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2024-05-2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精选6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第1篇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适用年级:高一

教材特色: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教学目标:

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主线: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体系结构及课时数: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第一章

第二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三章2课时

第四章第二章

第五章信息获取 第六章

第七章4课时

第八章第三章

第九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5课时

第十章第四章

第十一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

第十二章6课时

第十三章第五章

第十四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

第十五章7课时

第十六章第六章

第十七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

第十八章6课时

第十九章第七章

第二十章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十一章2课时

第二十二章体例风格:

第二十三章本册教材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很好地衔接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相关教学内容,也为后续各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简短的前言,概括地表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本章的主旨;每节学习导言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和学习目标简述,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思考和探索;每一节所展示的资料也贴近日常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正文两旁的注释栏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每章的正文中加入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实践活动,在每章的的最后还附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本章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每一章内容进行巩固。

第二十四章总的说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很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主要特色如下:

1、教材内容和编排合理、科学,重点、难点分布恰当;

2、教材活动设计与选材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实用性强;

3、在实践活动中,很多是以专题形式呈现,通过合作形式培养整体意识和团结意识;

4、内容调理清晰,由浅入深,可操作性强,较好地处理了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5、强调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构建,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

各章节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两节。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文件的下载”,了解多种文件类型,尝试多途径下载文件,并优化下载方式,提高效率,对文件下载有整体认识;第四节“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通过体验网络数据库,学会选择合适的网络数据库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

第三、四、五章均为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分别是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其中,多媒体信息加工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三个方面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是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衔接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内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章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主要依托VB程序进行介绍,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让学生懂得用编程加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其后,通过体验几个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感受人工智能给人类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了解其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探索新兴科学技术的兴趣。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是人性化信息加工的两类重要应用。“文本信息加工”主要讲了汉字的编码和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简单加工文本信息的方法;“表格信息加工”讲解了表格数据的简单处理和表格数据的图形化。通过本章的学习,将进一步体验和认识文本信息加工和表格信息加工的实际价值,特别是如何很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去有效地表达信息。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的加工”带领学生体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正确信息处理价值观,学会选择恰当的学习处理软件,有效完成信息加工任务,并且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三章的重点是能熟练运用文字、图表、多媒体、程序或智能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难点是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适当的加工工具,掌握相应软件的操作技巧。

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集成、发布和交流能力。主要依托个人网站制作这一方式,介绍信息集成和信息发布的过程,学会发布网站、传播信息;利用论坛和QQ等平台讲解信息的交流和意义,了解信息交流的多种类型和交流工具,同时强调了信息安全、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健康负责地使用信息。

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信息资源管理概述”、“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三节。通过体验生活中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学会将一些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对个人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的好习惯。认识数据库管理的优势和基本思想方法,理解信息资源管理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第2篇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

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提要:

①在教学建议上,为了与核心素养理念和学习任务群相呼应,新版课标做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探究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通过提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达到与课程共同发展的目标;②在评价建议上,新版课标和旧版课标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③新版课标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和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其中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主要从测试与考试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命题和阅卷原则三方面展开。

提要:

①新版课标突出强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附录部分具体体现在:在旧版的基础之上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强调文化经典著作、古代小说、古代剧本等的阅读;②新版课标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加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语言文字理论著作,极大的丰富了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了较大的选择。

三、核心素养版课程标准最鲜明的几点变化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立足本国特色,着眼于国际视野,顺应新时期的需求,较之旧版的课程标准有了几点鲜明的变化:

(一)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本次课标修改的重点之一,不仅在语文课标里提出来了,还要求其他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语文新课标指出,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

(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三)建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有18个,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模式上也与原有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上有文本,但是不以文本为纲,也不求完备、系统的知识,突出强调整体阅读、学会思维与表达、提升鉴赏能力;教学方式,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

(四)优化语文课程结构

旧版课标把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新课标在这一基础上优化了语文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性必修课程。故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五)明确学业质量标准

新版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新版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总体刻画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一共分为5个等级,每个水平内部又有4个具体要求。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3和水平4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5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水平2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4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5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仅供参考。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增强了语文测试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与高考的联系,更能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新考试的需要。

随着新课标的变化,教师考试的备考需要做哪些转变?

2.单选题/填空题注意要点 新课标对每一模块均有细致、具体的表述,答题时需注意数字类的考点,如三类课程的学分及要求、教学建议等。单选题、填空题的考查重点,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部分:

①课程性质中课程的基本特点及根本任务;②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及内涵;③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④高中课程结构由必修、选修

1、选修2三类课程构成,与学习任务群相挂钩,每类课程均安排7到8项学习任务群,涉及到“语言积累、梳理、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术论述专题研讨”等学习任务群;⑤实施建议包括“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四个部分,需重点把握“教学与评价建议”。

3.简答题/论述题注意要点 简答题重点把握以下两个部分: ①语文课程基本理念;②语文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议。4.教学设计题/案例分析题注意要点

教学设计题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加强,重点更侧重于整体把握、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内化,教学方法变化不大,教学过程需结合各个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目标及要求开展,整体设计的目标指向立德树人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及内化。

案例分析题需注意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教学与评价建议的最新表述,并能运用最新的理念运用到案例分析题中。

二、面试备考 1.考查范围

(1)册数的选择变多。在新版课标中,课程结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且每类课程均开设两个学期。与旧版的课标对比,会发现各类课程均衡授课,且各种类型的文章在各类课程中均会有所分布。

(2)篇目的选择增多。新版课标修订中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备考策略

综上变化,在篇目的选择不要局限于目前高中阶段的必修,而是会有重点有侧重的学习其它选修文章。此外文言文、诗歌将会是考查的重点,建议可以将此作为学习备考的重点,可根据新课标附录1的内容先行一步,提前准备。

另外,根据附录推荐,可以阅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中的篇目;搜集弘扬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展示自身实力。

2.考查内容

(1)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备考策略

本次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发展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各种思维方面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科学与文化论著,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在新版课标中有具体的阐述,建议熟读课标,从每一方面的内涵出发,教学设计中尽量设计能够促进不同方面的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2)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立德育人”。◆备考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实现语文学科的“立德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加强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教学设计时加入发散思维与情感迁移的训练,能够对文化现象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与独创性;既要了解为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也要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从而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更加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从实际出发。◆备考策略

综合性与实践性始终是语文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性的落实,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调整设计思路,从学生的生活事例以及符合学生情况的课程内容出发,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加强授课的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要体现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一致性。评价要充分考虑语文实践活动的特点,注意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等能力。明确必修与选修课程的重点和联系,要注意区分重点和层次,考查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同表现。

(4)注重时代性,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手段、新资源建设课程。◆备考策略

教学设计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以及地域的特色,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进行设计。并且可以融入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时代性,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

3.考查形式

在之前的教师考试中,绝大部分都是阅读课。在修订的课标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一定要有实践,探究等,加上出现了学习任务群,并且是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三个阶段各设置了7-9个学习任务群,除去重复的不计,共计18个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虽然是分散到每个阶段、每个学期进行的,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实践活动,但是每个任务群都需要老师组织安排,引导启发。

因此,很有可能会设置综合性活动的考题,以及学习任务群规划题,考查老师对于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以及活动的安排组织能力。

◆备考策略

解读日本新订高中理科课程标准 第3篇

一、改订动因与背景

(一)时代需要——应对“以知识为本的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展开的学术研究、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日益加速,培养能够胜任这场竞争的人才乃国力之基础,国际人才争夺与竞争已成为现实。[3]加之,环境、能源等全球性课题刻不容缓,需要人们重新思考科技在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在此背景下,努力培养学生“自我理解与自我责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生能力”等“生存能力”,成为日本当今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二)现实需要——应对理科学力低下

在科技成果惠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今天,充实作为科技之基础的理科教育,以提高每个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无疑是各国政府的紧要课题。然而,国际和国内学力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日本学生理科学力持续低下。一是国际学力调查。首先,国际数学·理科教育动向调查(TLMSS)结果显示,日本学生对理科学习的情感低于国际平均值,如理科学习的积极性偏低、认为理科是自己的得意学科的学生偏少等;[4]其次,学生学习水平调查(PISA)结果显示,日本学生(高一)科学素养由2000年和2003年的第2位降到2006年第6位,尤其是解读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等,在所有调查国家中一直处于较低的位次。[5]二是国内学力调查。首先,《理科的现状、课题及改革的方向性》报告指出理科面临的主要课题是:部分学生并不认为理科是重要学科;国民对科学的关心偏低;学生欠缺作为理科学习之基础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等;[6]其次,《关于特定课题的调查(理科)》报告显示,学生喜欢观察与实验的比例很高,但在基于观察与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思考并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等方面还有欠缺。[7]因此,努力提升理科学力,乃是新订理科课程标准的核心议题。

二、改订基本方针和高中理科课程总目标

(一)改订基本方针

为应对上述需要,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别支援学校的课程标准的改善(答申)》[8]规定了此次教育课程改订的基本想法和需要充实的重要事项及各学科主要改善事项等。理科课程的改订就是依据这些规定进行的,其基本方针可概括为5点。(1)课程宗旨与目标:强调培养综合科学素养。整个小学、初中和高中要顺应学生发展阶段,使学生拥有认知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亲近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依此来培养他们在科学的探究自然的能力和态度的同时试图巩固科学认识,养成科学的观念。(2)课程结构:主张以科学基本概念为支柱。为切实巩固科学概念等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理科课程应当以能量、粒子、生命和地球等科学的基本概念作为支柱,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将小学、初中和高中整个理科内容加以结构化。(3)学习方式:强调多样化学习活动。要充实“整理和分析观察与实验结果的学习活动”、“使用科学概念进行思考与说明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等。(4)学习基础:强调体验学习。要进一步充实观察与实验、自然体验和科学体验,以巩固科学知识与概念,培养科学的观念。(5)课程内容:强调生活、社会与环境。要充实理科与现实社会、实际生活之间关系的内容以及环境教育,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理科的意义及有用性,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关心,适应构筑可持续发展社会之要求。

(二)高中理科课程总目标

与现行高中理科课程总目标相比较,新订高中理科课程总目标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只是将“提高对自然的关心与探究心”改订为“提高对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关心与探究心”;“进行观察与实验等”改订为“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等”。改订后的高中理科课程总目标为:“提高对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关心与探究心,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等,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态度,同时,加深对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理解,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其具体寓意如下:

“提高对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关心与探究心”意在唤起学生对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兴趣与关心,提高发现问题和主体地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也旨在唤起学生认知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切实感受学习科学的意义,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态度。“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等”意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实验等,以掌握科学的探究能力与态度,学习关于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系统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态度”意指从自然的事物与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与实验等,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与态度。特别是本次改订所强调的探究活动和新设科目“理科课题研究”,对此将发挥重要作用。“加深对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理解”意在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与法则,更新关于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知识,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自然观”意指基于系统的科学知识以及已养成的分析与综合地考察自然的事物与现象的能力,以深化科学的观念,最终将科学的观念提升为科学的自然观,达成高中理科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高中理科课程的改善事项及科目构成

(一)高中理科课程改善的具体事项

高中各科目及内容等改善的出发点是继续重视探究性学习,根据初中理科课程的学习成果,学习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广泛养成基础性科学素养,培养持续关心科学的态度。同时,顺应每个高中生的能力与适应性、兴趣与关心、未来出路等多样化现状,深化学习,提高探究自然的能力与态度。基于此,改善具体事项有6个方面:(1)设置由科学发展、生活中的科学、科学和人类生活等内容构成的新科目“科学和人类生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身边事物与现象的观察与实验等,理解丰富的现实社会与实际生活得益于科技发展,以此养成科学的观念,提高高中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关心。(2)设置在考虑到初高中衔接的基础上由现行科目Ⅰ和科目Ⅱ中基本内容构成的、侧重于科学与社会和生活之间关系的科目“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和“地学基础”。意在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学习基本的科学概念与探究方法。(3)设置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和“地学”。意在上述基础科目的基础上,进行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学习更加发展性的概念与探究方法。(4)设置新科目“课题研究”。意在进一步充实现行科目Ⅱ中的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能力与态度,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继续实施科学研究。这是根据基础科目和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科目中的探究活动成果,从特定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以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验、自然环境调查等问题中设定课题开展研究的。(5)物理、化学、生物和地学是修完其对应的基础科目后学习的科目。“课题研究”是至少学完一个基础科目后而学习的科目,要根据课题的特性和学校实际状况进行有效指导。(6)进一步重视观察和实验以及探究活动中的分析与解释结果、得出与表现自我想法等学习活动,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高中理科科目构成和必修科目

改订后高中理科科目构成及其学分数如下(括弧内数字表示学分数):科学和人类生活(2)、物理基础(2)、物理(4)、化学基础(2)、化学(4)、生物基础(2)、生物(4)、地学基础(2)、地学(4)和理科课题研究(1)。必修科目可以称为“选择性必修”科目,有两种选择方式,一是选择“科学和人类生活”科目和“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地学基础”中的任一科目构成2个科目;二是选择“物理基础”、“化学基础”、“生物基础”和“地学基础”4个科目中的任3个科目。

四、高中理科科目的性质、目标和内容——以“化学基础”科目为例

(一)“化学基础”的性质

化学基础以初中学过的内容为基础,旨在试图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相联系,提高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关心,通过观察与实验等,培养化学的探究能力与态度,同时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法则以及化学的作用,养成科学的观念。该科目的性质集中表现在:让学生理解物质在各个方面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着作用。

基于这一性质,化学基础旨在让学生学习化学所特有的观念和化学的探究方法,同时,以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化学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关心。在内容上,化学基础考虑到与初中理科第一领域(物理和化学)的关联,由化学和人类生活、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3个大项目构成。通过化学基础的学习,试图让学生理解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法则,掌握化学的探究方法,同时,思考支持现代生活的化学的作用以及物质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关心,大项目“化学和人类生活”还设置了中项目“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此外,每个大项目还设置了“探究活动”,旨在创设一个进行观察与实验等学习化学的探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书以及进行发表的机会。

(二)“化学基础”的目标

化学基础科目的目标规定为:“在试图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关联中提高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关心,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等,培养化学的探究能力和态度,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法则,养成科学的观念。”其具体含义如下:

“在试图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关联中提高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关心”意指该科目的学习内容要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身边物质及其变化的关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动机,让学生切实理解到化学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所不可欠缺的。“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等”意指观察与实验等并非是单纯的操作,而是要学生亲自思考,进行有预测的、主体地观察与实验等学习活动,旨在通过观察与实验等各种探究过程来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化学的探究能力和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关心。“培养化学的探究能力和态度”意指从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中发现问题,通过以观察与实验为中心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化学的探究能力和态度。“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法则”就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等,发现化学原理与规律,理解化学基本概念。让学生发现运用同一个概念可以说明几个事物与现象,同时还要运用概念与原理、规律解释新的事物与现象。“养成科学的看法与想法”是各理科基础科目的共同目标。在化学基础中,意指养成从微观视角把握物质及其变化的观念。

(三)“化学基础”的内容构成

化学基础的大项目、中项目和小项目三级内容以及大项目的设置意图归纳于下表。

五、新订高中理科课程的突出特点

(一)进一步重视高中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日本高中教育是以义务教育阶段中切实掌握的国民基础素养为基础和前提的,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帮助学生日后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学习。进一步重视高中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就是要试图确保高中生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知识技能与教养和发挥学校自主创意与决策权限以及扩大学生科目选择幅度之间的平衡。前者表现在设置了由物理、化学、生物和地学4个领域内的知识构成的、旨在提升学生全面科学素养的新科目“科学和人类生活”,以及旨在学习基本科学概念和探究方法的化学基础等理科基础科目,并将其定位为选择必修科目。后者体现在设置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学选修科目,期待学生进一步学习高水平的科学概念和探究方法。再者就是设置了新科目“理科课题研究”,意在为志愿深入研究与学习理科的学生提供领略尖端科技和交叉学科的机会。

(二)进一步重视提高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的关心与探究心

各种调查显示,日本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抱有感动和疑问等认知好奇心与探究心欠缺,亲近自然,通过各种体验,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并未充分。为此,教育课程审议会特别强调要让学生“拥有认知的好奇心与探究心,亲近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与实验”。理科总目标首当其冲地提出“提高对自然事物与现象的关心与探究心”,其他科目同样将提高对自然事物与现象的“关心”和“探究心”纳入目标之中,以示重视。

(三)进一步重视观察和实验

新订高中理科总目标和化学基础等科目目标明确规定,要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新订目标在表述上增加了“有目的、有意识地”字样,其用意在于避免学生观察与实验的盲目性。化学基础等科目大项目的设置意图也都将“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纳入其中,以进一步强调观察与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核心地位。

(四)进一步重视探究活动及探究能力与态度的培养

这不仅表现在理科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与态度”,而且,在各科目的大项目中均设置了中项目“探究”或“探究活动”。例如,“化学基础”中的大项目“化学和人类生活”、“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分别设置了中项目“物质的探究”、“物质组成的探究活动”、“物质变化的探究活动”。这充分表明了探究活动不仅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日本政府大约每10年对中小学课程标准进行一次改订。200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新订高中理科课程标准。全面、深入解读日本新订高中理科课程的改订动因与背景、改订基本方针与课程总目标、改善事项与科目构成以及科目性质、目标与内容和改订的突出特点,对于完善和加强我国高中理科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高中,理科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理科)[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kou/kou.pdf.2009-04-12.

[2]中央教育审议会.わが国の高等教育の将来像[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gi-jiroku/001/04091001/007.pdf.2009-04-20.

[3]总合科学技术会议.科学技术基本计画[EB/OL].http://www8.cao.go.jp/cstp/output/toushin5.pdf.2009-04-03.

[4]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政策局政策课.国际数学.理科教育动向调查[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6/12/04121301.htm.2009-05-23.

[5]OECD.生徒の学习到达度调查[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gakuryoku-chousa/sonota/071205/001.pdf.2009-09-07.

[6]中央教育审议会.理科の现状と课题、改善の方向性(检讨素案)[EB/OL].http://211.120.54.153/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siryo/004/07092711/004_1.pdf.2009-05-18.

[7]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特定の课题に关する调查(理科)[EB/OL].http://www.nier.go.jp/kaihatsu/tokutei_rika/06002040000007001.pdf.2009-05-25.

解读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4篇

学生的任务就是选择并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一、课程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

1、摒弃教育功利思想,注重过程体验,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评价的人性化、激励化。

2、转变教学目标,将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单一目标体系改为包含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目标体系。传统的观念认为,课本(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师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精华传播给学生。学生学习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这种以知识传播为主的单向灌输,容易使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以致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而新课程明白无误地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说如果旧教材侧重授人以鱼的话,新教材强调授人以渔。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3、注重教材内容的与时俱进,摒弃教材中的旧知识、无用的老方法、通过机械训练而拿高分的应考能力,让学生接触与当今世界接轨的新知识、新方法、形成新能力,以达到让学生能够高分高能,学以致用,学之有用、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4、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实现因材施教。

5、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从单一封闭到多维开放,倡导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教学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讨沦、辩论等。学生通过不断的磨合、配合,相互帮助,其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及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会自然而然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要求,考试中也不大会涉及,属于隐性的东西,但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优良品质。

5、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7、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促使教师知识、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实现学习终身化,经常化。

8、培养学生的大化学观、大学习观。不仅在课堂上学化学,在生活、生产中随时养成化学学习习惯。人生处处有学问,学校之外需学习。任何知识更新,方法更新,技能更新,思维更新,观念更新的过程都是学习的过程。

二、课程体现的主要思想包括:

1、在化学中贯穿着宏观,微观与符号相统一的思想。强调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变化,并用符号表示物质和化学反应。

2、化学中贯穿着个别与一般,通性与特殊相统一的思想。

3、化学中贯穿着定性与定量结合,量变引起质变思想。

4、化学中贯穿着分合共存的思想。

5、化学中贯穿着发展,进化,更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三、课程体现的基本思维方法包括:

1、建构模型思维的方法:建构模型思维分两步即建模和解模。建模是指对一待定对象,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表示其结构。解模是在建模后,与具体问题相结合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第5篇

日前,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新课标,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主要有哪些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权威解读!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月16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发布会上,谈及为什么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这样表示。

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后的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与新高考如何衔接,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

1.高中不是“高考加工厂”,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权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说。

为什么会涉及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王湛回忆起2012年媒体上关于普通高中定位的大讨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就是大学升学的预备教育,这种看法对不对?这次修订方案之前,我们组织专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综合比较研究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是什么。”王湛说。

普通高中是否就是“高考加工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

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与过去高中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不一样,学生有多样化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基础。因此,这次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既要强化共同基础,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多样化发展需求。”王湛说。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在郑富芝看来,这更体现了高中教育的育人功能,“整个普通高中课程的设计不能完全跟着考试走,而要跟着育人走,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首提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要求与高考衔接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重要的认识论的意义和价值,它意味着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可以说,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实质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建,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如此评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

与以往不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首次凝练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田慧生看来,这是普通高中课标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国际上的首创,“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要培养学生哪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业质量要求解决的是核心素养培养到了什么程度。在整个课标修订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这两部分内容的研制花费的时间长、投入的精力很大,经过了反复的研究论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记者了解到,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凝练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有差异,最少的3个,最多的有6个,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4个,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5个,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打破了学科等级化的困局,更为国际范围内解决课程建设同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说。

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更与学业质量标准紧密相关。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整合,形成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用以规范、指导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或高考命题。

“高考也好,学业水平考试也好,都需要命题,而命题需要有依据和参照。为此我们对课程标准进一步具体化、细化后,研制出中国高中学生的学业质量标准。这个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的程度做了一个水平划分,一般三至五级,由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同时为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一个参照。”郑富芝介绍说。

以语文为例,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5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在对接考试方面,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对语文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更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者用人单位参考。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高考、学业水平考试都要变成真正的水平考试。也就是说,学生一门学科学完之后,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与其他学生没有关系,关键是看其本人在这个学科领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郑富芝强调说。

突出“优秀传统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本次普通高中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内容更全,分量更重,要求更高。”郑富芝用了三个“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的体现。一个最直接的例证是,语文学科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与此同时,本次普通高中课标修订也特别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如语文课标中,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

“当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都忘却的时候,也是一个民族逐步迷失自我、失去文化之根的时候。因此,我们的课程必须担负起保留文化传统的重任,回应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这样评价说。

相比以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有了许多新内容,但这些新内容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的时候战战兢兢,十分慎重地对待课程的容量和课程的难度,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利益。为此我们也做过国际比较,经过认真测算,中国学生的负担算是适中的。”王湛说。

但王湛也坦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各种社会课业辅导等,“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实施,关键是要抓实施,尽可能使实施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有适当的、合理的负担,既能够为未来培养高素质国民奠定基础,又能够有利于自主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 第6篇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教师应努力采用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因为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上好阅读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再次,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的学生缺乏充分的诵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这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而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上一篇:二年级班干部评语下一篇:感谢大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