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的资料范文

2024-05-22

化石的资料范文(精选6篇)

化石的资料 第1篇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里有条渔船,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捕到一条奇怪的鱼。

渔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鱼,它大约15米长,长得倒不难看,全身钢青色,眼睛深蓝色。最特别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鳍很大,有点像腿。

这条鱼离了水,只活了四个来小时。船长觉得这的确是一条特别的鱼,在科学上或许有什么研究的价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给那儿博物院的管理员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个季节,非洲正热不可耐,这条肥鱼已经开始腐烂了。

拉蒂曼看了这条鱼,也认为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应当好好保存下来,给科学家去观察,去研究。她请了一位专门做标本的人,把这条怪鱼的皮剥了下来,塞进些草,做成一个标本。她想,这条怪鱼一定是个新发现的种类,因此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这条鱼,叫它做拉蒂曼鱼。现在通常叫做矛尾鱼。

但是真糟糕,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条怪鱼的重要性。要是知道的话,一定会想法子把它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保存下来。可是结果呢,只留下一张皮,一个头颅,还有几块零碎的骨头。

这条新奇的鱼,实际上是人们所捕到的一种很古老的鱼。说它古老,并不因为它已经活了,50年,或者1了;而是说,它几乎和3亿年以前生活的一种鱼一模一样。

后来,人们在那个海区的深水里,又捕到了几条相似的怪鱼,进一步肯定了先前的发现。

矛尾鱼有什么特点呢?最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它跟远古时代的总鳍鱼一样,长着独特的胸鳍和腹鳍。这些鳍的内部骨骼,跟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还有能呼吸的鳔。

古生物学告诉我们,总鳍鱼是一种古老的鱼,是两栖类的祖先。它们在发展中分为两支:一支登陆生活,演变成两栖类,例如青蛙;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渐演变,大部分种类绝灭了,矛尾鱼就是这一支的一个代表。

在很久很久以前,气候温暖潮湿,树木葱郁茂盛。在一望无际的沼泽地带,生活着很多种类的总鳍鱼。就在那个时候,有一部分总鳍鱼爬上了陆地,成为两栖类的祖先,发展成为陆上的脊椎动物。

后来,地球上起了很大的变动,山崩地裂,气候变得干燥而寒冷。河流和池塘开始干涸,许多淡水鱼都死绝了。人们猜想,总鳍鱼也在那个时候灭绝了。所以,1938年发现拉蒂曼鱼,看见居然还有活的总鳍鱼存在,就好像在青岛附近遇见了活的恐龙──青岛龙一样令人惊奇。

化石的资料 第2篇

北票鸟化石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20°45′22″―120°52′38″,北纬41°32′21″―41°37′53″,总面积4630公顷,保护区于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孔子鸟等珍稀古生物化石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辽西山地丘陵区,最高海拔449.3米,区内完备的中生代地层及其所含门类众多的化石,在全世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已陆续发现鸟类化石(11属、14种)250余块,其中中华龙鸟、原始祖鸟被专家们认为接近于鸟类的始祖,远比德国始祖鸟为早,孔子鸟的时代也基本可与德国的始祖鸟相比,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古生物界认为德国始祖鸟是一切鸟类祖先的传统看法,为解开生命发展史中世界四大难题之一──鸟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取得了突破,因而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

化石的资料 第3篇

1 沉积物沉积速率在勘探中的应用

1.1 推测各沉积期沉积中心

根据埕北地区东营组各时期未校正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数据, 绘制出未校正沉积速率图。其中, 东三段沉积期, 埕北地区进入较稳定沉积期, 沉积物沉积中心在新歧42及庄46井区, 沉积速率最大约为>15厘米/千年;东二段沉积期, 埕北地区局部抬升或降低, 局部沉积速率较东三段沉积期异常增大, 沉积速率最大约为>50厘米/千年;东一段沉积期, 埕北地区整体抬升缓慢, 水域面积缩减不大, 水深快速变浅, 沉积中心在港深48井北东区域, 沉积速率最大约为>20厘米/千年。

从未校正沉积速率图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 各时期油气运移的大致方向是从沉积速率数值大的向沉积速率数值小的方向运移。

1.2 推测物源方向

根据所编制的各沉积时期砂体等值线图, 可以进行各沉积期主要物源分析, 推测砂体大致的伸展发育情况。沉积物沉积时, 先充填满沟谷后, 再大面积沉积, 并且随着季节的不同, 砂体的分布范围也不尽相同。东三段沉积期, 主要物源方向为庄10——海13井区附近, 至东一段沉积时期, 主要物源方向为庄92——海10井以西。

2 沉积物沉积速率与生油岩生油潜力关系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 油气生成取决于生油岩所含有机质的丰度及其演化, 有机生油理论的核心就是石油源于生物物质。生油岩生油潜力取决于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含量即有机碳总量, 有机物随着埋藏深度增加而必须经历有机物分解作用的四个带, 才能最后转化为油气。

沉积物在沉积成岩过程中, 沉积速度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为它控制沉积物穿过近表微生物强烈分解带的速度。在沉积速度较高时, 有较多的原始有机物, 即易于生油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被保存下来, 生油潜力是随沉积速度增加而增加的, 在成熟作用条件下增加了生油潜力。

当沉积速率在10-50厘米∕千年时, 沉积物快速通过近表面微生物分解作用带, 更多的有机物被保存下来, 有机碳总量较高, 长链碳氢化合物得到较好的保存, 并热解成液态的碳氢化合物即石油, 而形成转化“窗口”。当沉积速率<10厘米/千年时, 有机物被分解破坏严重, 仅有极少量有机物保存下来分解为烃类。当沉积速率>50厘米/千年时, 有机物很少受喜氧菌及硫酸盐还原带的影响, 未经过充分发酵分解, 很多有机物未来得及转化成油气, 被迅速埋藏成岩, 但随着温度、压力、埋藏深度等条件的变化, 当达到生油门限时, 此生油岩将有较好的生油潜力。

3 各沉积层沉积速率与生物相地层的综合分析研究

3.1 生物相地层

生物相地层是利用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及不同环境生存着不同生物的理论和观点。根据埕北地区生物化石平面分布规律, 编绘出东营组各沉积期的生物相图, 可分为A、B、C、D四种生物相。其中A相大致相当于河流-三角洲平原和沼泽相沉积环境的生物相, 水生生物化石稀少、单调, 介形类以单纯出现土星介属、真星介属、小玻璃介属、拟星介属等;B相相当于滨湖沉积环境的生物相, 生物化石极为丰富, 属种繁多。介形类主要见土星介、真星介、似玻璃介、瓜星介、湖花介、华花介、小豆介等属;C相大致相当于浅湖沉积环境的生物相, 生物化石较丰富。介形类见华花介、假玻璃介、玻璃介、东营介、河北介、纺锤玻璃介、宏星介等属;D相相当于浅湖-半深湖沉积环境的生物相, 生物化石减少, 介形类见东营介、玻璃介、纺锤玻璃介等属。

东三段沉积期, 湖盆稳定, 发育A、B、C、D四个生物相带, 植被为喜湿凉的针叶林 (松科) , 属湿润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东二段沉积期, 埕北地区随全区同期抬升, 水域面积缩减不大, 仍能分为A、B、C、D四个生物相带, 属湿润的暖温带-亚热带潮湿气候。东一段水域面积较东二沉积期变小, 但水深大幅降低。只能勉强分为A、B两个生物相, 介形类化石属种单调稀少。

3.2 各沉积层沉积速率与生物相地层的综合分析

东三段沉积期, 埕北大部分地区沉积物沉积速率较缓, 对应生物相图的C—D相, 不利于有机质保存。沉积速率>10厘米/千年的庄46、张5等井区附近有油气生成的可能。

东二段沉积期, 埕北大部分地区沉积物沉积速率>10厘米/千年, 有机物受喜氧菌及硫酸盐还原带的影响少, 未经充分发酵分解, 对应生物相图的C、D相带。从沉积物沉积速率判断大部分地区都有油气生成的可能。尤其是沉积速率>50厘米/千年的庄48、庄51等井区, 生油潜力较大。

东一段沉积期, 大部分地区的沉积速率仍>10厘米/千年, 对应生物相图A相及B相带。三角洲、河流、滨浅湖相水体较浅, 不利于大量生物生存繁衍, 导致水体有机物降低, 但由于沉积速率>10厘米/千年, 沉积物快速通过近表面微生物分解作用带, 有机物又被大量保存下来, 增加了生油能力, A、B相带又常发育有储集层, 当有圈闭时, 可形成油气藏。

总之, 未校正的沉积物沉积速率图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推测各沉积期沉积中心、物源方向提供了依据。在今后的勘探过程中, 重点要研究沉积物沉积速率>50厘米/千年, 未经充分发酵分解, 很多有机物未来得及转化成油气, 而被迅速埋藏成岩的生油远景较大的区块, 为寻找后备石油储量范围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陆明德.古代海洋沉积物中沉积速度与有机碳总量间的关系[J].地质科技情报, 1982, (03)

[2]中国石油学会.中国油气区早第三系研究特刊[J].石油学报, 1992, (02)

[3]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岸地区早第三纪介形类[M].科学出版社, 1998, (01)

[4]陈仲勤.黄骅坳陷早第三纪介形类化石组合序列与油气生成[J].石油学报, 1992 (02)

化石家族中的新秀——化学化石 第4篇

人类发现植物化石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最早的记载是1760年,自然科学家埃德沃德•庐赫怀德发现了印痕化石。它是大化石中的第一个成员,以后又相继发现了模型化石、压型化石和“过矿化”化石等。由于大化石不仅保存了植物的形态,而且有的还具有有机残骸,保存了植物的结构,因此,它在人类认识历史上是位赫赫有名的功臣。有了它,才建立了古植物学,才能再现植物进化的各种图象和各时代生机勃勃的植物景观。但是它们也有辛酸之处,由于这种化石不易完整地保存,变化又慢,因此在生物地层学上,始终是个配角。

为了弥补大化石的缺陷,本世纪初又出现了微体化石。这是植物化石家族中的第二代。微体化石个体小,分布广,因此对生物地层的研究特别有用,也为人类寻找石油等矿产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微体化石成了人类的宠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能源研究的深入和生物化学技术的日益成熟,第三代化石——化学化石又应运而生了。最早研究化学化石的是德国化学家特赖布斯。他在1935年從石油、煤和油母页岩中,获得一些卟啉类的有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自然界仅仅在生物体内才能合成,因此它们实际上是人类发现的第一批化学化石,不过当时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发展生产的需要和人们认识的深入,才把保存在地层里的一些植物形态和生理活动有关的各种化学物质当做化石,这就是化学化石。

化学化石是化石家族中的小字辈,不像它的前辈都是有形态,有解剖结构,用物理方法就可以观察到的个体,而是由一群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或特殊的无机物组成的化石,因而只能通过化学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并认识它们。化学化石的外形,也不像大化石或微体化石那样有个尺度范围,它大时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矿体,如:煤、石油等;小时则只有极灵敏的化学仪器才能检验出来。因此,它不需要像大化石和微体化石那样,保持一定的外形和尺寸,而只需要很少的样品就能进行鉴别。大化石和微体化石通常用生物学的名称来命名,如准银杏、似苏铁、裸蕨等等,而化学化石则主要是用生物化学的名称来称呼,如:木质素、色素、角质、栓质、蛋白质、脂类等。

化学化石作为一种新型化石,不仅单独存在,有时也存在于大化石和微体化石之中,因此化学化石的分布非常广。据估计,大自然中约有9千4百亿吨有机碳,而其中的三分之二存在于地壳之中,所以由它们和某些无机物组成的化学化石在数量上是十分可观的,比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要多千百万倍。

化学化石虽然问世不久,但由于它具备许多鲜明的优点,所以它在化石家族中已表现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碳的同位素是化学化石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人们不仅用它来确定地层的年龄,而且根据碳12与碳13的比来确定沉积环境是海相还是陆相。最近美国科学家就根据这一点,科学地解释了陆相煤核成因的原理。

存在于大化石或微体化石之中的化学化石,又是帮助人们确定许多古植物之间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生物化学分析所得的结果,有时比通过形态和解剖所得的结果更为可靠。

大自然把千千万万的生物体变成了化学化石,其中有的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能源,而更多的包括存留在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的有机碳,人类还无法把它们变成高效的能源或用于别的途径。所以化学化石的形成过程,也是值得人们探讨的。现在有些科学家正在探索直接用植物制造石油,可能就是从这里得到启示的吧。

由于化学化石的用途如此重要而广泛,所以科学家为了研究它们而专门开创了两门的新学科,即古生物化学和古化学分类学。(原载《聪明泉》)

(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

化石的资料 第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新鲜词语: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

2.了解化石展现的奇幻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文类型:

讲读课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

第 1 页 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投影仪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第 2 页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第 3 页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

化石吟

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记录了生命潜行的轨迹展现了神秘的远古世界

自然的神奇科学的力量人类的伟大

七、教学后记:

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

第 4 页 程中,让学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化石吟》化石图库素材 第6篇

昆虫是一种种类繁多而具有三对足且多数有翅的节肢动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中生代繁盛,新生代至今为鼎盛期。现在昆虫多达70万种。中国昆虫化石主要产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及第三纪地层的页岩中。“热河生物群”的昆虫化石以其保存精美、种类齐全、数量丰富而驰名中外。已发现的昆虫化石已有20个目,120余种。

北票辽蝉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黄半吉沟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二段

基本特征:同翅目、古蝉科。前翅长25mm、宽12mm。前翅三角形,具有1个显著的结脉,横贯翅面。后翅明显小于前翅。翅面具有清晰的色斑。该类昆虫成虫生活在裸子植物的树干之上,幼虫生活在土壤之中。

短脉优鸣螽

产 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基本特征:直翅目、哈格鸣螽科。大型昆虫。中心体长45mm,触角长40mm。翅基部显宽于翅端部。前缘脉短,终止于翅前缘四分之一处。亚前缘脉具一系列分支,所有分支终止于翅前缘。触角细长丝状。腹部末端具有一个显大的产卵器。植食性昆虫,生活于温暖潮湿的森林中。

胡氏辽蝉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基本特征:同翅目、古蝉科。大型昆虫,虫体长26mm,前翅长35mm,宽16mm。头小,具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喙长,但不超过中胸背板后缘。前胸短于中胸。前翅三角形,后翅明显小于前翅。腹部具有6个可见腹节。该类昆虫成虫生活在裸子植物的树干之上,幼虫生活在土壤之中。

凌源额尔吉纳蚌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上市上园镇四合屯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基本特征:为软体动物门营河湖区底栖爬行或穴居的双壳类生物,其个体形态为卵形至长方形。壳体膨凸,壳壁较厚。壳顶突而较宽,位于壳长1/3前方。背边较平直,壳面仅具不甚规则的`同心圈,无效射饰,有一宽阔的后壳顶脊。

疹状花格蝉

产地: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炒米甸子村

时代及层位:晚侏罗—早白垩世义县组

上一篇:祁东一中18年高考成绩下一篇:学习宪法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