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2024-06-27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精选5篇)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第1篇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摘 要]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是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支持下,由中国知网研发,基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和26万农技人员的应用,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的农技推广移动服务体系。

[关键词]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 农业技术推广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5)10-0085-01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依托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和农技推广协同平台,改变了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农技推广模式。2015年9月,任丘市农业局农业智慧云平台正式启用。在招待处多功能厅召开任丘市农业智慧云平台启动暨信息共建户培训会。全市17个乡镇、办事处农办主任、农业局技术骨干及信息共建户共计329人参加培训。

“农业智慧云平台”是继“农业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和“三农”服务热线后,我市又推出的更全面,功能更强大的农技服务系统,汇集了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管理、在线信息四大模块,利用专家在线实时问答系统、农技推广协同平台以及农产品信息展示,将为我市的管理人员、技术指导员和有设备的大户、种养基地提供模块强大、功能完善的办公、管理、农技服务。

该平台在任丘市启用,将进一步丰富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果,促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拓宽了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手段,提高学习管理效率

1.1 拓宽了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手段。任丘市农业局共有农技推广人员150多名,科技示范户1500余名。以前都是靠一张嘴,两条腿的传统农技推广模式,既不方便,也不快捷。现在应用云平台使原来的说教模式提升为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普及式教学,把好的知识和经验传播到科技示范户手中,且做到足不出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2 加强对农技人员的管理。科技示范户分布于全市28个乡镇,分布大,范围广,这就给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云平台的建立,形成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的业务指导和交流过程,借助办公应用为管理考核提供依据。改变了农技推广工作任务不明确,人员考评不规范的局面。

1.3 普遍提高了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目前的农技人员通过近几年的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培训。并不能有效的汲取知识,同时还不能完全做到与时俱进,知识更新较慢,同时对本地的新品种、新技术还不能有效的了解和利用,更谈不上推广。有了云平台系统,现在信息技术可以在远程培训和自主学习中发挥巨大作用,基层推广人员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培训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较低成本地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加快了无纸化办公的进程

智慧云平台创新了农技推广模式,实现了信息化办公。为农技人员提供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方便新型职业农民和科技示范户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和在线管理。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将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户连接起来,实现实时在线的交流互动。

2.1 信息查找更加便捷。云平台的协同平台模块、专家在线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小模块都贯穿着检索功能,使查找通知、工作日志、指导记录、培训记录等变得更加快捷。

2.2 增进与专家咨询交流。方便了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农技人员以及专家的交流互动,农户可手机随时随地查找专家、技术员进行咨询,也能与其他农户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农技人员、种田大户可以利用移动终端的农技百科、农技消息查找资料。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更加方便快捷。

2.3 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指导示范记录到发布通知通告再到网络培训等均可在线完成,一方面便于信息的查找和维护,另一方面报上来的信息直观呈现,并可汇总、比对,在管理农技推广工作的考评上,减少了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技术指导员的填报工作更加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上传信息

任丘市农业局开展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建立了“农业信息云平台”系统,为提高技术下乡服务能效,做好项目绩效考核,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10-15名科技示范户,并利用“农业智慧云平台”终端通讯设备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及时解决示范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协助示范户填写《科技示范手册》,利用云平台系统做好信息上报工作;做好科技示范户的物化补助工作。使用云平台系统后随时都能掌握每名示范户的生产情况,既可以节省纸质手册,又方便快捷。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应充足,但由于科研成果成熟度低,推广体制不健全、农业分散等因素,所以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智慧农民云平台系统地建立,加强了基层农民信息需求的调研力度,提高了基层农民群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生产的积极性,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提高农民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信息实用性,地域性,加大网络平台信息服务功能。建立了农技推广人员、农民、专家之间的直接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政策。多渠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构筑农技服务快速通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云平台;4G;高职;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07-2

0 引言

云平台具有存放海量大数据资源的特点和4G技术拥有高速带宽的优势,使得把这两项互联网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必将对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开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两项新技术在高职信息化教学运用中还存在不少缺陷,学生有效采用率并不理想。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而又热衷智能手机应用的高职生,怎样运用云平台和4G技术及智能移动终端设计适合他们所需的学习模式,以帮助他们开展主动而富有成效的学习,这是当前高职教育界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提升新技术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成效,需着重分析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和高职生在信息化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 云平台和4G技术在高职信息化教学应用中的主要问题[1-4]

1.1 信息化学习中非同步的学习方式致使情感交流匮乏,互动与合作不足

在传统课堂学习模式中,授课人和学习者是面对面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授课人能及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情感上的交流来维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状态。然而在异步信息化学习模式中,双方在时空上是分离的,自觉性较差的高职生一旦没有教师的过程性监管,其学习动机和状态就难以长久维持,学习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不仅如此,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内容以单向性、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在线课程为主,教师按照事先编排好的教学方案和脚本,将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整个过程是与摄像镜头面对面,基本以唱“独角戏”的方式完成,再经后期剪辑和制作,提供给学习者。各学习者只能在异步时空中独立完成课程学习,无法就某一知识点实时参与到与授课者的互动中,也没法做到相互间的合作与共享。

1.2 云平台、4G移动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资费比较高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和4G的高速传输带宽,使得借助移动终端开展信息化学习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学习方式。但就我国现有国情看,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资费还有进一步降低空间。首先,现有很多信息化学习资源是放置在云端的,而云平台不是免费的公众平台,从中下载信息化学习资源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很多高职生往往因此而放弃学习。其次,想要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微学习,在离开Wi-Fi的环境下,必须开通资费不菲的流量套餐,特别是现有很多学习资源都以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很耗流量的形式存在,不菲的流量资费束缚了高职生进一步开展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作为进行高效移动学习的门槛,是否具备一部优质的移动智能终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但现有市场上配置和性能较好的4G移动智能终端,对没有经济自给能力的高职生来讲还是太贵了,尤其对于很多农村学生,昂贵的智能手机购置费就可能将他们拒之于移动学习的门外。

1.3 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数量和制作水平上都有待提高

当前国内各教育单位还缺乏与技术实力雄厚的IT机构合作的项目,散兵游勇,各自为政,使得制作出的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差强人意。有的平台甚至直接通过一个链接连到以往的网络平台上,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网络资源都适合在移动终端上下载来学习;有的平台在设计上同质化现象严重,视角缺乏,制作粗糙,所创作的学习资源趣味性和吸引力不够,基本没有顾及高职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他们学习的感受,自然也无法得到他们的青睐;有的根本没有提供该平台的信息检索渠道,还得借助百度等第三方搜索工具来实现查找,无法帮助学习者从海量信息中检索有效信息,高职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偏离目标,在互联网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1.4 信息化教学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跟踪手段,学习评价无法确保真实和客观

高职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本来就差,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授课人无法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跟踪,例如各学习者是否在认真学习而没有干别的事情等授课人无法获知;而学习者也难以及时、主动、有效地反馈自身学习效果。因此,授课人对学习者进行过程性评价存在着天然障碍。尤其对于以异步完成的课后检验和各种作业,授课人根本无从知晓是否是学习者独立自主完成而难以保证学习质量。

2 提升新技术在高职信息化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对策[1,5]

2.1 进一步降低云平台和4G流量的使用资费

将信息化学习资源放置在云平台上收取资费会最终转嫁到使用者身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生开展信息化学习制造了阻力。另外,价格不菲的4G上网流量资费对缺乏经济自给能力的高职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信息化学习的深入开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有必要与云平台提供者和移动服务运营商展开合作,降低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在校生进行信息化移动学习的资费,部分资源甚至可以免费开放,为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2.2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交互环节和教学情境来设计课程资源

信息化教学中课程资源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先做好前期分析与调查,撰写好课程教案,制作课程脚本,收集课程素材,注意移动微终端运用和面向高职学生的特点,不必过于繁冗,力求小而精,一次微课程讲清楚一至二个知识点便可,具体讲解时,不要以大段文字来板现,而要以关键词形式呈现。重视交互环节的设计,通过开设微课论坛、课程微博、在线讨论室等模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还可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帮扶学习和协作学习,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借鉴网络游戏当中的一些有益元素,充分利用云平台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各种4G技术手段,创建有意义、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持久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至始至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高职生创作多种生动而不失活泼的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

2.3 提供强调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学习服务

可以在云平台,运用当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学习者的一些个性化需求数据,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支持。高职生在进入该云平台后,可根据自己特定的需求选择和订制学习辅助工具和课程内容,布置专属自己的虚拟网络云课堂;教师在此平台可根据自己特有的权限,了解不同的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任务和测验。提供开放性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服务,极大调动起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和发展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也有助于学习者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发展性评价能发掘学习者潜在的能力和隐性的长处,促进个人实现和自身发展。将二者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较全面地对一个学习者做出客观准确评价。从评价手段来讲,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互联网新技术设置移动点到系统,以视频互联方式进行定时信息化教学,通过将离线作业和在线考试相结合,以及主观性和客观性题目相配套来构建整个评价体系。

3 结语

云平台和4G技术无疑对信息化教学产生极大的促推作用,也反过来促使高职教育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生学习上的需求。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偏见,加上自身能力上的短板,使得高职生在我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设计教育方式时也应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运用云平台和4G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有关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希冀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参 考 文 献

[1] 徐苑苑.基于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远程教育,2013(03):71-77.

[2] 黄丹.高职学生网络学习动机探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2-15.

[3] 卫亚华.基于微信的高职JAVA程序设计微课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4] 宋晓玲.面向移动终端设备的学习应用程序APP的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第3篇

在农业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就是智能农业。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方式。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通过一些信息传感器设备,如温湿度、气体和红外感应器等,要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需要通信和交换的信息和网络进行连接,以达到智能化的跟踪、监控、管理、识别和控制的作用。目前,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在我国传统农业的信息、传输、控制和感知等方面尚属开发利用测试阶段,起到了重要的发展作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方向发展。

智能农业概述

智能农业含义。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和农作物的生长关系密切,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气压、土壤的养分、土壤温湿度和大气温湿度等。传统型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人们对农作物生长产生影响的环境参数,主要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来进行分辨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准确性较低,造成了农业生产粗放式管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传统农业受到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冲击,难以得到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先进的技术刻不容缓。

在农业领域将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应用的高新技术是智能农业。智能农业所涉及的重要技术包括通信技术、检测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从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的自然参数,到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推理知识进行参数分析,最后将整个生产管理链通过农业专家进行系统的指导。显而易见,智能农业在推动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工厂化方向快速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应用于智能农业的意义。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农业发展,“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在城镇化工业化深入发展中,将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相关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十二五”振兴农业规划中被明确指出。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在智能农业中的结合应用,能够将农作物疾病的防护能力进行提升,将低效率的、粗放的农业经营生产管理模式进行改善,保证农产品质量,从而加速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农业环境是一个复杂并且相对开放的生态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光照强度、土壤肥料、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养分、空气温湿度等多变的环境因素。在农业现场之中,运用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结合技术,对现场复杂的农作物生长信息通过互联网远程通信技术和近距离无线传感技术进行实时的获取和传输。一方面在该区域内,找出生产力空间和环境性质的变化。另一方面自主控制农业现场因素并实时反馈。定位“系统诊断,组装技术,配方优化,科学管理”。达到生产力有效而全面的调动,用最少的时间和经济投入来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将各类农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教育同时增加的目的。

ArduiflO和Yeelink云平台在智能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自动化节水灌溉。通过传感器将土壤的水分进行感应,同时在设置的相关条件下与接收器进行通信,来控制灌溉系统阀门的开关情况,进而达到节水灌溉自动化的目的。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在高速公路中央隔离带、农作物井用灌溉区和家庭花园绿地等区域,实现生态节水技术和农业的集成化、规范化、模式化、和定量化。对节水农业迅速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的作用。

农产品运输中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受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储藏运输环境影响特别大。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环境细微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将人们及时调整环境的温湿度的想法变成了可能,并且操作十分方便。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物联网技术可以在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对车厢内外的环境和车辆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车辆出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报警处理。

农业大棚环境信息检测。通过光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和pH值传感器等传感器节点对,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气压、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pH值等数据进行测量,然后将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并由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通过移动通信或互联网技术传输到监控中心,从而将农作物的生长控制在最佳的条件之中。根据接收到的数据,相关人员可以对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控制信息进行反馈、指导农作物的选择和农作物的耕种方式,以此改善农作物品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调节农作物生长周期,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

保证农产品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有莫大的联系,更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可以通过基于Arduino和Yeelink云平台的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系统得以实现。该技术监督管理着从农作物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隐患。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第4篇

关键词:视频优化算法;农技云平台;农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00-02

收稿日期:2013-12-0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1BAD21B01、2013BAD15B02)。

作者简介:孙志国(1978—),男,副研究员,从事用户体验设计(UED)

、知识管理、社会性网络服务(SNS)

研究。E-mail:sunzhiguo@caas.cn。

通信作者:王文生,博士,研究员,从事信息和网络技术研究。E-mail:wangwsh@caas.cn。

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支人数超70万人、覆盖农业各领域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他们将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利用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从2010年开始开发基于3G网络的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用移动云终端武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改变传统的“一张嘴,两条腿”的农技推广模式,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技推广服务[1-6]。目前面向全国的农技云服务平台开发已经基本完成,已在多个地方开展了示范试验,示范效果良好,正在实施上线准备工作。本研究对农技云平台中采用的视频优化算法进行了介绍,旨在为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供依据。

1算法优化需求

1.1提高低带宽网络环境下的视频表现

信息化平台开始设计时主要在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上运行,在低带宽环境下,如果使用通常的视频处理、传输技术将造成视频传输不流畅、视频传输延时等问题,为了在3G等网络环境下有良好的视频表现,笔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视频优化算法以提高用户体验。

1.2努力降低视频传输流量

在我国现有的3G网络流量资费情况下,使用3G网络进行远程专家视频咨询、视频课件播放所产生的费用较高。我国现有的3家电信运营商的3G网络流量资费水平基本一致,比如联通的80元1 GB上网套餐资费在0.078元/MB,通常在线视频播放6 h将使用完1 GB流量(按每秒消耗流量 50 kB 计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视频降帧、视频分割、压缩传输等技术的应用及算法的选择与优化。

1.3提高视频分辨率

在视频诊断中,为了使专家能放大病虫害图像方便观察,同时提高低成本、低分辨率拍摄设备的分辨率,可以使用插值算法提高分辨率。

1.4消除拍摄抖动对视频图像的影响

现场实时拍摄病虫害情况时,拍摄抖动是不可避免的,易造成视频序列模糊,导致专家无法看清病虫害发生情况,对诊断工作造成影响,可采用视频去抖动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2视频优化算法应用

2.1插值算法

2.1.13种基本插值算法及优缺点最近邻插值算法是最简单的插值法,取距离待测样点最近的1个相邻点的灰度值作为待测样点的像素值。双线性插值算法是对最近邻插值法的改进,待测样点由4个相邻点的值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双三次插值算法是对双线性插值的改进,取待测样点周围的16 个像素点的灰度值作3次插值进行计算。最近邻插值算法计算量很小,运算速度较快,但缩放质量差,放大图像不连续性明显,缩小时图像失真。双线性插值算法计算量稍大,算法较为复杂,缩放后图像质量高。双三次插值算法不仅考虑了直接邻点灰度值对采样点的影响,还考虑了邻点间灰度值变化率的影响,因此所求得的待采样点灰度值更为精确,但计算量最大,算法复杂,速度较慢。

2.1.2双三次插值算法应用本平台在专家视频会诊模块采用了双三次插值算法,具体程序实现代码如下:

2.2降低帧率

帧率(frame rate)即每秒显示帧数(frames per second,fps),高帧率可以得到更流畅、更逼真的画面。一般来说,当视频帧率<30 fps时,人可以感受到画面不连续,将帧率提升至60 fps,可以明显提升逼真感,一般来说,当帧率超过75 fps时,画面流畅度提升不明显。本系统的视频画面默认使用30、25 fps 2种帧率,通过降低视频传输的帧率,可以大幅降低流量。在低带宽环境下,为了保证声音效果,本系统提供了一键降帧方案,将30 fps降为5 fps,配合压缩传输算法,视频通话即时流量可以从100 kB左右降到5 kB左右。

2.3视频对象分割算法(video object segmentation algorithm)

视频分割技术是在静态图像分割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静止图像的分割算法并不能直接应用于高效的视频分割,但是视频分割算法可以借鉴图像分割算法。MPEG-4代表了基于对象的第二代压缩编码技术,在视频编码发展史上,MPEG-4第一次把编码对象从图像帧拓展到具有实际意义的任意形状视频对象,从而实现了从基于像素的传统编码向基于对象、内容的现代编码转变。视频对象分割是当前视频研究的难点。视频对象分割步骤一般是通过低通滤波、中值滤波、形态滤波先对原始视频进行简化以利于分割,然后提取视频数据的颜色、灰度、纹理、运动、区域、帧差、位移帧差等特征,再基于某种均匀性标准来确定分割原则,根据所提取特征将视频数据归类,最后进行相关后续处理,以实现滤除噪声及准确提取边界。分割算法大致分为3种:基于空域信息的分割算法、基于时域信息的分割算法、基于时空联合的分割算法。基于时空联合的分割算法就是同时利用视频图像在空间、时间轴上的信息进行分割,是目前主流的分割算法。目前常見的视频对象时空联合分割算法包括阈值算法、分水岭(watershed)算法等。本平台研究试用了视频分割算法,但因实时性较差,还没有大范围应用。

nlc202309021928

2.4压缩传输

在图像编解码效率上,H.264算法最为领先,MPEG-4、H.263算法基本相同,MPEG-2算法效率最低。高带宽时,以上各种编码算法提供的图像质量趋同。低带宽(2M以下)时,采用H.264编解码效率更高,但H.264编解码对CPU处理能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相同带宽下,H.264编解码对CPU的占用率是H.263编解码的6倍以上)。通过综合研判,本平台在低带宽下采用H.264编码,高带宽下采用 H.263 编码,保证了良好的视频图像效果。

2.5去抖动算法(video stabilization algorithm)

视频抖动是指拍摄过程中由于摄像头存在不一致的运动噪声而造成视频序列的抖动、模糊。为了消除这些抖动,本平台引入了去抖动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3个功能模块:运动估计模块、抖动识别模块、运动补偿模块。运动估計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快速有效得到运动矢量,将活动图像分成若干块,搜索出每个块在邻近帧图像中的位置,计算出两者之间空间位置的相对偏移量,这个相对偏移量就是通常所说的运动矢量。抖动识别模块主要负责对运动估计模块计算的运动矢量进行程序判断,超过一定阈值便启动运动补偿模块。运动补偿模块通过运动矢量对原始图像帧进行补偿,由于每帧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些误差,如果不采取措施,随着误差的累积,后面图像会出现瑕疵,计算帧间的累积误差,如果该误差超过一定的阈值,则将当前帧设定为新的基准帧,用于后续帧的校正补偿。算法应用技术路线见图1。

3结论

本研究介绍了农技云平台中的视频类系统中采用的视频优化算法,在视频采集、处理、传输、呈现等多个环节综合应用各种视频优化算法,可有效提高视频画面效果,降低带宽流量,增强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文生. 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农业科研创新与推广瓶颈[J]. 中国农村科技,2012(7):27-28.

[2]张亚迪,李钊,李俊山,等. 视频对象分割技术研究[J]. 无线电工程,2008,38(10):14-16,37.

[3]王昕. 视频对象分割技术与应用[J]. 中国有线电视,2011(1):66-68.

[4]刘达. MPEG-4视频编码核心思想及关键技术研究[J]. 有线电视技术,2004(4):43-47.

[5]宋利,周源华,周军. 基于运动矢量的视频去抖动算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增刊):63-66,72.

[6]符祥,郭宝龙. 图像插值技术综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141-144,193.姚冠新,顾晴.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支持向量机的农产品价格短期预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02-405.

CNKI智慧农民云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 云计算 高校教学 应用分析

一、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利用信息化成果推动教学逐渐被高校接受,并纷纷构建自己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信息化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信息化带来的资源共享、仿真、互动和情景再现,等等。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结合,使教育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专业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优秀的教育资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在高校中,信息技术和教学已经相辅相成、融合很深,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本文在介绍云计算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云计算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二、云计算概述

2007年,云计算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谷歌、IBM、亚马逊等公司纷纷构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把云的概念逐渐推广到全球。直至目前,云计算的概念也不断在丰富,仍没有一个统一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借助此种模式,按需把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分送给计算机和其他终端。云计算平台分为软件层、平台层和设备层,具有资源共享性高、动态化、可扩展性强、访问方便灵活和可降低成本的优点。

三、云计算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性

通过构建云计算教学平台,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在云平台上获取更优质和全面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这些优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最新资源,这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2.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学生通过云平台可以获得相关理论的大量前沿知识和案例,这对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教学模式在云平台构建后,教师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会对课堂讲授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云平台的教学资源和互动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云平台上,教师能够通过丰富的云资源提供的功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的程度。同时,学生之间能将资源和学习心得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分享与讨论,保证学以致用。这样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降低了教学资源的使用成本

能够降低成本是云平台与传统网络平台的本质区别。不同类型的硬件和软件都能够整合到云平台中,这就降低了搭建传统校园网络平台对软硬件的要求,降低了相应成本,也使云平台的使用更加灵活。云平台的搭建是全球性的,不局限于某地,其能够将更多学校的优质资源集中起来,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资源进行比较学习,多元化接受知识。

4.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

大学四年本科教育只是个人知识体系形成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能够全身心系统学习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重要时期,所以受到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实,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是不断构建和完善的,就是终身学习。以前把高等教育放在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位置,是因为知识具有相对的垄断性,只有高校有充沛的知识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才会高。云平台的构建打破了这种垄断性,使知识的可获取性更加容易,高校的优质资源共享到云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学习,真正意义上满足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云计算技术已受到广泛重视,各高校纷纷构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校园网络,利用云计算平台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峰.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在高校教学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2]张利峰.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3]陈思瑜.云计算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2011(07):111-112.

上一篇: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下一篇:爸爸带我去爬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