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2024-05-22

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精选14篇)

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1篇

第十中学公开课总结

转眼之间,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已到了收尾阶段,根据学校校历工作安排,本学期组织开展了公开课的讲评课活动,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素质情况,在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中进行公开课的讲课、评课活动。

此次公开课与以往不同的是授课教师需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旨在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技能。授课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在教研组进行说课并展示课件,其他教师认真听其说课,观看课件,然后再依据教材对教师的说课、课件准备及授课过程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好的教学方法传授给授课教师,这极大地调动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这一节公开课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公开课结束后,组织教师认真评课,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建议,便于其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与提高。

从本学期公开课的说课中,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教师对说课的过程、环节与步骤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学校组织开展了这方面的专题讲座,由校领导亲自主讲,这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相信在以后的说课中会有所提高。校级、组内公开课给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说课、听课、评课、课后反思中,教师们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和急需改进与提高之处,这对教育教学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公开课活动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帮助,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此项活动将继续开展下去。

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2篇

一、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地方

1、人人参与讲课,促进教师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比如,王智腾师善于创设情境组织活动,陈运婷师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李翠芳老师用自己特有的音乐素养把音乐知识和游戏相融合,王玉霞老师教具丰富,课堂耳目一新。邢雪娟老师善于挖掘幼儿的兴趣,黄晓妹老师发现孩子生活问题,锻炼了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对此多鼓励教师发挥个人优势,学习借鉴别人的好方法,在不断完善中追求完美。

2、优秀教师示范课,发挥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同领域、共研究、善总结,推广好做法。讲同一个领域课程的教师听同一节课,评出不同的观点,总结出同一方法。

3、此次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展示的最好,在游戏中幼儿发展了自我反应,自我控制能力,孩子们也玩的很开心。每堂体育游戏活动过后,又组织其他的班级再进行玩,老师也在新一轮游戏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的玩法。

二、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师在活动中的语言要简要明了,掌握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引用童趣语言、艺术化,用童语激发幼儿的参与游戏。

2、在备课过程中多参照《指南》的目标来完成自己的活动目标,能体现教育领域相互渗透。

3、孩子在游戏中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意识不够强。我们应在以后游戏中多培养孩子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

三、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3篇

采用公开示范课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对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具有重要作用。但时下一些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话语霸权”现象, 使公开课在公开的场合得不到“公开”的评述和探究, 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下面结合近期本人经历的一次高中新课程公开课活动, 就“话语霸权”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表现及影响

公开课研讨活动中存在哪些话语霸权?细细推敲下来, 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行“霸道”

不久前, 苏州市高中新课程公开课在我校举行。按常理, 公开课上完, 点评教师就应像交警疏导交通一样, 能给教师指明新课程实施的正确方向。但笔者在评课现场看到不少点评教师, 就像带头不遵守交规的警察, 闯红灯, 乱穿马路, 横行“霸道”, 使本应有序的教研活动变得面目全非。这种随意的“霸道”行为,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情化的倾向。点评教师过于讲人情, 就不能客观评价上课的情况。特别遇到上公开课的是“关系户”时, 那么在说亮点时, 就会大肆渲染, 甚至刻意拔高;而谈问题时则是轻描淡写, 甚至回避。二是空洞化的语言。不少点评教师能对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滔滔不绝, 而具体到某节课, 就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或不足在何处。给人感觉点评细节缺失, 避重就轻。三是点评内容程式化。每节课的点评内容大同小异, 诸如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教态自然、手段多样、重点突出等。点评内容常常程式化、模式化, 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语。四是教学理念缺失。点评教师通常只评是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内容是否充实, 而不评是否实现了课程要求, 没能在教学理念上给听课教师更多的帮助。例如对上课教师处理教学内容单一化、浮泛于表面等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2. 放“霸言”

“霸言”, 就是以权威的身份把持话语权, 为评课定基调。由于点评教师习惯行“霸道”, 自然就习惯放“霸言”。于是研讨会往往没有了研讨, 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包场的讲座, 评课就成了“一言堂”。由于缺少授课者与评课者的互动, 缺少专家和普通教师的互动, 缺少民主交流和研讨, 自然就少了思想的碰撞和思维的开拓。另外, 由于有专家、骨干教师的“霸言”在先, 基调已定, 所以其他听课及上课的教师面对“权威”只能恭敬地听, 不能、不会也不敢大胆地讲自己的想法。于是, 所谓的评课就变成了专家、骨干教师海阔天空地评, 其他教师则沉默是金。即使个别教师被点名发言, 也往往人云亦云。评课者少, 观望着多;主动的少, 被动的多;互动的少, 单向的多。这样的评课, 为假评课, 难以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热烈气氛, 想以此来促进课堂变革的的美好追求就会大打折扣。

3. 做“霸主”

组织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通过公开课的引领作用来推动区域内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但在实际的公开课评课活动中, 我们很少见到学生的踪影。评课时把学生放在一边, 只有专家做“霸主”点评授课者,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其局限性在于:教师点评教师, 难免会从单一的教师的角度来审视授课者的教法, 至于教法是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及学生是否能接受, 接受多少等问题则很少讨论。其实, 作为局外人教师很难从学生学法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研讨, 让执教者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声音, 这对授课教师和其他听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总之, 评课活动让学生隐身、隐言, 使我们对一堂公开课缺少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品味, 无论是对评课主体的多元化和民主化建设, 还是对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检验, 都是一种羁绊。

二、话语霸权产生的主要原因

反思公开课研讨活动中的种种话语霸权现象, 不难发现它们产生的原因。

1. 从组织环节看, 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组织者和承办方简单地认为只要选好了执教者, 抓好集体磨课和试课等环节, 能保证推出的课有一定的质量就万事大吉了。由于重课前准备, 轻课后研讨, 造成研讨环节准备不充分。于是在研讨时随意性很大, 容易让专家产生话语霸权, 而他们一旦把控话语权, 一般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哪还敢发声。

2. 从听课教师方面看, 主要是态度不够端正

听课教师态度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听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些教师把外出听课当作放松、散心的机会, 经常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听课, 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去听课, 带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由于听课不备课, 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认知肤浅, 缺少独立思考, 所以评课时候羞于开口。二是私心作祟所致。“大家都是老师, 上节公开课不容易, 别伤了和气。”“以后也会轮到我的, 今天我批评人家, 说不定下次人家批评我呢。”于是一团和气, 听课时谁也不愿提出批评和建议。三是面子情分使然。“公开课就是作秀, 什么角色表演、互动, 都是导演的, 当着上课老师的面, 别拆穿。”于是专家、骨干教师都给“面子”, 即使他们有“话语霸权”, 听课教师也不会去争取话语权, 更不会争辩和反驳。

三、解决“话语霸权”问题的策略

引导评课活动走出误区, 减少“话语霸权”的产生, 是推进评课活动走向高效的当务之急。解决相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

1. 过程管理精细化

评课缺位的重要原因在于管理的浮躁。管理视角没有触及备课、听课、评课的实质环节, 结果使得听课、评课只有制度层面上的要求, 而没有管理过程的细化和优化, 最终也就无法引起教师主动的参与。我觉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管理流程:专家团参与磨课—课前上课教师说课—课中听课教师分工录课—课后分类评课。此流程基本指导思想是把评课诸要素及缺位的诸环节前移, 避“虚”就“实”, 化无形为有序。准备阶段, 专家、骨干教师参与磨课贵在引领;开课前, 授课教师为全体听课教师解读这节课的创意和设计思路, 有助于听课者了解学情、教情, 熟悉教学内容和设计理念, 避免评课中的种种误解和盲目性;听课时, 教师要有分工, 即听课有目的和要求, 为接下来的发言打下基础;课后分类评课, 可以采用授课者自评、听课者述评和双向互动答评三种形式。

2. 参与形式层次化

多层次评课主要解决“空洞评说”和“听而不说”的问题, 把握的关键是把随机“点将式”评课转变为“问题式”评课。“问题式”评课就是让听课教师就不同的问题, 从不同的关注点进行评课。比如, 可以基于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也可以基于基础性评价或发展性评价的某一方面进行微观评价;还可以基于学情、教情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或细节进行评价。听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根据不同的分类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课。

3. 评价机制科学化

但凡举行公开课, 评课的主体大多都是以教研员为首的专家和几个骨干教师。他们评课的视角、好恶, 已经为人熟知, 上公开课的教师自然会投其所好组织教学, 很容易出现课型相似化现象。要想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 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泛的评课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由当地一线教师中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在组织每一次评课活动时, 采用随机抽调的形式来安排评课人员。另外, 评课一定要有学生参与。挑选学生代表参加现场评课, 让他们在宽松、自然的氛围里畅所欲言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英语教学有效公开课的探索 第4篇

【关键词】有效公开课 专项分工 系列化 丰富备课组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组的活动多样性,其中公开课是主要活动之一。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向公众开放的课堂,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活动。它与平时上课方式有所不同,是教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个机会,而且公开课的评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评定一节有效的公开课呢?普遍认为有效的公开课要体现出教学的示范性,探究性,创新性,趣味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本备课组的公开课活动来说明这些特点。

一、公开课的示范性

公开课的基本特点是公开性,所以必定要有明显的示范性。它充分和集中地展示授课者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的追求,供观摩者评议、学习乃至在某种特定含义上的效仿。

笔者所在备课组为了丰富学生的英语课外活动,举行英语演讲,英语剧表演,英语辩论赛等,并且指定一些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这些活动开展一些示范性的公开课。这种特殊教学方式就可以让备课组老师共同讨论,互相学习,丰富备课组活动。

二、公开课的探究性

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探究课,即通过特定课例来展示授课者对某个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追问,并在开放的研究氛围中获得多元化评价,从而共同深化课堂教学思维。这就要求授课者和听课者对这堂课要有深层次的交流和探索。如果只是随意听听而不做任何的探究,那公开课也就失去“公开”的意义。

三、公开课的创新性

公开课的课堂不能拘于老套的教学方式,而应该要凸显授课者教学个性的创新性。它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强调授课者是否体现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以成为“立课”的标志。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创新的课型和教学法。

四、公开课的趣味性

一节公开课如果获得好评,除了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也要体现教学的趣味性,让授课者和听课者都得以放松地融入课堂,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教学内容,甚至还意味悠长。例如笔者的“翻译与写作”公开课就选取了大量的有趣句子和片段,比如选用大家非常熟悉的歌词或富含生活哲理的语言等。

五、公开课的有效性

公开课系列化就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专项收集材料,从题型及高考动向等方面做较深入的研究,以此为题开设相应的系列的公开课。但不纯粹是为了学校要求的某次公开课活动月或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而开展的,而是以自己专项分工的任务根据教学需求而开设的公开课。

通过这种专项系列课的开展,不仅可以让教学内容丰富且层层深入,而且让授课老师自身专业得到极大的提高,更让听课者受益匪浅。这对于改善备课组活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着实际有效的意义和作用。

1.专项系列公开课可以让教学内容丰富且深入。专项系列公开课因为可以把授课内容系统化,可以把某一方面的知识做个较全面的整理和概括,使得授课知识更丰富并且能由浅入深,从而将其更彻底更清晰地传授给学生。

2.专项系列公开课可以让教师“术业有专攻”。英语知识的特点是面广点多,所以知识的积累主要在于平时。而每个专项都有其特殊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技巧,如果要把每部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们,又能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接受理解,将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中学英语教师与高校英语教师不同,不是一人负责英语某个专项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求他们必须面面俱到,个个专项都得一手抓。这就使得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对每个专项都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同一个备课组英语教师除了按要求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对于重点内容能实行分工协作,分抓不同专项,就可以大大降低教师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

3.专项系列公开课可以让学生更能自主协作学习。因为专项系列公开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较明确,所以授课教师在布置课前和课后任务相对平时更细致。学生便能更自觉地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组建项目小组,让他们在课下共同规划设计某一综合作品或完成某一任务,这样就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体会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协作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个体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上的平等和自由,也为个体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所以,专项系列公开课是有实效的、真实的、对教师成长有很大帮助的公开课。如果备课组能分工组织好这种专项系列公开课,那么它就会是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进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也对备课组工作的开展增加了新鲜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雪平.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研究中的作用.2012.

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5篇

讲课过程中的优点:

1、 备课充分,知识呈现条理清晰,对知识点的把握较准,重难点知识讲解清楚。

2、以上课的场景导入,引入计算机硬件的定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控制软件上课,课堂控制力强,节奏紧凑,学生能够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4、课上能注意课堂小结,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要点,用“问卷星”来进行选择题的强化训练。

5、课堂概括能力强,思路清晰,讲课有条理。能够给学生拿出时间整理课上笔记,完成课后训练。

6、教态自然大方,教师声音宏亮,师生互动明显。

7、创设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

8、通过观察计算机主机箱的接口以及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9、课堂上对学生反应的随机应变能力强。

10、运用提问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讲课过程中的缺点:

1、归纳总结,巩固训练,调动学生的思维,内容相对较少。

2、教师上课语速稍快。

3、内容可能讲得有点多,学生难以消化。

4、学习过程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反思,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6篇

1、精心设计设问导读问题。在问题导读的教学模式中,设问导读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设计问题也是值得每个教师深钻细研。同样一个内容,如果问题设计得简洁明了而富有启发性,实效性,那样学生就了乐学,可学、肯动脑,肯动手,从而使课堂得以目标达成,实现有效教学。如六年级张老师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这个环节自学中,她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动手折,量,比,画,在小组讨论中很自然的归纳出圆的特征。

2、教师精炼的语言在数学课堂中尤为重要。这次听课中,我发现课堂上,有的老师语言生动形象,熟练精当,引导过渡自然,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心领神会,顺着教师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个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教学语言精炼,具有导向性,学生思路敏捷,顺气自然的掌握课堂内容。

3、在实施导学案中,我还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听课中,平时很少言谈或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有时会有所差距,但能够“说”就是进步,并不再人云亦云,说明他们已经开始思考。

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7篇

1、教师能够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式教学。能在教学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能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习小组的合作,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能够管住自己的嘴,把时间留给学生。

2、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每节课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和展示这两个环节设计的都比较合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互相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不同见解,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比较显着的有六年级语数、四年级语数。

3、教师重读重写。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因此,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语文课上,每一位老师都能够认真板书每一个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我校的张君梅和吕新花两位老师深知这些,因此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二、要努力的方面:

1、继续加强“导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和使用,不做无味的讨论和交流。

2、经常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不怕麻烦,多用多学。

3、课堂上要重视“展示”两个字。我们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展示,就是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当然展示不是不让老师讲了,而换了个小老师上台讲。所谓的高效,能不能在一分钟内有更多的学生在展示。在同一时间,有五十个孩子有二十五个展示的,就是高效。

4、要注重课堂上的激励评价,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其评价也必须具体化、准确化,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实现由概括性评价到有针对性评价的转变。

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公开课,误区,对策

从开展公开课教师的执教情况看, 新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 并取得很大成效。当然, 也不乏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肤浅的, 操作是僵硬的, 使课堂教学走进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问题设计脱离语言环境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品味和学习课文的语言来感悟人文精神, 而不是从内容上先探讨人文精神, 而后从课文中再找对应的语句, 甚至只讨论几个人文问题而不接触课文的语言。例如, 有的教师教读剧本《雷雨》选段时, 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揣摩人物形象及内心世界, 而是带领学生讨论周朴园究竟对鲁侍萍有没有感情, 人物都是悲剧命运的根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咀嚼台词, 玩味语言, 感受作品的内涵。

对策:把握语文教学规律, 切忌虚浮。一般来说, 写文章的一般规律是作者先确立一个立意, 然后选择适当的语言和形式进行写作表达, 而教读一篇文章的规律恰是先接触文章的语言和形式, 然后才是感悟作者的立意, 情感及表达的人文内涵。中学语文教学要真正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和作者的精神、情感等必然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才能达到。要让学生感性接触作品, 培养对文本的亲近感、认同感。

误区二:课堂形式越多越新鲜越好

新课程理念下的公开课, 很多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课堂形式真是精彩纷呈, 讨论、辩论、抢答……打着综合性学习的幌子, 盲目地认为凡是公开课应形式多样频频翻新, 最好出几个亮点, 博得众人喝彩。看似气氛活跃, 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 能够真正深入文本, 积极思考的没有几人, 最终, 热热闹闹一场空。

对策:选择内容, 精心设计, 宁缺毋滥。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课内各种活动必须要追求效果, 保证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那些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程改革的追求, 如果仅是为了追求教法上的多样化, 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的翻新上, 而把重要的探究提升的过程忽视了, 这样做是舍本逐末, 浪费资源。我认为课堂形式应精而恰当, 活动的设计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能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 心理得到满足, 能力得到提升。

误区三:多媒体的使用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广泛应用称为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 它既是一种演示工具, 也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又把它作为一个标准, 因此在公开课上所有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但教学过程中弊端多多, 如因系统或课件出了问题使教师无法执教, 如忽视学生个性, 窒息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学很难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对策: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创建有效课堂。教师不应把教学现代化简单理解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多媒体教学只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的辅助工具的教学, 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 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设计的课件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 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 忽视学生思维的过程。

误区四:模糊语文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新课改强调文化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专业课的知识, 从而优化课堂。很多教师都有意识去挖掘专业资源, 来丰富语文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有的教师这个度把握不够好, 可能是备课时对专业知识准备较充分吧, 课堂上就讲得太多, 让人感觉是上专业课, 没有语文味了, 如一位教师教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 面对建筑专业的学生, 讲了建筑的特点, 发展史, 而对文本中作者看问题的眼光, 表达, 基本没有涉及。

对策:挖掘专业资源, 优化语文课堂。研读课文内容往往是枯燥乏味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寻找两者能够结合的契机, 注重其他学科的穿插, 渗透、拓展、延伸, 这样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又是对专业知识再学习再消化的过程。但无论怎样我们还应回到课文中来, 还应以文本为本, 丰富它不是架空它, 拓展它不是放弃它。

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9篇

其实,任何形式的教学资源都必须结合文字来使用,因此传统的教学资源,如地图册、挂图、实物、标本、模型等,并未过时,它们仍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资源。

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当是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注重讨论的过程和效果。学生不是天生就会合作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对此,地理教师可以先通过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然后在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 4.采用积极评价方式。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关注学生在地理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公开课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用语,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对此,地理教师可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为客观评价提供依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10篇

和田县拉依喀乡库木艾日克村小学

2018年7月

和田县拉依喀乡库木艾日克村小学2017-2018学年公开课活动总结

为了与老师们共同探讨教材教法及教改方案,以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校长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同时还组织教师们集体听课、评课。本学年,教师们集体听课评课多次,每次评课中,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既肯定了老师的教学亮点,又诚恳地提出了商榷之处,使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通过集体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得到了更好地融合,为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提供了平台。以下是这次活动的总结:

一、共同优点:

1、教学内容熟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老师都爱岗敬业,工作热情高,事业心强。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老师们在课前认真备课,把教材吃得很透彻,不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重点突出,而且课堂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因此,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善于诱导、前后呼应、真情投入,声情并茂。在王文昊老师的课中,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言,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教师的听神经。王老师通过精辟论证,提纲挈领,切中实质,对科学发展观作的全面、深刻的讲解。层次分明,前后呼应,正反对照,真实感人。

3、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注重课堂实效。合理地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力争把课上实、上好,严谨的思维,风趣的比喻,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大大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个别课中也存在着以下缺点:

1、有的课缺乏新理念或新方法的影子。

2、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方面有些欠缺,平时在教学上有了好的做法,不能及时总结经验。

3、个别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太好,有待进一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4、个别课教学节奏不够紧凑,知识的前后衔接不自然。

5、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启发、诱导和潜移默化。

6、有些教师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三、努力方向:

针对在听课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准备采取以下的措施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开展使用普通话和设计板书板画的活动。

2、在校本培训中增加教学原则、教材教法的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业务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3、加强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教学实效。

4、让老师去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水平。

5、形成听课制度,保证学科及教师的听课覆盖面。

6、积极开展说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和优质课评比活动等。

7、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搭建发展平台,使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意识。

8、建立教学检查督导小组,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和田县拉依喀乡库木艾日克村小学

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11篇

为推进新课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依汶小学首先进行了语文、数学、藏语文三科的公开示范课。为了尽快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了更好的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为了更快的提高刚刚就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的投入到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中,学校决定本次先由三科教研员举行公开示范课。在校长和教研主任的领导下,无论上课还是评课都卓有成效,活动很有特色:

这次公开课教研员们都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小卡片、教具学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上课,每个课堂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是在为学生上课,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注重表面的热闹,照顾听课人的感觉。

课后,教师们在一起交流,上课者阐述教学设计的理念,听课者真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学习的态度很诚恳,一心只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这次活动中受益。教师们也确实在这次活动中成长了,提高了。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12篇

理化生教研组开展的这次公开课评比活动圆满结束了,本次公开课能清晰地感觉到老师们对这次公开课教学思想上都很重视,态度端正,全力收集了教学素材,合理设计了教学策略,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可以说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付出了很多。就公开课本身而言,其最大的优点是各位老师都能够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 注重导入(如黄莺老师的演示实验导入、简圣坤老师的实物导入、周杰老师的影音导入、钟晓云老师的谜语导入等);

三.精心设计例题和听说语境,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五.注重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如简圣坤老师的实验课;

六.无论是那一位老师老师的教学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正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特别好。一方面它完全符合现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另一方面它也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七.多数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当然,这次公开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部分老师未明确展示或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部分老师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发展方面有一定欠缺;

3.部分老师只是注重教法设计,相对忽视了学法指导;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5.学习效果或探究成果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且不够充分;(比如:有的课上学生收集了大量有用的资料。这些成果可以在课上让学生充分展示);

6.部分老师不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特别是学生在回答或提问问题时)的闪光点;要对学生大胆的、另类的,有时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回答和提问予以肯定或解释;我们常说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可我们又往往不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

7.部分老师的课件制作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幻灯片内容的字体、字号、颜色问题,二是幻灯片内容的规范和准确问题;

8.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问题:音量普遍偏高,不利于孩子们的听觉发展。

总之,本次活动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各位老师表现得都非常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争取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再上一个台阶,为学校,也为自己增光添彩!

理化生教研组

中学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13篇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音乐艺术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领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经常思考如何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以一节高一公开课《非洲歌舞音乐》为例,谈谈我对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想法。

一、音乐鉴赏中的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只有理清创造力、创造力的结构因素及创造过程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将创造力概念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的领域,从而指导教学设计和实践。

对于创造力定义,不同领域、不同流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经文献研究归纳,对创造力定义大致分两类:一种认为与众不同才称得上具有创造力。因此是少数人具有的心理品质。另一种认为创造的独创性标准在创造者本身,无关社会。但大多数研究都避开两者争论而共同认为,发现观念或者发现观念之间新关联都可称为创造或创造力的表现,是创造的过程。

更有新的关于创造过程的观点认为,创造过程分为自发创造和理性创造两类。自发创造,是从感觉到概念的活动,具有突然性,以自发冲动和敏感为基础。理性创造则更多从概念到感觉,是创造性观念的活动,是系统思维的结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创造力相关理论中都认为,创造力蕴含于新概念和新的概念关联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自发的、偶然的过程,但更是一个理性、系统的过程。这从理论上揭示了创造力虽然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过程进行系统的引导和培养。这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艺术中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即使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不同阶段或者体验下,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和解读。在音乐艺术中亦是如此。如果把作曲视为一度创造,表演视为二度创造,那么音乐欣赏则可称为“三度创造”。这表明音乐欣赏除了是感官得到愉悦的活动,同时也是欣赏者与作品作者共同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音乐欣赏从直觉感受出发,进入形象思维过程。音乐形象思维是在情感体验基础上,依托情感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重组新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而想象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音乐审美需要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只有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对作品的技术性分析,引文为音乐作品),才能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准确的审美评价。

因此,从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对比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程可以发现,形象思维过程对应着发散思维过程,逻辑思维过程对应着辐合思维过程。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随着音乐形象自由构建、音乐结构理性分析的交替进行,思维脉络时而发散时而辐合。欣赏者不仅享受了美,还能在创造个性化审美体验的同时,让思维经历创作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创造力得以提升。

有鉴于此,对于高中生这一个有一定的知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积累的群体来说,音乐欣赏课目标和教学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得到感性的熏陶上,更应该注重通过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培养理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欣赏的感性和理性交替,让学生在学会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创造美。

二、《非洲歌舞音乐》中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如前所述,音乐欣赏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审美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力体现和培养的过程。要在音乐欣赏课中体现这些特点与过程,使用的教学设计方法通常有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创作教学法的主要手包括即兴创作(模仿、律动、伴奏)、音乐创作(节奏旋律和乐曲)和创作表演三方面。而游戏教学法,则利用音乐游戏提高兴趣,利用音乐剧、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等创作比赛对学生实施创造力教学,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法、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挖掘其表现力,增强自信心。

所以,根据《非洲歌舞音乐》课程内容特点和需要,结合创造力理论、教学法的等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我提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流程、环节与活动。四个原则分别为:以情景调动人,以活动锻炼人,以创作培养人,以分享凝聚人。其中,设计的特色教学活动环节有:1、用生活中材料制作非洲鼓。2、跟大师学非洲鼓音乐。3、以《祈雨》为主题,分小组即兴创编非洲鼓舞并分享。

(一)打破常规课室布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

“琴瑟和鸣”,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感应和共振。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觉的教学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求知欲望,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

在这节《非洲歌舞音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舞”。如何让学生舞起来?常规课室呆板的摆设方式,显然不能够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所以,解放课室空间,就是最重要的前提。设想在课室中将课桌围成类似舞台的“U”型排列,加上非洲音乐、舞蹈热情、奔放、亲民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打破常规课室布局,能让学生从进入课室开始就有不一样的惊喜,为后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下基础。

在课堂实践中,正是在这样自由、平等宽松的环境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甚至连颇具难度的即兴创编都表现得非常精彩。在学生尽情舞蹈,任意放飞的过程中,音乐知识不知不觉溶入到了他们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巧妙安排课堂环节——组织活动锻炼学生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一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不断等待着父母和老师的开发,发现潜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通过适时地激发,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又会对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非洲鼓的环节。首先是寻找鼓体材料。大家天马行空地找来各种物品,如生活中的桶、盆、饼干盒,甚至垃圾桶。然后是为鼓身进行外部装饰,打造非洲风格。学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绘画才能,绘制出了各种具有非洲风情的图腾,对鼓身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包装,让人赞不绝口。最后就是把鼓面和鼓身进行粘黏,在连接处的痕迹上,大家还装上了铃铛和小贝壳之类的装饰品,使之不但更精美,而且还丰富了鼓的音响效果。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一面面具有浓郁风情的非洲鼓就制作完成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洲鼓的制作,特别是音色产生的细节,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制作感受非洲音乐的魅力,而且能对非洲鼓的音色来源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教学设计中设置制作乐器环节,不仅可以给学生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平台,而且能为后面引领学生走向理性创作打下基础。

此外,为了让学生在欣赏非洲音乐鼓节奏的同时,能学习非洲鼓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为主题鼓舞创作做铺垫,我通过播放非洲鼓演奏大师的教学视频,并让学生边看边模练。经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观摩练习,大部分同学对节奏更加熟悉,对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把握,为后面的小组创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学音编舞——培养学生创作与分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日积月累。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让学生不断累积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创造性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造力。然后循序渐进加以引导,通过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创造性地把个体情感体验化为音乐体验,力求符合音乐审美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原则。

在《非洲歌舞音乐》这节课中,由于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加上非洲音乐中,有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比如RAP、摇滚、爵士等等,学生平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我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尝试,让大家积极参与,创作非洲音乐和舞蹈。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但事实证明,总会有一些有天赋的同学,会带意外惊喜。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由四位男生组成的音乐组合,他们喜欢摇滚、说唱等歌唱形式。所以他们用非洲元素创作了一首歌曲《非洲,你好》,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友爱和平,当他们把这首歌制作成MV,在课上展示时,全班激动喝彩,自豪地把这首独一无二的歌曲称为他们的班歌。这就是创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自信和团结。

另外,在课上学生以《祈雨》为主题,创编非洲鼓舞片段,并用自制的非洲鼓,进行现场展示。当一个个小组走到“U”型课室中间,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四周掌声雷动,喝彩阵阵。非洲鼓舞的热情奔放,自由随性的特点,透过简陋但特别的非洲鼓,稚嫩但自信的节奏,简单但明快的舞姿,传到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三、结语

创造力,是新世纪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就能培养的,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责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所体现。像音乐、艺术这些需要充沛创造力的学科、领域更应在创造力的培养中有所作为。通过音乐欣赏、创作的形式手段,引导学生在审美中了解美、学习美、创造美,让创造力在审美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并让创造力从自发状态向理性状态转变。

“世界不缺乏美,但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在美中找寻创造力这个隐形的翅膀,带着眼睛飞向美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01:68-75.

[2]李英杰.音乐教学与创造力培养[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李蕾.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如何把听公开课变成研究活动 第14篇

一、 理解公开课

要使公开课开展得有价值,不仅需要开课者开出真实的高质量的课,让听课者有所启示与借鉴,同时也需要听课者与评课者知道如何听课与评课,既能品味出公开课的优点与不足,又能给开课者提出建设性意见。

对于公开课的理解应分为两方面,一是开课者对公开课的理解;二是听课者对公开课的理解。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课的质量与品质无法保证;没有后者,开课的目的与后续效应无法实现。

1.开课者的理解

开课者开课之前要明白,开课的目的不是完全展示优点、避免缺点、倾其所能地花样表演,而是一种对自己的教育观、日常课经验成果的真实展示与写照。是让课堂上的学生感受到优质课的魅力,让听课者全面了解自身的教学观及教学素养。因此,公开课贵在真实,忌掩饰与造作。上海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谈到公开课时说:“我上公开课的时候,从来不作任何彩排,哪怕教育部长来听课,也是响铃就上课,原来怎样上,公开课也一样上。”[1]开课者在课前可以与自己的团队讨论、切磋教学的每个环节及预设言行、方法与组织形式,但不能带着学生反复操练,这样不仅会掩盖公开课的真实性,同时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也有不良影响。避免像有的老师所说:“公开课与其说成是讲给学生听的,倒不如说是‘演给听课老师看的。今天很多公开课简直成了表演课。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反复演练过了,教学内容学生事先也都知道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也都彩排过了,甚至有的连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回答都预先设置好了。试讲了多次之后,学生自然都是对答如流。与其说上公开课的地方是课堂,还不如说成是舞台或剧场了。”[2]因此,让听课者与学生了解真实的你是开课者开课的目的所在。

2.听课者的理解

听课者听课之前首先要思考为什么听人家的课,应从哪几方面听,做到有备无患。

听公开课要从听、看、感、判四个方面进行。

听要从三方面听。一听教师的语言是否有逻辑。有些教师讲课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对听者来说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或示范。而有的教师思维跳跃性大,语言随意,将听者的思维也给打乱了。因此,听课者要对讲课者的思维逻辑加以关注,择其善者而行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听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语言准确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语文与英语课。有些教师不仅发音准,而且音质美,语音与语调具有乐感与节奏感,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自然愿意听。但有些教师则相反,由于不注重语言方面的细节,让学生挑出很多问题、给学生催眠的不在少数,听课还要关注这一点。

三听教学内容与语言内涵。一些教师课堂中每句话都意味深长,既能拓展听者的知识视野,又能提升听者的思维高度,让听者眼前时刻闪亮。而有的教师则语言浅显,缺乏启智性,这也是听课者需要关注的。当然,听的方面还很多,如听教师的提问、师生对话等。

看包括四方面:一看教师站位,即站在什么位置讲课。二看教师目光,教师目光多数时间是关注学生还是看教案,关注了部分学生还是每个学生都关注到了。三是看教师的表情及体态语言,表情夸张不行、太严肃不行,自然流露,时而面带微笑才较为恰当。教师的手势要有目的地、优雅地动,不能因乱动而误导学生。四是看板书、看学生。板书是否有序一眼可辨。看学生则大有学问:一是看学生的整体状态。如思维是否活跃,积极参与。二要看学生个体,特别是一些“特殊”学生是否领悟了,教师是否关照了。三要看师生的互动形式。

感则是听课者的感受。听课应与学生感同身受,学生感觉教师讲得好,自然愿意听,这一点听课者也能感受到。

而判则是听课者的判断,对教师在教学导入、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环节的把控是否恰当都应有即时的评判。

以上方面都是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应加以关注的。

二、 质疑公开课

在理解了公开课之后,还要知晓如何质疑公开课,只有质疑才会发现问题,理解了问题才会有进步。质疑应着眼于三个方面。

1.质疑备课

开课者备课,听课者虽看不到,但可从听课中感受到。质疑备课可以从充分性、理念支撑、灵活性入手。开课者备课是否充分的判定标准是看开课者教学中是看纸稿还是“看”腹稿。如果教学中的知识是从大脑中提取,则教具、板书、提问、课堂组织皆能信手拈来。教学理念近年来为人们所关注,“以学为本”、“以学定教”是其中最大亮点。杜郎口模式、自然分材教学、洋思模式等影响较大,开课者背后的教学理念是什么,从教学的关键特征上一辨可知。而灵活性则看开课者是怎样处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机智体现得如何。备课有了灵活性,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质疑还要从为什么、是否合适的角度思考。

2.质疑上课

质疑要从教学各环节的推行方式是否恰当、目的是什么、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等方面进行。当前的很多公开课把课堂搞得很热闹,但结束时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部分后进生是否关照到了,教师心中一点数都没有,整堂课充斥着优秀生的炫耀,后进生的沉默。除关注以上方面,听课者还要从自我、学生、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视角进行质疑。从自我的角度质疑就是思考,如在教学每一环节上如果我来上,我会怎么做?为什么?从学生视角质疑则要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教师这样讲我能理解、接受吗?从目的与规律的角度则要考虑,这部分知识用此种方法讲授合适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因此,质疑上课,需要听课者在听课前有预设、有实践经验。但如果公开课不真实,仅仅是教师的表演课,听课者难免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听课者感觉到了,就要提出来。北京市教科院研究员曾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北京市某区每年都要举行‘金秋杯公开课比赛,全区各校都十分重视,纷纷组织教师参加。有一位和我很熟的获奖教师私下里对我说,他为了备这节课八次修改教案,其间他先后请了八位特级教师,花了一万多元钱才备好。最后这个教案没有一句话是他的,他上台讲课说的都是别人的话。”[3]这样的公开课其价值值得怀疑。

3.质疑作业与评定

在这一环节上,有的公开课体现出来了,如作业当堂布置当堂批改,实行学生间作业互批,教师根据作业共存的问题当堂点评。但有些公开课在这一点上只字不提,即使提了,也与平时课上完全不同。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作业上仍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重复的作业,课课通、随堂练习、试卷等,使得师生为批改作业与完成作业疲惫不堪。因此,如果课上没提作业的事情,听课者要追问一下。

三、 比较相关的课

要使听公开课转化为一项研究活动,听课者有必要在课中与课后进行比较。与自己上过的课比较、与同事上过的课比较、与名家上过的课比较。

1.与自己上过的课相比

公开课是开课者在汲取过往课堂教学优点及弥补不足的基础上设计的,应该比日常课精彩,更有效率、更好地体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听课者在听课时要与自己上过的课或自己的设想从导入、方法、教具、提问等方面进行比较。时刻思考,如果我上这堂课,我会怎么办?如在小学减法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想加算减法”、有的则采用“破十法”等。在英语单词教学上,有的教师采用“编故事”,有的则采用“联想法”,有的则采用“拆拼法”等。将几种方法一比较,就能获取教学中的多种方法。

2.与同事上过的课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有“同课异构”的说法,是说同一门课用不同方式来上,比较其教学效果的异同。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授课方式有所不同,而不同授课方式建立在不同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因此,听课者在听课时要多联想同事上这一课是怎么上,从教学的每一点进行比较。

3.与名家上过的课比较

名家所上的课是大家公认的较成功的课,能将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因此,认真研究与揣摩名家上的公开课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与启迪,能从中总结出很多有关课堂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将所听公开课与名家所开的公开课进行比较,不仅能发现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在比较中提升自己。

四、 反思公开课

反思是主体立足自身之外对自身言行、思想及活动情形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活动,是发现已发生事情中问题的一种有效活动。听课者的反思是听课者以旁观者身份审视他人的课堂教学。因此,反思的第一步就是思考自己看到了什么。听课者对一堂课的评价既包含直觉感受,同时也包含理性的思考。听课者反思某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反问自己:我听了这堂课后受到启发了吗?这些启发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技术的运用还是教师自身素养?其次,在课堂中感受到快乐了吗?一堂好课不仅开课者自身激情四射,富有感染力,学生群情激昂,乐在其中,同时听课者也受到课堂热烈氛围的渲染,乐在其中。再次,课堂效率如何?一堂好课不仅仅是热热闹闹而已,同时必须能使全体学生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听课者在听课时还要反问教师怎样保证所有的学生达成课堂学习的目标。如果没做到这点,则不能算一堂好课。

五、 提升出规律

公开课是开课者及其教学团队多年课堂教学感性经验与理性思考的积累,体现了课堂教学某些共性的规律。因此,评价公开课不仅要从中学习其规律性的东西,同时还要看其呈现了课堂教学多少规律性的东西。如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了情感性,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使学生的无意识潜能及内隐认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教师是否注重了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以发挥,使优秀生更优秀,后进生有进步?教师是否利用集体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之间学习互助与相互监督?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其艺术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与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关,同时也与开课者的素养、性格及课堂感染力有关。有艺术性的课堂则如放映状态的电影,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越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

总之,公开课是教师某一时期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素养与教学智慧的真实、全面的展示,听课者也应在听课时与自己的、自己以前听过的课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归纳、概括提炼出教学规律,将听课的过程转化为教学研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于漪.岁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金梁.质疑公开课[M].K12教育教学论坛,2002.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论文下一篇:资产证券化信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