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关于常见的成语练习

2024-07-09

五年级关于常见的成语练习(精选8篇)

五年级关于常见的成语练习 第1篇

成语故事练习题五年级语文试卷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物极必反,数穷则变,此理之常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心一练

一、我会写得又美观又正确。

kuā kǒusāi bāngwéi guānfèng lùyǎn zòu

()()()()()

chuō chuānpèi fúshén yùnqiáng bìbī zhēn

()()()()()

二、我会造句。

„„总是„„„„不要„„而要„„

三、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爪

点()之笔电闪雷()()不舍名()其实

四、我能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五、我会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

2.出自历史故事:、、、。

3.出自神话故事:、、、。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开心阅读

七、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轻松探究

八、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的,那么多字的成语你见过吗?照样子写几吧。

例: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

五年级关于常见的成语练习 第2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成语填空专项练习

热泪盈()()含深情春寒料()肆无忌()不由自()()尽全力不()辛苦无()而返五()四海泪流()面 如()初醒不()时机东()西望择()而从()山遍野 林绿()深喜笑()开无边无()青葱()茂秋高气()()阳西下奇丽多()浓()相宜宾()如归应有()有 花团锦()远()重洋欢声()语晴天霹()实()求是三()半夜兴致()()()惫已极()之不尽一()而下汹涌澎()()态万千神秘()测()媚动人气势磅()浩浩()()()天动地面面()到百()交集美食()肴()()大笑()肉亲情乐于()人五彩()纷出()入化()()起舞欢呼雀()突飞()进接连不()()不可及大()世界惊心动()一()无际人头()动()娜多姿()息万变怪石()峋波涛()涌荒()不经声情并()艰苦()业通风()信魂牵梦()无()轻重与人为()美不()收()情画意()然一新举世()目()()吞枣梦()以求不知不()一()千里细雨()()平()无奇出()意料无影无()赞不()口()日东升悬崖()壁波光()()光()四射多()多彩开()进取回味无()天()海角筋()力尽舍生取()一声不()忍()不禁()黯然失色()动不已张()李戴如愿以()()()有味废()忘食天()地裂层峦()翠千()万代风平浪()惊()不已比比()是()峨壮丽()诗作赋形()不离潮起潮()美()如画馋()欲滴名胜古()见义()为坚()不屈迎风弄()四()八方()天动地日新月()()经风霜()不安()色不安过目不()万雷轰()()然不动 惊涛()浪变()不定海天相()数不()数()山峻岭泼墨挥()一心一()华()子孙()光山色情有独()不()不忙 无()奉献 勇()重担

()()月当空

五年级关于常见的成语练习 第3篇

一、提炼“积累类练习”的预学元素

在五年级上下两册《语文作业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类型的“积累类练习”。第一类, 字词的积累, 如《窃读记》中第二题“根据意思写词语”、《鲸》的第一题“拼一拼, 写一写”等;第二类, 句子的积累,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请把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梅花魂》中第二题“填一填, 背一背”、《钓鱼的启示》中第五题“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对我有启示的语句, 我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抄下来”等;第三类, 课文段落的积累, 如《落花生》中第五题“抄写课文第十自然段, 完成练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第四题“背诵并抄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等。

我们仔细审视这些练习, 可以体会到《语文作业本》安排“积累类练习”的价值所在。首先, 积累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为学生的预学提供了更多的支点:有每课的新词积累, 有不同类型的成语积累, 有表示声音的词语的积累, 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积累, 还有课文精彩段落的积累等, 如果能以此作为预习的重要内容, 并在随堂练习中加以落实, 一定会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 笔者还发现, 在让学生积累的练习中, 还体现了学生的一种自主意识。如“课文中有很多使我感动的词句, 这是我抄写的最感动的一句话”“抄写三句课外积累的歇后语和谚语”“课文语言淳朴而又饱含情感。请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这些练习无时不刻体现着学生的一种自由、自主, 这符合儿童的天性, 把选择权、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体现了编者一种开放的编写心态, 这也给学生的预学提供了开放的姿态。

二、寻找“积累类练习”的预学途径

预学,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学的背后就是“以学定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教师不讲。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让学生先学。作为教师要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学了还不会的, 哪些是学生学了还有障碍的。教师们都非常明白这一点, 所以预学也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作为“积累类练习”, 一般不存在学生不懂或者存在障碍的问题, 那我们怎么利用这些练习去寻找预学的途径, 指导学生有效预学呢?

(一) 依照“积累类练习”, 细化预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预学目标。我们可以说预学目标是一切预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到某一课的预学时, 还得根据每一课练习的特点, 制订更具体更细化的预学目标。

如《窃读记》, 作业本中有两道关于“积累类练习”题, 分别是: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 形容舍不得离开。 ()

(2) 形容很大的雨。 ()

(3) 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

4.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我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从这两道“积累类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是对课文中好词的积累, 特别是像“白日梦”这样的接近口语的语言现象, 更是学生积累的重点。二是课文中描写作者“如饥似渴”读书好句的积累, 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根据此, 我对本课的预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中的好词, 并知道它的意思;2.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划下来,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 借助“积累类练习”, 梳理预学要求

一篇课文犹如一片树林, 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要求, 让学生一头扎进去随意乱转, 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所以, 每一篇课文的预学, 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这样, 学生才能顺藤摸瓜, 溯本求源。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积累类练习”, 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梳理预学的要求。

如《梅花魂》, 编者安排了三题“积累类练习”, 这给我们的预学提供了更多的支点。这三题分别是:

2. 填一填, 背一背。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 课文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语句, 我想读一读,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

这三题练习题, 其实都诠释了一个主题:思乡, 这也是课文的主线。抓住这条主线, 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外祖父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预学时, 我梳理了以下预学要求:

1.找出课文中有关思乡的诗句, 读读背背, 积累下来;

2.课文中有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眼泪, 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吗?并想一想, 外祖父为什么会流泪;

3.课文中有许多感人的句子, 划一划, 读一读, 并想一想, 为什么感人, 在句子旁写一写你的理解。

这样的预学要求让学生学有支点, 学有拐杖, 通过预学, 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又能顺畅地完成这些练习,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抓住“积累类练习”, 突出预学重点

预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样的预学既让学生抵触, 又没有效果, 所以每次的预学必须突出重点。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地取舍呢?我们不妨再从“积累类练习”中去寻找。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第4题: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虽然是个简单的抄写作业, 但折射出的却是文章的重点。这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更是主题的升华。正因为有了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 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而这两者的背后都是源于对“我”的爱。所以, 根据这一重点, 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做到正确、流利;

2. 两种声音是指什么?它们各代表了什么?

3.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吗?

通过让学生有重点地预学, 他们能从这些“积累类练习”中发现重点, 从而去突破课堂中的难点。

三、凸显“积累类练习”的预学效果

“积累类练习”以背诵、抄写为主。在完成“背诵”时, 首先要读懂, 读出自己的感悟, 背得“文句通顺”;在完成抄写时, 学会字词, 选择内容, 认真研读, 端正抄录。所以, 我们借助这些“积累类练习”进行有效的预学, 就能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让学生随堂完成这类练习, 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写”的过程, 真正做到积累语言, 提升读写能力, 又能让“每堂课10分钟的随堂练习”落到实处, 从而让“积累类练习”发挥更大的语用价值。

(一) 通过预学, 让“抄写”成“练写”

《语文作业本》中有关抄写的作业如“拼一拼, 写一写”的新词抄写,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句子抄写, 以及“抄写段落”这样的练习, 一般不会放到课堂中进行。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二是因为一些教师认为如此简单的抄写作业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时间。其实, 通过预习, 上课时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抄写”变成“练写”, 这样能提高作业的效率。

(二) 借助预学, 让“选择”体现自我

“积累类练习”中有很多习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并抄下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有的老师为了应试需要, 往往要求抄写指定的句子和段落, 扼杀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其实, 正确选择喜欢的内容恰恰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契机。

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这么一道练习:“课文语言淳朴而又饱含感情。请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我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描写了童年的哪些场景和画面?你对哪个场景和画面印象特别深, 并说说为什么。并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学生预学后, 纷纷谈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看骆驼咀嚼”“驼铃的作用”“看骆驼脱毛皮”以及“夏天问骆驼的去向”等, 而且又感受到了作者对那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留恋。这时, 抛出这道题让学生完成, 水到渠成。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 探究问题, 愉快阅读, 幸福体验, 并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比较、辨别、确定、赏析, 就能提升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语用水平。

(三) 利用预学, 让“背诵”更有内涵

积累是一种信息的吸收, 当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成为鲜活的语言源泉时, 语言文字的素养自成高格。而背诵, 正是积累的有效途径。在《语文作业本》中有背诵并抄写的练习。一般,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先抄写, 然后抽时间背诵, 背诵成了课外的事情, 其实, 当堂背诵更有效。

如何更有效地当堂背诵, 预学在这里就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比如在教《落花生》时, 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要求背诵并抄写, 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题:

1. 细读父亲评议花生的话, 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特别提出的目的又是什么?

2.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通过预学, 首先明白了花生的可贵之处, 明白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经典价值。其次, 明白了积累父亲的话对自身语言世界丰富的潜在价值———父亲从花生种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我也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得到启发。通过这样的预学, 让学生明确了背诵的“道理”, 父亲的话在自我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然鲜活起来了———花生默默无闻, 却又非常有用, 我们应该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同时对作品“借物喻人”的写法也自然深刻领悟了, 最终达到了积累的价值, 并在背诵中领悟语言的运用规律。

关于大脑五个常见的误区 第4篇

★误区:只使用了10%

★事实: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有时被提升到20%)仅仅是2011年电影《永无止境》的剧情导致的一个都市传奇。该电影情节围绕着一种特效药,这种特效药赋予主角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然而现实中并无研究证明该说法的真实性。

★误区:用“左脑”和用“右脑”的人不同

★事实:关于我们有一个理性的左脑和一个直觉性、艺术性的右脑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人类的两个半脑具有同样的认知功能。左脑或右脑的概念是由于研究者发现了多数人通过左脑掌握语言,而空间能力和情感表达则更多是通过右脑。心理学家常使用这个概念解释不同人格之间的差别。

在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提倡减少依赖于理性的“左脑”活动以提高创造力的项目。然而,大脑影像学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证明右脑是创造力的产生地。阅读和数学需要左脑和右脑共同参与。

★误区:在学另一种语言之前必须已掌握了一种

★事实:儿童可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并且不会混淆它们,但语言习得过程会慢一些。这是因为,大脑的不同区域会相互争夺资源。事实上,那些学习两种语言的小孩,对语言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有更广泛的认知。

★误区: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学习能力不同

★事实: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确实存在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由不同的生理机能造成的。然而还没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新技能时,神经网络的连接具有性别的不同。即使确实存在一些性别差异,它们也可能微不足道,换句话说,它们未必和任何个人相关。

★误区: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

★事实:关于学生倾向于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的概念在实际学习中从未获得验证。

成语误读的常见类型 第5篇

一、某些成语中的字, 声母、韵母读音正确, 但声调被误读。

例如:“安步当车”的“当”, 意思是“当作、作为”, 应读dàng, 常被误读为dāng;“量体裁衣”的“量”, 意思是“估量、审度”, 应读liàng, 常被误读为liáng;“如法炮制”的“炮”, 意思是“照着样子做”, 应读páo, 常被误读为pào;“徇私舞弊”的“徇”, 意思是“依从、曲从”, 应读xùn, 常被误读为xún。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在成语误读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诸如“敲骨吸髓 (suǐ) ”、“忍俊不禁 (jīn) ”、“惟妙惟肖 (xiào) ”、“怨声载 (zài) 道”、“横 (héng) 行霸道”、“呕 (ǒu) 心沥血”, 其中加注音的字分别被误读为suí、jìn、xiāo、zǎi、hèng、ōu, 如此等等。

二、某些成语中的字, 韵母、声调读音正确, 但声母被误读。

例如:“痴心妄想”的“痴”, 意思是“沉迷”, 应读chī, 常被误读为zhī;“嗷嗷待哺”的“哺”, 意思是“喂食”, 应读bǔ, 常被误读为fǔ;“血流漂杵”的“杵”, 意思是“舂米的短木棰”, 应读chǔ, 常被误读为wǔ;“鞭辟入里”的“辟”, 意思是“透彻”, 应读pì, 常被误读为bì;“斗筲之人”的“筲”, 意思是“水桶”, 应读shāo, 常被误读为xiāo。

三、某些成语中的字, 声调、声母读音正确, 但韵母被误读。

例如:“抛头露面”的“露”, 意思是“显露”, 应读lù, 常被误读为lòu;“揠苗助长”的“揠”, 意思是“拔”, 应读yà, 常被误读为yàn;“疾风劲草”的“劲”, 意思是“坚韧”, 应读jìng, 常被误读为jìn;“茅塞顿开”的“塞”, 意思是“堵塞”, 应读sè, 常被误读为sài;“数见不鲜”的“数”, 意思是“屡次”, 应读shuò, 常被误读为shù。

四、某些成语中的字, 声调读音正确, 但声母、韵母被误读。

例如:“暴虎冯河”的“冯”, 意思是“徒步趟水”, 应读píng, 常被误读为féng;“余勇可贾”的“贾”, 意思是“卖”, 应读gǔ, 常被误读为jiǎ;“刚愎自用”的“愎”, 意思是“乖戾、固执”, 应读bì, 常被误读为fù;“否极泰来”的“否”, 意思是“坏运、恶运”, 应读pǐ, 常被误读为fǒu;“同仇敌忾”的“忾”, 意思是“愤恨”, 应读kài, 常被误读为qì。

五、某些成语中的字, 声母读音正确, 但韵母、声调被误读。

例如:“心宽体胖”的“胖”, 意思是“安泰舒适”, 应读pán, 常被误读为pàng;“深中肯綮”的“綮”, 意思是“相结合的地方”, 应读qìng, 常被误读为qǐ;“悬崖勒马”的“勒”, 意思是“收住缰绳”, 应读lè, 常被误读为lēi;“审时度势”的“度”, 意思是“揣度、推测”, 应读duó, 常被误读为dù;“并行不悖”的“悖”, 意思是“违反”, 应读bèi, 常被误读为bó。

六、某些成语中的字, 韵母读音正确, 但声调、声母被误读。

例如:“言简意赅”的“赅”, 意思是“完备”, 应读gāi, 常被误读为hái;“博闻强识”的“识”, 意思是“记”, 应读zhì, 常被误读为shí;“引吭高歌”的“吭”, 意思是“喉咙”, 应读háng, 常被误读为kàng;“苦心孤诣”的“诣”, 意思是“到, 指学业、技术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应读yì, 常被误读为zhǐ;“歃血为盟”的“歃”, 意思是“用嘴吸取”, 应读shà, 常被误读为chā。

七、某些成语中的字, 声母、韵母、声调全被误读。

关于一年级的写话练习 第6篇

【关键词】用拼音写话 写完整的话 句式训练 创设情境说写

低年级小学生初学写作,如同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别人引导、扶持,教师应有目的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指导学生写话的突破口,常年的一线教学,我发现习作训练起步越早越好。那么如何在低年级进行说话写话的起步训练呢?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

一、用拼音提前写话

一年级新生识字不多,会说不会写,使表达能力受到了阻碍。为此,我教他们用汉语拼音把要说的话用汉语拼音写下来,提高他们写的兴趣。首先介绍他们自己家庭的成员,在哪儿工作?家庭住址等等。班里很多同学都能介绍得很清楚。接着教他们讲心里话:“你喜欢我们学校吗?”“喜欢老师吗?”“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等等。孩子们一看,汉语拼音用处真大呀!群情振奋,写的欲望强烈了,纷纷给老师写他们的心里话。我也顺着他们的情绪,因势利导,用拼音给他们写回话、评语等,促进了提前读写。别看他们小,写出的内容可丰富了。

二、汉字夹拼音“扶”着写话

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时,为了巩固所学汉字,并同时巩固汉语拼音,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用当堂学的生字先口头组词,再用组的词口头造句,然后将造的句子写出来。写句时,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夹汉字,汉字带拼音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写句的劲头很大,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还为作文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激发兴趣爱说乐说

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学会说话。对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说话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怕在老师、同学面前讲话,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有的紧张得结结巴巴……。这就需要培养、扶植,给予引导。利用说话课,给孩子们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介绍时要求态度要大方,声音要响亮,要有条理,讲话干脆、利落,然后启发、调动不会说、不敢讲的学生,动员他们说。声音小的鼓励他放大声音重说一遍。第二遍明显就比第一遍声音响亮了,态度也大方了。这样,胆小的也敢说了,一个带动一个,课堂的发言逐渐踊跃起来。全班同学的说话水平便逐步提高了。对于说话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一句一句教的方法,让他们先敢说,学说,再自己练习说。 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要逐渐培养学生会说完整的话。那么怎样才是一句完整的话呢?首先学习重复老师说的话,告诉他们这样的话就叫完整话,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在学生们明白了“完整话”的概念后,我就让他们在课堂上,大量地反复练习,并放手让学生评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提高。

四、常见的句式练习

1 练写“三素句”,“四素句”,“五素句”。

“三素句”——谁 ? 在哪 ?干什么;“四素句”,——什么时间 ? 谁 ? 在哪儿 ? 干什么?“五素句”。——什么时间 ?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怎样(或心情如何)?

2.练写10种句式

即“……有……”“……在……”“……听……”“……看……”“……是……”“……把……”“……被……”“……感……”“……想……”“……说……”例如:

(1) 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3)我听见了一阵敲门声。(4)我看见他把地上的纸捡了起来。(5)我是小学生。(6)老师把作业判完了。(7) 艾乐乐没写完作业被老师批评了。(8)今天听写我全对,我感到很高兴。(9) 我心想:我们班一定要的第一呀!(10)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真棒!”

五、提供丰富资料,创设直观情景。

一年级学生大都六七岁,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情景,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说和写的愿望,才能使我们的说话、写话训练收到实效。由于图片能展示一定的生活场景,比较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利用图片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我经常给孩子们搜集一些主题鲜明的图让他们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六、充分利用教材,适时进行写话训练。

一年级的教学以识字为主,在识字的同时积累词汇,对于这些教学任务,我除了要求他们会读会写之外,还要求注意积累、运用,进行仿写训练,在仿写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刚开始学生不会,我采取在每课听写词的时候,先由老师用出现的词说一句话,学生写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这些词语。同时,我说的句子都与班中的人或事有关,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话,写诚实的话,这是我们指导小学生作文的根本。

七、鼓励学生写日记。

在班中开展“一双亮眼睛,发现身边事;一颗敏感心,体悟身边事;一支小妙笔,记录身边事”活动。学生的兴趣高涨,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小文。例如:

(1)今天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流鼻血了,我好怕呀!很替他担心。下课老师带她去医院了,回来后他爸爸把他接走了。我祝他身体健康起来,快点儿回到学校和我们一起学习。

(2)今天老师说“做好事的同学有一颗火热的心,做坏事的同学有一顆冰冷的心,火热的心一定会融化冰冷的心。”我一定会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好学生!

(3)今天我看新闻了,四川地震死亡人数一万多人,我很为他们难过,妈妈也流眼泪了。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现在能在舒适的家中,在父母的身边,真是太幸福了。我也希望他们能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五年级关于常见的成语练习 第7篇

一、课前练习:文本合一, 注重整体感知

1. 整组单元预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这种编排形式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组合。我们发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这四篇课文无论在文章体裁、内容安排以及人物精神体现上都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 如果放在一起预习, 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尝试着运用“课前单元预习单”进行了单元预习, 丰富多样的文本内容、简单而清晰的表格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预习的热情。从下面随机选取的一名学生的“课前单元预习单”中 (表一) , 我们欣喜地看到, 通过这种形式的预习, 孩子们已经对四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毛泽东这一伟人的形象已不再平面, 有效地避免了单篇课文学习显得单一、枯燥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从“积累的新词”一栏中发现, 孩子们所积累的词语正是我们字词教学的重点, 而“我的问题”中真实地反映出了孩子们的困惑, 为我们提供了“以学定教”的依据。显然, 进行整组单元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 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 推荐相关背景材料

“红色经典课文”的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单篇课文的学习往往会因为缺乏一定的信息储备而产生阅读障碍。我们设计了“资料研究单”, 分为“人物研究”和“事件研究”两类, 教师推荐相关的材料, 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合作完成。本单元为“人物资料研究单”。

可以告诉孩子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 也不要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大篇幅的文字, 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积淀进行相互交流, 共同完成第一次的研究任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 再加上小组的互助, 通过完成这一张小小的研究单, 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为走入红色经典课文作好铺垫。

二、随堂练习:讲练合一, 重视个性体验

1. 批注中整体感知

通过课前练习, 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在课堂上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因势利导, 让红色经典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如何了解孩子们的心声呢?运用批注进行整体感知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策略。

我们根据四篇课文体裁、语言风格、教学重难点的不同, 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而且语言精练, 含义深刻, 我们就放手让孩子们自由说, 了解孩子们的已有基础;《开国大典》通过抓住群众的反应, 感受领袖的伟大;《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主席言行的细节描写;《毛主席在花山》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 教学时则可以直接从人物的品质入手进行感悟。

2. 想象中深入体悟

走进人物生活, 才能感受人物的精神。特别是红色经典中的伟人, 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 只有帮助孩子们展开合理的想象, 才能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是一处含蓄而感人的细节描写, 放在结尾意味深长, 充分地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伟人博大的胸襟。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之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 想一想主席在签字时的复杂心情, 写一写: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那一个晚上, 主席____。

这样的想象练习在“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孩子和伟人、先烈们之间的距离, 做到“感同身受”。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样的想象练习时,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做到“情到而辞发”。

3. 拓展中加深理解

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 孩子们对“暖”和“寒”的理解是:金沙水长时间地拍打着高高的石崖, 使崖壁变暖;大渡桥上的铁索十分危险, 寒气逼人。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浅层次的, 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毛泽东主席那份喜悦、那份豪情?这里, 教师就可以适时进行拓展———拓展巧渡金沙江解放军欢呼雀跃的场景, 拓展飞夺泸定桥时那惊心动魄的镜头———此时仅仅是石崖变暖了吗?仅仅是铁索让人胆战心惊吗?“四两拨千斤”, 孩子们看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思维豁然开朗:是的, 是胜利的喜悦让这陡峭的悬崖变得温暖如春;是凶残的敌人让这天险透出了刺骨的寒意, 但在英勇的红军面前, 又算得了什么呢?

同样的, 一篇《长征》让孩子们热血沸腾, 老师此时又顺势拓展了好几首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卜算子·梅花》《清平乐·六盘山》。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 当孩子们朗朗诵读的时候, 又怎能不被毛主席那气吞万里的胸怀和雄视千古的睿智深深打动, 强烈感染呢?

“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拓展练习可以是画, 也可以是文;可以看, 也可以读;可以成为帮助理解的金钥匙, 也可以作为增量的强化剂。

4. 迁移中促进写作

“红色经典课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学习中, 结合文本提供的范例进行适当的“迁移”, 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感受了《开国大典》的隆重、盛大的气氛后, 教师出示了“世博会”人头攒动的场景, 结合自己参加世博会的体会, 一篇篇精彩的小短文便诞生了。

在感知了人民群众的心奋、激动、自豪的心情之后, 教师让孩子们想一想, 什么时候我们也有这样的一种心情———“运动会”“拔河比赛”“奥运会”……那份激情总是让我们难忘。读读《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 既要写毛主席, 也要写观众, 还可以写写周边的环境;既可以写人们的神态, 也要写动作, 还可以加上心情。就让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 写写那同样让我们激动万分的场面。

精彩的范例加上饱满的情绪, 此时的“迁移”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后练习:知行合一, 强调综合运用

本组“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走近毛泽东, 感受他的风采采, , 同时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在设计课后后练习时, 我们同样需要根据文本特点, 将“对人物的研究究””和“对知识点的运用”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

1. 继续完善任务研究单

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学“红色经典课文””更更要注重其认识的一个再提升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求学生生在课后取出预习时的“资料研究单”, 看看通过学习, 你又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 对毛泽东这个人物又有了哪些新新的认识。

2. 撰写推荐书

学完了本组课文, 相信孩子们已经对毛泽东主席和和那段红色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们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观看各类红色影视作品, 在“研究单单””的基础上通过“我的推荐单”进行展示交流。 (见表四)

从这份随机选取的推荐单中,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们已经走进了“红色岁月”, 对那个离自己生活十分遥远的的时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 “内容梗概”的描述述、、“精彩片段”的选取以及“推荐理由”的编写又真真切切地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这, 不就是我们期待的吗?

成语运用常见错误例析 第8篇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 其意义一般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 尤其不能断章取义, 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

例1: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 消息—传出, 广大教师奔走相告, 弹冠相庆, 称赞政府为他们办了实事。

[辨析]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 世称‘王阳在位, 贡公弹冠’, 言其取舍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王吉、贡禹两人友善, 王吉做了官, 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句中理解为因高兴而庆贺, 显然不当。

例2:这篇文章见识浅陋, 属于不刊之论, 总编决定不予发表。

[辨析]刊:削。古代在竹简上写字, 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之论”是指不能删减的言论。句中却理解为不能刊登的言论, 大错。

[对策]从理解古义出发, 吃透词义, 注意引申义。二、用错对象

成语使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 便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造成误用。

例1: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 有的分时段收费, 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辨析]“各尽所能”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主语应该是人, 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

例2:漫步万盛石林景区, 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 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辨析]“风姿绰约”, 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其使用对象是女子。该句用来形容民族歌舞, 显然用错了对象。

[对策]平时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

三、误用褒贬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 其使用如果不加以区别, 就会导致误用。

例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 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 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 真可谓处心积虑。

[辨析]“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作贬义。

例2:沙河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 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 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 其手段之恶劣, 令人叹为观止。

[辨析]“叹为观止”是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极点, 句中属褒词贬用。

[对策]平时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辨明褒贬。

四、谦敬不分

谦辞, 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表示谦虚的言辞, 只能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只能对别人。成语当中也有谦辞、敬辞之分, 如果辨别不准, 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例1:您刚刚乔迁新居, 房间宽敞明亮, 只是摆设略嫌单凋, 建议您挂幅油画, 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辨析]“蓬荜生辉”是谦辞, 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 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此词只能出于自己之口, 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否则就会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之嫌。

例2:你放心, 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换房子的事, 我一定鼎力相助。

[辨析]“鼎力相助”是敬辞, 只用于对方或他人, 不可用于自己, 否则太不谦虚。

[对策]注意语境是彼是己, 选用对应的敬辞谦辞。

五、自相矛盾

在成语运用中, 成语自身意义有时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义不一致, 因而造成前后矛盾。

例1:那是一张两人的的合影, 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上, 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辨析]“羊莘学子”是众多学生的意思, 与“一位”相矛盾。

[对策]认真观察所用成语的前后用语。

六、不合逻辑

在运用中,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 似乎没有错误, 但结合上下文的整体意思来看, 或从逻辑推理角度来看, 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例l:有一个同学跟我说:“想到八个月后就要参加高考, 我就心有余悸。真的还没有准备好呀!”

[辨析]“心有余悸”应针对已经过去的事而言, 语境中高考是八个月后的事, 该成语用在句中不合逻辑。

例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的时候, 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 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辨析]“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了里出来了,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而该句中显然理解为街巷中没有人, 运用错误。

[对策]结合上下文, 弄懂词义, 切不可望文生义。

七、违背常规

有些成语的使用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则, 如果不了解它们的用法, 往往会造成误用。

例1:广州恒大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球队望其项背。

[辨析]“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 表示差距不大, 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这里用“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 错误。

例2: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辨析]“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后面不能带宾语。

[对策]注意成语结构属性, 防止语法错误。

八、语义重复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 要和句中其他词语相搭配。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 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

例1: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 顺便帮了一下别人, 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辨析]“不虞之誉”是没有预料到的赞扬的意思, 句中“没想到”与“不虞”重复。

例2:月明星稀, 夜深人静, 王小晓独自孑然一身匆匆穿过小巷, 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辨析]“孑然一身”是指孤孤单单—个人, 与句“独自”意思重复。

[对策]认真观察该成语的前后用语, 避免重复。

上一篇:团市委全委会议讲话稿下一篇:塘上行,塘上行陆机,塘上行的意思,塘上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