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难范文

2024-06-20

中学生作文难范文(精选6篇)

中学生作文难 第1篇

中学生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只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写”,而“写什么”这一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谓一语道破、切中要害,作文教学如何改进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兴趣,打开写作思路呢?下面就中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指导谈谈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写作应与课文教学结合把课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扩大了视野,接受了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所学内容与课文相关,有可写的东西,不愁“无米之炊”。用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的形式是很多的,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等。例如,我教完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之后,学生已经懂得意象了,让学生自己确定意象用一句话表达乡愁的意思,学生写起来就轻松自如,如有一位学生写“乡愁是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写得多好。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出两三件事,说说爸爸对自己的成长有哪些主要影响。事情可以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反映的品质并不是非优秀不可,诸如幽默、严肃等都可以,让学生口述出来以后再让他们翻书,因为课文内容与他们口述作文的内容很相似,因此不用督促,他们就很认真的看课文,同时告诉他们注意文中的事例,让他们将自己所列举的事例和书中的事例相互比较,找出优缺点,明白选材取舍的根据。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发现,自己的爸爸原来也有这么多事情可写,这些典型的事例原来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教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后,我便以“我的爸爸”为话题让学生自命题作文,学生写出的作文让人非常满意。

二、作文应与综合性学习结合作文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个目的。让学生:

一、在活动中写,例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这就是我,是一个自我介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写文章,以文章的形式交流。

二、是写活动,例如同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我从中学到了语文》这个作文题目就是写活动的。可以写在某项活动﹙如看电视、读报、看球赛等﹚中自己学到了语文。作文与综合性学习结合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做法是很多的,比如,做游戏,写游戏;教新闻写作,就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教议论文写作,就组织课堂辩论等等。激励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编辑刊物,办手抄报等活动。激发写作文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学生看电视写作文,如看《水浒传》后让学生谈谈水浒中的人物;看新闻后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学科综合也可以写作文,例如学习了综合历史课的知识后写《我最崇拜的一个历史人物》。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可写科学小论文。

以上两个方面仅是指导学生作文有话可说,要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还需要注意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说真话,有真情,还要指

导学生进行构思训练,修改自己文章的训练,才能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作文训练的目标。

中学生作文难 第2篇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作文水平很差的学生语文成绩是优秀的;相反,我们也很少看到作文得心应手而语文成绩却不令人满意的学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文章,决非易事,所谓“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市面上的《作文速成》之类的书把作文技巧吹得神乎其神,仿佛写作水平的提高只在一夜之间,其实我们只要稍动脑筋就知道这只是天方夜谭,果真如此,想做文学家恐怕也不会那么难了。

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除此之外,恐怕不可能找不到什么终南捷径。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他们去积极查阅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如教学《羚羊木雕》,学生对“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与“我”的父母要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的做法认识不一,到底谁对谁非。有人认为礼物过于贵重,不应该送给同学中的好朋友,有人态度截然相反,认为不论礼物多么的贵重,父母都不应该叫孩子不守信用,去要回已经送给朋友的礼物。出现这种情况,我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辩论,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有人说:做人要讲信用,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有同学针锋相对:俗语说“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我们怎能对父母的劝告置之不理呢?这堂课广泛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辩论过程中双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使整个活动高潮迭起,不时引来阵阵喝彩。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掌声,欢呼声中度过,下课铃响,大家还余兴未尽,恋恋不舍呢!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的有些篇目,如《晏子故事两篇》、《皇帝的新装》、《石壕吏》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有位同学改编的《石壕吏》课本剧,既忠于原文,注重史实,又充分联想,发挥,表演后好评如潮,而且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不甘示弱,又纷纷编出自己的课本剧。

3、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

让小学生作文不再难 第3篇

究其原因, 作文无非是作文素材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问题。“不会写”, 说明学生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没有东西写”, 说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 缺乏各种类型作文的材料。作文好比建造一座楼房, 有了建筑材料, 没有建造的方法不行;只有建筑的构思, 而没有建筑的材料更不行。只有二者兼备, 并巧妙地融合, 才会建造出漂亮的房子来。所以, 要使学生不怕作文、写好作文, 就必须首先解决小学生各类作文的材料和写作方法问题。

一、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指导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学生生活阅历少, 平时又不注意观察, 写起作文来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做搜集素材、积累素材的工作。

(一) 参加实践活动

教育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 做生活的有心人, 亲自去感受, 去看、去听、去想, 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 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 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

(二) 持续的实践体验

积累素材过程中, 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是不行的,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 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教师除鼓励学生校外自行持续不间断地观察积累外, 还可下达具体任务, 确定一个事物 (人、事、景、物) , 指导学生进行长期定向观察, 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通过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 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1.创设情景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队、团队活动, 活动后, 布置学生写《记一次班队活动》;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 然后让学生写拔河比赛活动的文章。像这样, 学生置身于活动之中, 写作的内容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所见所闻, 这样作文有了充实的内容, 有了真情实感, 何愁写不出好文章?

2.参观游览法

教师可以组织春游、秋游、参观等, 把学生带到本地的风景区去,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四周的景物, 体会大自然的美, 体验生活的快乐, 然后布置作文, 学生一定写得言之有物, 富有生活气息。

二、作文指导由“放”到“扶”再到“放”———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有了生活素材, 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与其他语文训练一样要经历一段“扶”“放”结合的过程。一般情况下, 教师认为应该先“扶”后“放”, 并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认为让学生经历“放”———“扶”———“放”的过程更好, 就是说, 先让学生自由表达, 不受限制, 然后教师指导, 逐渐规范, 最后学生掌握方法, 达到熟练。

(一) 让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感到作文难, 一个主要原因是作文形式局限思维, 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怎么分段的“格式化”作文形式, 使学生寸步难行。学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表达形式应该是无拘无束的,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学生敢说敢写、爱说爱写的问题, 不必担心内容不具体、条理不清楚, 语句不连贯, 与作文的要求不符。自由表达要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乐写、敢写。

(二) 仿写不可排斥

还有一些学生, 写作文不知从何入手, 那就让他们仿写。仿写虽不利于学生创造, 但从训练角度来说对学生有益, 不能不承认学生是喜欢仿写的。仿写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仿多了自然也悟出一些道理来, 慢慢就轻车熟路了。模仿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个小孩的成长过程就是模仿大人的过程,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结合课文勤练笔也是一个重要的模仿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 大都是名篇佳节, 各有所长。因此, 每教完一篇课文, 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练笔。学生刚学完一篇课文, 兴趣未消, 对文章的写作特点、层次安排都非常清楚, 正是模仿练笔的好机会。

(三) 给学生“拐棍”

由于学生平时积累少, 阅历浅, 所以学生写作文时总是用不好词句, 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作文前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比如, 写与春天有关的作文可以提供的词语有:春光明媚、春风习习、春暖花开、阳光送暖、春意盎然、无比快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写夏天提供的词语可以有:烈日炎炎、倾盆大雨、大地在燃烧、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树木葱郁。学生毕竟是孩子, 需要“扶一扶”, 再让他们“跳一跳”, 这样才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四) 范文示范, 点拨感悟

自由写作, 仿写练写, 出现的问题也相应地呈现出来了, 如条理不清、语句不通、结构零乱、意思不完整等。这时教师可以把有代表性的作品拿出来, 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反复地读, 从读中感悟, 怎么写才能表达清楚、语句通顺、用词恰当。通过学生讨论, 怎么写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然后,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最终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文是反复训练、反复体验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几个反复, 学生做得一次比一次好, 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慢慢形成。

中学生作文难心理原因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动力性困难 能力性困难 写作内容 写作技能 写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83-02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难中之难。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界公开的秘密。但是,所有的人又都清楚地知道,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是整个语文能力的核心,让不了,躲不过,必须认真面对。此处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中学作文难主要原因,以期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些许启发。

根据笔者多年的调查分析,中学生作文困难主要表现在动力性困难和能力性困难两方面。其中,动力性困难牵涉到学生心理结构和即时(课堂作文时)的心理状态;能力结性困难牵涉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相关技能。它具体表现为以下情形:

一、动力性困难

动力性困难是指学生的写作动机不强,缺乏作文的热情,对写作没有兴趣的心理状况。动力性困难的核心是写作动机,它是作文教学矛盾中的关键因子,如果不解决好学生的写作动机问题,教师就很难有效地开展作文活动,更无从谈起把作文教学导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特别强调要对学生的写作动机进行适当地强化,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其中,不同学段又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能在新课标中如此反复强调,可见动机与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当代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奥苏伯尔曾从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角度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三种。他认为,认知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这是一种内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获得尊敬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附属内驱力也可以称为交往内驱力,是在希望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和认可。

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很大,它不仅能激发个体去从事某项活动,还能对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作文教学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关注对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激发,要把作文教学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要充分“激情”“激趣”,让学生有写作的冲动,而不只是窝在教室里干巴巴的说教。要综合考虑作文前、作文中和作文后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正如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如果有一天,在学生眼中,作文也像运动、K歌、舞蹈一样,是情感的宣泄,是才华的表露,是生机盎然、充满乐趣的,我想,这时学生的写作动力性问题就已经得到了解决。

二、能力性困难

所谓“能力性困难”,是指学生缺乏与文章内容相关的信息,缺乏写作技法和不懂如何运用写作策略。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过程的本质是一种问题解决过程。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密切相关,它包括三类知识:问题背景知识,推理规则和解题策略。前者决定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后两者决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更加明确地指出,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结果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他认为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学习类型包括以下三种:第一,智慧技能,这是指那些为了顺利解决问题所必备的概念、规则和原理。第二,有组织的言语信息,他们有助于问题解决者理解问题,并且能对问题作适当的评估。第三,认知策略,它们能使问题解决者选择适当的信息和技能,并决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怎样及何时使用它们。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把写作和烧鱼做一个类比。要做出色香味俱的鱼,可能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鱼材的质量(包括主料和葱、姜、油、盐等辅材)。如果给你的是小鱼、死鱼、臭鱼或受过污染的鱼,又缺少佐料,可能任你手艺再好都很难做出可口的鱼。2.烹饪技巧(做鱼的技术)。用哪些材料,如何搭配,火候、刀工,先后次序等。3.烹饪策略:做给谁吃?在什么场合做?为什么做?

对于作文而言,首先要考虑写作内容,即写什么?这是作文之“鱼”。其次要有写作技能,比如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这就好似烧鱼中烹饪技术。再者还要考虑写作策略:阅读对象是谁?写作目的是什么?对于上述情形,安徽师范大学何更生教授在《作文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该书提出写作能力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写作陈述性知识(即写作内容知识),写作程序性知识(即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

中学生作文难往往在以上三方面都有困难,或者说在以上三类知识上都存在着问题,其造成根由也各不相同。其中,有人把写作内容知识的欠缺归因为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够,生活体验不够,阅读量不够。一句话,积累不够。在这种情形下,言之无物,无病呻吟,言而无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写作内容知识不足的同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技能和写作策略性知识可能更为薄弱。经典的“样本”不够,训练时间不够,训练方法不当,造成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徘徊不前。虽然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有作文训练模块,但往往训练序列不清晰,范本、样例缺少针对性,教师,学生在寻求作文指导时,往往还是一头雾水。写作策略提到的更少,一般的作文指导书几乎不提,但其实它是写作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生又非常欠缺。

三、解决方案

当学生真难作文 第5篇

记得有一次,当天的学校作业很少,我总算是在7:30之前就全部完成了,本想着早早练完琴之后便睡了,可事实上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练完琴已经是8:30了,我便对妈妈说:“妈妈,我刷牙去了。”谁知,这一说不要紧,妈妈立刻拿出了补习班的奥数和英语作业,对我说:“都这么久了,你的这些作业还没完成,趁着还早,快去把这些作业做完再睡。”我虽然被惊得目瞪口呆,但也不敢反抗,只好乖乖拿着作业会房间做了。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把它们全部完成了,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一看钟,呀!快11点了,我赶忙收拾好书包,洗漱完毕去睡觉了。

第二天来到学校,我仍然充满困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我压根就一个字没听进去。不巧,遇到了一道我不会做的题目,只好问了旁边的同学,可值日生却以为我在讲小话,记了我一个批评并扣了分。哎,当学生真难!

这不,这回期末考试又考砸了---没有挤进班级前十名。这可怎么办啊!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妈妈可是给我狠狠地下了任务的,不然就得去参加妈妈给我报的寒假补习班。可现在急也没用了,只有眼巴巴地看着原本就空闲时间不多的寒假被彻底占满了。

孝未免有些太难中学生作文 第6篇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自古流今从未断绝,一直绵延千古。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一个优良城市建设的精神支柱。孝布满神州大地,无处不在!

我国有孝的传统,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如何做人,这种缠绵的恩情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因此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敬,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

如今,人们大力倡导孝文化,种种孝心公益广告出现在电视电脑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年度最美孝子”等活动不断涌出。

说到孝文化,未免有些太广。按照我的思想,可以这样来拆分―将孝字拆开,即得到“老”与“子”,“老”代表老人,“子”代表子女。“老”字只有一半,并且是“子”字将“老”字的一半支起来。则可以这样来理解:年迈的老人为了子女奋斗一生,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拉扯大,如今子女们已经成家立业,而年老体衰的自己却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治理,因此子女们需要抚养老人,回报老人,帮老人承担起这个零散的家。完整的“子”字将残缺的“老”字撑起来,这就是“孝”。

“孝”即孝敬父母。孝敬,不能光说不做,否则就成了空话。做,不能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要诚心诚意从小事做起。

孝敬父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古人的孝敬方法更为完善,他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尊亲、弗辱、能养,其宗旨很简单,也就是不仅子女要做到物质上的赡养,还要让父母们在精神上感到满足。

我个人认为,“孝”是理解,是关心,最重要的是要多多回家,哪怕是在门口让父母望一眼,也是他们精神上最大的满足。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一般在物质上的需求都很满足,而缺少的则是精神上的关怀。我最近在《钱江晚报》上看到这样一段公益广告,让我内心有着极大的感触,其题目是《我们该回家了》,上面是这样写着:他曾陪伴你牙牙学语,认字识句,而今,陪他说话的是收音机,播放不停的声音填满了冷清的房间,填不满他的心,能陪他讲话的,能填满他的心的,是你,不是收音机。短短的几行文字,诉说着千千万万被忽视、被冷落老人的孤单与寂寞。因此,我向全世界的子女们大声呼吁:常回家看看!看看曾经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将你拉扯大的父母,看看被你冷落多年的老人,看看被你遗忘了从小到大牵挂着你的陌生人!

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浮现了一个悲伤的画面: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岁月在无时的冲蚀着她的身体,落日的`残霞映在她的脸庞,生命似乎伴随着残阳一点一点的消失不见,在你眼中她的眼角上只不过增添了几丝剪不断的皱纹罢了,她望着远方初升的明月,眼帘上泛着几滴泪珠,她靠着苍老的槐树,她的脸简直就和那槐树干枯的树皮一模一样,她微微的踮起了脚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就这样她站在山坡上望着好久好久,可惜最终她什么都没等到,夜色深深,刺骨的寒风摧残着她瘦小的身躯,她就像一棵干柴,立在山坡的飞尘中,但她那流淌的强烈欲望并没有终止,第二天傍晚,她又一次满怀信心地来到那棵立在山坡上已多年的老槐树旁……就这样她每天都来,却每次都没等到,一晃就是多年,但她那欲望始终没有终止……直到她逝世时,她仍然没有等到,她临终前用尽全身的力气写了一封遗信,信中是这样说的:儿啊!在外事业是否成功?三餐是否吃饱?冬天是否穿得暖?晚上睡觉有没有踢被子?着凉了没有……

短短的一封遗书,尽管错字连篇,但是这是她最想对他说的话,也是她最关心的事情。

“她”是谁?她是一位年过80的老母。她等的是谁?她等的是她那格外“孝顺”的儿子。

那封信已陈旧多年,如今它略显得有些古铜色,就像是那老母亲的脸,它伴着月光撒落在她那流淌的坟前,荡漾了好久好久……

儿子确实很忙,但却忘记了还有一位远方牵挂你的老母。

上一篇:小学奥数植树问题练习下一篇:数学教案-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