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4-05-28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精选8篇)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1篇

现状: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1,缺乏学习动力。由于没考上普高而上职高的学生,大部分存在着一种失落感,他们认为上职高没有前途,低人一等,盲目悲观。还有一些学生,原来就很差,考上了职高认为很不错哦,因而盲目乐观。而不论书盲目悲观还是盲目乐观,其思想上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职高“好混”,拿个毕业证容易,缺乏学习上的进取精神。具体表现就是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得过且过、不学、厌学。

2,缺乏学习习惯,业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相当多的学生的业余时间不是来学习的,而是哦用来看电视、上网的,上网也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甚至有相当多的学生上网、玩游戏已经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因此而迟到、旷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学生上学、放学根本不背书包,因为他们回家从来就不学习,也就无须背书包。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

3,缺乏恒心和毅力。许多学生也承认自己并不笨,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恒心和毅力,一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放弃学习或自欺欺人,走“捷径”。更为严重的是,不学习、抄袭现象一旦传播开来成为社会风气就会互相影响,很多学生本来就意志薄弱、厌学、不学,不学习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这样一种心理,:大家都这样,我不学也不算什么,因而恶性循环,最终败坏了学习风气。

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学生厌学、不学习、成绩差、并非是智力原因,而是由于缺乏学习动力、缺乏恒心和毅力等内在原因以及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等外在原因。

1,讲求理想教育,启发学生的内趋力。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应有的重视,逐渐失去了自信。进入职业高中以后更是觉得低人一等,前途和未来不再光明和美好,只想破罐子破摔,混张文凭了事。没有了理想和追求,也就是去了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学生是老师和家长“要我学”。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理想教育入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入学伊始,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入学教育和职业知道,要让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输送数以亿计有专业激素的劳动者的有效渠道,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要请已经毕业的、学有所成的或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教,典型引路。要让学生认识到,能够上普通高中,考全日制大学,搞研究 工作是一种选择;上职业高中,学一门技术,通过成人高考或自学成才,做高素质的劳动者,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从而逐步打消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职业理想,进而启发其内趋力,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2,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认识学生。

职业高中的学生其实很不幸,在他们违纪、眼学的背后,更多的是自卑与无奈。作为教师,切不可只看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实质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学生,不仅要看他们的现在,还要看他们的过去;既要看他们厌学、破罐子破摔的表面现象,又要看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既要看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更要看他们身上可贵的优点、长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信心,得出“你能行”的结论,才能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有了自信,学生才有进步的动力。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教师无私的爱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亲其师,信其道”。职业高中的学生成绩大多比较差。面对这些孩子,职业高中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既要授业解惑做教师,又要关心爱护做“父母”,还得纠正他们思想和行为上的错误做“医生”。

因此,职业高中必须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照顾基础差的学生,而且还要课下补习,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真心爱护学生,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褒扬他们的优点,引发他们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只有让学生渴望求知、求真、求美的心灵受到触动,萌发求知、求真、求美的欲望和行动,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以学生为本位,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厌学问题的关键。职业教育摆脱了高考指挥棒的束缚,课程设置大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容易与实际生活和具体职业相联系,为教师尝试新的加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课程选择上,职业学校更适合推广“学分制”。知道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特点自由选课。由于所学内容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或认为使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明显提升。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依据专业特点,以学生需求和学习规律为中心,尝试各种教法

5,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都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品质。在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念、信念、道德观更具科学性、自觉性,更富有时代特征。因此,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对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作为隐性影响因素,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熏陶、感染作用;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学生各种优良品质的形成具有锻炼作用;教师人格、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识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教育功能,自觉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2篇

新疆中职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 作者:范成芳

来源:《教育界》2013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疆职业院校学生的调查,分析学生存在的常见英语语音错误以及新疆中职英语语音教学现状,找出原因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一些改善对策。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及提高对策 第3篇

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

1.课堂纪律较差

抽查2013年上学期 (共20周) 不同专业的5个班级410名学生所有成绩登记册, 根据任课老师对学生考勤登记数据, 统计出410名学生一学期共发生的不良课堂纪律现象次数, 结果如下:15.1%曾有过迟到或早退现象;5.2%有过上课伏案睡觉现象;8.2%有过上课玩手机现象;14.2%有过上课不认真现象;10.5%有过缺交作业情况。以上统计结果表明一部分学生课堂纪律较差。

2.学习主动性较差

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升学无望、家长要求的情况下迈进中职校门, 他们认为选择中职学校是一种无奈之举, 抱着“混”的态度学习, 学习积极性、进取心较低, 没有进一步升学的欲望, 对专业学习的前景也感到茫然, 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多数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 进入中职学校后, 对新环境、新教材、新教师、新教法难以适应, 学习能力不强, 意志力较差, 一遇到困难, 就想退缩或放弃, 学习主动性较差。

3.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统计2013年上学期、2012年下学期全校期考科目成绩, 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比例 (见表1)

据以上统计结果表明, 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二、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

(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不少中职学生选择上中职学校, 是迫于无奈或家长的压力, 对于“我为什么来学”、“我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我如何规划我的职业人生”等一系列的问题无从谈起、感觉茫然。对所学专业及发展的目标了解很少, 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什么, 怎么去学感到困惑, 学习动力不足。

(2) 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没有上普高分数线的初中学生, 普遍文化基础较差。作业中错别字连篇, 像写请假条等类的应用文都不会写, 这种现象在中职学生中相当普遍。而且学校为保证生源, 扩大规模, 入学的门槛较低, 造成生源质量不高、文化层次低的现状。由于生源质量偏低, 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他们对学习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3) 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

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年龄结构偏小, 知识结构偏低, 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 缺乏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就业择业等的明确认识, 对专业学习的前景感到茫然, 因此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兴趣, 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 产生消极心理。

2.其他因素

(1) 社会因素

受各种社会环境影响, 中职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 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学校的培养, 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 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目前社会上存在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不少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就失业,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受到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社会环境影响, 中职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只是个操作技术工而已, 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也没有什么好的前途。另一方面劳动力准入门槛却很低, 有的对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等级基本没有什么要求, 小学初中没毕业, 只要肯出力, 照样能找到工作。这就使不少中职学生认为:学与不学照样找工作, 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 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无用”等厌学情绪。

(2) 家庭因素

父母对孩子进入中职学校的学习要求不高, 部分学生的父母就希望他们在学校里呆三年, 只要不违法违纪, 不惹是生非就行, 毕业后再想办法给孩子找份工作;也有一些父母忙于工作, 疏于对孩子管教, 因此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日子, 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了。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要么过分溺爱与庇护, 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 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 对成绩要求过高, 加重学生心理负担, 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对学习厌倦。家庭因素对中职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3) 教学因素

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 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 多层次的需求, 课程教学设置与实际岗位需要脱节, 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有些专业课程理论课内容过多, 实践教学学时少;实训设备普遍不足, 真正的实践机会少;有的实践教学内容空洞, 脱离实际工作岗位。

教师授课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 所以教师无论是在沟通技巧、人格魅力、行为规范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要对学生作出示范,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教师不了解社会对中职生的需求, 教学内容过时陈旧, 脱离实际, 缺乏新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形式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 授课吸引力不强,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

1.加强职业教育, 让学生有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

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向学生宣传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教理念。并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 做好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将从事的职业有明确的认识, 了解本专业所从事的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培养专业兴趣, 从而让学生树立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的态度, 产生学习动力。

2.拓展就业渠道,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出口畅, 职教旺”,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存之本,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学生“厌学”情绪滋长和蔓延的重要原因, 学校必须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通过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 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和劳务需求的信息;适时举办各种就业双向选择活动, 让学生直面择业现场;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等形式积极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在课程安排中开设就业指导课, 指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使学生了解当前市场中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在所学专业中应加强哪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怎样才能在将来择业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通过就业教育,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3.大力推行和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 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基础较低的特点, 加大对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手段, 考试评价等综合配套教学改革的力度。

(1) 优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 学生上课睡觉不是个别现象, 教学内容太深、太难、太繁, 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 使学生对听课无兴趣。在教学中, 应结合中职职业教育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优化教学内容, 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又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立足于用, 有目的地设计课程内容。

(2) 强化技能训练, 突出实践性教学

针对中职学校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以能力为本位,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突出实践性教学, 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 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 通过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课的比例, 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在完成一定阶段理论课学习后, 让学生多实验, 多动手, 多体验,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

(3)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讲授式教学方式, 尝试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践体验, 建立互动式课堂, 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中,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上可根据学生的实际, 实施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和要求, 进行分层评价, 分层达标, 降低教学难度, 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听得进, 学得懂,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4) 改进学生评价体系,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中职学校的评价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不能以考试的分数对学生进行最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和成就感。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把形成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 多种途径的评价方式, 挖掘和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调动学习积极性。

4.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习现状 对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也是如此,经过多年的努力,中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上的重大突破,在过去的几年,每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都增加50-100万。中职学校数量和规模问题基本解决,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质量问题。为保障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上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推进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楚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现状的成因及找出解决办法,以期推动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现状

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无入学考试,学生普遍存在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习惯较差等情况,而且这些情况存在于各类职业学校,且影响到学校,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教学质量。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不专心;上课睡觉;上课窃窃私语;玩手机;听MP3;看电子图书或课外书;作业不认真,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热衷于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文化基础差,听不懂,不愿意听;专业课不愿学;实验、实训课不愿上,不愿做;抽烟,酗酒,赌博,斗殴等,个别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发展到偷盗。诸此种种,举不胜举。这些现象给学校的管理,班级管理,教学工作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对于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研究当前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树立成才先成人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文化和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择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这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成因

究其中职学生学习现状,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调查表明,不少中职学生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对于“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选这个学校?”、“我为什么要选这个专业?”、“我如何规划我的职业人生?”等一系列问题都感觉很茫然。

(二) 缺乏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兴趣

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偏低,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学习习惯较差,缺乏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就业择业等的明确认识;部分学生知识层次基本上保持在小学中低年级的知识水平,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普遍存这样或那样的障碍。部分学生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兴趣,谈到学习就厌倦。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准,其综合素质较差。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学校是学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因此,对文化课课程缺乏兴趣。在中职校,学生重技能轻视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现象普遍。

(三)學生文化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问题。学生作业中错别字连篇,请假条等都不会写,文化课测验分数一位数等,在中职学生中相当普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为了生存,保证生源,保证规模,招生几乎达到来者不拒,客观上进一步造成生源质量差,文化层次低的现状 。正是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不愿意听。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学习文化基础课唯一的目的就是分数,希望考试能通过60分大关就行。

(四)学生自我学习习惯较差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学习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学习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自我审视、自我监管,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规划职业人生,大多数的学生基本没制定学习计划,这表明学生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较低,教学中有意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己迫在眉睫。

(五)外部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职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多元化的趋势。现在的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从学生厌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社会上存在就业难与劳动力准入低门槛的矛盾,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极大冲击。一方面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不少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准入门槛却很低,没有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等级要求,小学初中没毕业,只要肯出力,照样能找到工作。这种社会现状使不少中职学生感到:学与不学照样找工作,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因此,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新的“读书无用”等厌学情绪。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家庭生活状况及方式,对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目前的中职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从小便生活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缺少父爱母爱,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在学习上意志消沉,产生厌学情绪;二是破碎家庭子女,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家庭关系破裂离婚,形成单亲家庭,对孩子身心造成莫大伤害,使学生感到自卑,压抑,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三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要么过分溺爱与庇护,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要么严厉有余,对成绩要求过高,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厌倦。

3.学校因素

中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弊端,特别是学校在生源紧缺,招生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特别是当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内容过深,而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有的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按现行高中段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上课只能发呆或睡觉;再者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教师仍处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被动式教学地位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网络因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的发展,对成长中的中职学生产生正负两种不同的影响。从正面影响看,学生可以在网上方便,快捷地学到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那些“黄色网页”、“暴露文学”、“凶杀暴力”、“网络游戏”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危害极大,特别是未成年的中职学生幼稚的心灵造成莫大伤害,使一些学生迷恋或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网络游戏中,无心学习。

三、中职学校应对的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新的职教理念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职学生学习现状问题,首先要解决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的观念问题。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从过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转变到培养生产一线优秀技术工人上来,培养学生成才必须先培养学生成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不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能拿到较高的工资收入。学生有出路,学校的发展才有好的出路。

(二)大力推行和深化教学改革

深化教学改革是解决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只有主动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加大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等教学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从根本解决学生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能力,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教学改革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教学改革,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学得进,教学目标能让学生达得到,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喜欢,考试能让大多数学生过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多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只有教师与学生产生了共鸣,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改进教教材,教法,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即“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由“不学”到“想学”,由“厌学”到“愿学”,成为积极好学,追求进步的好学生。

(四)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能力训练

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习现状,必须从基础抓起。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提出最低目标,逐步过渡到学会学习,逐步形成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题辅导,为其后续学习扫清障碍。教学实践中,依据相关科目《教学大纲》关于文化课能力训练的要求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有目的地编排文化课能力训练内容,要立足于用,采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強化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调整教学计划,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训课比例,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或到车间实训操作,实行“做中学,学中做”,是解决中职校学生厌学的有效途径。在完成一定阶段理论课学习后,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多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以此恢复其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新的提高。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改变中职学生学习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大课题。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在更新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等措施,求真务实,扎实有效地提高中职生文化课素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全面的发展,中职学校将会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周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5篇

论文摘要:如何帮助高职艺体类专业学生学好英语是高校英语教师常常考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艺体类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改进艺体类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思路和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艺体类,英语,调查与分析

在我国高考录取过程中,音乐、美术、体育这三个专业因为其特殊性,被许多高校统称为“艺体类专业学生或特殊专业学生”。大体上看来,音体美群体学生个性突出,入学时文化成绩普遍偏低,加上认为英语学习与自身专业没有太大关系,普遍不爱学英语。多年来,大学外语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劳动,开展了很多实验和研究,但是这三个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还是令人担忧。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对既懂英语又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所以加强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时代的强烈要求,探讨如何提高艺体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水平显得越发重要。本研究对艺体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了改进艺体类大学生英语教学的思路和相应的对策,以提高艺体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一、艺体类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

大多数报考艺体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和考试上,无暇顾及文化课学习,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高,只有少数的艺体类学生能在考试中达到及格分数线,在课堂上一般比较沉闷,经常逃课,即使来上课,也比较自由散漫,大多数同学的目标也只是能够考试不挂科,对于英语过级考试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课程安排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法在课程安排之外补习英语,其课程主要以专业课为主,音乐系学生课外要练琴、演出,美术系学生要出去写生等等,造成了他们本来英语基础就差,进了大学又没有时间补习的状况。另外教材难度大、容量大,学生上课听不懂,也是造成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原因。目前,高校音体美特殊专业使用的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新职业英语》、《灵通高职高专英语》。这些教材虽选材多样、内容丰富,但其对象是通过了高考的普通专业学生。对于音体美专业学生来说,新教材的内容偏深、容量偏大,让他们无从下手。而且,教材中文章涉及的内容与音体美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

2.对英语重视不够,相信英语无用论。

大多数艺体类学生认为英语是只是一门公共课,只要考试时及格就行了。大部分学生看不到现阶段英语学习和未来职业选择之间有任何的联系,盲目地相信英语无用论,片面地认为自己上学的目的就是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专业课学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就可以了。课外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做兼职和勤工俭学上面,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几乎为零,也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将来发展想学好英语,但是短期努力没有看到效果之后就丧失了信心,没有勇气再坚持下去,艺体类学生对学习英语抱这样的态度,大大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

3.教师对艺体生普遍存在偏见,教学热情不高。

艺体类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上课纪律松散,出勤率不高,即使坐在教室里表现也自由散漫,上课玩手机、聊天比较常见,多次制止无效后老师也逐渐对

他们失去了信心,上课只是讲给坐在前排想学习的学生听,或者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绝大多数英语教师们往往不情愿去教授艺体生,如果最后考试及格率不高,有些领导还亲自出面要求任课老师给学生成绩乘以系数,以保证学生成绩的过关率,这些都挫败了老师教学的热情,大大影响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艺体类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1.激发英语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教材

艺体类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的确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艺体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开朗外向、爱唱爱跳,对文学和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兴趣爱好多,分散了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在艺体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如果方法呆板单一,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日益繁多而丰富的多媒体,引进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创造更多了解文化使用语言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和体验中,逐渐地喜欢上英美文化,从而有渴求学好英语的愿望。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也可以根据音乐、体育、美术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自编教材,自选文章,把艺术体育有关的信息引入英语教学中,投其所好,寻求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结合点,上课的过程中,如何既讲述知识要点,又切中学生要害,是我们上课时临场发挥非常重要的事项。比如在体育系尽量举一些李娜、丁俊晖、姚明这样的人才例子,在音乐系上课,要多举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人才例子,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之间的距离不是那么遥远,原来老师也知道一些我们这个专业的皮毛。如此,让学生上课发言,做课堂讨论,上讲台试讲,学生就非常乐意参与,师生之间的信息、知识、情意沟通就容易进行。另外教材的选用既要符合时代性,又要符合群体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我校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要求选择了适合学生的《艺术设计英语》和《体育英语》,这些教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能使教师感受到教学过程中的愉悦和轻松。

因为这些教材与学生专业和兴趣密切相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师应该摒弃偏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英语教师们普遍认为艺体类大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低,课堂上自由散漫等。教师对艺体生的这些偏见导致大多数老师不太愿意去教授艺体生,对艺体班级“避而远之”,一下课就感觉终于松了一口气,赶紧拿着课本逃离教室,根本不和学生有任何的情感交流,导致学生一学期下来根本不知道老师姓甚名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真的想让学生爱上英语,就应该摒弃这些偏见,应该充分认识到艺体类学生与普通文理生的差别,在英语教学过程对艺体生积极引导,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从内心体会到老师是真正为他们着想,除了在学习上也可以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最终“loveme,lovemydog”教师可以通过人格教育将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转化为对文化知识传承的责任感,使学生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把老师的尊重和爱化为学习的动力。

3.进行分层次教学,必要时可以开设新语种教学

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一情况,有学者提出了“分级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思路。音体美学生入学时文化成绩普遍偏低,尤其是英语成绩,新生入校后,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班考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那些基础实在太差的特招生,可以使用预备级教材,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可以使用普通教材。然而有的高校一旦分班,则整个大学英语学习阶段都固定不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少数学者大胆提出对艺体类新生进行新语种教学,他们认为,艺体类学生中学阶段本来英语基础就差,如果大学阶段再对以前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差实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新语种,如韩语或者日语等,这样大家都处于同样的起跑线,没有优、中、差之分,反而能够增强他们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许多院校师资严重不足及教学设备严重匮乏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做法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三、结语

艺体类大学生作为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不懂英语就很难把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遍整个世界,也将直接影响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在世界各国中的影响力。艺体类大学生不仅要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且要把英语学习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艺体类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转变对艺体生的偏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授课方法,结合音乐、体育、美术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入了解这些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索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应大力倡导广大英语教师群策群力,尽快编写出符合音体美专业特点的英语系列教材,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并结合我国艺体类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积极有效地展开研究,重视艺体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以提高我国艺体类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6篇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甘肃省作为西部农村的典型代表地区,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仍然面临观念滞后,任务繁重,机制不全和资金制约等困难。所以,要采取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丰富内容和改善社会环境等措施来培育新型农民,以促进甘肃发展。

关键词:甘肃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而西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西部地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西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无疑是农民,这个“农民”不是“传统”农民,而是“新型农民”。西部地区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因此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甘肃作为西部农村的典型代表地区,也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自己省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之路。然而,新型农民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还存在缺乏统一的培训规划与长效的培养机制、农民参与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迫切需要结合实际对甘肃新型农民的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甘肃省从业农民的现状

甘肃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土地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常驻总人口2590.7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510.94万人,占58.32%。,农村劳动力1277.5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727.57万人。近年来,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工程、开办农村教育改革试验班等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教育现状和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极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据统计资料表明,甘肃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4.41%。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活动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创新生产方式的能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影响产业升级;农村经营人才奇缺,经营理念、手段及方法落后,农产品经营效益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

2.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部分。而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甘肃当前农村也正在普遍遭遇劳动力老龄化的尴尬。数据显示,甘肃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32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6%。同时,从绝对数量上看,我省有226万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占全省老年人总数的73.8%,而这部分老年人目前成了种地的主力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3.思想观念落后

传统的小农意识和“重商轻农”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仍存在,重经验,轻知识,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不易接受,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不懂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能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来预测农业市场走势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来及时安排生产。

4.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

我省农村劳动力1277.56万人,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全省9所高中及农业职业院校非农专业毕业生人数近乎是农科专业毕业生的两倍,而到乡以下就业的仅占毕业生总数的9.3%。这种职业状况导致了农民生产技术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二、甘肃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任务繁重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甘肃省的城镇化率为38.75%,位列全国第29位,低于全国13.56个百分点,低于西部12省区市5.32个百分点,居西部第9位。因此,甘肃省要对大量的农业人口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任务繁重。

2.培育观念滞后,培训起点较低

虽然相对过去,人们对于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积极的认识。但是,毋庸讳言,仍然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表现出来的就是形式重视,实质轻视;会议讲话重视,具体问题无法落实。许多农民对于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自主学习培训意识淡薄,不太愿意在接受学习培训方面进行投入。同时,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甘肃省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相对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而言,都处于下风,这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障碍。

3.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规模小

甘肃大部分地区农民目前接受教育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仍然比较高,到高中阶段,辍学现象更为严重,这对下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另一个是商业化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还未建立。绝大部分地区现在还没有形成和建立专门培养新型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和机构。由于培训机构相对分散,导致培训规模小,加之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4.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甘肃省在培训农民方面的经费在不断增加,但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民教育培训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例如,据《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要求,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但实际上,培训的费用主要来自政府,培训经费来源单一,有些地方政府感觉经费负担过重。而农民承担费用的能力比较弱,如果让农民承担费用,就会影响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主要对农民开展传统的种植、养殖科技培训较多,而对农民进行系统职业技术培训的不多。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

5.培训老师缺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老化

当前我省培训老师,懂教育的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不懂教育,教学能力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种植养殖技术、品种不断涌现,新兴的工种、行业不断产生,许多教师对新的技术知识要么现学现卖,要么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培训教师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已成为农民培训的主要问题。

6.培训时间过短,教学形式不够灵活

目前全省开展农民培训,主要以课时计算,15~30天的短期培训不多,2个月以上的培训是少之又少。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习到过硬的劳动技能很困难。同时,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形式完成的有70%,现场指导不足30%,而农民更喜欢通过现场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跟技术员学习等培训方式。和农民多元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教学形式不够灵活,明显跟不上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7.培训资源缺乏整合

同一个区域内,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专业重复设置现象普遍,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分散,农民培训“一刀切”情况严重,政府部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资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使得本来有限的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培训深入发展的瓶颈。

三、甘肃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

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主攻培养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和农村带头人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特别是着力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2.强化政府主导,巩固公益性地位

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协调,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财政部门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培训管理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要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投资比例,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个人投资等积极投入农民教育培训,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教育培训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3.改革培训内容

首先要紧密围绕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种植技术的比重,逐步实现科学的种养结构。其次是分类指导,对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从业人员,如农机手、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建筑工匠、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等,开展从业技能、法律法规及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及有关农业政策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技能和能力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造就一批农村创业者和现代农民企业家。

4.创新培训方式

要注意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采取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培训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专家授课,增加权威性和专业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5.整合培训资源

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主体的建立和创新是达到培训目标的重要环节。目前,我省许多地方,农民培训呈多口管理、机构散乱和重复培训的现象。许多部门都在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如农业、民政、教育、科协和部分院校等都从各自的工作和业务出发,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等,但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没有沟通,经费分散,培训重复,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有必要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明确管理职责,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完善培训机制,协调经费使用,提高培训效率。既要立足和利用现有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教育培训机构,还要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管理培训机构,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逐步建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的新型农民培育体制和机制。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质量,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应不断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充实教师队伍,重点选拔全日制本科学历的青年人作为学历教育的兼职教师,重点选拔既有自己的生产和经营项目,又有熟练的技术知识或技能,在农民心目中是“能人”和“土专家”,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和说服力的农民技术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开展系统的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总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思想塑造农民,以丰富的内容服务农民,以生动的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甘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郭智奇,齐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12,(15).[2]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兴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3).[3]单剑峰.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探讨[J].人民论坛,2012,(23).[4]李华峰.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浅析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4,(11).作者简介:张芸(1982-),女,籍贯:甘肃会宁,公共管理硕士,中共白银市委党校信息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李荣(1978-),男,籍贯:甘肃平凉,中共白银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统战理论研究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社会学。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7篇

信息技术这一新兴学科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农村学校中,不论是硬件设施上还是客观条件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如:计算机的配置不够完善;学生在学科学习上的差异等等,都阻滞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来解决这些不足,使我们教学工作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引领了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校已经开设了七个年头。我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在这一学科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阻滞学科教学发展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找寻新的方法,针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将对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作一简单阐述。

一、硬件设施配置不完善。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往往受限于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我们农村学校,在硬件配置上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

(一)计算机房设施不完善。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房一般都是建在普通教室里,只是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再组建成网络。不像一些城镇学校,不但设有专门的教室,而且还铺设了防静电地板。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环境的原因,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利用课余的时间,经常组织学生打扫卫生,使计算机房内保持清洁。另外,我还定期清理主机内的灰尘,努力做到减少灰尘对计算机的危害,为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打好基础。

(二)计算机配置较差。我校最初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采购的计算机为“四通”电脑,其基本配置与兄弟学校的“联想”电脑相差较大,而且电脑的兼容性不稳定,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有的电脑还经常开了机,有时候,在一节课中,会出现多台机器死机的情况。为此,我动手查找问题的所在,利用多种方法,使计算机处理最佳的运行状态。在计算机出现无法动作的情况下,自己亲自动手,解决问题,为更充分的利用好计算机提供保障。

(三)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比如我校最初组建的计算机房,学生用计算机只有28台,与每班五十多人的学生数相差甚多。后来虽然添加了数台计算机,但在数量上还是不能达到学生每人一台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在组织教学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技能水平,并合理安排学生共同一台计算机,如:让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与相对较差的同学共用一台,这样,他们就能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中共同进步,完成学习任务。

二、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不足。

(一)学生能力不一致。我从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看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低年级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究其原因所在,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够,觉得计算机是神秘的东西,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很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不敢处理问题,甚至有的学生生怕会弄坏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家中早已有了计算机,操作相对熟练,能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要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位操作熟练的学生作为组长。这样,在学习中,小组成员如果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由组长及时帮助指导,从而使全体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习时间不充足。信息技术这一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严重不足。根据现在的课程安排,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而教材中,某些课的内容偏多,学生无法在这一节课中得到巩固练习。同时,由于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也无法在课后得到加强。因为农村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中还未配置电脑。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针对一些偏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筛选,抓住重点,让学生掌握技能。

(三)某些教学内容不适合农村学校。学校信息技术的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基本趋于完善,但某些教学内容仍不适合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如在五年级的教材中,有三课的内容涉及“作曲大师”这个软件,要求学生能初步学会“作曲大师”的使用。可是,大部分的农村学校的计算机均未配备音箱或耳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听到声音,因此也就不能了解自己“作品”的播放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得不到调动。我在组织教学时,建立了一个共享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共享文件夹中,然后由教师将这些学生“作品”一一播出来,让学生欣赏,使用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学生沉迷于上网与游戏。由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计算机,所以很多学生对上网和玩游戏特别迷恋。每次上课,总有几名学生会偷偷地进行上网或玩游戏,而忽略了学习的任务。为此,我禁用了计算机上的游戏程序,同时还在服务器上安装了网络控制软件,合理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并过滤一些不良信息与网站,为学生上网提供健康的环境。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健康上网的思想意识。

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8篇

1 中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

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改革不会是成功的改革。为此, 在暑假和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 我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对乐山地区初、高中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表1:

注:高中学校有乐山五通桥中学, 乐山一中, 乐山犍为中学总计300人;初中学校有乐山外国语学校, 乐山五中总计200人.

这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进一步的调查发现, 出现这种情况, 不仅有学生自己的原因, 也有家长的放任,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

2 解决问题

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 我们找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认识和学习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2.1 教育工作者如何解决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数学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 几乎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都是选择了对数学很有兴趣, 成绩一般的同学选择比较有兴趣;成绩极差, 不爱学习, 不听老师话的同学则选择的完全没有兴趣。这样看来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又一重要因素。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如下几点:

(1) 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心理都是抱怨的,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 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孩子的眼光看不到那么远, 教师和家长必须纠正学生的思维意识, 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2)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 认知的需要。作为内在精神需要的求知欲一经形成, 就立马成为了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从这一点来说求知欲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 这样可以使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发知识冲突, 引起学生注意

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样所形成的状态。而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似乎是相互矛盾的, 教师如果抓住这些矛盾的例子, 就会让学生感到惊奇,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 引发思考。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 为什么会出现根不同的结果, 这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就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有的则是知识陷阱, 让学生反省, 完善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指向非常明确, 那么学生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得出结论, 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也就太小不能经历思维上的挫折, 注意力也就无法集中。

(4) 创设与生活相关情景, 适当引入趣味数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 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无味又深奥难懂, 要让学生学好学会数学, 我们就得把抽象变具体, 也就得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寻找数学相关知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很多人认为概率不好讲, 太抽象。一位老教师的教学案例让人印象深刻:上课铃响, 老教师神采飞扬走进教室, 拿出一个小礼品盒, 学生们立刻好奇起来, 老教师笑着说:“知道我为什么带一个小礼物盒来?”同学们众说纷纭, 大家嘻嘻哈哈。老教师摇摇头, “今天是我的幸运日, 来的路上去抓奖, 试了下运气, 结果中了一件小礼物!”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 教师就将随机事件的概念引出来了。

(5) 动手实践, 吸引学生兴趣

相信大家都有深刻体会, 动手实践之后我们总是更容易的去记住知识, 理解知识。其实是因为我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调动了各种感官, 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了实践者的热情和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分小组动手实践更使学生相互促进,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自主感悟数学, 了解数学。

(6) 建立信心, 给予成功的满足感

我认为兴趣是带有情感的认识倾向, 在学习中我们花费了极大精力做出来的一道题往往能让我们在一段时间里处于成功的喜悦中, 而在一次成功后我们往往会竭尽全力的挑战下一道。这就是信心给我们带来的强大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 一样要加以肯定, 让他们觉得自己成功了, 会做了。每个班级学生成绩智力水平都不相同, 那我们就更应该设计面向全体同学, 阶梯式的问题和习题, 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建立学习的信心, 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的给予学生帮助,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未成年人更比成年人有更多的好胜心理, 总希望得到成功, 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竞赛, 如“看谁算得快”, “看谁算得准”“看谁方法多”等, 让学生大展身手, 在各个层面取得成绩, 这样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有极大的提升。

(7)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增强主动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不再是单方面的教师传授知识。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在这一点上都做得很好, 在生活中, 学习上非常关心学生, 热情的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 亲切感。那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喜欢上了教师所教的科目。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成绩不好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就是不喜欢授课教师。

2.2 社会家长如何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 这不只是教师的问题更是许多家长的问题, 但是许多家长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 怎样帮助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自己。就这个问题我们简单总结几点:

(1) 心平气和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信任你们。

(2) 科学的教育方法, 不要随意的打骂你的孩子, 把他们当成小大人对待, 与他们分享你喜怒哀乐。

(3) 做孩子的榜样, 让孩子以你为荣。

(4) 与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不懈的执行下去。

(5) 积极创造, 带动孩子好奇心与求知欲。一年当中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不是教师, 而是我们的家长。动手制作或是发现生活的点滴, 你会惊讶的发现, 孩子是多么的善于观察, 多么的聪明伶俐。

(6) 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 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 如果要拿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请拿好的方面, 建立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美]莫里兹.数学的本性[M].朱剑英, 译.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孙名符.数学教育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郭思乐生本教育语文下一篇:里约残奥会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