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影评范文范文

2024-07-28

儿童影评范文范文(精选5篇)

儿童影评范文 第1篇

《神探》影评

《神探》,是杜琪峰与韦家辉共同导演的作品。2007年9月5日于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以压轴惊喜电影身分参展首映。神探的获奖记录有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2007),金狮奖(入围),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08),金像奖-最佳编剧,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2008)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影片主题似杜琪峰导演擅长的警匪片,但是韦家辉认为比以往杜琪峰的影片手法更新、更深度探讨人性。杜琪峰与韦家辉曾合作多年,自2003年以来《神探》是两人重于2006年合作的片子。影片在不同的视点中来回跳跃,在陈桂彬的主观视点和何家安等人的客观视点中不断变换,使影片极具表现力,试图混淆观众的理解,以实施营造画面的诡计。

影片以香港警界为背景,主角陈桂彬是精神分裂的退休警察,与妻子张美华隐世过活,陈桂彬过去是无案不破的天才,因此何家安来找这位旧上司请教,要处理一个特别的案件。

两名警员到树林查案,结果一名警员王国柱(李国麟饰)连人带枪失踪,另一名警员高志伟(林家栋饰)平安而回,失枪却接连牵涉不同的抢劫谋杀案。重案组督察何家安(安志杰饰)受命调查此案多月毫无进展,何家安决定找旧上司,已退职的陈桂彬(刘青云饰)请教。陈桂彬是破案天才,手上从没破不到的案,多年前因自切一只耳朵给退休的警司,被认定患上精神病而被退职。陈桂彬跟妻子张美华(林熙蕾饰)本已过着隐世生活,何家安出现让陈桂彬才能得以发挥,沉睡的心热炽起来,妻子却明了世俗只会当丈夫是疯子。然而事实证明,所谓的妻子其实都是陈桂彬一厢情愿幻想出来的。陈桂彬初次接触高志伟,即认定王国柱已遇害,高志伟就是凶手,但杀人动机则有待调查。何家安奇怪陈桂彬的判断,陈桂彬说出自己有“看”到人内心阴暗面的能力,还有看到人因犯错而“遗失了的人格”。陈桂彬的办案方法奇特,例如,会重返案发现场扮演凶手和受害者去感受两者的心态,意图找出动机,过程不断的违规犯戒,为何家安带来不少麻烦,最后更不发一言夺走了何家安的配枪。调查下,陈桂彬终找到当日树林内的真相,就是高志伟因执行任务时失掉了枪,他的“无知”(林雪饰)在惊慌下盲目地抢王国柱的枪,冲突间他的“凶残”(张兆辉饰)把王国柱杀掉,他不同层次的“贪婪”便拿着王国柱的配枪抢劫杀人。正当陈桂彬雀跃地把结果告知何家安时,竟看到了何家安的“软弱”,何家安对陈桂彬的信心已动摇,并转而投高志伟,相信了他的“伪善”。陈桂彬知道高志伟的“凶残”一定会杀何家安,选择冒性命之危险救何家安,印证谁是真凶。然而结局却让人大出所料,看似软弱的何家安却有着隐藏极深的另一种人格。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何家安的手段。

影片中有些场景具有明显的暗示意义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首先,在神探办高志伟的案子之前做好充分的预设。

通过神探模仿杀人凶手及被害人从而得出案件真相的一系列举动,介绍了神探的工作方法、人物个性,解释片名《神探》的“神”是办案如神的“神”,同时让新人何家安产生钦佩,为他日后找神探帮忙做好铺垫。割耳送别上司,又说明了《神探》的“神”是神经病的“神”,并造成悬念,充分吊起观众欲求原因的浓厚兴趣。第二,高志伟偷钱,王国柱说他是惯犯,警局很多人都被他偷过,高志伟显的“很生气”、“很委屈”,让他打电话报警,等同事们来查,意在要把“事情”搞大,当然,这些举动是极度心虚的表现,他知道王国柱不会因这点小事儿搞得人仰马

翻,因此要以攻代守(车里二人的对话对于剧情后面发展来讲,是一个伏笔,高志伟不可能因为被揭穿和丢枪而杀掉同事)。在小树林中与南亚人搏斗的镜头很晃很模糊,没有直接表现杀人过程,但巧妙的埋伏了二个镜头,一个近景:高志伟面无表情的从地上拿起枪;一个特写:揣进枪套。然后就是举枪与南亚人对恃,南亚人逃跑,高志伟没有追赶,反而慢慢的镇定下来,做为警察,不缉拿嫌疑人,影片在这就是做个扣。第三,神探在便利店发威,这场戏不看完,一般人不会寻思到染发女生和张美华是神探想像出来的,两个主体代表好坏两种人性的表现手法,在影视作品很常见。这场戏中的一个画面:张美华走过便利店老板眼前,而便利店老板却没有视线被阻的正常反应,这就说明张美华是神探想象出来的角色,是存在于神探脑海中而并不是实际的。第四,同便利店老板一样,何家安的视线也只盯着神探,对旁边的林一眼也没瞅,对于初次登门拜访并且有求于人的客人来说,忽略对女主人的问候是不可想像的。神探开门很麻烦,锁特别多,说明他对外界非常警惕、不信任,有自闭倾向,为什么呢?他有天眼通,看谁都有鬼,看谁都像坏人。“令人讨厌”、“不懂事”的家庭主妇张美华,总是打断二人的谈话节奏,她的种种举动总是伴随神探的反应出现,这里是以神探为主观视点,也就是说,是神探想像出来的。

其次,在神探办高志伟的案子时,采用视点变换的方式,使影片极具表现力。神探会面七面人高志伟这部分戏,随着神探和何家安的视角更替,高志伟经历了从高志伟到七面人到高志伟再到七面人再到高志伟的自身变化:神探的眼中高志伟是七面人,何家安的眼中高志伟,还是高志伟。这段拍得从容不迫,角度、剪接很好,与后面神探体验三次抢劫行动的剪接一样,真是如同人们呼吸一般自然。分别从陈桂彬的主观视点和何家安的客观视点来表现不同人眼中的高志伟,在神探和何家安之间形成对照,充分反映出神探的过人本领。并且影片在不同的视点中来回跳跃,对观看者心理产生作用,使影片更具表现力。在神探第二次会面高志伟,延续前面街口的手法,高志伟从高志伟到胆小怕事的贪吃鬼到冷静心计的女士到高志伟,分别以神探和何家安的角度来逐一展现,这里有个细节,就是神探、何家安落座后,神探聚精会神的死盯住对面的高志伟,而何家安却吃饭吃的很香。导演在这里是有意把神探和何家安做个对比,因为何家安贪吃的同时还是个胆小鬼,那么,何家安最后来因怕事而叛变就有说服力了。

第三,神探再现当时情况,为结局埋下伏笔。

在神探回案发现场亲自侦查,再现当时情况,高志伟杀王国柱:神探亲自入坑重现王国柱被活埋的景象,由于在前面讲过:高志伟知道王国柱不会因这点小事儿搞得人仰马翻,因此要以攻代守(二人的对话对于剧情发展来讲,是一个伏笔,高志伟不可能因为被揭穿和丢枪而杀掉同事),这个伏笔在此处挥毫,高志伟杀王国柱的真正原因是:后者知道他丢枪,不顾他苦苦哀求,执意要打电话报警,高志伟心知无法阻拦(还即将要升职),于是高志伟灵魂中的坏东西就跳出来毫不犹豫的将王国柱杀死。影片前面说过:在小树林中与南亚人搏斗的镜头很晃很模糊,没有表现杀人过程,但埋伏了二个镜头,近景:高志伟面无表情的从地上拿起枪,特写:揣进枪套。然后就是举枪与南亚人对恃,南亚人逃跑,高志伟没有追赶,反而慢慢的镇定下来,做为警察,不缉拿嫌疑人,这本身就是埋下伏笔。谜底这里解开,随后,神探看到了事实的全部真相:高志伟改配枪号码、高志伟伪造南亚人居所、高志伟将会杀死一个误事的小孩子。这段是影片的结局预演,影片中的其他几个场景也暗示了本片的结局。一个是是七面人杀“小孩子”(神探这时还不知道是何家安),其中一个坏东西就说“案情越复杂,对我们越有

利”,就是说高志伟最后要除掉何家安,把整件事搞乱。另一个是有个神探躺在坑里的镜头,跟死人没什么两样,暗示他最后的下场。

影片的最后,最精彩的一幕出现了。神探在开枪前自言自语,放下枪,否则你和别人没分别。神探又说:“我也是人,为什么要有分别?”导演在这里给了观众们最后的暗示,神探也是人,神探也有鬼。很多人都说神探其实是自言自语,其实在最后一幕,导演并没有用“神探视角”来拍摄,高的人格,只是在玻璃中出现反射,如果神探把枪指着高的时候,用的是“神探视角”,那么高就变成了7只,所以,观众并不能看到张美华有没有出现,只是从神探嘴里说出的话,推断出张美华在场。并且,张美华的话通过神探的嘴说出,这是否让你联想到了“谎言”女指挥着高进行说话?这就是影片的最深的秘密:张美华的原有人格,成为了神探的鬼。影片的结局是惨淡的,因为我们都改变不了心中有鬼的气质,我们都需要保护我们善良的特质。

虽然这是一部警匪片,也是比较典型的港式电影,电影的故事不复杂,却用了很不一般的表现手法,典型的视点变换法,表现手法稍显夸张,在主客观视点中都有虚构性的想象角色出场,但对于一个“神经质”的神探来讲,一切似乎都是正常的。

人性都是复杂,总会有各种各样并不纯洁的想法,电影中用不同的人来塑造不同的性格和想法。每个人都会变,包括我们自己,不过从林熙蕾变到何惠珊,还是让人接受不了的。电影的寓意已经超脱了警匪式的电影,形象地得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在正常情况下,或者说是没有诱惑或者危机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但在面对诱惑或危机时,人就可能变得冲动,冲动就让人变成魔鬼。我们自己都无法设想在诱惑或危机面前会变成什么样。现实的生活往往让人容易学会逃避学会掩饰,一个人表现在人群之中的面貌并不一定代表心中所想。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复杂的内心,只不过能够表现出的人格是单一的,这取决于何种人格在不同环境中主导着我们的行为。在影片最后,何家安的懦弱、邪恶使得他丧失了本性,用谎言来蒙骗一切。阴暗的光线下,看不清他的表情,逆撒的光线将他笼罩成一个黑影,或者是一个无尽无底的,黑洞。有些人,是如何从单纯转向复杂?有些事,是怎样从复杂而被变为简单?在现在这个到处都可以看到鬼的时代,周围的人们无不充斥着欺骗和仇恨,自私和无情。在这样的时代中,已经没有可以供神探生存的空间,我们又该如何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社会? 最后,再扪心自问一句,你是否抛弃了原来的那个你?

儿童影评范文 第2篇

恬静的秋日,苍凉的原野上,月圆之夜一个人静静等候。冰雪初融的冬日午后,抚过自然脉搏的双手耐心祈祷……无人理会的暗夜,你可曾忘情燃烧,可曾辜负过这短暂的岁月?——写在前面 《秋日传奇》是美国经典的西部片,那么何为西部片,我在网上查了下,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片,它与喜剧片相比较符号特征十分明显:那个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茫荒的原野,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那个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 烈场面等等。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西部片的神化,并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去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

任何一种神化都是通过特定的戏剧性程式表现出来的。在西部片的神化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善良的白人移民受到暴力的威胁,英勇的牛仔以及执法者除暴安良,结果几乎总是群敌尽歼。而那个牛仔大多是外省人,他见义勇为,并在做完好事之后就走掉,常常是使人感到不知道他从什么地方面来,也不知道他将到什么地 方面去,像游牧民一样。在此之中,影片还要用一定的长度去表现,牛仔的邂逅,对纯洁的姑娘或女人一见钟情等等。而在暴力的冲突中去尽可能地表现牛仔的风度。《秋日传奇》作为最具经典的西部片之一,这部影片既表现了个人的风度、道德规范,又充分地表现了一种个人价值、兄弟情义、父子情深的情感。原来,情感,也如同我们面对自然和社会时有不同感受一样,内心,是倾向于自然的,渴望一种率性的、轻松的、不羁的、甚至狂野的情感,但是你往往向现实低头了~~~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的情感共鸣吧!西部片的神化,也是关于马的神化。可以 说没有马就没有西部片,马为西部片带来了强烈的运动形式和节奏效果。西部片有着极易辨认的图像符号,情节和人物的处理也是完全模式化、公式化的,托马斯· 沙兹曾这样描述到:“一个孤独的西部人骑马来到一个田园般的河谷,狂野,粗犷,放纵着男人的激情.从而燃烧成风一样的马背史诗。

第一次接触了这部片子是在大一暑假的时候,那时候看这部片子过多地关注他拍摄的场景和沉浸在那宁静又动听的音乐中,剧情比较模糊。

12月21日,有幸重温这部经典剧作,让我对西部片与《秋日传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看《秋日传奇》,象是翻开一本被谁扔在森林的牛皮日记。整个片子都浸染着土黄色的怀旧感觉。这个故事本不属于都市,就象崔斯汀那样,他生来注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他看到熊,举起枪的那刻,他迟疑了,因为他已感到“那家伙”的身体里流着的血液在自己的身体里狂野的奔流。崔斯汀一次一次的回来,又一次一次的走向远方,并不是他对父亲、兄弟、爱人生活的这片土地不再留恋,而是有一个声音在驱使着他,告诉他,属于他的世界是那片光影班驳的森林,是那片咆哮无际的大海,他的朋友是森林之灵,他与游走于野性和人性的边缘人:土

著人为伍,因为,崔斯汀,你生来就属于那个世界。这让我明白了《海上钢琴师》里面的1900,为什么一生都离不开那条船的原因:有些人属于某个世界。

影片的音乐LUDLOWS更是让人百听不厌,每每听时,眼前就会浮现出那片宁静而美丽的西部美丽风光,又象在回顾那段不被人传唱的故事。在没人的时候听,会莫名的留泪......好故事需要波折,精彩的人生要有坎坷。正如老罗同志说,年轻就要冲动、激情。就像影片的中的崔斯汀,他奔放不羁,是纯粹的自然之子,用一种超自然的眼光看,他是因为小时候被熊抓过一次,从此他的心中就熟睡了一只熊,但这只熊一直都是平静的。后来,三兄弟共同爱上一个女人苏珊娜,她原本是塞缪尔的未婚妻,就在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但是崔斯汀其实只是为了保护塞缪尔参战,在战争中,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心爱的兄弟塞缪尔被枪杀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他心中的熊就真正地苏醒了,他当场挖出了塞缪尔的心,用他的血以印第安人的姿势将自己画上了复仇的战士的记号,于是他像豹子一样出没在敌军营,活剥了数百军官的头皮,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家,这之后他的人生便常常平静似水,也常常狂野如兽,他始终对塞缪尔的死无法释怀,最后,他选择了流浪,深爱他的老父亲留不住他,深爱他的女人留不住他,后来心灰意冷的苏珊娜改嫁大儿子,经受打击的上校也中风了。当他再度归来之后,还是好景不长,他违抗政府禁令卖私酒惹上了祸害,最后当他的妻子被政府军官毙于车中,再度唤起了这心中的熊,报完仇后,他离开了父亲和孩子再度流浪,就这样流浪了一辈子。他们两个流浪的共通之处是他们都一直追寻,一直不解,一直不明白流浪为了什么,或者是追寻到了之后往往又是新的一个开始,一场新的追寻又即将启程,失望之余,他们又要开始流浪开始追寻,就这样不着边际了。崔斯汀心上住着一只熊,片中多次出现的熊无疑是崔斯汀内心世界的一个具像,不知道恰当不恰当,我觉得这和《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梦见的那头狮子是相似的。

极乐空间影评(范文) 第3篇

极乐空间影评

(一)文/基督山伯爵

在《第九区》的结尾,大虾拍胸保证三年后一定回来,结果三年过去了,不但连个虾影子都没见到,导演更是没出过一部新片。直到四年后才好不容易憋出了一部《极乐空间》。由于处女作的起点实在太高,外加移情作用的影响,《极乐空间》自问世之际就注定了要接受众人心中《第九区》续集的检验标准。

从影片的观赏性来讲,《极乐空间》秉承了尼尔·布洛姆坎普擅长的科幻现实题材与纪实风格,片中贫民窟般的场景设定、简洁低调的武器设计、以及大量晃动不安的手持摄影,都能让人迅速找回当年观看《第九区》时的相同感受。那种层层递进的紧张节奏,也依旧保持着当初的出色水准。但在对于人物弧光的处理上,两部影片却有着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在《第九区》中,沙尔托·科普雷饰演的警官刚开始是一个恶棍,然而随着剧情的逐步发展,他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那种内心变化带来的情感冲击是结尾震撼人心的关键所在。可是到了《极乐空间》中,马特·达蒙的角色几乎没有一丝弧光,自始至终都是一副木讷的自私鬼模样。在几个关键情节点的转折上,他都没有与其他角色发生情感上的关联作用。他为了自救,在黑帮面前直接替自己的兄弟做了卖命的决定,最终害死了兄弟;面对救了自己的童年女友,他完全没想到要严肃告诫其事态严重性,听完故事就直接撒手走人;为了上极乐空间用医疗机,他弃一切于不顾,拉开手雷去找沙尔托,上了船才发现童年女友也在船上……但直到这个时候,他木讷的表情依然没有任何内疚与挣扎。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人物细节刻画上的草率,直接导致了主人公最后做出牺牲时情感冲击力的严重疲软,甚至难以从逻辑上认同他的抉择并产生共鸣。当然,马特·达蒙糟糕的演技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毕竟,这样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性格上又略带自私的莽夫,在前半段的观摩过程中就很难博得观众的青睐,面对他所遭遇的致命剂量辐射,观众的情绪只能停留在可怜的程度,而并非同情与怜悯。好在导演的节奏把控力相当出色,把片中的几场遭遇战都做到了扣人心弦,这多少从侧面迂回掩盖了一些剧情与人物的薄弱。

在影片主题上,《极乐空间》宏观上看似乎是聚焦在了贫富差距与阶级斗争上,但本质却是以奥巴马在美国大力推行的医疗改革为切入口,站在民主党的立场上,有力反击了共和党对医改的种种指责。

影片中,生活在极乐空间的都是富人与社会精英,他们所拥有的医疗机包治百病,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公民都印有一个钢印,这个钢印便是在极乐空间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凭证,影片尤其强调了这个钢印在医疗方面的重要性。而极乐空间的社会结构,则是一个由小政府领导下的大社会,试图发动政变的女强人主张重点赞助国防建设。为了保护自己的公民,她可以毫不犹豫地击落任何非法外来者。

而在现实中,共和党所主张的就是小政府、大社会,反对扩大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上的预算及开支,主张全面扩大国防预算开支。民主党却是主张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

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当选总统的奥巴马,在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控制企业活动上最努力的就是他的医疗改革法案。

《极乐空间》中的世界观与当下美国的社会环境实在太像了。在美国,全民医保一直都没有普及,有近4000万人没有被医保覆盖,这在发达国家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影片中的这些地球人生活在加州,而加州一直都是拥有大量未参保居民的大洲,可以说片中的这些地球人,就代表着那些没有医保的美国人。这部分人群渴望获得医疗保障,但是他们的保障由谁买单呢?——由极乐空间中的这些富人买单,这恰恰与奥巴马的医改如出一辙。在现实生活中,奥巴马医改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就包括了富人、企业主和医疗器械制造商。而这些美国企业主又具有很大的游说力量,由于触及到了这部分人的利益,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医保法案时,就没有一个共和党议员投赞成票。医改的推动过程一直都困难重重。

在《极乐空间》中,导演传递出的信息正是民主党试图向那些反对派所阐述的信息。他从阶级观点的角度告诉奥巴马医改的反对派,福利是对穷人遵守社会秩序的一种“报酬”,假如穷人饥寒交迫,那么富人即使住进城堡(极乐空间)也不会安全。而医改只是一次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弱势群体将以医疗福利的形式得到生活保障。通过医改,数百万的美国人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医疗保险,这是他们过去因为病情太重或者过于贫穷而无法享受到的,而提供这些好处,只需要极少数的美国人付出代价,这些人大多又都是非常富裕的人。

于是在影片的最后,来自加州的穷人通过反抗取得了极乐空间的领导权,把大量的医疗机派往加州,通过数据编码的重写,让那些生活在加州的弱势群体获得了使用医疗机的权限,这何尝不是医改成功的信号。至于生活在极乐空间中的那些公民,他们的生活只是收到了轻微的损失。

尼尔·布洛姆坎普就这样以科幻的手法,描绘了当下美国正在发生的现实处境,在架空的世界中,大胆夸大了美国两党对医改方案的不同态度,犀利地揭露了美国企业主们在医改过程中的私心,在医改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阶段为奥巴马政府做了一个软性宣传片,奥巴马多少也该授予他一块奖章吧。

千言万语,还是社会主义好。

极乐空间影评

(二)想必不少对此片抱有很大期待的观众,除了达蒙和福斯特的忠粉之外,应该也有不少《第九区》的粉丝。毕竟在好莱坞创意日益枯竭的形势之下,《第九区》以超级黑马的姿态横扫奖项与市场,成为近几年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而《极乐空间》的预告片一出,导演布洛姆坎普的似曾相识的镜头与画面就让不少粉丝翘首以盼,更不用说这次的主战场从地球移师到了外太空,恢弘的场面以及充满悬念的剧情都吊足了影迷的胃口。可惜,影片令人大失所望。

影片从一开始的立意还是颇有些创意的,尽管这样的故事不是第一次被搬上银幕,前就有今年年初阿汤哥的《遗落战境》,但相比其他影片,关于不同阶级的人,以及和机器之间的关系,本片似乎刻意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虽然因此缺乏了深度,但却有着更加明显的戏剧冲突。然而,在情节上的可取之处也只有立意而已,随后的故事则讲述可以用乱七八糟来形容,各种突兀和狗血的情节令人目不暇接,有人死得不明不白,有情节跳跃得让人忍不住想把编剧找出来打一顿,更不消说本片基本可以说没有高潮,整个影片就这样在摇晃的镜头下肮脏的地球和美丽的空间站之间完成了导演对自己镜头语言无比自恋的意淫。

过多的政治隐喻也成为了影片失控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移民问题是影片想要探讨的主要话题,22世纪的洛杉矶俨然已经成了墨西哥人的天下,马特达蒙几乎是作为城市里唯一的白人形象出现的,污浊混乱的城市街道似乎暗示着美国拉丁化之后难以逃脱的命运。而太空站里整洁发达的白人主导的社会则令人无比向往,往太空站偷渡的拉丁人更是络绎不绝。这种赤裸裸的明喻只会让各色人种都不会感到太舒服。除此之外,编剧还毫不掩饰地黑了一下即将进行大选备战的希拉里,如果朱迪·福斯特的角色不是暗示希拉里的话,那绝对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了,因为影片还打了个擦边球黑了下奥黑总统。既然要黑希拉里和奥巴马,自然不能放过民主党饱受争议的医疗保险,坚持看影片到最后,我以为自己在看共和党的宣传片。

就连一般大片都不会出现的表演问题,本片都让人不得不吐槽。首先自然是曾担任《第九区》主演的沙尔托,不说那过于夸张的令人觉得已经业余的表演方法,单就那浓重得能让人觉得有大蒜味从银幕上扑面而来的东欧口音的英语,就让人觉得聒噪得想塞住耳朵,每次有他的镜头出现都令人坐立不安。再说下那位黑帮老大的拉丁裔演员,看完之后我特佩服马特达蒙在与他对戏的时候竟然一点都不出戏,真不知道那位演员当初演《精英部队》时的灵气哪里去了,是被达蒙吓懵了么,总之这样两个发挥严重失常的演员,把影片搅得一塌糊涂。至于达蒙与福斯特,这两位自然不用多说,尤其是后者,即使影片烂出翔,表演照样是奥斯卡级别的。

好久没有一部影片能够让我吐槽,因为很久没有这样一部令人如此失望的影片。其实从质量上来看,影片不见得可以称得上是烂片,但从期待程度和观影后的对比来看,落差基本有一座珠穆朗玛那么高了。在拍完《第九区》之后,高枕功劳簿的导演自己在跟自己下一盘很大的棋,但似乎,最后把自己给将死了。

极乐空间影评

(三)一直对科幻片很感兴趣,因为从这里可以窥见未来,可以看到很多牛叉的想象变为现实。

关于未来,科幻片们大致有两种设想:一种是科技发达带来的美好未来,像《银翼杀手》《全面回忆》《云图》里,高耸入云的大楼,穿梭其间的各种交通工具,跨越半球的极速列车,以及智慧程度极高的机器人、生化人等;另一种是随着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对未来的绝望想象,像《后天》《2012》《机器人总动员》、《第九区》,经常可以看见荒凉的地表,疾苦的人类,恶劣的自然灾害等等。而美好和恶劣兼而有之的也不在少数,像前段的《逆世界》,还有这部将贫富分化到了极致的《极乐空间》。

可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想象。话说到了公元2159年,地球上的富人们已经撤离地球,“移民”到了与地球遥遥相望的天空之城——极乐空间,这里别墅林立,设施先进,充满科技感,同时环境优雅,到处都像花园一样美丽,公民们享受着独栋别墅,露天泳池等奢华的“天上人间”生活,最牛叉的是在每户公民民家里有一台神奇的“医疗设备”,只要你躺上去做个全身扫描,片刻就能100%清除所有疾病残缺。有此神器,富人们几乎可以青春永驻,长生不死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富人们遗弃的地球,这里高楼密布却残破空寂,人们像蝼蚁一样簇拥在狭小的片区,挣扎着过活,苦逼的工作,而且随时都有失业的可能,这里医疗基建极其恶劣,人民不但受疾病困苦折磨,还要受上层社会支配、管制。地上的人无比向往“天上”的生活,更觊视“天上”的医疗装备,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冒死攀爬柏林墙的东德人那样,不顾一切也要搭乘“黑船”偷渡上去。

这种设定本身问题并不大,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越往下讲却越不靠谱,越不科幻。给我的感觉是:漏洞百出,难圆其说,最终在一次治标不治本的系统重启中囵吞收尾。

首先,电影对主人公“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献身精神表述模棱两可,使得人物形象不够个性,缺少含金量。马特.达蒙饰演的主人公马克思和其他人一样,从小对“天空之城”充满向往,还发誓有一天要带大家一起上去,而电影也故弄玄虚的通过孤儿院的老婆婆预言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所造化。这给了我们一种天注定要打破格局的暗示。而在现实中因其不幸在工作中受到重剂辐射,生命垂危,于是不想死成为他想上天的动因。接着他找到黑客老大,通过赌命执行任务来换取上天的船票。执行任务没装备怎么行?看海报上的马特.达蒙,会给我们一种很科技很彪悍的未来战士印象,没想到是迫不得已,穿身凿骨而戴上身的民间武装。后来他无意中获取了重启天空之城的信息,却以此为筹码,辗转通过敌人的飞船获得上天医疗的机会。这个过程中自救是支撑他顽强战斗的主要理由,而最后同步连线时得知一旦重启系统则生存无望时,此刻电影又不断闪回他幼时的梦想,生硬烘托出一副大义凌然的感人场面。

换一个角度,电影有点过分低估一个假释犯的智商,因为就算他成功获得了医治,而他脑中信息一旦交换出去如何能逃得了野兽特工和冷酷国防部长之手?于是电影安排了一系列的变数,先是国防部长暗自政变,然后被变态特工叛逆所杀,最后马克思在一场大战中杀死了变态特工,不得已牺牲自己重启了系统,就这样以他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儿时的抱负。另外,电影中设置的感情线也显得太过鸡肋,铺垫了半天,结果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交集,对剧情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其次,纵观整部影片,你会发现看似先进的极乐空间居然有许多极其低级的,经不起推敲的bug:一是整个城堡居然只是用一套系统,要命的是只掌握在一个企业家手里,而企业家经常往返于地球和太空,政治家们却一点不担心企业家万一有个闪失影响他们的利益。与其企业家被国防部长利用发动政变,何不自己篡改程序变为太空主宰?这有点太对不起他掌握的信息了。

二、浩大的天空之城网络居然能被地球上的黑客轻易破解,造假身份证也能轻易通过扫描,极乐空间的网络真就弱到这个份儿上了,还是部长有意放水?再说到极乐空间里的那样好东西——医疗设备,倘若人类医疗设备有一天真的发展到了这种程度,那真的是重症患者的福音了,可以确保所有公民延年益寿,但问题是“天空之城”的空间和资源毕竟有限,自身能否有效循环尚成问题,如何承载的日益繁衍的有钱人,更如何承载得了系统重启之后所有的地球人?

面对巨人影评范文 第4篇

其实并没有完整地看完。

纪录两个感动的瞬间:队长同学在蒙着眼睛的情况下爬完了全场,不得不说那个场景还是很震撼人的,佩服教练同志激励士气的方法。最后david的父亲说的那句话:我为我的儿子而站,感动,震撼

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很受感化,虽然不能完完全全地说nothing is impossible,但是,至少让我相信,需要百分百的努力,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到。

最后,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推荐正在奋斗中的同学们看,会注入新的动力给你。

影片中,高中的橄榄球教练主人公泰勒,在他六年教练生涯中,一场接一场的失败,他的球队从未在赛季中获胜。学生用各种行为来表达对他的不屑,球队中最优秀的球员也在赛季结束后转学,家长开始联合弹劾他。因为生活的拮据,他的家年久失修,开着一辆经常抛锚的老爷车。甚至作为一个男人,因为他而无法让他的妻子怀上他们的孩子。

“上帝,你在做什么?你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困难?”他,一个彻底的loser,此刻,恐惧、失败、痛苦、无助让他崩溃。在人生的最低谷,泪流满面之后,他会怎么面对?

他带着圣经在第二天的清晨来到树林,为了他所不明白的,所遭遇的,求问他的神:“主耶稣啊,我需要你!……我觉得恐惧和失败像巨人一样俯视着我等待把我压垮……但你是我的上帝,你坐在王位上。……你对我有怎样的使用……请你启示我。”

学校里的一个老牧师,他常常摸着学生们的储物柜,为每个孩子祷告。一天晚上,他来到泰勒的办公室,翻开启示录,然后开始念经文:“你略有一点力量,也曾遵守我的道,没有弃绝我的名。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同样,他给泰勒讲了关于“两个农夫”的故事。藉着这位老牧师,神将启示传达给泰勒。

泰勒开始重新思考,到底球队的意义是什么?他告诉他的队员,踢球的目的在于荣耀上帝。他说,无论是输还是赢,我们都要将荣耀归于我们的上帝,拼尽权利去荣耀神,至于结果,就让上帝来决定!

我们看到,泰勒的生活在转变,他清理自己家的屋子,他关心球员的思想,并引导自己的队员遵行上帝的旨意。泰勒真的是因着信仰在生活,是为着基督而活着了。

而当他和他的队员重拾信仰,一切为了荣耀神的时候,奇妙的恩典也临到了泰勒和他的球队身上……

他的球队接连的获得胜利,从一支不知胜利滋味的球队到过五关斩六将,并最终获得州橄榄球联赛的冠军球队。在休息室,泰勒问他的队员:“上帝有没有做不到的事?”“没有!”“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一生中都记住这一刻!”而在生活中,他和妻子终于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甚至神还藉着球员的家长为他预备了一辆新车……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With men this is posible,with God all things are posible。”当我们为着基督而活时,当我们选择信靠上帝时,记住,任何事都有可能!

是的,“with God all things are posible。”所以: “不要怕,只要信!”

不要害怕,我们的上帝永远都是值得我们信靠的对象,不要害怕,我们的 神一直都会是我们的磐石我们的力量。“赢了比赛我们将荣耀归于他,输了比赛我们也将荣耀归于他。”在一切平安,凡事顺利之中,我们将荣耀归于我们的上帝,在人生的低潮中,我们也将荣耀归于他。

眼前的巨人,不仅仅是强大的橄榄球队,也不仅仅是大卫所面对的巨人歌利亚。眼前的巨人,也是我们面临的挫折,所遭遇的痛苦,内心软弱的自己,还有撒旦的猖狂。

可是,不要怕,只要信。当你犁好田地,当你撒下种子,上帝自然会把雨水降下,滋润大地。“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面对巨人》,你的选择如何,你的结果也如何。让我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告诉自己一个选择,一个让你不会后悔的选择。

选择依靠我们的上帝,同样也将耶稣的安慰再次的转达给你:“不要怕,只要信。”

上帝总是把机会预备给准备好了的人。

只要你完全的信靠他,在没有出结果之前,请好好的装备自己,不到精疲力尽的时候,请不要放弃!

你的能力是超过你想像的。

老男孩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在一个死党的推荐下,我带着丝丝的好奇,打开了这部11度青春之《老男孩》。43分钟过去后,我彻底的被这部小电影所感动。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汇形容这种感动为好,因为他在这2580秒的时间里把我过去的青春记忆一点一点的调了出来,让你的感动随着《老男孩》这首歌的响起,汇成了感触的海洋。在那一刻,我刻意隐忍着眼眶:因为我实在不喜欢哭的感觉,多年以来,我一直坚守着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原则。

影片的一开始,那是我们80后都很熟悉的场景:旧旧的教学楼,偌大的标语,还有是千篇一律丑得唏哩哗啦的校服,当然还有那个有些脱俗的校花身边一如既往地带着个丑的要死的肥妹。故事就在校园里开始,两个男孩:一个会唱、一个会跳,在互相看不顺眼的情况下,最终走到了一起,变成了死党。

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没有一帆风顺,宝哥无数次在风里雨里弹着吉他,却始终没有让校花正眼瞧过一眼。而唯一一次能够让他在校花面前露脸的机会,也因为包小白的暗中使坏让他们失去了表演的机会。人生啊,总是这样多磨难,对于平凡的80后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命运在你的想象中是一副美丽的画卷,但是现实呢?根本就没有给你一支画笔,让你连画画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80后几乎沿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起前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当我们逐渐长大走入社会的时候,会发现理想根本不值得几个钱。昔日那些我们曾经的高谈阔论,在自己的眼里,回头望回去,会发现是多么的可笑。理想在现实的重压下,只能选择了灰飞湮灭。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们会发现,能力不是最重要的,关系才是最主要的,老爸是李刚才是关键的。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独一无二的才华,然而怀才太久就反而变成流产。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当希望在失望反复袭来的时候,曾经内心的悸动也就渐渐平息。

于是,就如影片中的一样,王小帅曾经希望自己是迈克杰克逊,结果做了一个不起眼的理发师;宝哥当年是混混里的小头目,然而后来却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婚礼主持。而当年被宝哥欺负的包小白,却成了电视台的制片人,还娶到了校花,坐在奔驰里,好不惬意。

影片在之前的将近40分钟的时间里,都是在铺垫,只是为了那首《老男孩》的出现而在做“埋伏”。灯光亮起,吉他声音悄然响起,两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庞刻在台中央,他们歌唱他们跳舞,都只是为了完成昔日未竟的心愿:一个他们青春的梦想。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

到底我该如何表达

她会接受我吗

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

此曲一出,俨然已经俘虏了大家的心,谁没有怀春的少年,谁也没有暗恋的日子。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个人,他(她)曾经在你的心里占据了除了学习最重要的位置。然而时光冉冉,10几年的日历翻过后,那个人在哪里呢?即使再见那人,心中也已经早没有那种遭压抑的冲动,只剩下了一句:“你好吗?”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是不是应该放弃

梦想总是到达不了的天堂,在现实中是选择继续坚守还是放弃,这是很多80后都曾经面临的一个选择题。相信大家都会选择放弃,因为再伟大的梦想最终都还是敌不过残酷的现实。如今的社会,就认票子、房子、车子。

————什么是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是啊,现在我们偶尔想想,昔日在小学里的时光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当时的很多人现在都已经当爹当妈了。正如歌中所唱到的,青春一去不回来,只剩下没有了热血的我们。或许就如同那个痞子一样的马拉多纳一样无论犯了多少错,那些死忠们都还在力挺他。因为老马,是唯一一个一直坚持着青春,坚持理想式生活的人。

看完这部影片,我那个死党说他的眼泪在最后歌曲响起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喷发出来。这就是情感在瞬间的爆发,很感谢导演,很感谢筷子兄弟,让我们的回忆有了一个可以借用的载体。感谢《老男孩》,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的理想到现在完成了多少。

其实,我们是可以加油的,可以努力的。不一定每个理想都要横尸街头,用来祭奠的。只是我们这帮80后还有多少人有那种热血去踏上那个完成理想的路,因为那个理想也许你永远不会到达!

老男孩歌词

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

到底我该如何表达

她会接受我吗

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

注定我要浪迹天涯

怎么能有牵挂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是不是应该放弃

花开花落又是雨季

春天啊你在哪里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

转眼过去多年时间多少离合悲欢

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燕

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

未来在哪里平凡啊谁给我答案

那时陪伴我的人啊你们如今在何方

我曾经爱过的人啊现在是什么模样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

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

我有过梦想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它曾经来过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本能)影评(范文) 第5篇

英文名是“Basic Instinct”,一个是“第六感追缉令”,还有一个就是直译“本能”了。我的英文比较烂一点,就直译吧。

也不知道是从几时开始的,看电影的时候变得非常旁观。以前看电影的时候会陷入到剧情里面去,情绪也很容易跟着电影的进展而起伏,看完了以后还会胡思乱想,所以我从不看恐怖片什么的,自己吓自己好几天都不安神这事我可不做。看之前据说,很悬疑,有点恐怖,有点色情,还有点血腥。看完了感觉还好。

故事进行到1个多小时尼尔森死后就不好看了,前面的稍微悬疑一些。不恐怖。有性爱场景4处。血腥谋杀2处。影片的第一个场戏就把这两处各占了一处。一共死了5个人,分别是:强尼(M)。尼尔森(M)。洛西(F)。莫伦(M)。贝丝(F)。值得一提的是配乐很好,非常能烘托气氛。

两个主演,尼克(M)和凯瑟琳(F)。他们和死者的关系是,强尼是凯瑟琳的sex pater,尼尔森是尼克的对头上司,莫伦和尼克是work pater。洛西也是凯瑟琳的SP,贝丝是尼克的GF兼心理咨询师,凯瑟琳是尼克的嫌疑犯,尼克是凯瑟琳的利用对象。强尼是个生活糜烂的摇滚歌手。尼克是手枪走火打死同伴被内部从凶杀组调到风纪组,正在等待心理评估合格的探长。凯瑟琳是畅销书作家擅长写黑色情杀小说,她修得心理学和文学的双学位,父母和前夫均亡,过亿资产双性恋。贝丝是心理医生,效力于警局人事的心理评估同时有自己的工作室。凯瑟琳,洛西,贝丝是同校,同界,同修心理学的校友。

电影从强尼被杀开始,尼克和莫伦所在的组接收调查。第一个调查对象是凯瑟琳,强尼的死法,跟凯瑟琳几年前出版的小说中主角的死法一模一样:双手被白色丝巾绑住,身上被冰锥捅了无数个窟窿,午夜两点,死在床上。影片到结尾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强尼到底是谁所杀。

做几个假设吧。

假设。

假设一。洛西杀的。

尼克找凯瑟琳的时候先在她的房子里碰到洛西,他问了洛西两个关键问题:

1、你最后一次见到强尼是什么时候?她答,他死了。

2、昨晚你和强尼在一起吗?她答,你们要找的是凯瑟琳不是我。她没有回避问题,但也没有回答问题,没有肯定,但也没否认。

她的动机是嫉妒,她想独自占有凯瑟琳。但凯瑟琳告诉尼克,她不会嫉妒,她只会兴奋。但她确实嫉妒过。当她看到尼克和凯瑟琳ML后,她试图谋杀尼克,他们在公路上追逐着开快车,直到她的车飞出道路摔下路坡,当场毙命。

这之后,她成了杀害强尼的凶手的怀疑对象,因为她也看过凯瑟琳和强尼ML。她嫉妒得想把和凯瑟琳有染的人统统杀光。但她已经死了。

也是在她死后,尼克才找到她16岁时的做案记录:16岁的小洛西,拿着老爸的剃须刀,杀光了家里所有的人,只因为觉得家人对她不如对她弟弟好。当时她说,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到底怎么了,看到旁边有东西,就把他们都杀了。

她有前科,有动机。

假设二。贝丝(莉莎·何伯曼)杀的。

贝丝在一开始是个最单纯的人物:警局的心理辅导专家。前夫已亡,正和尼克交往。两人有性关系。她管制他,不许抽烟,不许喝酒。彼此认真。尼尔森死后情况变得复杂。

尼尔森死在自己的车上,被一个三八左轮手枪从太阳穴一枪毙命。他死前与尼克发生激烈争执,在警局。他一直为难尼克,处处针对他,企图逼他承认他不是因为手枪走火而误伤人,而是蓄意谋杀。贝丝处处维护他。在尼克知道自己在贝丝那的档案被尼尔森卖到凯瑟琳手里,与他发生争执,并责难贝丝把档案给尼尔森,贝丝称她是被迫。贝丝为了再次维护尼克,和自己,杀了尼尔森。

凯瑟琳在不经意间告诉尼克她在大学时曾于一个叫莉莎·何伯曼的女生有染,莉莎开始迷恋她,学着她的穿衣打扮。尼克查到当年的莉莎,正是贝丝。贝丝跟凯瑟琳说同样的话,并猜测这些话凯瑟琳都告诉过他,而且是在床上。全中。

贝丝的前夫同样死于被三八左轮手枪从太阳穴一枪毙命。大家怀疑,原因是她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凯瑟琳。假设尼尔森是贝丝所杀,有可能是尼尔森发现了她谋杀前夫的秘密,以为这个发现保密为条件索要尼克的心理咨询档案。

强尼有个私人的心理医生,巧的是,这个心理医生与贝丝在一间工作室。当她发现强尼和凯瑟琳的关系后,杀了强尼,为能夺回凯瑟琳。

贝丝死在尼克的枪下,她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尼克我爱你。正在尼克不知该听贝丝还是凯瑟琳犹豫时,莫伦接到一个自称是她们大学校友的人的电话,她说她知道她们当年事情的底细,约在某栋大厦的405见面。他们赶到那里,尼克在车里等,莫伦独自上楼,尼克突然感觉事情不对劲,匆忙赶到楼上时发现,莫伦已经被冰锥刺死在电梯里。尼克万分恐惧,听到人声,转头一看是贝丝,她的手放在大衣口袋里,尼克惊恐的要贝丝把手给拿出来,他坚信她手里拿着的是那只三八左轮,贝丝大声叫他冷静走进他说是莫伦给她留言要她来这里却没有将手拿出来,尼克一枪毙了她。但她的口袋里根本没有手枪。而且这栋大厦没有405号房,那位自称同学的人也在两年前血癌死掉。

警局的人赶到现场,在楼梯上发现了冰锥,假发,自己人的工作服,都是贝丝的尺寸。一切证据都对贝丝不利。

警察到贝丝的住处搜查,在架子上找到了那枚三八左伦,枪口和杀死尼尔森的那只相吻合。并在她的抽屉里找到了她收集的凯瑟琳出版的书,和所有的报纸报道。

她杀了强尼。情杀。

假设三。凯瑟琳杀的。

凯瑟琳说,我不会笨到用自己小说中的情节去杀人。一句话推脱了全部。在后来尼克也说,我不会笨到那天刚跟他(尼尔森)发生争执晚上就把他给杀了。

她没有动机,她最大的嫌疑就是,杀了强尼,布置了这一切,让她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光,看警察能不能逮住她。因为她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母亲,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掉,并制造成不幸死亡的样子,看警察能不能逮到她。

影片的结尾处,在她和尼克M(ing)L的床下,放了一枚冰锥。这是最后一个镜头。

疑点。

洛西。

相信凯瑟琳,洛西不会嫉妒。那么她没有杀强尼的可能性。

贝丝。

相信贝丝。她爱的是尼克,根本就不爱凯瑟琳。她收集凯瑟琳的东西只是为了帮尼克做调查。

凯瑟琳。

她不会笨到等所有的嫌疑人都死光了,还在床下放枚冰锥杀尼克。

问题关键。

莫伦的死。

杀死莫伦的手法和杀强尼的如出一辙。这个时候洛西已经死了,鬼魂是不会做案的。

贝丝为什么会到那里,莫伦真的给她留了消息,因为莫伦出来时很匆忙是在路上碰到尼克的。真是如此。她便只有1/2的嫌疑。但贝丝没有杀莫伦的动机,难道她以为一出电梯的会是尼克,她要杀尼克?她同样没有杀尼克的动机。影片在这个地方有个遗漏。莫伦死在电梯里,电梯不能正常运做,贝丝当然只有走楼梯,而这栋大厦有几个安全通道?如果只有一条,那么杀莫伦的人在逃走时就应该碰到尼克或贝丝,贝丝只在尼克到现场几分钟后赶到。如果是贝丝杀的,那么她在逃走时应该会碰到尼克。片子没有交代,找到杀莫伦证据的那个楼梯是不是贝丝上来的方向。

也许是凯瑟琳,她同样了解尼克急切想知道她和贝丝大学的事情,打了冒名电话。杀掉了莫伦。但她也没有杀莫伦的动机。同样没有杀尼克的动机。唯一的动机就是她想看到自己是不是会被逮到。同时她也猜准了莫伦会告诉贝丝,想借某人的手除掉这个人。

可最后为什么是那样一个镜头?凯瑟琳如果真杀掉了尼克,那不是太笨了吗?难道是噱头?谁知道呢?

本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儿童影评范文】相关文章:

影评范文精选范文06-10

归来影评范文05-18

简爱影评范文05-18

精彩影评范文05-18

教父影评范文05-18

雷雨影评范文05-19

无极影评范文05-20

影评合集范文05-20

最爱影评范文05-20

越狱影评范文05-20

上一篇:大学我的新征程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优选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