年的时间里,他竟先后采收了3500多斤茄子,并把茄子全部无偿的捐献给了伙房。工区领导找他说:“老蔺,让食堂给你两个钱吧!”蔺玉芳却说:我业余时间种的,就是想让食堂改善一下职工的生活,我不多做点贡献,我这个活雷锋不就是白当了吗?”他就是这样,只讲奉献,不计报酬,干一行爱一行。因此,他也获得了不少荣誉,1964年至1967年,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建设系统学雷锋标兵”,并多次出席省、市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

1994年,沂源县三岔乡遭遇洪灾,蔺玉芳得知消息后,分别于1994年12月和1995年1月,先后两次向沂源县三岔乡救灾办公室捐款1000元。1995年1月和1995年12月先后向张店区房镇镇敬老院爱心捐款700元。1996年9月,向高青县救灾扶贫办公室捐款500元。1996年12月,向小清河综合规划治理办公室捐款500元,当时,民政厅的同志跟他开玩笑说:“省长才捐600元,你捐500元就不少了。”蔺玉芳的一系列举动,不图名不图利,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5年,他被淄博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淄博市学雷锋标兵。

2006年1月,他又跑到房镇镇政府,捐棉鞋10双,用以捐助院上村的贫困户;捐款500元用于救助本镇的特困学生。这500元钱,镇政府已经转交给一位叫宁浩然的贫困学生。这位学生在给蔺玉芳的感谢信里写道:“您的爱心犹如冬日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2006年春节前夕,蔺玉芳还为院上村的4户重病村民捐款,买上礼品走访帮助8户困难家庭度过难关。

上一篇:2022费县二中经典诗文朗诵主持词下一篇:课外阅读对习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