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2024-07-24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精选8篇)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1篇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就业工作职责

一、乡镇、街道服务平台就业工作职责

(一)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社区、行政村平台开展就业工作和提供公共就业服务。

(二)组织开展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动态管理工作。

(四)负责审核、上报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相关资料,组织开展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工作。

(五)负责收集、发布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就业服务。

(六)组织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七)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指导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转移就业充分村)活动。

(八)负责审核、上报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资料、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协助落实就业政策。

(九)做好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创业服务工作,指导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

(十)负责真实、准确、及时上报各项就业统计报表。

(十一)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工作。

二、社区(行政村)服务平台就业工作职责

(一)开展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

(二)开展辖区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建立基础台账,并及时更新信息变化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三)负责受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申请和初审,承担登记失业人员日常管理工作。

(四)了解、掌握辖区劳动者的就业意愿,负责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就业服务。

(五)了解、掌握辖区劳动者的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组织推荐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

(六)协助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转移就业充分村)活动。

(七)了解、掌握辖区有创业意愿人员的基本信息,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协助贷款回收,提供相关创业服务,开展信用社区创建工作。

(八)开展辖区就业困难人员调查摸底,了解、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信息;受理就业援助申请,建立台账并及时更新信息库,开展日常服务和动态管理,协助落实就业政策,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上门入户援助服务;调查、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九)负责真实、准确、及时上报各项就业统计报表。

(十)承担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就业工作。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2篇

南溪区委常委 李 强

近年来,在省、市人社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区牢固树立“大就业、大服务、大民生、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全局思维和发展的眼光,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三法’塑一流,平台促发展”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项目工作法,夯实基层服务平台

按照“三定”方案,我区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均隶属于社会事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12月,有独立的机构名称、编制和牌子。近年来,我们按照项目工作理念的要求,以项目工作方法推动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为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建了载体,基本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以项目的理念捆绑投入。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整合资源、资金,千方百计把各乡镇和社区的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纳入年初预算,每年投入120万元左右作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日常工作经费和考核激励经费,按70元/人•年的标准投入91万元用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为基层服务平台的高效运转和优质服务提供了资金保证,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打破场地等限制因素,切实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为15个乡镇服务中心和27个社区服务站落实了100—150平方米的服务场地,并统一配备了计算机、电视、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设施,在区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和罗龙镇、南溪镇服务中心、红光社区配备了LED电子显示屏,对用工信息进行滚动播放,率先实现了市、区、乡(镇)、社区四级联网,实现了劳动保障网络信息服务便捷共享。我们还投资近40万元在人流量最大的文化广场,安置了大彩屏,每天滚动播放再就业优惠政策、用工信息、培训招生信息和相关的政策宣传电视专题节目。今年,我们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争取到了总投资974万元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我区将配套投入570余万元,力争把此项目做成全省的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明年底,我区区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四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将投入使用,届时基层平台硬件建设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目前,全区已建立起1个就业服务大厅、1个社保服务大厅、1个医保服务大厅、15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7个社区和155个村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点的全覆盖。

(二)以项目的理念健全机制。严格按照“五个统一”要求,提升基层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以“实名制”为基础,统一建立健全了辖区内居民《下岗失业人员管理台帐》、《退休人员管理台帐》、《用人单位用工管理台帐》等32个基础台帐,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数字准,并实现了各类台帐分类动态管理和相互衔接,形成了就业、社保、劳动监察“三位一体”的基层平台建设。统一制作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流程,并上墙明白公示;统一制作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标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实现制度上墙;统一制作“新三化”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三)以项目的理念构建队伍。干部是决定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区结合学习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不低于200万元,开展了干部素质提升的四大项目:一是精选一流高校作为培训基地项目。从2008年起,我区选择了全国知名高校作为我区高级研修班培训基地,成为了全省181个区县中第一个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师大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县级单位,目前全区已有500余干部先后分批被选派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培训,其中:人社系统全体班子成员和部分中层干部也参加培训。二是实施高校引培到县项目。采取县校联办模式,与西南财大开展战略合作,在南溪开办MBA班2个、MPA班1个,培训干部人才、企业家管理人才共计165人(其中,人社系统干部15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南授课,做到足不出户即可进行高学历培训、获得高学历文凭,开全省之先河。三是实施外派干部挂职项目。采取下派、上挂、外派等多种形式,选派了70余名优秀干部到省、市、县各级部门和浙江省义乌市、江山市以及省内德阳市等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突破“地域”对干部培训的限制,有效提升挂职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公开选聘干部人才项目。近几年,我们面向全省公选了365名本科以上紧缺专业人才,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在全市聘用了57名协理员(其中大学生20名)充实到各社区服务站,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书,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目前,全区15个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共有专兼职工作人员43人,27个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98人,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保证。通过项目工作法的推动,人社系统作为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的创先争优活动得到扎实推进,促使各社区之间相互比学赶超,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罗龙镇红光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先后投入210余万元用于加强硬件建设,特别是自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以来,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诚信服务品牌”工作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勇争一流,被誉为“职工之家”、“群众之家”。2011年1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优质服务窗口”,是全省13个获此殊荣的单位中唯一一个社区服务站。

二、坚持温馨工作法,为群众提供人性化服务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成为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极大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开展优质服务比拼,让办事群众舒心。推行文明服务,工作人员做到仪表端正、语言谦和、态度热情,营造良好的人性化服务环境。推行便民服务,开展上门服务、现场办公,让失业职工、失地农民不出村、社区就能办好所需手续及证件。推行效率服务,执行首问责任制,及时、正确办理服务事项。

(二)发放服务联系卡片,让服务对象安心。为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服务与监督,专门将服务内容、联系人、联系电话、监督电话等内容印制成小卡片发送到居民手中,起到了与群众心连心桥梁作用。2009年7月15日,南溪镇紫云社区独身在家的88岁高龄老人何绍斌(患有高血压),不小心跌倒在楼梯上,邻居发现后,通过服务联系卡及时与服务站联系,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将老人送到医院抢救,保住了老人的生命。如今,小小的一张服务联系卡被老百姓誉为了“连心卡、“救命卡”。

(三)真心实意扶弱解困,让退休职工暖心。将全区13000多名退休人员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生活状况、爱好需求等基本信息全部录入计算机,并建立了高龄人员、孤寡人员、长期重病人员分类管理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在宜宾市率先试点“管理服务包”工作,以人为本,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生存认证、走访慰问、住院探视、特困帮扶、文体活动、临终关怀等九大社会化管理服务,得到退休人员及家属交口称赞。如:每年定期为退休人员开展体检、义诊和保健知识讲座;坚持节日走访慰问;对在外退休人员率先开通网上QQ视频认证;对辖区内行动不便的退休人员采取上门认证;对重病孤寡人员派专人护理;上门为死亡退休人员搞好丧葬服务等,让退休人员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四)依法规范用工行为,让劳动者放心。为加强辖区企业劳动用工监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了由全区42个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网点组成的QQ群,所有监察信息实现了网上传输;建立用人单位实名制台帐、社会保险缴纳台帐、举报投诉案件处理台帐等劳动保障监察台帐。各乡镇、社区还建立了劳动违法侵权投诉站、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经常深入到用人单位实地检查,督促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劳动合同,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履行劳动用工备案手续,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原红光化工厂为中央国有企业,根据市上解决县属集体企业超龄人员养老保险政策规定,不属政策解决范围。红光服务站通过多次向市、区人社部门反映汇报争取,2009年3月终于为191名超龄人员办理养老保险参保手续,解决了他们的老有所养问题。今年我区成功争取到了全国第三批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南溪试点,将解决全区30余万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全民养老”由梦想变现实。

三、坚持保姆工作法,助推南溪经济跨越提升

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就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理念,探索出了“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跟踪”的“保姆式”服务模式,为“两化互动”、“三化联动”营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全面助推了区域经济的跨越提升。

(一)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区抓住沿江开发机遇,以市区共建模式,超常推进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建设,短短三年时间,规划55平方公里的罗龙园区已成为全省培育成长型特色园区、省重点产业推进园区、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西部优秀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区四园”的发展架构,吸引100余家企业入驻,工业产值达90亿元。借助这一平台,我们高标准规划宜宾市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规划面积1000亩,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创业服务中心、岗位提供基地、创业培训基地、新技术新行业孵化基地为一体的“1中心、3基地”的新型园区。2010年12月,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大学生创业园顺利通过省人社厅验收。在此基础上,我们主动与丝丽雅集团长信公司、天蓝公司、成商集团、天力公司、徽记食品公司等园区用工单位对接,2007年以来,为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近50场,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了就业岗位1万余个,并使之成为我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为新型城镇化解决了后顾之忧。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南溪已全方位融入宜宾百万人口大市,一座4.76平方公里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仙源福地、上善水城”正在长江河畔加速崛起。与此同时,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日渐突显。对此,我们一方面,以基层服务平台为依托,创造性地建立起了失地农民“三失三不失”工作机制(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房不失居、失家不失乐),建立了失地农民登记台帐,对全区10000余名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和拥有的技能进行登记、分类和存档,根据技能类别组建失地农民服务队,把发展家政、幼儿教育、超市、缝纫等社区服务业作为促进再就业的主攻方向,开发保洁、保绿、协管、机关后勤、送报、守楼护院等社会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安置“4050”人员3291人,确保了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开通了“南溪就业网”()和“就业服务热线电话”,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网站和热线电话全面地浏览和查询到人力资源市场最新的招聘、求职、培训及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等相关信息,实现了广范围、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信息沟通,为广大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一条就业的快速通道。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3篇

2013年8月, 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出台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的实施意见, 决定今后五年内, 面向全国普通高校 (高职、高专) , 平均每年引进一万名大学生来淮就业创业。我们想知道,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工作任务繁重艰巨的背景下, 淮南市为何制定这项政策?又如何落实这项政策的?

对话人

视角一是工作压力更是工作动力

记者:作为市人社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你怎样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杨舒生:青年大学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和中坚力量, 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 由于毕业集中、总量较大、技术单一、经验缺乏, 如何让每年近2万人在淮高校大学毕业生、近2000人回淮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实现当期就业、稳定就业一直是我们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记者:请问你们又是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的?

杨舒生:作为人社部门,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应对、大胆创新, 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五项机制”, 即用政策帮扶就业, 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 鼓励用人单位开发就业岗位, 拓展各类基层服务项目, 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活动和公益性岗位专项招聘计划, 加大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 (聘) 力度, 优先支持大学毕业生就业;用培训促进就业, 每年开展大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培训3000人、创业培训1000人、就业见习600人, 优先提升大学生就业适应力和创业成功率;用创业带动就业, 成立大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团, 建成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教室3个、创业园4家, 将大学生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提高到单笔10万元, 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大潮, 已有青年“创业之星”跻身千万富翁行列;用市场引导就业, 建立省会人力资源市场协作圈和企业招聘大联盟, 创办校企对接会、送岗进校园和网络远程招聘活动, 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实时洽谈;用服务提升就业, 建立大学生求职台账, 开展实名制管理, 实行“一对一”帮扶, 不间断提供就业建议和岗位信息, 确保大学生实现就业。我市在淮五所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5%, 淮籍未就业大学生就业率达98%, 淮南市政府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先进市政府, 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淮南城市鸟瞰

视角二是就业政策更是产业政策

记者: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 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在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下, 淮南为何不抄底跟进, 还要拿出真金白银, 出台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政策?

杨舒生:说大学生是宝贵资源, 贵就贵在大学生是最具青春活力、最富创造激情、最愿无私奉献、最有发展潜力的第一战略资源。在当今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浪潮中, 谁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流, 谁就拥有滚滚而来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项目流, 谁就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发展中获得更为广阔空间。说大学生“就业难”, 难就难在不仅是总量性过剩, 更存在“结构性”失衡。举两个例子, 去年我市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招60名技术岗位工人, 多次在市人力资源市场挂牌招聘, 最终是几百人应聘却只招收十几个人;上个月, 我市一家煤化工企业老总当着分管市长的面, 张口就问我要500名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一职难求”、企业“一才难求”现象?为什么企业用工不找市场要找市长?这充分表明在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规模化的形成发展阶段和本土大学生数量有限、专业有限的囿局下, 需要建立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企业明确用人需求、市场对接高校学生的“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促进大学生就业, 引进紧缺型人才。因此, 淮南市委市政府根据“深化煤化、重化非煤、强化高新、优化人才”的转型路径要求, 审时度势, “反弹琵琶”, 在所谓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实施就学就业计划, 出台优惠政策, 响亮喊出“一万人、一万元、一站式”的口号, 目的就是想通过建立“政策洼地”, 先声“夺人”, 借势“翻身”, 打造中部省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人才高地”。

视角三是引进人才更是储备人才

记者:与淮南以往、与其他城市同类政策相比较, 这次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有那些特色和优势?

杨舒生: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招生即招工。我们不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 解决未来就业难题;更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寒门学子”准备丰厚的助学资金, 解决当期上学难题。只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淮南企业签订就学就业协议的, 次月起我们从大学生就学就业专项资金中按照每人每月600元 (硕士生800元) 的标准每年给予9个月的生活费补助, 按月支付。协议前发生的生活费用仍按上述标准补助, 期限是大学本科总计为36个月, 硕士生、高职高专生为27个月。二是毕业即就业。学生毕业后当月即可到协议企业上班, 工作满3年, 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 全额代偿之前产生的利息, 同时支付所缴学费限额内的50% (每人每学年最高达5000元) , 工作满5年支付剩余部分;硕士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的, 按照每人每学年最高9000元的标准给予在校期间所缴学费资助, 工作满3年, 全额支付。三是创业即职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签订创业协议或毕业后来淮创办企业, 实收资本6万元以上且注册登记并正常经营一年及以上的, 除相应享受来淮就业人员各项优惠政策外, 自纳税之日起, 三年内将企业缴纳的各项税收地方留存部分, 全额奖励给个人。扩大经营规模需要融资的, 优先予以信贷支持, 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按政策给予贴息。需要入驻工业园、创业园的, 优先安排创业场地, 并同时享受其他有关优惠政策。四是安业即安家。学生毕业后在协议企业工作期间给予50平方米左右廉租房房租补贴, 硕士生按每人50%的平均市价标准给予房租补贴 (创业人员比照执行) 。企业租房的补贴给企业, 个人租房的补贴给个人。

记者:政策出台已经满四个月了, 请问实施后的效果如何?

杨舒生:为扩大政策知晓度, 2013年8月28日, 市政府在合肥召开了“万人计划”启动新闻发布会;9月2日, 我们公开发布2013年部分企业的人才需求目录。为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9月份开始, 我们广泛开展专题宣传活动, 同步开通服务热线电话, 实时收集省内外高校信息, 动态掌握企业人才需求,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协议。10月16日, 我市举办了淮南市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首批集中签约仪式, 42家企业与104所高校725名毕业生签订了就学就业协议书。截止到12月初, 已先后与113所高校3000多名高校大学生签订就学就业协议, 其中在读学生近1000名, 基本实现“就业一批、储备一批、首年三千、五年五万”的阶段预期目标。

绿色城市

视角四是双方共赢更是四方多赢

记者:你如何评价大学毕业生到淮南就业创业?

杨舒生:首先, 我们出台大学生就业就学“万人计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这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高校毕业生来淮就业创业促进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转型升级;从社会事业发展角度看, 促进了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从大学生个人成长角度看, 实现了自身价值、增进了家庭幸福, 是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和大学生“四方多赢”的惠民利民政策。

其次, 淮南是“五彩”宜业之城。是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的输出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绿色生态的宜居地, 有着“五彩”的独特魅力、多彩的发展前景。我们正积极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 即稳定传统优势煤电产业, 到2015年确保建成千亿元产业;延伸煤产业链和价值链, 发展煤化一体化、煤气一体化, 建设千亿元现代煤化工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建成千亿元非煤产业, 大学生来到淮南有的是就业机会, 创业机遇。淮南是“五城”宜居之城。我们正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文明城市“五城”联创, 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工程、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森林城市创建工程、秀水绕城特色工程、城乡环境提升工程、生态文化培育工程“六大工程”。仁者爱山, 智者乐水。淮南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 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环绕, 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三城互动, 山青、水秀、天蓝、景美, 是一座依山傍水、山水园林城市, 大学生来淮置业安居有的是清新空气、宜人美景、绵绵乡愁。淮南是“三高”宜游之城。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承东启西、南北交汇带上, 淮蚌高速、合淮阜高速、京福高铁全线贯通, 商杭高铁、淮滁高速、济祁高速项目前期进展顺利, 直通新桥机场的全程高速正在修建, 城市轻轨、城际铁路正在谋划布局, 为大学生来淮建功立业、外出洽谈旅游、回家探亲访友提供了极大便利。

最后, 我想告诉广大大学生朋友, “走千走万, 不如淮河两岸”。今天的淮南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 蕴藏着无限发展空间。我真诚邀请大家到淮南走一走、看一看, 真诚希望我们优势互补、资源共生、携手合作, 共创美好的明天!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4篇

沈德海: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方针政策,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2010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的通知》(发改办就业〔2010〕672号),并制定《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试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按照试点工作部署,中央补助投资每个试点县(市、区)建设1个县(市、区)级服务中心和4个乡镇(街道)级服务中心。文件提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推进”、“统筹协调、多方支持”等原则,由政府投资、分级负担,建设县、乡两级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场所,要求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达到3000㎡左右,乡镇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达到300㎡左右。2011年又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试点的通知》(发改办就业〔2011〕761号),调整县级建设标准,明确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根据人口规模大小分别按2000㎡、3000㎡、4000㎡、5000㎡四个档次进行建设。2010年,包括广西在内的中西部23个省的162个县作为首批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县,得到项目支持。2011年,项目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试点县196个。“十二五”期间,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铺开。

本刊记者: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广西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沈德海:2010—2012年,国家共安排广西28个县(市、区)、112个乡镇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1月21日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全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工程项目予以重点实施。经过自治区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各县(市、区)发改、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项目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开展试点的武鸣、融水、藤县、灵山、田林、巴马、平南、富川等8个县已有5个县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1年开展试点的融安、荔浦、蒙山、浦北、右江、钟山、宜州、天等8个县(市、区)试点项目有6个已经开工建设,其余几个县已经基本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着手开工建设。2012年我们确定在宾阳、隆安、兴安、临桂、苍梧、上思、田东、平果、昭平、合山等12个县(市)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这些民生工程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改善了试点县、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大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本刊记者: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是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请问,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沈德海: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包括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面试洽谈、政策咨询、享受就业政策申请审核经办、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申报缴费、人员变更、资格认定、待遇核发、社保关系转移、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档案保管、数据存储,以及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这些公共服务内容随着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不断拓展而增加。从目前来看,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已经涵盖了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就业、失业等)。国家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目的在于健全和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较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本刊记者:抓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对于扩大就业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十二五”期间,广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有什么规划?

沈德海:近年来,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就业、社保、工资收入分配、劳动监察、仲裁等关系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事务不断攀升,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尤其是2012年要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对广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两个自治区重点专项规划中提出了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推进建设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就包括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区除已开工建设的县(市、区)和乡镇项目外,尚需对90个县(市、区)、1050个乡(镇)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按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测算,尚需建设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面积达283000㎡,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面积达315000㎡,共需投入建设资金8.46亿元。

本刊记者:广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下阶段,广西将采取哪些措施去推进这项工作?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5篇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县、乡两级公共就业(包括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场所。其属性为具备一定使用功能的公共建筑物。

2.基本要求

2.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履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并严格按照批复规模实施。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根据当地常住人口规模确定,常住人口在20万(含)以下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20-50万(含)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50-100万(含)的,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00万以上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一般应当在300平方米左右。

2.2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应当采用框架式建筑结构,一般不应砌筑承重隔断墙。基础设施内部空间布局应当以功能实现为主导,在努力提高有效使用面积的同时,充分考虑实现各项服务功能的需要,能够通过灵活组合室内空间来构成各个功能区。

2.3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以实用、适用、简朴和节约资源为原则,从建筑设计、建材选用到室内布局、装修装饰,都要坚持实用性和适用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杜绝奢侈浪费,严禁华而不实。

3.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3.1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一般应当在其综合性服务场所提供公共就业、人才引进和代理、社会保障经办管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等服务。服务项目包括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面试洽谈、享受就业政策申请审核经办、就业登记、失业登记、职业培训信息发布,人才引进手续办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代理,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申报缴费、人员变更、资格认定、待遇核发、社保关系转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法律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档案保管、数据存储等。

3.2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内部空间一般由服务大厅、机房、档案室、行政人员办公室以及必要的辅助设施组成。其中,服务大厅作为主要 的服务设施,其面积一般应控制在总建筑面积的60%左右,并应做到宽敞通透、采光良好、层高适宜、空气流通,方便疏散,保障人群汇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3就业和人才服务大厅一般应设有咨询服务台、信息发布区、综合服务区、职业指导区、招聘洽谈区、人才引进和代理服务区、等候休息区。

咨询服务台。一般应设在服务大厅门口,为来访者提供服务引导、业务咨询、政策咨询、投诉接待等。在咨询服务台显著位置应张贴公共就业服务项目指南,放置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简介等宣传资料。

信息发布区。配置电子显示屏、自助查询和自助服务终端电子设备、纸制信息栏等装置,用于发布劳动力供求、价位等就业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创业项目信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信息、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和有关政策信息。信息发布装置应注意空间布局,避免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综合服务区。设置若干个专项业务服务柜台,用来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

职业指导区。设置职业指导室或多功能教室,用来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室或多功能教室一般采用封闭结构以免干扰。

招聘洽谈区。设置若干个招聘摊位,给用人单位用来开展现场招聘洽谈活动。

人才引进和代理服务区。设若干服务柜台,为本地引进人才和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提供手续办理、代理等服务。

等候休息区。配各适当数量座椅等,方便服务对象等候休息。3.4社会保险经办大厅一般应设有咨询服务台、业务办理区、等侯服务区、自助服务区、政策宣传区。

咨询服务台。由专人提供服务引导、业务咨询、政策咨询等。

业务办理区。按照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设置柜台,用来开展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审核、待遇发放、社会保险转移等业务。

等候休息区。配备适当数量座椅等,方便服务对象等候休息。

自助服务区。配置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方便群众查询相关政策、本人参保缴费记录、个人账户金额等信息,自助办理有关业务。政策宣传区。配置液晶电视或电子显示屏,宣传社会保障有关政策,免费发放政策知识小册子等有关资料。

3.5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区。设置申请仲裁接待咨询窗口、调解室,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调解室采用封闭结构以免干扰。

3.6 劳动保障监察服务区。设有举报投诉窗口,受理举报投诉、书面审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行政调解等服务。

3.7 综合利用服务大厅。应对服务大厅内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等各项功能分区业务用房进行合理整合,科学安排空间布局,最大程度的利用服务空间。

3.8 机房用来安放服务器、交换机等电子设备,档案室用来存放、查询档案资料,均应采用封闭结构。档案室的面积应保证档案资料存储和查阅需要。机房建设应根据国家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合理确定设计级别并执行,同时设计服务场地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档案室的建设要求应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执行。机房和档案室内均应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

3.9业务经办人员办公室面积应控制在总建筑面积标准的l0%以内。4.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4.1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应当满足其实现主要服务功能的需要。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辖区内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办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劳动保障监察等方面必要的公共服务。服务项目一般包括求职和招聘登记、就业信息发布、就业与失业管理,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用人单位招聘服务,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待遇核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受理劳动者举报投诉、法律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档案保管等。

4.2 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一般由服务大厅、档案室、工作人员办公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组成。服务大厅作为主要的服务设施,其面积一般应控制在总建筑面积的60%左右,并应做到宽敞通透、采光良好,保障人群汇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4.3 就业服务大厅一般应配备信息发布装置、综合服务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一些招聘摊位。

信息发布装置一般可设置纸制信息栏,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电子显示屏,用于发布劳动力供求、价位等就业信息和有关政策信息。

综合服务柜台主要用来办理求职和招聘登记、职业介绍、就业管理等柜面业务。

多功能教室,主要用来开展职业培训和指导。4.4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功能区域一般由服务大厅、业务办理区、等候区、查询区组成。

业务办理区。设置服务柜台,开展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待遇审核领取等社保服务,用于办理社保业务。

等候区。配备若干座椅,方便群众等候休息。

查询区。配备告示栏、政策宣传册等资料。开展咨询和宣传服务。4.5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室。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采用封闭结构。4.6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窗口。受理举报投诉、书面审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行政调解等服务。

4.7综合利用服务大厅。应对服务大厅内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的各项功能分区进行合理整合,最大程度的利用服务空间。

4.8档案室用来存放、查询档案资料,应采用封闭结构。档案室的建设要求应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执行。档案室内应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

5.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备配置参考标准

5.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备是指县、乡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因履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职能的需要所必备的自动化业务设备。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6篇

长治市城区人民政府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

申 报 方 案

一、申报主体基本情况

(一)长治市城区概况

城区人民政府成立于1976年。位于太行之颠、漳河之滨的上党盆地东部,居太原、邯郸、郑州所构金三角中心,是山西省长治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中心,是有城市性质的一个市辖区, 行政区域面积55.6平方里,下设10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50万。境内有高速公路5条,国道2条,省道6条,为山西第二大空港。长治自然资源丰富,素称“煤铁之乡”,禀赋独特的经济地理资源优势,是国家经济整体布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是山西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机械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长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称号。

(二)建设项目实施主体概况

长治市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建于2010年3月,由原城区人事局和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而成。位于长治市城北东街9号,现有工作人员60人,下设一室三股及7家事业单 1

位、10个街道保障所、50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稳定之基。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部门,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为立足点,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工程”,充分发挥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维权三大职能,全面夯实各项民生事业,为实施“四位一体”战略,推进“五区”建设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创业就业工作先进区”。

二、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基本情况

(一)创业就业方面

我局主要从四方面来抓:一方面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广泛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法规,为居民发放“就业服务联系卡”,累计向3120名援助对象提供了就业宣传和帮助,发放宣传资料

3.9万余份。建立失业人员档案、新增劳动力档案、零就业家庭档案共3691份。另一方面通过各街道保障所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性岗位援助活动,协调社区内单位开展“春风送岗”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发社区保洁等社区公益性岗位885个,保持了市区“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稳定就业。同时加大公益岗位监管力度,重点抽查、日常检查、严格审核,确保将岗位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群,确保政府的公益资金用实用好。第三,开展订单培训、技能培训、上门培训,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方针,实施了“培养百名小

老板,带动千人大就业”的创业培训计划,继续开展了创业培训后续服务工作,累计举办创业培训班7期,21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5期521人。创业带动就业人数96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97%。第四,建立了长治市城区城隍庙劳动力市场,依托城隍庙的地理优势,每周六上午举办就业求职招聘会。对招聘单位和应聘人员全部免费,目前已经举办了30期,共提供就业岗位5200个,达成就业意向821人。2009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4393个,完成了年任务的18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72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34%。职业技能鉴定444人,完成年任务的111%;职业技能培训521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04%。

(二)社会保障方面

2009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养老保险扩面199户,883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3558万元,完成年任务136%;全区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7496人,完成年任务106%;企业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3579万元,可用基金支付养老金达到29个月,有效的维护了基金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伤保险参保达到7021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17%。失业保险参保4847人完成了年任务的134%,失业保险费征缴收入99万元,完成了年任务的153%。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880人;为全区28个村(菜场)村干部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首次突破90%,覆盖了从非公有制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从毕业大学生到返乡农民工等各级各类人群。同时我局

加大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案件,全年处理拖欠工资案件47起,为1064名劳动者讨回被拖欠工资949万余元,处理市委书记、市长公开电话督办卡84起,有效的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申报理由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矛盾比较突出

我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住人口约50万人,流动人口约10万人,全区28个村(菜场)大部分为城中村,第三产业发达,求职人数众多,就业群体庞大,人口流动性大。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县市区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县市区都繁重。目前,我区属范围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970人,占全部人群的约70%,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60%,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的就业率约60%,新成长劳动力实现就业3069人,约占群体的60%。我区创业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各类群体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相当薄弱

我区当前的就业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相当薄弱。表现在:一是没有固定的劳动力市场,现有的城区城隍庙劳动力市场为露

天市场,遇到天冷或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难以开展招聘活动。在时间、空间、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难以有效形成规模,影响力有限,为开展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二是50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均为占用街道办公场所开展工作,且面积狭小,难以开展招聘工作。

四、拟主要建设内容

(一)建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办公场所和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包括服务大厅、就业政策咨询室、就业服务推荐室、档案室、各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场所等,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按照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设计。

(二)建设10个街道办事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左右,包括求职登记、失业登记、就业招聘、社会保险办理、档案转移等多个窗口,按照街道建设要求设计。

五、申报建议

由于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地方财力有限,能否申请相应资金,用于购置场所作为服务平台,以满足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开展工作需要,更好地开展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工作。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7篇

劳动保障

保定市徐水县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我县人劳局始终按照省、市的要求,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作为第一要务。省厅出台26条为民服务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县劳动保障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使各项工作上台阶、上水

平,我们牢牢把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唱响“树讲求”主旋律,在提高工作效率、强化为民服务上下功夫、做文章、强素质、促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人为本,创新举措,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我县人劳局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抓学、去燥、扶正、建制”八个字做文章,抓住实施26条措施的有利契机,通过“落实三项制度、开展三项活动”,强力打造团结有为的领导班子、打造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是大力落实劳动保障系统26条便民措施。我县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出具体实施意见,深入贯彻落实26条措施,并把26条进行公示,向社会承诺,自觉接受监督。同时制定出规范的业务流程图,并上墙公开,明确了业务办理的时限、条件、程序等,使26条措施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形成了努力提高效能、热情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二是落实《工作人员八不准》制度。制定了《徐水县人劳局工作人员八不准》,规定八条纪律,并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抓好落实,以此约束干部行为,激励工作热情。三是落实“第一领办人制度”。把贯彻落实26条与《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紧密结合,实行了“第一领办人制度”,在人劳局一楼设立了领办服务台,每天由各股室派出一名领办人员,接待来人劳局办事的职工群众,要求领办人员热情接待、热心服务。有效解决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建立了为民服务的第一窗口。四是开展“树人劳干部形象”活动。开展以“讲学习、提高素质,讲纪律、政令畅通,讲团结、形成合力,讲正气、明辨是非,讲奉献、恪尽职守”为主要内容的“树人劳干部形象活动”,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身素质,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五是开展“四创”活动。开展以“创文明机关,创优秀股室,创工作标兵,创一流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四创”活动,激发工作热情。六是开展“两上一下、进我一言”活动。开展“上讲台、上课堂、下基层和每名职工都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活动,以此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发挥每个人的能动作用。通过实施以上举措,全体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加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真学、真懂、真联、真用、真抓、真干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服务,提高效率,扎实做好劳动保障工作

为把省劳动保障系统26条措施真正贯穿于实际、落实在基层,大力提高工作效率、强化为民服务,我县坚持日常工作抓重点、重点工作抓突破、热点难点抓创新,以“三抓”带全局,推动劳动保障整体工作上水平。

(一)抓热点、提高效率,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政府十大“民心工程”之一,已成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抓住重点,以加大劳务输出为突破口,带动就业再就业工作整体推进。一是筹建了高标准的人才交流大厅。经县长办公会研究同意,购置了新办公楼,改变了多年分散办公的不良局面。在此基础上又多方筹措资金,筹建了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劳动力人才交流大厅(已近完工),购置了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建立了信息发布网站等,劳动力市场功能逐步健全。二是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促进就业再就业。严格按照省厅26条措施的要求,从提供诚信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入手,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以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了京、津等地多家大型企业来徐水招工。其中,仅为“中油北京销售分公司”一家企业就举办5期专场交流会,输出465人,通过跟踪服务,了解到已有30多人走上中层领导岗位,月薪2000元左右,《保定日报》头版以《徐水人才嫁京城》为题予以专题报道。今年以来,已举办人才交流会15场,接待求职人员6000多人次,58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安置“4050”人员105名,落实各项再就业补贴26万元。好范文版权所有

安徽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问题,对策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莒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始于2011年, 现已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全县15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中大部分已建成了300平方米以上的固定工作服务大厅和60平方米以上档案室, 县级人社部门为其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复印机、身份证读卡器等办公设备, 劳动服务信息平台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共配备工作人员88人。在575个行政村设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大部分服务站有独立工作场所, 配备了办公设备, 但仍有部分服务站工作场所简陋, 办公设施简单。全县共聘任了1 224名村居和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理员。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工资由同级财政负担, 没有专项工作经费, 村居和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协理员没有工资, 县财政没有专项工作经费。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工作职责

乡镇事务所工作职责: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宣传和咨询服务;组织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情况调查统计;开展就业促进、就业服务工作、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服务;协助开展本辖区人才引进、组织辖区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协助开展各项社会保险服务工作;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并指导辖区内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工作;配合上级劳动监察机构对本辖区内用人单位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年度审查等工作;完成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村居或社区协理员工作职责: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全面掌握和充分了解本村居或社区劳动力的动态情况, 建立村居或社区劳动力台账并实行跟踪管理;做好本村居或社区社保参保信息调查摸底并建立信息库工作, 掌握本村居或社区社保参保情况;及时发布用工信息, 开展求职登记、用工推荐, 建立相关人员档案;协助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各类人员的转移就业与培训工作;协助上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部门做好劳动关系工作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按规定及时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有关信息、数据报表和工作意见等;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其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人员管理方面

身份尴尬、队伍不稳定。目前该县所有乡镇的人社所工作人员均是双重身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隶属所辖乡镇党委、政府领导, 工资由同级财政解决。他们不但要承担繁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 而且还要承担当地党委政府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不能做到专职专用, 精力容易分散, 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带来一定影响, 也不利于基层工作人员成长进步和发展。

2. 工作经费方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承担着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担, 除了乡镇工作人员工资由同级解决外, 没有工作经费, 没有收费项目, 也没有预算外收入,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而村居、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 由于人员没有编制, 就没有工资, 更谈不上工作经费, 经费缺失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 人员素质方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由于经常变动, 导致业务生熟, 经验不足, 业务水平不高且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 只能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 对于一些前瞻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思考不多, 把握不够。

4. 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2011年, 全县15个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均配备了办公室设施, 但村居、社区基本上没有配备计算机, 更谈不上信息联网。

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 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劳动保障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 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城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时, 把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摆上位置, 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向村居和社区延伸, 最终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宣传, 让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了解国家、省、市、县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定和要求, 充分认识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 改善民生,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促使乡镇政府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 抓紧抓好, 落到实处。

2. 规范完善基层平台工作机构, 配置人员

开展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首要条件是有机构办事, 有人办事, 建议将社区、行政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纳入同级编制序列, 明确基层公共服务工作机构的性质和工作职责, 同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保障工资收入, 激发工作热情。

3. 建立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办事机构“垂直管理”机制

外地的经验表明, 把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划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垂直管理, 这既能稳定队伍, 有利于发挥职能作用, 又能有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4. 加大对基层平台建设资金投入, 提供经费保障

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首先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在落实惠民政策和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 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要配备工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 逐步现代化, 确保信息安全。其次要增加工作经费, 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有效运行。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 落实工作经费, 保证及时到位。

5. 加强对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

建立学习和培训制度, 培育一支精湛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工作队伍。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政策多, 涉及范围广, 需要对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逐步建设成有文化、素质高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工作队伍, 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 以稳定的队伍为基层公共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6.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的推进速度

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实现信息共享;加大公共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力度, 拓展信息覆盖面;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 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 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去研究与探索。平台建设工作中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规划, 创新工作方法, 建立专业队伍, 完善管理机制, 保证各项工作正常、有效运行, 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郭凯.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4) .

[2]刘晓茜.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报告[D].郑州:郑州大学, 2012.

[3]徐昭华.浅谈我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J].安全与健康, 2009 (13) .

上一篇:公司基建项目管理办法下一篇:植物园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